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诗歌鉴赏有以下考点:
1、语言、形象和艺术技巧(表达技巧)
2、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穆老师不啰嗦,直接上图:
先来看“语言”——炼字赏句
我们再来看“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接着看艺术技巧
最后再来看思想感情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按穆老师的方法坚持去做,定能让你的成功之花绚丽绽放!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啸狄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诗歌鉴赏有以下考点:
1、语言、形象和艺术技巧(表达技巧)
2、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穆老师不啰嗦,直接上图:
先来看“语言”——炼字赏句
我们再来看“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接着看艺术技巧
最后再来看思想感情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按穆老师的方法坚持去做,定能让你的成功之花绚丽绽放!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minnie晶莹
霍先生的唐诗鉴赏,总是从具体的作品出发,不作空谈。
鉴赏一篇作品,理所当然地要从作品本身出发,这应该是一个不会有异议的问题。但许多人写的鉴赏文章,却常常脱离作品本身,虽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却作无根之谈。霍先生的鉴赏文章,都是从具体作品入手的,对作品本意的理解、主题的解读、技巧方法的欣赏等,都是如此。即便对诗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是如此。如对杜甫的名作石壕吏一诗中老妇形象的分析,霍先生指出:“有些研究者从‘安史之乱是非正义性的’这个概念出发,说石壕吏塑造了一个自愿报名参军的老妇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然,这是不合诗的原意的。细读全诗,那老妇何尝是自愿‘急应河阳役’呢?她‘应河阳役’,分明是迫不得已,她那么‘急’,更分明是迫不得已。不‘急’,就要发生更严重的后果啊!这些好心的研究者不顾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根据‘请从吏夜归……’的‘致词’肯定了‘老妇’的爱国主义精神,总算没有‘歪曲劳动人民的形象’,但这样一来,将置‘逾墙走’的‘老翁’于何地呢?由于安史叛军的杀戮、抢掠,人民希望平叛;由于希望恢复‘开元盛世’,杜甫也要求平叛。但当时的统治者对待叛军,却那样腐朽无能;而对待希望平叛、甚至已经贡献出三个儿子的劳动人民,却如此残暴无情。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向‘圣明天子’献颂歌,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难能可贵的、值得高度评价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一面鹰犬四出,乱‘抓壮丁’,一面下令从中学国文课本中删去石壕吏,正说明这篇诗具有多么大的批判力量。”像这样的分析,与许多专家的分析结论不一样,但却是从作品本身中得出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读诗解诗,需不离原作本身,更须关注全文,而不胶着于某字某句。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名作商山早行久已脍炙人口,但对其注解却颇多歧义,如其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回想长安情境恍然如梦,而眼前则是‘凫雁满塘’,一片萧瑟景象”。霍先生指出,这尾联其实是对首联中“客行悲故乡”的照应和补充,“把首尾联系起来看,就不会像有些选注家那样乱加解释了”,并进一步具体分析道,“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杜陵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故乡的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满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像这样一些作品,只有从作品本身着眼,并顾及作品之全篇来仔细地阅读、理解,才会避免许多歧义,更会避免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霍先生的鉴赏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范例。
霍先生赏读唐诗作品,总是会考虑到作品写作的具体背景、环境、时代等,不作笼统的泛论。
杜甫的名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葵藿倾太阳”一句,以往许多注本都把“葵”解释为向日葵。这虽然对理解诗的大意没有太大的影响,但终与老杜原意不切合。霍先生指出:“向日葵一名西番葵,一年生草本,原产美洲,十七世纪,我国才从南洋引进,杜甫怎会见到?杜甫所说的‘葵’系锦葵科宿根草本,《花镜》说它‘一名卫足葵,言其倾叶向阳,不令照其根也’。‘藿’指豆叶,也向阳。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臣窃自比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二光之明者,实在陛下。’杜甫这句诗,实取义于此,既表现自己‘倾太阳’的忠诚,也包含‘太阳不为之回光’却仍然希望其‘回光’的复杂内容,与上文‘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和下文‘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有内在的联系。而希望太阳回光,又是为了实现稷契之志。”结合时代,确证名实;而后考证出处,通观全文,并联系作者的志向、作品的主旨,言而有据,十分切合原作原意。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所以,对有些具体的作品,还要联系具体的地理环境,而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温庭筠的名作商山早行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之句,不少人着眼于“板桥霜”和“槲叶落”,认为“这诗写的是秋景”,并说秋天“不当有‘枳花’,想是误用”。作诗高手如温庭筠者,竟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在让人费解。对此,霍先生联系此诗的写作地点(陕西商洛一带的山区),指出:“这其实是误解。不光是秋天才有‘霜’,也不是任何树都在秋天‘落叶’。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并举例说明“温庭筠对此很熟悉。他在送洛南李主簿里,也是用‘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的诗句描写商洛地区的早春景色的”。如果不联系具体的地理环境,就必然对此诗的理解产生很大的误差。
与上一特点一样,不脱离作品创作的具体时代、具体背景,也是避免笼统的无根之谈的方法和保证。这一特点,在霍先生的唐诗鉴赏文章中也有很多的例证。
霍先生的唐诗鉴赏,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创作经验,以此为基础,充分地发挥合理的想象。
欣赏作品,需要想象和联想。对此,霍先生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作诗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读诗亦然。诗歌虽有形象性,但并不像电影之类的视觉艺术那样具有形象的可见性,因而在读诗的时候,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想象出作者描写的那幅生活图画。诗的形象,有它的确定性,按照诗的形象所确定的范围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般地说,是会加深对原诗的理解的。”读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霍先生会想到:“等到天明一看,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由花而联想到禾苗、山林,这正是生活经验的体现。
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霍先生能够对作品作出符合生活真实的解释。如祖咏终南望馀雪一首,霍先生指出,一“霁”字十分重要,“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而不下一个‘霁’字,却说望见‘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违反了客观真实”。霍先生在长安城南的陕西师范大学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对这一自然现象自是十分熟悉。但若没有对生活的留心,正像绝大多数生活在长安城中的人一样,也不会有这样的理解。对于诗中的“城中增暮寒”一句,霍先生用了俗谚“日暮天寒”和“下雪不冷消雪冷”,来说明当时已寒上加寒。又用“望雪觉寒”的“通感”体验解释说:长安“城中”人“望终南馀雪”寒光闪闪而“打了一个寒战”,更“增暮寒”,“终南望馀雪”的题目写到这种程度,意思即确完满了。善于借助生活体验,才能把那个“增”字分析得如此细致入微。
善于调动生活经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基础;而联系自己的创作体验,则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有超出常人的体会。霍先生的唐诗鉴赏正是这样。比如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霍先生指出:“首联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这正是霍先生自己创作经验的表达。而将生活经验与创作经验相融合,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能看出许多隐藏于字句之外的内容、洞悉笔墨之外的隐藏意与延伸意。霍先生讲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指出:“只用一个‘南’字,就把风向(由北而南)以及茅屋的位置(坐落在江北)点得一清二楚。”而讲“归来倚杖自叹息”,则谓此句“‘一身而二任’,告诉我们在‘归来’(回到屋里)之前,诗人是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的;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也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创作的经验,使得霍先生能够敏锐地体味到老杜仅用“南村”“归来”四字暗示出许多情景,而由“自叹息”联想到世风的浇薄,则只有结合复杂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体会得出这种言外之意。
丰富的创作经验、自身创作的甘苦体会,使得霍先生常常能敏锐地发现诗人用墨的苦心,如对杜甫石壕吏一诗的分析:“杜甫和后来修《新唐书》的宋祁不同,他删减字句,并不是一味求简。他在不很必要的地方惜墨如金,正是为了突出重要的地方,为了留出篇幅,以便在最重要的地方用墨如泼。石壕吏一诗,将老妪‘前置辞’的内容写得多么感慨淋漓,而开头和结尾,却都着墨不多。在开头,用‘逾墙走’三字将老翁推出诗篇之外,专写老妪。在结尾,用‘独与老翁别’一句写自己离开石壕村,却将老妪终于被‘捉’走以及老翁事后回家的情景,也透露出来了。如果是不善剪裁的人,光老妪的终于被‘捉’以及老翁的事后归来,不知要费多少笔墨才能交代清楚;而在交代清楚之后,又必然分散重点,失掉含蓄之美。” 霍松林:尺幅万里——杜诗艺术漫谈,见文学遗产增刊第13辑,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页。读到这样的分析,不由得令我们拍掌称快、击节叫绝!
摘自新出版的霍松林唐诗鉴赏读本刘锋焘导读部分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xintianyou
原贴: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论文
落笔為殤
当爸是件无人能替代的活儿。
如果为人父母有职务简述的话,我的“职务简述”将会包括如下内容:管理账单和孩子们的玩耍同伴、洗衣、做饭、洗衣、安排与人合伙用车、洗衣、准备小吃、安排短途旅游、购物、洗衣。
我先生的“职务简述”是在上端用红色写出的两个大字——“乐子”。尽管他无私地给予孩子们百般关爱,尽其所能为他们提供所需,我们的孩子们更多的时候还是把他看作攀缘游戏架、大傻瓜和小丑的三合一。
我们俩为人父母的风格是互补的。他的风格是持续不断的探险,在这过程中,没有人需要操心孩子是不是洗手了,是不是吃蔬菜了,或者会不会长蛀牙。我的风格则类似墨索里尼的执政风格。我太忙了,为这操心,为那操心,哪里顾得上找什么乐子。再者,每次我试图逗孩子们开心,我总是被我先生比下去。
我给孩子们买来带泡泡糖香味的牙膏,教他们如何用牙刷转圈儿刷牙以免得蛀牙。他们认为那样刷挺好玩,直到有一天我先生教他们如何漱口——从两颗门牙间把水喷出来。他们发现这才叫好玩。
我带孩子们到小树林里去散步,两个小时后,我好不容易才逮住一个迟钝的瓢虫放进我儿子的虫笼里。在他们眼里我是够“酷”的,直到他们的父亲回家,在后院里只花了两分钟,便捕获了一只有奇瓦瓦小狗那么大的甲虫!
