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泰斗武侠小说
youyouismm
疾风时辰
要论才情天赋,聚都到达登峰造极,但就小说包含的人文历史社会知识,古龙难以望其项背,小说之严谨,古龙也难及金庸,人物塑造,可说是各有千秋,但金庸不断突破自己,经典且为重复,古龙终其一生都在写他自己,古龙小说重在意境的塑造如小桥流水,金庸擅长写大场面如凝凝高山。若用武学高手来说 金庸就如宗师张三丰五行阴阳无所不包,古龙剑走偏锋如西门吹雪专研剑道。
Yolo
古龙作品众多,人物及关系也是极其复杂的,全部人物就不能赘述,主要人物可以列举。
主要人物:
1.裴珏2.谢铿3.南宫平4.梅吟雪5.吕南人6.芮玮7.展白8.方宝玉9.胡不愁10.小公主11.水天姬12.展梦白13.铁中棠14.云铮15.朱藻16.水灵光17.温黛黛18.沈浪19.熊猫儿20.金无望21.王怜花22.快活王23.朱七七24.白飞飞25.俞佩玉26.红莲花27.朱泪儿28.江小鱼29.花无缺30.燕南天31.苏樱32.铁心兰33.张菁34.慕容九35.楚留香36.胡铁花37.姬冰雁38.中原一点红39.无花40.原随云41.苏李宋42.华真真43.张洁洁44.李寻欢45.阿飞46.上官金虹47.荆无命48.郭嵩阳49.孙小红50.林诗音51.郭大路52.王动53.林太平54.燕七55.红娘子56.杨凡57.秦歌58.田思思59.田心60.萧石逸61.连城璧62.风四娘63.沈壁君64.孟星魂65.老伯66.小蝶67.高老大68.叶开69.丁灵琳70.上官仙儿71.白玉京72.高立73.双双74.段玉75.华华凤76.萧少英77.丁喜78.傅红雪79.公子羽80.燕南飞81.明月心82.柳长街 83.龙五84.小雷85.纤纤86.谢晓峰87.燕十三88.铁开诚89.陆小凤90.花满楼91.西门吹雪92.司空摘星93.老实和尚94.小马95.王风96.赵无忌97.上官刃98.小雷99.卫凤娘100.上官怜怜101.小方102.李坏103.马如龙104.杨铮105.吕素文106.高渐飞107.元宝108.卜鹰
主要作品:
铁血传奇又名《楚留香传奇》、《血海飘香》、《大沙漠》、《画眉鸟》、《借尸还魂》、《蝙蝠传奇》、挑花传奇、《新月传奇》、《午夜兰花》——这是专写楚留香这个人物的。
《陆小凤传奇》、《绣花大盗》、《决战前后》、《银钩赌坊》、《幽灵山庄》、《凤舞九天》、《剑神一笑》——是专写陆小凤这个人物的。
《风云第一刀》又称《多情剑客无情剑》、《九月鹰飞》、《天涯·明月·刀》、《边城浪子》、《飞刀,又见飞刀》、《风铃中的刀声》(结尾由于东楼代笔)——这是写李寻欢、傅红血和叶开等人的。
长生剑、《碧玉刀》、孔雀翎、《多情环》、霸王枪、离别钩、拳头——这是写七种武器这个系列。
还有《绝代双骄》、《萧十一郎》、《欢乐英雄》、《流星·蝴蝶·剑》等。
《白玉老虎》、《大地飞鹰》、《大人物》、《三少爷的剑》、《大旗英雄传》、《武林外史》、《英雄无泪》、《碧血洗银枪》、剑·花·烟雨·江南等。
我叫_刘小怪
根据个人喜好吧。但我个人觉得金庸更好,因为金庸的小说各方面都很好,情节好,语言好,还蕴含了各种历史地理文化知识,而且对于打斗描写细腻精彩,立意很高。
晴山堂_tmq
金庸,古龙这些武侠小说泰斗开创了一个武侠时代,成为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直到现在,他们的作品依旧被不停的搬上大荧幕以及做成游戏。
虽然金庸和古龙都已经历史,但是他们所开辟武侠世界却不会终结,那些经典人物依旧活在人们心中。武侠时代不会终结,它会永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启蒙之作。即使没有看过小说的人,也在电视里看到过他们作品的改编。他们开创的武侠世界,更是为后来的作者们提供了思路和道路。
虽然他们都已经离去,但是这些文化遗产仍在,他们所创造的世界也仍在。虽然人不在了,但是精神和作品永存。
还会有更多版本的《神雕侠侣》,更多的小龙女,更多的杨过。还会有更多的《小李飞刀》,更多的李寻欢,更多的林仙儿。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了经典。
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样,会永世长存在人们心中。并不是莎士比亚死了,罗曼蒂克就死了。而是他开创的世界,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打开了新的大门。
后起的武侠作者依旧很多,继承武侠精神的人们也很多。这些都是源源不断地,不会随着某一个人的离世而终结。即使他是开创者。
喜欢武侠的人依旧很多,喜欢金庸和古龙作品的人也有很多。他们开创的时代会永远被人记住,他们的作品也会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woodenQT
金庸老先生堪称武侠小说泰斗,他的离世不能说武侠时代的终结,只能说难有后来者超越他取得的成就。他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武侠小说迷的心坎中,只可仰望,难以逾越。
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从《天龙八部》到《倚天屠龙记》,从武功盖世到生死爱情,从家国情仇到为人处世,金庸用他锋利的笔触,将一个个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无论是武功还是做人,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且各具特色。郭靖、黄蓉、杨康、莫念慈、杨过、小龙女、张无忌、赵敏、周芷若、萧峰、令狐冲等等个性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或独孤求败天下无敌手,或铁血丹心大侠风范,或阴险狡诈令人痛彻心扉,或委婉缠绵的情感紧揪读者的心,难以自拔...时至今日,武侠小说无出其右者。所谓“泰斗”,名至实归。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特别是当今网络如此发达,网络小说如火如荼,一众写手妙笔生花,难保过段时间,有作家别出心裁,写出与金庸不一般的武侠小说,品味不一样的风格。科技在发展,历史在进步,武侠小说领域只会阔步向前,恰似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没有什么不可能。
因此,武侠时代会随着金庸的仙逝暂时告一段落。抑或蓄势而发,有后来者发扬光大,创作出更令人震撼的武侠小说作品,令大众眼前一亮,海阔天空。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翊oоО
武侠小说,金庸之外,最有名的当属梁羽生和古龙两个。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是武侠小说最为流行的一段时期。现在40到60岁之间的人,几乎都有过那种“争相传阅”的经历。
和金庸同时期的武侠小说“高手”,梁羽生和古龙之非常有名气的。实际上,至今在评价武侠小说大家的时候,一般以“金、古、梁”为武侠三巨头相称。三人的作品都是各有千秋。毕竟,从文学作品来说,自古文无第一,很难说谁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客观地说,我们只能评价他们作品的传播程度。
一、金庸之外的武侠大家,首先当属梁羽生很长一段时间,梁羽生的武侠也是风靡一时。他的天山系列同样也创造了很多经典的形象。其中的《云海玉弓缘》、《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朔造了向金世遗、凌未风、张丹枫这样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经典大侠。
相比如金庸来说,梁羽生的作品更偏于“古雅”。里面有更多的诗词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青年里,有很高的地位。比如《七剑下天山》来插入的纳兰容若这样的大词人,里面就有不少《饮水词》的作品。
对穷乡僻壤的文学青年来说,他们中很多人,甚至就是从武侠小说里开始接触《饮水词》的。比如纳兰的一首《采桑子》: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就出现在冒浣莲和纳兰的交往中。此情此景,缠绵悱恻的爱情,欲说还休的凄婉,更是让人心驰神往。
二、金庸之外的武侠大家,其次当属古龙:相对而言,古龙的武侠,可以套用一句和现代的评价:轻武侠,以作为其风格的代表。
从作品上来看,古龙和金庸、梁羽生两家的区别已经非常明显。金梁的武侠小说,基本还是传统章回体小说,有着比较严谨的章节分割。具体段落行文,也是中规中矩。
而古龙的武侠,很少有三句话以上的段落,更多是一句一段。章节上也是更为率性一些。在他笔下的大侠,已经不再是那些高大上的“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更多倾向于个人爱憎。
比如陆小凤,比如阿飞,比如熊猫儿。后两个这样的名字,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金梁两家的武侠主角身上。而且,古龙的小说更多以情节中心,不在拘泥于体现某种家国情怀。或者说,古龙笔下的大侠,烟火气更重,但总是有点开始流于玄幻之感。
当然,上世纪是武侠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金庸梁羽生古龙之外,还有非常多的武侠名家。像温瑞安、卧龙生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matian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是金庸小说中最出名、也最受人喜爱的人物。他们被认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最为曲折、最为生动、最令人激动和痴迷。
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剧意味的故事。自他们相爱之日起,就离多合少,往往旧劫未去,新劫又生,历尽曲折悲欢,充满苦涩苍凉。然而他们又坚贞不渝、锲而不舍,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海枯石烂情不变。从而迷醉了无数的读者。
然而,我要说的是,我们像杨过和小龙女一样,在这一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中,不自觉地坠入了一场迷梦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欺骗。这场欺骗并非来自小说的作者——也许作者也像其主人公及读者一样受了欺骗——而是来自“爱的幻觉”,来自人性及其爱情心理。
杨过和小龙女当真是值得称羡的佳侣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不能完全肯定。
这倒并不是因为杨过比小龙女要年轻几岁晚一辈,也不是因为杨过失去一条臂膀和小龙女失去处女的贞操——这一切小说的作者都一一安排了圆满的解决方法,而主人公也确实是克服了这些微不足道的障碍。
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的真正危机是他们的个性的极端对立,他们的人生理想及其喜爱的生活方式的极端矛盾。他们实质上完全是两种人,当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走到一起本就是一次偶然,一种命运的捉弄,而他们的相爱更恐怕是一场误会,一场不自觉的自我欺骗。
“异性相吸”,也许是产生这种误会的第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异性”
不仅是指男女性别的差异,而且是指男女性格上的差异。我们常常见到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爱上一个沉默稳重的人,一个聪明灵俐的人爱上一个木讷刚毅的人,一个外向的人爱上一个内向的人..等等,而都得到了相对完满的结局,甚至可以归纳为一种“规律”,即异性相吸、相反相存。我们不否定这一点,也承认性格的相互补充是爱情与婚姻的和谐或妥协的一种较为有利的情形。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对“另一极”性格的自然的倾慕,源于一个古老的审美法则,那就是隔岸观景。我们总是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有距离的事物较自己身边的、眼前的、熟悉的事物更美。我们总容易让那些使我们“不明白”及我们不具备(没有或没见过)的东西迷惑。..可是我们一旦“获得”,这种审美距离一旦消失,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杨过和小龙女的情形大致如此。
在古墓之中,两人只觉得互相关怀,是师父和弟子间应有之义,既然古墓中只有他们两人,如果不关怀不体惜对方,那么又去关怀体惜谁呢?——
有意味的是,小龙女第一次离开杨过,是因为杨过根本不懂得爱情:
小龙女正色道:“你怎么仍是叫我姑姑?难道你没真心待我么?”她见杨过不答,心中焦急起来,颤声道:“你到底当我是什么人?”杨过诚诚恳恳的道:“你是我师父,你怜我教我,我发过誓,要一生一世敬你重你,听你的话。”小龙女大声道:“难道你不当我是你妻子?”
