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白马啸西风》,个人觉得故事内容有点单一,不够丰富,故事的主线是围绕一份藏宝图展开的,简单来说,整部书好像突出的只是围绕三个人的故事,还都是师徒关系,唯一一个感情线,就是女主李文秀的,但是也没有着重的描写,情感不够丰满,最主要的是商人看不到它的价值,没有利益来驱使,谁都不会做无用功的
金庸小说顺序顺口溜白马啸西风
Q゛♥
吕梁三杰霍元龙、史仲俊、陈达海为抢夺一幅埋藏宝物的高昌迷宫图,带人与师妹上官虹及其夫白马李三交手。
由于寡不敌众,李三夫妇一直跑到回疆,仍没摆脱追踪,夫妻顽强抗战,手刃数名强敌,杀死史仲俊,双双战死。白马带着他们七岁的女儿李文秀跑入沙漠,遇见大风沙,吹至哈萨克人的居住区,被这里唯一的汉人叶老丈收养。霍元龙和陈达海找不到李文秀,对村中老弱病残妇的哈萨克人进行屠杀掠夺,引起哈萨克人的仇恨。李文秀自此后与叶老丈一同生活,并与哈萨克第一勇士苏鲁克的儿子苏普结为好友。
一次他们一同玩时遇见一头大狼,被二人合力杀死。苏鲁克因不在家时妻子被霍元龙等所害,从而仇恨所有的汉人,阻止苏普与李文秀来往;李文秀见苏普挨父亲的毒打,把他送给自己的狼皮送到哈萨克美丽的少女阿曼的门口,再也不见苏普。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文秀变成了大姑娘,她偷偷观看苏普与人比武摔跤,却发现了阿曼对苏普的爱情,伤心而走,被一直在回疆寻找她的霍元龙手下之人发现。李文秀想起父母的仇恨,欲将他们带入戈壁之中,同归于尽,却巧遇隐藏在此的一指震江南华辉,在他的指导下,用毒针杀死围追的敌人,并帮助华辉挖出背上的毒针,拜他为师。两年时间,李文秀不时去华辉处学艺,已成为武林高手。
这日苏普与阿曼为避冰雪来到叶老丈家中,碰巧陈达海也来这里。一个寻问儿时的伙伴,一个追查当年的汉族小姑娘,动起手来,苏普被陈达海所伤,李文秀此时女扮男装,打败陈达海,救出阿曼,还给苏昔。众人为追逃走的陈达海,来到迷宫,遇见躲在这里的华辉。他原是哈萨克人,本叫瓦耳拉齐,因在追求阿曼母亲时败给她的父亲,从而逃往中原,学得一身武功,并教了个汉人徒弟马家骏——也就是一直假扮叶老丈的人。华辉为了报复哈萨克人,曾让马家俊在井水中下毒,马家骏不忍心,先下手刺伤他,自此他就在此保护迷宫。如今师徒二人一场激战,双双伤重丧命。所谓迷宫之中的宝物,都是中原到处可见的纸、笔、围棋、七弦琴等等。
李文秀为关怀、照料自己的两位亲人的死而伤心,更为自己所爱的苏普爱别人而伤心,她只有骑着白马,回到中原,今后的路,还不知道向何方。
小说并不侧重武功的描写,似乎在表达一种意念:人人追求的东西,往往并不一珍贵;而把握住自己所有的幸福,才是人世间难得的境界。
最后一段:
经文替他们解决疑难,大家心中明白了,都说:“穆圣的指示,那是再也不会错的。” 有人便称赞哈卜拉姆聪明有学问:“我们有甚麽事情不明白,只要去问哈卜拉姆,他总是能好好的教导我们。”可是哈卜拉姆再聪明、再有学问,有一件事却是他不能解答的,因为包罗万有的“可兰经”上也没有答案;如果你深深爱著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甚麽法子?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 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张狒狒
金庸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
下载链接:
白马虽然神骏,但不停不息的长途奔跑下来,毕竟累了,何况这时背上乘了三人。白马似乎知道这是主人的生死关头,不用催打,竟自不顾性命的奋力奔跑。
但再奔驰数里,终于渐渐的慢了下来。
后面追来的敌人一步步迫近了。一共六十三人,却带了一百九十多匹健马,只要马力稍乏,就换一匹马乘坐。那是志在必得,非追上不可。
TM007
《天龙八部》——北宋
《射雕英雄传》——南宋
《神雕侠侣》——南宋
《倚天屠龙记》——元末
《笑傲江湖》——明朝,《碧血剑》之前,无法更精确确认
《侠客行》——明朝,《笑傲江湖》之后,《碧血剑》之前,无法更精确确认
《碧血剑》——明末
《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白马啸西风》——清朝,康乾年间,无法更精确确认
《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连城诀》——清朝,发生在《鹿鼎记》之后,无法更精确确认
新版的金庸全集中有很多书无法确认年代,很多都是读者推出来的,几年前金庸写了新新版之后,加了更多的年代考证,如《连城诀》加了宝藏主人——天地会吴六奇,由此推理出故事发生在清朝《鹿鼎记》之后,但更详细的就推不出了。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福娃wawa
《碧血剑》——1956年
《射雕英雄传》——1957年
《神雕侠侣》——1959年
《雪山飞狐》——1959年
《飞狐外传》——1960年
《倚天屠龙记》——1961年
《鸳鸯刀》——1961年
《白马啸西风》——1961年
《连城诀》——1963年
《天龙八部》——1963年
《侠客行》——1965年