我劝慰自己我是个好妈妈,尽管我先生能做的事情我做不了。我可以确保我的孩子们是安全的、暖和的、干干爽爽的。我可以排队等个小时,让孩子们在大商场里看到圣诞老人——或者第一个排队让孩子们看最新的迪斯尼影片。但是我不会给录像机接上电线,好让孩子们看他们喜欢的录像。
当孩子玩累时,我可以把他们抱到床上,亲吻他们,送他们进入梦乡。但是我无法让他们头冲下,那样他们可以脚踏天花板漫步;或者把他们扛在我的肩膀上,让他们看飞蛾如何在灯具里飞舞。
我可以带他们去看医生,参加童子军集会,或者带他们去参观水族馆,但是我永远也不会进入荒郊野地,在鱼钩上挂上虫饵,钓上一条鱼,然后把鱼用锡纸包起来在明火上烤着吃。
我甚至可以出席每一场少年棒球联合会的比赛,坐在第一排呐喊助威,直到我的嗓子喊疼了,我的扁桃体发炎了,但是我永远无法教我的儿子如何打一个本垒打或者如何巧妙进入一垒的位置。
作为一个母亲,我可以为我的孩子们做许多事情,但是不管我怎样努力——我永远成为不了他们的父亲。
兴坪的夕阳
原贴: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论文
南雪国度
《天龙八部》通过讲述虚构的辽宋时代的侠义故事,揭示了帝王霸业盛衰成败的一些根本原因,透露出作者敬天爱民的仁慈之心。
小说在宏大画卷的争霸战争中,穿插演绎了乔峰和阿朱、阿紫,阿紫和铁头人,段誉和王语嫣,王语嫣和慕容复,慕容复和阿碧,玄慈和段三娘,段正淳和刀白凤、康敏(丐帮马夫人)、阿萝(蔓陀山庄王夫人),无崖子和天山童姥、李秋水等几个生死恋情,塑造了乔峰、段誉、虚竹、慕容复、段延庆、丁春秋、鸠摩智、段正淳、玄慈、萧远山、慕容博、耶律洪基、阿朱、阿紫、康敏(丐帮马夫人)、天山童姥、李秋水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终表达的思想是:人世间充满了 “ 苦 ” 与 “ 无常 ” ,人只有存着慈悲之心,一念向善,才能使自己得到心灵和肉体的解脱,得到真正的宁静和喜乐。
一、苦
故事中的人物基本上都充满了 “ 苦 ” 。乔峰是一代大侠,名闻天下,可是他的一生却充满艰难和曲折:小时候学武艺时候就差点遭到否决,长大后又历经艰险才接任丐帮帮主之位,紧接着身世之迷揭破,原来他的不幸早在婴儿时代就已经祸根深种,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此他成为了中原人士的公敌,可是自己却又深深眷恋着中原,愁闷的情绪时刻跟着他的日子。
还有他的爱情故事也是充满了悲剧:心爱的阿朱被自己失手打死,而深爱他的阿碧他又不喜欢,最后演绎了乔峰跳悬崖而死、阿碧和铁头人紧跟着殉情的人间惨剧。
在乔峰的一生中充满着无常,作为契丹族的婴儿,却被寄养在中原汉族人家;养父母的误会,导致了他去杀人,但是接着就有了机遇学习少林寺武功;长大后接任丐帮大位,但是身世的问题很快爆发了;在辽国身居高位,心里却一直牵挂着中原的安危;为了自己热爱的故土舍弃一切,却被怀疑。最后他的选择是以死证明自己的忠肝义胆。
作为当世两大高手 “ 北乔峰,南慕容 ” 之一的慕容复,看似风尘中潇洒浪漫的佳公子,可是他的一生中也充满着艰辛与苦难:慕容复从小勤学苦练,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为了实现复国的远大理想,他无时无刻地想方设法,可以说人生殊无乐趣可言。为了复国,他可以低声下气、可以出卖自己的人格、可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可以放弃自己的爱情、可以牺牲自己忠心耿耿的部属,他的一生,被复国这个恶咒紧紧缠住了,连他的名字都叫作 “ 复 ” ,他几乎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最后,终于被逼成了疯子。
慕容复的一生也充满了无常:双亲过早离开,使他的青少年时期特别孤独。他喜欢表妹却又心高气傲,不能善始善终。总想在复国的道路上取得成绩,可是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令他内心非常痛苦。而最后,戏剧性地,由以前的阿碧来照顾他的余生。
萧远山,他的下半生是充满仇恨和苦难的。美满的家庭一日之间瓦解,遭受莫名其妙的飞来横祸,从此他就生活在深深的悲伤和仇恨中。他昼伏夜出,苦练武功,和慕容博斗智斗勇,过着非人的生活,倒象是不见天日的老鼠。他虽知道儿子就在附近,却不能见面,只能由仇人抚养教育,内心忍受了许多的煎熬。对萧远山来说,生命真的无常,喜乐和悲伤之间的转变,就发生在一瞬间。
慕容博,这个惊天大阴谋的制造者,他也并不快乐。为了复国的理想,他不惜出卖自己的友情,出卖自己的信誉,甚至出卖自己的生命,过着已经死去了的生活,和萧远山一样,昼伏夜出,出没在少林寺的楼宇间。只不过,萧远山是为了复仇而主动隐藏,而他却是迫不得已,因为他见不得人,躲躲藏藏的生活比老鼠还不如。还因为强练少林寺的武功,走火入魔,痛苦不堪。虽有亲情骨肉,却不得相见,制造了大阴谋,做出了重大牺牲,可是却什么也没有得到,空遗恨。
鸠摩智,作为妙解佛法的高僧,命运时常和他开着玩笑,使他的人生也充满着苦与无常:他本身具有高超的武功,为了谋求少林寺的《易筋经》,反倒把自己一身功夫废了。他本身具有慧根,却为了一丝贪念而忘记了佛法,几度走入迷途,不仅大失体面,内心也苦不堪言。《易筋经》数次就在他的身边,可是却差那么一点点缘份,终于擦肩而过。可见,世界上的事情是强求不来的,终究是要随喜随缘。
玄慈,是少林寺杰出的一代高僧,可是情感的纠缠,却让他一辈子都不能解脱。年轻时候就和爱人段三娘分离,眼看着自己的爱人背负恶名,在江湖上流浪,却不能做出任何的帮助,不能泄露一丝的情感。亲生的孩子虚竹一出生就给人抢走,生死未卜、终日挂念,和段三娘一样的痛苦。一旦相认,却又是情势逼人、生离死别时候。一心为国为民做善事,却反而铸成大错,错杀了萧峰一家,造成无尽的悔恨和心灵的痛苦。苦和无常,充分地体现在这空门大师的一生中。
原贴:天龙八部金庸小说鉴赏
堪村书记
1、化整为零。化整为零指的是有效地将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收集的文学碎片进行统一,这是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表现形式丰富,内容多样,为了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鉴赏,首先需要了解这些作品中蕴含的文学以及历史方面的知识。以研究古代字词意思为出发点,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掌握程度,对其中的文字含义进行更深刻的了解,当然还包括价值匹配以及自然观念等。作为现代人,需要带着继承的眼光去看待我国的古代文化精髓。同时充分彰显出文学作品的传承价值以及经典性,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除此之外,站在文史知识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会发现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还需要对其中的意识形态、价值理论等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在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时,文学家往往将精力集中于社会环境的研究上,实现与作品作者在心灵上的沟通,探索文学作品的哲理内容。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只是从单一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并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认知体系,这使整个文学作品鉴赏过程存在很大缺陷。所以,需要将化整为零的文学鉴赏思想应用于文学作品鉴赏过程,彰显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尊敬,提升对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的感知力,对作者的真实内心感受进行刻画和诠释。
2.2思想共鸣。在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将感悟以及启示作为主导,尽量精简语言,为文学作品质量的提升以及鉴赏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对理论的点评,却忽视了创作主体之间所显示出的个性化差异。为了提升文学作品思想的还原程度,人们需要立足于不同的角度,与作者产生情感上以及思想上的共鸣,这是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有效前提。唯有与作者形成了思想上的共鸣,才能更加深刻地感知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将历史知识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内容作为基础,深入研究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其次,需要将真实的逻辑思想作为基础,有效避免出现误解的现象,提升思想与文学作品内容的一致性。同时,需要显示出对作者的尊重,对作品中以及作品外的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整个过程中,不能超出文学限制的范围,不然的话可能会出现曲解文学作品内容的现象,也无法体现出文学作品作者的个性。因此,在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需要将事实作为基础性的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促使鉴赏过程有效性的提升。
3 .提升鉴赏的可信程度
。为了促使整个文学作品鉴赏过程更加可信,在开展鉴赏工作之前需要先规定一个明确的限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时需要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研究的基础,避免出现与历史事件发生冲突的现象,符合文化限度的范围。通常情况下,任何状况的生存环境以及超越的形式都能构建起特殊形式的文化内容。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能够穿越时空的主要原因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围,这对文学创作以及文学鉴赏工作来说至关重要。其次,古代文学鉴赏工作需要建立在符合真实逻辑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文体限度进行把握,避免出现文学作品脱离真实逻辑的现象。文学鉴赏需要建立在主观意愿的基础上,当然这也可能造成一些误解现象的出现,这是无法避免的,需要对误解的范围进行有效控制,不能跨越限度,否则可能会对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文学的发展。
原贴:中国古代小说的鉴赏方法
我是谁?!