杨过从未想到过这件事,突然被她问到,不由得张惶失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喃喃的道:“不,不!你不能是我的妻子,我怎么配?你是我师父,是我姑姑。”小龙女气得全身发抖,突然“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第七回)
这里有—个小小的误会,欧阳锋找到杨过,疯疯癫癫地点了小龙女的穴道(那时她正与杨过脱了衣服练“玉女心经”),被对小龙女心仪已久的全真派道士尹志平乘虚而入。小龙女以为是杨过,也就坦然失身了,等到杨过找到小龙女时,尹志平早已离去。杨过不知就里,而小龙女则以为杨过在装疯卖傻,不负责任。因而见他仍不叫她是“妻子”(她以为杨过占有了她)
而气愤急怒,想要杀了杨过,终觉不忍,因而只有转身疾奔下去,离他而去。
可是杨过确确实实是不知道前因后果。不知道如何得罪了师父,不明白“何以她神情如此特异,一时温柔缠绵,一时却又怨愤决绝?为什么说要做自己的‘妻子’,又不许叫她姑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所以然来,只有以为“此事定然与我义父有关,必是他得罪师父了。”
杨过对他的师父小龙女,其实只有敬爱之心,却没有性爱之情;有亲近和依恋的关系,却没有热烈的爱情冲动。
那时他还是一个孩子。不懂爱情,不懂性,不懂男女之爱有别于师徒之爱、姑侄之爱。
等到小龙女离开他以后,在寻找小龙女的过程中,才慢慢地意识到小龙女所要的男女之情是什么。因而,他在追寻“白衣少女”(小龙女也总是一身白衣)的过程中,他结识了陆无双、完颜萍,并把她们当成小龙女的幻影。
他以为(我们大家都以为)自己爱上了小龙女却不知小龙女此人也只是一种幻影:爱的幻影。这幻影正是被他情窦初开的心创造出来的。
同时,这幻影也是最初环境激发出来的。
因为从此以后,他与小龙女就开始了离多合少,劫难重重的日子。除了这第一次分离以外,还有三次重要的或长久的分离,一是相聚不久,又因“礼教大防”而分离;再一次是小龙女因明白自己失身于尹志平,同时又以为杨过要娶郭芙而再度悄然离去;最后一次则是小龙女为了让杨过吃药治毒,跳进了绝情谷底,从而使他们之间分离十六年之久。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分离虽然各有外部原因造成,然而都是小龙女主动离去的。虽然她每一次离去,都有足够的“为了爱”的理由,谁能说这不正是她的本能的逃避呢!?
无论是理智的回避或是本能的逃避,造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分离和悬念。而这种分离与悬念又恰恰是激发杨过的强烈的情感及其爱的幻觉的最好的动力。分离造成的是美感及其审美心理的距离。一次次分离之后的悬念总会得到自觉或不自觉的夸张和放大。更何况每一次分离,都伴有使杨过不得不去追寻的理由,比如第一次他是要找到小龙女,以便弄清他是怎样得罪了她;第二次知道小龙女是迫于“礼教大防”而离去,激发了杨过的反抗命运的热情(这在杨过的个性及生命中是一贯的);第三次知道小龙女对他误解而离去,使他加倍地歉疚;第四次则是为了一句诺言..
我们必须看到,在这一爱情——我们权且称这种模糊不清的激烈情感为爱情——的追逐中,杨过始终是以热烈的追求者而存在的。而这恰恰合乎杨过的性格,这种大苦大热的曲折追寻,正合杨过的口味。在他而言——在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如此——追求本身,追求的过程本身已经比追求的对象更为重要。追求和期待虽然不无痛苦,但也是一种热烈而美好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都充满最美好的期待和幻想。幻想中的情侣,期待中的恋人总是要比真实的人美妙得多。
这一切乃是杨过的性格决定的。命运的障碍和外物的干扰,总会激起他的强烈的逆反心理,仅是为了“反抗”本身,他也会不顾一切不计生死的(这在他反叛全真派时已经有过充分的显示)。他和小龙女的关系遭到旁人的非议时,便又是如此。小说中写道:
..黄蓉道:“好,你既要我直言,我也不跟你绕弯儿。龙姑娘既是你师父,那便是你尊长,便不能有男女私情。”
这个规矩,杨过并不像小龙女那样一无所知,但他就是不服气,为什么只因为姑姑教过他武功。便不能做他的妻子?为什么他与姑姑绝无苟且,却连郭伯伯也不肯信?想到此处,胸头怒气涌将上来。他本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偏激刚烈之人,此时受了冤枉更是甩出来什么也不理会了,大声说道:“我做错了什么事碍你们了?我又害了谁啦?姑姑教过我武功,可是我偏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要她做妻子。”(第十四回)
这一段充分地表明了他的性格,但并没有表明他对小龙女的爱本身。—
—在这样一个激动的时刻,你就是让杨过为了反抗命运而娶任何人为妻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干的。这就是他的性格。因此,如果没有这些冲突,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冲突所引起的强烈的逆反心理及反叛精神,那又如何呢?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分离,那又会如何呢?——这样的疑问是意味深长的,也是触及本质的。
强烈的爱的期待美化了爱的对象。热情的爱的追求掩盖了对爱的对象及爱本身的无知。这才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真正的悲剧。
十六年以后,这对情人重新聚首,恍若隔世。经过数十年的曲折和分离,这一对有情之人大概能不再分离地过几天平安的日子了。
然而,也许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会不会发现)之间的爱情悲剧及无法调和的性格冲突才会真正地拉开序幕。而以前这几十年的故事只仅仅是这一悲剧的长长的“引言”?——遗憾的是,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正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使我们保留了最为美好而强烈的印象,而无法猜度他们的“后事如何”。对此,我们不能责怪作者。因为小说不是生活的教科书,它只负责将美丽的情感悲喜(无论真正的结局如何)带给我们,将最为华采的乐章展示给我们,至于真实而琐细的平凡生活么,那就不是作者的事了。
我们说过杨过和小龙女是不会幸福的。这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杨过是一个多情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无情无欲”的人。—
—这是她的古墓生涯的结晶,也是她的武功的必要基础。——那古墓派玉女功养生修练,有“十二少、十二多”的正反要诀:“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精散,多欲则智损,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促,多笑则肝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肠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宁。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第39 回)显然,小龙女将此要诀练得很好,否则她无法在古墓中长大,尤其无法在绝情谷底一个人生活十六年之久。
其二,杨过是一个热情如火、活泼激烈的人,而小龙女则是一个宁静冲虚、恬淡幽闭的人。这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必然出现极大的反差和冲突。杨过曾说:“不错,大苦大甜,胜于不苦不甜。我只能发痴发颠,可不能过太太平平安安静静的日子”(第29 回)。而小龙女则恰恰相反。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小龙女则至淡至虚,如何为伴?
其三,杨过属于这个风尘劳苦、多劫多难的苍凉人生,而小龙女则属于古墓。她像是幽灵,又像是仙女。总之,她属于空谷,属于绝域,是花瓶加温室里的花,一经人间风雨就会惶然失措,本性迷失,如坠地狱。
以此种种,台湾学者曾昭旭先生也有过很好的论述:“现在我们要谈到像杨过,小龙女这样的结合,中间含有怎样的困难与缺憾呢?我们前文已提到这冲虚的理想不是人生究极圆满的,这刚猛的生命也不是冲虚和清畅的生命。因此在本质上这种结合就只是暂时的。小龙女之下凡是暂时应迹,杨过之要求平息其生命的冲动也只是一种心灵受伤时的暂时要求。到末了,小龙女还是要回归空境,杨过也还是要再涉人间的。所以他们的相遇,最好就是如浮云之聚散,缘尽了,彼此挥挥手,各奔前程,则小龙女不失其应迹渡化,杨过也如其暂时小憩。而一定要归宿于此,而谋长久的结合,则不但处境磨难多多,内在的缺憾也是极深沉的。而杨过因种种外缘,毕竟决心归宿于小龙女了。于是,这一份感情便显现出悲剧性质来。这悲剧从杨过这边来说,便是他原可以凭借自己冲至道德理境,如今限于清虚的格局而不能出头了。
而从小龙女那边来说,则是她对杨过的许多言行表现有根本的不解。遂显出二人的结合,有着隐隐的危机。”①从本性来说,小龙女已是忘情灭欲的世外仙灵(只有小说中才会有这样的人物),而杨过则是凡肠如火、风流热烈、活泼多变、偏激刚烈的世间英雄。小龙女之爱杨过,那是因为杨过热情依恋并不断“追求”(她则常常回避或逃避);杨过之爱小龙女,则是隔岸观景、追光逐影要比苍凉的人间更有魅力。他们的恋爱起于古墓中没有外人的孤独的自然,而后饱经磨难、生死相许,历尽尘劫,反而显得格外的多姿,加强了追求本身的意义而夸张了情感的度数。
当然,我们只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意见,只能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分析或综合。我们无法也不能去“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爱情?他们是否感到幸福?
