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朝元惠宗皇帝主政时期,为了维护大元朝的长治久安,对妄图分裂的今天俄罗斯地区谋求分裂的行动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建国后历史大事件小说
[历史]我的帝王生涯之南明新传
一个被坏人陷害的高三学生崔杰,被枪毙后灵魂居然俯身在一个皇帝身上,而这个皇帝是一个只有不到一年皇帝命的无道昏君——弘光帝朱由崧,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小朝廷.崔杰会怎么做呢?想知道就看下去吧!本书不但是跟...
蟹小君
建议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第一卷,不仅有朱元璋打天下的全部过程,还有他死后的“靖难之役”的描写(从朱元璋出生一直到他的儿子朱棣攻打建文帝登上皇位)。
gougou
AKI
江山美色(隋唐时期)
官居一品(明嘉靖、隆庆时期)
回到明朝当王爷(明正德时期)
步步生莲(宋初)
大漠谣、云中歌(汉中期)
明朝那些事儿(整个明朝)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较正式)
卟栀
混在三国当军阀(真实的在现古代冷兵器战争的残酷和枭雄的冷漠好色),兵贼
(军事加无与伦比的政治与武侠的怪胎作品),秦霸天下(写的水平不太高),刺明(有民政的军史类作品),回明朝当王爷 ,铁血大明(残暴的军事与民族政策),重生在三国(主角的军事素养太高了,包含练兵与军备的著作),还有一部楚留香穿越回现代的力作都市少帅(令人明白现实世界黑暗的作品)
半吊子小屁孩儿
1895淘金国度 穿越到北美,帮父亲淘金建立势力,先后击败北美和加拿大,割裂其土地立国,父亲是第一代,自己第二代总统,最后统一全球
宋起波斯湾 主角先祖是南宋后裔,逃到波斯湾一带建立势力,主角不是穿越者,但他老师是穿越到一个残疾老头的倒霉蛋,得老师帮助有了黑科技 我未看完忘了立国没有
抗战之红色警戒,不错的小说,主角有红色警戒基地,拥有大批忠心耿耿的克隆人为骨干建军,更有廉价的红警武器 借助抗日一步步壮大实力,迫使老蒋投降后跟全球打 缺点是太注重阴谋,不够阳刚,后期以主角的实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打
重生寡头1991 主角兄弟2个加个拖后腿的妹妹,在俄罗斯靠走私成为第八个寡头,并且拥有远东海军,最终割据远东立国 少有的现代立国小说 很长的小说 ,蛮好看的
伊拉克风云 主角穿越为萨 达姆之子,参军建立势力,同大哥闹翻后割裂伊拉克南部,萨*达姆
重伤住院后成为伊拉克实际上的总统 不算立国,但相当好看
帝国从来没有神圣的 穿越立国
法兰西之花 穿越到中世纪 辅助贞德萝莉当法国国王,自己娶了个大公爵之女也立国了 超好看的小说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后期赶走老蒋当总统
七武士 阿兰写的 主角叫打鸟
Ariel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一句话历史小说源于历史但不等于历史。
国内的:
最早的历史小说是元代的讲史三国志平话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
姚雪垠的《李自成》
唐浩明的《曾国藩》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熊召政的《张居正》
国外的:
司各特的威弗利《艾凡赫》
意大利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
阿·托尔斯泰的《彼得大帝》
恰科夫斯基的围困
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
美国库柏的皮袜子故事集
埃及学家鲍勃·布雷尔的《小法老之死》等。
panchen
寡妃待嫁:媚后戏冷皇(大结局)
穿越:弃妇要革命
花痴:魅惑阎王
帝王宠:逃妃难再逑
娘子不乖:要娃不要爹
吃定妻妾斗:肥妃不好惹
独宠:皇后,跟朕回宫!
七夫:我家女帝很妖孽
妃常嚣张:本宫不是软脚虾
三嫁:弃妃再难逑
休妇的古代奋斗生活
东宫通缉:爱妃休要逃
绝色太监:妖后诱冷皇
.................