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年写成),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长篇小说《审判》(1918年写成),作品讲述的是银行助理约瑟夫·K无故受审判并被处死的故事。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那天早晨醒来按铃声吃早餐时,进来的不是女仆而是两个官差,宣告他被捕,并被法庭审判有罪,他虽被捕却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罪,认为一定是法院搞错了,坚信自己无罪。约瑟夫·K不愿屈就命运,他同这场明知毫无希望的诉讼展开了一生的交战,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战。在第一次审判时,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法庭黑暗,为自己的无辜理奔波,找人帮忙,想搞个水落石出,亲自动手写抗辩书,从各个方面来说明自己无罪。他生怕自己在某一个最微小的地方犯过什么过错,竭力去寻找,捕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终日。然而一切努力都徒劳无益,K终于明白,要摆脱命运的安排,摆脱法律之网的束缚是不可能的。最后,他毫无反抗地被两个黑衣人架走,在碎石场的悬崖下被处死。 长篇小说《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篇幅最大,意蕴也更丰富。主人公K.投宿在城堡管辖下的村子的一家旅店里,店方要求他出事城堡的许可证。K.声称是城堡的土地测量员,以去城堡述职为由前去办理户口。城堡就矗立在不远的山岗上,却怎么也走不到。城堡主人C伯爵人人皆知,却谁也没有见过。K.想尽一切办法,还是见不到办公厅主人克拉姆。他想与城堡联系的努力均告失败。这个城堡很像中世纪时代的衙门,它高高在上,有着让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威严;官员们忙忙碌碌,却只与卷宗打交道,与老百姓的痛痒毫不相干。在作者看来,这种官僚专制主义的统治对被统治者构成致命的威胁。 《判决》(1912)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朋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格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父亲高大强壮而毫无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征。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父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则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现人物为战胜父亲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儿子把看来衰老的父亲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后,真的把他“盖了起来”。从表面上看,他这样做是出于孝心;在深层含义上他是想埋葬父亲,以确立自己作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说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还通过这个独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荒谬性和非理性。 《变形记》(德语Die Verwandlung,英语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描写中国的老百姓受无形权力的驱使,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出了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饥饿艺术家》(1922)中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体感觉离开了一样。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备感孤独,他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无异于真正的动物。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艺术异化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 《洞穴》(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自叙法,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我”又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种未知的危险、向它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却安全感、生活与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 致科学院的报告描写马戏团试图寻找“人类道路”而驯化猿猴成为会说话的人的故事。被关在狭窄笼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迫下学人吐唾沫、学人喝烧酒、学人语喊“哈罗”。凄厉的哀号与悲鸣,传递出失却自由、没有出路的苦闷与悲观绝望情绪 。渐失猿性获取人性的过程畸变,正是人类异化的一种反向印证。 绝笔之作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则描写了一个不幸族类与一个不幸艺术家,以及艺术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部作品包含着卡夫卡有关艺术和艺术家以及与种族和民族关系的深刻见解。其含义比《饥饿艺术家》更为复杂深广。 卡夫卡还留下了大量的书信作品,这些书信作品掺杂了卡夫卡个人大量思想性的东西,文学、艺术价值丝毫不亚于其正规的文学作品。保留较多的有致菲利斯.鲍威尔(菲利斯鲍威尔系卡夫卡定、退婚多次的情人)、致马克思.勃罗德(即其好友Max Brod)以及超级长信致父亲。其中致父亲虽然是一封信,但在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均极有价值。 除此之外,卡夫卡的一位年轻朋友还记录下了卡夫卡的一部分谈话,整理成《谈话录》出版。另有《他》、杂感等作品被保留下来。这些作品是以对话、陈述的形式写成,几乎是卡夫卡个人世界观的直接阐述,既有他本人主观感情的宣泄,也有他以极深邃的哲学语言对世界的客观描述。
——————————————————————————————————
早说吗
《变形记》的荒诞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精神世界的一曲哀歌,卡夫卡用一指苍凉的手势,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将所有的彷徨、苦闷、无助、忧郁囊括其中。人与人之间暗藏的利益关系被他赤裸裸的呈现在世人面前,绝望而忧伤。
细读全文,从顶梁柱般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件荒唐的事件本身及格里高尔的家人对待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的种种态度,我们可以看到隐藏于卡夫卡高明的荒诞艺术背后的许多被资本主义西方“文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刻薄微凉的关系,以及《变形记》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某种痛苦无奈。
它情节的荒诞 “当格里高尔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他的背成了钢甲式的硬壳,他略一抬头,看见了他的拱形的棕色的肚皮。肚皮僵硬,呈弓形,并被分割成许多连在一起的小块。
泥螺
《天龙八部》是千百个掀天巨浪,而读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上。一个巨浪打过来,可以令读者沉下数十百丈,再一个巨浪掀起,又可以将读者抬高数十百丈在看《天龙八部》的时候,全然身不由主,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而起伏。金庸的作品,到了《天龙八部》,又是一个新的巅峰。一个接着一个的巅峰,这是金庸创作力无穷无尽的证明,每一部小说,都有不同的风格,都带给读者新的感受。到了《天龙八部》,以为以后,总不能再有了,但是还有更新的巅峰。《天龙八部》的想象力,比《倚天屠龙记》又进了一步。更不受拘束,更放得开,浪漫激情更甚,堪称是世界小说的杰作。《天龙八部》一开始就释名: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罗迦。接着又解释了“八部”每一个的含义。照这样的篇名看来,金庸是想写八个人,来表现这八种道神怪物。可是,《天龙八部》中,哪八个人,是代表这八种道神怪物的!哪一个人代表哪一种,曾经详细下过功夫去研究,都没有结论。谁是夜叉?是“香药叉”木婉清?木婉清在书中的地位一点也不高,当然不能代表八部之一。段誉是什么呢?乔峰又是什么呢?我的结论是,金庸在一开始之际,的确有着写八个人,来表现八种道神怪物的意愿但是写作前的计划,意愿是一回事,写出来的小说是怎样的,又是一回事。听起来好象很玄,但事实上,每一个从事过小说创作的人,几乎都有过同一经验:计划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无法实践,会中途突然改变,会有新的意念突然产生,会无法控制自己。金庸写《天龙八部》之际,一定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所以结果,才有了这样一部浩淼如海的小说,已不能在小说中找到某一个人去代表一种什么意念,而是所有的人交杂在一起,代表了一个总的意念。这样的情形,比原来创作计划来得好,也使《天龙八部》更高深、更浩瀚、大气磅礴,至于极点。
: O0 A- F/ B! u# s" e( N. e榆林|榆林论坛|塞上风|陕北|大漠|陕西 《天龙八部》在结构上采取了写完某一个人之后,再写另一个人,而又前后交错,将不同的人联结起来的一种独特结构。这种结构,《水浒传》用过。比《水浒传》每一段更有可观之处,整体结构新鲜。若还有人怀疑“古今中外,空前绝后”的八字解语,不必再与之辩论了。《天龙八部》在一个一个写主要人物出场的前后衔接上,已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小说之中,可以比拟的,也只有宋江忽然一下子踢翻了一个烤火大汉的炭火,而这个大汉就是武松而已。《天龙八部》中每一个人物都及其出色,其中写了一个悲剧人物,尤其是惊天动地这个悲剧人物是大英雄,大豪杰,有力量可以做一切事,但是却无法改变他自己的悲剧命运。意外的遭遇,不是悲剧。明知会朝这条路去走,结果是悲剧,但仍然非朝这条路去走不可,这才是悲剧。《天龙八部》中乔峰的故事,是典型的悲剧。那样的悲剧,古今中外的小说中并不多见。《天龙八部》中,金庸将正面人物的另一面,写得更透彻。普天下敬仰的少林寺方丈,会有私生子。这种写法,在以后两部极重要的作品之中,更反复得到了发挥,而终于在《鹿鼎记》中,建立了“反英雄”的观念。“英雄”必需是人,人一定有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不会受任何桎梏而改变。虚竹和尚对神的崇仰,无人会加以怀疑,但是他终于还是做不成和尚,那无关于环境,而是虚竹根本上是一个人!人的地位在英雄、菩萨的地位之上,就算将之目为神道妖魔,都不能改变人的地位。论故事之离奇曲折,人物之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想象力之丰富,天龙八部在金庸所有其他作品之上。所不明者是金庸何以在“释名”中保留了“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这句话。整部小说,云南大理,至多只占了五分之一的地位。由此也可以证明,创作前的意念计划,和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泉涌是两回事。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来隐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始自《天龙八部》。“星宿派”是在隐喻什么组织,明眼人一看便知,知了之后,还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同样性质的隐喻,在《笑傲江湖》中又出现了一次,如果将创作的年代,和当时在中国大陆上发生的事结合起来看,更加有趣。《天龙八部》中出现的武功,有丁春秋的“化功大法”,和段誉的“朱蛤神功”,都是能吸取他人功力以为己用。在《笑傲江湖》中,这种形式的武功得到发挥,在武功的想象力方面,也是一种突破。到这里为止,一直很少提到金庸小说中的各种武功描写,而且在以后的篇幅中,也不准备详细提及。虽然武功是武侠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是武侠小说中最容易写的一部分。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述部分,当然精妙绝伦,但比起其他精彩部分来,似乎不必专门提出来详细讨论了。看《天龙八部》,到乔峰率领燕云十八骑,马蹄翻金,直驱少林寺,视天下英雄为无物之际,当呼啸而狂吞烈酒。看《天龙八部》到虚竹在冰窖之中,经不起天地间第一诱惑,而与梦姑共赴欢乐之际,宜遥思情人而饮蜜酒。看《天龙八部》到小康将段正淳肩头上的肉咬下一块来之际,宜会心微笑而饮醇酒。看《天龙八部》到梅、兰、竹、菊四少女大闹少林寺之际,宜开怀而呷香酒。看《天龙八部》到段誉终于蒙王语嫣青睐之际,宜手舞足蹈而浮甜酒。看《天龙八部》到少林寺老僧说佛,众皆拜服,慕容博和萧远山双手相握,互望而笑之际,宜心平气和而饮淡酒。看《天龙八部》到一阵风风波恶种种行径之际,宜饮劣酒。看《天龙八部》到天山童姥和李秋水至死搏斗,宜饮酸酒。看《天龙八部》到乔峰大闹聚贤庄,为阿朱与群雄舍命相拼之际,可饮辣酒。看《天龙八部》至虚竹误打误撞,解了珍珑棋局之际,可饮喜酒。看《天龙八部》到虚竹、段誉、乔峰三人结义兄弟,联手抗敌之际,可饮陈酒。看《天龙八部》到王夫人设计擒情郎之际,宜饮新酒。看《天龙八部》,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废寝忘食,甚至床头人相对如同陌路,宜掩卷沉思,以书作酒,可以大醉。《天龙八部》中的冰蚕,是天下最可爱的虫。《天龙八部》中的游坦之,是天下最可怜的人。阿朱最柔情万种。别怪阿紫,她心中有说不出的苦。赵钱孙心中有说不出的苦。慕容复心中有说不出的苦。乔峰心中有说不出的苦。叶二娘、玄慈心中有说不出的苦。天山童姥、李秋水心中有说不出的苦。那么多人有说不出的苦,可是偏偏全书不苦,苦化为激情,洋溢在全书之中
# S5 f5 l- W/ v& l7 J, H$ y( F榆林|论坛|塞上风|陕北|大漠|陕西 bbs.ssfeng.com( g3 y1 F' H2 K5 @
《天龙八部》中最快乐的人,是李傀儡,已经知道了人生如戏,应该快乐,不知道的,才会悲苦。《天龙八部》的超绝成就,在于整部书包罗万有,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武功,有各种各样的情节,简直就象是包罗万有的汪洋大海。《天龙八部》中的悲剧人物是乔峰。《天龙八部》中的喜剧人物是段誉。《天龙八部》中奇遇最多的人是虚竹。《天龙八部》中失望最多的人是慕容复。《天龙八部》中最幸运的人是鸠摩智。《天龙八部》中最不幸的人是风波恶、包不同、邓百川。《天龙八部》中最痴情的人是游坦之。《天龙八部》中最无情的人是玄慈。《天龙八部》中最滥情的人是段正淳。《天龙八部》中最专情的人是叶二娘。《天龙八部》中最诚实的人是南海鳄神。《天龙八部》中最虚伪的人是耶律洪基。
