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可以用来书写历史,历史可以引导文学潮流的方向
历史质量分析与反思
Lanson_chen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
1. 过去事实的记载。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 鲁肃 於凡品,是其聪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吴书:“[ 吴王 ]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 指已过去的事实。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 经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历史了。” 清 黄人 <钱牧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历史而自为风气。” 老舍 《骆驼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历史的仆人。” 4.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金一 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历史上,多不过三四人。” 毛泽东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国 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菡子 《源远流长》:“历史在发展着,丰富着。” 5. 指历史学科。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编辑本段词语意义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相关书籍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我个人认为,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是真实存在的,而文学很大程度上是杜撰的,也许会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文学存在于历史之中。
原贴: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Xiang
1 古代文学:先秦—清末(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1917年,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当代文学: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以后的文学。
2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主编,创刊号登载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重在“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
3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力倡导白话文。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主张。这两篇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端。
4 文学革命的意义: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特征。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5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茅盾等,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强调“为人生而艺术”。
6 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
7 从鲁迅那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主要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
8 鲁迅在历史转折关头参与历史发展的宣言,中国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狂人日记》
9 《狂人日记》
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
贡献与价值: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
10 阿Q神胜利法: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和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所采用的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11 阿Q的三个特征:贫(无产者)、愚(思想落后)、弱(受到封建意识的毒害和人群的欺凌)
12 《祝福》之祥林嫂形象分析:
①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与封建夫权、族权相结合的神权对穷苦妇女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毒害。
②祥林嫂悲剧性格的深刻性突出表现在她的美好品格和求生的希望被残酷毁灭的过程中
13 鲁迅唯一涉及爱情的小说——《伤逝》
(1)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模式化,实现了小说的开放性和创造的可能性,把日记、杂文、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技巧融入小说。
(2)对西方小说技巧的吸纳。
(3)复线结构和复调主题。《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以生活体验的深切、表现格式的特别与艺术上富有独创性著称,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5 《故事新编》创造了“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
16 鲁迅的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互看结构模式”——这是鲁迅对历史人的喜剧和悲剧性认识。以看客的麻木和残忍来观照中国人的沉睡和不觉醒。看客在鲁迅小说中是一个庞大的“无个性群体”,常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的群像,他们对进步力量的无知,构成了封建吃人礼教的舆论传播工具和帮凶。
17 鲁迅的国民性: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由于生活在同一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风格等。
18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鲁迅反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那种不把人当人看、蔑视个人价值与尊严从而造成几千年“吃人”历史的专制主义。
19 鲁迅的贡献:
1、在创作方面:开创了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的新传统,推动了新文学的现代化。
2、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理论探讨与思想斗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3、在外国文学译介和中国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贡献。
4、进行社团活动、组织培养新文学队伍方面的贡献。
5、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20 鲁迅的精神
1、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韧性的战斗精神;
3、博才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21 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
22 冰心的知识点:
(1)圣母颂 “母爱”
(2)童心曲 “童真”
(3)自然赞 “自然”
23 许地山的知识点:
作品特点:多写缅甸、印度等异域生活,充满了南国情趣。
24 鲁迅之乡土文学:所谓“乡土文学”,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25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兴起的原因