他们是否能在一起过和平宁静的日子?这一切小说中都没有写,而我们也不是杨过或小龙女本人,所以我们无法判定。这些也不能让任何外人来判定,因为爱情与幸福乃是(当事者)心理的感受。感受如何?甘苦寸心知。这便是爱情的神秘处、诱人处。
我们只能说,他们的这种感情,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分离所造成,被期待所激发,被磨难所巩固、所推动。我们只能说,这两个主人公都是毅力惊人的人。尤其是杨过,小龙女因为无欲少情,反而能宁静长久。
然而不论怎样,我们都还要感谢金庸,他为我们写出了这种若即若离、曲折悬念的爱情故事。展示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觉得美好、越是想要”
这种人性心理的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人类情感的秘密和人性的秘密。
① 曾昭旭金庸笔下的性情世界——论(神雕侠侣)中的人物形态,见诸子百家论金庸,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版
DaviMai-J1
CG_Cutie
从金庸小说的流行现象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 如果说有水的地方一定有华人,那么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句话并非是金庸小说爱好者的夸夸其谈,而是铁一般的事实。自从金庸在1955年创作《书剑恩仇录》至1972年写完《鹿鼎记》为止,他总共创作了14部武侠小说(不包括短篇小说《越女剑》)。在近50年中,这14部武侠小说一直在华人世界流行不衰,并且是通过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媒体流行开来。进入90年代以后,金庸小说更因互联网技术的面世而上了网,使全球懂得中文的网民得以“一睹尊容”,其流行面之广、其影响力之大,令人叹为观止。金庸小说为什么会如此得到全世界华人读者的垂青和喜爱?根据金庸本人的看法,这是因为“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很难说是中国小说,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实际上,真正流传下来的中国艺术传统,就好像国画那样,是根据唐、宋、元、明、清一个系统流传下来,和外国画完全不同……在中国小说方面,自五四以来的小说都不是传统的中国小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这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东西”。如果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金庸的解释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颇能令人接受。问题在于,金庸小说在华人世界的长期流行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同时还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文化现象呢?试想,金庸小说从问世以来,先是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及欧美的华人世界流行开来,接着又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挟雷霆万钧之势打入大陆市场,俘虏了亿万中国读者的心灵。90年代后,欧美华人移民日益增加,金庸小说在他们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从流行小说的层次晋升到学术殿堂讨论的严肃课题--1998年5月17至19日,美国洛矶山麓的科罗拉多大学就以“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题,举行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收获颇丰。这恐怕也是美国大学首次为一位仍然健在的中国作家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与会学者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从方方面面触及了与金庸小说有关的多个课题。尽管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同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占有显赫的地位。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席研究教授刘再复就认为,“我们有理由相信,缺少充分评说金庸作品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残缺不全的文学史。如果我们能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变迁史的大背景下看金庸的作品,如果我们不囿于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一般解释去看金庸,如果我们能够不带偏见看问题,就会看到金庸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真正继承并光大了文学剧变时代的本土文学传统;在一个僵硬的意识形态教条的无孔不入的时代保持了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民族语文被欧化倾向严重侵蚀的情形下创造了不失时代韵味又深具中国风格和气派的白话文;从而将源远流长的武侠小说传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另一位与会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则认为,金庸小说之所以有吸引力,在于“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世界包含两个成分:一是为了补偿现实的遗缺,而在想像中创造(幻化)出彼岸的、超越的、理想的乌托邦境界;另一组充满杀机(危机)的世界,这是现实世界的折射,是此岸世界对彼岸世界的侵入。两者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从而在世俗社会与理想境界之间,在此岸与彼岸的联结中,实现了文学的审美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类似宗教的作用’” 从刘再复和钱理群的发言内容可以看出,他们都给与金庸小说极大的评价,都认为金庸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看法,例如中国电影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就主张“重写一部‘破除偏见,树立正见’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让金庸在文学史中占有他应有的地位。 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现代中国人(包括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处在什么社会发展阶段--前现代(中国农村和乡镇)、现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是后现代(新加坡、香港、台湾和欧美),竟然都会迷上在形式上和古典的章回小说无甚差别,在内容上也不脱志怪传奇、才子佳人的巢臼的金庸小说?从西方文学的发展史看,现实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是有明确的分界线的。不同时期的艺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截然不同,一目了然。套句卢卡契的话说,这是一个“要托马斯·曼还是卡夫卡”的问题。事实上,二十世纪的西方美学理论,就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一对矛盾的基础上的。无论是作为西方现代美学先驱者的斯宾格勒和齐美尔,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巨匠大家如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等,或者是其他的现代主义理论家,尽管理论出发点不一,学术派别也不同,都认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一对不可通约,也无法协调的矛盾。但是,从辨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矛盾都是会转化的。因此,美国文艺批评家菲德才会在五十年代现代主义强弩之末时,高呼“跨越边界,填平鸿沟”,预示着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 可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甚至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走的却不是同一条道路。尽管在本世纪初,中国文化界的精英们,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傅斯年、钱玄同等,也曾经痛心疾首地声讨过传统文化,其语气之激烈实不亚于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家。不过,他们当时提倡的却不是现代主义,而是为当时西方学界所唾弃的现实主义。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所说的“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实际上就是一纸倡导建设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 与此同时,当时的另一批新文化运动巨匠,如鲁迅、茅盾、巴金、曹禺、郭沫若、沈从文等,也开始创作了一大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把中国文学史带进了崭新的、有别于以文言创作的古典文学的以白话文为文字载体的现代文学阶段。 可是,这批五四新文化运动巨匠所创作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却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今,它们除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而被供奉在文学殿堂内,让中文系学生“瞻仰遗容”以外,恐怕已经没有多少读者了。然而,应运而兴的却不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它们至今仍然打不进中国文化精英的圈子,也没有产生过任何足以夸耀的经典作品。 相反的,像金庸、张爱玲等接着明清旧白话文学传统创作的作品,却越来越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成为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的一个奇特现象。无独有偶,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二月河的《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等章回小说体的历史小说,也开始大行其道。其中,《雍正皇帝》还被改编成电视系列片,据悉这也是九十年代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不仅是小说,即使是其他文学形式如诗歌,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建立的新诗传统,也始终无法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蔚为大观。北师大教授郑敏就持这种看法:语言主要是武断的、继承的、不容选择的符号系统,其改革也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此缺乏知识的后果是延迟了白话文从原来仅是古代口头语向全功能的现代语言的成长。只强调口语的易懂,加上对西方语法的偏爱,杜绝白话文对古典文学语言的丰富内涵,包括杜绝对其中所沉淀的中华几千年文化精髓的学习和吸收的机会,白话文创作迟迟得不到成熟是必然的事。事实已证明,胡适、陈独秀以及鲁迅、周作人在创作实践上,每逢要表达深刻的内容或追求艺术效果时,总是仍然求助于他们在理论上痛斥的古典文和诗体。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五四以来,不加思索、囫囵吞枣地把西方文学形式强行移植在中国文学园地上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样的,任何尝试把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理论生搬硬套地用来解释中国文学现象的努力,恐怕也会是徒然无功的。换句话说,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有它自己的模式,也有其独特的现代性。金庸小说的流行就是实证。 笔者认为,金庸小说的流行及有如此坚韧的生命力,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武侠小说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俗文学的延续。中国的传统俗文学世界,原本就是以志怪类、公案类、传奇类和侠义类为主流的。自六朝志怪开始,到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到明清小说,无不按照这个脉络发展着。到了五四时期,由于种种时代原因,这个主流遭受到了一批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给拦腰截断了。这些知识分子以西方的小说理论和创作方法为经典,批判甚至否定了传统俗文学的价值。可是,这毕竟是知识分子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群众所喜闻乐道的毕竟还是在传统俗文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本土文学。 二、武侠小说是民族精神的支柱。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们出于时代要求的缘故,拼了老命的反传统,结果矫枉过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了断层,造成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恶性循环,也就产生了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整个民族缺乏了一种统摄族魂的维系力量。武侠小说塑造了一些“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形象,如王重阳、洪七公、郭靖、凌未风、吕四娘等,自然而然就会成为炎黄子孙心仪的英雄人物。大陆开放之后,武侠小说就成为了当地再版了又再版甚至盗版再盗版的畅销书,恐怕就和上述的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有关。 三、武侠小说是现代仙话。人类的心灵是需要彼岸的,民族心灵也不例外。