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古SIR2012
鲁迅的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洋大人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孔乙己》
《故乡》
《药》
兔和猫《明天》
一件小事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宣告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纪的开始。在艺术方法上,明显地具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白话体诗歌和散文已经出现,但真正具有深邃的革命思想和文学革命的风貌,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完美的艺术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作品,则是这篇《狂人日记》。也可以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收入《呐喊》中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这部中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对雇农阿Q的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作者对阿Q饱受欺凌与摧残的不幸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表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予以有力的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痛切批判,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强烈愿望。《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名作。
《彷徨》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村妇女命运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诉。《离婚》是鲁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比风波更为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
小说《孔乙己》以简洁、单纯的构思和纯练、精粹的语言,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科举践踏人生、毁灭人性的罪恶。《药》也是愤怒揭露“吃人”的封建建制度的名篇。不过,这里不仅有被封建的愚昧、迷信“吃”掉的普通百姓,还有被封建专制的屠刀“吃”掉的年轻革命者。华老栓用血汗钱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的情节,早已成为醒人的文学典故。
《故乡》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为名著佳篇,通过“我”回到久别的故乡的所见所闻,特别是“我”少年时代的伙伴闰土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农民在20年代所承受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灾难。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chenchenzhaoshi
麦
1.鲁迅先生的笑容突出了他(开朗),(直爽)的性格特点;写鲁迅走路则突出了他(急性子)的特点
2.鲁迅先生对年轻人写信字迹潦草深恶痛绝,虽然如此,他还是认真对待每一封信,这说明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说明他还是很重视青年的,同时也说明了他具有宽容、无私、关爱青年的品质。
3.文中3次写到许先生(鲁迅夫人)看到鲁迅在灯下工作,其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反衬出鲁迅先生工作的辛苦,在常人休息的时候工作到天亮,更突出了他的伟大。
4.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文中接着写了邻家花园里的夹竹桃,写这些有何用意?
答:暗喻鲁迅先生就是太阳,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了广大青年。
以上是个人想法! 没有任何参考! 错了勿怪!
原贴:回忆鲁迅先生
kathyli
大连旅游李梦琪
1.鲁迅先生的笑容突出了他(开朗),(直爽)的性格特点;写鲁迅走路则突出了他(急性子)的特点
2.鲁迅先生对年轻人写信字迹潦草深恶痛绝,虽然如此,他还是认真对待每一封信,这说明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说明他还是很重视青年的,同时也说明了他具有宽容、无私、关爱青年的品质。
3.文中3次写到许先生(鲁迅夫人)看到鲁迅在灯下工作,其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反衬出鲁迅先生工作的辛苦,在常人休息的时候工作到天亮,更突出了他的伟大。
4.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文中接着写了邻家花园里的夹竹桃,写这些有何用意?
答:暗喻鲁迅先生就是太阳,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了广大青年。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3
原贴:回忆鲁迅先生
yourlittlenurse
鲁 迅
(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原贴:回忆鲁迅先生
zhangyunyan_cn
1.鲁迅先生的笑容突出了他(开朗),(直爽)的性格特点;写鲁迅走路则突出了他(急性子)的特点
2.鲁迅先生对年轻人写信字迹潦草深恶痛绝,虽然如此,他还是认真对待每一封信,这说明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说明他还是很重视青年的,同时也说明了他具有宽容、无私、关爱青年的品质。
3.文中3次写到许先生(鲁迅夫人)看到鲁迅在灯下工作,其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反衬出鲁迅先生工作的辛苦,在常人休息的时候工作到天亮,更突出了他的伟大。
4.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文中接着写了邻家花园里的夹竹桃,写这些有何用意?
