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叙、补叙非常多
传统小说叙事特点
小朋
1、小说的叙述方式很灵活,有正叙,倒叙,穿插,意识流等。
2、叙述的角度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即以第一人称方式记叙,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感到亲切,感情真挚。
(2)他叙方式。即以第三人称方式记叙,令人感觉客观,夹叙夹议体裁不受拘束。特别是穿插历史过往的故事。
(3)交互方式。即客观叙述为主,其间某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整体运用更灵活。
扩展资料
小说叙述视角浅探
讲到视角我们会想到热拉尔·热奈特的说法:“叙事投影(即视角)在所有关系到叙事技巧的问题中,是十九世纪以来人们经常研究的问题。”也会想起雷班的说法:“我认为,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角起着决定作用———所谓视角即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视角”原出于绘画透视学中一术语。画家写生要善于选择“最佳视角”。所谓“最佳视角”就是指画家观察生活、描写人物、揭示人物的精神特征,掌握人物与景物的准确对比度和调整光线明暗关系的一个最恰当的角度。
视角选择不当,便会影响画稿的艺术质量。作家创作小
原贴:小说叙事特点怎么答
泡在牛奶里的喵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
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色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
以下分而论之。
{一}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
小说偏重于客观生活的描述。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
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文学作品中,惟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
{二}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小说更具复杂性、更有连贯性,尤其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
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 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节的完整。
甚或当代一些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表面上时空颠颠倒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现,情节在变化中仍然是完整一体的。
(三}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
小说的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的。
丰富而细致地刻画人物,必须借助与情节的充分展开
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则给人物活动、情节铺叙创造了特定的氛围。
三者互为作用,构成了小说世界。因此欣赏小说也就应该根据小说的基本特点,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首先把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2其次把握情节和人物的关系
欣赏小说,读者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牵引,以致忘了人物。其实除了部分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着重于表现情节和事件外,近现代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塑造人物为主。
3再次把握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认识各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立场,从而理解事件具有的思想意义和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作品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此外,欣赏小说还可以从各种角度品位小说刻画人物、铺叙情节和布局结构的各种艺术技巧,诸如肖像勾勒、心理摹绘、细节点睛、对话妙语、伏笔技巧和构思匠心等等,都可以程度不同的收到审美的效果。
原贴:小说叙事的特点是什么
gogochanel
顾名思义,主要区别在“情”和“事”。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明显透露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并三观明显。而叙事散文主要是对某事物的具体描述,叙事性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为主,并洋溢着抒情气氛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它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diana5wang
运用经典叙事学的理论,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三个方面对《白鹿原》的叙事艺术进行研究,试图呈现作品的叙事特质,填补《白鹿原》叙事研究的空缺。
《白鹿原》的人物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都体现出了力的均衡,它的情节结构采用两条线索碰撞或平行,用对立情节元素构置人物性格,用强弱相间的情节强度构成节奏感,用起承转合推进情节。
从人物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从情节结构中我们还能发现古代话本小说的影子。而整个结构中体现出的历史观念,来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外部环境的影响。
