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记忆深刻的中短篇小说?
hz_box
情深几许,我的后半生。
懵❤萌
(对不起,本题有人提过。我准备了回答不想找不到了。无奈重复提问请原题主谅解。)记忆深刻的中短篇小说,我个人理解,国内当属孙犁先生的作品了。《荷花淀》以及由此形成的"荷花淀派"作者群的作品我均喜欢。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等人的作品,我年轻时都拜读过。我会寻机表达自己感受的。国外的中短篇小说,我最喜欢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和欧享利的作品。契诃夫的《变色龙》可谓是一面永恒的镜子,就是当下我们也会看到许多“变色龙"式的人物。欧享利的短篇集《麦琪的礼物》篇篇生动,意外的结局写作技巧,让人唏嘘感叹。莫泊桑的《项链》曾收入我国课本,而说到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羊脂球》了。七十年代中期三位文学大师的作品,我就拜读了。《羊脂球》批判现实主义的主题和尖锐深刻地细节描写一直存于我的脑海里。为准备答题,我又重读了一遍作品,突然感叹《羊脂球》表达的思想内涵竟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作品以十九世纪普法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十个人乘马车逃避普鲁士占领者,奔赴自己国家军队一一法军控制区的故事。马车上十个人的身份是:贵族伯爵夫妇;资本家工厂主夫妇,(工厂主和伯爵均是省参议员);贩假劣酒的奸商和太太;上帝的信徒两位修女;一位激进的民主党人;最后是小说女一号,绰号“羊脂球"的妓女。漠伯桑巧妙地安排了典型化的写作背景,将上等人和下等人置于一辆马车上,用途中发生的事情来昭示下等人羊脂球的善良和不屈从侵略者的正直;揭露了贵族、资本家、奸商等人卑鄙自私和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在马车上,先是上等人们轻视侮辱羊脂球,可当他们因未带食物而饥饿时,又吃光了羊脂球准备吃三天的食物。当马车在途中被敌军军官扣下,并提出要羊脂球陪他上床时,羊脂球面对侵略者断然拒绝。于是普鲁士军官一直扣留着马车,让一车上等人失去自由。为摆脱困境,上等人们用虚伪的亲近和哄骗逼迫羊脂球献身敌军官来换取一车人的自由。羊脂球坚持了几天,她内心独白是:妓女身体可给不同的男人,但不能给侵略者。在众人没法说通时,老修女用上帝虚伪地原谅和称赞,攻克了羊脂球的心,迫使她最终满足了普鲁士军官的兽欲。可一车人重获自由后,上等人们非但不感谢为大家而受屈辱的羊脂球,反而避而远之,之前为获自由时那些装出来的亲近和哄骗则变成了鄙视和唾弃。马车重新上路,上等人们各自享受着准备好的食物,而没有来得急准备,自己带的食物又被众人头一天吃光的羊脂球却被抛弃在角落,无人理睬。马车前行,用自己屈辱拯救了一车上等人的羊脂球偎缩在一角挨饿流泪,在己吃饱了的民主党政客吹唱的马塞曲中悲凉地乌咽…大师莫泊桑用犀利的文笔无情地将贵族、资本家、奸商、修女、政客的虚伪形象和肮脏灵魂深挖出来,展示给读者,让人们愤怒并觉醒,让人们对罪恶的社会制度下产生的上等人和下等人的两扱生存状态有清晰的了解…我七十年代读这篇小说,反映了当时对世界名著的渴望和了解;而现在重读作品是经历了社会、人生变革起伏后的感同身受。这就是这篇作品体现的现实意义。
leafrain_001
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
马尔克斯笔力深厚,不仅擅长宏大时代的叙事,小人物的命运侧影一样写的很好。在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中,《礼拜二午睡时刻》又是其中最为世人称道,也是马尔克斯自己最满意的。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在谈话录《番石榴飘香》中表示,《礼拜二午睡时刻》是自己最好的短篇小说。这篇不足5000字的短篇小说写于马尔克斯而立之时,讲述了一位母亲乘火车来到陌生的小镇,祭奠被打死后匆匆埋在公墓的“小偷”儿子的故事。
这位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姓名的母亲像我们身边的很多“母亲”一样,强势、唠叨、不苟言笑。在八月一个礼拜二的午后,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乘着迟缓而破旧的火车去往埋着儿子的小镇,她带着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一路上催促女儿穿鞋、吃饭、梳头,打理好自己。
来到小镇,母亲径直走进神父家借用公墓的钥匙,她郑重告诉神父自己的儿子名叫“卡络斯·森特诺”: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年轻的卡络斯·森特诺在上个礼拜一的凌晨,被一个独身生活28年的寡妇雷薇卡太太用枪打死,只因他带来了“从外边撬临街的门”的声音。扣动扳机之时,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她甚至闭着眼睛,举止间仅仅依靠着恐惧感带来的想象。
