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来看看武侠小说起源在什么时候。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是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古典文学作品,再往前与武侠能挂上钩的就是汉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游侠列传了。 上面所说的是武侠小说的起源,大家都知道,小说是作为一种载体存在的,而武侠小说的载体就是“侠义精神”,那么新的问题就引出来了,“侠义精神”起源于何时?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墨子。 何也?我们不妨先来看墨子生存的背景,任何一种文化或者精神的产生,都与其生存的环境休戚相关。 墨子所处的正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诸候争霸,群雄并起,为了消除当时“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的混乱局面,墨子提出了著名的“兼爱”、“非攻”思想,提倡要“爱人若爱其身”、“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等主张,创立了代表最低民众利益的墨家学派,并身体立行,以身作则,奔走天下。 毛泽东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墨子比孔子高明在何处? 有这样一句话说孔子和墨子:“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意思是说孔子与墨子因济世而奔走天下,一个连席子都没睡暖,一个才生着火,烟囱刚冒烟就又要出发了,可见他们忙到了什么程度,也足见圣人之风范。这里除却儒墨两家的思想不谈,单从两人游说天下这事而言,也有着巨大的区别。虽说两人游走于诸国其本意是相同的,都是为救民于水火,但孔子出行的排场和行头绝对要比墨子来得隆重得多;墨子则不同,他提倡勤俭,一身粗衣,一双草鞋,用现在的话说,比农民还土。但是,他每次出国,在进行“国际性谈判”后,总能救回许多百姓的性命,这可是实打实的功绩!先秦时期的诸子往往大多是光说不练的,而墨子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我这么说,并非想证明诸子中唯墨子为侠,非也。我讲上面这些话,只为证实一点,墨子是侠义精神的倡导者和传倡者。墨子说:“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这个“任”就是“侠”的意思,大意是说,侠,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使自己的作为有利于他人。 墨子生平几次出国,以拯救苍生为己任,为阻止楚国攻宋,他只身犯险,穿一双草鞋徒步行走十天十夜,终使一场干戈平息,使两国百姓免于涂炭,诚可谓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他指出:“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说侠就是要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济世而不顾自己的利益。他教导弟子,大多数人的利益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而顾大义(注:这里所说的“义”,是指“利”)。他说:“义,志以天下为芬。”要把天下百姓的利益看作是分内之事。 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侠义精神,这种精神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曾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激励过无数仁人义士。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遥想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些不顾性命为民族存亡而奔走的人身上,难道看不出墨子为天下百姓奔走呼号的身影吗? 至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墨子所说的“任”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侠”,他是名副其实的侠义精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这就是中国的侠义精神,而墨子便是侠义精神的祖宗。后来出现的武侠小说其最根本的源头就在于此
小说的起源是什么和什么
fruily
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的一大类别。“侠”这个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在韩非子·五蠹中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至于武侠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记·游侠列传,是武侠史上最早的篇章. 第一部武侠小说 当推汉代无名氏的燕丹子,六朝时期的武侠小说侈谈鬼神,侠客也常用怪诞的手段来达到行侠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干宝《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李寄和陶渊明《搜神后记》中的比丘尼等。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把以武力挟持他人的人也归之于“侠” ,代表作品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周处、戴渊等,为后世的武侠小说塑造性格复杂的侠客形象开了先河。唐代的武侠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趋向成熟。代表作品有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袁郊的《红线》、裴铏的聂隐娘、《昆仑奴》等。宋代武侠小说主要模仿唐代,但也有不同于唐代的作品。例如,含有丧国失地后思乡之情的侠妇人,着重写道教法术的李胜,讲述盗贼机智狡黠的我来也等。明代文言武侠小说已处于低潮,但有一部短篇文言武侠小说集剑侠传,采自唐、五代、宋的传奇小说,多属脍炙人口的精品。白话武侠小说自宋元话本开始 ,日趋兴盛 ,明代短篇白话武侠小说散见于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中,代表作品有《李汧公穷邸遇侠客》、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钱等。长篇白话武侠小说当推元末明初成书的《水浒传》,是古代武侠小说的扛鼎之作。清代是武侠小说发展中的一个高峰 ,从内容上可以分为 4个流派:忠义盗侠型、武侠公案型、英雄儿女型、武侠神怪型。文言的有蒲松龄的短篇《小翠》、《娇娜》、《聂小倩》等,白话的以天花藏主人编次的《济公全传》和唐芸洲编次的《七剑十三侠》为代表。《济公传》是一部别具一格的武侠小说,主人公济颠是一位亦侠亦僧、亦丐亦神的喜剧性人物,成为后世武侠小说中喜剧侠客形象的重要渊源。
贵公子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其意指“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也就是所谓的“残丛小话”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概念出现于汉代,西汉刘歆编的《七略中已有“小说家” 的明确类目。桓谭在他的《新论》中说:“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说,近取譬论,以作短书, 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段话,既说明小说的形态特点是短篇体制,运用比喻说事,又 强调了它的社会功用。东汉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进一步明确了小说的内涵及特点: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因此,在他的汉书 艺文志中,小说家被排斥在九流之外,排在十家的最后一家。 综合汉人对小说的理论,大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小说的内容来自民间传说,属“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是不符合“大道”、不见 于经典的琐闻杂说或神怪故事。 2.小说的形态特色是“残丛小语”,即短篇体制,运用比喻、夸张的虚构手法,因此具 有生动性和形象性。 3.通过说故事或叙事对生活进行指导,既具有传奇性又具有知识性和说教性。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神话的关系 小说究其根本,应来源与神话与传说。明代胡应麟说《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少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独具风貌的作品,自古被称为“奇书”,此书共十八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 山经以纪五方山川为纲,系之以古史、草本、鸟兽、神话、宗教等内容;海经 除著录地理方位之外,还记载远方异人的状貌和风俗,夹杂着大量的神话片段。 《山海经》是录著我国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典籍,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西王 母”、“黄帝与蚩尤之战”、“鲧禹治水”等。是孕育后世小说的胚胎。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山海经》乃“小说之最古者尔”。 西晋太康年间出土于河南汲县魏襄王冢中的穆天子传,以相当可观的篇幅描写了周 穆王以造父为驭者、以河伯为副车,驱八骏巡行天下。穆天子传代表着神话向小说的过 渡,并开了后世英雄传奇的先河。 中国的神话有一个历史化和宗教化的过程,神话人物常会被逐渐纳入帝王家谱和宗教神 谱,反映这种变化的,在中国小说史上有一种由神话过渡到“仙话”的现象。仙话更多地表 现了后世人的理想和欲望。这表现了小说一方面吸取神话的幻想,一方面,又开始脱离神话 那种先民心理,回归到现实的人情。 二、中国古代小说与子书的关系 古代小说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目录中一般属子部,故称子部小说。 《晏子春秋》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故事简洁完整,语言清新流畅,许多篇章已具有了小 说的叙事特点,如著名的“晏子使楚”。 先秦诸子为了形象地阐明道理,往往用寓言来说事。这些寓言既具有讽谕性、哲理性, 又具有故事性、形象性,有些寓言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已具有小说的特点。 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韩非子》中的寓言,诸如“和氏璧”、“买椟还珠”、“自相 矛盾”。《庄子》中的寓言如“疱丁解牛”、“匠石运斤”、“佝偻者承蜩”等。宋代黄震说庄子 是“诙谐小说之祖也”。 三、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书的关系 从《左传》开始,史家在著述历史的时候,便常杂以流传民间的遗闻佚事,使历史事件 故事化,而且叙事完整翔实,并运用逼真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使历史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 动。如:出亡中的晋公子重耳,谏假道的宫之奇,哭师的蹇叔等。 战国策 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说是一篇很生动的小说。 从《左传》到《史记》、《汉书》,这些历史散文都证明了“史有诗心、文心”的观点。 同是,它们的叙事方式、结构形态、语言技巧也常常的影响了中国小说文体的发育、发展。 此外,中国小说中也有一些被称为“野史”的作品长期窜入史书的领域,如《吴越春秋》, 是一部采用虚构手法的小说,而不是史书。 从《左传》开始的史学,的确是“小说之祖”。
原贴: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
失眠的茶__
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如果说先秦两汉乃至魏晋志怪,为武侠小说的产生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为之前奏;那么唐传奇在文学史上一领风骚时,武侠小说即真正开始萌芽。
火药没有发明之前,刀枪剑戟都被称为冷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术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卫国,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贵,尤其是统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国古代教学,是文武并重的,《周礼》中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中的射与御,就是射箭、驾战车挥刀枪作战的。汉书.艺文志亦载“剑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称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为基本技能,据今已有二千多年,至南朝刘宋时,已有武术之称。会武术的人,一方面进入朝廷的军队,成为职业军人,这类人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会在浴血沙场的同时,求得功名富贵。
但总有一类人,就象现在的执政党与在野党一样,对朝廷政治以及当权者有不同看法,在武术上的在野党就是那些号称侠客的人。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落民间,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战权贵、邪恶,扶危济困,这也原本没有错,但也有因所谓重感情、讲义气而犯糊涂的时候,只为报恩或复仇,可以置国家法律与他人利益于不顾,这就是韩非子说的:“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当侠客们啸聚山林,当起“绿林好汉”来“替天行道”,公然与当权者叫板时。这种行为,却得到老百姓的拥戴,这同时也是侠植根人们心中,得到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如瓦岗寨的程咬金、秦叔宝等与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等。
摘自小说阅读网
原贴:武侠小说的起源?