扩展资料:在具体的创作中,陈忠实大量借鉴了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情节愈显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臆测。
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国传统农村的直观思维中也可以找到根源,农村中那种融主观和客观、生与死于一体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论世界观,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温床。
陈忠实正是通过这种魔幻描写,模糊了生者与死者、冥界与人间的界壁,在人与鬼的冲突中来展示人性深处的东西,揭示人性的悲剧、人生的苦难。
y_d_j
新感觉派小说流派特征:
作为独立、成熟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作家在思想、艺术追求上显示出一些共性化的特征。
基本倾向 从政治倾向上看,新感觉派作家与左翼文学的关系经历了从开始接近到最终疏远的过程,基本上代表自由知识分子的态度与立场。不满现实腐败,同情民众疾苦,与左翼文学有共通之处;但他们又与左翼文学的政治目标有明确的距离,力图保持中立的姿态。从文化选择上看,新感觉派作家对流行于欧美和日本的世纪末文化思想、非理性主义生命学说和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自觉接受其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一、欧美心理分析和意识流小说;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三、弗洛伊德主义。从艺术观念上看,他们持文艺与政治的二元论和并行论,强调文艺与政治的区别与独立,突出文艺的非功利追求与创新性质。施蛰存就曾回忆说:“我们为什么要运用这些新的手法,原因很简单,一是觉得新奇,二是想借此有所创新。”
艺术探索及特点 新感觉派的艺术探索主要侧重以下方面,并表现出相关特点。
都市景观 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大多从现代都市生活中取材,表现独特的都市景观,揭示都市人错综复杂的生存境遇及人生感受,尤其对畸形与病变方面的描摹富于特色。
原贴:传统派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Whale_Done
使用“现代性”这个概念,我有点心虚,因为我根本无法将它解释清楚。
但如果不使用这个概念,又实在没有其它的概念可用。
所谓概念,我觉得,用当然是要用,但没有必要将界线划分得过分清晰,因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异往往不在于性质上的截然两分,而在于程度上的缓慢过渡,倘若我们只是固执地使用过去那种立场鲜明的分析方法,就必然无法妥善处理其间广大而暧昧不明的过渡地带,结果只会导致“不革命即是反革命”的逻辑。
拿“现代性”这个概念来说,我们不妨将它理解得宽泛一点。按照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意思:“现代性意味着生活世界被遗忘,这是近代科学世界观造成的结果。”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则说这个论断只对了一半,而我觉得,可能还对不到一半,因为“现代性”这个概念太大,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即便概括得再怎么高明,也是枉然。曾有很多人谈及现代性的标志或者说是特点,包括孤独、断裂、漂泊、“理智中心”(卡西尔)的失落,“统一性”(本雅明)和“总体性”(卢卡奇)的缺失,等等,伊哈布·哈桑甚至将现代主义的特征作为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照列了一张表,其中又包括目的、形式、预谋性、此在、逻各斯、语句组合、隐喻、超验性,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视作现代性内涵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掌握一个概念的全部内涵。
可能,这样解释还是太抽象了,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本雅明的方法。在本雅明的眼里,“现代性”并不附着于抽象、费解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生存体验体现出来的,它渗透于巴黎拱门街的繁华空气中,从街头汽灯向电灯的转换,到夜游者的减少、报纸的流通、以及照相机对瞬间的捕捉,都浸染了现代性的某些质素。后来,在哈佛教书的中国学者李欧梵也试图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过渡,在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一书中,他描绘了二十世纪前半叶作为中国现代化之先锋的上海的图景,包括外滩建筑、百货大楼、咖啡馆、舞厅、公园和跑马场、“亭子间”生活、城市和游手好闲者,继而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如“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上海电影的都市语境”等,可能这里面还有一个前提,李欧梵似乎倾向于将现代化理解为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的形成,“公共领域”一旦形成,报纸、传媒流通起来,社会就不再是封闭的了。