Andycxh
宰执天下(仍在更新,个人认为宋穿第一)
新宋(比宰执稍差)
赤色黎明(穿到清末,走共产党路线)
草清(在康熙年间造反,写的不错)
官居一品(其对明朝官场的描写实在是厉害)
蚁贼
三国之最风流
上品寒士(描写东晋风流人物,尤其是清谈作者下了很大功夫)
住在咖啡杯里
lesley方土人
Dark_Twist
ElliePallas
火月飞花
1895淘金国度 穿越到北美,帮父亲淘金建立势力,先后击败北美和加拿大,割裂其土地立国,父亲是第一代,自己第二代总统,最后统一全球
宋起波斯湾 主角先祖是南宋后裔,逃到波斯湾一带建立势力,主角不是穿越者,但他老师是穿越到一个残疾老头的倒霉蛋,得老师帮助有了黑科技 我未看完忘了立国没有
抗战之红色警戒,不错的小说,主角有红色警戒基地,拥有大批忠心耿耿的克隆人为骨干建军,更有廉价的红警武器 借助抗日一步步壮大实力,迫使老蒋投降后跟全球打 缺点是太注重阴谋,不够阳刚,后期以主角的实力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打
重生寡头1991 主角兄弟2个加个拖后腿的妹妹,在俄罗斯靠走私成为第八个寡头,并且拥有远东海军,最终割据远东立国 少有的现代立国小说 很长的小说 ,蛮好看的
伊拉克风云 主角穿越为萨 达姆之子,参军建立势力,同大哥闹翻后割裂伊拉克南部,萨*达姆
重伤住院后成为伊拉克实际上的总统 不算立国,但相当好看
帝国从来没有神圣的 穿越立国
法兰西之花 穿越到中世纪 辅助贞德萝莉当法国国王,自己娶了个大公爵之女也立国了 超好看的小说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后期赶走老蒋当总统
七武士 阿兰写的 主角叫打鸟
觅食金鱼
前者的话就是借鉴的作用,也有预知未来的作用。
正所谓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
后者的话不同的思想流派有不同的答案。
辩证法的看法是人类进步的必经之路。
原贴:历史,战争历史的作用?
谁是镜子里的猫
zhaonian_
大概已知的有七个
1、兰芳共和国
从帮会到企业到国家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发扬客家精神,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是一个与东印度公司相类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五年后,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1738年(乾隆三年),“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刚到婆罗洲时,罗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术,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婆罗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岛上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罗芳柏在站稳脚跟后,带领自己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了土著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附华人数万,土著好几十万,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1776年罗芳伯建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始用“兰芳”年号。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曾想并入清朝版图,但被乾隆皇帝拒绝
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觐见乾隆皇帝,请求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乾隆皇帝根本没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当了十九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之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七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
1886年,兰芳共和国遭到荷兰殖民侵略军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这个存在了110年的华人小国不幸灭亡。
惟一不称王的华人国王
按照罗芳伯传的说法,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其所割让的土地,计东界万劳,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双沟月之线,北界劳劳、山口洋、邦戛之线,纵横数百里……”幅员辽阔,人口也达到百万之众,地地道道的国家,可为什么这个墓志铭上,偏要称“公司”呢?
其实,像罗芳伯这样的中国移民,在当时社会里叫“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当时是乾隆年代,中国繁荣昌盛,朝廷威权无处不在。罗芳伯他们不敢称孤道寡,怕犯一个谋逆之罪,自己远离故土倒不要紧,连累身在故国的宗亲友人那才是麻烦。中国人骨子里始终认同祖国,不管走得有多远,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罗芳伯他们也是一样。反而,他们一直希望能够被清廷接纳为一个地方政府,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利用祖国这个靠山,抵抗来犯的欧洲人。事实上,清廷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兰芳国,但罗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见到了乾隆的重臣,使得对兰芳觊觎已久的荷兰人有所忌惮,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见清廷衰败,荷兰才大举进攻兰芳,灭掉了这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拥有百万人口,战时可以全民皆兵的兰芳国,败在远道而来的荷兰人手下,据说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经济的实力、科技的实力,以及军事的实力。
华人在海外建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罗芳伯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是惟一一个不称王的。
2、戴燕王国
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是“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他几个国家: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戴燕王国是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王位世袭,存在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历4代国王70余年。于19世纪中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代国王为吴元盛,原为广东嘉应州梅县人,清朝乾隆中后期因为谋划发动起义事泄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18世纪中期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威望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成为罗芳伯的下属。1777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是罗芳伯的手下部将,被派驻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国(Tayau)。当时,戴燕国王很残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杀死了戴燕国王,吴元盛杀死国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拥戴为戴燕国国王。
后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乾隆未,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3、纳土纳岛国王
明朝末年,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南中国海的纳土纳群岛(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岛等其它几个称呼)印度尼西亚北部岛群,属印尼廖内群岛省。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由主岛大纳土纳岛(Natuna Besar)和其他许多小岛,共由127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约1.5 万,当时华人占八成以上,据新加坡媒体过去的报导,这一群岛上的华人一直希望独立建国,但被印尼弹压。纳土纳群岛海拔不高,全年高温、雨量多、富热带森林。
纳土纳群岛一些比较早的华人家谱记载: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的一个小群岛上——荷兰人后来命名的纳士纳群岛!
