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穿越到赵括,能打赢长平之战吗?
水瓶如意
你好,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前几天我去也刚好做了一集长平之战的视频。
我认为就算是诸葛亮也不一定能够赢,原因有以下几点:
1、赵括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菜鸟。他也只是在执行赵孝成王的命令而已,长平之战的失败我人认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责任都是赵国高层的。
2、诸葛亮多次北伐,大多数都是因为粮草不足而导致退兵,而长平之战后期,赵军的粮草供应易经非常紧张了。赵国是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国家,秦国的农业相比赵国要发达很多。当时又正值秋收,几十万的劳动力在前线,这也是赵孝成王急于决战的原因之一。
3、白起的军事才能我认为也是非常高的,一生大大小小70多场战役未尝败绩。而诸葛亮最善长的是治理国家并非带兵打仗。
4、当时赵国虽然有“胡服骑射”,但是当时骑兵部队应该是由李牧率领抵挡北方少数民族,所以赵国前线的部队主要是步兵。而秦国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步骑混合部队。
5、在外交上,秦国也占的先机,制造了秦赵和谈的假象,导致赵国失去了求援的对象。
6、在长平之战的最后关头,60多岁的秦昭襄王,御驾亲征为白起带来了生力军,而年轻的赵孝成王好像啥都没干!
国力的差距、错误的决策、君主的差距。在这样的条件下就算有诸葛亮也不一定能赢!
易水先生
不能!因为诸葛亮不是神仙,赵国国力不如秦国,除非他国增援,否则无法取胜。
长平之战,前后一共打了三年,打到最后,还是赵国耗不起,也正于此,赵王把廉颇换了,换上赵括,是为了速战速决,因为国家耗不起了!
若想打赢,关键在于外交,赵王不要派人出使秦国,令五国生疑。赵王割地给五国,又以唇亡齿寒为由,请求增援。五国出粮出兵,增援长平。
赵国骑兵出九原,直扑咸阳,由于秦国空虚,则咸阳必危。咸阳被围后,政令难出,秦国一盘散沙,致白起后勤被断,其百万大军一日不能无粮,战不能胜,退无可退,只好投降赵国。
向日的葵瓜子
诸葛亮穿越到赵括能打赢长平之战吗?
就单对这一场战争来说,胜负不好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赵国必亡,或许是在另一个地方的大战,不一定是长平。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就陈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场战争,表面上比的是领军将领的能力,是否失败,将领是主要原因,但我们往深一层考虑,就是比的是两国的经济实力,再往深层次想,比的就是国家制度!
丹水两岸,百万级别的消耗战,秦国消耗不起,赵国也消耗不起。
战国时期士卒每天吃两顿(我之前的文章中有写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就算以最小量计算,赵国军队每天至少需要四十到五十万斤口粮,战马还要另算。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整个国家只有两种职业,要么是农民,要么是战士;“废井田,开阡陌”,耕地面积大大增加,秦国粮食产量自然远高于赵国,而且又有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这两块肥沃之地,同时利诱“三晋之人”耕耘秦国土地,秦国百姓得到更多的训练。一系列法律条文的出台,来保护这种农业生产。这也就导致了整个国家的战时资源动员能力极强,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和充足的粮草保障,虽然路远艰苦,补给线长,但还是能够源源不断的送上来。
反观赵国,它并不是粮食生产大国,国土面积还有一半是游牧区。
所以,秦赵之间的对峙胜负早就注定,赵国消耗不起。