中国人的传统彼岸就是道教的神仙世界。传统中国人习惯于通过对虚幻神仙世界的追求,来超越现实人间世界的苦难。这就是所谓的儒道互补心态。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形式,已经把人沦为机器的婢女。在这样的情况下,武侠世界自然就会成为了缺乏宗教精神的现代炎黄子孙的彼岸世界。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九十年代是中国人正式跨入现代化社会门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也面对了本世纪初西方人的精神困境,因此急需一个精神乌托邦来调剂出于极度紧张状态的心灵。不过,肩负起这个重任的却不是像西方先锋派类型的那种现代艺术,而是立足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新本土文学。 进一步地说,中国的现代性也是有别于西方的。无以名之,就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而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也必定是立足于传统同时又有别于传统的。也许金庸所创作的武侠世界,就是此种独特的现代性在文学彼岸世界中的折射。 限于篇幅,本文不准备展开讨论这个课题。仅以两位新儒家学者杜维明和林安梧对传统和现代的精辟见解,作为本文的终结:寻根意愿和全球意识表面是两种决然不同的思潮。一种是因工业文明发展到了某一极点以后,因人类面临了毁灭边缘而引发的反思;另一种是原来认为经过现代化洗礼后便逐渐消失的传统积淀,但面向二十一世纪,传统的生命力不仅没有被消解,反而在现代化的后期、工业文明达到高峰的社会里发挥了非常大的力量。 传统是在时间的赓续性所成的历史之流逐渐刷汰累积而成的,当它作为一个与启蒙相对的词来看,特别强调的是以往的累积已难以消融而逐渐僵化成教条,并从而使自身丧失了生机力,生命变得暗淡无光,衰颓破败。但果真传统就是这样的吗?启蒙者往往重新点燃了自己生命的亮光,重新去审视传统,掘发传统的生机,再造新局。当然启蒙者或许挥刀斩乱麻的想告别传统,但可能传统之水仍就浩浩荡荡望前流去。启蒙,或如康德所说“是人之超脱与他自己原先的未成年状态”,但并不意味得毁弃其自己未成年的身躯。启蒙是生命力之再现,是生命之成长而不是告别。亦惟有在其赓续性(Continuity)中才能护守住自己的同一性(identity),才能吸收、融化、望前迈进。第六笔文学社
kenisnehs
从金庸小说的流行现象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 如果说有水的地方一定有华人,那么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句话并非是金庸小说爱好者的夸夸其谈,而是铁一般的事实。自从金庸在1955年创作《书剑恩仇录》至1972年写完《鹿鼎记》为止,他总共创作了14部武侠小说(不包括短篇小说《越女剑》)。在近50年中,这14部武侠小说一直在华人世界流行不衰,并且是通过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媒体流行开来。进入90年代以后,金庸小说更因互联网技术的面世而上了网,使全球懂得中文的网民得以“一睹尊容”,其流行面之广、其影响力之大,令人叹为观止。金庸小说为什么会如此得到全世界华人读者的垂青和喜爱?根据金庸本人的看法,这是因为“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很难说是中国小说,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实际上,真正流传下来的中国艺术传统,就好像国画那样,是根据唐、宋、元、明、清一个系统流传下来,和外国画完全不同……在中国小说方面,自五四以来的小说都不是传统的中国小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这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东西”。如果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理解,金庸的解释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颇能令人接受。问题在于,金庸小说在华人世界的长期流行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同时还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文化现象呢?试想,金庸小说从问世以来,先是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及欧美的华人世界流行开来,接着又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挟雷霆万钧之势打入大陆市场,俘虏了亿万中国读者的心灵。90年代后,欧美华人移民日益增加,金庸小说在他们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且从流行小说的层次晋升到学术殿堂讨论的严肃课题--1998年5月17至19日,美国洛矶山麓的科罗拉多大学就以“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题,举行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收获颇丰。这恐怕也是美国大学首次为一位仍然健在的中国作家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 与会学者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从方方面面触及了与金庸小说有关的多个课题。尽管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同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占有显赫的地位。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席研究教授刘再复就认为,“我们有理由相信,缺少充分评说金庸作品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残缺不全的文学史。如果我们能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变迁史的大背景下看金庸的作品,如果我们不囿于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一般解释去看金庸,如果我们能够不带偏见看问题,就会看到金庸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真正继承并光大了文学剧变时代的本土文学传统;在一个僵硬的意识形态教条的无孔不入的时代保持了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民族语文被欧化倾向严重侵蚀的情形下创造了不失时代韵味又深具中国风格和气派的白话文;从而将源远流长的武侠小说传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另一位与会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则认为,金庸小说之所以有吸引力,在于“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世界包含两个成分:一是为了补偿现实的遗缺,而在想像中创造(幻化)出彼岸的、超越的、理想的乌托邦境界;另一组充满杀机(危机)的世界,这是现实世界的折射,是此岸世界对彼岸世界的侵入。两者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从而在世俗社会与理想境界之间,在此岸与彼岸的联结中,实现了文学的审美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类似宗教的作用’” 从刘再复和钱理群的发言内容可以看出,他们都给与金庸小说极大的评价,都认为金庸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看法,例如中国电影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就主张“重写一部‘破除偏见,树立正见’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让金庸在文学史中占有他应有的地位。 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现代中国人(包括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处在什么社会发展阶段--前现代(中国农村和乡镇)、现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是后现代(新加坡、香港、台湾和欧美),竟然都会迷上在形式上和古典的章回小说无甚差别,在内容上也不脱志怪传奇、才子佳人的巢臼的金庸小说?从西方文学的发展史看,现实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是有明确的分界线的。不同时期的艺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截然不同,一目了然。套句卢卡契的话说,这是一个“要托马斯·曼还是卡夫卡”的问题。事实上,二十世纪的西方美学理论,就是建立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一对矛盾的基础上的。无论是作为西方现代美学先驱者的斯宾格勒和齐美尔,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巨匠大家如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等,或者是其他的现代主义理论家,尽管理论出发点不一,学术派别也不同,都认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一对不可通约,也无法协调的矛盾。但是,从辨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矛盾都是会转化的。因此,美国文艺批评家菲德才会在五十年代现代主义强弩之末时,高呼“跨越边界,填平鸿沟”,预示着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 可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甚至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走的却不是同一条道路。尽管在本世纪初,中国文化界的精英们,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傅斯年、钱玄同等,也曾经痛心疾首地声讨过传统文化,其语气之激烈实不亚于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家。不过,他们当时提倡的却不是现代主义,而是为当时西方学界所唾弃的现实主义。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所说的“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实际上就是一纸倡导建设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 与此同时,当时的另一批新文化运动巨匠,如鲁迅、茅盾、巴金、曹禺、郭沫若、沈从文等,也开始创作了一大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把中国文学史带进了崭新的、有别于以文言创作的古典文学的以白话文为文字载体的现代文学阶段。 可是,这批五四新文化运动巨匠所创作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却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今,它们除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而被供奉在文学殿堂内,让中文系学生“瞻仰遗容”以外,恐怕已经没有多少读者了。然而,应运而兴的却不是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它们至今仍然打不进中国文化精英的圈子,也没有产生过任何足以夸耀的经典作品。 相反的,像金庸、张爱玲等接着明清旧白话文学传统创作的作品,却越来越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成为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的一个奇特现象。无独有偶,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二月河的《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等章回小说体的历史小说,也开始大行其道。其中,《雍正皇帝》还被改编成电视系列片,据悉这也是九十年代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不仅是小说,即使是其他文学形式如诗歌,五四新文学运动所建立的新诗传统,也始终无法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蔚为大观。北师大教授郑敏就持这种看法:语言主要是武断的、继承的、不容选择的符号系统,其改革也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此缺乏知识的后果是延迟了白话文从原来仅是古代口头语向全功能的现代语言的成长。只强调口语的易懂,加上对西方语法的偏爱,杜绝白话文对古典文学语言的丰富内涵,包括杜绝对其中所沉淀的中华几千年文化精髓的学习和吸收的机会,白话文创作迟迟得不到成熟是必然的事。事实已证明,胡适、陈独秀以及鲁迅、周作人在创作实践上,每逢要表达深刻的内容或追求艺术效果时,总是仍然求助于他们在理论上痛斥的古典文和诗体。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五四以来,不加思索、囫囵吞枣地把西方文学形式强行移植在中国文学园地上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样的,任何尝试把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理论生搬硬套地用来解释中国文学现象的努力,恐怕也会是徒然无功的。换句话说,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有它自己的模式,也有其独特的现代性。金庸小说的流行就是实证。 笔者认为,金庸小说的流行及有如此坚韧的生命力,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武侠小说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俗文学的延续。中国的传统俗文学世界,原本就是以志怪类、公案类、传奇类和侠义类为主流的。自六朝志怪开始,到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到明清小说,无不按照这个脉络发展着。到了五四时期,由于种种时代原因,这个主流遭受到了一批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给拦腰截断了。这些知识分子以西方的小说理论和创作方法为经典,批判甚至否定了传统俗文学的价值。可是,这毕竟是知识分子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群众所喜闻乐道的毕竟还是在传统俗文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本土文学。 