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保持传统,我们为什么不用古文?

提到的作品

[作品]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

鲁迅

最新跟帖
风影零落

风影零落

这个问题,有点倒退了。

第一,保持传统的意思,不是保持所有的传统。就是不管是好的,或者不好的,通通的都要保持。社会在发展,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好的传统只要有用,自然要保持;而被逐渐淘汰的,不适用的,或者说被实践证明是不好的,就应该抛弃,就不需要保持。常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具体说到古文。在古代,只有少数人才拥有学习的机会,也就是只有少数人才掌握着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及经验不同),大部分的老百姓是没有这个机会的。这就导致了古文的严谨、固执、刻板的性质。所以到了元明清时代,才开始了白话文的开发和传播。白话文的传播,主要在民间。古文的应用,在官场一直沿用到清末,以致民国时代。

第三,古文的废弃,实际上是从民国文人之中开始的。最明显的,就是鲁迅从古文写作到白话文写作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算正式废弃的古文。

第四,古文深奥难懂,又不便于写作。白话文就是老百姓的语言,可以轻松传播应用,这才是普遍适用的原因。如果再回到古文时代,那就是历史的倒退了。

所以,随便一个理由,都可以成为不用古文的原因。

YUYU

YUYU

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为代表的白话文文体的横空出世,拉开了现代文学的序幕。作为延续几千年的古文,则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既然古文的日常功能已经中断,要想取代现代文成为主流,已无可能。

从商朝以来,文字的形成促进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古文,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古文可以维护上层建筑的稳定发展。而下层的老百姓识字认字的并不多,据统计,清朝末期文盲率达到90%。因此,古文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反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了唤醒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为先导,发动新文化运动。其中推广白话文取代古文就是重中之重,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能够避开苦涩难懂的古文,通过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更好的参与。

新文化运动后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现代白话文取代古文已成为事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古文则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文字符号。

相比较于古文,现代文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与世界文明文化的交融过程中,通俗易懂的特点,更加符合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因此,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上看,现代白话文的地位牢不可破,古文的东山再起绝无可能。

巧麦

巧麦

文字,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开始人类交流时可能是叫声來传达,随着文明的发展才逐步发明语言,文字,才走到今天,我们不能学着祖先的叫声來传达今天的信息,用划附号來交流社会经济建设呀,社会文明都是相互配合,同步进行的,这样整个社会生活才显得协调一致。

nasako

nasako

首先要界定一下古文的概念。

这里说的古文是指文言文,而不是指古代日常所使用的文字。

因为在古代,为了日常方便,也有使用简化字的情况。没错,古代已经有简化字了。不过当时不叫简体字,叫做俗体字。



为什么现在不用文言文呢?

因为就算是古代,文言文也是作为官方的书面语使用的,并没有广泛使用于民间。

而在魏晋时期,甚至连书籍都是被高门大姓所垄断,平常的读书人连接触更多的书籍都做不到。



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使用日常的白话文,也就是口头语言的。这点我们可以在宋元的话本小说里面见到,也可以在禅宗的灯录之中见到大量的口头语记录。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相当接地气的语言。

那么,在现代,为了可以更好普及文化,降低学习的难度,让民众可以更快地接受现代的知识,那么白话文的普及应用也就势在必行了。



而对于汉语言文化研究工作者的要求则更高一些,做到起码“识繁写简”,能够独立研读古籍古文。

请相信,如果国民整体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时候,对于古文的更进一步学习,也就不会成为难事了。

李寻欢

李寻欢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