《上海摩登》的后面一部分涉及到上海文学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如施蛰存的怪诞、刘呐鸥、穆时英的摩登、邵洵美、叶灵凤的颓废和浮纨、张爱玲的苍凉,这显然说明文学中的现代性因素的产生乃是根源于社会的现代化。虽然,现代主义的文学比之传统文学更表现出一种“内”的倾向,但追根溯源,其成因仍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问题在于,富于现代性的、或者说是现代主义的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在哪里?换句话说就是,现代性在文学之中究竟有哪些重要体现?这里面的内容当然也很宽泛,不可能总体把握,说得太细了,也没有什么用,我的感觉是,除了写作的个人化之外,还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总体特色的暧昧、不鲜明。一方面是小说中人物的暧昧,我们不再能将他们分成好人和坏人这样截然对立的两类,人物具体的个性也不再像传统文学中那样鲜明和一贯,多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伦理道德等因素的暧昧,现代主义的作家在努力摆脱沉重的旧伦理教条的同时,也在试着营造一种新型的伦理,这种伦理比之传统伦理更显得自由、不死板,因而能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好像昆德拉就一直在强调伦理道德的相对性,它不再是一种绝对化的神圣之物,从天上落到地下来了,还有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如红白蓝三部曲和《十诫》里面,也很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
二、个人与外界的断裂。现代主义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有意地将自己摆在一个与外界环境完全对立的位置,如卡夫卡在地洞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对外界的恐惧和躲避,或者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那种内心与外界、回忆与现实的对抗,都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内涵和价值就不再是蕴涵于他对集体的功用以及他作为集体中之一员的身份里面,而是通过他作为个体与外界的对抗体现出来的。
三、意义的消解。传统文学作品习惯于虚悬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意义在里面,这个意义,通常是一些道德等方面的大问题,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和“义”是始终如太阳一般悬挂在人物头顶上的,而大多数人物也就莫名其妙地为了这个虚幻的“意义”做出了最大的牺牲,梁山好汉之被招安即是最佳的例子。到了《红楼梦》里面,这个意义就几乎不见了,整本小说都显得极其复杂晦涩,为什么直至今天还有那么多人喜欢读、喜欢研究《红楼梦》?我想这可能是一个大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典都适合重读的,《伊索寓言》放到今天来看,就相当的幼稚。
有一点必须说明——以上三个特点只是个人的一点总结,代表不了什么,可能有些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并不具备这些特点,也可能有些传统的作品已具备了这些特点(如昆德拉所说的伦理道德的相对性在《庄子》中即有体现)。我的目的是,用这三点做一个大致的尺度,来衡量这篇文章所要讨论的小说——波兰作家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的《名望与光荣》。
《名望与光荣》写于二战之后,篇幅浩大,人物众多,涉及到一战、二战和大萧条时波兰的情况,这部小说,从形式上讲,不属于现代主义的作品,它类似于《战争与和平》,主线是三个家族的盛衰,时代背景、人物、情节等都很清晰完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种传统的形式之下挖掘出现代性的内涵来,以证明,现代性作为一种普遍的特性,是广泛存在于二十世纪小说当中的。
张振辉先生著有一本《20世纪波兰文学史》,在谈到《名望与光荣》时,他说这部小说“更多地是通过各种人物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从侧面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并且以回忆、梦幻、意识流等手法展示他们在社会事变中的不同心态,因此这是一部综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各种表现手法的成功之作”。这种观点主要是从创作手法或者说是形式的意义上来探讨其现代性,但文学上所谓“现代主义”,肯定不只是诸如意识流之类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它有“精神气质”(ethos)上的内涵,也就是说,在抛开形式之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内在的特质将它与传统文学作品区分开来。
为了找到《名望与光荣》在“精神气质”上所具备的现代性,这里不妨拿它和《战争与和平》做一下对比,看有哪些不同,同样是史诗性作品,同样是鸿篇巨制,同样涉及到战争、和平、爱情和家族盛衰,一部写于十九世纪,一部写于二十世纪,肯定有很强的可比性。
首先,是人的孤独。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一书中曾分析说:“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却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意味着人的自我与世界分裂了,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而此前,这种分裂是不存在的,如卢卡奇所说,荷马史诗时代所体现出的精神是人类自我与世界的整体性,同样,中国的古人也讲究“天人合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裂呢?按照本雅明的意思,现代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侵吞人类自我的倾向,特别是机械复制,印刷机、照相机、留声机、摄影机……人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而非事物的本身。本雅明的见解显然很高明,他死得早,看不到今天的世界,如今,“机械复制”已扩张到了更广大的领域——通过各种传媒方式,假如某明星在演唱会上穿了某种款式的衣服,不出数日,便会有成千上万的人穿上同样的衣服,人们学习明星的谈吐、风格,靠整容来改变仪表上与明星的差距,于是,“个性”也被无限复制了。有更彻底的,那就是克隆技术,这种技术是机械复制登峰造极的成果,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世界上已没有什么是不可复制的。为了反抗复制,反抗自我、个性的被侵吞,人们只有日益退回到个人的狭小空间里负隅顽抗,“现代人的孤独”由此而产生,所以本雅明说:“小说的诞生地是孤独的个人”。