原贴:天龙八部金庸小说鉴赏
jerry罗曼
原贴:中国古代小说鉴赏
小巍果果
晴雯,从一个家世无可考的女孩子到卖给赖大家,再卖给贾府,以至最后的“抱屈夭风流”她受尽了残暴的摧残和迫害。晴雯以不幸的遭遇感染读者,她既以一个天真无邪、孤苦伶仃的孩子走进贾府,又以一个逐步形成了反抗性格的婢女而被赶出贾府。晴雯的身世和命运是这样的凄苦、不幸。不知其籍贯和姓氏,犹如无根无蒂的浮萍,任凭风吹雨打,独自面对人世间的所有的苦难。因此,宝玉在芙蓉女儿诛中,这写道:“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由此可见,晴雯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处于最底层的一个孤苦无依的弱者。她在进入贾府之前就已被遗弃;进入贾府之后,无论是服侍贾母,还是服侍宝玉,她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婢女,是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欺凌、侮辱的对象。最后,晴雯以被迫害致死为悲剧的结局。这一切都向人们充分证明了晴雯所处地位的不幸,这一切也是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和封建道德沦丧的控诉。
原贴: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论文
俞小鱼不在家
如何鉴赏小说小说的学习和鉴赏是高中二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新大纲、考纲确定的重点之一。三册和四册各有侧重地安排了三个单元、共十二篇课文,其中讲读课文九篇,课内自读课文两篇,课外自读课文一篇。所选课文均为古今中外名篇和节选,如鲁迅、莫泊桑、契诃夫、冯梦龙等的短篇小说及《红楼梦》、水浒伟、《母亲》等长篇的节选。从中可以窥到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的全貌,也可大致了解小说的特点及鉴赏步骤和方法。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学习和鉴赏小说,首先要学会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当然要先明确小说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说(中国)发展阶段等相关常识。 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用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真理。而读者也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们常说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如我们刚学过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艺术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既可正面描写,又可侧面烘托;既可进行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也可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为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葛朗台与年龄不符的扑金器的行动”等,只有守财奴的他才做得出来。 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习惯。我们从人物语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葛朗台句句话不离金钱、占有、交易,守财奴的个性特征展示无遗。 心理活动是人物本性的再现,外貌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揭示人物性格,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说是时、空的艺术,这里的空间主要指的是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环境决定并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对全城的辖制。二者相互统一。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它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发《祝福》中年关祝福的景象,《母亲》中车站氛围的描写等。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最后尚需提到的是环境所展示的世态风情不仅仅只为塑造人物服务,还有它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那么,如何去把握(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除了理清情节,注意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社会)的矛盾冲突中去认识外,必须按上面所说特点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分析。第一,要注意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时令、地貌等和社会环境时代特征、社会风貌)。它是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所生活的特定的环境,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它也是形成人物性格和驱使人物行动的一切客观条件的总和:离开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据;同样,离开了典型人物,我们所说的典型环境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第二,要注意人物描写(区别于塑造人物手段)方法,注意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人物的不同性格,主要通过人物言行(人物所独有的)表现出来的。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只有通过语言分析等来了解人物的不同性格。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对白,分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所处的典型环境。第三,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常常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揭示出来的。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了解人物行动的思想基础,使之更加真实、深刻,从而完整地理解人物形象。心理活动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心理变化过程更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尽管如此,但心理活动也有其特点,也是有规律的。首先,任何一种心理变化,都与外界刺激相关,即与特定的典型环境相关;其次,心理变化过程也是有序的,不论由喜到悲,还是由悲到喜,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只要抓住典型环境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就可能理解人物形象。总之,我们应该明确以下三点:人物是“三要素”的中心,小说的主题思想正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来的。分析人物自身形象,除了从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方面去综合分析外,还要各有侧重,抓住不同小说突出部分的描写来分析,不能每篇小说都面面具到,掩盖了特色。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更多的时候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下面再谈一谈学习和鉴赏时如何认识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主题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和学习鉴赏小说的终极目的。要把握小说主题,必须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认真考虑。小说的主题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是作品内容的核心。正是由于有小说主题的统帅,使小说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应该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这一些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也是很有帮助的。最后,谈一谈小说的细节描写。它是指文学创作中对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境所作的细腻、具体的描写。它极其生动、细致,是刻画人物、描写事件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的描写可能夸张,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后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必要条件。没有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形象就会干瘪、苍白,缺乏艺术感染力。但细节描写必须服从主题的表达,有利于生动、具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增强艺术效果。琐琐、冗长的细节描写,往往损害人物性格,淹没作品主体,模糊主题思想。小说的学习和鉴赏除了上面我们谈到的几点外,还要注意品味语言(不指人物语言描写,而指作者的叙述和描写语言。人物语言见前)和欣赏技巧(指作家驾奴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来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等)。总之,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正确的审美观,加上对小说特点的把握,小说的学习和鉴赏并不难
原贴:怎么鉴赏小说?
谢加俊
如果诗歌是窗,那么散文则就是门。窗,当然是不能随便出入的,但是,门——大家都可以从这里进进出出……写日记、读书信、作序跋等等,我们几乎每天不都是在和散文打交道吗?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
2006-09-19 07:48回复
秋水清韵
11位粉丝
核心会员7
4楼
一、散文鉴赏的一般法则
1.感同身受,渐入佳境。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特质,这在我们鉴赏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时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一旦真正进入鉴赏而不是匆匆地“走马观花”或一味地去寻找什么概念,那么我们在作品里所得到的首先就该是作家所塑造的生动艺术形象的复呈,伴随着这种复呈又会自然而然地体味到作家浸透在形象里的意蕴。这时,我们就会感到一下子到了另外一个完全是自立自足的世界——即文学艺术的意境之中去。
大凡成功的文学作品均有意境,这是由文学的形象特质所决定的。散文也有散文的意境,虽然它不像诗歌意境那样更具特色,但它与小说、戏剧比较又显得突出一些。作为一个好的散文鉴赏者,完全应该善于体味散文美的意境。如何去体味呢?我想这里还有必要区别一下散文与诗歌意境的异同,从而才有可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它们的意境之美。
散文与诗歌亲如姐妹,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紧密联系,但在意境的创造上却很有差别,这就是诗境尚虚,文境征实。诗境强调大胆想像与夸张,也允许虚构与概括,追求避实就虚的空灵,常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文境则大致相反,强调严格的真实,不允许套张与虚构,追求避虚就实的真境界,常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
诗境尚虚,文境征实,这是从整体上的一个把握,具体地讲也并不都是如此。正因为诗境尚虚,所以诗歌鉴赏就特别需要想像,这才可能将诗人虚拟的浓缩了的东西变成真实的丰富的生活图景,从而领略其意境之妙;也正因为文境征实,所以散文鉴赏就特别需要感受,这才可能将散文里真实的具体的东西准确充分地复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体味其意境之美。一个人的散文鉴赏水平如何,至少一半是取决于他对散文意境的感受力的高低。
2006-09-19 07:49回复
秋水清韵
11位粉丝
核心会员7
6楼
散文不仅以形象反映生活,而且讲究客观情景的细致描写,这样对散文形象的感受力就显得更为突出了。何谓感受力呢?它即是指读者对散文艺术形象的一种领悟能力;换言之,也即是指读者对作者所描写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图画可以在自己的心目中毫不费力地复现出来,能获得某种称心适意的共鸣美感。然而,真正能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去涵咏玩索的人并不很多。一个人对散文形象的感受力是在长期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或者说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一种敏捷性。这里说的经验,它应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包括生活经验、艺术经验和知识积累等,诸方面结合在一起,也就具体构成了我们说的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力。
创作散文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但鉴赏散文是否也要具备呢?很多青年读者对此或许不以为然,那种认为只凭一点书本知识和艺术经验就能鉴赏散文的观点必须予以纠正。比如说,一个没有经历过任何白色恐怖的读者,鉴赏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就会总觉隔了一层;一个有过流浪经历的读者品赏瑞士黑塞的农舍,总比一直处在正常生活中的人体会更深;一个从未坐过飞机的人,难道也能想像出刘白羽在《日出》中描绘的壮景吗?