当神父问及母亲“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这位刚刚失去儿子的母亲才说:
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
一个宁肯“把牙全部拔掉”也不愿去偷东西的年轻人,在雨夜经历了什么,为何而死,人们谁也不知道,镇上甚至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马尔克斯曾说,妇女们支撑着这个世界,以免它土崩瓦解。在《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故事中,“母亲”就是那个不动声色间支撑着荒诞世界的人。坐在三等车厢里,她眼皮上青筋暴露,身体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线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遭遇厄运的母亲,始终保持着体面与克制。她要求女儿:
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她不愿有求于人,这是她的骄傲;亦不愿打扰别人,这是她的自尊,她就连走在祭奠儿子的路上都是静悄悄的:
母女俩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
马尔克斯告诉我们,遭遇命运悲剧的母亲,世间不只有“祥林嫂”。“母亲”可以为爱子隐忍冷静,只用一束鲜花表达丧子之痛;她们可以抵御歧视与恶意,昂首走进乌合之众的人群中;她们以受弱之躯为孩子伸张冤屈,却仍然不忘美好的品德与人性;任由命运的打击戏谑,她们带着深沉的爱与无懈可击的坚毅行走世间,只因她们是“母亲”。
在马尔克斯的小说里,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礼拜二午睡时刻》也不例外。创作这篇小说时,马尔克斯的祖国哥伦比亚正经历着被美国掠夺与剥削的厄运。殖民者疯狂敛财,而身处贫穷的人民生活在毫无尊严与保障的困顿之中。
年轻的马尔克斯看到了国家和人民正经历的苦难,他一方面发表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的海难,同时用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里众多的象征意义,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盲从与混沌,企图唤醒个体的尊严感与自我意识。
在西方文化中,“礼拜二”为纪念战神而由他的名字命名,故事中的母亲如同身披铠甲的战神,叫醒了正在睡午觉的神父,让困乏得睡午觉的大人孩子围在神父家窗外,她以自己对儿子的回忆让神父脸红,启发人们反思所谓“用枪打死小偷”的真相。
在《圣经》耶稣受难周的讲述中,“礼拜二”还是教诲日与审判日。雷薇卡太太将这位外来青年视为“小偷”,仓促间将他枪杀,小镇上的人将他埋在公墓,没有求证,没有追问,便让给他扣上了“小偷”的骂名。这是人类个体与群体对他者粗暴的“审判”,它不仅有违社会运行的法则,更践踏着人与生俱来的权益。
人是否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站在自我的角度决定他人的命运?群体的观念是否比个体的生命更宝贵?马尔克斯从现实中抽离,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故事,神父违背了平等待人的宗旨,居高临下地质问被打死的青年的母亲,小镇上的人们猜疑、歧视、围观,带着无人质疑的集体无意识,生活在半梦半醒之间,像极了现实中麻木而混沌的沉默大多数。
正如马尔克斯所说:
我们都是我们自己偏见的俘虏。在这俘虏里,人盲目而不自知。直到一向不多言的母亲说出那句“他是个非常好的人”,平静自如地告诉神父那个被打死的青年有怎样的过往,神父才如梦初醒般回应道“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这句话如此苍白无力,“审判”青年的明明是小镇上的人们,神父却将归咎于“上帝的意志”。直到真相大白,施暴者们仍然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不愿从刻板印象的惯性中醒来。
“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时并不值得庆幸,“母亲”深谙这个道理。她的尊严与觉醒,在礼拜二的午睡时刻显得尤为孤独。她也不屑于解释,不陷于控诉,她甚至没有追问是谁打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只是尽可能的照顾好年幼的女儿,尽可能让带给儿子的鲜花保持新鲜。
