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跟明朝那些事一样好看的历史小说
Sylvia.
平心而论,本人看过这部丛书的一部分,但没有全部看完。我认为但凡接触过这部丛书的人,都应该对它要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学识水平和阅读深浅程度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每位读者对它的评价,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最高明的观点和见解,而是本着“闻过则喜”的态度虚心接受别人的不同见解,甚至是批评,如此才能不断进步。这部作品诞生于十多年前并且能火热至今,必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该丛书的观点,以期大家指正。
一、关于作品的一些认识,创作风格等
用“历史小说”来定位《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应该是客观准确的,它不具备传统正史的学术水准,但也不像一般的纯属虚构的小说。了解这部作品的人应该都知道作者“当年明月”(真名叫石悦)是基于《明史》等正史文献来创作该作品的,简单说就是在《明史》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加工写出的。所以该作品讲的基本上都是“真历史”,我给真历史加上引号是因为《明史》本身记载的都未必是绝对真实的历史,这点我相信大家会认可。这部作品一共有7本书,内容涵盖了从明朝建国前后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300年间的史事。作品以明朝十几个皇帝为节点,然后选取每个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加以展开,以此来贯穿讲述整个明朝的史事。当然该作品也不是纯粹的对正史进行另一番解读,其中有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观点,而且叙述风格是相对风趣的,不像正史那般晦涩。简单说就是它是一部涵盖了整个明朝历史的而且通俗易懂还有趣的历史小说。
二、流行的原因
我认为该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兴趣,主要在于作品本身的体裁、内容完整性以及叙述风格这三点。如上所述,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比正史通俗易懂又比一般小说更接近史实,这点是很符合历史爱好者的口味。其次,它讲述的是一整个朝代的故事,而不是一个短时期的故事,这点是有优势的,可以让读者一口气看完一个朝代的故事,所以也正中读者的胃口。此外,该作品在叙述风格上具有很大的优势,风趣的叙事风格加上作者在书中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刻画,很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该作品盛行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成功掌握了一大批读者的心理:对那些喜欢聊历史但又不爱看正史书籍的读者,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速成秘籍”,看完这本书很快就有了吹历史的资本。
三、评价、意义
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评价是基于它的体裁定位,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成功引起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所以它算一部成功的作品。其次《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很好的向大众“科普”了明朝这个朝代的历史,引起了很多人对历史的兴趣,具有很积极的意义。不过《明朝那些事儿》并不具备开创性的意义,在其之前十年出版的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才是被普遍认为改革了史书写作风格的著作。当然即便如此,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历史小说是继《万历十五年》这部明史研究专著之后少有的一部引起广泛兴趣的好作品。
cxfwzh
发飙的键盘
——《我是特种兵之狼兵》
历史军事
特种兵,这是一个让人崇拜的兵种,这是一个让人百说不厌的话题。现在写特种兵的文文不少,特种兵的影视剧亦是很多,可是能够真正的深入了解特种兵的人却不多,人们只是看到了特种兵强健的体魄,矫健的身姿,看到了他们不畏生死的精神。可是谁又真正的了解过他们的内心呢?他们也是一帮有血有肉的汉子,他们也有父母亲人,他们心中的苦闷也是需要发泄的。写特种兵的内心生活,作者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可以看出来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硬朗坚毅的体魄掺杂着内心生活的情感,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特种兵,而不是一个战争机器。
火树
——《战狼旗》
历史军事
作者的文笔自不用说,剧情环环相扣。发展连贯,整个文章的整体性很强,剧情也是相当的丰富--------另外,人物的刻画上,性格很鲜明,能让人从文中深刻感觉到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这也是火树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啊!--------还有,还有什么呢,总之火树的文很成熟,剧情成熟,文字成熟,各个方面都很好,吸引人的地方有很多,爱看火树小说的大家都懂~
纪吾
——思璃别
架空历史
阿璃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了阿狸,阿璃这个人却让我想到了《犬夜叉》里面的阿离,没心没肺也好,单纯身世让人同情也好,都让人觉得亲切,论是杀手,阿离是不称职的,就算她武功高强,但很容易动情很容易为情所控,让我十分佩服的是,整篇的对话没有一丝让人觉得难受,顺畅的引人入胜! 要说阿璃先后遇到的三个男人,我不得不叹卿的继母般的狠心,一个让阿璃死死的在心里度量世事的魔床刻了“不喜欢女人”,一个杀了墨翎,而另一个即使是发誓不说谎阿璃也不信。我喜欢延羲,看似无情却有情,无论是乌伦也好,是仲奕也罢,阿璃好像永远都是付出者,即使是讨了乌伦他哥的小命,还赔上了一个墨翎,更别说什么都不知道阿璃就为他做了很多的仲奕,唯有延羲,你受主仆蛊蚀心之痛,我也可以为你忍受取心头血之苦!他两都是那么相像,相像到让人心酸......
一舟横江
——铁衣志
历史军事
架空的故事在读者群中缺少阅读根基,即使用心去设计情节,也难免太过慢热。不过我以为也正因为如此,架空的故事才会变得这么美妙,世界万物,不本就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么。
wiwi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内容也幽默风趣,适合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入门的人阅读。其讲述的历史不完全客观,因为作者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书中一些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并没有很清晰。
jasmine_zhenzhen
mayi蚂蚁
在当时填补了人们对明朝历史通俗历史文学的空白,影响深远。同时因为文章的性质问题,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性,因此,可以作为爱好读物。但是看完就用作历史根据去网上侃侃而谈就非常不严谨了,也会误导人!
tsing
比较著名的架空历史小说我首推回(到明朝当王爷),该书文笔精湛至极,故事十分完美。人物刻画和历史十分契合栩栩如生。曾经辉煌了好一阵,被不少挑剔的网评人成为——古今架空穿越历史小说的第一奇书!
紫露凝香
不是历史上事实发生过的事情要么。
《邪帝苍龙传》
简介:
本书取材于西晋末年,融入奇幻的色彩,写一个平凡的少年被无意中卷入各国纷争,习得天下武学,道阵仙法,不惜为其所爱,毁天灭地,化身邪帝苍龙,逆天改命,和众神为敌的故事: 三国时期,三国分别建立了和政权相关的门派招揽天下奇才以巩固统治:诸葛亮在自己原有“诸葛武侯门”的基础上延伸出“剑皇门”,直接受刘备统辖;而在曹操的指令下,司马懿则建立了庞大的“天帝教”,笼络江湖高手为己用;孙权不甘落后,在江东十二大族的基础上建立了“兵道十二宗”,从此三国对峙形成。 但是五十年后,诸葛武侯门没落,剑皇门分裂,天帝教消失,兵道十二宗名存实亡,北方的匈奴汉国在北剑皇门的支持下,为重建汉室正宗,大举进攻西晋,终于攻下长安城,守卫皇陵一族的石家子弟石隐机缘得到诸葛武侯门的令牌,带着寄居在他右臂里的西晋公主开始了神州之旅,此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异宝突现,环视三界之中,拥有天下武学的石隐也被卷入到一场从远古开始的天界浩劫之中,他又将如何以人类之力,创造自己的命运。。
楼主也可以试试看玄幻修真类。还是他——寒香寂寞写的 《药鼎仙途》就很不错的
呵呵
琳琳鑫鑫爱旅行
《大明王朝1566》
作者:刘和平
该书用一出出可歌可泣的好戏,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儒道互补的运作规律。
简介:
该作品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空前尖锐的矛盾斗争——从朝廷到各级官府惊心动魄的政治搏杀;从官场到商场波谲云诡的尔虞我诈;国与家的休戚与共;敌和友关系的错综变化……嘉靖、海瑞、严嵩、严世蕃、徐阶、高拱、张居正、胡宗宪、戚继光、李时珍等诸多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从如烟的历史迷雾中清晰而现。
《回到明朝当王爷》作者:月关
简介:
一个速成的九世善人,被阴司判官送到了大明正德年间。 自认没有一技之长、又对历史一知半解的史上最无能的穿越者郑大善人,幸好遇上了一个最不象皇帝的皇帝,一个不想当皇帝却不得不当皇帝的朱厚照。 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就象历史洪流中的一条小船儿,且看他如何把这艘船的舵掌握在自已手中。
大明帝国战争史简介:
以军事之名还原史上最真实的明朝历史,堪称军事版《明朝那些事儿》,战争版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明朝,是一个充满各种另类的年代。明太祖朱元璋刑网四布的统治,明成祖朱棣骇人听闻的杀戮,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毫不负责任的嬉乐,明世宗朱厚熄、明神宗朱翊钧爷孙的财迷心窍。
这样一个帝国曾经一度国力强盛,但也始终战争不断:北征蒙古,南定安南,东南抗倭,东北抵挡后 金,以及和农民起义军纠缠几十年这个时期。热兵器开始显现其战争威力,火器在明朝的内外征战中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呢?