一切优秀的散文,其意境总是深邃隽永的,往往很难一下子就能发现。我们在具备了作品里相应的生活经验之外,还得凭着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去敏锐地、认真地感受对象的形象特征和细节内含。这就好比在江南园林中寻幽访胜,进愈深而景愈奇,能给人以渐入佳境的感受。
在这个渐入佳境的过程中,我想尤其不能忽视感同身受的作用。姜夔说:“三百篇美刺箴怨皆无迹,当以心会心。”(白石道人诗说)也就是梅圣俞所说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六一诗话〉引)。他们虽然都是讲诗的鉴赏,但在这点上与散文鉴赏也是相通的。这种“以心会心”,感同身受的审美鉴赏,应该说是我们探索散文之美的最为基本的方式方法。
2006-09-19 07:50回复
秋水清韵
11位粉丝
核心会员7
7楼
2.因声求气,循声得情。
作家秦牧曾谈到这样一个故事:某国有一位著名女演员,拿着一张菜谱,以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当众朗诵,运用的是她演悲剧时的腔调,那沉痛苍凉,凄苦激烈的音调,竟使座中有人为之泣下。一张菜谱,不可能有什么情感内容,况且还是他国语言,但它能使人泣下,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语言的声音本身有着独立的表情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鉴赏散文不能忽视了声感的要素。
散文,可谓是言情的艺术。我们知道,人的情感是不见之于形的抽象的东西,必须靠语言符号表现出来,但汉语符号本身包含有形、声、义三个方面,因而在表情上就有了各种复杂的关系。我们的汉语,就一个个单字来看,它们虽然不可能有什么变化,但因每个字都具有形、声、义,不同的组合固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而且在形、声这两个方面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作家运用语言,不仅要选“义”,同时也要选“形”与“声”。“形”,在字而言是指笔画结构,在文中是指句子的参差、整齐和语法构成等,这里取后者。“声”,在字而言指读音,这里侧重指句子的音乐感。值得注意的是,选“形”是为了选“声”,是以“形”的变化来造成“声”的变化,最终达到更好的传情。“形”本身不可能有独立的意义,只有通过“声”来传情。
散文作家依靠语句的错综和声音高下的奇妙调节,就能使人读起来觉得具有了声感变化,同时还会感到有一种生气灌注。生气不可能凭空存在,语言的声音节奏正是文气存在的形迹。
作者因情而发为辞,辞生则声音与文气也便随之产生了。好比平常人们讲话,有了意思才讲,要讲就必须借助于语言(辞),而运用语言的时候又少不了抑扬顿挫、轻重急徐的语气。语气在文章里便是文气。这个过程即是:
情——辞——气——声
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文概)这表明读者鉴赏作品恰好要和作者走一个迎头路,那么鉴赏散文的过程便是:
声——气——辞——情
这也就是说,散文鉴赏要特别注意抓住声感的突破口。从声感出发,因声求气,循声得情。
因声求气,循声得情,就是根据文章的言之短长、声之抑扬来诵读,并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贯穿在作品里的文气,又通过对文气收放的品味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夏尊和叶圣陶两先生合著的《文章讲话》,其中还明确指出:“文气这东西,看是看不出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诵。”鉴赏散文切忌像读科学论文一样只是着意在里头分解,而应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诵读上,由此自得文中奥妙。
散文的诵读自然不必像诗歌的吟诵那样有很多讲究,只要符合散文的自然节奏就行,这与散文行文的洒脱有很大关系;但也并不是一味毫无组织,或长或短,或排或偶,或承或转等,均有一定之妙,往往可以因声而求的。
散文的诵读还要求长久地熟读,光一二遍不可能读出文章的声情来,只有在烂熟之后,才有可能对文章内容有深切的了解,也才会高下合度,缓急相宜。我之神气皆与作者相通融,一吞一吐,均由彼而不由我,语言之音节一并奔涌在我喉吻间,出神入化,融液浃洽,一起从声情中溢出,由此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2006-09-19 07:51回复
秋水清韵
11位粉丝
核心会员7
8楼
二、散文鉴赏的两个重点
1.牵住线索,沿波讨源。
散文实则是不易把握的一种文体。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散文作家,仿佛都是一个个神奇的骑手,纵横驰骋,洒脱不羁。他们的作品,就好比风行水上,一片涣涣然,既有自然的美,也有飘逸的美。刘熙载将此谓之为“飞”,认为“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穷”;又云“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文概)。散文这“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的“飞”的艺术,对于鉴赏者不得不慎。
鉴赏散文,思想倾向先可以不问,结构技巧也可以先不去管,关键在于必须窥见文章从何“飞”来,又如何“飞”去。这文章飞动的来龙去脉,人们常称之为“线索”。如果我们把作者行文的线索牵住了,然后再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依源整派也就犹如按图索骥一样容易得多。此时,其文章无论怎样“出没隐见,变化无穷”地飞来飞去,但读者一样能够驾驭,达到循干理枝,因枝振叶,纲领昭畅,牵一线而明全篇。
线索之于散文是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因为越是无拘无羁的体裁,就越需要维系其艺术生命的线索,使生活的珍珠串连在一起。散文既是“飞”的艺术,散文线索因而也应是彩丽纷呈、灵活多样。归纳起来有如下三大类型——纵贯式、横贯式和纵横交贯式。懂得散文线索的这些基本类型,对于散文鉴赏很有好处。
2006-09-19 07:52回复
秋水清韵
11位粉丝
核心会员7
9楼
所谓纵贯式,就是按事物本身发生发展的进程作为线索,纵深地组织材料。最为常见的形式是以时间的次第为线,且往往为一些叙事散文所采用。其特点是叙述事情有头有尾,来龙去脉比较清楚,也较易于读者把握。也有以空间转移为线的,这是纵贯式线索中的另一种形式。写景一类的散文,多属此类。因为这类散文描写的对象是相对静止的客观事物,要求依照观察次序来结构文章。不过,这类文章的骨子里仍然离不开时间的因素。在纵贯式类型中,还有一种以情节为线的。它虽然更多地见于小说、戏剧之类,但在散文中,尤其是叙事散文中也并不少见。
所谓横贯式,就是以内在的思想路线或外在的某个物件来连缀各种互不关联的“画面”“断片”,按事物的性质归类,并列地组织材料。横贯式在具体运用中又有种种不同。诸如以情感为线,以事理为线,以物件为线等等,这在横贯式中运用得最普遍,也是最能表现出散文文体特征的形式。以情感为线的,多见于抒情散文。井上靖春将至,通篇即以盼春的心理来贯通,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和景貌气象,统统凝聚在这一情感基调上。以隽永的情感为线,是深入作品底蕴的结果,它不仅在抒情散文中普遍采用,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朱自清的给亡妇,即是以一条至诚醇厚的怀亲颂妻的情感线索把一些日常琐事的片断粘连在一起,杂而不越,散中见整。以事理为线,是更偏重于内在逻辑性的一种横贯式,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其行文线索,常常是作者从对事物感受和思索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便据此展开。如秦牧的象和蚁的童话等。在有些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抒情散文中,最爱用某一物作为行文的横贯线索,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侧重在作为线索而出现的,如秦牧的《土地》;另一种是不仅作为线索,而且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如西班牙作家麦斯特勒思的《夜莺》即是。
比较来说,纵贯式线索尽管有种种不同,但总归是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或进程,也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普遍认识规律。横贯式线索则带有某种哲学的抽象,行文中时有跳脱,因为被线索连缀在一起的是一些各不相干的材料。这样,就从形式上拉开了创作者与鉴赏者之间的距离,给鉴赏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难度。不过,大手笔又特别善于处理与鉴赏者之间的矛盾,精于明为跳脱(断)暗为连结(续)。善断善续,能够把明断与暗续辩证地统一起来。
所谓纵横交贯式,不过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运用。这种情况,在一些游记散文里颇为常见。游记如果单用一条游踪的纵线,文章就很可能像记流水账一样,写得散漫,故往往在游踪的线索之外再加一条横线索来约束。当然,这种线索方式在一般叙事散文中有时也可以碰到。如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既以时间次第来展开回忆,又以横线索“小米”(物)来贯通。
世界本身就是一架由无数个物件组合的庞大而复杂的机器,内部诸因素也无不存在着种种联系,这些联系我想一定也可以寻找出多种不同的生活线索来。同样,一个理不出生活线索的人,对社会的认识也一定肤浅、片面。然而,线索的种类五彩缤纷,生活和人生的经纬错综复杂,反映到散文里的线索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上列种种,当然还只是一个大略的概观,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超不出纵贯、横贯和纵横交贯这三大类型,具体如何演绎就难以尽数了。
2006-09-19 07:53回复
秋水清韵
11位粉丝
核心会员7
10楼
2.纵观全局,探索主题。
主题亦叫中心,是作者在散文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社会种种现象的态度和观点,它是一篇散文形成的灵魂。鉴赏散文,将散文的“灵魂”——主题探索到了,也就等于抓住了散文作品的本质,它同样是散文鉴赏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步骤。
对散文主题的探索并不十分困难,但如果想用几句话准确地说出它的主题又非易事,这是一般人常有的经验。有些人鉴赏散文,往往喜欢凭着一点直感去判断作品主题,结果使作者本人也会大吃一惊,往往失之于偏颇。
探索散文主题的途径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第一,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探索主题。
主题的表现不可能离开一定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人的世界观的制约,想办法弄清作品是作者在怎样的心境下写出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社会环境怎样等,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重要途径。例如茅盾的风景谈,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极力赞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军民伟大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但这个主题是如何体现的呢?因为全文从头至尾是赞颂属于“第二自然”的特殊的“风景”,而连像“延安”、“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等字样却根本找不到,又谈何赞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云云呢?看来就非得要求助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这是自然的。