RhymeeXie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与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不完全相同。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此外,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这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班固则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神话传说。从简略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胡应麟称后者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其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不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子部小说家类和史部杂传类缺少严格的区别,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
原贴: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
mandyjanic
玄幻小说是一种类型小说,通常以冒险、战争为主题,时代背景、世界观等皆无拘束,可任凭作者想像力自由发挥。与科幻、奇幻、武侠等幻想性质浓厚的类型小说关系密切。 一般认为玄幻小说一词为香港作家黄易所提出,原意指“建立在玄想基础上的幻想小说”。 玄幻小说 1990年代后半网络文学兴起,在网络上发表的小说作品与日俱增,其中许多作品是以日本角色扮演游戏为基础所衍生出来,带有剑与魔法风格的冒险故事,曾一时被归类为RPG小说。但随著故事题材的拓展与多元化,开始有人引用玄幻小说一词来为这些小说分类,并且迅速普及于网络社群之间。 到了2000年代前半,由于文类定义的松散模糊,原则上凡是不能明确归类于科幻、武侠、恐怖等传统范畴的幻想小说,都可以被归于玄幻小说之类,因此其定义也明显超出了黄易初时对此用词的设想。 玄幻小说所涵盖的类型大致上和英语中的"fantasy"较为接近。约莫在玄幻一词开始普及的同时期,奇幻一词亦被引入中文用于对译fantasy,但由于两者的使用社群重叠不大,因而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意涵。 对于惯于以奇幻对译fantasy的社群而言,玄幻意指“混和奇幻、科幻、武侠等多重要素的中文幻想小说”。 对于惯于以玄幻来统称幻想小说的社群而言,他们有时会以玄幻来统括fantasy的范畴,有时会以魔幻一词来指称欧美的fantasy小说,尤其是强调其偏重于超自然与魔法的特色。 玄幻小说的定义,至今仍有不少争议。科幻小说家叶永烈说过,科幻小说、魔幻小说、玄幻小说是幻想小说的三大种类。这种分类方法目前得到较多的承认,所谓幻想小说是一种建立在假想情况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区别在于:科幻小说注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为第一部代表作;魔幻小说是建立在神话基础上的,以西方的《魔戒》、龙枪等为代表;玄幻小说最近才在中国大陆兴起热潮,它建立在玄想之上,内走得比魔幻小说更远,更自由,不受科学依据的束缚,有更多空间可以发挥幻想,黄易可视为中国现代玄幻小说的一个代表。中国的玄幻小说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早已把这各种元素都收拢其中了。网络上最火红的玄幻小说之一《飘邈之旅》开宗明义就说:“也许会看到古代中华的延续;也许会看到先进的文明;也许会看到诱人的法宝;也许会看到仙人的遗迹;也许会看到西方中世纪的古堡;也许会看到各种稀奇古怪野兽;这就是飘邈之旅。”仅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玄幻的玄,和玄学没有瓜葛,而仅仅是一种海阔天空恣意纵横的玄想
原贴:玄幻小说的起源
宝中金堂杨大爷
玄幻小说是一种类型小说,通常以冒险、战争为主题,时代背景、世界观等皆无拘束,可任凭作者想像力自由发挥。与科幻、奇幻、武侠等幻想性质浓厚的类型小说关系密切。一般认为玄幻小说一词为香港作家黄易所提出,原意指“建立在玄想基础上的幻想小说”。 玄幻小说1990年代后半网络文学兴起,在网络上发表的小说作品与日俱增,其中许多作品是以日本角色扮演游戏为基础所衍生出来,带有剑与魔法风格的冒险故事,曾一时被归类为RPG小说。但随著故事题材的拓展与多元化,开始有人引用玄幻小说一词来为这些小说分类,并且迅速普及于网络社群之间。 到了2000年代前半,由于文类定义的松散模糊,原则上凡是不能明确归类于科幻、武侠、恐怖等传统范畴的幻想小说,都可以被归于玄幻小说之类,因此其定义也明显超出了黄易初时对此用词的设想。 玄幻小说所涵盖的类型大致上和英语中的"fantasy"较为接近。约莫在玄幻一词开始普及的同时期,奇幻一词亦被引入中文用于对译fantasy,但由于两者的使用社群重叠不大,因而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意涵。 对于惯于以奇幻对译fantasy的社群而言,玄幻意指“混和奇幻、科幻、武侠等多重要素的中文幻想小说”。 对于惯于以玄幻来统称幻想小说的社群而言,他们有时会以玄幻来统括fantasy的范畴,有时会以魔幻一词来指称欧美的fantasy小说,尤其是强调其偏重于超自然与魔法的特色。 玄幻小说的定义,至今仍有不少争议。科幻小说家叶永烈说过,科幻小说、魔幻小说、玄幻小说是幻想小说的三大种类。这种分类方法目前得到较多的承认,所谓幻想小说是一种建立在假想情况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区别在于:科幻小说注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为第一部代表作;魔幻小说是建立在神话基础上的,以西方的《魔戒》、龙枪等为代表;玄幻小说最近才在中国大陆兴起热潮,它建立在玄想之上,内走得比魔幻小说更远,更自由,不受科学依据的束缚,有更多空间可以发挥幻想,黄易可视为中国现代玄幻小说的一个代表。中国的玄幻小说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早已把这各种元素都收拢其中了。网络上最火红的玄幻小说之一《飘邈之旅》开宗明义就说:“也许会看到古代中华的延续;也许会看到先进的文明;也许会看到诱人的法宝;也许会看到仙人的遗迹;也许会看到西方中世纪的古堡;也许会看到各种稀奇古怪野兽;这就是飘邈之旅。”仅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玄幻的玄,和玄学没有瓜葛,而仅仅是一种海阔天空恣意纵横的玄想
原贴:玄幻小说的起源
yellowstar
1、源出于姜姓,出自远古颛顼帝之臣伯夷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记》、姓苑等记载,上古时期,有一种官职称作“四岳”,专门职管祭祀三山五岳。
2、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景颇族岳氏,源出景颇族中的数个部落,主要是重原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这三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在元、明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岳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台湾土著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岳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
岳姓名人
1、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2、岳雷
岳雷系岳飞第二个儿子,刘氏生,字发祥,号夏卿,又号声甫。宋靖康元年(1126年)3月17日,生于山西平定县军中。
据河南夏邑县岳氏宗谱记载:据河南夏邑县岳氏宗谱记载:岳飞宣和六年(1124)年赴平定任偏校二年,至靖康元年(1126年)刘氏生岳雷后离开平定,金南侵中原时失散。建炎三年(1129年)寻回军中。后岳雷妻赵氏,封辅德夫人。
3、岳霖
岳霖(1130—1192),字及时,号商卿,宋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人,岳飞的儿子,母李娃。岳飞遇害时,霖年仅12岁,孝宗皇帝昭雪时,霖32岁。霖广泛收集父亲遗事,其子岳珂在此基础上编成鄂国金佗稡编28卷、续编30卷。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岳氏起源??
啡
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史传。庄子所说的小说是小道,与大道相对,范围相当广泛,可以用冯梦龙的观点概括:“六经国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说也。”班固说的小说,属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议,可补正史不到处。以上小说和我们今天认为的古代小说和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现在划定的古代小说从唐传奇开始,是典型的史传写法,当时也是以此见史才水平的,根本不是鲁迅所说的“有意为小说”。现当代的小说则起源于欧美,都是学的欧美小说写法。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把中国小说的起源,追溯到神话传说,这是完全的谬论。这是受到西方小说史观的影响,仿照西方的套路来论述中国小说。西方的神话比较发达,所以影响到后来的小说。但中国并非如此,中国是史书发达,就是先秦的某些神话传说,在古代也是归类到史里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史书会有一些神话内容的原因,他们是真的相信那是历史事实的,最起码在没有证据否定时,作为存疑资料也会将它们写下来,过于荒诞的则全部不留。因为鲁迅相信西方的理论,并且认为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便将中国的小说加以臆想,追溯到神话传说。由于鲁迅的名望,所以后来的学者都是人云亦云,紧跟"鲁大师"的步伐,不敢稍越雷池,才会有今天的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的谬种流传。
原贴: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
yes_i_will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原贴: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起源
velours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神话传说。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先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前者对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细节描写;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比,减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后者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 “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不为无见。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这两类缺少严格的区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15家,均已亡佚。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重要的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西晋)张华《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宋)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北齐)王琰冥祥记,(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包括后人的辑本,共约五十种,足见其兴盛的情况。
原贴: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起源
郑飞_大飞
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的一大类别。“侠”这个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在韩非子·五蠹中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至于武侠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记·游侠列传,是武侠史上最早的篇章.
第一部武侠小说 当推汉代无名氏的燕丹子,六朝时期的武侠小说侈谈鬼神,侠客也常用怪诞的手段来达到行侠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干宝《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李寄和陶渊明《搜神后记》中的比丘尼等。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把以武力挟持他人的人也归之于“侠” ,代表作品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周处、戴渊等,为后世的武侠小说塑造性格复杂的侠客形象开了先河。唐代的武侠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趋向成熟。代表作品有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袁郊的《红线》、裴铏的聂隐娘、《昆仑奴》等。宋代武侠小说主要模仿唐代,但也有不同于唐代的作品。例如,含有丧国失地后思乡之情的侠妇人,着重写道教法术的李胜,讲述盗贼机智狡【摘要】
武侠小说的起源?【提问】
翾爚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遇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Nicole.G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cm_boy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咪咪猫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千雪qiyoki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houtansong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张帅康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JennyGu_婧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厦厦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7879220156195726111, "vid": "v02004d30000bechv4suatl5n46sgjr0", "vu": "v02004d30000bechv4suatl5n46sgjr0", "duration": 12, "thumb_height": 276, "thumb_neardup_id": 6272450753819985648, "neardup_id": 166525720475450229,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2, "h": 368,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677745}, "ultra": {"duration": 12, "h": 552,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1455928}, "1080p": {"duration": 12, "h": 830, "subjective_score": 0, "w": 1920, "file_size": 2724565}, "normal": {"duration": 12, "h": 276,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440891}}, "vname": "\u8336\u58a8\u6587\u5316.mp4", "hash_id": 15986898552957571082, "media_id": 51083230021, "thumb_width": 640,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276, "thumb_url": "bc5000009d1c163b8a20", "thumb_width": 640}], "item_id": 6600344218923696654, "user_id": 51082550956, "thumb_url": "bc390008216f4212ebba", "thumb_uri": "bc390008216f4212ebba", "md5": "712613d227c12e785231081c76188ceb",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bc390008216f4212ebba", "src_thumb_uri": "", "sp": "toutiao", "group_id": 6600344218923696654} --}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Frank弗兰科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ADRIAN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shanwei55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Evodia乖宝妈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emilywu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小蜗牛61
原贴:宋词的起源是什么?