这是一部通俗地讲述明朝火器故事与火器在历次重大战争中作用的普及类军事历史知识的稿子。书稿以故事的形式,配合一百多幅图片,从火器的应运而生,历次战争中的改进、升级,对战局的影响等方面,系统而有重点地讲述了整个明朝和火器相关的故事,堪称军事版“明朝那些事儿”。
开心bj70
①评价:这本书是以日常语言来叙述历史事件,以轻松口吻来描绘明朝大小历史人物和事件。它是一本有科普性历史读物,语言通俗易懂,轻松活泼。②其中多涉及唯物主义历史观,叙述较为客观得体,遵从历史发展规律,同时带有不失偏驳的主观性。
珊瑚很幸福
给你推荐三本书:《中国大历史》、《中国通史》、易中天中华史!
一、《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以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欧美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作进一步的研究。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结构框架。
二、《中国通史》
本书是专业史学工作者对于当下“历史热”的一次集体回应。与其他版本的《中国通史》相比,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本书的每一时段都由在本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撰写,从人物、事件的细节入手,采用了人物传记与重大事件结合的方式,如周公摄政、诸葛亮治蜀、炀帝功过、永乐迁都等,着重写出了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特点以及对历史的贡献和影响,以普及化的方式表述对历史的解读。
三、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到六年时间,以每季度两卷的速度,写作五部共三十六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宋元,第四部明清,第五部近现代。现已出版1-17卷。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并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疑惑。
饭菜MM
书中那惊心动魄的关于帝王权欲斗争的故事。 为了名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每朝每代的故事似乎都在重复着一个故事。
同时也被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为了理想为了追求而努力,他们中有好人也有坏人,更多的时候,你无法界定他们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这里有的只是一个历史上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无论好坏,他们都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了最大的努力。而历史也都给予了他们公正的评价,有的名垂青史,有的遗臭万年。 留给今天的我们的只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教训。
。
好设青年
妖子晓XX
佑佑1985
凌子叶加油
建议在看完此部书后,再看一下正史,也就更牢固,更能掌握全貌了。
七鱼
是用平民话的语气来解释,让很多人感觉枯燥无谓的历史。
虽然其中有很多作者的个人猜想与评价,但我们并不一定要去在乎那些,这个世界上又有谁能够却定的说,他知道的就是全部和真实的历史呢?
疯疯--
白沙糖Pang小宝儿
惊尘
christina010
强烈推荐曹昇的《流血的仕途》
曹昇为新派历史小说名家,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同期于天涯社区一战成名。
曹昇挟令人惊叹的写作才华,一反以往历史小说的平铺直叙,以诙谐有趣的笔法还原历史,用鲜活的文字复活历史,将残酷的政治,权谋与运筹帷幄写的妙趣横生。
《流血的仕途》还原了李斯在战国末年的乱世中,从区区草民到千古一相,二十多年间,李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怎样的奋斗历程成就了他不凡的人生?从战国末年到大秦帝国,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李斯几经政坛动荡而不到,成功登上顶峰,位居大秦男二号。怎么样的政治头脑造就了他传奇的仕途,书中都通过鲜活的描写进行的描述。读此书能让你生动的了解秦朝的历史。
其次推荐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此书为编年体,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读此书可以对这段时间的历史有大致的了解,是以后读其他这段时间历史书籍的基础。
周游
好看?
如果一名历史学博士后和一名初中生历史爱好者来说好看,标准能一样么?所以这得看你是抱着什么出发点看历史书,是出于兴趣?是出于学术课题?是出于教案?还是其他的?
如果是兴趣,推荐《人类简史》;
学术课题和教案之类的,踏踏实实去啃正史吧,没有其他选择。
我才是兔子精
写明朝的历史书,推荐两本《万历十五年》和《大明王朝1566》
个人认为目前还没有超越这两本的书。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写的,集中发生在万历十五年这个时间点,剖析了影响大明未来走向的几个人物。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很精彩。
这本书基本是发行最广的历史小说之一。也是历史研究者、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书。
对于这本书,个人有个人的见解,真的是毁誉纷呈,各家各言。
黄仁宇使用了一种他叫做大历史观的写法
把历史剖开一个横截面,像纪录片导演穿越过去一样,把当时的一位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以一种群像式的叙事手法缓缓展开,从中折射出16世纪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
如同管中窥豹一样,从各种细节中,观察公元1587年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为何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和灭亡。
这种写法很让人惊奇并耳目一新,历史还能如此有趣。
《大明王朝1566》这个严格说不算是一部书,它最先是一部历史剧。编剧是刘和平。2007年这部剧在湖南台播出过,但是因为收视率特别低就停播了,又因为版权被湖南台买断,所以一直被尘封。2017年时优酷再次播出,凭借网友的口口相传评分达到9.8的神作。
这部剧中有刚愎自用的嘉靖,孤胆刚硬的海瑞,左右逢源的严嵩,还有一帮演的一手好戏的太监
真的值得一看的好剧。虽然有很多和正史有出入的地方。不过并不妨碍这是个好的历史剧
我当年是先看到书的,很大一部头的书。真的印象深刻。
后来发现了电视剧后,那些老戏骨们的演技真的是甩小鲜肉们一个地球。。。
asher
就算不客观又怎么样?劳资看这本书为的就俩字“解气”! 在这个大肆鼓吹满清、辫子戏横飞、满嘴阿玛奴才的时代,说实话,我们心里不痛快。满清统治者将堂堂华夏奴役成东亚病夫,割地赔款给人舔脚丫的丑事怎么没人说?明朝再不好又怎样?那也是咱汉人最后一个骨气王朝。你们说明朝盛产昏君,好啊,来看看大清,所谓的康臃乾之后呢?嘉庆跟拿破仑同时代,那正是欧美政治经济革命的高潮,而大清在这个碌碌无为皇帝的带领下错过机会稳步下滑,之后的道光在鸦片战争中割地赔钱认孙子,再然后同治、光绪俩软蛋成了老巫婆的傀儡,最后一个宣统成了日本人的狗。
kiki-chuang
《明朝那些事儿》最早是网络连载历史小说,由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石悦以“当年明月”的笔名发表在天涯社区上,它是历史小说,所以当然是描写明代历史的,书中基本上是以正史为依据的,其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和主要风情,特别是年代主线,是来自真实的史书,但是,它又是“小说”,所以,不可能完全是真实历史的讲述,在描述历史时,当年明月很有创造性地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有创新性地运用网络小说的语言,讲述得幽默风趣,真可谓是娓娓道来,对于读者很有吸引力,此前,讲历史的书都是比较抽象、严肃的。当年明月以风趣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朝代的历史,一时影响很大,很多读者对其讲述很有兴趣,跟着看,于是,粉丝也就很多,作者与粉丝互动,更让作者拉近了与网络读者的距离,让小说更具有“网络”的表述形式。
作者对明朝十七帝和各个皇帝同朝的王公权贵文臣武将等进行全景式的展示,特别是没有忽视对小人物的命运的关注,小说对官场政治、权谋角逐、战争较量和帝王心术等浓墨重彩进行描绘,相当精彩,作者也不乏对于明代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人伦道德方面进行探索,但这方面似乎没有像对于官场权谋的描写精彩。
《明朝的那些事儿》确实是以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那些事儿”,严肃的明代历史,被作者当成“事儿”来说,给读者以非常亲切的感觉,其故事、人物跃然与网络上,很有魅力,明朝是很有特别的一个朝代,皇帝故事多,有人说,明朝皇帝一个比一个怪,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大业干成了大肆屠杀功臣的,有修养炼丹长期不上班的,有做木匠比做皇帝更过瘾的,有撑不下去上吊死的;大臣也很有特色,如张居正,他权倾朝野,却还花不少时间为小皇帝便插入本通俗权谋书;再如严嵩,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老奸巨猾,谙熟官场,不得了的奸猾权臣等等。明代的政治人物,在当年明月的小说里活起来了,让读者很喜欢,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精彩地走到读者面前,非常活。《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让历史故事变成了活生生的故事,当然,之所以变成了故事,所以,也多少失去了真实。当年明月讲的明朝故事,可以作为史实的参考,当不能视为是史实,小说精彩,但小说所描绘的与历史还是有比较大的距离的。
yuanqu
《三国演义》是历史吗?如果是,《明朝那些事儿》也算是历史吧!