第二,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文眼,是指那些特别精炼警策的词句,是作者精心安置的“慧眼”,也即散文主题的凝聚点。这点睛之笔,正是我们探索散文主题的直接途径。刘熙载在文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所谓“神光”,即散文的主题;所谓“照映”,即指主题对散文的统摄作用。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苛政猛于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中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都是“神光”闪烁之处,透过它即可以窥探文心的奥秘。
第三,从作品的重点段落探索主题。
散文的主题,它固然得通过作品的每一个段落表现出来,但它绝非平均分布在各段里;每个段落固然也都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但它们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并不完全相同。或在描写某个具体的部位,或在叙述某个事件的过程,或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以表明过渡等。可以说,一篇散文的大部分段落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有的甚至完全是出于结构上的考虑,与主题全无关系。一篇散文的主题,它常常是通过作品中的某一二个重点段落来表现的,它好像是支撑一篇散文的“力点”,它是我们探索主题时千万不能忽视的地方。
第四,从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探索主题。
大部分散文,表面看来的确是“散”的,但它的内部却极有分数。循章求旨,在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掌握行文的来龙去脉,分析主题,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第五,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
探索散文主题有个最为常见的毛病,就是不从作品的全局着眼,不从全部题材的总倾向考虑,而是孤立地从某一枝节、某一部分来归纳主题,这是必须要克服的。与其他文学样式比较,散文表现主题并不是通过完整的情节,也不是集中通过某一两个典型化的人物等,而常常是通过一些事实的片段、生动的场面、作者的感怀来表现的。所以,从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2006-09-19 07:54回复
秋水清韵
11位粉丝
核心会员7
11楼
三、散文鉴赏的两个难点
1.剖析结构,仔细理会。
结构是散文包括一切文章的组织法则。人们常把主题比作文章的灵魂,把材料比作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也就是文章的骨架了。一篇散文的内容必须依靠结构固定并显示出来,结构是作品思想内容的形式体现。鉴赏散文,对其结构进行剖析,也就好比是对散文进行人体解剖一样,这对于我们了解散文的内部构成与联系,深入到散文的骨子里头仔细理会其奥妙所在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对散文结构的剖析一直是一个难点,它需要鉴赏者有较好的散文艺术修养才行。
5 散文鉴赏方法谈
一般而言,对散文结构的剖析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剖析结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亦即给散文分段。
就散文的外部结构来看,包括句、自然段和部分三个方面。前两者是出于文字表达上的需要,起着停顿与间歇的作用,均属于自然的形式单位,而且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容易掌握。部分则是作者出于内容表达上的需要,集中某个方面的内容为突出主题服务的意义上的段落。一篇散文总是由若干个意义段构成,一个意义段也就是一个部分,它通常包括有几个自然段,当然有时也可能与自然段一致。这里所谓的分段,就是分析一篇散文由几个意义段组成,以便于深入了解其结构在开合、断续、抑扬上的特点,等等。
有些散文的意义段落是通过小标题、空行或用“一、二、三”的数字来标明的,这比较好办。也有一些散文是通过关联词语、承接句、过渡段等来暗示的,阅读时稍作留意也不难划分。对于那些既无标志又无暗示的篇章结构,就需要我们作认真具体的分析。但不管怎么说,意义上的段落,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或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或同一性质等,只要把那些在内容上联系紧密的自然段划分在一起就是了。
二是剖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看是如何完整、严谨和自然的。
所谓完整,是指散文结构有头有尾、有中段,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都有有机的联系,紧针密线,连贯一气;所谓严谨,是指散文的各部分安排得非常妥帖,紧凑,以至无法作任何增删更动,任何挪动或删削都会使整体构架脱节;所谓自然,是指散文结构要像生活那样浑然天成,不见斧凿痕迹,“当行于所当行,当止于不可不止”(苏轼语)。
2006-09-19 07:55回复
秋水清韵
11位粉丝
核心会员7
12楼
三是剖析结构的局部特征,深入研究开头、结尾和过渡。
剖析散文的结构,从大的方面而言,不外乎两条途径: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通过这样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两个回合,又有什么样的结构不能被我们所认识呢?分段也好,分析段与段的联系也好,这是侧重在由整体到部分。这里要说的剖析结构的局部特征,则侧重在由部分到整体。这正如我们观赏一座建筑,不仅要观赏它的整体外形,同时还需要走进去,把所有过道、房间、旋梯什么的都看一看,这才知道它具有什么特色。
剖析结构的局部特征,也即是进一步要求从部分入手,并达到从整体上深入把握作品各个部分安排的方法与技巧,诸如作者在叙述方法上哪里是运用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作者又是怎样安排波澜节奏的?是否使用了伏笔、悬念?尤其是在开头、结尾和过渡这些关键部分又有什么特征?等等。为了弄清它们,就有必要对散文的每个细小的部分作认真的考察和研究。
2.辨明作法,深入体察。
尽管人们时下对散文创作有无技法的问题又展开了论争,而且使人有点目迷五色之感,但客观地从散文创作的实践来说,一切优秀的散文作品,都应是“有技法”与“无技法”的和谐统一。说它“有技法”,是因为任何一位有作为的散文作者都不能一任自己的情感去随意发泄,驱遣语言、驾驭材料、想像、加工和组合的能力等都不为无法。说它“无技法”,又是因为一些优秀的散文作者都是娴熟地活用各种技法,将技法与内容融为一体,天衣无缝,以至于好像你说不出有什么技法了。
散文的这种“以无法为有法”(徐增语)的创作境界,对于散文鉴赏者来说,确实是提出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鉴赏散文,如不辨其法,自然只能得其皮毛,始终只能停留在字面作一些浅尝辄止的欣赏。如果技法于你是门外汉,结构在你更是微妙不可把握的神秘,这样至多也是心知其好而口不能言。
有句形容看杂耍的俗话:“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用它来说明散文鉴赏水平的高下倒十分合适。由字面的欣赏到对内容与形式的鉴赏,也即是由“看热闹”到“看门道”,便是衡量一位散文鉴赏者能力大小的“分水岭”。然而,要想识“门道”,辨精微,就不得不对散文的技法有一定的了解。高尔基说:“必须知道创作技巧。懂得一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是懂得这一工作本身”,“技巧是文化成长的一个基本力量,是文化全部过程的一种主导力量”(高尔基谈谈〈诗人丛书〉)。他所说的“文化成长”,自然也是包括散文鉴赏在内的。
2006-09-19 07:56回复
秋水清韵
11位粉丝
核心会员7
13楼
散文的技法一时也难以胜数,它们是历代文艺理论工作者根据长期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总结出来的。有的是以成语典故命名,如“一石数鸟”“釜底抽薪”等;还有的是采用一些生活中的至理名言加以说明,如“彩线穿珠”“曲径通幽”“移步换形”等;有的则是借用军事、音乐、绘画等术语来比况,如“欲擒故纵”“余音绕梁”“烘云托月”“横云断峰”等,上述种种,就其名称而言,已够人玩味了,况且它们还包括着各自丰富的内容。因而,辨明作法,深入体察,就成了高层次散文鉴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
chauxx
前篇 男主
1 天才异秉,智商奇高,从不按正常方式修炼(光之子,得到光元素供认;狂神,比蒙血统的×××天使;冰火魔厨,
冰火同源;仁慈的逝世神,往生果,魔武双修;生肖守护神,四祥云墨麒麟的麒麟八珍;琴帝,东龙八宗),热爱剑走
偏锋。并且显著能够看出三少对智商男的偏爱(除了配角智慧,其余全是白痴),哪怕仁慈的逝世神中阿呆那样靖哥哥
型的人物,也不忍心一傻究竟,非要说他头脑里“有一片阴霾”,最后灵智一开,逝世神蔓多恩就进去了,×××功参加
三少门萨×××
2 后期稳步修炼,中后期会突然有一个时机,功力开端狂飙,并且一发不可整理,神迹连连,飙而不止
4 配角第一次进魔法师工会总会引起惊动,让人惊奇!要么就要惹点事。若完事之后特地又收上一个××小弟(然
后到前面,又被配角调教×××高手)。
5 至少要碰到一次佣兵,并且每次都被请求参加佣兵团(而后这个用兵团在N年之后又×××了用兵界的传说,用兵们心
里的自满)。
6 至少碰到一次精灵族,并且每次都要阅历一个仇视——赞助——×××为冤家的历程。
7 至少碰到一次矮人族,并且每次都会得到传说中矮人铸造的武器,而后矮人族的第一壮士会参加队伍。
8 龙是必不可少的,总会有至少一条龙×××为配角过命的兄弟。并且龙族族长不晓得为什么特殊喜爱欺负配角,每次
都会勾起配角的怒火而后装孙子,最后再盘剥一堆货色一无所获,心里却无丝毫感谢之情(特地在前面还无耻的虐逝世
掉几条龙,起因:剧情须要,不逝世龙,那战争就不算强烈)。
□ 5 配角的师傅会有一个跟他齐名的老冤家,此人最爱抢人师傅,动不动就请求把配角转让给他。
6 配角不多不少恰恰只要一个情敌,此人不知上辈子造了什么孽,总被局势所迫跟在男女主身边看戏当灯泡,心坎酸
楚不已,忍耐可爱之人被配角狂XXX却又舍不得走,熬心啊~~~
中篇 女主篇
1 通常会有以下各种×××格的女主各一位:温顺似水型,刁蛮任×××型,生动乏味型,神秘御姐型。但只要一到对于主
角的问题上,立刻整个向第一型聚拢。步伐之对立,似乎来自西点的同一个班。
2 整个都是绝世美女,个别具备如下独特特性:头发色彩五彩绚丽,配角家就能造个彩虹;皮肤洁白滑腻;肌肤极具
弹×××;在配角怀里永远都在轻轻发抖,等等。
3 女一号通常都不是个别人,甚至不是人。比方光之子,魔族女;狂神,又是魔族女,仁慈的逝世神,修女;空速星痕
,又是修女;冰火魔厨,凤凰;琴帝,又是凤凰……
4 配角的女人是仅次于配角的无敌高手,并且这很大一局部都是在配角的赞助下完成的。当然,其本人也是三少门萨
×××的忠诚会员。
5 不知出于何种起因,只管女主都是世所稀有的美女,但个别没有除男主外的第二个男人爱上她们,更不会涌现美女
身后一个排的壮观现象。
6 女主脸皮大都:“厚如城墙“,屡屡主动疏忽本人实力差这个事实,不论男主去什么风险的中央都坚定要跟着去,要
么摆出一幅正气凛然一脸坚定的容貌,要么就逝世皮赖脸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总能达×××目标。
□ 3 聚宝盆。男主永远在小说开端没多久就得到传说中最下品的神器,并且得到的轻易水平让人认为与配角同一世
界的人都是白痴。配角一开端都不能施展入迷器整个的威力,最诡异的是,在这一阶段,没有人会发明他领有神器。
到这一音讯暴光时,配角已处于一种天下无敌的状况。
4 一开端都对情感没有兴致,要么就是太傻,要么就是苦大仇深,家仇不报,何认为家!!!貌似禁欲。但只要开了
头就没个消停,女主一个接着一个投怀送抱,似乎天下只剩他一个男人。诡异的是,男配角个别在第一个女主背后会
许下惟一的允诺,而当女主N号涌现时大家似乎都患上了间歇×××失忆。
5 不论配角一开端×××格如何,最后总要被对立计划×××这样的人:心怀狭隘(体现为非常记仇),会装孙子(文中讲
到这里,总要这样说:他心中燃起一团怒火,但深知不是眼前之人的对手),非常善妒(体现为不喜爱本人的女人被
别的男人看到),眼光久远,见识非凡(也不论是不是契合客人公实践阅历)。等等。
7 女主接收女主N号时,一启齿总是:“每个女人都愿望能独占本人的爱人,但……”;在配角慨叹其贤惠时,又
淘气一笑,说:“你这么凶猛,以后我管不住你了,就和X×××结合起来……”
后篇 NPC衬托人等
1 配角个别会有一个名闻天下的传说级师傅,但这些人通常都会在几年之内被配角逾越,×××为凄惨的绿叶。
2 三少世界里的绝世高手通常都不收师傅,七老八十了开端缓和本领就要失传。而后这时,配角恰逢其会地涌现了,
于第一眼就被孤家寡人的师傅惊为天人……
3 配角总有一班兄弟,通常是不打不相识,尔后就对配角赤胆忠心,其作用是时不断地慨叹配角提高之速而后自惭形
秽。当然拍马也不是没有益处,兄弟们常常能得到一些配角挑剩下的褴褛而后惊喜不已。
4 会有一个一开端就出场的大反派作无敌于天下状,并且于第一次见到配角时就猜测到未来会被此子逾越于是动了杀