答:暗喻鲁迅先生就是太阳,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了广大青年。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母亲是鲁瑞,父亲是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 “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作品及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因叔父认为到学堂当兵不光彩,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1929年于上海生下了周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原贴:回忆鲁迅先生
63417539
许钦文许钦文(1897.7.14-1984.11.10),原名许绳尧,生于浙江山阴。1917年毕业于杭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留任母校附小教师。1920年赴北京工读,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并因乡谊与鲁迅先生过从甚密,自称是先生的“私淑弟子”。 1922年发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晕,此后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和杂文,受到鲁迅的扶植与指导。 1926年由鲁迅选校,资助的短篇小说集《故乡》出版,描写的多是浙江家乡的人情世故态,颇受好评,鲁迅先生将其列入“乡土作家”之列。1927年离开北京到杭州,抗战爆发辗转福建各地,胜利后复回杭州,前后20余年,一面教书,一面写作。
历任杭州高级中学、成都美术学校、福建师范、福州协和大学教师,杭州第一中学、浙江师范学院教师。1955年起先后任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民进中央执行委员,民进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其间从事鲁迅著作的研究。
著作:
短篇小说叁篇(短篇小说集)1925,北新
《故乡》(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毛线袜及其它(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回家》(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赵先生的烦恼(长篇小说)1927,北新
《鼻涕阿二》(中篇小说)1927,北新
仿佛如此(短篇小说集)1928,北新
幻象的残象(短篇小说集)1928,北新
若有其事(短篇小说集) 1928,北新
《蝴蝶》(短篇小说集)1928,北新
西湖云月(长篇小说)1929,北新
一坛酒(短篇小说集)1930,北新
创作叁步法(理论)1933,开明
两条裙子(长篇小说)1934,北新
《文学概论》(理论)1936,北新
许钦文创作选(小说、散文合集)1936,仿古
钦文自传(传记)1936,时代
无妻之累(散文集)1937、宇宙风
《风筝》(散文)1948,怀正
许钦文小说选集(短篇小说集)1956,作家
《许钦文小说集》 1984,浙江文艺
许钦文散文集 1984,浙江文艺
Felix_Shenyang
原贴:鲁迅先生写过那些作品?
someonewangheng
1.鲁迅先生的笑容突出了他(开朗),(直爽)的性格特点;写鲁迅走路则突出了他(急性子)的特点
2.鲁迅先生对年轻人写信字迹潦草深恶痛绝,虽然如此,他还是认真对待每一封信,这说明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说明他还是很重视青年的,同时也说明了他具有宽容、无私、关爱青年的品质。
3.文中3次写到许先生(鲁迅夫人)看到鲁迅在灯下工作,其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反衬出鲁迅先生工作的辛苦,在常人休息的时候工作到天亮,更突出了他的伟大。
4.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文中接着写了邻家花园里的夹竹桃,写这些有何用意?
答:暗喻鲁迅先生就是太阳,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了广大青年。
以上是个人想法! 没有任何参考! 错了勿怪!
回答者: じ折翼天使 - 助理 二级 4-18 10:11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母亲是鲁瑞,父亲是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作品及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因叔父认为到学堂当兵不光彩,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1929年于上海生下了周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是小说,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尖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欲县知事,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
母亲鲁瑞(1858一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原贴:回忆鲁迅先生
南极星
原贴:回忆鲁迅先生
重来
原贴:回忆鲁迅先生
Ctx
原贴:回忆鲁迅先生
ring999