《明朝那些事儿》首先是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的特点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吸引注意力;作者可是不管什么历史史实、道听途说、街谈巷议、正史野史,只要点击率能够提高就行。
历史的真相往往都是干巴巴的,寥寥数语,不过从《史记》开始,太公就将散文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其实再往前面拨一下历史的指针,看看孔子。“春秋笔法”,一字定褒贬自孔子开始——将个人的主观看法附加在历史人物身上。
历史在哪里?历史在地下。明朝的历史在哪里?在堆积如山浩瀚的历史档案里;有的在“故宫”,还有的在海峡的另一边的故宫博物院里。
“戏说”最开始来自香港影视工作者制片人。只有“商业化”了历史,文艺才能有出路;市场才是决定,才是指挥棒和动力。
从《百家讲坛》开始,历史研究就变味了。本来让历史研究“大众化”“娱乐化”“接地气”应该是有争议的事儿,网络小说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专业的事情,最好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可是现在恰恰相反,大学招生“文史哲”的专业无人问津,播音主持人专业却是趋之若鹜。
一句话,不要将“演义”当成来历史——你并非皇帝,怎么知道皇帝的心思?
三少
从大的层面来说,历史都是“虚构”,是虚构就无法百分百的可观。历史事件一旦成为历史,必然带有讲述人、记录者的主观意识判断,即便是全景式表现社会现实,也有无意识地选择与遗忘。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很显然,它具备书籍的本质——历史都是“虚构”的,有所选择。
但如果从小的方面来说,历史著述遵循言必有出处,《明朝那些事儿》虽为网络连载作品出身,但其底色还是相对严谨的。据说当年明月写作这套书时候,书里说讲述的明朝历史,来源都还是很严谨的,十几本《明史》是必然的,除此之外,还有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纲目三编等原始资料,也是他写作的原始素材及考证出处。
从这些晦涩的大部头来说,《明朝那些事儿》还是很靠谱的,这也是《明朝那些事儿》能火这么多年的根本原因。一个坚实的严谨的历史底子,用生动幽默、符合现代读者口味的演绎方式,把本身就光怪陆离的明朝数百年历史,写的诙谐生动、灵活有趣。让历史尘埃里的人物,一个个跃然纸上,乍一看都是当年明月也在用网络语言胡说八道,但细细一想,这才符合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不过是让说着之乎者也的古人,吃着烤串、开着汽车、西装革履,干着些荒诞不经但又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事情。
据说,有学者专门以《明朝那些事儿》为案例,研究经典文化的传播,这名学者就认为,这部书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但与此同时,这样一部流行文化作品居然是一部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戏说,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明史》的。
icebert
应该怎么去说这本书呢。嗯,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吧是就像是一位和蔼的老者向你在慢慢诉说一个真实而又深刻的大明,一个王朝的兴衰。虽然相对于正史来说,这本书有些地方可能不严谨(三大案)但是并不妨碍这本书成为一本畅销好书的存在。在现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的时间往往都是碎片化的。那么如果叫你去看严谨深刻的历史类书籍你能看的下去吗?所以说明朝那些事的成功不是没有理由的。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额卡萨丁
客不客观,没法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应该在参照物的前提下来比。两部分:作者有多厉害;其他人有多厉害。
第一:作者读了多少书通读明朝那些事儿,可以发现作者精读了《明史》,孟森的《明史讲义》,对两书的观点、史料,驾轻就熟,如数家珍。
注:明史300多万字。作者对明代的典章制度熟悉。其对会典应该熟悉。
许多人说作者通读实录,这个也可能,也不可能。因为书中许多是选自实录,但许多采自明史,并没有用实录中更好更完全的。但能读到这样已经很难了。
文集作者应该有涉猎。
笔记、小说、野史:各地古籍出版社点校出版的,作者都应该翻过,至少有几百册。
第二:能写整个朝代需要多牛逼按着上面分析的作者的阅读量,其实已经超过不少博士的阅读量,如果专攻一个领域,在几年里出一本高水平的系统性成果应该是没问题的。(这是我的猜测);如果写出来,就是专业研究者了。
但作者写的整个明代,相当于写了一本成一家之言的《明史》,集中在政治、军事领域,也有宫廷、外交、心理等。长时间、多领域的驾驭难度有多大呢?南炳文先生的《明史》上下卷,出版后,20多年没有关于整个明史的系统性著作。
所以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很牛逼的书。
第三:客不客观上面分析到:当年明月的阅读量达到甚至超越科班博士,其写的书系统性、可读性都是很好的。
就这两点:超越了其他的关于明代的通俗著作。客观性超越很多。
但书中诸多地方对史料考辨并不充足,比起来对明史如数家珍的南著《明史》还是差很多的。客观性不足。
第四:多余的话非学界能写出这样的著作已经非常好了。也期待学界、非学界能互通有无,更多爱好者也能受到比较规范的训练。
(常读常新)
Ria
《明朝那些事儿》是套好书,这毋庸置疑。
2006年出版的书,到现在依然畅销,销量突破1000万,即是明证。
好在哪儿呢,说些个人愚见。
首先,它满足了大众对明朝历史的好奇。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王朝,在民众中有很高的认可度。那么,明朝的历史,自然受众也就非常多。不过,至少在我印象里,在《明朝那些事儿》之前,除了正统的史书,很少有一套书,能完整地讲述从明朝崛起到灭亡的完整历史,作为靠业余时间写作的当年明月做到了,不间断地连载了三年时间,终于把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大致捋了一遍。
它把明朝的脉络理了出来,不再是东一片西一片的拼图,你只要读完这套书,明朝的基本印象就有了。
其次,这套书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语言。在之前,似乎没人尝试过用如此通俗的语言来写历史,历史给人的感觉都是压抑的,沉重的,只能透过泛黄的故纸堆,才能探究历史的真假。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以上观念被彻底颠覆。石悦用当代贴近生活的文字,对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书中甚至出现了不少当代流行语和一些网络语言,这在以往不可想象,历史原来还可以这么写。
《明朝那些事儿》可以说是用通俗的文字解说历史的开山之作,从它之后,冠以xxxx事儿的历史读物突然密集出现,众多作者也竞相模仿,其中也有一些不错的作品,不过大多数难以望其项背,从这一点上说,这套书就值得一读。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无缺。毕竟只是一部300多万字的作品,而一部《明史》就有280多万字,还是文言文。从字数上看,就能明白《明朝》必定是经过作者选择的作品。
有人说它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这话也有道理,毕竟当年明月不算是正式的史学家,书中观点也难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其中错漏也有不少,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哪本书敢说自己完美无缺,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呢。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鸡蛋里挑骨头,至少《明朝》经受了时间考验,大众认可了,就是成功。
综上所述,《明朝那些事儿》绝对是套好书,不管你是把它作为通俗读物还是历史读物来读,都能得到愉悦的阅读享受。
jnnzz
明月所著明朝那些事全卷我看过两遍,写的真好,通俗易懂,令人赞叹,历史上的书你非要较真?告诉你,读史书谁能讲的明明白白?都是看资料写出的,但是看后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多少能了解一些,挺好。
grincocoon
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开启了网文的先河。回想当年天涯论坛的火爆,比今天的微信公众号,有过之而无不及。
毋庸置疑,这部书的确非常的优秀。但是观点客观吗?首先我们要明确明朝那些事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体的小说,很多内容和故事,是当年明月结合史料和个人联想,推导和戏说出来的。虽然优秀,但还是小说,但是不可否认,作者比较严谨,而且是以史实为基础的。
那么,客观吗?我们不妨举个例子,以当年明月推崇的王阳明为例。我们知道当年明月把王阳明推崇为明朝一哥。
在书里,当年明月说:什么是天理?人欲就是天理。
这句话很显然不是王阳明说的,因为王阳明提倡的是“去人欲,存天理”,而且说过很多次,人欲非但不是天理,而且是阻隔人修行的障碍,这一点和程朱理学是一致的。当然理学更极端,提倡的是“灭人欲,存天理”。
通俗的理解就是人的七情六欲,或者说是私心根本不是天理,只有格掉,改正才能存天理。
当然王阳明说的更委婉柔和些。
那么是谁提倡“人欲就是天理”呢?其实是心学门徒李贽说的,另外泰州学派的王艮也提及过。
但是的确不是王阳明说的,他的原话和语录在《传习录》里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
但是因为当年明月把“人欲就是天理”强加给王阳明,对现代很多对心学感兴趣的朋友产生了误导作用。
所以,客观吗?这要您自己去判断!