绿茶
原贴:益智粽有什么起源和典故?
gillianau
小螺号
最凉不过人心
小玲达
甜心
空气
哈苏会飞
大明月
sjswzj
小梦儿
Clytie
天野来风
渊源和特征 早期美国通俗小说的第三道风景线为哥特式小说(gothic fiction)。“哥特式”(gothic)这个词在英语里有多种含义。它既是一个文学词汇,又是一个历史术语,还可以用作建筑和艺术方面的专门用语。作为一个文学词汇,它也有多种含义。它既指一种文学现象,又指一类文学作品,还可以表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这些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方法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此处按照通常的做法,用它来表示一类通俗小说。这类小说曾经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十分繁荣,然而它们的作者,除少数外,均被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所忽视。其模式特征是,故事常常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和荒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狭窄的空间和鬼魂出没的建筑内,悬疑和爱情交织在一起。惯常的悬疑手段有神秘的继承权、隐秘的身世、丢失的遗嘱、家族的秘密、祖传的诅咒,等等。到最后,悬疑解开,歹徒暴露,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障碍扫除。不过,这种爱情有别于言情小说里的爱情。两者的区别是:哥特式小说通常描写神秘冒险故事,其爱情障碍往往来自歹徒;而言情小说描写家庭平凡琐事,其爱情障碍往往来自男女主人公本身。
哥特式小说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开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尔。他的奥特兰托城堡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的模式。哥特式小说的出现,既与当时英国墓园派诗人的“哥特式”情结有关,也与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的“哥特式”美学标准有联系。此外,它还借鉴了理查森的克拉丽莎的“女郎一恶棍”这一对立模式。这种小说问世不久,即引起克拉拉·里夫(Clara Reeve,1729—1807)、索菲娅·李(Sophia Lee,1750—1824)、威廉·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1760—1844)等许多人仿效,成为最流行的体裁,并迅速从英国扩展到整个欧美。至18世纪90年代,哥特式小说逐渐演化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恐怖型哥特式小说,其特点是坚持传统的手段,并在此基础上融人病态的邪恶,以增加神秘、恐怖的效果,如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1775—1818)的僧人(The Monk,1795)。另一个分支是感伤型哥特式小说,其特点是保留古堡场景,但抛弃过分的神秘成分和极度的恐怖气氛,使故事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如玛丽·拉德克利夫(Mary Radcliffe,1764—1823)的尤道弗的奥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1794)。这两个分支对美国都有影响。在美国恐怖型哥特式小说家当中,代表人物是查尔斯·布朗(Charles Brown,1771—1810)。他的威兰(Wieland,1798)等一系列恐怖哥特式小说以阴郁的色调和神秘的气氛,极为传神地描述了主人公的恐惧心理,对后世的严肃小说家影响很大。在感伤型哥特式小说家当中,代表人物有萨莉·伍德(Sally Wood,1759—1855)和伊萨克·米契尔(Isaac Mitchell,1759—1812)。前者以18世纪的法国和西班牙为背景,创作了《朱莉亚》(Julia,1800)等一系列知名的哥特式小说。后者以哥特式小说庇护所(The Asylum,1804)闻名。
查尔斯·布朗 1771年1月17日,查尔斯·布朗降生在费城一个古老的贵格会教徒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自幼体弱多病。然而,在读书和写作方面,他显示了较大的天赋。儿时,他在费城友人的语法学校上学,即博览古典作品,十岁便给哥伦比亚杂志撰稿。十六岁时,他师从亚历山大·韦尔考克斯,学习法律。但是,他的兴趣依然在写作上。1793年,他决定放弃法律,改学文学。同年他到了纽约,参加了由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德温 (William Godwin,1756—1836)领衔的友谊会(the Friendly Society)。威廉·戈德温对布朗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哥特式小说凯莱布·威廉斯(Caleb Williams,1794)促使布朗下决心从事哥特式小说创作。一回到费城,布朗即开始写作。1798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阿尔克温:关于女权的对话(Alcuin,A Dialogue on the Rights of Women),为改变妇女的不平等地位大声疾呼。同年,他的第一部哥特式小说威兰也面世。在这之后,他重返纽约,出任每月杂志(Monthly Magazine)和美国评论(American Review)的编辑。短短三年,他连续出版了五部小说。它们是:奥蒙德;或,秘密见证(Ormond;Or,The Secret Witness, 1799),埃德加·亨特利(Edgar Huntly,1799),阿瑟·默文 (Arthur Mervyn,1800),珍妮·塔尔博特(Jane Talbot,1801)和克拉拉·霍华德(Clara Howard,1801)。其后,布朗再次回到费城,编辑文学杂志(Literary Magazine)、美国纪事(American Register)和美国纪事或综合事录(American Register Or General Repository)。这一时期,他撰写了许多文章,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小册子。1804年,他和纽约的伊丽莎白·林(Elizabeth Linn)结婚。长期的艰苦写作毁坏了他本来虚弱的身体。1810年 2月22日,他因肺结核在费城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查尔斯·布朗的声誉主要在于威兰等一系列哥特式小说。威兰述说纽约一个名叫威兰的农夫突然看见天空闪现一道亮光。两个天使敦促他“摧毁自己的偶像”。于是,他变得疯狂起来,先是杀死了所有的马,继而杀死了小孩和妻子。接着,他去探望妹妹,想将她也杀死。结果他被逮住,被作为疯子关押。查尔斯·布朗成功地将传统的恐怖哥特式小说技巧同美国的场景结合起来,并出色地描绘了威兰的复杂恐怖心理。威兰幼时,父亲即死于非命,原因是没有遵循冥冥之中神灵的指令。尽管后来威兰同自己的妻子、儿女、妹妹克拉拉一道平安地生活了许多年,但那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浓浓的阴影。尤其是在他父亲建造的“圣殿”,在露天平台,在克拉拉的卧室,经常有一种神秘的声音。他一方面诚惶诚恐地揣摩这种声音带来的不幸,另一方面又联想起昔时父亲的惨死。恍惚中,他听到一个声音:“你的祷告听见了。为了证明你的忠诚,把你的妻子献给我。”于是,他杀死自己的妻子、孩子,又去杀妹妹克拉拉。
阿瑟·默文的主题不同于威兰。它是展现一种自然的邪恶,即黄热病对人类的肆虐;这部小说于1798年6月开始在每月杂志上连载,但只连载了两期,便以每月杂志的停刊而告终。翌年,布朗将其中的一部分整理出版。第三年,剩余的部分又被整理出版。由于布朗本人患过黄热病,书中有关这种瘟疫的描写非常逼真。此外,小说的情节也极为复杂。故事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斯蒂文斯大夫,另一个是十九岁的小伙子阿瑟·默文。正是在自家门口,斯蒂文斯大夫发现了染上黄热病的阿瑟·默文。接下来,阿瑟·默文述说了自己令人吃惊的经历。这些经历大部分与韦尔贝克有关。此人出卖、掠夺、杀害了自己的所有朋友。阿瑟·默文属于智慧型的人物。他依靠的是智慧,而不是武力。当他解救十五岁的少女伊莱扎时,巧妙地战胜了她的残忍的叔叔。
继阿瑟·默文之后完稿的奥蒙德同样以黄热病为背景。不过,黄热病不再充当串联情节的角色,而是作为一种手段,突出主人公的坚强性格。主人公康斯坦蒂尔兼有普通女人的个性和理想女人的品质。她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灾难。即便是面对遗弃自己情人的奥蒙德,她也非常镇静。后来她逐渐对奥蒙德产生兴趣,与其说是为了占有他,不如说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相比之下,奥蒙德的个性就显得乖戾。大概布朗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凶悍、极端自私的男人,结果未能如愿。
埃德加·亨特利又回到了原先的主题,即展现人的扭曲了的心理。一开始,布朗通过主人公埃德加·亨特利的视角,大势渲染了克利西罗梦游时的恐怖情景。与此同时,他以肯定的语气,对克利西罗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从而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很大的悬念。接下来,查尔斯·布朗交代了克利西罗的负罪感,埃德加·亨特利怀疑克利西罗杀死了他未婚妻的兄弟。埃德加·亨特利对克利西罗的调查最后居然走进了死胡同。他已经丧失了对最近事情的记忆。无需挑明,埃德加·亨特利本人就是梦游者。
总之,查尔斯·布朗的威兰等恐怖哥特式小说是早期美国通俗小说中的上乘之作。它们反映了布朗的贵格会教徒家庭背景,体现了威廉·戈德温的社会改革思想。尤其是,书中具有独创性的复杂恐怖心理描写影响了后世的一些著名小说家,如纳撒尼尔·霍桑、爱伦·坡、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等等。尽管威兰等恐怖型哥特式小说在艺术上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但并没有受到美国读者的广泛欢迎。真正为美国读者青睐的是另一类哥特式小说,即感伤型哥特式小说。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萨莉·伍德和伊萨克·米契尔。
其他作家和作品 萨莉·伍德,原名萨莉·巴雷尔,1759年生在美国缅因州约克县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她从小和当法官的祖父一道生活,接受了他的良好熏陶。十九岁时,她和理查德·基廷结婚。但婚后仅五年,理查德·基廷去世,留给她两个女儿和一个刚出世的儿子。她含辛茹苦地抚养子女,数年后再嫁,丈夫名叫埃比尔·伍德,系缅因州威斯卡西特的一个将军。从1800年起,她接连创作了五部哥特式小说,起初署名“马萨诸塞州一女士”,后改署“缅因州一女士”。这五部小说中,最重要的是处女作朱丽亚和受启迪的男爵(Julia and the Illuminated Baron,1800)。该书的场景设置在18世纪的法国,女主人公为美丽善良的少女朱丽亚。经过种种磨难,她和恋人终于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结成夫妇。小说里运用了许多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成分,如危险的高原、坟墓、绑架、强奸未遂,等等。其余的四部小说是多佛尔,或目击者 (Dorval;or the Spectator,1801)、阿米莉亚,或美德的感召力 (Amelia; or,the Influence of Virtue,1802)、费迪南德和埃尔米拉:一个俄罗斯故事(Ferdinand and Elmira: A Russian Story,1804)、黑夜的故事(Tales of The Night,1827)。它们的场景均设置在欧洲,而且均有神秘、恐怖的情节。
伊萨克·米契尔于1759年生在纽约州奥尔巴尼县。他曾是当地报纸政治晴雨表(The Political Barometer)的编辑。1804年,就在这家报纸上,他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了自己创作的哥特式小说庇护所;或,阿朗索和梅莉莎(The Asylum;or,Alonzo and Melissa)。不过,直至1811年,这部小说才由纽约州波基普西的书商约瑟夫·尼尔逊出单行本。同一年,一本署名为丹尼尔·杰克逊的书名类似的剽窃之作阿朗索和梅莉莎;或,冷漠的父亲 (Alonzo and Melissa;or,the Unfeeling Father)也出版问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受到读者青睐、一再重印的居然是丹尼尔·杰克逊的版本。后来,人们终于辨明真伪。其根据是,盗版本不像原作那样载有一篇内容丰富的序言。庇护所;或,阿朗索和梅莉莎主要叙述一个传统的“古堡救美人”的故事。小说的场景设置在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康涅狄格。女主人公梅莉莎爱上了贫困的革命者阿朗索,结果被父亲关在一个闹鬼的古堡里。后来,阿朗索参加了华盛顿的海军,在独立战争中被英军俘虏。在富兰克林的帮助下,他逃离了魔掌,并取道法国回到家乡。这是富兰克林在美国哥特式小说中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亮相。故事的高潮发生在结尾。在查尔斯顿,乡人传说梅莉莎已死,阿朗索便去她的坟前祭奠。然而,梅莉莎没死,她设法逃离古堡来和意中人相会。
