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被称为网络的世纪,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迅猛发展,文学创作也被搬到了电脑屏幕上。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拓展了文学的生长空间,表现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而且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一般说来,网络文学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传统印刷文学的网络化,即网络上的文学;另一类是指网络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上产生、传播和接受方式更具有传播和阅读的文学。它又分为两类:一类网络文学作品可以转化为传统的印刷作品,另一类则是运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制作,只能在网络上生存的作品。这种更具有网络技术特征的作品对传统文学的写作、传播和接受方式,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具有更大的冲击。[1]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与传统纸质文学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审美特征:一、网络文学的平民化审美立场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是丰富、广泛而深刻的,作家们总是要在文学作品中努力追求人文价值、历史承担、终极关怀、人伦的关爱,还有艺术的完美表现等。没有较高的文学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大家。但是网络文学却与此恰恰相反,它使得文学从“精英文学”、“贵族文学”的圣坛上走了下来,成为一种真正的“大众文学”、“平民文学”
网络文艺有很多新的审美特征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注、研究和论说。第一,它和高科技密切结合,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和变化。它在创作、传播、阅读、存储等方面,都有和传统纸质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作用。它有超强的传播力,有数字巨大的审美创作者和接受者,而且是在快速变化和快速发展着,审美感染力和影响力巨大得惊人。据统计,中国网民总数已达4亿,其中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1.62亿,占网民总数的40%多。
第二,它的作者和读者有巨大的大众性。各种年龄、身份、教育程度、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的人都有。这决定了它的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技巧丰富,新奇变化很快,作用也广泛而深入。
第三,它有巨大的自主性、互动性、即时性。它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个性、创造性、新颖性,真正呈现为百花齐放、众声合唱、交响齐鸣、蔚为壮观,形成从未有过的奇丽景象。由于有即时性,就会瞬息万变,新奇叠出,变化无穷,可以促进与满足各种各样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需求。
第四,它有巨大的娱乐性,并提升到高层次的审美性。既能悦耳悦目,又能悦情悦意,还能畅志畅神;既能使人快活畅怀,又能使人抒情愉意,还能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第五,因为它有全民参与的大众性和高科技发布与传播的即时性,因而它又便于全民性群众及时抒情和言志的审美传播作用,可以迅速反映出民声俗情的新动态。发愤言志抒情,本来是文艺创作的直接动因。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刘向新序杂事说:“人君苟能至诚动于内,万民必应而感移。”网络文艺可抒发群众个体亲身真切体验的感情,也必能使群众个体应而感移,起移风易俗的审美作用。就像王褒在四子讲德论中说的“感人密深,而风移俗易”,像王符说的:“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像《淮南子》说的:“歌哭,众人之所能为也。一发声,入人耳,感人心,情之至者也”。网络文艺不受拘束,便于群众个体抒发情性,其审美作用互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值得重视。通过网络文学,还可知俗情民风和审美面貌而考得失,进而移性易俗,其作用也是值得重视的。
第六,它能与高雅文艺协同互补。它能帮助通俗普及的作品与精深高雅的作品互相促进。它有大众性,可以逐步提高。它可以弥补高雅文学“阳春白雪”应和者少的缺陷,推动后者逐步增强大众性,达到雅俗共赏。它可以向高雅文学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达到雅俗共赏,使双方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远景。
第七,它有无限大的言说自由的空间,带来新鲜活力和想象智慧,会突破传统纸质文学很多严格的边界标准,能激发新的创造力,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景象。大量的生产和点击率,促使作者首先重视文学的吸引力和娱乐性。为了吸引人,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以能满足不断更新的审美趣味,防止读者对单一的创作模式(即便是新颖的、昨天能吸引人的)产生审美疲劳,就要不断探索和更新,寻求新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满足日新月异的审美要求,推进审美创造和审美要求的不断更新。
第八,它创造了大众阅读个性化、互动化、共享化的新局面,它既要尊重和适应个性审美要求,又要尊重和适应群体审美要求,真正做到个体与群体的并重和辩证统一。全民可以参与的平民化创作与欣赏,推动了群众性、个体性的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人生经验、生活感悟的交流,会推动群众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更新,推动审美风格、形式、手法多样变化,丰富和提高文艺审美活动。
以上诸点,也说明网络文学和传统纸质文学在文艺审美标准原则上既有共同性,也已表现出了一些新的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规律,能丰富我们的文艺审美学,很值得我们重视、关注和研究。
再提炼一下以上所说,我认为,网络文艺全新的审美特征中有两个最突出的要点:
第一,它的群众性,几乎是全民都可以是作者,也都可以是读者。把文艺还给人民,让人民都可以抒发自己的审美感情,都可欣赏自己喜欢的审美对象,这不正是我们大家多年来的审美理想之一吗?有资料说,现在网络写作的读者超过了5000万,作者达到10万人。现在,中国写博客的人数已过亿,有的一人开几个博客。当然,有的开了,又关了,但又有很多新的人开出新的博客。博客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着网络写作。有些知名的传统作家都卷进了开博客的浪潮。纸质传媒人员常常阅读博客,直接从中选稿,使之转化为纸质文本。很多作者从网络、博客中很快听、看到别人互动的反应,从中得到新的灵感和启发,以修改自己的作品,或又产生新写作的灵感。这不也是我们期盼多年的审美互动效应吗?哪个作者愿意自己的作品没有读者,听不到反应,如石沉大海,默默无闻呢?人人可是作者与读者,作品能得到及时互动的审美反应,这是天大的好事。在这美好的局面中,总会有杰出的好作品涌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审美繁荣发展的春天。
第二,网络文艺的写作,可以自由抒发情怀,展现性灵,天南海北,中外古今,纵横驰骋,无不可写,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不必有什么条条框框,功利束缚,复杂限制,苛刻要求。只要自己真心要说,又出于追求真善美的审美真情,都可书写;天地十分广阔,写作十分自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宝贵的美学传统: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自由展现真我性灵,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铁肩担道义,为国为民为人类,这些崇高的思想也必须融化为自己的血肉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性灵情怀,自然而然,不矫揉造作,真切地表现出来,才会有审美感染力,才能真切动人。文学评论家雷达说他以前很少上网,现在也开了博客,“常常只顾了写博客痛快,看跟帖过瘾”,他发现“抱着这种写作心态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因为博客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互动性、开放性、共时性”。文艺的审美特性就在于抒发作者审美真情,通过生动形象给人以审美感染,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在与欣赏者的互动中获得创作的愉快。网络文艺能很好发挥这种审美的特性的作用,从中也会产生出好作品。我想,今后会出现更多符合文艺审美特性和规律的好作品,这也是我们要重视网络文艺的原因和根据。
当然,这是它可以具有的审美特性。也不容忽视,现状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格调不高,媚俗哗众,技巧粗浅,脱离现实的作品也还不少。这正说明,它还需要关注和研究,帮助和引导,使之提高,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