pianwu0122
说人家不客观的,先看看你自己的观点客不客观吧,明后期的确大部分军队战斗力不强,但是怎么末期还能用边军打回日本举国兵力?还关宁军打一次死一次,人总共万把人,照你的死法早没了,更何况皇太极第一次进攻关宁防线的时候没出去打野战?出去的是你?还有,说的好像明朝完全死在满清人手里一样,靠大炮勉强守城?北京城是八旗军打进来的?天灾人祸,明朝大部分实力耗于内战,说的满清多牛逼似的,泱泱大明,要是没有大旱小冰河,没有农民起义,八旗给你翻倍十六旗你也进不来,打仗打的是后勤,我输得起,而你却只能输一次。 最后说一句,明月这本书不管如何,至少也基本算家喻户晓,而你却只能在这里吐愤青之言,来骂你所说的愤青
uniquefay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著作。明月说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在于“让历史变得有趣”。这本书确实做到了,掀起了人们对明代历史喜爱、探索与争论的热潮。在网络上也产生了一个叫做“明粉”的群体,在各种有节点的事情上争得不可开交。关于于谦、王阳明、袁崇焕等等热点人物的评价,往往也能掀起一波又一拨的唇枪舌剑。无论是哪个方面,在争论时总会存在一方是以《明朝那些事儿》观点为核心的,而争论的另一方则尽量选择其他角度抨击对方的孤陋。本问题将后者的观点表化,直指《明朝那些事儿》不客观。那么争来争去,大家考虑过当年明月本人的感受吗?
关于题目笔者也是本书的读者,在中学时将此书读了3次,对于书名有一些思考,作者取这个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遍阅群书后觉得,明朝也就那些破事儿?还是,作者谦逊,觉得自己写的本身就是明代部分有意思的事儿呢?愚以为是后者,作者选材以皇帝和内阁为线索,将权力制衡、宫廷轶事等内容勾勒出来。既然是小说,作者便将许多内容发散开来,表达了许多自己的看法,正是因为取名为那些事儿,所以在写法上和表达上都灵活得多。
关于历史的客观性是一个很难说明白的事情。准确地来说历史的客观性在历史事件发生的第一时刻就失去了,无论是档案、起居注、契约、文书,还是实录、政书,文集,乃至二十五史皆然,历史研究者只能是竭尽所能去最大程度还原历史。
学识属性
在探讨本书是否客观时,要考虑到的一个基本点是表达者是否有超越了作者的学识。作者在接受访谈时谈到,他在大学之前通读了二十五史,大学时代通读了明清实录,当然还有其他许多领域的书籍。仅此一点而言,笔者自诩此生难以望其项背,作为一个奔三的历史学研究生,《明史》、明实录只能说是时常翻阅,但通读是还没有做到。同时也知道,学界能够通读实录的人(包括教授)并不多,现举一例说明时间成本:黄仁宇在工作之余通读明实录用了4、5年时间。
相信大家也很明白一件事情,从阅读到理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何况是动辄上千万字的材料呢?《明朝那些事儿》是作者选裁过的一些内容,用有意思的方式表达出来,还有很多的内容,作者并没有表达出来。纵然,书里有很多内容不够准确,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时间属性
《明朝那些事儿》出版至今已近10年,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相信作者也有了许多新的看法,这就不是当初书里能表达的了。作者当初选择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表达历史,并在天涯连载,表达的就是一种与大家交流的态度,而非己史即信史。个人觉得《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有人文关怀的有意思的书,并没有那么多优劣得失好讲。
因此,我认为单单讨论《明朝那些事儿》客观不客观,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而动辄回击“你看过《明史》明实录国榷吗?”的人,自身也往往并没有好好看这些书。相信看过明实录的人,才会知道关于建文帝和崇祯帝的相关部分根本就没有办法有一个明确的看法。相比于其他朝代而言,学界关于明代的研究整体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昂首阔论易,低头读书难。
solomonduke
首先来说这本书不能归为史书,而应该算作一本小说,作者以一种小说的手法,加入大量的个人情感,带着读者们去感受那一段历史。向人们讲述了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看过得人应该都记得,当年明月从一开始就说了,他的这本书,即不算是历史,也不算是小说。这也导致后来对他的批评,都围绕在这一点上了。
确实,这本书有很多地方太过于个人情感,往不好的地方说,就是所谓的不客观,于治史而言,不仅是不冷静,甚至是亵渎历史。可往好的方面讲,是爱。爱那段历史,历史里的人,以及从人之中看到的成长、挣扎与一个国家的诞生与灭亡。
其实,历史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后人对他们的理解只能是无限的考据与猜测,或许正如作者的笔名: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或许明朝的那些事情只有月亮才能知道了。
所以,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历史本来就是一团浑浊,难辨真伪。前人给我们留下来来的这些历史的印记或许更多的是让我们学习他们的知识和智慧,恐怕这些要比真正的历史更为重要了吧。
明朝,的确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不可磨灭的阶段,而身为这个民族的后代,我们更加有必要的去了解这段历史,但读真正的史书未免很不现实,但易中天先生也曾经说过,历史分为三个形象,第一,历史形象,这是对历史最好的还原,而其他的两者也是给人们一些经验与教训。而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后两者。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融合了后两者,而作者也巧妙的运用了小说的手法,让人们带着更加容易接受的态度去了解这段历史,试问有多少人可以真正潜下心来去品读真正的史书呢。
我觉得研究历史的问题还是交给那些史学家即可,而作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对历史的真相也不必太过吹毛求疵,真正的去了解前人为我们留着的这些经验教训才是最重要的可。至于对这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怎么看,关键在于自己!