原贴:哥特式小说的起源与特点?
xiaofei
原贴:岳氏起源??
陈墨沉默了
原贴: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
大瓜瓜要赚奶粉钱
实,以遍数来规定“三呼”的朝仪是后来才加上去的,最早的朝仪应该称作“山呼万岁”, 起源于汉武帝。
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的春天,汉武帝亲自登上中岳 嵩山,登上嵩山后,跟随的官员和士卒们只听见嵩山发出了巨大的呼声,呼的就是三遍
“万岁”。 在古代统治者看来,这就是祥瑞之兆,兆示着登基的皇帝得到了上天的许可。 当 然,估计这是汉武帝自己的造神工程,当不得真,不过从此之后,参见皇帝的朝仪和为皇
帝祝颂的仪式上就充斥着“山呼万岁”的马屁之声,这一官场惯例就此固定了下来,因为 是登嵩山而招来的呼声,故称“嵩呼” “呼嵩”,或者干脆就称作“山呼”。
唐人卢纶有皇帝感词诗,其中写道:“山呼一万岁,直入九重城。”张说有::大唐
祀封禅颂》的马屁文章,其中阿谀道:“五色云起,拂马以随人。,山呼万岁,从天而虽地。” 可见其震耳欲聋的程度。 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的记载更夸张:“禁卫人高声嵩声
甚震,名为绕殿雷。 ”元史。礼乐志中有具体的规定曰跪左膝,三叩头,曰山呼,曰 山呼,曰再山呼。”注解说凡传山呼,控鹤呼噪应和曰万岁,传再山呼,应曰万万岁。 ”
可见,正确的称谓应为“山呼万岁”。
marquis_z
武侠小说,咱们先解释前两个字。武:武术;侠:有能力的人不求回报地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社会追求。总的来说就是讲一个会武术,又喜欢帮助他人的人的故事。
武侠小说是我国旧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中国最早出现的长篇武侠小说为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文学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侠客身上大多都具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对自由的向往和不屈的精神,凭着一身好武艺,挑战权贵、邪恶,扶危济困,做了普通人想干而又不敢干的事情,反映了人们的希冀和愿望,因此他们的事迹会口口相授,广为流传。
在者就是有一旦侠客身上拥有了家国情怀,他的形象就会逐渐丰满光辉起来。例如,近代清光绪年间的大刀王五,以保镖为业,被人称为大侠,他与谭嗣同交厚,戊戌变法时,还主动要求保护他出走。再有就是霍元甲,就曾击败不可一世的洋武师,大长了国术威风。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则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土壤。
历史上,许多身怀绝技的武侠们常常愿意退隐江湖,这是因为人心难测,即便是恩重如山的主人们也是如此,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武侠的为人和武侠小说的创作。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也使他们更愿意洁身自好,不愿意同流合污,这也是武侠们得到人们尊敬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文人们一种理想的人文精神,所以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的文人愿意记录书写创作这些武侠故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魏晋南六朝、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民国、当代武侠这六个阶段。其中清代中期出现的《三侠五义》,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长篇武侠小说,对中国后世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影响深远,称得上是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三侠五义》有关武功技击(如点穴、暗器、剑诀、刀法、轻功提纵术等)、江湖勾当(如闷香、百宝囊、千里火、夜行衣靠、用毒、皮脸面具等)以及机关埋伏(如陷空岛、冲霄楼)种种名目之演述,均对以后武侠小说之内容素材有决定性之影响。
50年代至90年代当属新武侠小说,尤以梁羽生、金庸、古龙为代表。金庸的武侠小说往往结合历史,其中不仅有侠、有义、更多得是家国情怀。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引人入胜,增添了读者的代入感。
绘声绘色
谢邀。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一、起源武侠小说大约盛行于明未清初,尤其是在清朝、民国,武侠、志异类小说已达鼎盛时期。在武侠小说之初,即有剑侠、侠客、绿林好汉等传奇,聚啸山林、行走江湖、除暴安良、杀富济贫。在此传说、传奇的基础上就有了三侠五义、蜀山传之类的小说。二、发展前面说到,明未清初此类小说盛行开来,如聊斋志异、夜雨秋灯录、荧窗异草等。后来,有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古龙、梁羽生的系列小说问世。三、特点艺术、文学性较强,着重还是传奇成份较多。当然,主基调是好的、匡扶正义、保家卫国穿插于故事情节之中,跌宕起伏时现高潮。四、代表作品对此,因限于条件也说不好几部。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书剑恩仇录、冰川天女传、小李飞刀等等
vinsoncheung
中国武侠小说源远流长,史记.游侠列传,郭解的故事已经具有传说的性质,可是为武侠小说的萌芽。唐代聂隐娘传红线传是武侠小说的初期形态。至元明之际产生的描写侠以武犯禁的不朽巨作《水浒传》。清代的《三侠五义》《小五义》兼写清官是武侠小说的一个流派。
1920年以来,武侠小说星座层出不穷,有江南不孝生写的《江湖奇侠传》,河北赵焕亭写的双剑奇侠传,后来又出现北派五大家,有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有《平妖传》《济公传》《绿野仙踪》《女仙外史》乃至《七剑十三侠》等。
接下来的大家就是金庸。他在梁羽生之后,在《新晚报》发表了武侠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是做文才斐然,对白传神,叙述繁而不乱发表以后,即一鸣惊人。最后金庸又写了《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等。
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多为中国古代,尤其以宋元之乱世为多,因为在乱世之中人更加需要以武力来证明自身价值。武侠小说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它是以武学为中心,兼有中国古代的医学佛学,道学艺术以及各种神秘学等。武侠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是建立在武学的基本思想。习武的目的是制止以强凌弱的行为。
武侠小说一般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刻画鲜明独特,充满了家国情怀。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历史知识并受到抑恶扬善的武侠精神的鼓舞。
点点丫点点
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大类别。自古至今,武侠小说一直流传不衰,尤其是当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名家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无论在思想内涵,或是叙事技巧上,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吸引了海内外一个社会层面相当广大的读者群,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中国最早出现的长篇武侠小说为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后世武侠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这四类。
后来以金庸、梁羽生、古龙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则是近几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又兼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完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形。
50年代属于梁羽生,代表作《七剑下天山》系列。至《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达到个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后期作品虽有革变,然而影响不是很大。
梁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武侠的窠臼。古文功底好的读者可以看看,文字和历史的描写还是很有水准。
50年代中后期金庸的出现。
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在当时港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并把武侠小说上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这副对联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在1969年《鹿鼎记》中达到其创作顶峰,然后激流勇退。
金庸的作品整体上看,前期到后期是越写越好。从文字到结构,包括情节的张力莫不如此。但在其部分作品中有时间错乱的硬伤!可能与其作品在明报连载有关。只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天马行空的进行。到后来造成无法更改的错误,例如:射雕中黄蓉出生后,梅、陈二人偷《九阴真经》叛变出桃花岛。曲灵风被断腿后在牛家村作贼时,郭靖与杨康的爹还不认识。那岂不是黄蓉和郭靖早就在流行姐弟恋,还喊什么靖哥哥,装年轻吗?后来金在修订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主要作品时,也承认这一硬伤,除此之外上再无大错。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但是,金庸这座山太高,与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多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70年代初,金庸封笔后,香港武侠小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台湾武侠与香港有所区别,在金、梁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等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根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至少有过三百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数十部不等。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
司马翎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特别是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而其早年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已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同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鼎、易容、萧瑟等皆是。
可惜司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创作后期虽有《剑海鹰扬》这部超卓巨著为武侠小说大放异彩,但此后即逐渐走下坡,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笔名所撰《强人》系列作品。
当时诸绿叶代表作有卧龙生仙鹤神针、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司马翎《剑气千幻录》、独抱楼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剑、萧逸《七禽掌》、云中岳古剑歼情记、丁剑霞神箫剑客传、柳残阳玉面修罗、独孤红雍乾飞龙传;还有“鬼派”——书名、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动辄就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陈青云《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灯等。尚可一观。