纳吐纳群岛在当时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华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劈荆斩棘,将它开拓建设成一方乐土,纳吐纳群岛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的土。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纳土纳岛首领(也算是国王)张杰绪去逝后,内部发生纷争,荷兰人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印尼独立出荷兰后,纳土纳岛群岛未能独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样独立建国。
这个本来属于华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印尼的领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罗王国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华裔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中国澄海县中外莆都(今上华镇)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
郑镛去世后,郑信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
1763年,缅甸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四年后,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
郑信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根据地组织反抗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三年后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于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5、马来吴氏王国
吴阳(1717—1784),又名吴让,字士侃,马来吴氏王国的建立者。原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
马来吴氏王国演变为如今马来西亚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逻(今泰国)南部宋卡(今属泰国,位于马来半岛)谋生。宋卡原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吴阳带领华侨开发垦植,使宋卡逐渐繁荣起来,吴阳因此被称为建设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逻郑皇率兵南下讨平洛坤叛乱,吴阳乘机请为端四岛、五岛燕窝税吏,愿年纳白银五十一斤,郑皇准其所请,并封他为子爵。郑皇嘉其忠诚,1775年诏封昭孟(Chao Muang),意为城主,爵号銮素汪奇里颂木,府署设廉松。统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赛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
6、“飞龙”国开国君主
张琏,“飞龙”国开国君主。明朝嘉靖年间饶平人,汉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后因起义失败,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顺塔国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
陆自立被推举为首领,自立为国,由于社会进步,中国人逐渐走向世界,现在,中华已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成为了一个华人世界(就象阿拉伯世界)。
acago
华人,华夏民族的总称,不仅仅指的是中国人,还包括祖籍中国具有华夏血统的海外同胞。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华夏文明对很多国家都产生了影响,华人的身影更是遍布世界各地,甚至有很多国家的创始人都是中国人。
黄森屏,元末明初人,祖籍福建泉州,文莱国创始人之一,至今仍被文莱皇室视为开国始祖。李光耀,新加坡国父,祖籍广东梅州,曾任新加坡总理。
除了这两个我们熟知的国家,历史上还有很多由华人建立的海外国家,只不过它们存在的时间都很短,至今已经完全消失在了历史舞台。
一、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是由清朝落第书生罗芳伯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祖籍广东梅州。清朝乾隆年间,屡次落第的罗芳伯背井离乡,来到南洋婆罗洲(今加里曼丹岛)淘金。
虽然有很多人来这里淘金,但是生活在岛上的人们却非常贫穷。罗芳伯建立采金公司帮当地人们改变现状,并且帮助当地人们解决外来匪患,声望越来越高。
罗芳伯在婆罗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连当地苏丹都让位给他。接受国家政权后,罗芳伯将原先的公司改为国家,取名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在历史上存在了110年,后被荷兰侵略者吞并。
二、飞龙国
飞龙国是由明代起义首领张琏建立的。
张琏,祖籍广东饶平。明朝嘉靖年间,不满国家腐败的张琏举兵起义,后被推为首领,自称“飞龙人主”,国号“飞龙”。当时张琏从广东起义,意欲推翻明朝政权。
张琏率部到浙江龙泉县时遭到围剿,死伤惨重,遂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和朝廷对抗。
被镇压的张琏率部一直南下,并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王,即为飞龙国。
飞龙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仅在两年之后就消失了。
三、爪哇顺塔国
爪哇顺塔国是由南宋左丞幼子陆自立建立的。
南宋末年,宋军兵败,左丞相陆秀夫和幼帝赴海而亡,其幼子和剩下的南宋人民乘船逃亡海外,到达爪哇岛。
当时的爪哇岛比较混乱,陆自立趁机在顺塔地区建立国家,并且自立为顺塔国王。
顺塔王国建立之后,曾经和明朝进行过来往,明朝末年被西班牙吞并,从此消失。
除了以上这三个国家,你还知道哪些由华人建立的海外国家?