或许这句话有些武断,我们改一改,改成“现代主义小说的诞生地是孤独的个人”,就精确得多了。这方面,卡夫卡是最典型的例子,从他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很矛盾,他孤独并且惧怕孤独,但同时又担心失去孤独,因为一旦与外在世界融合起来,他就会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并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他不能容忍自己必须与一个女人朝夕相处,他要保留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以便写作(写作几乎就等于他的生命)。假如拿《战争与和平》和《名望与光荣》做一下对比,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区别来。《战争与和平》里也有孤独,皮埃尔和安德烈都常常感到孤独,但这种孤独并不是作为一种底色存在于他们生命中的,更重要的是沟通,或者说,在很多时候,他们不存在沟通的障碍,因此,即使他们的一生充满坎坷和不如意,也会时时感到幸福的慰籍,这种慰籍即由沟通而来。《名望与光荣》则不同,遍观整本小说,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那种生命个体的恒久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小说中的人物,几乎没有哪两个人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包括姐姐与弟弟之间,哥哥与妹妹之间,甚至夫妻、父子、母子之间,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奥拉结了婚,生活在貌似幸福的家庭中,丈夫对她百依百顺,儿子英俊,女儿漂亮,但无论是对丈夫,还是对儿子女儿,她都有一种莫明的生疏感,所以她孤独,不快乐;雅努什一直都生活在孤独和郁郁寡欢之中,就更不必说了;最典型的是埃德加尔,这个孤独的作曲家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到了临死的时候,他客居他乡,一贫如洗,躺在床上回忆自己的一生,想从中找出某些暖色,最后将思绪落到了妹妹的身上,那时他喉中有肿瘤,已不能说话,哆哆嗦嗦地用笔将心中所想写给妹妹看:“我只爱过你。”但他的妹妹爱尔日别塔看了以后只是漫不经心地一笑,在随后整理房间的时候就将这字条扔进了废纸篓里,这让埃德加尔感到极大的痛苦和失望,正如书中所写的:“健康的人不理解一个临终的人是不会开玩笑,也不会信口胡言的。爱尔日别塔不理解‘我只爱过你’这句话的每一个字下面都蕴藏着某种伟大而重要的东西。”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这么困难,我们都是孤独的。
其次,意义的消解。与《悲惨世界》一样,《战争与和平》里是有那么一个至高无上的意义的,追求理想的人们为了这个意义而奔走一生,做出各种选择,虽然辛苦,但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个明确的人生意义而感到充实和快慰——这不仅符合那个时代的特色,也符合托尔斯泰的性格,到了《复活》里面,“意义”的作用愈发彰显出来。《名望与光荣》里则不同,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意义悬在上面,因此人物做各种事、进行各种选择的动机都显得十分盲目,比如雅努什,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冷落的贵族家庭里,姐姐嫁到了名门望族里去,父亲对他不好,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爱情,是爱上了定格在年少时舞会上那一刻的阿丽亚德娜——只限于那一刻,阿丽亚德娜衣着华丽,站在楼梯上朗诵勃洛克的诗——也就是说,他爱上的并非真正的阿丽亚德娜,而只是属于那一刻的虚幻、不自然的她。他没能和阿丽亚德娜结婚,虽然他极力争取。由于阿丽亚德娜背叛了革命出逃法国,她心中充满悔恨,已觉人生了无滋味,后来她做了修女,再后来就自杀了。而雅努什也渐渐感到了他与阿丽亚德娜之间的生疏。之后,雅努什参军打仗,与佐霞结婚,这些举动都是无目的的,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和谁打仗,也不清楚为什么要娶佐霞(他并不爱她)。到了中年,佐霞死了,他就日复一日地沉浸在回忆当中,并四处旅行,以寻找旧日的足迹——可找到了又能怎样呢?他不知道,所以这也是无目的的。还有他的死,他本可以不死、可以逃走的,但他却急急忙忙地将自己送到了纳粹军官的枪口下,究竟动机在哪里?说不清楚,只是死得毫无意义,后来雅德维加(一个爱他的女人)在回忆他的一生时说:“他的一生只有两次这么赶快过,一次是忙着娶那个佐霞,再有次就是急急忙忙去见那些德国人。”他向来矛盾重重、犹豫不决,可这仅有的两次果断,也是盲目的。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都处在类似的盲目之中,他们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只好如没头苍蝇一般地生活。有另一种说法,即《20世纪波兰文学史》中的说法,认为尽管书中人物的人生显得缺乏意义,但最后他们都在爱国主义之中找到了生命的归属。的确,无论是雅努什、斯彼哈瓦、爱尔日别塔,还是小一辈的安特克、安德热依、海伦卡,他们在小说的最后都与爱国主义和战争联系了起来,甚至死于其中。但是,我向来就有一个疑问——用简单的爱国主义、青春、热血、牺牲,来作为生命个体的复杂深邃的终极意义,是否合理?爱国诚然是大节,但它不能代替丰富的人生,或者说,人不会仅因为有了爱国的理想,他的人生就再无迷惑了,那只是乌托邦的神话。对于身处现代的人来说,所要消解的,正是这样一些神话,长久地生活在“意义”的压迫之下,人们已不堪重负,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反问:“你说的‘意义’是什么意义?”就反映了现代人的这种心理。至高无上的意义导致了另一种独裁,即以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理想主义等虚假的旗号来支配他人的人生选择甚至生命,因此,为了真正的自由,就必须消解意义,反抗独裁。但另一方面,意义的消解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即如前面所说,它使我们的人生变得茫然、无目的,这很类似昆德拉所谓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失去了意义的重压,我们反而会无所适从。还有,道德作为一种“意义”,一旦被消解掉,失去了其神圣性,会造成什么后果?“相对性的伦理道德”真的可以建立起来吗?