心。当然没杀×××。几年后再次见到配角总要暗暗心惊此子提高之速,本人不是敌手云云,而后悔恨现在没有下狠手
做掉他。
ariel_ll
如果能够用到“鉴赏”古诗,那么这个人的文字功底一定不会差。我认为如果能够鉴赏古诗,一般要理解诗歌的诗眼典故,更要知道诗人在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这样才能理解诗人创作的初衷与表述的精妙!明写与暗示的婉转。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devildot
中国传统文化少悲剧,多团圆,喜“团圆”是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之一。鲁迅代表着时代的需要,从沉闷的历史铁屋中发出呐喊,从寂寞的历史荒原深处发出呐喊,用特别的格式,用猛烈的火焰暴露黑暗世界。鲁迅的呐喊声里既有勇猛,又有悲哀,它既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也表明了鲁迅自己的心态:在漫漫黑夜中,不断求索,孤独而又悲伧,冷峻而又沉郁。鲁迅的小说创作,就是把社会和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和无价值的东西放在一种冷心肠的背景上暴露、表现,在深切的表现中,鲁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且发展了悲剧理论。
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的反抗叫喊的叛逆精神,“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经长期的痛苦人生的磨砺,在审美创造中喷薄而出,一发而不可收。他认为“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1)而“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2)鲁迅把这种“瞒和骗”的文学称作“团圆主义”文学。鲁迅认为,这种“大团圆”文学除了主要表现在爱情婚姻描写之外,还有更广泛的表现。如弥补缺陷,掩盖社会矛盾,粉饰现实等。因此当鲁迅,“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就不再只局限于爱情婚姻问题,而是以东方式思想家的姿态直捣传统文化禁锢中的国民性。因此,大胆看取人生,并毫不留情地加上揭露,是鲁迅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中悲剧意识的形成产生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础。这种悲剧意识的形成产生不仅有自身最深切的人生感受,也有同时代人的思想影响。
鲁迅悲剧意识的产生发展与他批叛地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也是分不开的。他喜欢唐代传奇故事,并且加以编辑成集。在辛亥革命前后,他整理中国古典小说,这在学术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在提高审美意识方面,他也看清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大团圆”的弊病。
鲁迅悲剧意识的产生发展还有另一特点,就是孤独,悲伧、冷峻的心理气质在审美情感流向上的影响。鲁迅曾说:“目前在中国,笑是失掉了的”(致增田涉),自称“我不爱幽默”,并且以为“这是只有爱开圆桌会议的国民才闹得出来的玩意儿”。(3)鲁迅有杰出的讽刺才能,但他不想做一个喜剧家,也很少写纯粹意义上的喜剧作品,所以《阿Q正传》虽然只是“开心话”,但鲁迅自己申明,“它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当人们看到阿Q成为无谓的牺牲品被绑赴刑场杀头时,谁还笑得出来。孔乙己、阿Q、祥林嫂都是一出出“笑声中的悲剧”。从鲁迅自己怎么做起小说来和其他谈创作感受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鲁迅悲剧意识的发展轨迹,即彻底遗弃“大团圆”的旧传统,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把人性的扭曲和国民性的改造革新作为悲剧的主旨。
二
鲁迅在评价果戈里的《死魂灵》的人物形象时,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深究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极多。”(4)这可以看作鲁迅悲剧意识的第一点表白。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象无声寂寞的荒夜,仍然象死水微澜的古镇,仍然“春寒大地”,“万家黑面”,没有人想到会有什么震撼人心的事情曾经在这里发生,但是鲁迅用呐喊搅乱了这“从来如此”的生活,他让人们看到“孔乙己是在人们冷漠的世俗的眼光中消失的;祥林嫂不上四十,却已全然满头白发,封建礼教使她临死前遭受到多大的心灵折磨;封建等级制度是一道可悲的厚障壁……就是这些极平常的,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生活,经过鲁迅概括提炼,却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单四嫂子如果还在那纺车和小曲中生活,难道她的“明天”的命运会好一些?孔乙己从悲凉的秋风中消失了,难道咸亨酒店里就会从些失去了笑声?一场风波以后,航船七斤又得到相当的尊敬和待遇,临河的土场上的农民平静的心境让人感到多么悲哀……原来这些事情并不平常,是人性的弱点,抑或命运的安排造成的这些悲剧,都要求人们到现存的社会,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寻找原因。鲁迅写小人物,写小人物的痛苦,固然是受了果戈理、契诃夫的创作影响。极平常了,人们原不以为奇,现在从阿Q身上,从夏瑜身上,从魏连殳身上,看到了自身的弱点,看到了悲剧的真正根源,引起的心灵震颤,产生的恐惧兴奋就更强烈。从没有中看到不平常,以小见大,是鲁迅创作个性中悲剧意识的第一个重要特点和表现。
如果说孔乙己祥林嫂单四嫂子华老栓的悲剧是一种“平凡的悲剧”,一种为求生存而不能生存,想做奴隶而做不成的悲剧,那么“狂人”史涓生魏连殳N先生吕韦甫的人生悲剧是一种“心灵的悲剧”。涓生“狂人”等都是受过旧式教育,又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有所觉醒的知识分子。觉醒了然而无路可走,这是人生最苦痛的事情。“狂人”用日记,涓生用手记,最真实的暴露了自己的痛苦。涓生在“手记”开篇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狂人在日记中反省自己,“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不管是涓生的内心独白,还是N先生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的“统可以忘却”的大段回忆,不管是狂人的“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的自我反省,还是一件小事中“我”“还能裁判车夫么?”的心灵颤动,都是一种人生醒后的忏悔,一种深深忏悔意识。透过这些忏悔意识,我们看到,新世纪的现代文化的曙光已在这些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心灵里抖动,但是包裹他们心灵的又是浓重的专制黑暗,而且“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的长”,结果产生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冲突,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痛苦,经过鲁迅的审美创造,一种心灵痛苦的悲剧,赫然跃于纸上,埋葬过去,开辟新路,真的猛士要愤然前行的内心呼声在震荡鲁迅的心灵。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他让人们从这些平凡的悲剧,心灵的悲剧中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痛苦,真正振奋起寻找希望之路的力量。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鲁迅生活在“风雨如磬暗故园”的旧中国,处处感受社会人生凄风苦雨的“冷”的威逼。家道中落,从“小康人家而坠如困顿”,体验到世态炎凉;看到国人鉴赏同胞示众的麻木神情;回想起先驱者“在社会的冷笑恶骂倾陷里过了一生……”鲁迅“感受的是黑暗居多”(《两地书》)。这种种不愿追怀的“寂寞”“悲哀”的往事,在鲁迅和心灵深处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这阴影曾长期占据纠缠着鲁迅的情绪。一方面是对人生社会体察的深切,要奋起反抗的觉醒,一方面是呼吸着浓重的黑暗,要批判旧世界的炽烈情感只能如地火在地间运行,这种外冷内热,冷中有热的情绪在审美感受过程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它使鲁迅小说,笼罩上一层阴冷的色调和沉郁的气质。鲁迅小说冷峻沉郁的美学风格正是鲁迅冷峻沉郁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个性化表现。在鲁迅选择的审美对象上,人物命运,人物关系,自然景物,色彩运用,都有一层“冷”的主观色调。
鲁迅作品中的景物常透出阴冷的寒气。“我”回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经不住悲凉起来了。”是悲凉中看到肃杀,还是萧索引起了心态悲凉呢?应该说二者是统一的。再看《药》的结尾,一种“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简直使人对那“死一般静”的黑暗感到恐惧。在当时社会的缩影——鲁镇,同样完全笼罩在一片阴冷的气氛中。咸亨酒店中的“我”,不光感受到“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冰冷的关系。阴冷的景物描写是冷峻沉郁的情感流向在审美创造中的“有意想象”。《药》中“秋天的后半夜”的阴森寒气,《故乡》中隆冬的荒凉萧索,《祝福》里鲁镇飘飞的雪花,固然都是秋冬季节的自然景象。但是这些自然景象成为作者的审美对象后,经过主观情感的过滤,选筛,这些记忆表象经过分解与综合,重现在作品中,已经很自然地和悲剧人物命运结合在一起了。在鲁迅作品中,景物描写最多的是秋冬景物,而且大都是笼罩在黄昏夜光下。故事背景都刻意这样安排,从一个侧面上表现当时鲁迅呼吸着浓重的黑暗,是“思想太黑暗了”。鲁迅借《孤独者》中“我”的口,从魏连殳身上反映了当时自己的心态。“连殳,我很觉得悲凉,却强装着微笑,说‘我以为你太自寻苦恼了。你看得人间太坏……’”“他冷冷的笑了一笑。”魏连殳的“孤独感”正是鲁迅在审美创造中内心冷峻情绪的体验。
鲁迅冷峻、孤独、悲伧的内心感受在面向否定性事物时,不仅表现出痛苦,而且表现出愤怒,所以“悲愤”成为鲁迅悲剧作品的悲剧基调。愤怒,“怒其不争”,是“热”的一种具体表现。鲁迅在《明天》里“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不仅打破了单四嫂子“团圆”的美梦,而且表现出对还在奔波的”“暗夜”的愤怒。又如“我”在给魏连殳送葬回来的一路上的情绪体验,想到魏连殳对黑暗现实的孤独的反抗,敢于向“从来如此”的生活挑战,“隐约象是”深夜里旷野中的一只野狼嗥叫,虽然孤独悲愤,毕竟搅乱了这“极静的夜”,表现了“我”的快意。所以“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
审美同情不同于道德同情,鲁迅在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病态社会,揭出病苦的时候,他把悲愤的心理情绪深深隐藏起来,极力表现出一种冷心肠。祥林嫂在人们的祝福的爆竹声悲惨死去了,而“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我同情和理解魏连殳,而他死后“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阿Q已经渐渐向死路上走,而鲁迅居然给了他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为了写出底层人物的不幸,相反表现出冷心肠。相反的写法产生了相成的艺术效果,“冷”的审美同情产生了更强烈的怜悯和兴奋感。契诃夫在致阿维洛娃的信中曾说:“描写苦命人和可怜虫,而又希望引起读者怜悯时,自己要极力冷心肠才行,这会给别人的痛苦一种近似背景的东西,那种痛苦就会在这背景上更鲜明地暴露出来。” 鲁迅的“冷中有热”的悲剧意识在审美创造中表现深切,“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5)“近几年《呐喊》有这许多人看,当初是万料不到的,而且料也没有科。”(6)鲁迅作品中阴冷、悲愤的悲剧色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寂寞、悲哀,正是先驱者的鲁迅体味到旧世界的悲凉和要冲破黑暗的反抗愿望两种心绪的撞击、交汇。但是当鲁迅掌握了历史辨证法,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以后,当他从“地底下”看到民族的脊梁,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后,他的孤独感没有了,悲愤冷俊变得热烈坚定起来。从《呐喊》《彷徨》对“恶梦的回忆”到故乡新编中对大禹墨子的赞颂,正反映了鲁迅心灵变化的轨迹。沿着这条轨迹,我们看到鲁迅一颗孤独、寂寞的心,一腔悲愤沉郁的炽烈的情,在深沉抑郁中有坚强的战斗意志,在痛苦冷峻中执着未来的新生活理想的追求,这是鲁迅悲剧意识的第二个重要表现和特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件事物较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鲁迅悲剧意识中的崇高感类似于车氏。鲁迅十分重视崇高,他对优美并不那样感兴趣,这与他对当时社会的看法有关。