寻路
我国古代因为航海技术的限制,统治者就不是非常注重海外的疆域扩张。不过总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航行到海外,甚至比较有才华的人还在海外建立政权。历史上有很多为了谋生或者是逃离政府的通缉,就会渡海南下,并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国家。
第一:兰芳共和国。公元1772年,广东梅州的一个客家人,名叫罗芳伯,参加科举考试的他最终名落孙山。既然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他就决定南下下海经商。
之后,他登上了婆罗洲岛,在那里经营一家公司,名叫兰芳公司。这家公司不只有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带有政治色彩。
五年之后,公司壮大,改公司为共和国,自此“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成立。罗芳伯本人从小饱读诗书,懂得武术,是个人才,他又带领民众一起经营公司,懂得驭人之术。在他成立自己的政权之后,还向当时的大清朝表达自己的归顺决心,不过当时的皇帝并没有接受他的好意。但是,罗芳伯并没有放弃,他还告诉自己的后代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归顺清王朝的决心。可是,在1886年的时候,遭遇荷兰侵略,兰芳共和国最终灭亡。罗芳伯是在海外建立政权的华人中唯一一个不称王的人,可见他强烈的爱国心。
第二:戴燕王国。戴燕国王吴元盛是广东人,当时吴元盛在国内密谋起义,但是不幸事情败落,之后为了躲避清王朝的追捕,南下逃亡,逃到了东南亚。在东南亚他又去了婆罗岛做了罗芳伯的部下,后来被指派到戴燕王国附近驻守。
恰好当时的戴燕国王暴虐无道,深受百姓痛恨,吴元盛抓住机会杀了王国,取而代之。老百姓因此感激他,拥戴他。吴元盛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荷兰殖民侵略,戴燕王国最终成为其殖民地。
第三:纳土纳岛国王。明朝末年,有个叫张杰绪的广东人,因为不服满清政府统治,带领几百个明朝残兵南下来到了安波那岛。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当时就是一片荒地,无人开垦,张杰绪带领众人进行开拓,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过,在张杰绪去世之后,内部发生争斗,荷兰人趁机将其侵占。
第四:马来吴氏王国。吴阳,今福建人,是马来吴氏王国创建者。1760年,吴阳为了谋生南下到马来半岛。发现送卡这片荒地,之后带领华人华侨一起开垦建设。
1769年,在暹逻郑皇讨伐叛军的时候,他趁机帮助暹逻郑皇,并向其称臣。后来为了嘉奖吴阳,还封他为城主。吴阳因此获得送卡及其他三个州的统治权,直到1784年去世。
华人在海外建国,不仅靠的是运气和勇气,还有他们自身的才华与智慧。尽管很多华人政权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但是还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功绩。
super_洁丫头
历史上有哪些华人在海外建国?这有一个明确的参考资料的,那就是近代大学者梁启超先生的多个著作结合而成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当时梁启超先生书写这些著作的背景:在我国面临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的危机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极力宣扬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中创造辉煌历史和人物,寓意为振奋民族精神激扬国人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而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记载着几个非常著名的华人海外建立的国家:
2、兰芳共和国。
位于加里曼丹岛,创始人罗芳伯来自我国广东梅州,在1777年正式创建兰芳共和国,基本上和美国《独立宣言》是同步的,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最大控制面积达到40万平方公里,最终在1888年被荷兰殖民者灭掉,总共存在了110年左右。
2、泰国吞武里王朝。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创建人是华裔郑信,祖籍是广东潮州,他曾力挽狂澜,抵抗住缅甸的入侵,并平定了泰国割据势力,建立泰国历史上三大统一的王朝,也成为泰国人心目中的5位大帝之一。但吞武里王朝最终被曼谷王朝的拉马家族篡权从而取代,而曼谷王朝的第1代统治者拉玛一世自称郑信之子,这是因为惧怕中原王朝干涉,也进一步骗取中原王朝的承认,现在曼谷王朝的国王中文的姓氏都姓郑。
3、戴燕王国。
戴燕王国创建者是吴元盛,出任戴燕王国第一任国王,吴元盛曾是兰芳共和国创始人罗芳伯的手下,被罗芳伯派往驻守兰芳共和国北部的戴燕王国地区,而当时的戴燕国王异常残暴,1783年,吴元盛就除掉戴燕国王,实现取而代之,被拥立为戴燕国王,戴燕王国经历四代王国,最终他的命运和兰芳共和国一样,都在19世纪中期被荷兰殖民者灭掉。
4、纳土纳岛王国。
19世纪,建立王国地点位于南海南端的纳土纳岛,创建人(国王)是广东潮州人张杰绪,但没有固定国名。而张杰绪死后,内部争权夺利,最终瓦解,落入荷兰殖民者手中,现在归属印尼。
等等,还有很多建立国家的海外华人,有兴趣可以查一查,有在大航海后殖民时代建立的,也有在大航海之前明朝初期乃至南宋时期,就有华人在南洋建国的历史。可见古代的中国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是很有开拓精神的,但是由于海外华人势力单薄,没有中原王朝的支持,甚至被中原王朝视为仇寇,民间势力的单打独斗,败给拥有国家后盾的西方殖民者也就非常正常了。
只能一声叹息,非常可惜。
donalliu
1、兰芳共和国
从帮会到企业到国家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2年(干隆三十七年),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发扬客家精神,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是一个与东印度公司相类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五年后,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1738年(干隆三年),“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
