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认识瓷器?又该如何鉴定瓷器?

最新跟帖
那年秋琪

那年秋琪

感谢邀请

如果鉴定一定要有个固定的流程,那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只不过大家在鉴定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共识,要看胎釉,看绘画,看纹饰,看器形等等的,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先从什么地方开始,然后一步步的走,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别太机械化了。

Aprl

Aprl

怎样去鉴定一件瓷器?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怎样去鉴定一件瓷器?


如果采用统一、同一而一致的“瓷器微观气泡衰变进度对比法”来鉴定任何一件瓷器的的话,那就极其简单,只要你拿起一个100倍以上带光源的放大镜直接观察被鉴瓷器釉面下的气泡类型及其衰变的进度、程度、幅度、力度和梯度,然后与“瓷器微观气泡衰变进度表”进行比对,就可以轻松确认被鉴瓷器的真伪、是非与对错。


因为瓷器气泡的大小、疏密及其排列组合都有极强的时代特征,而瓷器气泡的衰变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逆、不可仿、不可复制和无可取代的本质属性,又同时拥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三公”性,因而其鉴定结论的可靠性和可靠性为百分之百。


瓷器只要能够精准断代,那么其余的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难道不是么?


上几件古瓷器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神级臻品五彩黄地折枝花鸟纹小斗笠杯。



元青花精品缠枝花卉纹玉壶春小瓶。



北宋早期哥窑神圣之品百积碎双耳小瓶。



trydecode

trydecode

这个题目超大,无法说清楚的!

boo靖

boo靖

不论是瓷器鉴赏,还是瓷器鉴定,

上手亲自触摸与感受都是必不可少的。

手感不仅可以印证、补充观感和判断,

甚至可以修正、矫正、否定观感结论。

但瓷器的手感是一个微妙的感知体验过程,

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作为后盾,

虽因人有异,却也异中有同,

下面是景德镇陶瓷世家王掌柜总结的瓷器的九大鉴定诀窍,

或能助你一臂之力!

1、【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2、【干湿感】

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出汗的手感,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湿润的手感。

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干而滞、干而燥,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却虽比较干,却有润、滑、爽的感觉,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3、【润涩感】

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而且是越古越润、越老越爽。新的瓷器,无论是蒸煮还是烧烤,无论是打磨还是涂药,无论是土埋还是海泡,任他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百计千方也终究无济于事,诸多努力也许能蒙骗人们观感,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

4、【软硬感】

瓷器手头的软硬感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线性刚柔感、触觉的锐性利钝感的复合性感觉,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质地刚性的软硬感。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廓线还是文饰相 较于其他任何瓷器品种都有一种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窑的阴线刻画与耀州窑的阴地刻花工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刚硬的特性。

5、【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6、【生熟感】

瓷器也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

7、【滑滞感】

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滑溜、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8、【粗细感】

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最为粗糙;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最,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9、【凹凸感】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突出特征

naturelocked

naturelocked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正确认识瓷器,需要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理论的话,就是要多看这方面的专业书,实践的话就是要多看好的瓷器,去各个地方的博物馆看。

spoil me

spoil me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