二、武侠小说是民族精神的支柱。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们出于时代要求的缘故,拼了老命的反传统,结果矫枉过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了断层,造成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恶性循环,也就产生了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整个民族缺乏了一种统摄族魂的维系力量。武侠小说塑造了一些“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形象,如王重阳、洪七公、郭靖、凌未风、吕四娘等,自然而然就会成为炎黄子孙心仪的英雄人物。大陆开放之后,武侠小说就成为了当地再版了又再版甚至盗版再盗版的畅销书,恐怕就和上述的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有关。 三、武侠小说是现代仙话。人类的心灵是需要彼岸的,民族心灵也不例外。中国人的传统彼岸就是道教的神仙世界。传统中国人习惯于通过对虚幻神仙世界的追求,来超越现实人间世界的苦难。这就是所谓的儒道互补心态。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形式,已经把人沦为机器的婢女。在这样的情况下,武侠世界自然就会成为了缺乏宗教精神的现代炎黄子孙的彼岸世界。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九十年代是中国人正式跨入现代化社会门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也面对了本世纪初西方人的精神困境,因此急需一个精神乌托邦来调剂出于极度紧张状态的心灵。不过,肩负起这个重任的却不是像西方先锋派类型的那种现代艺术,而是立足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新本土文学。 进一步地说,中国的现代性也是有别于西方的。无以名之,就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而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也必定是立足于传统同时又有别于传统的。也许金庸所创作的武侠世界,就是此种独特的现代性在文学彼岸世界中的折射。 限于篇幅,本文不准备展开讨论这个课题。仅以两位新儒家学者杜维明和林安梧对传统和现代的精辟见解,作为本文的终结:寻根意愿和全球意识表面是两种决然不同的思潮。一种是因工业文明发展到了某一极点以后,因人类面临了毁灭边缘而引发的反思;另一种是原来认为经过现代化洗礼后便逐渐消失的传统积淀,但面向二十一世纪,传统的生命力不仅没有被消解,反而在现代化的后期、工业文明达到高峰的社会里发挥了非常大的力量。 传统是在时间的赓续性所成的历史之流逐渐刷汰累积而成的,当它作为一个与启蒙相对的词来看,特别强调的是以往的累积已难以消融而逐渐僵化成教条,并从而使自身丧失了生机力,生命变得暗淡无光,衰颓破败。但果真传统就是这样的吗?启蒙者往往重新点燃了自己生命的亮光,重新去审视传统,掘发传统的生机,再造新局。当然启蒙者或许挥刀斩乱麻的想告别传统,但可能传统之水仍就浩浩荡荡望前流去。启蒙,或如康德所说“是人之超脱与他自己原先的未成年状态”,但并不意味得毁弃其自己未成年的身躯。启蒙是生命力之再现,是生命之成长而不是告别。亦惟有在其赓续性(Continuity)中才能护守住自己的同一性(identity),才能吸收、融化、望前迈进。 第六笔文学社
ping386
自1954年梁羽生《龙虎斗京华》后,便是新派武侠的开端。旧派武侠的共同特征是使用话本语言或浅显的文白夹杂的语言创作而成。与此对应,之后的新派武侠作品,除使用白话文创作,与旧派比较,还具有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学技巧。倒叙、插叙的写作手法,是新旧两派武侠小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莫默
武侠武侠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师兄,这么早上山所谓何事?”一脸庞俊俏的少年向另一大汉说到。只见他双手抱拳,头微微低下,满脸笑容,似是向那位“师兄”行礼。
“你明知顾问,我告诉你皇帝老子的位置向来只传给大儿子,师傅这老头子的秘籍我要定了!”说话这人双臂外露,只见臂膀强健,肌肉发达,说话时声音雄浑有力,功力自是十分深厚。
那师弟脸色突变,面漏不屑,又向师兄拜了一下,阴柔怪气道:“师兄言重了,我哪敢跟您抢,不过自古成王败寇,没能力还想抢,会死的很惨。”说罢,又摇摇头,露出狂妄的笑。
原来这二人同是轩辕山上鬼神老道的徒弟。鬼神老道,隐居在轩辕山,周围生活的山民中知道他的都寥寥无几,大抵只知道这是个奇怪的老头,行为异于常人,久居房中,很少出门,他的屋内烟气缭绕,地上散落着药草和各类书籍,墙上凿着的书架上,也歪歪扭扭地躺着几本。他身体消瘦,头发胡须早已染白,看似弱不禁风,但听闻他曾经一招杀死一只猛虎,都是听说,谁也没见过,后来山民……
确认后请采纳
nicolemelody
个人观点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金庸呢在人物塑造,情节设定方面要微微超过古龙一点,还有金庸最厉害的是写恶人很拿手,比如天龙八部的四大恶人等等。
lulaby
武侠武侠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师兄,这么早上山所谓何事?”一脸庞俊俏的少年向另一大汉说到。只见他双手抱拳,头微微低下,满脸笑容,似是向那位“师兄”行礼。
“你明知顾问,我告诉你皇帝老子的位置向来只传给大儿子,师傅这老头子的秘籍我要定了!”说话这人双臂外露,只见臂膀强健,肌肉发达,说话时声音雄浑有力,功力自是十分深厚。
那师弟脸色突变,面漏不屑,又向师兄拜了一下,阴柔怪气道:“师兄言重了,我哪敢跟您抢,不过自古成王败寇,没能力还想抢,会死的很惨。”说罢,又摇摇头,露出狂妄的笑。
原来这二人同是轩辕山上鬼神老道的徒弟。鬼神老道,隐居在轩辕山,周围生活的山民中知道他的都寥寥无几,大抵只知道这是个奇怪的老头,行为异于常人,久居房中,很少出门,他的屋内烟气缭绕,地上散落着药草和各类书籍,墙上凿着的书架上,也歪歪扭扭地躺着几本。他身体消瘦,头发胡须早已染白,看似弱不禁风,但听闻他曾经一招杀死一只猛虎,都是听说,谁也没见过,后来山民……
dayanququ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离世,是武侠时代的终结吗?
不,我不同意,我一百个,一千个不同意。
因为金庸先生影响的是我们整整一代人,有人说过,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小说。
所以,陪伴着我们这代人成长的武侠时代永远不会结束,因为金先生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启迪很多很多:
首先,金先生的作品里面始终传达、推崇“信义”二字。都说,人无信不立,在金先生的作品里面,每个人物都是响当当的,他们都是一言九鼎,多少人为了一句话,一个承诺而苦苦追寻另一个人十年,甚至十几年,或为了比武,或为了完成谁生前的遗愿。
第二,金先生的作品里,始终歌颂爱情。
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让多少人为之落泪,为之痴迷:爱上你,余生便都是你,哪怕历经磨难,哪怕沧海桑田。爱,是救赎,爱,可以让人重生。
唯有爱,才能让人恋恋不忘,唯有爱,才可以让人变得勇敢无比,努力战胜一切苦难。
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现实生活,都不能少了爱,没有了爱,这世上就会是一片荒芜,了无生气。
要是金先生的小说里面没有那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我们会念念不忘、并深陷其中吗?要是现实生活中没有了爱,我想我们人类连一天都无法存活。
第三:金先生的作品里,从来不乏关心小老百姓的生存。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金先生始终关心“民生”,他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给老百姓于一席之地。
正因为先生的作品里面,每个人物都个性分明,所以过去多少年了,我们依然记得杨过,记得小龙女,记得周伯通。
kelly7785
诛仙的网游与《诛仙》小说有关系。
网游诛仙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1.惊世少年2搜神篇3倾城之恋4魔度众生5再见无名6四大天王之夜叉7千神劫之再世情缘8九天箭神9天哭10无名化劫11武林神话12大结局
你说那神风惊云俺不知道。。 那好象是个任务吧。。
1、金庸《天龙八部》人生万象,尽归于尘。
2、金庸《射雕英雄传》气势恢宠的英雄史诗。男女主人公都创了武侠世界的一种类型。
3、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小李神话的诞生。
4、金庸<<连城诀>>平凡人的悲剧,以拙胜巧的典范、苦境的诞生。
5、温瑞安<<温柔一刀>>对人性有更加深入的刻画。
6、金庸<<倚天屠龙记>>平凡的英雄。叵恻的江湖。
7、金庸<<笑傲江湖>>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8、温瑞安<<神州奇侠系列>>一个崭新的江湖。
9、金庸<<鹿鼎记>>对历史的嘲讽。
10、古龙<<楚留香>>迷死人的老臭虫。
11、古龙<<欢乐英雄>>古龙有一类小说讲英雄的境界,这是不错的一部。
12、古龙<<萧十一郎>>在古龙的小说中,很少有这种苦情的英雄。风四娘是最杰出的女人。
13、金庸<<神雕侠侣>>风陵夜话以后郭襄出场很有吸引力,但似乎有意地褒杨贬郭,感觉不太自然。所以我倒更喜欢武功不高时的杨过。
14、温瑞安<<杀楚>>非常接近于纯文学作品。我看过它的原型,发表在台北的纯文学刊物上。
15、古龙<<边城浪子>>两种类型的英雄同时登场。一个是世俗的快乐高手,一个是悲情的落拓浪子。
16、古龙<<绝代双骄>>古龙转型的杰作。
17、梁羽生<<女帝奇英传>>女英雄的爱情悲剧,在武侠中极少见。
18、古龙<<九月鹰飞>>上官小仙令人迷惑的爱情。我喜欢的叶开。故事精彩,结构圆熟,文笔晓畅。
19、古龙<<陆小凤>>与楚留香可称一时瑜亮。
20、古龙<<名剑风流>>古龙小说中侦探手法用得最好的一部。
21、金庸<<雪山飞狐>>构思精巧。
22、温瑞安<<逆水寒>>落难英雄的传奇。
23、温瑞安<<布衣神相>>将相术引入武侠。
24、金庸<<飞狐外传>>金庸小说中有七上八下之说,这是夹在中间的一本。
25、温瑞安<<刀丛里的诗>>文字美得惊人。
26、温瑞安<<惊艳一枪>>四大名捕大战六合青龙。
27、梁羽生<<萍踪侠影录>>无法忘记白衣如雪的刘松仁。
28、古龙<<武林外史>>气象不凡,但稍嫌芜杂。古龙的小说一旦写开就常常收不拢。温瑞安也是如此。但古龙有自知之明,温则盲目自信。
29、梁羽生<<白发魔女传>>我看的第一本武侠。我还看过同名电影,刘雪华演玉姗瑚,那年我12岁。
30、王度庐<<卧虎藏龙>>小时候看《今古传奇》上的连载,一期不拉地买下来。对玉娇龙非常喜欢,没想到十年后被章子怡败了味口。
31、温瑞安<<四大名捕会京师>>一个崭新的江湖。
32、古龙<<白玉老虎>>布局、语言都很不错,惜乎没有塑造出引人注目的主人公。不少人对此篇评价颇高,我的印象却不深,觉得创意不够。
33、古龙<<流星蝴蝶剑>>可以等待多年,而且一剑不发……。
34、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想像力惊人。
35、古龙<<七种武器>>从此,七种武器成为一种俗语。
36、古龙<<天涯明月刀>>这部书的改革并不太成功,但古龙的探索精神值得尊重。
37、梁羽生<<七剑下天山>>标志着梁氏天山派小说的诞生。我印象最深的是易兰珠在牢中回忆生平的几个男人。
38、梁羽生<<冰川天女传>>雪域传奇。在武侠世界中我是第一次看到纯粹冰天雪地的故事。再上冰雕玉琢的美人,委实令人心醉。
39、梁羽生<<大唐奇侠传>>乱世中的英雄,南霁云等人的形象令人感动。
40、梁羽生<<云海玉弓缘>>如果纯粹从场面讲,是梁小说最出色的一部,但他刻画正邪未免过于简单,而且我自己很讨厌厉胜男,所以排名靠后。
41、古龙《三少爷的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42、金庸<<碧血剑>>初二时看到这本书,耽误了插秧。
43、金庸<<越女剑>>篇幅过短,本不该评,但我很喜欢。
44、古龙<<铁血大旗传>>铁中棠的坚毅令人佩服,但其情节太过荒唐。
45、倪匡<<六指琴魔>>亦舒的哥哥擅写卫斯理,但武侠也有几部不错。
46、温瑞安<<白衣方振眉>>主人公的刻画很出色,但稍嫌简单。
47、梁羽生<<江湖三女侠>>我小时候买<<武林>>,是因为我和爸爸都爱看这本书的连载。
48、古龙《护花铃》,梅吟雪是很令人心迷的女性。可惜我们看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局。
49、萧逸<<十二神拳>>当时很感动,现在却只能记起一个书名。
50、诸葛青云<<江湖夜雨十年灯>>书名取得好,所以作为最后一位。所谓曲终而奏雅
Yukin啦啦啦
汉代:
《史记》 游侠列传 刺客 荆苛刺秦皇,专诸,聂政等,
他们只是有武,无侠或者少侠,韩非五蠹的话,侠以武犯禁。
所以还不算真正的武侠。
真正的发展
唐代
唐传奇
红线女 侠与武的(完美)结合
聂隐娘 有武,无侠
只是做人的保镖,展现了一些武功,加点道(仙)术。
霍小玉传 只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只能说有侠,无武。
《昆仑奴》等。
宋代
没有什么发展。以文治国,禁武,积弱。
明代
《水浒传》 章回体,白话文为主,文言文为辅,开始有统一的绰号,一个个的英雄故事集合,与历史结合。 对后世的武侠小说影响巨大。
清代
三(七)侠五义等作品
侠义与公案结合,侠义与爱情结合。
出现观点,侠以武执法。
近代
以白羽十二金钱缥、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此书带了很多”仙气与神话“的奇幻色彩。但文采平平,结构也较为松散。)为代表。武侠小说的模式基本成型。
当代自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开始,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
直至金庸的出现,才把武侠小说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腾,文笔俊爽、潇洒、诙谐逗趣而又富于变化,他的小说既有诗情画意,柔绮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说直探人生、命运的真谛。在文字的组织与文章的结构上均不输纯文学作品。具体评价我也不多谈了,金庸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其赞誉之辞更是连天匝地,车载斗量,不可胜言了。
古龙:他务去陈言,自创新境,内容、风格,多姿多采。
在梁金古三家竟相争鸣的同时,台湾、香港、内地也涌现出了众多武侠作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温瑞安、萧逸、聂云岚等作家。
黄易的出现,算是给已风平浪尽的江湖,又掀起了阵阵波澜.他自创的玄幻、异侠系列,令读者耳目一新,久违的武侠情节换一种方式体会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他的首部武侠小说《破碎虚空》尽管篇幅不长,但黄易的风格已经鲜明的体现了出来.那就是由武道可以体会到生命及宇宙的奥秘。
到《覆雨翻云》《寻秦记》《大唐双龙传》推出后,黄易的风格已经完全形成。他是在传统的武侠路上融入了玄经易理,神话和科幻的色彩非常浓郁。
zygr2010
istoro
^ササベ
原贴:新武侠文学的介绍
摄影匠人小强
猫猫听雨声
Q小罗
水登澄
嫚姝
snlucky9
豫飘飘
虎纠熹哥
白鹅在水中
Danny27
馒头mm
镇平人“武侠泰斗”卧龙生,为何贫困潦倒?