刚到婆罗洲时,罗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术,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婆罗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岛上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罗芳柏在站稳脚跟后,带领自己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了土著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附华人数万,土著好几十万,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1776年罗芳伯建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始用“兰芳”年号。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觐见干隆皇帝,请求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干隆皇帝根本没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当了十九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之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七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
1886年,兰芳共和国遭到荷兰殖民侵略军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这个存在了110年的华人小国不幸灭亡。
按照罗芳伯传的说法,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其所割让的土地,计东界万劳,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双沟月之线,北界劳劳、山口洋、邦戛之线,纵横数百里……”幅员辽阔,人口也达到百万之众,地地道道的国家,可为什么这个墓志铭上,偏要称“公司”呢?
其实,像罗芳伯这样的中国移民,在当时社会里叫“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当时是干隆年代,中国繁荣昌盛,朝廷威权无处不在。罗芳伯他们不敢称孤道寡,怕犯一个谋逆之罪,自己远离故土倒不要紧,连累身在故国的宗亲友人那才是麻烦。中国人骨子里始终认同祖国,不管走得有多远,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罗芳伯他们也是一样。反而,他们一直希望能够被清廷接纳为一个地方政府,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利用祖国这个靠山,抵抗来犯的欧洲人。事实上,清廷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兰芳国,但罗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见到了干隆的重臣,使得对兰芳觊觎已久的荷兰人有所忌惮,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见清廷衰败,荷兰才大举进攻兰芳,灭掉了这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拥有百万人口,战时可以全民皆兵的兰芳国,败在远道而来的荷兰人手下,据说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经济的实力、科技的实力,以及军事的实力。
华人在海外建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罗芳伯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是惟一一个不称王的。
2、戴燕王国
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是“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他几个国家:
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戴燕王国是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王位世袭,存在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历4代国王70余年。于19世纪中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代国王为吴元盛,原为广东嘉应州梅县人,清朝干隆中后期因为谋划发动起义事泄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18世纪中期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威望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成为罗芳伯的下属。1777 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是罗芳伯的手下部将,被派驻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国(Tayau)。当时,戴燕国王很残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杀死了戴燕国王,吴元盛杀死国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拥戴为戴燕国国王。
后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干隆未,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3、纳土纳岛国王
明朝末年,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南中国海的纳土纳群岛(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岛等其它几个称呼)印度尼西亚北部岛群,属印尼廖内群岛省。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由主岛大纳土纳岛(Natuna Besar)和其他许多小岛,共由127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约1.5 万,当时华人占八成以上,据新加坡媒体过去的报导,这一群岛上的华人一直希望独立建国,但被印尼弹压。纳土纳群岛海拔不高,全年高温、雨量多、富热带森林。
纳土纳群岛一些比较早的华人家谱记载: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的一个小群岛上——荷兰人后来命名的纳士纳群岛!
