《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哪一个更接近真实历史?
瞌睡蜜蜂
古代信息的传播远没有现在发达,陈寿写三国志里面的人事时,如何得到天下各大人物的真实的实际情况?他一介书生何以能了解和掌握三国各个人物与时间真实发生的事情?有的人或事情只能道听途说了吧,况且一些朝中大事或秘事是保密状态的,他又如何能知!比如让你写当代人物,你就能写出完全真实的情况!?拍拍心口再回答。还有一点,陈寿父亲受到跟随马谡失街亭受牵连,嘿嘿,他写诸葛亮军事不强,就有点不值得相信了。
rehurt
今天蚕叶君和大家一起来聊聊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三国志》。现在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很多,但是看过《三国志》的人却非常的少,那么这两本书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三国志》是中国25史中的一部。是我国的正史之一。记载了有东汉末年一直到西晋统一期间的历史。《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列为中国四大名著。是一次120回的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这位陈寿曾在晋朝做官。私自传写了三国的历史,一共是65卷,后来被合成为一部《三国志》。后世对其评价很高。在本书当中,他以曹丕所创建的魏国为正统。在整部著作当中,采用魏国年号记年,三国志主要以记载史实为主,秉笔直书,对于情节描写较少。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三国演义》的作者。目前很多学者公认为是明代作者罗贯中。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角是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到了后期,则是诸葛亮,姜维等人。而在三国志中正面人物如曹操,司马懿等人在小说中,全都成了反派角色。此外,罗贯中还在《三国演义》中,掺杂了很多天命色彩。比如诸葛亮这个人能够知天命,借东风。这其中不乏浪漫主义色彩,这些内容都与三国志有显出的区别。
综上所述,就文学价值而言,《三国演义》高于《三国志》,而从史学价值来看,《三国志》以更为准确。
海之泪
《三国志》更接近真实历史,因为它是史书,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真实记录,而且作者陈寿生活的时间离三国时期较近,对三国历史比较了解,写作《三国志》时手边关于三国的历史资料比较丰富。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是明朝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元末明初,关于三国历史他都是从前人留下来的资料中了解,而且他的目的并不在于一定要还原剂是真实,所以其中的人、事多了很多虚构,“三分真实,七分虚构”。
而且罗贯中在写作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和渲染人物的需要,把事件和人物任意组合,已经很大地破坏了历史的真实了,因为罗贯中要的不是历史的死板的真实,他要的是人物的生动形象,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
比如大家熟悉的“草船借箭”这个事儿,其实主人公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关羽“温酒斩华雄”,斩华雄的其实是孙坚而不是关羽;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其实七进七出事件的主人公不是赵子龙,而是文鴦。
当时的军队不是曹操的,曹操早已去世了,这个晚了很多,是司马师的军队。发生在司马师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时;另外像诸葛亮舌战群儒,那是没有的事,虚构的,反正小说《三国演义》比史书《三国志》精彩了很多,但却不是真实的历史。
galano
整体来说,作为史书的《三国志》当然比作为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更接近历史。但是,在一些个案上,《三国演义》也存在比《三国志》更接近真相的地方。
先简单说第一层,三国志整体更接近历史。
这个基本没什么疑问吧。三国志是一部正史,而且是描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公认水平最高的正史。作者陈寿生于三国时期,在三国刚灭亡不久的西晋,参考当时各国官方的史料写下这本史书。
而三国演义则是一部小说,是明朝人罗贯中在三国之后一千多年写成,其材料来源既有三国志等史料,也有从宋元开始的历代民间艺人创作的戏曲、平话、民间传说等,还有罗贯中自己的艺术夸张和原创。因此,尽管三国演义从文学水平上很高,但其反映历史上就是“三虚七实”。
过去受限于教育程度和出版业,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把三国演义当做三国正史。随着新中国扫盲教育、改开后出版业大发展、21世纪互联网的扩展,这方面情况已经极大改观,以至于说三国历史的人不把三国演义抓出来批判一顿都不好跟人打招呼。
关于三国演义中有哪些和正史不同,这个问题下各位老哥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什么孙坚温酒斩华雄啊,孙权草船借箭啊,网友们围观他们吹牛就行,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再说第二层,在少数事件上,三国志歪曲了史实,而三国演义可能反而更接近真相。
上面说过,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时期,距离三国很近。好处是各种民间记录、官方文件都还齐全,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历史人物的部下子孙都还有很多健在,获取材料的来源丰富。但缺点则是写当代史,会受到政治因素干扰。
譬如说,曹魏第四任皇帝曹髦,是死在司马昭的走狗贾充手上,这个已经为其他史料所证实了。但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司马昭是当今皇帝司马炎的老爹,贾充是大晋朝堂重臣和皇太子的岳父,借陈寿三个胆子也不敢直接写这事儿。
于是在三国志中,记载曹髦之死,仅仅用了一句:
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然后,还借着郭太后的诏书,把曹髦狠狠污蔑了一顿:
皇太后令曰:“……(曹髦)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而此兒忿戾,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此兒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兒亦宜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兒所行。”显然,在曹髦之死这件事情的记载上,三国演义就比三国志靠谱得多。其他一些事情,尤其涉及到司马懿父子几个的事情,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综上,虽然整体上三国志比三国演义更接近历史,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水果硬糖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三国志》为史书,而《三国演义》为小说,但是《三国演义》更为出名,为什么?
第一,《三国志》虽说是史实,但是写的过于简略,很多人不喜欢看,没有吸引力,而《三国演义》为小说,内容比《三国志》精彩,更有吸引力。
第二,《三国志》虽说不一定全部正确,但也有九分以上是历史,而《三国演义》就是七分实,三分虚,所以看三国演义里面也有很多符合历史,因为是小说肯定有虚构,所以人们往往把演义当做历史看来。
第三,《三国演义》被称为四大名著,所以很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经常被人们讨论,再者《三国演义》电视一出来,让人们更是议论三国,把演义当历史,所以现在人们所讨论的都是《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三国志》虽说是正史,但是《三国演义》已经深深印象在人们心中,当作正史来看。
第四,虽然《三国演义》是小说,但是现在中学,教师依然让学生们看《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中考考点也是《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所以《三国演义》往往成为人们心中的正史,而《三国志》成为历史学者们眼中的正史,从而形成了小说和正史两派,混乱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
不论是正史也好,演义也罢,凡是能让我们学到好的东西就学习,反之就抛弃,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并没有什么坏处,大家觉得呢?
芸豆妈
真实历史谁知道啊!谁也没经历过
妖也是妈生的
能提出这问题的人的智商,也算一景了。
二师兄(警长)
感谢邀请,《三国演义》是通俗小说,其内容大多是由《三国志》改编而来,正所谓“七分真实,三分虚构。”
而《三国志》则是是蜀汉的官员陈寿所写。加上陈寿本身有良史之才以及亲身经历了三国的大部分时间。所以他写的《三国志》更能反映当时的历史。
关于《三国志》这本书,是陈寿收集了《魏书》、魏略以及吴书再加上自己在蜀汉的亲身经历,多方考证,仔细辨别真伪写出来的良史。在史学界的评价也是极高的。唯一的缺点就是过分的简略。很多大事不到几个字就叙述完成。让一些三国研究者很是抓狂。如果想要了解三国这段历史,建议读毛宗岗的批本。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罗贯中所写,距离三国已经1000多年了。加上作者本身也不是研究历史的人才,只是一个普通的士人。而且写这本书的材料多数是来自于《三国志》和民间传说。是一本文学巨著。不能够当作历史书来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