西城杂事 2017-11-30 17:09:23提起武侠作家卧龙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卧龙生原名牛鹤亭,河南镇平人,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
但他患心脏病之后,几乎不能走路,后来,经济也产生了问题。他为何患病?那么多钱为何就没有积蓄,以至于贫病交加?
卧龙生1930年生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其父牛一珍,是个小商人,其母王氏,生四男一女,卧龙生为老大。小时候家里可怜,卧龙生上完初中,就上了职校卧龙书院,后来他写武侠小说,遂以此为笔名。他当兵时个子不高,人又瘦,打枪瞄不准,就喜欢看中外名著。1948年随老蒋去了台湾。厌倦军营生活的卧龙生为谋生干起了三轮车夫,日子相当艰难。
1958 年,.一位朋友见他生活潦倒,便劝他:“牛鹤亭,你不是喜爱读书写作吗?你不如试试,写部武侠小说。”这番话使牛鹤亭豁然开朗,他写了一部《风尘侠隐》,投给成功晚报,想不到一炮打响,连载一年,收益颇丰。自此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创作生涯。
卧龙生一生写了共计三十九部,达三千万字,每千字在六十元左右,收入可观。后来,卧龙生又涉足电视,当制片人,收入更加丰厚。买了好几栋房子,常常在外挥金如土。
在台湾,他交了一个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朋友,也是“武侠泰斗”------古龙。与古龙为好友,他除了不酗酒,其他玩乐都跟古龙学习。他笑着说:“我会跳舞、喜豪赌,都是跟古龙学的。”古龙纵情声色,中年夭折,卧龙生总算没丢掉一条命,还算是运气不错,但卧龙生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心脏病发。最终资财散尽,比他小24岁在风月场认识的杨雅美,最终也没有和他白头到老,离他而去了
pp1415
提起小说《楚留香》和天空八部,很多读者都知道是古龙和金庸写的。但提起小说《金剑雕翎》和仙鹤神针,很多读者可能看过相关的电视剧和电影,但对于作者卧龙生就不是那么熟悉了。
卧龙生,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原名牛鹤亭,1930年生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少年时就读于卧龙书院,后投身文学,逐以此为笔名。1958年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写了39部武侠小说。 卧龙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台湾的“武侠泰斗”,名列“台湾十大武侠小说家”之首。其代表作有《《金剑雕翎》、仙鹤神针等(我就看过这两本,其它的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看)。
按理说,作为一代武侠泰斗,小说版费丰厚,同时他本人也有涉及电视,当制片人,那为何会贫困潦倒呢?这其实与他的经历有关。
在五十一岁那年,卧龙生先生突然发了心脏病,而且是心肌衰竭,此病甚重,几乎不能走路,久而久之,经济也就产生了问题。
卧龙生先生曾谈及往事,不胜感慨。他说:“我是操笔墨谋生的,一日不写,一日就无收入。当年有些积余,但我一生犯了三个毛病,一是运气欠佳,每次投资总是失败,把钱扔在水里;二是喜欢赌博,把好几栋房子输在牌桌上;三是晚年生病,为治病花了不少钱。”故而,新华社在报上发了一个消息,云卧龙生晚年贫病交加。当然,卧龙生不至于穷极潦倒。但他确实身体不好,六十岁出头的人,已很衰弱,连走楼梯还要人搀扶,平时靠拐杖帮忙。他那时在台湾除了靠领取养老金外,还把当年写的武侠小说在大陆出版,获取些稿酬。这样的生活,连雇一个保姆也难以支撑。
1997年3月23日20点30分,卧龙生因心脏病手术失败在台北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七岁。一代武侠泰斗就在“千金散去不复来”的感叹中与世长辞。
gejii
卧龙生,本名牛鹤亭,河南镇平人,1930年生。幼年从军失学,但自幼喜读武侠小说,颇有才思。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
他1930年生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少年时就读于卧龙书院,后投身文学,遂以此为笔名。
1955年由军中退役,闲来无事,在友人怂恿下开始学写武侠小说。
1957年,以祖居南阳卧龙岗取笔名“卧龙生”一炮打响。1958年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1959 年《飞燕惊龙》出世,便奠定了他在台湾的“武侠泰斗”地位。
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于旧武侠“北派五大家”,而以“通俗趣味”大受欢迎;1965年以后,改走“半传统半新潮” 路线,作品却渐不如前。其代表作有《飞燕惊龙》、《玉钗盟》、无名萧、《金剑雕翎》、《岳小钗》、仙鹤神针等。
按道理,作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武侠小说家,卧龙生不应该贫困潦倒。什么原因,造成卧龙生的窘境?
其实,卧龙生也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高光生活,后因身体原因等,陷入困境。晚年他曾总结过:
“我是操笔墨谋生的,一日不写,一日就无收入。当年有些积余,但我一生犯了三个毛病,一是运气欠佳,每次投资总是失败,把钱扔在水里;二是喜欢赌博,把好几栋房子输在牌桌上;三是晚年生病,为治病花了不少钱。”
如果看来,正是因为这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卧龙生的贫困潦倒,让人唏嘘概叹!
海红旗
天龙八部》是金庸所有作品中写作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时四年而成。《天龙八部》成书于射雕三部曲之后、《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之前,相比于后两者浓厚的政治和社会寓言色彩,《天龙八部》可以说是金庸武侠作品的集大成者,也是巅峰之作。
1963年金庸开始创作《天龙八部》,这是金庸在香港创办明报的第五年。1959年明报创刊之后,经营惨淡生存艰难,金庸不得不以极快的速度连载《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作品,维持明报的生存。1962年,数以万计的饥荒大陆群众涌向香港,弹丸之地的香港陷入动荡,明报在这一时期通过大量报道和社会活动声名鹊起,发行量大增,逐渐进入稳定发展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庸才开始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和更宽广的视野来构思《天龙八部》。
心寄泰国
金庸的小说我觉得最好看的是天龙八部了,而且文学价值也有,天龙八部,何为八部?八部乃是佛教守护神。里面有大理国,已经灭亡的燕国,更有契丹,听说鸠摩智大师都是有原型的。嗯赶紧研究去吧!