小说主张再现作家的生活和内心处境,不强调对外部世界的描写,侧重作者心灵、心境的大胆敞露,揭示个人内心隐秘和灵与肉的冲突,尤其是处在变态社会中人的变态性心理,以此向封建旧道德和礼教宣战。
26 《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 作者是郁达夫
27 郁达夫的知识点
主题
1、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地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2、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特点
1、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诚挚)
2、感伤的抒情。单纯的感伤抒情格调,忧郁、颓废、忏悔情绪。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感伤美和自然美
3、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画,呈现出强烈的诗情画意,用瞬间万变的自然景物来创造和渲染气氛
28 80年代伤痕文学: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一批通过对文革生活及文革后人们的精神创伤的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悲剧性地展现了那一场社会动乱及其给人们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复的“伤痕”的作品。
29 反思小说: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
30 知青小说:知青小说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的内容多为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
31 梁晓声的知识点:作品歌颂知青的悲壮的英雄主义。
32 改革小说:改革小说出现于70年代末,80年代前半期形成高潮。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
33 风情小说: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小说。
34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35 贾平凹的知识点:1983年以后,“商州系列”小说,开始引起文学界注意。
36 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作家不再满足于用社会政治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而是开始思索深层的民族文化问题,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继承,称之寻根小说。
37 先锋小说:指的是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潮流。“
38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对普通人们庸常生活的关注与描写,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精神状态的关注与体验。
39 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庸常人生的平时叙写
2、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3、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4、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
40新历史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同根异生,只是把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大致限定在民国时期,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 。
41 《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 作者 胡适
42 初期白话的贡献:
1、运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作诗
2、讲究自然的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
3、追求诗体的大解放
43 初期白话的不足:
1、诗歌过于平实,情感浓度不够,想象力不足,缺少诗歌的意味
2、语言上散文化倾向,使诗歌失去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44 现代诗歌奠基之作:郭沫若的《女神》
45 《女神》的主题内涵
一 反抗、破坏、创造的主题。
(1)“反抗”,源自人的解放与觉醒;“破坏”,基于现实的黑暗、冷酷、腥秽;“创造”,是人类得以前行的动因。
(2)“五四”精神:怀疑、批判、反抗、破坏、创造。
(3)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现了上述主题。
二 爱国主义的主题
炉中煤》、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 。
“五四”是中国现代新型文化的青春期,郭沫若的爱国也表现为对“青春中国”、“新中国”的向往与追求。
三 歌颂“偶像破坏者
公开宣称“我又是一个偶像破坏者呦”,“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
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中国青年。
四 对“劳工神圣”的景仰和颂扬
五 对大自然的礼赞
46 《女神》的艺术特色
1、个性化
2、抒情性
3、自由精神
4、浪漫情怀
5、创造性
47 《女神》意义上的不足:不足:过于强调自由的形式,缺乏诗性和韵味,适宜朗诵,不宜品味。
48 新月派的任务:“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
(代表人物 闻一多 徐志摩)
49 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1、“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
2、提倡以“和谐”、“均齐”为新诗的审美特征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音乐美:音节的整齐与和谐
绘画美:辞藻的美,视觉鲜明的色彩感
3、倡导新诗的现代格律化
50 新格律诗: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闻一多最早提出)
51 徐志摩诗作特点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3、词藻华丽,风格清丽,呈现出明显的色彩美
4、章法整齐,形式灵活
52 祥子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血肉丰满的都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1、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
2、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
祥子悲剧命运的客观原因
1、二三十年代动荡的社会背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2、车厂主女儿的诱骗。
53 虎妞的形象:
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
1、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虎妞本身又是刘四爷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
2、虎妞对于祥子,有感情,要控制祥子。
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54 老舍的文学贡献:
1、多层面的描绘出中国市民文化的复杂性。
2、揭示了文化转型期中国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在小说叙述上显示了中国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化,又融合了西方小说的技巧。
4、语言纯净、通俗,具有北京地域特点
55 京派:“京派”是鲁迅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为主要阵地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代表:朱光潜、沈从文。他们将“和平静穆”作为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56 海派:海派是沈从文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概念。以30年的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遣文化畸形发展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的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的“文明病”。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
