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则天当政和自立皇帝后 ……尤其在用人方面 ,很值得称道。只要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破格提拔 大胆任用。所以,在她手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一、生平简介
狄仁杰,唐朝大臣。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举明经。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 出为豫州刺史。天授二年(691年),以地官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697年)复相位。执政期间,请求赦免被突厥胁从的人;谏武则天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狄仁杰病故后,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中宗复位,晋赠司空 ;睿宗时,追封梁国公。世称“狄梁公”。
二、“ 国老 ” 狄公
(1)官宦世家
狄仁杰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命官。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修养很高。从小刻苦学习,立志进入官场,显示出耿介的性格,又以孝亲为时人所重。
(2)政绩斐然
稍长,狄仁杰参加科考,考中明经科,从而得以出任汴州参军。其办事公正廉明,得罪了不少如人,结果被诬告下狱。恰值初唐著名画家阎立本正担任河南道黜陟使,他审理案子时,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并对狄仁杰的才学赞叹不已,称赞他是:“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旧唐书•狄仁杰列传以下简称旧唐书)并向朝廷极力推荐。于是狄仁杰因祸得福,担任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期间他的德才受到了更多人的钦佩,时人赞誉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调任京师担任大理丞。作为中央最高的司法官员,狄仁杰在这个位置上有着完美的表现。仅仅一年期间,他就将历年来留下的案子悉数清理完毕,共涉及一万七千余人,而且没有一人对判决结果表示不满。“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旧唐书。狄仁杰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人们心目中断案如神,惩奸除恶的青天大老爷。
狄仁杰办案可谓公正无私 ,不该杀的绝对不杀 ,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他甚至顶撞高宗,犯颜直谏。同时他对于违法乱纪,贪赃枉法的官吏则绝不留情。
高宗去世后,狄仁杰于垂拱二年(686年)出任宁州刺史。宁州地处河西走廊,五方杂处,可谓冲繁疲难之地。狄公在此处“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欢心”,老百姓非常感激他,“郡人勒碑颂德”旧唐书。因政绩斐然,狄仁杰升任工部侍郎,赴江南担任巡抚使。
“转文昌右丞 出为豫州刺史。”旧唐书。武则天称帝后,在娄师德的大力举荐下 ,天授二年(691年)出任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朝廷宰相。
(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因狄仁杰豫州当刺史之时,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一天,武则天召见他说:听说你在豫州时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了“深加叹异。”旧唐书。因此武则天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
(3)死里逃生
武则天当政,武承嗣等诸武得进,并觊觎皇位,企图得立太子。一些无耻大臣依附武承嗣等人,劝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以承大统。在这个问题上,武则天犹豫不决,没有应允。但诸武势大,酷吏来俊臣等皆是他们的爪牙。
然而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很有时望的狄仁杰却与众不同。狄公正色立朝,不肯谄事诸武。其聪明睿智,精明强干,亦颇受武则天信任。
这不能不对这股邪恶势力形成威胁,成为诸武攫取最高权利的障碍。于是惹动了诸武肝火。由武承嗣等授意,来俊臣出面,分头嘱人上书告密,编造谋反的罪名把狄仁杰及裴行本、裴宣礼、卢献、魏元忠等大臣一并栏入逆案,投入大牢,并由来俊臣主审此案,众人危在旦夕。
来俊臣设好公堂,气势汹汹的提审诸大臣。“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胁仁杰,令一问承反。仁杰叹曰:’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旧唐书。俊臣见状 ,也无法动刑。
期间判官王德寿,入狱探视,劝狄仁杰引入平章事杨执柔,当可免死。狄公厉声道:“皇天后土,可表忠枕,奈何使仁杰板污好人呢?”说至此,即以首触柱,血流满面。
由于狄仁杰的“认罪”态度最好,遂放松了对他的看管。狄仁杰乘机血书冤状,藏于棉衣内,几经周折,送到了武则天的案上。
武则天宣狄仁杰等入谒,众人行过臣礼,齐呼冤屈。武氏道,卿等果有冤诬,为何自供反状?狄仁杰慨然道:”若非自承反状,早被搒死,那得重见天日呢?”武氏道:“为何复作谢死表?”大家齐声道:“臣等并无此事。”后经审视乃判官王德寿手笔捏造。
武承嗣等不甘心失败,密囑台官联名上奏,请诛杀狄仁杰等七人。
武氏明知狄仁杰等冤屈,不得以采取折中办法,死罪得免,贬狄仁杰为彭泽令,其它亦都贬黜或流放。
狄仁杰侥幸死里逃生,为唐室留下一脉!