刘希汉
从人物个性的定位来看,我觉得应该是倚天屠龙记,金爷爷曾在后记里讨论到,张无忌是最相似大众心理的人物,而以文学价值上来看,应该就是天龙八部了。书中描写的仁人侠士,高僧义道,以及卑鄙猥琐之人的心理活动,均觉得刻画的十分到位!整书无不是贯穿着一个“善恶有报”的思想来进行的。也表明了作者扬善惩恶的愿望。书中的语言描写的极是简介又丰富,几乎没有费字,记得萧风带着十八骑上少室山那一段还被选做了高中阅读教材,其文学功底也由此可见一斑。
00
♀伊伊♀
感谢阅读,遛溜仔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过我个人感觉《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争夺第一的可能性比较大。
政治隐喻性最强的《笑傲江湖》把政治隐藏在武侠小说中,金庸老爷子做的近乎完美。什么是正派,什么是反派。什么是武林正道,什么是邪门歪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明争暗斗,阴谋阳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伪君子,真小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暗潮涌动的武林社会,无限的映射了我们的现实。
反思自己,为名?为利?还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笑傲江湖》给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课。
武侠小说的巅峰《天龙八部》不论是回目设计的巧妙,还是故事层次的架构。天龙都是顶点一样的存在。
在往细里说,天龙要表达的思想也很“佛”。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书中所有人物无不为自身的贪嗔痴爱所困,造就了一个众生皆苦,有情皆孽的娑婆世界。
故事层次递进,剧情发展巧妙。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求不得的苦难故事,背后深层次彰显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
反武侠集大成者《鹿鼎记》逐鹿中原,问鼎华夏,从起名中就可以了解,鹿鼎记本质已经超越了武侠小说。大家喜欢大侠喜欢令狐冲、喜欢萧峰,可是看网上的评论喜欢韦小宝的人也不少,可以说韦小宝是最接近我们现实人物的角色了。
《鹿鼎记》把我们儿时的武侠梦撕得粉碎,凡是鹿鼎记中武功高强的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现实社会就是这样的,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历史的进程靠的是思想、靠的是科技。
当然还有人有不同的意见,初恋般的射雕,多情的杨过,男主幻想的《倚天屠龙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第一。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ゅ≈小乖≈ゅ
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三个月前刚刚看完,我认为最好看的是《天龙八部》,内容十分精彩,男主公是三位,分别是乔峰、虚竹、段誉,三位男主性格差异很大,乔峰豪放不羁,虚竹木讷善良,段誉风流倜傥。三个男主代表了三种性格的人,这部小说里,也是武林高手密集的一部,特别是少林寺的“扫地神僧”,在他没有出场前,乔峰、慕容复、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段延庆等人都非常厉害,但是“扫地神僧”一出场,才发现这些高手差了很多。像其他的高手,如无崖子、天山童姥、李秋水等,也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部囊括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精华本,人物众多、形象各异、虚伪真诚、阴暗光明。
但是《天龙八部》不是金庸武侠小说里文学价值最高的,我认为《连城诀》是文学价值最高的金庸武侠小说。《连城诀》相比《鹿鼎记》、射雕三部曲、《笑傲江湖》的内容少的可怜,但《连城诀》把人的阴暗面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深有感触,记忆犹新。
疯长稻草
金大师的十四部我只看过十部,勉强作答。连城诀显然是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的路子,写尽人心险恶,世间令人绝望。然,结尾处水笙在大雪山等待狄云的一幕,让人心中一暖,觉得这世界还是有一抹亮色。
《笑傲江湖》更多体现令狐冲的人道主义,希望世间再无魔道正道之争,但这个理想作者也知道很虚,只能安排主人公立志远离江湖。思想性大于文学性。
说了这么多,最好看,文学价值最高的,我以为当属《射雕英雄传》。该书当年在明报连载,就被惊为天书。其中除了江湖侠客的快意恩仇,还有宏大的家国情怀。更难得的是,主角郭靖那种质朴的人文主义情怀,无时无刻不在推高作品的高度。
丘处机与江南七怪栖霞寺一战,有了十八年之约。为了一个约定,七怪远赴大漠,历尽艰辛找寻一个毫不相干的孩子,教之养之十八年。就为了一个江湖义字。你我做的到么?
成吉思汗用郭靖母亲性命要挟,要他征宋。其母与他最后话别的那一段,读来如泣如诉,相当传神。
综上,《射雕英雄传》是金大师最好的一部作品,没有之一。
doudoutraveling
个人最喜欢《连城诀》,觉得文学价值最高。
相较于《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恢弘的场面与格局,《连城诀》的格局小得很多,但我认为《连城诀》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看过一些老师的回答与同道的回复,很多同道都觉得《连城诀》给了我们一种不忍看的情感。
初次接触《连城诀》,是吴越版的电视剧,彼时还在念小学。说实话,当时看到万氏父子砌墙埋尸的场景还是觉得很恐怖的。
回到原著,给我最大的震撼是这么一种思考:什么是正、什么是恶、什么是真。
花铁干,作为南四侠之一,享誉武林。能够成为武林的楷模,能说他之前做的事情不正吗?武功高强不一定能成为武林楷模,行侠仗义者方能为人称道。花铁干享誉武林之时,谁能说他不是一位心念正义的侠者。
进入雪山,面对生死,他被吓破了胆,他选择了躲避,受到了谴责。没有人能够要求他将个人生死抛之脑后,他有权利逃避,寻求生机。使用诡计,吃了侄女的骏马,甚至吃了义兄的尸体。生死之际,千里白骨、易子相食的惨象不绝于史书,谁又能站在道德的高点谴责他呢?
从享誉江湖的侠者,变成雪谷中卑鄙、狡诈的小人,他的转变大吗?不大,他只是缺少了一个让他转化的环境。曾经的花铁干享誉江湖,如何能让这些阴暗面暴露出去,最好的方式,难道不是让水笙与狄云永远闭嘴吗?
当这一切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谁又会来质疑南方武林盟主花铁干呢?
飘散的眼圈
金庸的小说,要说最好看,那就是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了。我很小时候,很喜欢《笑傲江湖》,喜欢令狐冲的放荡不羁。
后来我渐渐的又觉得《天龙八部》比《笑傲江湖》还要好看,里面的乔峰深深吸引了我。
但是要说文学价值最高的,那就应该是《连城诀》了。
书中不遗余力地揭露人性的丑恶,写出了贪欲可以让人丧心病狂到何等可怕的地步。其中最恶的要数花铁干,花铁干是以一代大侠的形象出场的,而且"一生行侠仗义,并没有做过什么奸恶之事",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正面大侠在三位兄弟惨死之后,竟然对不堪一击的血刀老祖屈服,甚至跪地求饶,后来为了求生连兄弟的尸体也吃。为掩盖他自己的丑行,想要杀水笙灭口,然而未杀成之后又污蔑水笙的清名,简直卑鄙无耻,令人作呕。
还有知府凌退思更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连他的亲生女儿,也不惜杀死。
万家父子更不是好人,特别是万圭,看到戚芳放了他之后,他居然杀死了戚芳。
还有汪啸风的虚伪……
真的是写尽了人间的坏与恶。
因为最后这些恶人全部死绝也算是恶有恶报!
书中除了坏人,还是有好人。
比如,丁典为爱情甘愿每月惨遭一次毒打,当得知所爱之已死,丁典殉情而死。
比如,水岱"落花流水"四大高手之一,然而他却为救爱女不惜求死,最后身死雪山。
比如,狄云面对巨大宝藏无动于衷。
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并未一味的写恶,而更多的事对恶的否定。
善恶到头终有报,守住自己的心,才能到达纯洁与美好的净土"雪谷"。
糖包o
射雕三部曲,故事性强、人物鲜明,道理博大易懂,没看过武侠或者文化较低的人群也能很容易接受,改编成电视剧也最简单。知名度算最高,如果是初次接触武侠小说可以从双雕看起。三部曲里的很多设定都沿用了下来,算金庸风格武侠的开山作。
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三本是金庸后期作品,在写作手法和境界上是最高,加入了很多有关政治、家国、矛盾的讨论,已经不仅是武侠小说。其中笑傲江湖是故事最曲折、剧情最精彩的,天龙八部和鹿鼎记是立意最高超、舞台最宏大。这三本文笔好、故事好、境界高。
侠客行,也算后期作品了,不过故事没有没有天笑鹿的精彩,但是文笔等其他方面都不错,可以一看。
连城诀,武功占比已经很小,舞台也只围绕一两个事件展开。金庸最像古龙的一本小说,故事写的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碧血剑、书剑恩仇录,金庸早期作品,设定接近老一派的武侠小说,人物比较脸谱化,故事也比较简单,文笔也不如之后的书。如果不是忠实金迷可以不看。
雪山飞狐、白马啸西风、鸳鸯刀:风格比较独特的一些短篇,和其他金庸武侠小说不太一样。可以一看不过不算很精彩,金庸整体短篇写的不如长篇好看。(亲口所说)
飞狐外传:也是中期作品,整体风格和双雕接近,不过知名度不如双雕。
越女剑:寓言风格的小短篇,可以一看。
个人觉得最好看的:
鹿鼎记>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连城诀>侠客行>飞狐外传>剩下几部。如果是安利给没读过金庸的读者,可以首推三部曲。
596819214
金庸武侠部部都是永远的经典。《天龙八部》这部作品无论是从创作年代,写作目的,以及内容方面,百都达到了金庸所有武侠小说的最高高度,它将射雕三部曲中一直贯穿的民族主义及爱国思想,深化到了各民族的角度进行剖析,不但是汉族,契丹,吐蕃,摆夷包度括金人都有着他们的爱国爱族思想,由此,金庸提出了一个千古以来大家一直讨论着的问题:“汉人究竟是不是上等民族,难道除了汉人其他人都是夷狄问禽兽?”答案当然是不,为了地位,为了权力,长时间以来在中国,各民族答之间的战争可谓不计其数,所以,金庸就提出了“神武不杀”,宣扬和平,主张民族大同,各文化交融的方专针,这不但增强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易换世风的作用,而且《天龙八部》一书的脉络结构以及写作手法,都达属到了近代武侠小说的一个巅峰,所以说,《天龙八部》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鹿鼎记》这是一部对后世小说、网络小说、游戏等响最大的一部。《天龙八部》虽然进入中学课本,但它不能代表金庸,因为《天龙八部》毕竟有专倪匡代笔的部分。射雕系列其实是最代表金庸的,但就文学价值来说不如《鹿鼎记》。《鹿鼎记》中对于官场的描述近似于《红楼梦》,男主角韦小宝的性格特征也对后人影响很大,为后世的小说开属了一个“不会武功的无赖也能成英雄”的先河。《笑傲江湖》一书,含金量甚高。这本书值得你至少用10年时间去品位,原因是这本书中要反映的思想符合现代文明社会所提倡的平等博爱独立自主。射雕英雄传是不错,但以现代价值观来说,这种过分强调民族性,对人的成长发展不好。《连城诀》写的较为简单,思想有和笑傲江湖类似的地方,但过于单一。并且从文学角度看答,文笔上,《连城诀》也没有笑傲江湖》好。《神雕侠侣》可以往后放,强调神经病式的爱情,虽然也属于可贵的感情,但不上大雅之堂,没有档次。
山姆@猫
你好,文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本身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上,是一种抽象的“精神价值”。
当物质已经完全满足人的日常所需,人向外的索取就会变成向内的挖掘与探索。文学就是人注重精神与心灵的一个重要出口。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文学的价值在于丰富人的大脑与心灵,填补精神的空虚与迷惘,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此外,文学还有引导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的作用。
举例来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是这样的(严肃)文学的代表。它的价值就是启发激励了无数年轻人,要坚强,要乐观。它的精神内涵适用于全人类。
但同样,它也具有艺术价值。《老人与海》的叙事艺术可为后续人们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与榜样。
而类型文学,如科幻、武侠、推理不被严肃文学看好的原因便是,它们普遍不具备这种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它们只提供故事与情节,少了很多感悟与精神传递,通常在表达与叙事手法上也要逊于严肃文学。
也许有人说,武侠、科幻这类的文学也能够媲美严肃文学。如金庸的《天龙八部》和刘慈欣的《三体》,便是此类的代表。
可是,请注意,我们谈的是整个文学门类——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的比较。诚然,像《天龙八部》和《三体》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也有一定的严肃气质,但是它们只是形似罢了。
况且这样的作品在类型文学中又有多少呢?所以,以整体水准比较,如果严肃文学打90分的话,类型文学也就70分左右。如果以一流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去比较一流的严肃文学呼啸山庄,恐怕也是远远不如的了。
以上,就是造成武侠、推理、乃至科幻小说不被严肃文学看好的原因了。
slimmilk
文学的价值,在于阅读人的感受,而不是在评论家的评论里。
文学的高度,往往人为添加的。
这就像寺庙里供奉的泥塑一样,若是心存敬仰,那么这泥塑就像佛。若是心无分别,那么这就是一团泥土而已。
其实这个问题,在佛教讲的比较透彻,尤其是唐代的六祖大师,他曾经说过,一念迷即凡夫,一念悟即佛。
从古至今,文学领域,都被正统文学把持,是领域的老大,而科幻武侠等小说,只能排个老三而已。地位不同,自然被排斥。加上最近几年,网络文学的蓬勃,造就了网络作家年收百万千万甚至上亿,正统文学收入就尴尬了,贫富的差距,更增添了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排斥。
阿埠
高兴回答您提出的问题,以下是我的拙见,望互勉。
一,文学价值是什么?1,文学是什么?