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一个可以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大书特书的名字。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可以与金、梁比肩的人。
古龙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在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剑录》后,让人耳目一新。但风格尚未形成,未引起太多波澜。在1965-1967年间古龙完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特别是1967年所撰的铁血传奇(即我们常说的侠盗楚留香或香帅传奇),内杂武侠、文艺及现代心理分析,特别是西方推理小说的架构。读之如读东方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后来古龙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
由此起,古龙武侠小说即脱胎换骨,迈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殿堂。但古龙之变并非到此为止,而是一路狂奔,让人目不暇接后,恍然猛醒。原来武侠小说可以这样写,也可以这样看。其后他陆续完成《多情剑客无情剑》(即小李飞刀)、铁胆大侠魂二部曲,堪称神完气足,兼有传统与现代“矛盾统一”之美。
70年代初开始,古龙首写《萧十一郎》(由于是先有剧本、后来才有小说)的启发,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从此古龙的变成了一种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可能古大侠觉得此种方式最能表达他的思想,同时又能最大化的挣到稿费。如《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无一不是用电影分镜、换景的手法来写小说。
这种简单直接、动漫化的妄举,对于中国文字是一种伤害。但尽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间的古龙小说却“一枝独秀”,以至于他成为同辈名家及新进作者模仿的对象。 但同时他也害死了这些没有他那般天纵其才的跟风作家。
火红了十年后,古龙1975年以后的作品每况愈下,也许是被称为每部作品后都有一个现实中的女主人公和无数瓶XO消耗了他太多的激情。在看过《护花铃》等他的半部作品后,深深地理解在后期他江郎才尽后酗酒的痛苦。从一个构思或几千字的开头就可以换来巨额的金钱和合同,到后期读者逐渐冷落、出版商追稿时的无情。英年早逝也许是他自己最渴望的结局。1985年古龙在肝硬化的剧痛中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温瑞安在一九七〇年以“温凉玉”笔名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时年仅十六岁;虽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象丰富,已见潜力。
其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的痕迹。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还珠小说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虚幻色彩甚浓;而《碎梦刀》、《侠少》、《杀楚》等书,更有许多“诗歌化”的语言文字,耐人寻味。
但由一九八七年开始,温瑞安却以“现代派”自居。如杀了你,好吗?、请·请请·请请请、力拔山河气盖世·牛肉面、等等中短篇,有一部《乳房》更是不知所云。且内容横七竖八排列,以示其“现代”,以此突出视觉效果。
正如他在书中后记中说:“武侠小说必须突变!……成与败,得与失,我不管,但这样写法使我觉得很好玩。”于是中国文字之美,就在温瑞安的“突变”下,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而“新派”武侠小说,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彻底“异化”掉了。
从此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或者说科幻小说,其间有明显的田中芳树的痕迹。到《寻秦记》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时代。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开始转入玄幻武侠的创作。而黄又变,反而回到正统武侠的路子或者说“异侠”更妥当。其后陆续推出的《破碎虚空》、《翻云覆雨》均引起强烈反响。《大唐双龙传》更是因为互联网而广为传播,让黄易的名字传遍华人社会。已完结作品还有《边荒传说》《日月当空》《战龙在野》。
黄易深受司马翎的影响,首重气势,如果说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后大多数人的武功已成定势,丘处机奈何不了梅超风,那他永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场华山论剑后,敌我双方的争斗就变成算术题般简单了。我的排名高手和小弟多,你就等着挨扁吧!人的潜力一无所知,而中华武术重视精气神的结合。当黄易在其中加入了时间、体力、精神状态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可信度。
2000年后出现大批网络作家从事武侠创作,是好事也是坏事,好是大大丰富和繁荣了读者的可看种类和数量。但由于网络小说多数是连载,必须按时交稿,以及网络作家的不可见和随意性,导致大量太监作品出现。另有部分作家因为网站倒闭等原因导致作品连载出现中断。短短的几年时间,武侠小说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大陆和港台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很多,具备与梁、金、古、黄比肩潜力的也就仅仅几位。
Ryanpique
武侠小说是我国传统小说中的一个分类,也是很受大众欢迎的一个分类,要是真的追根溯源,武侠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但是那个时代的武侠小说并没有形成气候,武侠小说真正繁荣是从清朝开始的,到了金庸、萧逸、古龙、梁雨生这一代,基本上达到了武侠小说的巅峰,而之后武侠小说就开始逐渐没落,被之后的“玄幻仙侠”文学所取代,但是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讲,玄幻仙侠其实也是武侠,只不过力量体系不一样而已。
上面介绍的比较笼统,下面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总结来说,中国的武侠小说大概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游侠时代起源:
这是武侠小说最早的时代,起源于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以及《史记》中的游侠列传。
发展及艺术特点:
这个阶段的武侠,发展并不是很快,但是却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这个阶段的武侠,基本上都是一些勇士,死士之类的角色,有很浓重的政治色彩。
比如有名的刺客“荆轲”,就是出自《战国策》,而《战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之事,基本上是最早记录侠客的书籍。
《战国策》还记载了冯煖、唐睢、聂政等一系列的侠客勇士,这些人物,基本算是第一代侠客,这一代的侠客,基本上都是“忠君爱国”,为国家充当“死士”的角色,这个阶段的侠客,基本上没有“自我”思想,是权力争斗中的“一枚棋子”。
到了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侠客初步有了“自我”意识,也有了最初“侠”的内涵,先看一下太史公的评价: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今日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承,不爱其躯,赴世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稍微懂点文言文的基本都能看懂,我简单翻译一下,韩非子在五蠹中说:“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意思是说,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
可见韩非是非常讨厌侠客的,因为他觉得侠客破坏了法制,但是司马迁去不这么看,在他眼里面,侠客是很正义的人士,对于侠客给出了自己衷心的赞赏,从这点来看,司马迁的思想是进步的,也为侠客的最初内涵,嵌入了正确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以后的武侠小说有着深刻的影响,让人们提起“侠”的时候,就会想起一身正气,劫富济贫,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大英雄。我们现在读到的武侠小说,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内核来塑造人物的。
代表人物和作品:
代表人物:荆轲、冯煖、唐睢、聂政等,代表作品:《战国策》、《国语》、《左传》等。
代表人物:朱家、田仲、郭解、剧孟等,代表作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
第二阶段—剑侠时代起源:
唐宋传奇中的剑侠小说。
发展及艺术特点:
到唐朝的时候,民间出现了许多文言文的武侠小说,这个时代的文言文小说,基本上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作者已经开始有意的设置悬念,描绘奇幻、虚构的武侠世界,布局也很巧妙,这个时期的侠客一般都会带着一把剑,这种把侠客和宝剑结合起来的形象,对后世影响很大。
我们这一代人接触的金庸、古龙之类的小说,虽然兵器扩展了无数种,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武侠依然有“剑侠”时代的影子,这或许就是文化的传承吧。
基本上这个时代的武侠小说,已经很接近金庸古龙的版本,算是武侠小说初步定形的时代。
代表人物和作品:
代表人物:聂隐娘、谢小娥、虬髯客等,代表作品:柳氏传、谢小娥传、《无双传》、昆仑奴传、聂隐娘传、红线传、虬髯客传等。
第三阶段—庙堂和江湖时代起源:
明清时代的武侠公案小说。
发展及艺术特点:
这个时代的武侠小说和前两个时代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开始出现了中长篇小说,前面两个时代,基本上都是短篇小说,这对小说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篇幅的扩展,意味着小说会有更多的人物和内容,也能描写更长的时间线。
这个时代的武侠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江湖和庙堂结合在了一起,侠客的世界是江湖,而“真实”的世界是庙堂,想要行侠仗义,不可能绕过庙堂。
比如《水浒》、《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等之类的小说,都是侠客和庙堂的结合,这个时代的侠客基本上开始以主角的身份登上“舞台”,而不像之前,仅仅是一个“传奇”,这也验证了司马迁比韩非子进步的地方,韩非子认为武力会破坏秩序,的确是这样,但是如果侠客得到庙堂的承认,甚至联手,这不但不是破坏秩序,反而是维护秩序,司马迁就准确的看到了这一点。
代表人物和作品:
代表人物:梁山一百零八将、何玉凤(十三妹)、展昭、锦毛鼠白玉堂等,代表作品:《水浒》、《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等。
第四阶段—新武侠时代起源:
金庸古龙之类的新武侠代表。
发展及艺术特点:
这个时代的武侠小说,基本上不需要我多做介绍了,因为我们接触的武侠,基本上都出自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语言变成了现代文,描写的剧情不再拘泥于江湖和庙堂结合,有些人物亦正亦邪,兵器武功更是达到了人类的极限和巅峰。
以至于后代无法再继续写武侠小说这个题材了,只要寻求突破人类的极限,结果就演变成了玄幻和仙侠之类的小说。
这个时代基本上是武侠小说最辉煌的时代,各种经典角色几乎全部出自这个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无法超越的时代,至少目前来看,“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前辈们创造的这些角色,后代人很难去超越,同时也是武侠小说开始没落的时代。
代表人物和作品:
代表人物:郭靖、杨过、小龙女、乔峰、虚竹、李寻欢、楚留香等,代表作品:《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小李飞刀系列》等。
lydia_泡泡
中国自古就有燕赵悲歌之说,著名的《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就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客,比较有名的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聂政刺韩傀,最出名的当属荊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些先秦的刺客传记就是武侠小说的雏形。
唐传奇又把神奇武侠故事再造辉煌,聂隐娘,《昆仑奴》,红线女……
这些传奇人物的精彩故事发展了武侠小说,深受后人喜爱!
