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录

作者:王安忆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

顾文姬评分

4

546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谈话录内容简介

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怎样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个性与禀赋?作为“海派文学代表”、作品堪称当代文学典范,她的写作特色如何形成,风格怎样流变?她眼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怎样一番景象?小说家如何以独特的眼光“看”芸芸众生?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与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王安忆展开一次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本书以访谈对话的形式,第一次全方位展示王安忆文学人生的方方面面。书中王安忆谈成长,谈阅读,谈创作生涯的若干个转折点,谈在小说领域里的漫漫跋涉与自我突破,谈冰心、萧军、汪曾祺等父辈作家对她的影响与认可,谈与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交往与相惜,谈如何在传统的继承上严肃的反叛中找寻自我创作方向。访谈不拘一格,坦诚、率性、随意,充满激情,喜欢王安忆、关注当代文学、热爱文学创作的读者可一窥作家独特而丰富的心灵世界。简明目录:第一章 成长一、小时候、性格、环境二、母亲三、父亲四、文革期间的阅读五、开始写作六、职业化的状态七、传统和反叛第二章 关节口一、文学讲习所二、《儿童时代》三、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四、陈丹青五、史铁生六、再谈传统和反叛七、写作习惯第三章 “看”一、鲁迅的“看”和沈从文的“看”二、站在哪里看作品里的人物三、一座废弃的锡矿,一座废弃的钨矿四、看熟悉的东西和看不熟悉的东西五、写爱情六、小说,散文,戏曲,年轻人七、对知识的兴趣八、台湾和马华的文学,在台湾出书九、我们有没有力量审美化第四章 前辈一、冰心、萧军、一些老人二、宗璞三、汪曾祺四、陆文夫、高晓声、白桦五、王蒙、张贤亮六、张洁第五章 同代人一、张承志、张炜二、莫言、贾平凹三、阿城、王朔四、刘庆邦、刘恒五、迟子建六、苏童七、余华八、年轻一代第六章 写作历程一、 准备期,“雯雯系列”二、《小鲍庄》三、“三恋”和性的话题四、《流水三十章》和《米尼》五、《叔叔的故事》六、《妙妙》、《香港的情与爱》等几个中篇七、《纪实与虚构》八、《长恨歌》九、《长恨歌》之后十、还在过程之中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王安忆:散文呢,散文我就觉得谁都能写,现在可能也是给这世道搞的,谁都能写散文。只要识字好了,报刊又多。我觉得对我来讲,写散文其实蛮难的,像我自己的话,写散文就像在磨刀一样的,写散文它有一些难度,写什么就要像什么。小说呢反正你是虚构的,画鬼画狐都可以。我觉得写散文有的时候对我是一个训练,就好像绘画里的写生课,我就只能从这个角度去看,我本人对散文确实没有太大的兴趣,就好像是一个余兴节目。

王安忆:自己心里有数的。我跟你说没有一个作家不清楚的,是作家都知道。你看有些作家特别在乎别人的评论,然后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解释自己的作品,心里都很清楚的。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实力,又使出了多少,实现了多少。一部作品写出来,任凭别人怎么说,真知道好坏的就是作家自己,没有例外的。除非是特别愚顽的人。

王安忆:只有年轻才会想到去写作去投稿的,这是件很自然的事情我们这批人出来都是三十多岁,铁凝啊,张炜啊,都是这个年龄尤其是铁凝,很早就写了《夜路》,那时オ刚到二十岁吧,也很好。而且这些人受教育不多,文字修养全靠读书读出来,文字出手就很老到的,不像现在小孩是考试考出来的教养,写出来的文字,一看就晓得,没读过什么书,水得要命。我的文字不算老到的,我的文字我知道,我的文字一开始是很幼稚的,慢慢慢慢才好起来的。

王安忆:还有,我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艺术家的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具体的,和我们没有抽象的逻辑的训练有关系。短篇我们还行,还可以期待像苏童啊这一些意外的表现;中篇好也是因为我们都是靠实力,都是靠生活经验,靠材料的,我们的材料正好到这个体积是差不多了;再大的话,你如果没有一个抽象的思维方式你没有理由写那么长的,你凭什么让它这么长下去?你必须要有个动力的发生的链,就像机械,齿轮带动下一个齿轮,再带动下一个齿轮 张新颖:这个理由很重要,因为长篇的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世界,要有自己支撑自己的理由。

P102:他说到水,说每个人的"水"是不同的,最宽广的是海,第二宽广的是川,第三是河,最后是塘那种……他当时看我,说我水之一栏是川,我觉得他对我有一种预示,我在想我的生活大概会比较宽广。 P103:他说最硬的是槟榔木,特别不能圆通,他说我妈妈就是槟榔木,最不容易受人家影响。