57 《边城》沈从文边的“牧歌”情味和感伤情绪:
1.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
2.《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3.乡情风俗、自然景致与人事命运浑然一体的优美境 界,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牧歌情调。
58 沈从文独特的文学价值:
1、远离时代主流的文学价值观
2、对乡土中国的关注:民族性的思考
3、从容、静穆的民族文化品格的追寻
60 《家》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巴金
①高老太爷的形象: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②觉慧——家的掘墓人: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最能打动青年的心的形象。他身上既有热情、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又有“五四”青年难免的历史局限与弱点。
③觉新——家的守墓人: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觉新,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觉新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不无批判。
61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第一人:张恨水(名气最大、作品最多、水平最高)
62 张恨水大家族兴衰之《金粉世家》:
1.《金粉世家》中的金家具现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特征。
2.《金粉世家》中家庭败落的叙述更侧重于世俗的金粉生活的渲染,而不是社会制度的控诉。
63 冷清秋的形象:新旧参合
身份:女学生与女才子
性格:世俗与清高
选择:反抗与隐遁
64 《金粉世家》的价值
1、浮世绘般地描写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 中国世俗生活与观念的变迁
2、描写了缺少革命性因素的旧家族的命运
3、提供了女性主体选择的特殊(传统型)个案:冷清秋
4、继承并发展了章回体的传统叙述体式
65 曹禺《雷雨》人物之繁漪:她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繁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66 《雷雨》的悲剧性下层妇女被离弃的悲剧
上层妇女个性受压抑的悲剧 青年男女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
青春幻梦的破灭的悲剧 劳动者反抗失败的悲剧
67 钱钟书的代表作:《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围城》、管锥编
中国近代文坛中唯一一位通晓古今中外文学的才子。
68 《围城》的知识点
①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誉,以深邃的人生洞见和幽默灵透的文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
②这本书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盲目。
艺术特色:1)善用比喻
2)高超的讽刺手法 、对人性弱点的嘲讽;对学风的嘲讽
3)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69 张爱玲小说基本内容:
2、摹写各式婚姻:《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琉璃瓦》、《十八春》
3、摹写男女同居: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
70 张爱玲《金锁记》中金锁的比喻意:黄金的枷锁,被黄金欲压得变形/异化了的人
71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1、情调悲凉,大多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
2、 “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融为一体。
3、 张爱玲的作品还具有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
4、 语言介乎新旧雅俗之间。
72 朦胧诗:它指称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一股新诗潮。它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性与意象化的表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
73 顾城: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他诗歌的魅力是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
74 朦胧诗艺术审美特质:
1、意象化
(1)扬弃具象化直述,以繁复意象传达心绪
(2)意象的自由迭加,形成意象的多义性阐释
2、象征性: 以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比拟或暗示不可感知的抽象事物,使诗歌的意象具有隐喻性而带来含蓄美。
3、跳跃性: 按照诗人情感的流向和想象的逻辑来安排时空秩序,造成诗歌结构的流动跳跃
75 余华——先锋派小说《活着》
存在主题: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思想内涵:1、生命的脆弱易逝。在死亡面前,生命显得轻若鸿毛。
2、命运的变幻无常。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3、“活着”成为人终极的目标与理想,人们忍受着生活赋予的种种苦难。
76 余华没有将先锋小说进行到底,在一片赞扬声中突然转向,其原因有三:
其一,来自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作为先锋,必须始终保持和社会、大众、传统、世俗的距离,甚至对立,因此,遭到误解和忍受寂寞成为必然;一旦被接受,又会失去先锋性,这是先锋作家和先锋文学共同面临的不可逾越的悖论和局限性。)
其二,世俗的诱惑。(任何作家都希望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 ,所以,作为先锋作家,时刻都有背叛的危险,这个危险就是无处不在的世俗诱惑:世俗利益和世俗生活时刻在向作家招手,一个作家,只要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就不可能完全拒绝这种诱惑。)
其三:来自作家自身。(作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先锋作家更是以创新为标志的,其情绪、心态、思想、观念不可能不变。因此,余华和其他的先锋作家的转变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女巫JeNny
瞳瞳Eliy
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同时谈谈对历史这一学科的理解。
经过本次考试后,我深切的认识到自己的历史知识尚有不足,历史这一学科,不完全靠的是死记硬背,更多的是对其源远流长的向往。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历史博大精深,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的改革开放,每一课,每一节,都在述说着这个文明的源远流长,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扩展资料
反思的写作技巧:
反思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一个事件,先叙述事情经过,然后反思分析;另一种是多个事件,可以采取边叙述做事经过,边反思分析。无论那一种方式,最后都要总结,提出具体的打算及方法去克服不足及失误。
叙述事情经过的时候,不能拖泥带水,要有所侧重,重点叙述为反思提供前提材料的内容,要详略得当,不像记叙文中叙述那么详细具体,一般都是概括性的叙述,因为文章的侧重点在反思。反思的时候,要有的放矢,认识深刻。总结提出的办法要具体可行。
原贴:历史考试反思100字?
mizzcat
原贴:历史的试卷分析怎么写
yaodaofei
既强大又忠心不二,有思想觉悟并且自愿参军的军队,别说古代,在现在,一只手就能数出来。
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支军队既有战斗又有思想觉悟,但你们又说他们被洗脑了?喵喵?