明清之后,各种传,演义评书也夹杂着武侠传奇故事,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水浒传》,《十二金钱镖》,《三侠五义》等评书演义式章回武侠小说拉开了武侠小说新的序幕!
到了现代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后来梁羽生又把金庸先生带上了武侠小说的金光大道,让金庸红变两岸三地,火得一塌糊涂!
紧接着古龙等武侠小说作品陆续面世,使武侠小说得到空前繁荣!
cocogarf
大家好,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我喜欢文化,热爱文化。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针对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观点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武侠小说是我国旧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中国最早出现的长篇武侠小说为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文学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侠客身上大多都具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对自由的向往和不屈的精神,凭着一身好武艺,挑战权贵、邪恶,扶危济困。
以上就是有关于我的全部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同时希望大家能学习到更多的文化,全面提升自我文化知识,提高自我素质,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明天。
shopping
原贴: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起源
Sookie
原贴: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起源
floribunda
原贴: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起源
oso不是sos
谢邀!现在汉人的血液里大部人都残有当初包括鲜卑在内其它融入中原汉化的少数民族的DNA,从最初的戎,狄等,到后来五胡乱华的凶奴,鲜卑等,以及后来的契丹,凡进中原者,都已是现代汉人的祖先的一部分,未进中原者兴许还残存他们本族的纯性,如四川大山深处的羌,或改名的其它少数民族!现代的汉人与有唐之前汉人是不一样的!
民族这概念应该是南北朝期间形成的,原始社会人类以部落为单位,家天下后汉人以家族为单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就是这样世袭大家族,国则指天子分封爵位的诸候国,天子则为替天管理天下子民的代言人!
鲜卑族起源外兴安岭贝加尔湖畔的游牧民族,也就是当年苏武牧羊的那地,一部分鲜族先人们为生计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在挖掘的百魔崖洞石碑为据!
西晋八王之乱后,朝庭势衰,混居汉人中的羌丶氐丶羯丶凶奴丶鲜卑羽翼已丰,在江淮之北广袤纷纷割据立国,这就是五胡十六国,之后鲜卑人拓跋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与司马睿建立的东晋开始了中国历史分裂最长的南北朝时代!
之后窃权的杨坚娶了鲜卑人独孤氏,隋炀帝扬广和姨兄弟李渊都有一半的鲜卑血统,皇族尚且如此交融,我想臣民们也少了融合,当时可分鲜卑人或汉人,而现在只能说是现代汉人的祖先之一!
Raymo
鲜卑族在东晋后期,南北朝时代活跃,在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朝的五个朝代基本上都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鲜卑化汉人所建。北魏有拓跋氏鲜卑族建立,后来到魏孝文帝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汉化,从而形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一些少数民族尤其当时鲜卑族的彪悍粗犷的先进文化也促进了汉文化的发展,这时的鲜卑人不少也就成了新的汉人。尤其最后是北朝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消灭了两晋以来的原来的汉文化政权,这样实际上是原先的中原汉文化完全融入了鲜卑族的文化,这就形成了新的汉族。所以南北朝后很多鲜卑人完全就是后来的汉人的一部分。
再往老底上追究的话,鲜卑族据研究史料载:
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当然也有别的如说鲜卑族起源东夷族,也有说起源山戎族,甚至还有说起源是秦时修筑万里长城逃跑的汉人等这么几种说法。鲜卑族随着民族的融合,而今是已经消失了的民族。暂不论这。
其实,应该说,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在秦汉时北方少数游牧民族多是被称为匈奴、胡人,秦一统后修筑万里长城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之用,是排斥抵御的。而在南北朝民族对峙时历经民族混成后形成了新汉族,已经不是秦汉朝以来的汉族了,其实严格说纯粹的刘邦建立的大汉朝的汉族经过南北朝以后基本上就不存在了。再严格应该可以说,汉族实是华夏族的主体部分,在秦汉以前华夏族就是中原主体,后来往往认为汉族应是有大汉朝而来形成的,这个应该不是很严密的说法,应该是汉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即形成了汉民族,尤指自古华夏以来的中原不断融合碰撞酝酿发展的整体文化即是中原文化,此文化下的民族就是汉族。
当然,前面的就不好追究了。往后说吧,比如,再个,尤其是鲜卑族建立的北周被杨坚继承建国号隋后,继而收服了南朝陈国,一统天下,这时的鲜卑族建立的国家也就成了汉人国家,后不久即开创隋唐盛世,尤其是大唐一朝,本身就是鲜卑族与汉族混血儿的李世民开创,他自己亲口就说,“自古皆贵中原而贱夷狄,朕独都视之如一。”继而此后民族大融合就更彻底了,汉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不断壮大,汉化,汉人因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中原文化也因此在世界史留下不朽的伟业。
在路上8139
鲜卑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了,其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魏、吐谷浑等政权。
拓跋鲜卑也是汉化最彻底的少数民族之一,史书记载鲜卑为匈奴冒顿单于所击败的东胡分支,同源为乌桓人,实际古墓发掘证实鲜卑一脉拓跋鲜卑起源于嘎仙洞,出土文物为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头骨复原显示高颅骨方脸,与匈奴人同为蒙古人种之北亚分支,不过一个是游牧文明,一个是渔猎文明。在北魏孝文帝时代,实行汉化,并改汉姓,逐渐融入汉族之中。
今天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也被认为是一部分没有迁入中原的鲜卑族后裔,而锡伯族的族名和鲜卑都有可能是同一个词。而且不仅如此,现在的西伯利亚,有些历史学家也认为得名于鲜卑的族名,也就是说西伯利亚其实可能可以翻译成鲜卑利亚。所以鲜卑在现在基本上是汉族的一部分,另外土族和锡伯族应该也可以算鲜卑的后裔。
irishcf
无论什么“族”的人,“汉”人也好“鲜卑”人也好,这名词都是别人叫的。
是一片地上的一群人,互相觉得还能凑合到一起干点啥,于是就:我们结个伙吧,人多力量大。他们一致对外行动时,其他人要对这个有一定共同宗旨的族群有个称呼,就按照当时的情况,给他们取个名。汉人,就因为当时这群人建立了一个国家意志,唤做“汉朝”,而且“汉”这字也不错,银河啊,别人这么叫,自己觉得还挺好听,那就这么叫吧。
不过,“鲜卑”到底怎么来的,我还真不知道。
四月兔
谢谢邀请,西汉初期,东胡匈奴击败后,鲜卑退到保鲜卑山,世属匈奴奴役,汉武帝击败匈奴,将乌恒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五郡塞外,鲜卑开始南下到乌恒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此前鲜卑在乌恒北方,到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朝边境,鲜卑连年侵扰东汉边境,公元177年东汉灵帝,分别从高柳,今山西阳高,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多里,鲜卑首领分头迎战大败汉军,占据云中,雁门,代郡,上谷,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到了西晋八王之乱,西晋内乱,导致国力下降,天下大乱,更无兵力管理边境,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南下中原,攻克邺城,公开抢劫,鲜卑兵将抢来的八千汉族女子沉于易水河里,到了东晋,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建立七个国家,北周灭亡后,以鲜卑作为主体的国家不复存在,鲜卑己经融入其他民族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老民族,后来经过DNA研究现代锡伯族人群可能是拓拔鲜卑的后裔,目前锡伯族女星佟丽娅是一个大美女。
非FFF
历史上作为名称的鲜卑人已经不存在了,直系后代只剩下达斡尔族一个了,至于锡伯族是不是?尚有争议!这个古代民族到哪里去了呢?基因分流了!蒙古族人,满族人,朝鲜人、哈萨克人、维吾尔人……当中都有,但绝大部分就混隐在今天的汉族人当,比如姓萧的、姓段的、姓刘的、姓李的、……,就连历史上隋朝和唐朝皇帝的身上也都存在着鲜卑人的血统。
keledie
汉人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民族!秦始皇是姓赵是吧。赵氏孤儿是不是历史?汉人的姓就是元朝形成把赵姓摆在第一位。因为,赵姓确实发展了不少姓氏!这对不对?所以,汉人不是汉族!契丹叫黑鞑靼!蒙语叫哈喇黑蛋。宋朝是契丹皇帝契丹民众国家!那就蒙古人叫他哈喇黑塔达!这就是形成了汉族!不明白就去查查看看!
