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保持传统,我们为什么不用古文?

现代文西化产物,为什么不用繁体字,古文,甲骨文,学四书五经,这样文化才不断啊。我们的文化丢了不捡回来?
提到的作品

[作品]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它们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

孟子

最新跟帖
FRANKYANG

FRANKYANG

传统的东西也要不断进步,适应人们生活才能传承。生活语言中有些古文还在用,大多的成白话文了。

草地轶事

草地轶事

这个问题可以下酒,可得一笑。首先是“既然”,哪里来的既然?从来也没有天经地义地必须去“保持传统”的前提。从来只有拿来主义,对待外来文化是,对待传统也是,有用的留下,无用的去除,更何况是晦涩难懂,不利于传播的文言、篆书与甲骨文。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象牙塔里自娱自乐的一群人,篆刻是艺术,艺术却是要创新的,曲高和寡是难得一见的经典,如果一群人人搞出来都是只有自己认识的东西,不该好好反思一下吗?

大美河山自在心

大美河山自在心

文言文之所以可以延续其千年的至尊地位,从某方面来看是由于中华民族千年以来在世界上的强盛。这种强盛造就了国人对于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与信赖。而晚清之后,国势日衰,外强凌辱,使曾经骄傲的国人们的自信被动摇,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文化自信心的动摇。苦于理不清“突然变弱”的原因,所以将所有的怨气发在了传统上,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传统不再被视若珍宝,而是成了被抨击的对象。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必然要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

可以说是社会的黑暗、民族的危亡、国家的羸弱造就了那一代人的危机意识,而这种危机意识的不理智化,则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理念,即“文化的落后”。这种理念的形成,激生了黄遵宪要“我手写我口”,裘廷梁则声称“崇白话而废文言”,可以说是开了白话文运动的先河。

本来反思历史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一种正常反应,也是传统文化发展进步所必需要走的一步。但如果把国家衰败的责任推卸在传统身上,就造成了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历史态度,至于让文言文同罪,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可是由于面临着可能出现的亡国险境,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让国人最难接受的行为,任何冷静的思考都会被斥为反动思想不得彰显,而代表爱国的激进主义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shine~

~shine~

因为现在发展的太快了,要保持传统文化就是让慢点发展,要慢点发展並不是要复古

Shower鑫

Shower鑫

文字只是文化的载体,不是文化本身。

中国的文化,2000多年来是在不断进化的,海乃百川不断发展。我们不可能开倒车,守着过去啊。而且这和中国文化的“吐故纳新”也违背啊。

所以,遵循中国的文化,首先是要遵循我们的文化不断发展。

另外,文字、语言,也是和时代发展不断演变的。

古代的文字和语言和现代有很多不同。但是文字首先是为人所用才行。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们的简体字对我们14亿人口的扫盲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果还是繁体字,也许当年扫盲都不见得那么顺利。

所以,文字、文化,要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待。

我们要弘扬我们的文化,是要去发扬光大,而不是吃老本。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不抛弃我们优秀的传统的基础之上,能吸纳更多优秀的东西进来。近代张之洞等都懂这个道理,在不断推进。到了我们这一辈,可千万不能开倒车啊。

lgroger

lgroger

保持传统,是要保持传统精神,而不是要保持传统形式。人既要坚持自我,又要与环境相适应。坚持自我,就是坚持自我的精神品质。与环境相适应,就是要努力提高我们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文字简化,明显地有利于我们提高读写效率。当然,文字简化并不是乱简化,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改形不改神。

孤舟蓑笠翁

孤舟蓑笠翁

保持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的源泉是传统,而传统的现代表现形式就是创新。古文不便于理解,而且古人说古话,今人说今话,这与传承并不矛盾。

woody

woody

我们现在有许多国人,仍然、依然保持传统、坚守传统,学古文、用古文、写古文。

只是现在我们有很多国人不愿意面对现代人写的古文,不愿意正视现代人写的古文,刻意迴避现代人写的古文,甚至有意、固意、肆意抹杀、污蔑、攻击、打击、蔑视、鄙视、轻视、淡视、淡化现代许多国人写作的古文。

很多国人普遍认为:古文是古懂,晦涩难懂,过时、过期作废,不实用、无作用、不愿意用,甚至认为当今社会毫无任何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国人不用古文。