意义消解了,《名望与光荣》的内涵因此而趋于复杂,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爱国主义的层面上。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读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已无法简单、直接地从小说中获取人生的答案,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无目的的表面之下的潜在之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暧昧、不鲜明的特点。
当然,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也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如埃德加尔临死前那一节,他躺在床上时的心理活动描写,有着很浓郁的意识流色彩。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些手法,当我们读完整本小说,再做整体性的回忆的时候,出现在脑海中的,已非简单的一幕幕情节,而是幽深的一重重心理意境,人生的孤独、茫然和荒诞已脱离具体的事实而作为一种模糊、持久的意象烙在我们心头了。
原贴:传统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高山雪地
传统文学的特点就是具有民族性,重视道德,主张和平等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从古代到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有佛道,儒家等三种思想交汇所形成的精神主体,它能为国人提供为人处事的规范,除此之外,它还衍生出各种戏曲,书法,绘画等具体的文化形式,让后人为之学习骄傲。
一、民族性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可能几架子书都说不完,这足以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之久。从原始社会一步步的进化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从生长在森林里的猿猴到现在能拥有独立思想的人,我们的进步,也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从不同的朝代更替下来的制度和文化,我们能看出每个朝代的文化都拥有着浓烈的民族气息,那些文家大儒都拥有着共同的思想热爱祖国,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地传播给后人,写著作,开学堂,背诗文。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严谨态度才能不断地把这种文化精神传播下去。
二、道德教育为主中国非常重视关于人的道德和品行教育。关于家庭的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孝顺,在过去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就能为国效力争光,而他们也会听命君王,自然没有人作乱,天下自然也就会太平。在古代并没有很完善的政治制度,他们就会以德代政,以道德的高尚来代替法律制裁。而后面慢慢的又发展成忠、孝的高尚品质,岳飞背后就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被后人敬佩赞赏,这些都是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学上有很多都是具有民族特色,并且他们的文化里面也包含着忠孝义的文化理念,这些文化理念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相传。
东哥
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情节性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环境性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以及场景等等,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环境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发展性
小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文人的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的出现,尤其是三大爱情传奇,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正式形成;宋元两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话本小说,为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当时是没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发于此。
纯粹性
原贴: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
昆仑之巅
洗洗睡了
cc1966
冯萧萧
思维方式虽然封建,但表现的十分内练。传统的中国人朴实,写的东西大多是用自己生活的一些琐事,来诉说当时的民情,政治像鲁迅笔下的“啊Q"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另外再远一些可以说到,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他的东西一样是以写小人物,来诉说当时的政治,民风但不同的是。只是古人的表现手法更为含蓄
原贴:传统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自由行走的花
IK
原贴:传统散文的特点
love_ying
原贴:小说叙事的特点是什么
喵喵alice
又晴_Michelle
月缺月圆
原贴:子夜的叙事特点
儀の奕
梅研究的热点还是集中在它的认识价值上,这可能和这样一种不十分全面的论
断有关。比如一位研究者就曾断言:“《金瓶梅》的价值在认识方面,而不在审美