妖精
鲜卑人的起源与汉人并没什么不同,都是从住山洞的原始人类进化而来,同样有过“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终年围着篝火群居的生活。经过历史变迁,鲜卑人最终同汉民族融合,化蛹成蝶。所以,当代已经没有了血统纯正、严格意义上的鲜卑人了。但是,鲜卑人进入社会的文明时间,要远远落后于中原民族,经当代考古发现,已经确定了鲜卑人准确的发源地。
在东北大兴安岭林区的腹地,有一座安静的小城市,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它就是鄂伦春自治旗的首府阿里河镇。这里也是鲜卑族最原始祖先生活、繁衍后代的栖息地。距小城不远的山上有一片被茂密的白桦林掩映的山崖,半山腰有一个略成三角形的岩洞,当地人称之为嘎仙的神洞。仙洞就是鲜卑人祖先居住的家,置身附近,给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洞口距地面约20米,看上去非常陡峭,但是洞底却十分平坦,长度约100多米。洞里的空间相当开阔,并且有五层楼的高度。石洞的中央有一块很大的多边形石头,表面光滑而平整,看上去就是一大张石桌。四周有火烧烤过的痕迹。
考古工作者在石洞内进行发掘,发现了许多石器,这就充分说明,嘎仙洞远在石器时代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物证。经考证,洞里的原始主人就是鲜卑人。另外,关于这个洞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内容和我国古代神话故事情节大同小异,无非就是一些英雄故事,这里不作叙述。
大约到了公元1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原地区的魏晋时期,拓拔鲜卑族诞生了一位开拓精神极强的酋长。有了他的领导,鲜卑族人果敢地走出山洞。正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铸就了后来统一中原的北魏王朝。拓拔鲜卑建立北魏王朝之后,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出现了宁静的太平盛世景像。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即位后,萌生了祭奠先祖的意愿。于是派中书侍郎李敞奉天子之命,千里迢迢,返回他们魂牵梦萦的故乡。“用骏足(马),一元大武(牛),柔毛之牲(羊)祭奠先祖,昭告与皇天之灵”。
李侍郎不辱使命,跋山涉水四千余里,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找到了嘎仙洞,完成了祭奠仪式之后,命石匠用汉字在石洞的岩壁上刻下了210个字的祝文。这些字迹至今清晰可认,因此沉寂了2000多年的历史再一次展现在人们眼前,原来这就是鲜卑祖先居住的地方。
公元439年,太武帝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终于统一了北方。这样一直,在东晋灭亡的170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立的局面。南朝先后更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汉人,不但积极学习汉文化,而且受皇后冯清的影响大力推行汉制。所以,这时候汉文化已经融入了鲜卑族的血液和灵魂。既然他们“不拿自己当外人”,我国历史上也把鲜卑政权视为正统王朝。
公元581年,北周相国杨坚自立为帝,建立隋朝。从此鲜卑人的政权退出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舞台,鲜卑族人逐渐融入汉民族。到了宋朝鲜卑慕容氏无望,鲜卑族像一滴水,融入了各民族沧桑变迁的茫茫大海。时至今日,鲜卑人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他们已经演化成为了汉人。
陶小叶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
通过遗传距离 、系统发育分析均可以发现,东汉与魏晋时期的拓跋鲜卑都表现出与现代新疆锡伯族之间最近的亲缘关系,从分子考古学的角度推测锡伯族的族源应该是古代的鲜卑人。
此外 , 与拓跋鲜卑遗传关系较近的是鄂伦春族 ,但同时鄂伦春族又不如锡伯族与拓跋鲜卑的遗传关系那么近,而是有一定的距离。这似乎从分子水平上 暗示了鄂伦春族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活动于黑龙江流域的“室韦” ,而非鲜卑的直接后裔。由于室韦与鲜卑同出于东胡 , 所以鄂伦春族与鲜卑 、以及现代的锡伯族之间保持较近的遗传距离。
所以,虽然鲜卑族不断的南迁 、汉化并最终融入到汉族主体中,但是在遗传学上并未显示出拓跋鲜卑人群与现代汉族较近的新缘关系,主要是因为汉民族主体庞大,来源复杂,鲜卑人群的混入并没有对汉民族产生较大影响。而并未南下与汉族融合 的鲜卑人的一支, 可能发展成为现在的锡伯族 .当然,目前还没有明确属于东部鲜卑人群的古DNA材料,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继续。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鲜卑和所有游牧种族一样,成则蜂拥而来,败则一哄而散的群体,谈不上有牢固的民族认同。
鲜卑人原属于东胡种,而东胡与匈奴是世仇,但北匈奴单于被汉朝击败逃亡中亚后,鲜卑人占据了漠北,结果十多万匈奴人立马自称鲜卑,这么没节操,可比汉奸伪军变脸快的多。
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后汉书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五胡乱华时期,固然是汉族的灾难时期,诸胡也同样免不到在搅肉机中翻滚。仅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的参合陂之战,拓跋鲜卑就在胜利后屠杀战俘四五万人,让慕容鲜卑一蹶不振。
后来拓跋宏为了压制鲜卑贵族,强化皇权,拉拢士族,选择了全盘汉化,又让鲜卑人出现了严重分化,导致洛阳的汉化权贵和代北六镇胡化边军对立。后来六镇之乱爆发,尔朱荣在河阴之变中把洛阳汉化鲜卑精英几近杀光。结果元魏分裂东西魏,又演化为北齐、北周,东边是鲜卑化汉人高欢当老大,西边是鲜卑化匈奴人宇文黑獭当头。
然后就是东西魏和北齐北周大打出手,双方军队都以鲜卑人为主,结果损失惨重,本来就只有少数鲜卑人的宇文黑獭鲜卑主力丧尽,不得不拉上汉人当府兵。东部虽然鲜卑人更多,但架不住败多胜少,最后更被北周灭亡,鲜卑人在这一过程中多数死于内斗。加上如此内部打杀了上百年,早就不剩什么同族认同感了。最后的残余等到汉族为主隋朝取代以鲜卑为尊的北周后,鲜卑人身份最后一点特权价值也丧失殆尽,自然立马树倒猢狲散,鲜卑人就是这么不存在的。
anntsang
其实北方游牧民族都是夏朝后代,商东来一战灭夏,把夏大部分后代都赶到北方草原,商是军事帝国战争从来不断军力强大而且凶残无比,夏人基本不是被征服了就是被赶到了北方草原,而周自西向东偷袭商成功,商朝的灭亡让游牧民族得到了喘息,因为周朝崇尚礼不尚武,北方游牧民族得到了大发展,商亡后2百多年,犬戍就攻破镐京灭亡了西周,西周其实军事非常弱,北边一直被少数民族压制,南边也打不过楚人,这时就要说匈奴了,匈奴和东胡都是夏人后代,匈奴一度称霸草原,东胡当时勉强生存,而东胡就是后来鲜卑的祖先,匈奴与汉的生存之战失败后,这一场仗打了2百多年到匈奴灭亡,变成汉朝一分子,东胡族开始走上舞台,但先强大的是乌桓,但乌桓被曹魏击灭,鲜卑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但当时晋朝如日中天,如果不是晋朝自己玩残自己,鲜卑也只是晋的国民,鲜卑先于五族之乱,兴于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崛起于十六国,最终由拓拔焘统一北方,成为北朝之首,鲜卑一系盛极一时,但拓拔宏兴起归汉运动,鲜卑族与汉族开始融合,到唐时基本融入汉族了,最后的鲜卑是西夏党项人,最后被蒙族灭了皇族,党项平民基本被元朝算入汉族,匈奴东胡都是夏人后代,匈奴鲜卑基本上全成为汉族,汉族是大融合的结果,13亿汉族由历史上华夏2百多族融合而成的,是中华第一大族
mandy_Vs
最早的鲜卑人,是生活长白山黑水的狩猎人和牧羊人。受匈奴统治奴役。48年,东汉时期,匈奴内乱,分裂成南北两部分。南部归附汉朝,被安排北方各地,北部匈奴在89一91年被汉王朝王师军队联合南匈奴骑兵把他们打败赶到中亚以西。从白山黑水出来牧民,和原来留下来生活草原十万多匈奴牧民,混和一起放牧,共同生活北方草原。
181年以前,草原上一个出身非常出身贫苦的鲜卑人檀石槐,凭借超人智慧勇气。统治征服各个部落首领,在高柳北弹山建立政权,占据原来匈奴统治管辖之地,并把统治地域分为三部,各置一名大帅,统领分邑为大人。
当时东汉朝的政策,依靠乌桓,联合匈奴,共同打击鲜卑人。鲜卑人内部内乱,此和彼战,冲突不断,战乱频繁。檀石槐统一草原,使鲜卑日益强大,他率领一支兵强马壮十万军队,又才智过人,使原来分散互不统属原部落各个首领,纷纷归附到他的联盟。东败夫余,西击乌孙,北逐丁零,南侵犯汉边。南北七干余里,东西一万二干余里。形成一个强盛的鲜卑部落大联盟政权。
他把属域地分三块设有大帅。大帅下约有60邑设为大人为首领。统归他统辖。东部有二十邑大人,为阙机,素利,槐头。中部以北平西至上谷东,十余邑大人阙居,慕容,均成大帅。西部上谷以西,至敢煌。其大人有置鍵落,罗曰律(拓跋邻,拓跋推寅)宴勒游。皆为大帅。这些大人大帅被组成起来。分道入侵陇东缘边九郡,又联合西羌,攻武威,张掖。侵掠幽,并,凉州三州,汉军出击。反祓檀石槐军队所败,死者十之七八。
181年檀石槐死了。儿子和连继任首领,无能统治,联盟破裂,使北方形成很多集团,如轲比能,步度根,乌桓,鲜卑。又成百不相属的分支,在魏晋南北朝建立许多国家政权。
在曹操时代统一时代,用计分割把他们又为匈奴,鲜卑,乌桓,氏,羌五部。在原先檀石槐划分草原定块生活放牧,也把大量人员编成军队人员迁入内地生活,北方形成似长安城,一半城胡人半城汉的局面。东晋南迁后,汉人因为是害怕迫害纷纷南迁到江南。鲜卑人建立包括吐谷浑在内前后十一割据政权。
以拓跋氐建立代国,建都洛阳为北魏,在南北朝时统一北方,强行汉化,把118个鲜卑北方胡人部落氏族都变成汉人,建学校,学孔孟,穿汉衣,说汉话,互通婚姻,一脉相承进入随唐大统一时代。
而继续生活在草原上的 又被突厥统治,或组成契丹,高句丽,渤海,勿吉,等很多割据政权。他们和早先檀石槐的鲜卑联盟政权有或深或浅的关系。唐朝分裂以后,辽国人,金国人也是许多有鲜卑人别支分部传承。历史在变化中前进,血脉融合是大趋势。
原来在金国的军队统领铁木真,再次统一草原建立蒙古帝国,形成蒙古民族。使西夏人,金国人为汉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 又强行把原来元朝定的原来低等南人和高等级蒙古人,色目人。统统通过法令变成了汉人。使华夏大地以以汉成为主要民族。
④邪灵④
鲜卑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了,因为其深度参与中原政治,因此事实上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恐怕还要超过匈奴和蒙古等名气更大的少数民族。
鲜卑也是汉化最彻底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南北朝的北魏时代,多数鲜卑人移居中原,并改汉姓,因此这部分鲜卑人在唐朝时基本完全汉化,融入汉族之中。但当时慕容鲜卑中有一支迁到中国西北地区,后来建立了吐谷浑政权。这支鲜卑汉化程度很低,后来吐谷浑灭国之后,其族人中有一小部分可能成为了今天青海地区土族的祖先。
今天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也被认为是一部分没有迁入中原的鲜卑族后裔,而锡伯族的族名和鲜卑都有可能是同一个词。而且不仅如此,现在的西伯利亚,有些历史学家也认为得名于鲜卑的族名,也就是说西伯利亚其实可能可以翻译成鲜卑利亚。所以鲜卑在现在基本上是汉族的一部分,另外土族和锡伯族应该也可以算鲜卑的后裔。
CoralUnq
唐太宗时,房玄龄在晋书记载:鲜卑乃有熊之后裔,世居北夷,号东胡。。。就是说,鲜卑人的祖先和轩辕黄帝是同一个部落的,鲜卑人的部族在周朝的时候叫做东胡。
汉朝的时候,绝大部分鲜卑人不在汉朝的管辖范围;唐朝的时候,绝大部分鲜卑人彻底融入唐朝。。。鲜卑人不是汉人,而是唐人!