对于它的定义,这个古老常识性的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准确的答案。我的理解简单的说一句,是“人学”,也就是“人的文学”。
2,文学价值是什么:
毫无疑问,文学的真正价值在于精神。人们希望从文学作品中看到实现梦想的希望,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高洁的文学精神。
文学精神价值,就是创造另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道屏障,使人类懂得高尚和卑劣,伟大与渺小,善良与丑恶,贞洁和肮脏,正义和邪恶,更是抑制人性之恶,张扬人性之善。
同时,它存在于真实、现实、虚幻、理想、新生之中。需要人类具有远见卓识才能发现。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价值存在, 每一种文化都体现着民族特有的爱。
文学,为人生、为社会,是文学价值的使命。有文学的精神在,人类才可以茁壮成长!
二,为什么科幻、武侠、推理小说不被严肃文学认可?在创新文学的当下,“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争论不休,一些话题,责难和攻诘“科幻、武侠、推理小说”的“通俗文学”,似乎中国文学的弊病,源于“通俗文学”,这是不对的。
1,科幻、武侠、推理小说不被“严肃文学”认可,因为一些人认为:“科幻、武侠、推理小说”语言粗鄙,不堪卒读,存在“土气”、“媚俗”。存在文化偏狭,不现实,脱离常识。
2,同时,还有些人认为,“科幻、武侠、推理小说”,露出来的文化信息,脱离传统思维方式偏重于直观感性,而疏于对超越行为之上的普遍规范的探索,缺乏了对规范的信念和追求规范的动力。在认识论和自然规律方面,使人们的认识缺少普遍公认的规范。正是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和推断,认识上的偏见,成了当下人们走向文学发展的绊脚石。
我倒觉得大作洋八股,存心把话说得颠三倒四,才是真正的“粗鄙”,不堪卒读,切不要把文学创作变作少数人清玩“文字游戏。
总之,“严肃文学”与“科幻、武侠、推理小说”,归根到底只能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厚此薄彼,扬此抑彼,都难免出之于偏颇,甚或是谬误的。希望有更多更好更新更美的作品问世,为通“科幻、武侠、推理小说”再增新辉,再添异彩。
以上粗浅,略抒与诸友共勉。
yocoyitapi
文学的价值也就是人生的价值观。古人云:文以载道,做文与做人是一样的,讲得是经天纬地,青史留名。当然,任何社会历史时期,同样也脱离不了其阶级属性,当前在我国就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国资本主义宣扬的当然是他所谓的“自由,民主,与人权”。
科幻、武侠、推理小说我们将其归入了通俗小说,正如把言情的才子佳人叫成鸳鸯蝴蝶一样。因为这些都是消费性作品,只是讲了某个事,某个人,由于作品体裁的局限性,也很难让作者拔高其思想性。当然,这些通俗小说是有广大读者基础的,也同样诞生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与大家。梵尔纳的科幻、金庸,古龙的江湖、富尔摩斯的经典。就连卿卿我我,你也得看张恨水,琼瑶阿姨[呲牙]
但这些作品实在是无法与巜战争与和平》巜红与黑》《百年孤独》《茶馆》巜围城》《平凡的世界》相题并论。就连痞子王朔的作品,你好好看看,那也是很严肃的。[捂脸]
桉树
文学价值,是通过作品能表达出自己对于社会,人类,等的思考的疑问,通俗来说,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文学表达需要载体。文章写作也有不严肃的,只是其表达的背后思想是严肃的。并不是所有小说都不能反应思想,只是现在的一些网络爽文不能表达而已。
內內毛呔呔
首先我感觉这种矛盾的产生可以归结为:“文人相轻”,下面我给大家谈谈我的看法。何为:“文人相轻”?
“文人都是有各自擅长的文学领域,因为不了解别人领域,所以常常互相看不起,互相诋毁对方。”我认为严肃文学看不起这些科幻、武侠等风格类的小说就是因为不理解这些,所以才会有瞧不上、不认可的态度。
判断一本书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本小说的文学价值并不单是看你的逻辑多么缜密、故事多么贴合现实、文字多么优美,更多的是读者能从这本小说中体会和领悟到什么,这才是体现一本书是否有文学价值的关键!
先说说武侠小说的泰山北斗,金庸和古龙那个谈不上文坛大家?这两位一生的作品都是靠自己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但是他们的小说没有文学价值吗?金庸老爷子的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何等的豪迈;古龙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何等的悲壮。
再看看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在2015年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其余奖项更是多到难以细表,这是作为一个文人的最高荣誉了。这部小说中对于一些未来的高科技和宇宙理论近乎于神一般的预测,让很多科学巨头都赞叹他的高瞻远瞩。
最后说一下推理小说的领军人物东野圭吾,他的推理小说《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放学后》等作品,以罪犯的角度揭露人性中的弱点,让读者经常陷于其中,发人省心!我还清楚的记得有个东野圭吾的书迷,给他的《白夜行》写的书评:“这个世界有两种东西不能让人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当时第一次看到这个书评的时候对这位书迷是发自内心的佩服,这是要多么优秀的一本书,才能让他有这么入木三分的感悟。
所以我认为对于任何事物,就算自己不喜欢不理解,我们也要放下自己心中的成见。因为成见会让我们活在自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世界里!心向远方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想静静]。有些人认为文学的价值可以是传播思想,可以闲暇抒情,可以是表达愤世,可以是借字寄情……可能判断标准不能以对错高低好坏来论,但能凭执笔之人对文字、文学的敬畏之心。
50后马甲
有句古话叫“文以载道”,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书,都会有一个深刻的中心思想,不管是对人性的思考,还是对社会的思考,总会有触动人心的地方,文学的价值在于给人以正能量,给人以反思,给人指引方向,给人美好的梦想,在于揭露人性的美丑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弊端。而科幻、武侠、推理小说大多脱离了生活,甚至还有些还违反了常理,这些作品满足了部分读者猎奇、在小说情节中摆脱现实的心理,但是却鲜有作品能够与读者发生心灵的碰撞,所以在严肃文学人的眼中难登大雅之堂。
david01
文学价值是什么?首先我们对价值有个了解。
经济学对价值的研究比较透彻,过去我们学过的价值的知识是这样的,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有客观的、内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这是客观价值论,已经破产了。
实际上,这世上如果没有人,东西就没有价值,也就是说,物品的价值是人赋予的,而且价值完全是主观的,你觉得有价值,它就有价值。比如说舒淇,很多人觉得她是大美女,又有很多人觉得她长不怎么样,如果你在沙漠中渴得要死,钻石和水相比,水比钻石有价值。
所以,我们要重新来理解文学价值,你觉得你看到的文学作品有价值,那它就有价值。但是,你认为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可能与主流不相符,你会有压力,这很正常,因为人都是跟着社会与大众走的。
虽然价值是主观的,但是有些作品能够经过百年、千年流传下来,说明是经过时间洗礼的,能够带给人们价值。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更有价值,能够流传下来呢?写得相对客观的作品,比如《易经》、《道德经》等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现在你大概了解为什么像科幻、武侠、推理小说之类的有可能不被认可,因为它们纯粹由主观构架起来的,不太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但是严肃文学有些五十笑一百了。
因为时间的长河会冲刷一切。
mfc
关注abc
tintin
老人家一生胸怀万千世界。上下几千年,纵撗几万里。一群群豪俠,一幕幕故事,激动着一代代众生。
所有的作品我都喜欢。最爱的是“天龙八部”。因为这部作品聚集了查老先生一生对易学的研究和理解,用玄奥的武学形式在武俠故事情节里诠释出来。
吾道查老:空前绝后!
随风起舞的鸽子
其实这个问题提的太无脑。金庸先生封笔几十年了也没见武侠小说就中断了。凡是喜欢金庸小说的人都熟悉小说里的人物。
lgyiyi
武侠,是华人尊崇的一种文化,金庸小说是进一步推崇武侠,说他开创了中国武侠也不为过。只要是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能耳熟能详的说出里面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