要看时代。民国初年,胡适厉害些,文化革命先驱,白话文倡导者,鲁迅没出道,谈不上影响力,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的影响力超过胡适,这从鲁迅去世扶棺的一帮大佬就可以看出。
然后是大陆与台湾分治。
鲁迅作为文化符号,在大陆推崇备至。
胡适去了台湾,可以说是既保存了自己,也禁锢了自己,已经谈不上什么影响力。
分治就有分隔。
大陆这边有一段时间就没有胡适的位置,基本上放在了鲁迅先生的对立面。台湾那边因为一点点大的地方,军政为上,文化除了从大陆去的一帮人自己影响自己,对其他再怎么有影响也影响不了几个人。
改革开放两岸交流多了,旧话重提,旧花重拾,胡适走到大陆新生代面前。
由于有些人别有用心,对鲁迅论及不足,对胡适呈现好的一面,由此得出来的评价都不甚准确。
评价历史人物要还原到历史现实中去。
就民国早年的社会现实而言,两位先生都是思想大家,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非要说谁的影响大,那一定是鲁迅先生。
不仅仅是他影响的人多,主要还是他对落后的批判要比胡适入木三分,尽管鲁迅先生的作品量远不及胡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淡化的速度一定是胡适快于鲁迅。
因为任何社会都不能缺了批判精神。
麦田里的小狐狸
单论影响力来说肯定是鲁迅领先,但是这是宣扬的结果,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文章被选入的那么多,你要随便问一个读过书的人他肯定知道鲁迅,但是不一定知道胡适,而要论文学造诣的话我认为胡要甩鲁几条街,不喜勿喷
日月照晴空
鲁讯和胡适比,显然鲁讯的影响远远大于胡适,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不同,分野在于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上。鲁讯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永远值得中国人民世代怀念。
天狼
胡适和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位健将,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艰难转型中的两个旗手,是对当时中国和将来中国必然产生巨大影响的两个思想家,他们是中国的智者,历史会记住他们,民族会记住他们。
但若论胡适和鲁迅两位大师在中国的影响力究竞谁更高些,这不能用加减法,也不能并列对比,因为影响的大小除了本身的作品、思想、成就之外,还有个人的喜好,更有时代的因素,在喜欢胡适的时代,胡适是圣人,在喜欢鲁迅的时代,鲁迅是救星。
而作为一个喜欢他们的人,不能因此而厚此薄彼,或者厚彼薄此,喜欢就喜欢,用平常心去感受他们的话语,用人文情怀去学习他们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作品中的美。
鲁迅的最可贵处,就是他的勇气、骨气,就是他孤军奋战的胆识,就是他从历史和文化中发现传统的糟粕,从身边人和民众中,发现民族的劣根性,他将这些人性中不好的共性,发掘出来,如同医生的诊断书,在作品中一一呈现,这是文明进步的基础,倘若一个民族的人们,连自己的缺点都不知道,连正视缺点、改正缺点的勇气都没有,这个民族是永远也不会进步的。鲁迅的影响,或者说他的伟大,便在这里。
胡适是一个受人尊敬、让人喜欢的思想家,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是被称为“谦谦君子”的。他的学生唐德刚写过一本《胡适杂忆》,在这本书里,唐德刚对胡适有过一段精彩的评价,他说:“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一位启蒙大师。”还说:“胡适便成为近代中国,唯一没有枪杆子做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这不是爱屋及乌的溢美,也不是无的放矢的抬爱,这是比较全面中肯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还是一个非常公允、客观的好人,“我的朋友胡适之”,大概是最好的诠释。有几件小事:胡适与后辈沈从文的关系颇洽,有一回人家说左翼作家何家槐曾抄袭沈从文的作品,胡适特给沈从文致信,证明何家槐的并非抄袭,还其公道;胡适还曾暗中资助林语堂读书,将千家驹破格推荐到社会调查所工作;他曾受到鲁迅的多次攻击,胡适非特不作任何回应,而且还曾批评自己的学生苏雪林攻击鲁迅,并说她攻击鲁迅和左派文艺的“旧文字”和“恶腔调”应该“深戒”,还劝苏雪林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之作。”
胡适还曾为鲁迅辨诬,说:“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胡适的胸襟和气度,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胡适影响大、口碑好的重要原因。
CrazyLeona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八十年了。
当时的人们对先生的评价是:民族魂!时至今日,从高度概括的角度看,难有超过或比肩这一评价的。
胡适与鲁迅两位,都是值得后人敬仰追慕的人……但非要说哪一位更令人敬佩,那么:生活中胡适或许平易近人,斯文儒者。鲁迅则风骨屹然,默然深沉;学问上胡适也许更广博一些,鲁迅更沉厚许多;胡适是一处水洼,鲁迅是一座深井;胡适是一位优秀的学者,鲁迅是一位绝世的思想家;胡适更多的是学问,也有一些思想,但胡适的思想像是鱼的鳞片;鲁迅最深的是思想,当然也有不凡的学问,而鲁迅不凡的学问只是他思想的花絮……胡适是难得的学问家,但并非绝无仅有;鲁迅自古以来就此一位,可称国士无双!
中国幸运的是有鲁迅!中国悲哀的是有鲁迅!
zzysea
胡适追随的是蒋家王朝,
鲁迅关注的是人民大众!
二人不可比。所谓文以载道,就是你与谁站在一起,你替谁呐喊。鲁迅是中国文化的旗手!
大师二字于鲁迅先生标准太低!