这支军队在没有根据地,没有补给,没有武器,没有食物,敌人围追堵截地情况下走完了大半个中国。并且军队指挥官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历史上的凡是军队走过的地方都是残垣断壁,寸草不生。但是这支军队走过的地方,不久之后就变成肥田沃土,人们安居乐业,欢声笑语。但你们又说他们打劫???
这支军队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就能硬抗世界上最强国家带领的史上最强军团,还不落下风。但你们说靠人海战术堆上去的?
我哆啦A梦还能说什么?
古代的勉强说一支。
岳家军。
岳家军是南宋初年由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么等农民军部众,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大军。
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部队久驻鄂州,世居汉地,南宋末年抗击金蒙的将士,很多就是岳家军子孙。
岳家军的十多万大军又由12支大军组成。
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游奕军、水军。
halaxing
原贴:历史的试卷分析怎么写
flytosunny
原贴:初一历史 试卷分析
caowenrong
小狐Molly
题主没有明白一点,地球人总体是自私自利的,中国进入后传统社会(秦汉以后),人们思想更复杂了,更多的人不再信帝王是神,当然也不信官员是特殊人种(如印度),而人们晋级到官僚阶级种种的罪恶就会不断侵蚀帝国机体!相对长久的朝代都是能有一任帝王打击官僚阶级,如唐武则天,明朱元璋,清雍正。这也是为什么这三位被骂的最多。然而这三位是认识比较清楚的!可是帝王并非万能,能够克制官僚阶级的帝王也得非常有才干才行
题主的假设实在不现实!
缘分天空
原贴:初一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夏荷
这提法就是缺心眼,古代为什么编史书,为什么讲礼仪,为什么有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为什么有经史子集,为什么有宋朝的以文治武。为什么有帝王杀功臣,家天下?5000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反思探讨这个问题。
小攸
因为古代军队本质上都是封建专制下,保护统治者政权合法性的工具,所以效忠的是权利,金钱,以及权利附属的"荣誉"。
古往今来,只有对外民族侵略战争中才会有为了国家,民族,荣誉的军队,这种军队的忠心不二,不是对统治者,而是真正源于心中的正义。
而任何军队,只要出于欲望的私念,那就不存在忠心不二了,谁的筹码给的多就和谁混。
搞清楚军队的本质,就不难理解古代军队为什么没有所谓忠心不二的军队了。
Long long
先问是否,再问如何。
关键字“强大”“忠心不二”。
军事强大需要国力,国力包含很多,如兵源、物资、舟车、力役等等,透支国力势必侵吞民力,民力衰竭无需战争单就民乱足以动摇一个王朝了。如兵役年龄过小容易造成民生艰难(三年作始有一年余,以及生育率降低等),这时合适的兵制就很重要了。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有征兵募兵府兵志愿兵等等,这也决定中国常备军的规模和训练程度,但常备军规模需要一个合理的人口比例,否则冗兵足以拖低整个军事力量的素质和消耗太多的国力。如何强军的根本不在技术层面,新的装备好的训练手段都需要制度的约束和保障,而且合理的制度建设可以约束军事这种国家力量不被放纵,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要指望个人品德来约束强大的军力不被滥用即所谓的忠心。赵匡义自己何尝想批黄袍?但黄袍加身得利最多的是他的部将,但失败了砍头的一定会是他而部将还不一定殉死。同理还有几大军镇,几大柱国。力量强大时即使最高主官自己都不一定能约束好,所谓有好处不赚天诛地灭背后还有句贫道不死死道友。中国一般会把军事力量的使用划分为练兵调兵领兵这几个环节,还记得影视里常见的虎符么?这个秦汉以前的商周就有了的。军事力量强不强大受限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但忠心这方面虎符说明了强大力量面前任何人都不能轻信,也就是说中国很早就懂得制度约束强于道德自律。