赵孝成王就与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准备御驾亲征,楼昌则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议和。但虞卿坚决反对,认为秦国花费如此大的价钱,肯定是想灭赵国,议和没得谈,不如到周边各国活动活动,请求援助。
面对这样一个残局,赵王走错一步,选择派人议和,结果被秦国将计就计,表面上热烈接待赵国使者,给周边国家造成双方打算议和的假象,打消各国援助赵国的念头,使赵国处于孤立境地,背地里离间廉颇赵王。
其实,秦国下了这么大的血本,对峙了3年,每天消耗千金,怎么可能半途而废?但这么消耗下去,得益的就可能不是秦国,而是周边各国,所以秦国也想速战。
但对于赵国的决策圈来说,一来看不到秦国想议和的表态,二来自己真的快耗死了,也必须换一个敢于出战的将领。
所以换掉廉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史书上说是因为离间才换掉廉颇,倒不如说换掉廉颇才符合赵国的真实国情。
回到历史中,古代君主有很多决策都有他的诸多考量,看似莫名奇妙的决定,都有深层次的逻辑和原因,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史书上的个人情感影响到你的判断。揭开历史的迷雾,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他都是迫不得已。
仗打到最后,国家制度这一深层次的底牌逐渐打到明面上来,战场上的较量只是冰山一角了。
所以,主帅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就像二战后期,日本飞机打一架就少一架,而美国是失掉一架飞机,后方马上造出十架飞机,战争结果可想而知。
至于换成诸葛亮,只能延缓赵国的灭亡罢了,或许不是长平之战,但肯定有一战会失败的。毕竟国家制度决定了你的经济,经济决定了你战争的走向。
蝶舞_旋律
首先该为赵括平反了,他背负2千多年的嘲讽和侮辱。最新的研究表明:长平之战赵国并没有之前认为的那样严重受创,至少是两败俱伤,初出茅庐的赵括远非后世所描述的那么不堪,其与秦国老将白起的巅峰对决,堪称精彩绝伦,虽然力战身死,亦来了一个鱼死网破,让白起差点也跪了。理由一:秦军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停顿了一段时间(期间杀俘封锁消息),之后悄然撤回了,并没有乘胜攻下上党郡,如果大胜怎么会突然虚弱的如此诡异呢?到了第二年晚些时候,在秦王的催促下才又复攻上党,勉强夺取之并改名为太原郡。理由二,秦将白起与秦王的对话,明白的告诉了秦王,长平之战赵军虽败,然秦兵亦损失巨大,如果当时灭赵或许有机会,现在隔了一年再攻赵时机很不成熟,没有把握(如果40余万赵军真的被坑杀,仅仅一年赵国就能缓过来吗?)。理由三,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到公元前257年,秦再次倾国之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鏖战两年还相持不下,可见赵军实力还是非常强劲,与秦不相上下。最终各国联军赶到,击败秦军,赵趁机收复国境。理由四:公元前251年,赵国刚刚用3年多时间清除北境匈奴入寇骚扰,燕国就趁机突袭赵国,但很快就被赵军挫败,还差点灭国,恰逢秦军攻赵,燕国才得保全。
结论:秦赵长平之战惨烈,两败俱伤,但赵军伤亡数字被严重夸大,且秦军亦遭到重大损失,已至于无力继续攻打上党。为防止列国趁虚攻打秦国,白起采取对内杀俘灭口,对外宣传秦军大胜,赵军覆灭的方式掩护秦军回撤休整。真实情况应是赵军虽败,但仅是主将战死,一部被歼,实力尚存,损失并未伤筋动骨,鉴于粮草不济(史记记载赵军与秦军相持于上党一年多,双方后勤补给都吃不住劲了,遭遇到很大困难,赵国国力不及秦国更是力不从心)遂主动退却。这就与之后的历史事件中赵军能与秦军在邯郸城下相持两年,还北击匈奴,痛打燕国的表现对的上了。史记的记载是将所有当时能得到的史料都记载了进去,前后仍有许多值得揣测的部分。
回头再说诸葛亮,其人一生唯谨慎,如果让他指挥赵军,根本就不会爆发长平之战,当然赵王也会把他换掉,因为后勤粮草耗不住了。
linlin_0222
诸葛亮军事才能本就平庸无奇,你拿它跟能征善战赵括比,有点过分了吧?赵括再不济,在战国也是不逊色乐毅、田单的将领,只是被司马迁抹黑了。
而且长平之战时,乐毅,田单可都还在赵国养老呢,如果赵王觉得赵括没能力,赵王难道不会把虽然老了,但是依然还有能力的乐毅,田单请出去代替廉颇领军吗?