陳alex
一般来说胡适和鲁迅二位先生都是著名人物,但是影响力却很不同。胡在上层知识分子中得到的尊敬更多一些,因为其留学背景,北大教授光环比较亮丽。这个光环正是被许多伪知识分子所注重的。在学术上,胡适的最大影响力恐怕就是红学了吧,影响和培养了一个产业。然而,这个产业除了养了一帮闲得蛋疼的家伙,真的毫无意义。鲁迅先生更大的成就在杂文方面,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在实际行动方面是胡适不能比的。鲁迅先生人品及文学成就都远超胡适。如果说胡适影响了一个文学产业(即红学)的话,那鲁迅本身就是一个产业。中国人研究并学习鲁迅,但在胡适最受尊崇的国民党政教体系中,有谁在研究胡适呢?胡适只是一时之杰,鲁迅则是万世之表。
dancejinjin
胡适和鲁迅各有千秋,何须一概而论?胡适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即五四运动,对中国传承文明是创造性地革新,与世界先进文明接轨,使中华文明大踏步迈进新时代。
鲁迅主张的是对传承文化的否定即对儒学的挑战。即以讽刺的手法去刺击封建社会遗传的集症。善于揭露那些只为己欲置民族于不顾的伪君子们的嘴脸。讽刺手法,入木三分。可谓风云一时。
以上两先生,胡适在民国时代红极一时,两岸分治后,胡适是大陆的政敌,但在台湾仍是革命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时过境迁,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两大家现在都得到两岸公正的评价。
历史是留给后人写的,这句话不错。
kristen1209
在中国的影响力当然是鲁迅大得多!胡适根本难望其项背。这点首先当然得从两人的立场定位说起,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手中之笔来治民众的愚昧之病,以笔为枪,跟当局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讽当局之黑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真正的国家的脊梁!可以这样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可抵千军万马,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自然影响力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人甚至永远能流传下去!闰土,祥林嫂,阿Q等人物的刻画更是将普罗大众的底层人物描述得微妙微肖,堪称经典。而胡适呢,虽然不可否认其大师的地位,但能让广大民众记得的真的不多,甚至很多人都不一定记得他是谁了,有什么贡献也少为人知,影响力自然远远不如鲁迅。
rodrigo
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的文彩个有千秋,至于对中国的影响也是不可缺一。两位大师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民主主义战士,只是文武之分而己,他们在为实现国家民主复兴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评论二位的高低短长。
癫痫小神经
影响力这种事情其实没什么意思,重要的是他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潘金莲男女老少谁人不知,胡适先生一生有几十个博士学位,他的风度咱没有继承,鲁迅骂人的东西咱全部吸收,鲁迅的话是很尖酸刻薄的,没人受得了其实是他自己家里出了坏事,而他把事情归罪于仆人阿贵写了阿q正传,祥林嫂那么可怜的人都不饶过,心理极其狠毒,谁人可以丢了孩子精神正常,你家错了你吗了国人几十年,很多文学家夏志清就看不上他,他是去了美国,在中国只是念书并不走做过坏事,没必要因为一级骂他,说他是公正的。钱钟书也看不,钱老文革也没有害过人,也没有贬低他的原因,而我只是一个学生没加过任何组织,所以上还有好多人。当然他提倡个人这是好的,但是没有原因,所以他只是个小说家而已,看看就好,看多了容易心理变态如果人人说话尖酸刻薄,社会绝对痛苦不堪,他就痛苦,痛苦本来就是错误开心一点,学学胡适心理平和一点,关爱身边人。这是我们社会缺的
keithtravel
胡适会高,因为从学术上,思想上看:二人基本相当。鲁迅是拆家,胡适是建立者,但是两个人都没能成功。
在社会影响力和培养弟子上,胡适远胜鲁迅,当然鲁迅在全面抗日之前逝世,也让胡适在美国为中国呼喊,纳援等成绩没有了比较对象。
简单说,胡适更强。
蛇王1977
现在许多人拿着台湾人的眼光,美国人的眼光来粉饰胡适那混蛋以为攀上胡博士来假装斯文,但胡适之绝对不是一个真男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外妞的肚脐比他娘的好看,这还算中国人吗辱没祖宗。再说他人品更加差的没法说。
葡萄藤上的茄子
胡适与鲁迅虽是中国的文学大家,但唯有一条他们的作品没有一个是为人民和百姓说话的,只是纳喊这有用吗?鲁迅与胡适都是旧中国有名的领軍人物,由于他们没有带领人民和百姓同旧中国的反动势力作斗争。他们虽是文学大家但跟我们的敬爱领 袖毛主席的作品相比真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这才是差距!