lisa7866
平心而论,本人看过这部丛书的一部分,但没有全部看完。我认为但凡接触过这部丛书的人,都应该对它要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学识水平和阅读深浅程度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每位读者对它的评价,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最高明的观点和见解,而是本着“闻过则喜”的态度虚心接受别人的不同见解,甚至是批评,如此才能不断进步。这部作品诞生于十多年前并且能火热至今,必然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该丛书的观点,以期大家指正:
一、关于作品的一些认识,创作风格等。
用“历史小说”来定位《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应该是客观准确的,它不具备传统正史的学术水准,但也不像一般的纯属虚构的小说。了解这部作品的人应该都知道作者“当年明月”(真名叫石悦)是基于《明史》等正史文献来创作该作品的,简单说就是在《明史》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加工写出的。所以该作品讲的基本上都是“真历史”,我给真历史加上引号是因为《明史》本身记载的都未必是绝对真实的历史,这点我相信大家会认可。这部作品一共有7本书,内容涵盖了从明朝建国前后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300年间的史事。作品以明朝十几个皇帝为节点,然后选取每个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加以展开,以此来贯穿讲述整个明朝的史事。当然该作品也不是纯粹的对正史进行另一番解读,其中有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观点,而且叙述风格是相对风趣的,不像正史那般晦涩。简单说就是它是一部涵盖了整个明朝历史的而且通俗易懂还有趣的历史小说。
二、流行的原因。
我认为该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兴趣,主要在于作品本身的体裁、内容完整性以及叙述风格这三点。如上所述,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比正史通俗易懂又比一般小说更接近史实,这点是很符合历史爱好者的口味。其次,它讲述的是一整个朝代的故事,而不是一个短时期的故事,这点是有优势的,可以让读者一口气看完一个朝代的故事,所以也正中读者的胃口。此外,该作品在叙述风格上具有很大的优势,风趣的叙事风格加上作者在书中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刻画,很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该作品盛行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成功掌握了一大批读者的心理:对那些喜欢聊历史但又不爱看正史书籍的读者,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速成秘籍”,看完这本书很快就有了吹历史的资本。
三、评价、意义。
对《明朝那些事儿》的评价是基于它的体裁定位,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成功引起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所以它算一部成功的作品。其次《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很好的向大众“科普”了明朝这个朝代的历史,引起了很多人对历史的兴趣,具有很积极的意义。不过《明朝那些事儿》并不具备开创性的意义,在其之前十年出版的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才是被普遍认为改革了史书写作风格的著作。当然即便如此,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历史小说是继《万历十五年》这部明史研究专著之后少有的一部引起广泛兴趣的好作品。
大猫爪
每次一说到明朝,明朝那些事,满遗就高潮,这帮吊毛改了多少史书?毁了多少古书?估计它们自己都数不清了,让满遗评价明朝、明朝那些事就好比问鬼子:你们究竟有没有搞过南京大屠杀?鬼子:当然没有,绝对没有。
这不,这个提问一出来,满遗又开始高潮了。
明朝那些事究竟有多客观?比满遗编的客观多了。
judyxiaofeng
石嘴山聚缘网
首先怎么说呢,作者的观点主要来自明后史书,像《明史》之类的记载明朝历史的史书却是清朝时在清政府组织下编纂的,大家都知道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所以在我们研究明史的时候野史与正史冲突较大。个人建议的话了解明史的话从明实录更好一点,当然野史个人有个人的看法小编就不推荐了。
再说说明朝那些事,明朝那些事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本历史小说而并不是一部史书,所以没有必要对其如此苛求。《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 。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个人觉得明朝那些事也可以称为明朝之我见,书中参杂了不少作者当时明月的个人看法想法,虽然其中有些许与历史史实不符,但大部分的都是与历史相符的。明朝那些事不失为一本好书,带动太多青年研究喜爱历史。但是请记住它是一部历史小说。致谢当时明月让我们看到了一本好书。
白龙马7系
自2006年开始出版的《明朝那些事儿》一经发表便是大火,书中作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到明思宗朱由检自缢煤山期间二百九十多年的历史,基本涵盖了明朝所发生的大事件。该套书已经推广,便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明朝热”,此后大量“明粉”踊跃江湖,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依据,开始了吹捧大明的事业。
然而,事实证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只能说是作为一本比较靠谱的历史小说来读着玩,大概的了解了解明朝中国的发展状况和一些大事件还是可以的,但真要是把它作为历史论据,那它就有点不靠谱了。任何书籍,除非官修是加入了政府的意志,其他多多少少都会有作者的感情在里面(当然不能包括学术论文),而小说就是提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明朝那些事儿》也不例外,当年明月为了凸显出大明的强大,刻意的贬低了周围国家的实力。把一些其实没有什么的东西又吹的跟跨世纪的黑科技一样。对人物的讲述也过多的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
1.吹上天的大明火器 很多论坛里经常可见明粉们将大明的火器吹上天,以此来嘲讽满清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确实,终明一代都非常注重火器的发展和运用,火器在军队中的比例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明代的神机营更是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而且在明初到明朝中前期,中国的火器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先进。但止步于此,明中期开始,大明的火器逐步落后,到了1521年的屯门海战,已经完全不是西方火炮的对手了,但是凭借着人海战术和时代的局限,大明赢得了这次战争。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大明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就蔑视其他国家的科技,对于葡萄牙的大炮,明政府下令进行仿制研究。一时间,出现了很多中佛郎机大炮,这些佛郎机确实增强了明军的战斗力,但没有《明朝那些事儿》说的那么神,很多种型号只是有少量产品存于北京,没有投入军事战斗。而且佛郎机的一大缺陷就是气密性问题,这使得佛郎机射程很近,不过明军人数众多,因此可以形成很大的密集火炮火力,这点在平壤一战可见一斑。后来的红夷大炮,也就是欧洲的12磅舰载加农炮,也只能说和世界处于同一水平。
像出水火龙、神火飞鸦等武器其实并不实用,可控性不强,因此不是清朝人傻不研究火器,你这么个飞行航线不稳定的玩意“凑”一下出去了玩意打着友军咋办。
2.过于偏激的人物评价
典型代表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和大太监魏忠贤,对于魏忠贤,确实,这就是个人渣,但人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出于魏忠贤的贪婪,国家才有机会收取商业税,这就解决了军饷问题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于朱由校,直接评价傻子皇帝。而且根据书中的描写,朱由校的傻属于弱智那个级别,如果真是这样,东林党第一个就不会保这种皇帝(弱智是先天的),而对内放任魏忠贤应该是真对势力庞大的文官集团,毕竟历史上文官集团真的很讨厌。就是说熹宗可能没文化,但还不至于傻成哈士奇。
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很好的明朝启蒙读物,但是读书不可尽信,书里说啥是啥,那你还学习啥自助思考能力。
耍赖小妞
是小说,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喜好偏向,所谓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的前景,西方工业革命的基础是文艺复兴,只有思想活跃了才会接受新的东西,而中国封建王朝长期用儒家思想禁锢百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社会精英看不上科学技术,看不上商人,怎么走资本主义道路,怎么工业强国
LoveBriseis
这本书从我知道它典韦存在时,就各种找,找了将近一年才发现实体书,就买了。比较通俗易懂吧,不过看到第四本时,感觉有点重复了,没新鲜感了,不过还是看了两遍。
个人觉得这个不能当正史来读,因为作者明显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加入了很多个人观点,但很新颖,很有趣。貌似开创了用现代语言来叙述明朝那段官场的事,很多网络历史架空小说也都跟风了,连很多学者也写出只三国不演绎这类书,我觉得很赞,也值得购买收藏。
返回正题,历史这玩意就像矮大紧老师说的: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凉。非要找真像,我看在没有发明时光机的前提下基本是不太可能,即使穿回过去,你也只能看个表象,人心里的活动你也不可能知道。所以不必为这个较真,非要较真,那还是严谨些,多看基本史书和历史资料相互映证吧,不过这么也不靠谱,文人都统一口径的话,写出来的史书野史也只是自己的个人观点啊,哪有什么真相。
西江源远牧歌
《明朝那些事儿》我通读过几遍,里面确实夹杂了作者的情感,但是我却觉得里面也夹杂了我的情感,这本书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它区别于历史书,它不是只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事件的意义,它包含了一个人物的性格,他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做那件事,这件事体现了一个人的经历,就像朱元璋,就像张居正,作者把一个活灵活现的具体的人物放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会去思考,这个人做的这件事应不应该,如果我们都觉得这个人确实应该这么做,那就说明这个人物不仅历史中存在,在我们的现实中也存在,确实,作者不可能知道当时某个人的心理活动,可是现在的人谁会知道呢?我不明白的是一本成功的书,为什么会有人去说它不好呢?就是因为它的存在让某些人觉得别扭么?还是说你就真的知道历史,知道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所以过来告诉我们这本书写的不对,其实这本书的作者都是在胡编乱造。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不是在说教!!!
张轩_
大明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到明郑结束。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写的还是非常好的,能写出这样的历史科普读物的人不多。
和史学家不同,作者是一个史学爱好者,他对明朝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的很不错,史料背景也很扎实。
学历史的时候,教科书上不会告诉你,哪个皇帝是好人,哪个皇帝是坏人。
在历史教科书里,只有经济、政治、历史意义,缺少的是人情味儿。
实际上,所谓“不正经”正是与传统教科书、正史相比的不正经,在这本书里有太多的感情色彩,他所阐述的不仅仅是历史带给现代的进步意义,更重要的,他把历史背景的人情进行了充分的剖析。
但这不是史书,有个人感情偏向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像对待《明史》一样对待这部书。
总的来讲,作者对明朝的各代皇帝的评价基本上是正面的,对于皇帝出现的荒唐,残酷,虚伪的行为粉饰过多。表现了作者对明朝这个历史时期的喜爱倾向。
所以,我们不必为这部书当中的所谓“主观错误”进行评论,因为有些对主观错误的评价,恰恰是另一个主观。
因为,这部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而是带有作者的明显个人评价的“历史文学”。
书,
是百花园
将我带入梦一般的天堂,
书,
是翅膀,
带着我遨游神奇的天空,
书,
是飞奔的马,
载着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自由飞翔,
书,
是生命之源,滋润着我那枯干的心灵。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夜星阳
此书我不止一次拜读,使我再次燃起读书的欲望,我认为,这个问题问的有问题。
什么叫客观?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外乎正史和野史,很多对皇帝不利的事要么不写,要么纂改,正史并不足为信,如朱棣生母,光绪之死等,经考古发现正史是假的;而野史中提到的朱棣生母和光绪之死是真的事实,但野史又夹杂很多人对时改不满而虚构的,如雍正簒位,顺治出家等。
回到这个话题,即使当代人,当事人都不能客观评价时人时事,更何况现代人评价历史,当年明月以正史为基础,夹杂些野史,和作者理性分析,用大众喜欢的语言让读者了解这个朝代的人和事,若能从中获得些为人处事的智慧,那就是本难能可贵的好书了,何必纠结于是否客观?