纳吐纳群岛在当时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华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噼荆斩棘,将它开拓建设成一方乐土,纳吐纳群岛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的土邦。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纳土纳岛首领(也算是国王)张杰绪去逝后,内部发生纷争,荷兰人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印尼独立出荷兰后,纳土纳岛群岛未能独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样独立建国。 无忧资讯
这个本来属于华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印尼的领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罗王国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华裔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中国澄海县中外莆都(今上华镇)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
郑镛去世后,郑信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
1763年,缅甸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四年后,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
郑信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根据地,组织反抗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三年后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于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5、马来吴氏王国
吴阳(1717—1784),又名吴让,字士侃,马来吴氏王国的建立者。原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
马来吴氏王国演变为如今马来西亚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逻(今泰国)南部宋卡(今属泰国,位于马来半岛)谋生。宋卡原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吴阳带领华侨开发垦植,使宋卡逐渐繁荣起来,吴阳因此被称为建设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逻郑皇率兵南下讨平洛坤叛乱,吴阳乘机请为端四岛、五岛燕窝税吏,愿年纳白银五十一斤,郑皇准其所请,并封他为子爵。郑皇嘉其忠诚,1775年诏封昭孟(Chao Muang),意为城主,爵号銮素汪奇里颂木,府署设廉松。统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赛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1784年,吴阳逝世。
6、“飞龙”国开国君主
张琏,“飞龙”国开国君主。明朝嘉靖年间饶平人,汉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后因起义失败,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 (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顺塔国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
陆自立被推举为首领,自立为国,由于社会进步,中国人逐渐走向世界,现在,中华已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成为了一个华人世界(就象阿拉伯世界)。以后还有没有华人要建立国家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5-06-05 趣历史
查看全部3个回答
移民国家排名津桥移民海外移民/资产...
本月105人已咨询相关问题
12月21日"璀璨圣诞,温暖狂欢",移民行业经验丰富的顾问...
m.oxbridgeim.com广告
移民哪些国家比较容易津桥移民海外...
本月105人已咨询相关问题
12月21日"璀璨圣诞,温暖狂欢",移民行业经验丰富的顾问...
m.oxbridgeim.com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广告适合中国人的移民国家 多年移..
专业办理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移民项目,根据客户自身条件,定制专属..
572019-11-08
中国人海外建国有可能吗
不现实,建南北极考察站还是可以的
浏览922018-03-01
历史上,华人在海外建国为什么都搞
美国建国时间是1776年,到现在无非也就二三百年,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没有历史的,1776年以前美国基本都是欧洲过去殖民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后来从非洲抓了很多黑人去做奴隶,所以美国的国民基本都是这几类人构成的,相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王朝的历史来说,美国是没有历史的 或者历史很短的,
浏览542018-02-14
6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现在知道的有几个
你说的华人指的什么,是汉族还是说56个民族,比如新加坡大部分都是华人,周围的一些小国家从历史上来说也算中国的吧,再说外蒙古,不也是分裂出去的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是用汉语的,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就包括汉语,所以严格点说的话符合你问题的答案就是中国和新加坡了
浏览652017-03-31
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国家是国人或者华人建立的?
新加坡共和国,简称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占了人口的74.2%。
1 浏览482019-08-03
华人在东南亚为什么没有独立建国?这7个华人国家是如何消亡的
flyfish2012
1、兰芳共和国
从帮会到企业到国家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2年(干隆三十七年),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发扬客家精神,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是一个与东印度公司相类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五年后,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1738年(干隆三年),“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
刚到婆罗洲时,罗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术,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婆罗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岛上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罗芳柏在站稳脚跟后,带领自己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了土著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附华人数万,土著好几十万,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1776年罗芳伯建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始用“兰芳”年号。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觐见干隆皇帝,请求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干隆皇帝根本没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当了十九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之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七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
1886年,兰芳共和国遭到荷兰殖民侵略军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这个存在了110年的华人小国不幸灭亡。
按照罗芳伯传的说法,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其所割让的土地,计东界万劳,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双沟月之线,北界劳劳、山口洋、邦戛之线,纵横数百里……”幅员辽阔,人口也达到百万之众,地地道道的国家,可为什么这个墓志铭上,偏要称“公司”呢?