实验室大肚腩
鲁迅是旗手,胡适是学究小资,鲁迅忧国为民呐喊,胡适为资为富量身著作。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两人代表不同的两个阶级,胡适恩富人的阶级的代表,鲁迅是贫苦大众的候舌,只要这个社会还有阶级,他们二人就有不同代表的心声
xiaoyuesdu
我觉得吧,这问题应该这样来看,在大陆和台湾二人的待遇是截然不同的。在鲁迅和胡适生前,二人都是一时之选,都不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级的代表,当然胡适的影响力更大,因为他的社会地位要远高于鲁迅。但在鲁迅身后、在大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鲁迅”渐渐异化成了一个神圣的符号。像所有被推到高处的神话人物一样,在鲁迅周围始终有一种迷信的气氛和蛮横的力量,压迫着人们无法正视他。像一个不可言说的奇迹,他的伟大在那些特定的年代是不证自明的。在大陆人们基本不知道胡适是个什么玩意,最多只知道是个罪无可恕的战犯、反动文人。但在台湾、在政治、教育、文化领域我想胡适的影响是鲁迅不能望其项背的。鲁迅和胡适都是旧时代的掘墓人,新思想、新道德的鼓吹者,他们都痛感几千年封建统治对中华民族国民素质无以复加的毒害造成了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都希望找到一条救国救民、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造就一个民主自由法制的大中华。从本质来说,鲁迅和胡适都是彻底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们是同路人是战友!从成就来看,鲁迅着重于无情的解剖、冷血的摧毁,他希望的是烈火中的凤凰涅槃!而胡适还是比较温情,希望渐进式的改良,同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建构设想和理论研究。所以评价一个个历史人物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学术和建树、促进国民觉醒、推动社会进步、为大多数人某福祉……而不能成为“政治暴力学”、“仇恨政治学”的源泉。
朱小柒
作为被称作大师级的人物。如果没有对真善美强烈的爱和对假恶丑强烈的恨。那就不值得肯定也不值得尊重。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胡适不具有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个别学术领域内有所建树,那也就是一个学者而已。谈不上什么大师。不值得敬佩。而热烈的主张者所是,热烈的攻击着所非。这是鲁迅的方向。这也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所以鲁迅是大师,值得肯定值得尊敬。蒋介石,国民党抬高胡适,贬低鲁迅,那是他们的事儿。那不能做为胡适高鲁迅低的证据。中国更需要鲁迅,而不是胡适。
咕咚咕咚咕咚
同为大师级的,一开始我们的教育就以宣传鲁迅为主。胡适,因为其党派不同,政见不同,后又去了台湾,所以在位者以贬为主。要想把这个两个来比较得出结果,非纵观其二人学说,著作,思想而不能。
宋_有志
胡适是现代中国学术,思想,舆论界的领神,宗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论影响力无人能出其右。适之的学问与为人堪称知识分子的典范。
西子湖畔
客观性的分析,真实综合性的讲,还是鲁迅先生在中国的影响力更高些。因为鲁迅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救国救民救文化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骨气硬,始终爱憎分明!在关键时刻唤醒了国民。
裴蓓
反正“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些主义”,比较入耳。反正现在不能说“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了,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家。顺带表态,没有简单的高低之分,只有春蚕都吐过丝。
穷游追求者
当然是鲁迅先生了,国内对他的宣传远远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之内,被神话了,感觉鲁迅先生不是人,成神仙了,看了他的学生以及身边人的回忆文章,知道鲁迅先生非常不受人待见,性格孤僻,对人非常不友好,和现在的教授,专家之流一样高不可攀……我想说的是写小说,他不是一流作家,我觉得他应该是思想家或哲学家好些。胡适的学术比他就厉害多了,大家可以去图书馆翻阅。
他的小说与郁达夫双峰并峙
可是胡适也是为新诗开其端
学术上他是输于胡适的
弓小箭
鲁迅:胡适,总比分1:3。在70年前之中国,胡适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远非鲁迅可以相提并论!仅以在今天以前的70年中国、或者在目前中国14亿人口中的知名度之高下,当然是鲁迅!若拉长时间轴至未来300年、500年的中国历史中,胡适的篇幅将远多于鲁迅!如果比较当下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世界的影响力,自然也是胡适大幅度领先!