很明显在赵王眼中,经常随其父出征的赵括能力是要高于田单,乐毅的。
而赵括在长平之战,也用几十万赵军血拼了远强于自己的六十万秦军,证明了自己,导致六十万秦军死亡近半,严重延缓了秦国一统的步伐。
而且诸葛亮若是代替赵括,恐怕依诸葛亮稳健,从不冒险的风格,只会效仿廉颇一样坚守待援,这样赵王还不如用廉颇呢。
rosa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跃成战国后期军事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260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联系完全截断。韩王十分惊恐,派阳城君到秦谢罪,并献上上党郡的土地以息秦兵。然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由此引发了秦赵的长平之战。战争最后,秦国战胜了赵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如果此战赵国主将由赵括换成诸葛亮,赵国未必取胜,原因有二:
一是赵王昏聩。赵孝成王对长平之战缺乏清醒的认识,是战是和举棋不定。战争初期,赵军接连失利,廉颇坚壁清野,避战不出,引起赵王不满,赵王催促廉颇出战。而赵王又想和秦国讲和,这是一大失策。因为赵王完全不清楚秦国的战争意图,即灭赵的意图。赵国派郑朱去秦国议和,却掉入秦国的圈套。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紧军事准备,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殷勤接待郑朱,给各国造成秦、赵已和解的假象,赵国处境更加孤立。
二是秦赵实力差异很大。秦国经商鞅变法,综合实力足以碾压东方六国中任何一国,而赵国虽有胡服骑射的变革,却只是一个军事独强的国家,其经济、政治与秦国无法相提并论。赵国政治不明,自赵武灵王后,再无雄略之主,而秦国确有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当政。赵国经济不济,秦有巴蜀粮仓,而赵国粮食供给又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诸葛亮谨慎、多谋,然遇上昏聩的赵孝成王,以及赵国的实力差距,依然不能与秦军相争而占上风,况且秦国有一代名将——白起。
六块儿鱼
不一定,但是有可能。
qddingding1985
谢谢邀请。长平之战换上谁都打不赢,赵括已经能做到最好的结果了,即使全军覆没,也让秦国的军队损失惨重,因为这场战争最主要的是拼的国力,秦国几年前就拿下了巴蜀地区,那可是著名的粮仓啊,从此之后粮食急养源源不断的提供给前线,赵国就惨了粮食本来就不够,和秦国打消后战,其实已经让赵国的统治极其危险临阵换将,其实也是实在没办法了,起码赵括他是主张进攻型的将领,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并不知道秦国也临阵换,将偷偷的换成了名将白起,这也是他没有计算到的。而诸葛亮其实他的能力在于政治,诸葛亮适合于处理政务管理国家,但领兵打仗,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力,六出祁山,其实根本就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战果,如果常平之战换成诸葛亮,那么会败得更惨,说不定赵国直接灭国了。
bjbook
纸上谈兵,我去也能百战百胜,一统天下。
wunderkind
诸葛亮穿越跟战神白起对阵长平之战,输是肯定的,但白起绝杀不了40万赵卒。
长平之战,不仅是白起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白起坑杀的,不仅是40万赵卒,更是七国战乱的废墟,从此站立起个巍巍秦国。
长平之战后,天下再无秦之对手;长平之战后,天下也再无战神白起!
白起有此战,足矣!从此不再战,那怕从容赴死。
诸葛亮与白起对阵长平之战,他拿什么赢?首先,我们得分清楚我们是拿《三国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还是历史上比较真实的诸葛亮来跟白起对阵,真实的诸葛亮既没有“借东风”,也没有“空城计”,既没有“火烧博望”也没有“草船借箭”,有的只是五次北伐的穷兵赎武,民不聊生而且次次无功而返。
所以我们还是拿神化的诸葛亮来白起对阵吧,真实的诸葛亮没有可比性。
一、诸葛亮的长处在治民并非攻城略地
长平之战当时的环境我就不多说了,秦、赵的军事实力不在一个档次上,廉颇能守一段时间是依赖深沟高垒,赵括失败是因为没有粮草,只能拚死一搏。
也就是说,赵国失败的关键两点:军事实力与粮草
廉颇之后换将诸葛亮,这两点没根本性改变。
而我们能依赖的,完全靠诸葛亮的个人能力!而且是在短时间内以弱胜强、以小博大的能力。
但我认为诸葛亮不具备这个能力:
作为老对手的司马懿评价诸葛亮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刘备也很少带着诸葛亮出征,有庞统时带庞统,有法正时带法正,没这两人了也不带诸葛亮。
我们也知道诸葛亮的性格,谨小慎微!诸葛一生唯谨慎。
所以,让诸葛亮出奇制胜就有点难为他了。
武安君白起并非浪得虚名承前所述,即使诸葛大妈有奇谋,也有机会付诸现实,但作为他的对手白起,会上当吗?