其实,像罗芳伯这样的中国移民,在当时社会里叫“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当时是干隆年代,中国繁荣昌盛,朝廷威权无处不在。罗芳伯他们不敢称孤道寡,怕犯一个谋逆之罪,自己远离故土倒不要紧,连累身在故国的宗亲友人那才是麻烦。中国人骨子里始终认同祖国,不管走得有多远,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罗芳伯他们也是一样。反而,他们一直希望能够被清廷接纳为一个地方政府,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利用祖国这个靠山,抵抗来犯的欧洲人。事实上,清廷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兰芳国,但罗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见到了干隆的重臣,使得对兰芳觊觎已久的荷兰人有所忌惮,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见清廷衰败,荷兰才大举进攻兰芳,灭掉了这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拥有百万人口,战时可以全民皆兵的兰芳国,败在远道而来的荷兰人手下,据说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经济的实力、科技的实力,以及军事的实力。
华人在海外建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罗芳伯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是惟一一个不称王的。
2、戴燕王国
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是“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他几个国家:
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戴燕王国是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王位世袭,存在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历4代国王70余年。于19世纪中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代国王为吴元盛,原为广东嘉应州梅县人,清朝干隆中后期因为谋划发动起义事泄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18世纪中期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威望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成为罗芳伯的下属。1777 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是罗芳伯的手下部将,被派驻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国(Tayau)。当时,戴燕国王很残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杀死了戴燕国王,吴元盛杀死国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拥戴为戴燕国国王。
后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干隆未,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3、纳土纳岛国王
明朝末年,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南中国海的纳土纳群岛(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岛等其它几个称呼)印度尼西亚北部岛群,属印尼廖内群岛省。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由主岛大纳土纳岛(Natuna Besar)和其他许多小岛,共由127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约1.5 万,当时华人占八成以上,据新加坡媒体过去的报导,这一群岛上的华人一直希望独立建国,但被印尼弹压。纳土纳群岛海拔不高,全年高温、雨量多、富热带森林。
纳土纳群岛一些比较早的华人家谱记载: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的一个小群岛上——荷兰人后来命名的纳士纳群岛!
纳吐纳群岛在当时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华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噼荆斩棘,将它开拓建设成一方乐土,纳吐纳群岛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的土邦。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纳土纳岛首领(也算是国王)张杰绪去逝后,内部发生纷争,荷兰人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印尼独立出荷兰后,纳土纳岛群岛未能独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样独立建国。 无忧资讯
这个本来属于华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印尼的领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罗王国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华裔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中国澄海县中外莆都(今上华镇)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
郑镛去世后,郑信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
1763年,缅甸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四年后,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
郑信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根据地,组织反抗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三年后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于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5、马来吴氏王国
吴阳(1717—1784),又名吴让,字士侃,马来吴氏王国的建立者。原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
马来吴氏王国演变为如今马来西亚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逻(今泰国)南部宋卡(今属泰国,位于马来半岛)谋生。宋卡原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吴阳带领华侨开发垦植,使宋卡逐渐繁荣起来,吴阳因此被称为建设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逻郑皇率兵南下讨平洛坤叛乱,吴阳乘机请为端四岛、五岛燕窝税吏,愿年纳白银五十一斤,郑皇准其所请,并封他为子爵。郑皇嘉其忠诚,1775年诏封昭孟(Chao Muang),意为城主,爵号銮素汪奇里颂木,府署设廉松。统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赛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1784年,吴阳逝世。
6、“飞龙”国开国君主
张琏,“飞龙”国开国君主。明朝嘉靖年间饶平人,汉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后因起义失败,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 (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顺塔国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
进击的奶瓶
topmonkeyking
俺叫鸭内特
老六
zmjcarol
历史学习要贯穿整个人生,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学习,首先树立良好的爱国思想,内心要树立英雄的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只注重某一阶段。成年后再融入一些外国历史,这样利于融会贯通的学习,有利于更立体更全面的了解世界,从而拓展学生视野,不但能展望祖国的未来,也能对世界的未来有理性思考!