P106:别人都忙着向西方认同,他却在向中国认同。

P120-121:我觉得艺术就是一个没有用的东西,现在我们什么东西都要有用。像葬礼,我参加农村的葬礼,真觉得是艺术……因为它是没有用的,我们现在把没有用的东西都取消掉了。 …… 《庄子.寓言》中说"四年而物",到了第4年才格物嘛,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不是否定未知,而是否定迷信。

P123:他说其实父母到后来吧,对你已经没什么作用了,但他们是个象征,他们在的话你就会觉得好像树还有荫,他们没有了,你就是自己一个人无遮无挡在前面了。需要的,前面需要有人的,就像我们有的时候拼命要看书,看书就是要找一个传承呀。

P196:本雅明有句话说的很好,他说一开始那个文字是站着的,刻在石头上的,后来就变成躺着的了,就是到了印刷品上,那现在到了电脑上,电脑机器对印刷品的冲击还很大。 ………… 你在石头上刻一个字,那肯定是很慎重的。 一个是很慎重,另一个是他很难复制,别人要来看的话要跑好远的路。现在就是坐在家里边什么都能看到,很可怕,这种传递的快速是很可怕的,这种方便会给艺术带来很大伤害,因为艺术的本质是由不方便造成的。

P334:有的学者说唐以后的文学就不行了,一定要看先秦的文学,这当然有点夸张,但是也有一定道理。就是越早的人可能越大气。 ………… 中国文化非常难以继承,和中国人的那种气质可能有点关系。中国人的气质真的是要靠"养",古代靠自然"养",后来靠文明"养",文明越积累,离自然就越远,越"养"越人工,但总归是"养",很难传授。你看西方的东西,真的可以传授给你,他有逻辑的链接,可解释和证明。中国的就很难了,他更主要的是一种气质。

P367:文字就是名,文字也是"明",名文字还是"铭",文明刻下来的记号。 很多东西没有了之后,我们只能依靠它的壳来认它的内容了。从名去认实,实都消失掉了,幸好还有名。这也是文明留给我们的符号。

王安忆:我觉得是相当普遍的,那时候凡是青年都是苦闷的;凡是苦闷的人,他只有看书。我就觉得我们那个时候的生活比现在更加有文学性。无论具备何种才能的人,比如科学、技术、体育、绘画,他们怎么处理他们的苦闷?还是看书,看文学书,所有的有志向的人,哪怕志向是和文学背离的,满足自己情感,宣泄自己情感,还是看书,看小说。不像现在,现在的文学职业化了,只有职业里的人和文学有关;他如果是搞理工的,就完全和文学不边了。

王安忆:我拉琴拉得很差的,没有音乐天赋,又不喜欢。我母亲说你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一个特别喜欢的东西,无法满足感情的需要,那么不妨就写写东西吧。

反叛肯定是处在一个需要挣脱的状态,这东西把你束缚住了,所以你要挣脱一下。可是现在百无禁忌,在这样放纵的状态中,还有什么需要反叛,反叛还有什么革命的意义?现在,反叛是剩下一个姿态了,现在的人都是形式主义。

王安忆:像上次张文江讲的,《庄子・寓言》中说,“四年而物”,到了第四年才格物嘛,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不是否定未知,而是否定迷信。我记得我们在全国政协开会的时候,有一位院士,是专门研究生物基因的。我问他,你相不相信鬼?我想,他们科学家肯定是唯物主义者。可他回答我,回答得特别好,他说,你用了一个很好的词,你知道吗?你用了“相信”,相信是不需要证实的。他就承认很多东西是无法证实的,但是它不一定不存在。

王安忆:说到《红高梁》,其实,每一个作家都是有一个庄稼做底的。莫言的高梁,张炜特别喜欢红薯和玉米,苏童很喜欢棉花,我很喜欢麦子的。庄稼真的很美,没看到庄稼的人不知道它怎么美,你想象不到一块土地里面,一个种子,它最后会长成这么样的形状,这么丰富的形态。这种形态根本不是人能够制作的

好像也有命的,我母亲曾经在绍兴找乡下人算命,乡下人算命算得蛮准的;他给我父亲算命说,他挺有福分,某些遭际在别人的话都能上吊,可是他,优哉游哉的;作为我妈妈来讲,我觉得她对付我们一家人蛮辛苦的,不像我父亲那样潇洒。其实我父亲比我母亲大六岁,但给我妈妈算命的人说,“你的丈夫啊就像你的儿子”,我觉得算得也很准。

谈话录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王安忆

王安忆

王安忆,生于1954年出生于南京,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至今。2004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现任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恨歌》《桃之夭夭》《天香》《匿名》《红豆生南国》《考工记》等,著作被翻译为多国语言。

王安忆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