方面。 ”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仅从叙事学的角度去审度《金瓶梅》的叙事法的
审美变革及其审美价值,就是一个重要课题。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都堪称是对经典叙事规则的娴熟运用。 所谓经典叙事具有引导读者向小说同化
的内容和形式,即表现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展示怀有愿望的主体对
愿望客体的永恒的追求,然而客观现实总是阻碍和拖延愿望的实现。《水浒传》
中一百单八将的逼上梁山是如此,《西游记》西天取经,遭遇八十一难更是如此。
它们一开始,叙事就总是打破主体的平衡状态,让主体与其愿望对象之间存在一
段“最初距离”,在主体实现愿望的过程中,设置一系列障碍、假象、破坏、不幸
等中间环节,主体总是一步一
步地克服困难,_过障碍,最
终达到目标。 情节的发展尽
管一会儿奇峰千一会儿跌
落平阳,但仍然还是从不平衡
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 故事
中主体愿望与客观障碍之间
的冲突和张力是经典故事的
推动力,愿望主体追求愿望客
体的过程,对于读者的深层心
理具有一种深深的魅力,它吸引着读者向主人公认同,向故事同化,并参与故事 的发展过程。
momoming
我是文子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散文是文学创作的一大样式。散文在古代文学中出现的较早,为了区别韵文、骈文,将凡是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文学体裁的划分越来越细,原先包括在内的随笔、报告文学、游记、小品文等都己独自成体。现如今,人们仅把文艺性的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称之为散文。
抒情散文,是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散文。抒情散文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成为其突出的特点。它或者触景生情,或者直抒胸臆,一般来说通篇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是面对的是现实中的自然景物,作者也会赋予它较为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同时作者常常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抒情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特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这是因为叙事散文所写的人和事,大都与作者有密切的关系。所写的人,或是亲人,或是师长,或是战友,或是所敬仰爱戴的人。所写的事,或是亲身经历,或是教育大影响深的事。因此,作者写这些人和事必须带有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素材,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滕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自清的《背影》等,就是优秀的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
简单归纳一下,抒情散文重在“情”,不需要完整的情节。叙事散文重在“人与事”,需要有具体的叙述和描绘。一篇散文是采用抒情还是叙事,一是要看文章所准备的素材适合哪一种,二是看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抒情散文通常需要作者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语言驾驭能力强,而叙事散文则需要作者善于谋篇布局,详略得当。最后一点最重要,那就是作者善于观察,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生活中人与事的亮点。
两类散文中的优秀作品已告之众友,有时间不妨认真品读借鉴一下。
为了便于表述,下面举两个很简单的例子。是我曾经辅导过的学'生的文章。两个小作者同是五年级的学生,同一个题目:我的老师。(文章标题可自拟)
席文杰(兰铁一小)我的班主任卲老师
本文采用了叙事的手法。首先对班主任邵老师的外貌、性格加以描写,一个很少用的绝活儿“用粉笔头射同学”,写了老师的作风泼辣,一句“邵妈”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生动形象,非常有画面感。紧接着小作者选择了班主任的二件事:a、在课堂上进行以诗词为主题的男女生PK。以展示教师授课的多样化。b、总复习期间,班主任的父亲住院动手术。同学们都担心会影响自己的期末成绩和拉下班级的年级名次时,邵老师没有请假,仍然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表现了班主任老师舍弃小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两件事很有代表性,既表现了教师技能,又体现了师德,人物形象一下就立了起来。
彭永涵(畅家巷小学)姬老师,我想对你说
本文则是采用了抒情的表现手法。开篇第一句:“您是我心中,最激昂、最热情,最抒情的一首交响曲!”写出了姬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学生对老师四年相处结下的师生感情。这篇小文没有叙述具体的事件,甚至没有人物描写,而是采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的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展示班主任姫老师的对待学生的各个方面。有姫老师带给学生的“春的清新和甜美”,有姬老师在教学方面犹如“夏的火热和泼辣”,有学生在四年来“秋的收获和惊喜”,有老师在培育树苗中“冬的严谨和呵护”……做为一名学生,语言上可能有些稚嫩,但感情却是真挚饱满的。读完以后也十分感人。
我是文子心语。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友有所帮助。
本文是原创+首发。构思+码字实属不易。请勿随意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