1
我想给提问者一个大大的赞,怎么点?佩服你冒天下之大不韪,竟敢质疑《明朝那些事儿》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思想大作,给阅读者灵魂以洗礼;《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传销圣典,让人义无反顾去变成明粉;《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古代福音,能唤起心中的辫子,噢不,是明朝情结!这怎么能是一部非客观的书呢?一定是你搞错了。
伟大穿越者、明之导师当年明月教主以《明史》为基础,制作出——以来源历史又高于历史之史实巨著,以感情色彩为主推理思维为辅之浪漫史诗,以同情暴君原谅昏君之爱的圣经……难道这些没有一点能感动你、感化你、拯救你?
这怎么能是小说?就不是,就不是,就不是!因为明思宗实录有载,帝留衣襟遗诏:朕非亡国之君……内衬还有一箴,曰:皇明虽死,明教未亡,圣书一出,再钓玉璜。
我来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但是也只能把它算作为小说。本身作者是以小说的手法来写历史,以史料为基础,又加入了很多的个人理解和情节,带着读者去感受明朝那一段历史。因此,这本书里并不全部是真历史。
举个例子,对于明朝末年辽东局势的描写有些争议,撤六堡到底是坚壁清野还是割让土地?袁崇焕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汉奸?书中也是在贬低王在晋、李成梁。这些都能看出,作者也是带着个人感情来写这本书,像袁崇焕在历史上本来就是有很大争议的人物,有人赞有人贬,作者也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不赞同作者看法的也大有人在,所以,看这本书并不能当作历史来看。
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本身就是一位美女,后人总是用各种各样的装饰去打扮她,往往到最后都没人知道她本来的模样了。历史也是永远不可能完完全全的真正显露在后人面前,后人对历史的理解都只是考量和推测,正如作者的笔名: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历史究竟真相如何,只能是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去考证了。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这件事、这个过程如何发展,还留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智慧,这远比历史的真相更加重要。
针对这本书描写的是否客观、是否符合史实,其实没有必要吹毛求疵。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就已经通读了二十五史以及其他很多史书,这一点恐怕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而从阅读到理解再到成书,这又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读者总是想千方百计的找一些错误、找一些和史实不符合的地方来挑毛病,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吹毛求疵了。任何作者都不可能没有一点错误,写任何书都会掺杂着个人情感,而本身这本书的问世,就是留给我们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为什么不好好享受这笔财富,而非要去揪住财富边上的一点灰尘不放呢?
正如曹雪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明朝那些事儿》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明朝、表述历史,并不是完全的符合史实,但却是一部优秀、伟大的作品,值得我们大家好好欣赏并学习。
向作者明月致敬!
Wa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确实写的很好,语言诙谐、幽默,又不失史实。我读过很多遍,到现在有时候还在读。当年明月写这本书的时候,才二十七岁,真是才华横溢的好青年。应该说这本书开启了一代新的史学文风,妙趣横生的语句能让人了解历史,记住历史。历史原来可以这么写,也可以这么阅读。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具体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刻画的极其细致,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和批判。
同时,还为我们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朱元璋创业之初,元朝吏治腐败,人民水深火热,一大批可以同甘苦而不能同富贵的人,发起了反抗。经过艰苦卓绝的一场场战争之后,取得了成功。打败陈友谅,打败张士诚,登上皇位,又杀掉胡惟庸,重权独揽;朱棣被逼造反,迁都北上,开创永乐盛世;无奈朱祁镇亲信宦官王振,断送了太平圣景;嘉靖万历两朝天子更是深居简出,不理朝政,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四起;徐阶严嵩的政权夺势,尔虞我诈;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刚正不阿;张居正变法的百废待兴,改革反腐;戚继光俞大猷的英勇拼杀,抗击倭寇;袁崇焕卢象昇的巧用兵法,评定内乱;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和李自成皇太极的最终进攻等等。然而明朝气数已尽,崇祯试图力挽狂澜,也无法挽救颓势,明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下灭亡。
正如当年明月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虽然结局未必愉快,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将继续幽默下去。” 正是这样的幽默,让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更深一层地了解了历史、阅读历史,了解了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住在咖啡杯里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我从我的个人视角来说吧,最早接触这套书是在我初中的时候,现在我已经上大学了,而且成为了一名历史学的学生。因此可以说对于这套书的看法变了很多。下面我就献丑说一下吧。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一套好书。
我初中的时候看了不少历史类的书,其中诸如袁腾飞系列,我现在书架上还有好多如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之类的。现在回头看看,其实袁腾飞的书的问题还是挺多的,他对于史料的选择不加辨析,随意使用,而且分析起来也很不严谨。导致他的书中其实是有着非常多的问题的。
反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虽然不能说是十全十美,但是作者有自己的态度和写作方式。最主要的是作者有感情,一种对于历史的温润的感情,这一点让我感觉比较舒服。人文学科的人,总要有一些人文关怀对吧。
而且当年明月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把历史普及化了,给了无数人以阅读历史的兴趣,也给了无数人学习历史的想法。我上了大学之后,问了一些历史学专业的同学,发现很多同学并非是调剂来的,而是主动学的历史,其中很多同学的对于历史真正感兴趣的启蒙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这仅仅是我身边的个例,但是也可以看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力。(虽然学习历史专业之后发现真的是很难很苦的。)
而且当年明月的书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很多人都会忘记自己读过的书的内容,我也一样。但是当年明月的书虽然隔了很多年,但是我还是会记得里面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如淮右布衣朱元璋,诛我十族方孝孺,“我还杀了一个”朱厚照……真的,印象太深刻了,只能说作者描写得比较传神,因此印象比较深刻。那些历史人物都个个个性鲜明,有着自己所处在那个大时代的不容易之处,人人都在时代之中沉浮而不能左右这个时代。
这本书就是一定完美无缺的吗?还真不是。里面其实还是有一些小问题的,例如说作者个人喜好色彩比较重,人物脸谱化比较严重,作者在史料的分析上存在一定问题等。
但是瑕不掩瑜,这套书作为通俗历史读物或者是作为消遣读物都很好,大家喜欢的话可以读一下,后面听说这套书再版了好几次,做了一些更新,等着有空我也再买一套最新的,回忆一下以前《明朝那些事儿》带给我的感动。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Jasy_k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用幽默简单的方式阐述了明朝(作为统一政权时期)的历史。不过因为带有浓厚的个人观点,主观性有点强。可以作为明史的入门书籍,但是不能作为明史正规和学术书籍如果要真正研究明史(学术上的),应该找明实录(《明史》被满清统治者篡改过)。
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的广受欢迎,图书市场上类似的图书就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冒了出来,比如喜闻乐见的低级跟风之作清朝那些事儿、元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反正你能想到的朝代现在都来事儿了,然后就是稍微机智的改了名字的比如,如果这就是宋史、宋史其实很好玩等,这些跟风之作,总的来说质量良莠不齐,而且都明显和老祖宗不是一个层次,但是这都可以忍毕竟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但是接下来的跟风之作就不能忍了,没错就是传说中的贾志刚说春秋。贾志刚何许人也,百度了下,是西北大学的副教授,是个地地道的学者,但是这本书写的,怎么说呢,个人觉得的这是最让我厌恶的一本书,尤其是文中国家之间“老宋”“鲁哥”这类的称呼每每读到就让我感觉蛋碎了一地。也许当年明月和贾老师比起来水平不够,但是就诚意而言,真是甩开贾老师几条街。显然,明朝那些事儿所引发的热潮,正在向着一个不太好的方向发展。