所以呢,鲜卑人属于汉族,却不是汉人。。。汉族和汉人不是一个概念:有些汉族人的祖先是蒙古人、女真人,也有些蒙古族人、满族人的祖先是汉人。汉族是近代的概念,但是现在网络上的伪历史专家~~~人人玩穿越。真实的历史,无人在意。
willersan
谢谢邀请:鲜卑族起源,在历史典籍上有颇多的记载,先看原文:
《魏书》开篇就写了: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而北史的记载,基本继承了《魏书》
晋书·载纪·慕容廆载: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以为号···
现在能够得到共识的是黄帝确实出自有熊氏,那么北齐人主编的《魏书》与唐人主编的晋书、北史都基本采信了这一说法。不过晋书上还更进一步考证出,鲜卑人是东胡人之后。
而在更早的典籍汉书·匈奴列传当中,提及了燕将破东胡的事迹,也较详细的描述了冒顿单于东击东胡的事情。不过可玩味的是,汉书没有将东胡单独立传,用《汉书》自己的说法是,由于东胡战败,多年不通中国,于是没有多少记载。
在其后的典籍中,与鲜卑有关的比如旧唐书·北狄列传中契丹、奚国都居住在鲜卑故地,但没有说,他们就是鲜卑之后,应该是鲜卑南入中原以后,其他民族又占了这片土地放牧渔猎。
在这些较为可靠的典籍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脉络:鲜卑人出自黄帝,那么他们也是“根红苗正”的华夏族群。
但《魏书》这本史书,由于主编是北齐才子魏收所著,此人有才无德是出了名的,编写史书还收受贿赂,连主子高欢都看不下去了,让他悠着点。再加之北魏以鲜卑之身入住中原,要通知人口、疆域都比以前广大得多的外族土地和人民,不找点政治上的接口,也是不可能的。而北史虽然成于唐,而作者李延寿也是很有品德的史家,但李唐自身就有鲜卑血统,这也不好全信任之。
所以,参考国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比较有意义了,至少相对客观,
在剑桥中国史·秦汉史这部鸿篇巨制当中,对于东胡的猜测是“···很可能是由一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包括乌桓和鲜卑”,而对|“鲜卑”的记载,该书写道“在整个后汉时期···许多部落地处边界之处,最后为鲜卑所同化,这是与汉代中国建立关系的最后的群体···”从这些较为严谨的外来巨制当中,又存在一种说法,即鲜卑,乃至其先祖东胡,不是哪一族一属而是一个部落联盟,里面包括有众多的族群存在。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是可以信任的。
那么鲜卑人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个人的倾向于把中国典籍与国外的汉学成果结合一下。即鲜卑的上层统治阶层,很可能是华夏一脉分出去的,但到了当地,与当地的游牧部落融合,发展而成为了一个新的民族,这虽然在鲜卑的历史上,没有明文记载,但却在其他地方有着类似的明确记载,比如史记·齐世家中介绍,姜太公回到山东“因其俗,简其礼,同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就是上层依照华夏文明,而入乡随俗的明证,而在史记·吴太伯世家当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这两条记载,都说明在中国周边的胡、夷之地,存在着这样的上下关系的族群,上层为华夏贵族之后,而子民来自当地。另外,史记·朝鲜列传也有极其相似的记载(就不多说了)。
另外,目前的考古成果当中,已经明确界定了“大鲜卑山”的位置——大兴安岭北段岭脊顶巅东麓。这个族群的发源之地,在东北确定无疑,随着族群的发展壮大(也许还有千年小气候变迁的影响),逐渐南移最终在辽东等近中原之地,发展为成熟的一个民族。
还有一个可能的旁证,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当中,都发现了两类贵族,学者猜测一个是管理人神通道的巫师阶层,一个是军事贵族的武士阶层。两个阶层构成了共同进行政治管理的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推测的参考资料。
综合这些,我可以结合中外的史料及考古发现,做如下的推测:鲜卑之先是由华夏民族,与东北、华北的少数游牧、渔猎部落共同衍生出来的一个民族的推测!!!
也就是说,鲜卑人自根上带有我华夏民族的印记和基因,也是我华夏民族的一脉,而到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彻底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确切的说,融入到了汉族当中。这是无可怀疑的。
所以,讨论鲜卑人的起源,作为学术研究课题,是可以的,而且很有意义。但千万读者们不要有狭隘的民族观,今天有些民族自大狂,把汉夷分得那么清楚,这是典型的不学无术,还有些人居心叵测把汉夷分得那么清楚,那叫其心可诛。针对后一种情况,我想引用剑桥中国史·隋唐史当中,那些西方有良心,有责任的汉学家的一句话来回击这些人"中国传统的历史学把契丹、女真和蒙古人描述为闯入“中国人”领土的“外人”。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简单化认识,应当将其永远的根除···"
连契丹、女真、蒙古都不算是外人,那么融入我华夏民族的鲜卑人,他还能是外人吗?
谢谢!
再也不放开你
鲜卑人见于史籍记载比较晚,东汉初年随匈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
鲜卑人起源于东胡,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
东汉攻打匈奴,匈奴一部分内附迁入长城以内,一部分迁往中亚,鲜卑族由此填补匈奴留下的真空,占据蒙古高原,逐渐强大。东汉末年及魏晋时期,鲜卑人开始进攻中原,与中原王朝战争增加。西晋八王之乱后,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金庸先生写的《天龙八部》里的天天要复国的慕容复就是鲜卑人哦。385年,同是鲜卑人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学习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后转向定居农业生产,统治阶级学习儒家文化,利用儒家治国。随着汉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逐渐消亡。
鲜卑人不是汉人,但已经被同化,融入到汉人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我是莱驹为右,谈古论今,欢迎关注评论。
啊汤123
推荐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的鲜卑突厥契丹起源概述,教授是个考古学家,长期在蒙古高原一带进行古墓保护性挖掘,并结合出土文物,骨骸以及史书分析,还是比较有依据的。
史书说鲜卑为匈奴冒顿单于所击败的东胡分支,同源为乌桓人,实际古墓发掘证实鲜卑一脉拓跋鲜卑起源于嘎仙洞,出土文物为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头骨复原显示高颅骨方脸,与匈奴人同为蒙古人种之北亚分支,不过一个是游牧文明,一个是渔猎文明。
史书说拓跋部先迁至大泽(今呼伦贝尔湖)后入匈奴故地,于牛川大会达成军事联盟,十余万落匈奴遗民鲜卑化,实考古墓出土,人种仍为北亚分支,墓葬棺椁为头宽尾窄的典型鲜卑人形式,用具则既有匈奴人特色陶器,也有明显的鲜卑人标志的桦树皮器底,随葬饰品为鹿形。
后续相关考古发现,鲜卑人种构成和生活习俗与史书多有切合。人种先是纯北亚人种,后是北亚与东亚(既现代蒙古人种,黄种人)混合,头颅长度也趋于矮低化。生活上由渔猎转为两者混合,再转为半牧农耕,最后建国彻底形成农耕文化。
鲜卑人从进入史书的人少俗陋到立国掌权彻底汉化,从原始氏族到封建社会,不足500年,可以看出历代部族首领的强大能力和非凡远见,最后融入现今汉族,子子孙孙永远地扎根于中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