此处不讨论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如兵器编制方面的内容,因为中国军事技术发展很是曲折复杂,比如兵器与相关材料技术发展并非并进的,典型的如宋的冶铁技术明显比唐高,却没发展出可以媲美唐刀隋剑的单兵兵器,这也和军事制度建设有不少关联的。有兴趣的同好可以单开一题来讨论。下面只略述秦汉以降历代兵制发展轨迹,我也是半桶水来晃荡晃荡,说好可以打脸(往死里打也是不太好的),但不要啐我的脸,脏。
秦汉,征兵制有卫、戍、役,基本是寓兵于农全民皆兵,每年一个月大演,但实际训练量不足,兵源分散不易集结调度。还有义勇队志愿兵,良家子从军如李广,算是专业军人。中央有南北卫但不是常备军,秦汉其实没有常备军。
唐,府兵制,折冲府即地方军区约600~800个按军事地利设置,各府设折冲都尉负责训练,中央十六卫各设大将军负责领兵。志愿兵制(免租庸调),兵源有家境要求贫困不得入伍。兵农合一就地屯垦,但兵员必须宿卫京畿一年,府兵为职业化常备军形式。养兵成本低,兵员训练充分,集结调度灵活。历史上广受诟病的节度使本来只是政治官僚,后中央放权成为军政门阀,更有不加甄别信任外族人和引进外族兵源,局势才失控的。
宋,二元兵制禁军及厢军,即中央军和地方军,募兵制为主。中央军地位略好,属职业化专业化军队,地方军地位实在低(刺配太伤人自尊了),常被充当力役杂配。但募兵制配合长期防御性国防政策不太合适了,不能不募,有募而无退,冗兵太多无法保持精锐。宋仿唐也有十六卫,但属于虚衔誉职用于消兵权,实际领兵的地位较低。也是兵将分离,领兵和训练分离(林冲是训练官),但分离程度太离谱,禁军轮番戍边,但领军将领固定卫边,兵不习将将不喜兵。养兵成本高,战斗力不高,兵士荣誉感低,"好铁不打钉好难不当兵"之谚语始于宋。
元是个多元世界,权柄掌握于外族手中,具有强烈的游牧民族灵活实用的色彩,军队也很多元化,多民族,多兵制,就不多说了,怕说不好被你们群殴我的老脸。
明,卫、所制度(规模大小不同而已),略同唐之府兵制,但兵源采用兵户制。都司府负责训练卫所兵员,五大都督府派员领军。兵户终身世袭制,国家授田免赋税,后有部分募兵兵源,但国家优免较少。优劣点略同唐朝,武功也只略逊唐朝。
清,军事上继承明的制度很多,但因政治上部族色彩浓厚,同样反映到军事上。二元制,八旗制和绿营制先后交替并行。八旗制和绿营制类似明的世袭兵户,两兵制崩坏后又有勇营制,湘军淮军楚军,募兵制。旗、绿制基本是被冗员玩坏了,但前期的武功还是可敬的。勇营制权力集中,凝练有力,算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救时之制。再往后就是新军了,习德习日,义务制募兵制并行,兵源素质较高,编制和装备日趋近代化,它也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始祖。
温熊猫Celeste
原贴:初一历史试卷分析怎么写?
微笑的cotton
原贴:初一历史 试卷分析
Taotao&Huang
首先总结上课听讲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多写缺点少写优点 然后对本章卷子上出现的错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逐条表述(比如老师让背的重点题没背过,就说学习不刻苦;老师没让背但书上有的,就说学习不扎实;综合应用的做错了就说知识应用不灵活)总而言之就是把自己写的是个一文不值的差学生,对自己深恶痛绝 最后表一下决心,说下次好好表现,改正错误,争取考出好成绩之类的。
原贴:历史第一次月考反思?