无厘探花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当前高中教育改革现状,即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三项重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
课程改革在两方面做出了巨大改变。其中一个就是关于教材的变化。
2019年秋开学季,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在语文、历史课程上已经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对于高考改革关联最密切的高中教材也将紧随其后,发布统一教材。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指出,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统编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科教材的编写审查工作已基本结束,并于2022年前投入使用。
以上官方背景。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新高考的改革,无论是3+3和3+1+2模式,语文和历史必将成为重点改革课程,尤其是语文。
对于历史,在3+1+2模式下为了平衡物理,应该会做出较大变化,具体还是要等高中课改之后才能确定。
至于怎么学历史?小编认为,以背诵为主,以理解历史意义和文化影响为辅。只背诵,对于选择题有用,对于后面的解答只起到举例说明的作用。
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将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和具体事件的意义多进行联系,不但有助于背诵记忆,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思想。
那么如何在解答题上有所突破呢?建议是多在答题过程中模拟标准答案的形式、内容语言和更加细致的关键词,让自己的答题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标准有力。
再加上自己关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古今中外的变化影响,让答案拥有考生自己的思维,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不错的成绩。
最后对于3+1+2地区的考生,建议也不要过分的依赖物理,如果您的学习能力确实有限,可选择历史后,就用化学来做代替,至于剩下的一门科,根据实际情况来做补充。
否则学不懂,也学不会而强行选物理,最终只能当炮灰,给其他中等学生提高赋分排名。
夏末、相遇°
谢谢邀请。我个人读书不多。给不了太多见解。只有一点,无论高考怎样改革,分科或不分科,作为学生,基础知识一定要认真学习,在学习上不能松懈,才能在更好的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冲刺。
疯爱
学好历史,其实不难。因为他不是思维性的一门学科。大部分是需要靠记忆力来解决的。需要掌握好以下几点技巧:
1、首先要准确的记住历史时间,人物事件以及发生地点等基础知识。这个不存在技巧,一定要熟记,多看书常复习。运用自己擅长的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比如:人物联想法、比喻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等。
2、一定要清楚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很多知识点它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比如某次事件,随着什么样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形态意识或者是事件冲突,引发了什么样的结果?
3、以上两点完成之后,根据自己理解的方式。把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发生原因和引发的结果一一列出来。这样整理好之后,你会发觉自己的思路很清晰。列举出来的问题不仅以熟记于心,更会加深的记忆。
4、高考的题型很难预料。要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的掌握,做到有备无患。
5、对知识点的考察,同样也会具有跨度,大完整性和逐层深入的特点。学生还要注意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smww9996
高中历史很浅,学历史主要是背书,但历史是很有意思的,找些穿越小说看看。或上网与人讨论一些历史。比如,古代中国,文官与皇帝的对抗,有的朝代太监为何那么大权势?汉人政权不喜全真教,西方政权的交替。
历史的发展有偶然也有必然,搞懂原因,不要死背。
pancover
谢邀!学历史首先就是要对国内外历史事件了解,打个比方:整体的历史进程,看看这个进程中有发生哪些影响重大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与之有关的重要人物,发生的原因,历史意义等等,熟练掌握这些是学习历史的根本。
其次,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学好历史一定要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了解国内与国外历史之间的共性和区别,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在脑海中构建这样的历史知识网络,这一部分是历史的基础知识,是要熟练记忆的,可以采用理解+背诵的方式记忆。
第三,学会分析和总结。历史考试,阅读分析和总结能力非常重要,很多的题目尤其是解答题,都是给予若干材料,要求结合材料,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信息并加以总结。而在分析题目的时候大体思路是:结合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分析原因,要注意全面性,然后总结形成答案。
另外,针对新同学们来说,较大的困难在于答案上,在看题目的参考答案时,我们总会感叹答案怎么这么精炼,我怎么想不到,总结不出来呢,这个总结形成答案是与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关的,这一方面只能通过两种方式来提升:一是平时做好这一方面的训练;二是看参考答案,积累相关的词汇,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有质的改变的。
粉耗子
谢邀!今年起有部份省市开始试点不分文理科,这样历史科可能被选择为考试科目的概率就增大了。故历史科成绩计入总分的概率加大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本人未看到历史新教材故不便深入作答。
missychiang
anna chan
朱元璋,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葬于明孝陵。朱元璋(1368-1398在位),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九月十八(公历1328年10月21日)丁未时,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 注:明史说朱元璋远祖居沛,后徙泗州,祖、父后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定居。 因其出生时,其父母年龄相加有八十八岁,故原名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饥饿,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僧,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 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在中国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却勤奋好学,后来终成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英明帝王,伟大政治家。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元朝统治时期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汉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7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1352年,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起义。 朱元璋闻听起义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里,随时可能被元官军抓走,性命难保。正在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汤和在信中邀请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朱元璋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放下钵盂,赶紧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