她也不退缩、不畏惧,只带着悲悯与从容去践行自己坚信的真理。当小镇上的人们纷纷围观在神父家门口,神父与妹妹劝说母女俩躲到太阳落山再出门,“母亲”谢绝了阳伞与神父一家的好意,从小女孩的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我一直觉得,《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母亲的最后一句话“谢谢!我们这样很好”有着振聋发聩的决绝感和警示感,虽然是短篇小说,读过之后你会觉得如同在看小说中人物的背影,觉得后面还有故事,而这个“故事”,便是读者自己的经历与体悟。
合上礼拜二沉睡午后,仿佛能够看到这对羸弱的母女走在刺眼的阳光下,闪耀着理智与人性的光辉,举步维艰却执意前行,犹如《百年孤独》中写道: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一个作家能起到的真正的、重要的影响是他的作品能够深入人心,改变读者对世界和生活的某些观念。”马尔克斯如是说,也带着这样的信念创作的。《礼拜二午睡时刻》用克制精悍的文字唤醒着后世读者的沉睡时刻,也鞭策我们时刻提醒自己:人,应该有尊严的活着,而尊严只得内觅,无需外求。
slowlydewy
曾经我最喜欢的小说全都是一些网络小说,比如说大主宰 太古神王 到现在都能想起来他的片段 这些小说是我青春的见证
kande
这里推荐的是国内的短篇小说。我给网友们推荐,一篇外国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这篇小说在国外非常的出名。因为,杰克伦敦虽然个人有种族主义色彩。但是他的热爱生命这篇小说,引起了列宁的注意。而且是在列宁,逝世的前几天,观看的一篇小说。他看着别人说笑着,对他的妻子,发出了赞扬的声音。热爱生命,这篇小说,对于现代的年轻人,非常的值得一读。
ReynardFox
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
傅潇瑶
我爱我的一本打开的旧一式日记
nancytaotao
长篇小说,场面宏大,波澜壮阔,很精彩。但也有些长篇小说,尤其一些网络小说,十万字能说完的,偏要写上几十万、上百万字。像个话唠,废话连篇,说个不停,不知道闭嘴,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倒是中短篇小说,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麦琪的礼物》,自从读过,一直记忆犹新。一对年轻的穷苦夫妻,男的最珍贵的只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女的最珍贵的是自己的一头金发。
要过圣诞节了,女主人公准备给丈夫买个珍贵的礼物,但没有钱。女主人公最后卖掉了自己的头发,然后买了条精美的表带。丈夫回来,她把表带送给丈夫。但丈夫为了给妻子一个惊喜,却把金表卖掉了,为妻子美丽的头发买了把精美的梳子。当他们拿着都没有用的表带和梳子时,真是让人悲哀哭泣。这真应了中国古代诗人的一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也真正为两个人同甘共苦的真情而打动。
还有法国莫泊桑的《项链》。女主人公玛蒂尔蒂,为了参加一个舞会,借了朋友的一串珍贵的项链。结果回到家里,发现给遗失了。没有办法,借钱买了一串一模一样的还给朋友。为了还债,他和丈夫整整奋斗了十年。当朋友再碰到玛蒂尔蒂时,女主人公已经被折磨的不成样子。朋友得知真实情况时,告诉她:那不过是一串假的项链。相信女主人公死的心都有。我们也为主人公的不幸而落泪。生活的玩笑真是开不起!
枯井底
历经文革的磨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创作进入一个井喷期,从蹉跎岁月里走出的作家们擦拭着伤痕,带着对过去岁月的审视与反思,慢慢由迷茫走向寻根,用敏锐的笔触和满腔的热情,抒发着对失去岁月的祭奠和怀念,拥抱着崭新的生活。
许多的作品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些深深触动了灵魂,至今觉得那时的文坛是百花绽放,那时的作品是最令人难忘的。
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张炜的《古船》,邓刚的迷人的海,张抗抗的《北极光》,铁凝的哦香雪,宗璞的《三生石》,朱苏进的《射天狼》,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冯骥才的《雕花烟斗》,从维熙的《雪落黄河静无声》,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刘心武的《班主任》,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叶辛的《蹉跎岁月》,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等等。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那些动人的小说作品和那些感人的故事,久久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像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一直在那里咏唱,我国当代文学史也因那些优秀的作品而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