(4)心气相通
狄仁杰在被贬黜为彭泽令时,正赶上彭泽发生旱灾,他积极为百姓申请发放赈济,免除租赋,受到百姓的爱戴。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营州之乱”爆发,河北人心惶惶,为了稳定局势,安定人心,武则天调狄仁杰为魏州刺史。
狄仁杰在任百姓安居乐业,契丹听说狄仁杰大名,不敢进攻,闻风而去。“百姓咸歌诵之,相与立碑以纪恩惠。”旧唐书。
狄仁杰的政绩再次引起了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先是赐给他紫袍、龟带以示奖励,并在紫袍上亲自绣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 ,励相臣”十二个金字,可谓是难得的钦赐。紧接着,狄仁杰再次被召回朝中,于神功元年(697年)升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开始了其第二次宰相生涯。
武则天晚年,信重狄仁杰,或许是两人都是山西并州老乡,讲起话来心气相通。即使是这位老臣面引廷争,当众表示异议,武则天也常屈意从之。狄仁杰入见 ,武则天常免其跪拜,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这一时期 ,武则天对狄仁杰极为倚重,称之为“国老”。
武则天晚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不得不陷于难以解决的困境。
在武则天犹豫未决之际,也是李唐皇室地位危如累卵之时,“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母子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旧唐书
(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到698年,才决定立唐中宗为皇太子,取消唐睿宗的皇嗣名号,封为相王。
武承嗣深恨不得为太子,急火攻心,竟发病而死。
在狄仁杰生命的最后几年,曾多次要求告老还乡,武则天总是不准。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逝,噩耗传来,朝野悲痛。武则天不能自已,不禁泣下道:“朝堂空矣,天夺我国老,未免太速呢。 ”
(4)最佳伯乐
武则天晚年乐得任情纵欲,所有一切朝政都委任德高望重之狄仁杰。狄仁杰以复唐为己任,对着武则天却婉言讽谏,屡把那切情切理的言语,徐徐引导,所以武则天也被感悟,目为忠诚。
武则天爱惜人才,尊重人才,尝谓狄仁杰道:“朕欲得一佳士,秉枢机,究竟何人可用。”狄仁杰乘机推荐苏味道、李峤、张柬之等。越数日,武则天又问狄仁杰,狄公道:“前荐张柬之尚未擢用。”武则天道:“已迁任洛州来。”狄公道:“柬之有宰相才,不止一司马呢。”武则天乃擢为秋官侍郎。“柬之果能兴复中宗,盖仁杰推荐也。”旧唐书
“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旧唐书
或语狄公道:“天下桃李,尽出公门。”狄公道:荐贤为国,并非为私呢。”
三、关于推荐历史书籍有旧唐书•狄仁杰列传、新唐书•狄仁杰传。
还有小说狄仁杰断案传奇等,特别是《狄公案》流传甚广,狄仁杰成了一个神探,此皆是小说家言。
结束语:观风云际会,看兴衰更替。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在宦海沉浮的一生中,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心系民生的气节。在身居相位之后,辅国安邦,为武则天趋利避害费尽心机。他是推动唐朝走向稳定繁荣的一代贤相和重要功臣。
纵观狄仁杰身为大唐忠臣良相,尽己之力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作为史上最佳伯乐发现之千里马,后来都成为大唐的忠臣良相,中流砥柱,为大唐繁荣昌盛发掘了一大批人才,为大唐王朝从“贞观之治”过度到“开元盛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千年萦绕,数不尽风流人物,大唐名相狄仁杰千古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