显然不会!
白起是不世出的战神,在同时代罕见对手,就军事才能来说我认为应该高过诸葛亮。我们就假设他军事才能不如诸葛亮,但也最多是进攻不足,自保总有余吧。
只要拖过十天半个月,胜利也是白起的。
结论:诸葛亮打不赢和白起对阵的长平之战,但以诸葛亮的沉稳和智慧,以及他的“唯谨慎”的性格,当不致于给白起坑杀40万的部下。
很有可能是丢些城池,撤兵了事。
JOJO
诸葛亮穿越成为赵括,绝对当场就能看穿秦军的反间计。
如果他不想给自己惹麻烦,点破这一层关系让赵王继续用廉颇就足够了。
因为这样下去秦军虽然能把赵军拖到崩盘,廉颇输了还是能最大程度上保存实力。
然后诸葛亮应该去给赵孝成王收拾外交上的烂摊子,当时的赵王都快给秦昭襄王忽悠瘸了。
只要其他国家肯出兵相救,长平之战马上就两级反转。
真要诸葛亮上场,诸葛亮也只能沿用廉颇的计策,可能会在拉锯战细节会做的比廉颇好,但他对线的是白起,应该还是打不出什么结果的。然后赵王又憋不住了(赵孝成王根本就没有打膀胱局的觉悟)
迟早再把诸葛亮换了。
长平之战完全就是输在赵孝成王,用廉颇或者赵括造成的结果也只是会输的程度怎么样的问题。
建议题主把诸葛亮换成项羽,此局可破。
另外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建立在运营才能上的,如果让诸葛亮练兵一年打长平,结果又会大不相同,但赶鸭子上架,肯定不行。
wangzixuan
诸葛亮去代替赵括打应该是能打赢长平之战的。
长平之战前,赵国实力不如秦国,但赵国也是个强国,比秦国不会弱到哪里去。前期廉颇采用防御战,并不止赵国面临缺粮,秦国几十万军队出来同样消耗巨大,压力巨大,否则也不会使反间计换掉廉颇。如果双方实力太悬殊,还要求主动进攻,速战速决,那不是正常人干的事。即使赵王无知,赵括饱读兵书,再没有实战经验,也不可能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主动进攻。长平之战本就是赵国惹起来的,要是没两把刷子,谁敢去招惹秦国。赵国与秦国的差距相比蜀汉对曹魏,情况要好的多。
战国时期,纵横家鬼谷子的出现,使战场上,政治上普遍使用阴谋诡计,并与兵家战法相融合。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只要能战胜对方,就无所不用其极,也出现白起这样大规模杀俘的现象。战国时期不再像春秋时期还讲点道义,能干死你就是王道。
诸葛亮是500年后的人物,战国时期的阴谋战略发展到三国时,早已被三国谋士们玩的炉火纯青,战国时期玩的那些对他们来说都是小儿科,更何况是诸葛亮。
诸葛亮政治,外交,谋略,军事,发明,样样精通。代替了赵括,以他先进的战略和军事思想,率领40多万兵马打秦国60多万,完全没有输的可能。而且以他谨慎的用兵风格,是永远不会犯赵括那样的错误。搞不好诸葛亮还会打起韩国,魏国的主意,粮食不够,找韩楚魏借点粮,兵力不够找他们借点并兵,或者也搞人去秦国玩玩离间计,都很正常的。相信诸葛亮随便搞一搞都能赢。
诸葛亮往前穿越,那就不仅仅他代表他自己的足智多谋,最重要的是他代表了先进时代,先进文明,先进的思想,先进生产力。如果把诸葛亮往后放几百年,到唐朝或者宋朝,打起战来可能会被打的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