不二小妖精

不二小妖精

需要保持的是中华的优良传统,但像妇女缠足这样的传统,那是必须废除的!现在古文仍然还在用,特别是历史学者、考古专家、研究古汉语的学者们都在用!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foxy

foxy

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靠的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对于传统,我们往往被形式所困,而忽略了它的本质。比如中秋节表现形式是:一家人赏月吃月饼。但它的本质是:家人团聚、思念亲人。现在人,月饼倒是越做越精致,团聚思念之意却没了,本末倒置。等哪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只知道吃月饼,而不知道中秋还有“团聚思念”之意,那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消亡了。互联网时代,就算很多人聚少离多,也可以通过给家人发个问候信息、或者录段问候视频,来表达同样的思念之情,吃不吃月饼其实不是那么重要。



又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本质是: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爱国忧民之情,而不是拘泥于包粽子这种形式,也许在韩国,端午节还吃泡菜呢?(这里是开玩笑,如果你知道,韩国端午节有什么活动可以评论留言)。如果大家端午节吃着粽子,都干着卖国的勾当,那这个节日就太失败了。



继承与发展,不代表因循守旧、生搬硬套,而是与时俱进。

汉字也一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丢弃汉字,比如改用英文、法文。至于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都只是表面形式,既然简体字更便于书写、便于文化传播,为什么要用繁体字呢?如果我们的汉字固步自封,我们一直使用甲骨文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经历“篆、隶、楷、行”不断演化发展。



又比如唐诗宋词,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含蓄精炼的特点。那么,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会写诗写词吗?当然不需要,我们懂得赏析就可以了,能够读懂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塑造的意境,就是对传统的继承。难道为了诗词的平仄押韵,我们还要去学习各个朝代古汉语的发音。又比如四书五经,我们要直接读古本吗?当然不必。我们只要选一些名家注解的版本去读,也能把书中的精华理解个八九不离十,节约出来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满嘴之乎者也,已经不符合时代,就留给孔乙己吧。


糖糖和小王子

糖糖和小王子

保持传统文化,并不是裹足不前。

传统的东西是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的刻有时代烙印具有时代特色产物。他同样会遵循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衰弱、直至消亡这样一种规律。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史。从传统的耒耜,人、畜耕种,到现在的播种、灌溉、收割的机械的一体化,传统文化曾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承载了先人的智慧,是先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智慧的结晶。传统的东西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未来的文明一定是由不断创新的科技来完成的。

中华汉字是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明的象征,几经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每一次的演变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繁体字虽然更形象更能让人理解字的本意,但因为笔画繁杂不易书写而被简化字所替代,并为人们所接受。古文是古代人们书写纪实抒情的一种文体。沿用了两千多年。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旧体制旧文化被新时代新文化取而代之,白话文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更接近人的口语话,为学者和百姓喜闻乐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势不可挡,从而宣告了古文的终结和破产。

传统的就一定好吗?不是的。传统的就一定不好吗?也不尽然。传统的东西在曾经以往的时代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时代的发展他的滞后性的桎梏将会越来越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步伐。《四书五经》是封建时期登科取士的法宝,被封建时期的学子奉为圭臬。作为国学遗产,传统文化,在今天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腐朽没落,不相适宜,不与时代相吻合是不容小觑的,是应该予以彻底的否定和批判的。

对于传统的东西,不应该毫不保留的吸收,也不应该毫不保留的抛弃,要辨证的“扬弃”,批判的吸收传统中有生命力的东西。

现在社会上掀起了一种国学热,或许在告诉人们不要忘了传统文化,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或许是针对现在的社会问题,社会怪像,要想改变,需从国学入手,好像国学可以救世一样,医治“人心不古”民风日下的颓势,这却让我有点丈二的和尚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在早几年,唐装着实流行了一阵子,很气派,雍容华贵,后来没头没尾的便销声匿迹了。最近总是在街上看到星星点点女子穿着的奇装异服,是汉服,大汉的服饰,不知道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收场。

甲骨文,繁体字,古文,捡回来,我们就可以富国强兵了吗?我们就可以民丰物阜了吗?

sunny_2007

sunny_2007

杠精提问,奇葩透顶!

jyjailei

jyjailei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Azure小吃货

Azure小吃货

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丶不发展。多学习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李寻欢

李寻欢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