nicolajia
不客观是义本人感情色彩为喜好进行了杜撰和不切实际的褒贬。就这本书书而言,明月在其中有大量感情色彩,有对这个名族荣誉感,有对忠臣良将的赞美,有对佞臣坏人的唾弃。比如他讲李自成,并不是站在人民起义这件事的正义性上讲的,而是站在明朝政府的角度,觉得更多的是同情明朝。然而李自成这些起义的人确实消灭掉了明朝,没能建立自己的政权,没能给天下带来太平,也给了爱新觉罗机会。李自成在书中的感觉更多的是充当了搅屎棍的角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在写清朝的崛起上,明月对这个民族的定位是强盗,不正义的,这其中有很深的民族感情倾向。再是最明显的就是写与鬼子的战斗,特别是朝鲜战场,明显的有小日本土鸡瓦狗,大明军天兵天将的意思。但是我觉得,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客观的事实,他客观的存在。我们不去说什么成王败寇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这样的事情,我们只说从现有的有迹可查的史料,我认为明月已经尽量做到了客观。我不知道历史的真像是什么,我也没有读过明史,可能有些东西他没讲,可能有些地方他讲述的不全面,写书嘛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他讲完一件事情或者说一个故事发表一段自己的评论,这段评论有明显的感情偏向却不失公允,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当年明月不是司马迁这样的历史篆刻者,明朝那些事儿也不是严格意义上正统的史料,它只是一本书,一本让我们了解明朝,亲近明朝,感受这个民族曾经的辉煌的一本书。
行者無疆
个人以为:明朝哪些事儿一书语言诙谐幽默,叙述详细具体。用通俗的语言描写久远的史实,很接地气,能够雅俗共赏。此是优点;
浓彩重墨地夸张渲染重要人物和事件,不遗余力地加入作者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论,难免有误写误导之嫌,此是瑕疵。总而言之,瑕不掩瑜,作为一部通俗历史小说,八分史实,二分虚构,还是比较成功的。
ty1000
对明朝的很多皇帝进行了大量的美化,把责任推给了各种客观因素或者其他人,这点有点幼稚,或者说也可以从某个角度体现出作者是个明粉。分析任务或者事件大部分还算全面客观,但有时也有明显的偏袒。
添问
我拿另外一本也是诞生于网络论坛的著作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来比较一下,一本是科学史科普著作,一本是历史科普著作,两本书都采用演义小说的笔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趣味性可读性强。但是学术性严谨性并没有被削弱多少。只是在这种写法下,两本书都难免加上大量个作者的个人看法和评论,只不过科学史科普著作加入这些个人色彩并不影响客观公正,因为科学史科学成就成果重要性本来就是没有什么争议结果一向是公认的,而历史就不一样。同一段历史经常有观点出发点不一样的史料,得出的结论往往有争议。所以《明朝》一书难免给人不客观的印象,但这并不是作者不专业不严谨,而是这类书籍共有的特点。
个人看法两本都是很优秀的著作,他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带动一大批人养成科普,历史类读物的阅读习惯。让更多的人对科学,历史产生兴趣,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初衷之一吧。
吉贤
明朝那些事把枯燥的历史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了,使大家见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明朝。总的来说,明朝那些事里大部分还是比较可靠的,但历史本来就是真真假假的,这个不能用一个真假就来分辨了!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和假,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历史是后一个朝代的人编的,像《明史》就是清朝组织编写了,而清朝为了拔高自己总是会不同程度的贬低明朝!
第七十三闲人
提问者一直在强调这本书不符合史实,可提问者口中所谓的“史实”又是从何而来?如何证明提问者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客观的?
个人认为,明粉对明朝的热爱是一个民族在经历异族统治后试图找回本民族传统的行为,正如明初朱元璋下令恢复汉族习俗、装束一样,与愤青并不沾边,或许有部分明粉缺乏理智,但不论任何粉丝集体中都有类似的脑残粉,并不是所有明粉都有问题。
另外,《明朝那些事儿》中较详细地列出了作者的论据,提问者如果有异议,可以写文反驳,或许提问者可以成为明史研究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
如有错误,欢迎各位指正。
wanzi_
这本书2010年,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一遍,最近心血来潮,又读了一遍,仍然感觉心潮澎湃,爱不释手。用小说家的笔触,讲述一段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于凭栏处眺望人心诡谲,从此对于中华历史,虽不能亲眼见证,心向往之。
很多人说,这本书不能算是讲历史,其实作者真的是在一本正经地与我们讲历史么?读者们真的是想要从书中找到沉埋光阴长河的真相么?历史的正确与否,客观与否,对于作者而言,对于读者而言,或许并不重要,或者从没有一个人能够讲清历史的真相,因为记录历史的也是人,也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历史的真相,那么历史的真相便没有那么重要,与之相比,从那些晦暗、晦涩的史料中,淘洗出能够警示后人的道理,能够照耀世人的人性光辉,能够铭记五脏的鲜活史诗,应该更加重要吧。
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五千年不倒,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总能有一袭青衫,上报君恩,下济黎民,无愧苍生,即便面对汹汹祸水,仍然能够处变不惊,只四字——当仁不让!
jerryle0
应该算是内容比较详实的一本历史书。只是以小说体写出来,还参照《资治通鉴》的“臣光曰”加入了很多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注解,让全书读起来比较有趣味性。
作者写作时研究了大量明史相关书籍,凤凰卫视采访他时有说过。并不是“水煮”体,“麻辣”体能攀得上的。
一个人的旅行
明朝那些事是一本成功的畅销书。
明朝那些事是一本正能量的畅销书。
但是!但是也有硬伤。
硬伤是什么?——英雄史观!对,当年明月先生秉持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
来,咱们先跳出明朝那些事儿,做两个假设以理解英雄史观的局限性。
第一个假设:假设有一个公司老板是个很有市场意识的老板,对于市场前景以及市场演变有着清晰的认知,我们还假设这个认知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公司靠老板这一个人就可以做起来了吗?他是不是需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是不是需要寻找具有专业技能的执行者?
说,这个老板并没有能力随便的指派某一个人去完成某项工作,然后工作就做好了的可能性吧!他这个老板也没有办法让他的亲人一定可以学会某些专业技能和他一起做公司的吧?
就是说,这个老板能做的也就是寻找人才,大家合作。公司不是老板一个人可以开起来的。第二个假设:假设一个穷乡僻壤的文盲家庭,忽然出了一个很会读书的孩子,我们都应该承认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吧!这个孩子呢一路过关斩将的考上了清华北大。
那么这个孩子改变他家庭命运的途径是不是就可以走高科技路线呢?相信不会有人认为这个孩子可以领着他的家人做高科技吧!
这个孩子能做的最好的也就是给现金于他的家人了,我们也都知道,有些文盲你给她很多的钱真的不是好事的。对不对?
所以说,这个会读书的孩子也大概率的让他的家人继续待在那个穷乡僻壤,他没有能力带领那些文盲直接进入现代文明生活的。
这个孩子要开始他的新生活,要开始他的不同于他老家一样的新生活,他必须某种程度上的抛弃他的亲人们,毕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他一个人是改变不了他家人的命运的。必须国家社会拿出大量的物资巨量的时间,才可以改变某些还不是全部的穷乡僻壤的命运。你看,有大钱的老板做不了英雄可以一个人弄一个公司。
你看,有文化的清华毕业生做不了英雄直接改变文盲的命运。
好了,那么回到朱元璋,朱元璋走运也靠着个人聪慧一直做到吴王,这不奇怪,他同时代的好多人走到了他这一步。大家乱打乱杀的,拼的是身体素质和运气。
一做到吴王呢,性质就变了,朱元璋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了,朱元璋是某个政治集团的代名词了。朱元璋不是朱元璋了。
那么这个朱元璋政治集团的运转是不是朱元璋一个人就可以应付的呢?不会有人认为他一个人可以应付吧!上面的第一个假设说过了,朱元璋需要四处寻找具有专业级技能人才来一起维护他这个政治集团运转的。他没有能力随便指派某一个个人去做某项工作,然后那个个人就会做工作了。是不是?
第二个假设也说明了,朱元璋作为贫家出来的清华大学生,能做的也就是给些钱财于他的那些没用的亲戚,好容易有个外甥看着能用上一用,其实难用的很,后来还是废掉。
就是说,朱元璋能做的是顺势而为,他挡不住统治机器的运转的,他左右不了趋势的。天下那么乱,必须有个“朱元璋”出来收拾收拾,大家过个安稳日子。就是说,朱元璋能做的也就是不要让道路走偏,比如及时出手制止他外甥的胡闹,必须有个“朱元璋”出来,采取行动防止有人阻碍大家过安稳日子的努力。一句话,朱元璋如果不主动做“朱元璋”,朱元璋他只有步张士诚、陈友谅的后尘。
说那么多,还是要回到问题本身。
明朝那些事把“大家一起努力过个安稳日子”的努力过程,置换成了个人英雄朱元璋“给了大家一个安稳日子”的给予过程了。逻辑因果反了!