为了让一事物大于其他事物,鲁迅在审美创造中“不去描写风月”,并且让相存事物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崇高感,这是鲁迅悲剧意识的第三个表现与特点。
鲁迅说自己“不去表写风月”,而许多作品中又出现了“月”(包括月光月色),这作何理解呢?《狂人日记》开篇写道:“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发生在“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的时候。陈士成的变态心理发展高潮时的举动,完全是在“如一柄白团扇”的月光下进行的。魏连殳埋葬的那晚,“浓云已经散去,持着一轮圆月,散着冷静的光辉”。在这儿,“月光”是一种象征意象,是黑暗的象征物。有月,才知黑暗,有月,才反衬出黑暗的浓重。鲁迅在艺术构思上,是以“白”衬黑,以“白”计黑,以“白”写黑。一小块清冷白的月亮与浓重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无边巨大的黑暗吞噬了一切,给读者成一种“冷”的威逼,在对这种不可知的力量的审美观照中产生的恐惧,这种悲剧恐惧,也是一种崇高感。
在鲁迅眼里,现实中的“月光”是清、白、冷,理想中的“月色”是金黄、柔和、为暖的,那黑暗中仅存的一片月亮,是鲁迅追求光明的感情的寄托。“我”在离开故乡时,“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在这轮金黄的圆月下,“我”对希望,正如对路一样,产生了坚定的信念。社戏里的“月光又显得格外皎洁”,说它是如实描写,不如说是鲁迅追求新生活的理想之光使月色才变得“格外皎洁”。对比举例的目的,是想说明在鲁迅悲剧作品中,有“风月”的描写只是为了形成一种崇高,而且这种崇高并不全是恐惧,同样有对理想追求的惊奇和赞美。
鲁迅说自己不去描写“风月”,说明他对秀美(或者称优美)不感兴趣,但他在没有“风月”背景陪衬下的审美客观中仍然运用了鲜明对比的艺术构思,形成种种的崇高感。例如一件小事中“我”和人力车夫不同态度对比,“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常的感觉,觉得他满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通过“大小”的对比,感到多年的文治武功全没用,倒是一件小事激起心灵的震动。
概括起来说,《呐喊》《彷徨》中的悲剧感强烈,而《故事新编》中的崇高感给人们留下的不是怜悯和恐惧,而是惊奇和赞美。鲁迅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中悲剧意识的崇高感的变化,至少说明鲁迅对“国民性”的改革,在推翻专制主义统治,启蒙民族精神方面,他是充满了信心和力量的。
三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鲁迅的作品“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在这同时,鲁迅用自己的作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理论,鲁迅的悲剧意识根植于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出于对国民性痼弊批判改革的需要,他“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的悲剧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指导引路作用。
鲁迅创作个性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有其独特鲜明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在几乎近于无事的生活中揭示社会矛盾,揭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达到以小见大,以无见有的悲剧效果;鲁迅悲剧意识的基调是悲愤,但他把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深深隐蔽起来,让冷心肠成为读者产生痛苦怜悯情绪的一种背景,这种冷峻沉郁的情感流向形成一种威压,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感和崇高感。
鲁迅的精神遗产具有永久的生命力,鲁迅创作个性中的悲剧感具有丰富的内涵。鲁迅是在致力于国民性改造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悲剧理论的,同样今天我们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现代文明意识,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完成这样的历史重任面前,学习鲁迅的悲剧理论是有现实意义的。
注释:(1)坟*论睁了眼看
(2)同上。
(3)同腔北调集*“论语一年”
(4)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
(5)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6)《阿Q正传》的成因。
原贴:鲁迅的小说鉴赏分析
黑死的蚂蚁
忆父亲
今天是11月4日,一个特殊的日子,是父亲去世三个月的祭日。三个月的时间,其中包含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让我的人生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回忆过去,从我小学开始读书写字时起,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写过关于父亲一篇完整的文章,一个字体。这让我很惭愧,今天我写上这一篇忆父亲,来纪念我严慈、爱妻、爱子的好父亲!
父亲是五四年出生的,到今年整好是五十四岁,父亲有两兄妹,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哥哥和姐姐都很平凡,而我的父亲也是一个平凡而朴实的普通工作者。我们家和中国大部分的普通家庭一样,只有一个小孩,我属80年后,是独生子,父亲生我的时候已经到了三十四岁。所以,我的童年基本上是过着一种养尊处优、“小皇帝”般的生活。那个时候没受什么苦,并且还过得很快乐,只是由于成绩不好,也没少挨父亲的惩罚,其中就是罚跪搓衣板,直到我念初中也是如此。
父亲是个原则性很强但又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尽心尽责、踏踏实实,对上级领导忠心耿耿,对待下属也是平易近人,从来都是把单位上面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一样认真对待,处处为别人着想,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一向是兢兢业业。记得有一次,单位上面的职工来我家找父亲办事,事后递给父亲400块钱以作酬谢,父亲不但没有接那400块钱,反而对他说:“你侄子的工作我可以帮你解决,这钱我不能收,你拿回去,只要他是一块料,我们可以因材施教,择才而用”。
父亲生在五十年代,在他小时候,当时的生活、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家里也不富裕,很穷,听父亲自己说:你奶奶家当时连床铺都买不起,只有一张床,我就和你伯伯靠挤一张门板搭开的简易床凑合着睡,直到你伯伯出去当学徒工以后,家里条件才稍微改善,那个时候向你奶奶要钱都要打手掌心,要到了也只是几分钱,最多也就买几个糖吃,并且常常吃不饱饭,有一次,我在路上走着,突然眼前一黑,就昏厥倒在了水沟里,父亲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坚苦的环境中度过的。
父亲到了十八岁,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没有读完高中,就被下放到乡下农村当知青,一呆就是三年,后来父亲成为当时他们那一批下放知青中最早从农村出来工作的,这与父亲刻苦努力的学习是分不开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常常对我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信心,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刻苦、努力,要尊敬领导,要把文章写好”。父亲的这句话时常也勉励着我,使我在面临无数困难的时候,想到了父亲,想到他的经历,他是我在人生道路上的树立的一个典范。
父亲的性格很温和,有时脾气也很倔,他对我母亲非常好,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和我母亲吵过架,什么事都是顺着我母亲的,可有一点他就是不听母亲的,就是他抽烟的习惯,父亲爱抽烟,母亲也没少劝过他把烟戒了,父亲自己虽然意识到抽烟对身体有害,而他了口头上总是允诺,过后又开始抽起来,我劝他又好一点,可是过不了几天又抽起来,真是拿他没有办法。平时父亲对我、母亲都非常严厉,不管做什么事都叫我们要以身作则,不能出错,有时候父亲脾气确实急燥了一点,有一次母亲在做事,父亲发现问题不对,就不问青红皂白的把母亲给训斥了一顿,到后来,发现母亲并没有错,父亲也就没有说什么了。
在我的眼中,父亲是一个善良、耿直的好父亲,在我读大学的时候,父亲时常会给我打来电话关心我的学心和生活状况,每次缺钱用的时候,也是父亲和母亲帮我去想办法。在父亲四十多岁的时候,父亲的头发就已经发白了,他承担了家庭的许多,也付出了许多,父亲每一次对我的教悔,我都铭记于心。记得那是我在读大二时放暑假回家,那一个晚上我和父亲聊了许多许多,谈到了理想,谈到了追求,谈到了人生目标,父亲用他自己的实例深深的教育了我,使我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追求,明白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应不甘落后,不应沉轮。
我的父亲给了我生命,是他抚养我长大成人,不论是做父亲还是做丈夫,父亲都是最棒的父亲,虽然父亲不是什么达官显贵,不是百万富翁,但他给我带来的父爱和父教永远胜过了一切!
儿时父亲是山,以后,父亲您还是我和母亲的山,如果还有下辈子,父亲我还是您的儿子。
lynesey
原贴:诗歌鉴赏~~~ 谢谢
JOEYlulu
原贴:诗歌鉴赏~~~ 谢谢
Smurfette
原贴:诗歌鉴赏~~~ 谢谢
maoigou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dawanzi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緬華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panpanter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二锅头兑伏特加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lukihao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Ceciliadying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乐城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君回暖
原贴:如何鉴赏古诗?
天天天蓝 Bonjour
原贴: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格式
多多蘑菇豆
原贴:古诗词鉴赏
二月半的走兔
原贴:古诗词鉴赏
IrisLee
keiko762
cyfbz
气质女流氓海伦
boychen
束缚身,流浪心
lian0404
兰卡威的harry
原贴:小说鉴赏的内容梗概
lilymarlen
原贴:怎样鉴赏古诗文?
aidair
原贴: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