随遇而安ゞ
鲁迅是革命的左派文化旗手,胡适则是右派文人的代表。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在当时国民党右派一手遮天的反动白色恐怖下,鲁迅先生敢与反革命右派作斗争,勇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实在难能可贵,堪称文化革命的旗手、勇士!
福菜
看评论可以看出当今世上还是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代表资产阶级的文人胡适之流,一个是代表无阶级代表中国正义的鲁迅,如果按胡适宣扬的那套资产阶级文化那来中国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亡我之心不死总想在大陆寻找胡适之流为其达到颠覆共和国政权的目的,不是我危言疭听看看现在头条总是有人翻出一些国民党旧文人来说事,什么什么大师请问作者你所谓的大师胡适先生除了卖身美国为美蒋服务之外为中国又做了哪些好事?
syx
五十年代鲁迅是受尊重的,我家存鲁迅作品全集,一般老师都具有,中学文学书都有他的作品,有些段必须背下来。当时胡适绘学生印象是反动文人。
我。
胡先生因为拒绝留在大陆,对人民政权有偏见,因此遭到无情地批判,文革前他的著作几乎被全禁。而鲁迅是民族偶像。自然而然地成为人民的尊崇。而改开以来,胡才渐渐被国人理解。其实二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都是文化精英,是中华民族的哼哈二将,不分伯仲。
皮大师
中国人这种评高低论短长的毛病非常不好。从人格特征看就是极度自尊或自卑。缺乏自信缺乏理性缺乏宽容。在这种心理基因影响下形成的方法论就是庸俗的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回来说题主话题,我认为褒贬二位大师真是大不敬。胡适从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关注中国的政治制度,鲁迅更侧重于揭示批判中国国民性。从思想启蒙的角度看,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二位我都敬重。
lixiaoyulijia
怎么评价这个问题呢.多看看民国时其他名人给两人的称呼就知道了。民国时期很多人在自己与别人的信中常出现我的朋友胡适之先生。或者我们的朋友胡适之先生。
huliang
瞎比较!胡适有何大作可以传世?除了一些口号式的格言,没有任何足以传世的著述。他是个知识分子,满腹经纶。可惜那些都是别人的东西。纵然有很多足以证明其学富五车的文凭,那也不过是证明了他是学问家,却不是思想家。没有自己创造的思想,再满腹经纶也不过就是一台复读机。鲁迅则不然,即便不是著作等身,振聋发聩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一句话,胡适只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多可称为高级知识分子,却绝不是大师!而鲁迅,则不但是大师,而且是顶级大师!
superzengyan
谢谢邀请。
题主的这个问题提的非常不可理喻,让人看不明白。
实话实说,我看了这样的问题,感觉题主似乎对路遥佩服的五体投地,认为路遥先生的《人生》似乎已经成为文学上高不可攀的高峰了。要不然何以会有这样的问题?
想一想,有人连四大名著都写得出来,把十万来字的一部中篇写不出来?
《人生》它就说的是一位回乡青年高加林,因为别人要巴结他当劳动局长的叔叔,走后门给他弄了份工作。他凭着才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高官家的女儿看上了他,他也因慕虚荣而抛弃了最困难时给予他帮助和爱的农村姑娘刘巧珍,最后事发了,他被退回了农村,高官家女孩远走高飞了,刘巧珍也因上心自己把自己给嫁了。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路遥在写作的时候,对作品倾注了太多的爱,写得感人至深,但绝不是说这样的小说就没有人再能写出来了。可以肯定地说,像路遥《人生》这样的小说,在今日中国文坛上,可以写出来的人大有人在。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不是简单地对比的。文学作品,流派不同,写作手法就不同。文学作品,创作态度不同,作品的风格也会不同的。
所以,好作品很多,前提是大量地去读,读后就知道,山外有山,高峰永远在最高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