哪里还有客观而言?是不是?穷孩子阿彤
我很认真的回答这个问题:正编史书尚不能说客观,更何况一部故事书。任何作品,没有能做到零立场的。而众多正史史书中,最要不得、最不客观的,就是《明史》。
《明朝那些事儿》原著没看过,听广东已故讲古大师林兆明老先生主讲的故事(广东的讲古与其他地方的说书不同,基本上是把这字翻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以讲古者所理解的语气说出来,并不对内容加以评论,基本与读原著差不了太多),客观与否?我就听故事,并没当历史来推敲,与我所知的历史对得上亦好,对不上也罢,与《三国演义》中的“借东风”、“戏蒋干”一样,没计较,因为它只是小说,不论其中有多少是史实,我也只作故事来读,不作历史来记。
再者,题主亦大可不必为什么“明粉”大动肝火,刚才说了,历史记载即使正史也并不一定客观(其实我想说一定不客观),所以各有各的观点,互相争论,理所当然的事,反正既改变不了现状,更改变不了历史。
最后,是西方没有中国那样的文化传统(即使有些传统并不好)。对于正史是否客观尚且有保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故事书罢了,没必要计较其客不客观。
沙漠岛
明朝那些事我读过好几遍,是我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大大的改变了从前对明朝的看法,之前的印象中明朝简直没一个好皇帝,各个都是奇葩,游龙戏凤的,当木匠的,数钱的,几十年不上朝的,朝廷宦官当权,锦衣卫横行,人民痛苦难言。
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后,赫然看到了一个个英雄的面孔形象的展现出来,于谦、王阳明、张居正、海瑞、刘伯温、蓝玉、戚继光、方孝孺、袁崇焕、徐霞客……都是气壮山河,于谦是第一个让我忍不住掩卷痛苦的大英雄,紧接着又被王阳明的魅力所征服,以至于买了很多关于王阳明的以及阳明心学的书来读,但还是觉得当年明月写得最好。
后来很多对当年明月的模仿者,只模仿到了一点表面的通俗幽默,却再也读不到那种感人与振奋。用明朝那些事结尾的话说吧: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一只猫的旅行
问题是这本书客观吗?那我们必须把这本书一分为二了,一部分是书中讨论的明史以及明代各类的人物,另一部分是作者就历史和历史人物发表的个人观点!
好了,结果一目了然,历史部分作者引用的均是正史和有出处的著作,这个毋庸置疑,否则他根本写不了这么长,早就被骂死了!在看个人观点部分,首先个人观点无所谓客观,因为本身这就是主观的东西!其次就算是要讨论作者的观点问题,作者也都是据实而言,无可厚非!
最后,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什么是成功,以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共勉!
curemi
有真客观的史书么?书是人写的,难免夹杂作者的三观倾向。当年明月并不忌讳这点,也从未假装自己很客观,比楼主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albtangy
说实话?那我对这书评价不是太高。我喜欢看书,也喜欢看历史一类的书,《明朝那些事儿》我陆陆续续应该看了有两遍吧,这本书咋样。我是比较欣赏,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名气确实超过了它的内涵。
当年明月确实有才,能在二十多岁就写成了这样一本鸿篇巨制的书,两百多年的明代历史他几乎没遗漏什么。这本书我看了两遍,我看也是受到了当时这本书的名气影响,我看完后就没觉得它好在哪里,我说的好是它确实是言过其实了,它的内涵是难以与它的名气匹配的。
因为我这些年确实也看了很多这些年有关于明史的书,很多都是专业历史学的专家教授,和经过几十年研究的人。这些书不管是从文字的组织还是对历史事件的分析都好过于《明朝那些事儿》。我不是说当年明月就写的不好,我是觉得他写史还略显智能和青涩,毕竟历史这东西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参透的,中国的历史毕竟水分太多,你不能照搬史书,我们读史一定要带着自己的见解能力去读。所以说当年明月确实稍微差了点,但是他们在二十多岁写出这样的书已经实属难得。
对于他的书我觉得更像是偶像剧,他这书的表达方式确实容易吸引人。其实我们现实中是大多数人不喜欢读史的,但是当年明月那种搞笑的写史方式确实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读者。偶像剧可能更能吸引普通大众,但是偶像剧毕竟是偶像剧,它偶像剧没有太多内涵。
这些年我陆陆续续看到了很多模仿当年明月写史的作家,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不加评价,事实已经证明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扎扎实实研究学术才是硬道理,而不是模仿别人
C嗨-郑小慈
要说真实性,明史本来就比较假,因为鞑子对明朝的歪曲与诋毁,谁也不敢说自己说的就是对的,还是那句话,历史是个小姑娘,怎么打扮都可以。明朝那些事吸引人的不仅仅是明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虽然他们说的话,做的事与现在人不太一样,但里面的人性是一样的。当翻过一页历史书时,逝去的不是一个个冰凉的数字,那是一条条人命,曾经也是一个个大活人。
foreverfly
首先这本书 肯定是本好书 有多少少年人就因为看了这本书才了解历史 了解了中国人的伟大与屈辱 小学到高中12年的历史课没有一本小说给我带来的震撼大 所以这本小说绝对是成功的 作者在写的时候引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实地研究 是这类小说中最为考究的一本 但作者的倾向也很明确 在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当下也算是一种主流思想 至于客观与否 每个读者有自己的评断
小鱼爱吃章鱼烧
不过是一个明吹对自己所钟爱的那个朝代的无限度吹捧罢了!
当年明月臆想出一副大明盛世的场景,很多人不明就里信以为真,我都怀疑当年明月有没有把《明史》读完,即便仅读过《明史》也应该知道,明朝的“盛世”只是前几代强势君主们唱独角戏,与黎民百姓无关,皇帝们的好大喜功的背后,往往连带着千万百姓饥寒交迫,当年明月对此完全无视之,想当然地说大明朝财富万千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真是历史上,皇帝甚至拿香料给朝臣发工资。
更令人喷饭的是,当年明月对明朝科技发展水平的无限吹嘘,相当迎合了网络上的明吹群体,意淫大明朝火器先进无比,若无满清入关早已步入近代化发展轨道,殊不知大名鼎鼎的“红衣大炮”,都是仿造西方中型舰炮铸造,自己山寨出的产品往往有爆膛隐患,多数要依仗澳门葡国人铸造。
其余,我暂且不一一点出了,犹记得一个明粉朋友跟我说,这本书是了解明朝历史的入门级著作,我以为深信此书易走错门,当年明月的这部著作文学性远大于史学性,顶多是一部架空历史系列小说!
彪悍人生
要了解,明朝那些事讲的是不是讲的全是真历,是我们首先明白,什么是历史,通俗来说呢,历史就是对过去发生的,所有事情的一个书面记载。有大小之分,有正史野史之分。我认为,真力时呢,可能就是说,记载的事情比较准确,符合历史发生的事实。
学者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我们常人对于历史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大致了解的是历史上发生了哪些事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于个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但是我国的历史书,多半是文言文写就的,而且浩如烟海。这就导致现代的很多人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虽然史书的作者坚持秉笔直书,但是肯定也有一些记载的和实际发生的有出入。因为掌握的原始资料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的鉴别,因为每个人眼中的历史不尽相同。
初读明朝那些事我觉得,作者的写作风格点像蔡东藩先生。但是,比这个又更近一步,写的更具故事性,让人觉得是在阅读故事,而不是阅读历史,不知不觉的也了解了历史。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枯燥无味。这就好比,很多人了解三国的历史,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 一个民族多少对自己过去的历史应该有一些了解。因为它代表着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前人经验的传承。
现在万事都讲究初心,这可能就是当年明月的初心吧。
快乐飞扬
首先要清楚客观的定义。拿历史来说,客观就是承认目前已经认定的历史事实,只要做到了这点,那就是客观的。至于其他的,比如什么作者个人情感,喜好厌恶等等,他愿意怎样吹怎样黑都可以,只要没违背基本认定的事实,毕竟随便什么书都是要人来写的,而人是有七情六欲是有情绪的动物——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用胜败论来说,比如败了,我也承认败了,最多无非就是出于个人感受,在败了这个基础上润色一些悲剧情感或者给他尽量“找借口”来进行“洗白”,但是无论怎么样,既定事实我是承认的。所以,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还算是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