舆少爷
中国的古装剧集数越来越多,网络观看的人数也是屡创新高,但口碑却好像越来越差了。如今不少剧集改编自网络小说,看到剧名都有点难以分辨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了研究中国古装剧的变化,数据君在豆瓣爬取了1976年至今的相关剧集,剔除无评分和信息缺失的无效剧集后,共得到891部古装剧。
越来越差的古装剧
对播出年代进行归类后,可以得到不同播出年份古装剧集的平均得分情况。豆瓣有记录的最早的古装剧,是香港拍摄的武侠剧陆小凤,于1976年播出。而内地在豆瓣记录中最早的古装剧则是1982年版的《水浒传》。
受困于拍摄技术、文化环境和政治氛围,90年代之前的古装剧绝大多数都是香港拍摄和播出的,且题材大部分都是武侠小说改编。
内地古装剧自90年代后开始增多,2000年以后数量逐渐井喷,而港台古装剧则越来越少,且以多地合拍为主。
但从年份和平均分来看,中国古装剧的质量确实越来越差,90年代之前还偶有平均分上8的时候,90年代也稳定在7分到8分之间。进入21世纪后,分数便开始逐渐走低,2010年之后更是开始跌破6分的及格线。
人都有回忆的滤镜,美化往事的时候,很容易对小时候看过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数加成。但加成之余,如今的烂片越来越多,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越来越精细的画面,宏大的拍摄地选景,精致的服化道,都抵不过演技的尴尬,更不用说抠图演戏这种不敬业的情况了。观众也不是傻子,演的好不好很容易判断出来。
古装剧都是什么题材
有了时间背景,接下来自然就是剧集的题材了。数据君根据剧集内容,将891部古装剧分入了“经典文学、神话奇幻、戏说、戏曲、历史、武侠”这六个大类中,一部剧集可能会被纳入多个分类中。
经典文学,主要指《水浒传》、《红楼梦》等通俗明清小说改编的剧集;神话奇幻和武侠顾名思义;戏曲主要是由经典戏曲改编而来,且内有大量唱段的剧集。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和“戏说”这两个标签应该怎么划分具有一定争议。首先要明确,电视剧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文化消费品,所以在对历史题材的处理上必然有艺术加工。
因此,本文在区分的时候,对剧情中主要事件、人物都有历史根据的划分为“历史剧”,比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剧情中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经过编剧艺术加工较多的出来的,划分为“戏说故事剧”,比如国民剧还珠格格,或是今年热播的《延禧攻略》。二者兼有的则会标上“历史/戏说”。
当然,对于第一种,可能你更熟悉的名字叫作“正剧”。
相比港台,内地的“正剧”数量非常多,评分也比较高,但大多集中在2010年之前,占内地历史剧的80%以上。武侠剧和经典文学剧也是2010年前居多。
内地戏说剧的大量出现,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这与1995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修订电视剧许可证制度有关。
在这次修订中,删除了“禁止私人制作电视剧”的条款,此举意味着电视剧生产的“大门”开始向社会资金开放。
同时,港台地区的古装剧制作风格也开始影响大陆。1998年第一部康熙微服私访记播出,走的就是台湾热播剧戏说乾隆的路子,以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为主题。
而1999年的还珠格格则是由大陆和台湾地区联合拍摄。后来主演了尤小刚导演多部“秘史”剧的演员马景涛,早在1992年就主演了台湾的戏说慈禧。
神话奇幻剧一直是中国电视重要的组成部分。八九十年代的神话奇幻剧主要是《西游记》、《聊斋》这样以经典文学改编剧;或者《济公活佛》、新白娘子传奇等民间传说、戏曲而来的剧集。
进入新世纪后,在原来的基础上,神话奇幻剧的类型变得更加多样。有春光灿烂猪八戒这样的衍生喜剧,出现了穿越剧《穿越时空的爱恋》,还有《仙剑奇侠传》这样的经典游戏改编,尽管播出时也曾被很多游戏迷喷的狗血淋头。
虽然“IP”这个概念直到2015年左右才出现,但2010年后的神话奇幻剧早早就赶上了网络文学 IP 的列车。
2010年后内地的256部古装剧集中,神话奇幻剧多达81部。2018年内地26部古装剧里,更是一半都是神话奇幻剧,剧集多是架空背景,集数动辄六七十集,剧名也越来越带有“非主流”的气质。
好片不少,烂片很多
数据君还发现,9分以上的古装剧共计25部,内地22部,香港2部,台湾1部。台湾的为1992年的新白娘子传奇,香港的为1983版《射雕英雄传》和1995版《神雕侠侣》。
内地虽然坐拥22部9分古装剧,大多数都集中在2010年以前。2015年后,仅有当年的现象级电视剧《琅琊榜》和2017年的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两部入选。
《琅琊榜》也是古装剧评分前十中,唯一一部根据网络文学 IP 改编的“戏说”古装剧。
而评分最低的古装剧,基本都集中在近几年。4分及以下的古装剧有44部,全部产出自2010年之后。不少作品正是所谓的“网络文学 IP”改编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王扶林和张黎两位导演分别有两部作品进入豆瓣国产古装剧 top10。尽管《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口碑持久,被不少人视为“神剧”,但是张黎导演今年却失了手,新作《武动乾坤》仅得4.7分,大扑街。
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