《笑傲江湖》——1967年
《鹿鼎记》——1969年
《越女剑》——1970年
金庸作品历史年代表: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Etpm
金庸武侠小说顺序:《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他的锋芒之作,这部小说与《碧血剑》差不多,人物相对都比较简单,性格单一,情节也不是很复杂,原因也非常清楚。《射雕英雄传》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一部曲,也是成名作,而《神雕侠侣》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曲,《倚天屠龙记》是金庸的“射雕三部曲”第三部曲。
《飞狐外传》是《雪山飞狐》的前传,两部都是非常现实的小说。《连城诀》是一批判社会的小说,深刻体现出了人类的贪婪、私欲、无情的一面,当然也有几位善良的人物身上体现了宽容、友谊、爱情等。
《天龙八部》和《鹿鼎记》都是金庸的巅峰之作,也是代表金庸的最高成就。而金庸的《笑傲江湖》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家国恩怨写到英雄情怀,再到儿女情长,金大侠几乎写尽。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没有名字的名人
金庸小说顺序顺口溜: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金庸除《越女剑》以外的14部小说的首字合称。
金庸小说顺序顺口溜及对应作品:
1、飞对应作品:《飞狐外传》
2、雪对应作品:《雪山飞狐》
3、连对应作品:连城记
4、天对应作品:《天龙八部》
5、射对应作品:《射雕英雄传》
6、白对应作品:《白马啸西风》
7、鹿对应作品:《鹿鼎记》
8、笑对应作品:《笑傲江湖》
9、书对应作品:《书剑恩仇录》
10、神对应作品:《神雕侠侣》
11、侠对应作品:《侠客行》
12、倚对应作品:《倚天屠龙记》
13、碧对应作品:《碧血剑》
14、鸳对应作品:《鸳鸯刀》
以上就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由来,还有一部是《越女剑》。至此,金庸一生共写过15部小说,可以说每一部都是经典。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之间的年代顺序关系:
按照故事发生年代来说最早的是《天龙八部》(宋神宗所处年代为北宋)
第二个是《射雕英雄传》(北宋末期,南宋初期)
第三个是《神雕侠侣》(南宋末期,元朝初期)
第四个是《倚天屠龙记》(元朝末期)
第五个是《笑傲江湖》(明朝)
第六个是《侠客行》(明朝后期)
第七个是《碧血剑》(明朝末期)
第八个是,《白马啸西风》(顺治时期)
第九个是《鹿鼎记》(康熙初期)
第十个是《连城诀》(康熙中期)
第十一个是《鸳鸯刀》(雍正年间)
第十二个是《书剑恩仇录》(乾隆年间)
第十四个是《雪山飞狐》(乾隆末期)
想东想C
首先没有看过这本书的小白来发表一下意见,对于一本有内涵有价值的书,并不一定就要求其以影视剧的效果呈现出来,换言之,如果影视对原作进行大幅的修改甚至是魔改的话,对于书迷而言也不见得是一件友好的事儿,当然,这是我本人的观点,要是有机会的话,只有完整阅读完这本书才能进一步了解了。
Freya翠翠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QueenHOLIC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默默-LS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音妹妹
《书剑恩仇录》——1955年
《碧血剑》——1956年
《射雕英雄传》——1957年
《神雕侠侣》——1959年
《雪山飞狐》——1959年
《飞狐外传》——1960年
《倚天屠龙记》——1961年
《鸳鸯刀》——1961年
《白马啸西风》——1961年
《连城诀》——1963年
《天龙八部》——1963年
《侠客行》——1965年
《笑傲江湖》——1967年
《鹿鼎记》——1969年
《越女剑》——1970年
金庸作品历史年代表: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穗儿
cyymm
金庸作品历史年代表: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內內毛呔呔
白马啸西风,思想有问题,根本不适合拍成影视剧,里面的汉人大多是坏人,汉族姑娘李文秀喜欢的是个哈萨克男子。可是那个哈萨克男人并不爱李文秀,而李文秀十分痴情,非他不嫁,看不起自己的同族男人。
我靠,这种思想如果现在拍出来,非被大家骂死。我大汉女人不喜欢大汉男人,喜欢一个哈萨克族男人,那个哈萨克男人连正眼都不瞧李文秀,李文秀死乞白脸赖着那个二百五哈萨克男人,太不要脸了。汉族女人这样低贱吗?逆天了。白马啸西风,看过一遍,基本不看了。金庸早期的思想有问题。
o↗muの木
《越女剑》——春秋
《天龙八部》——北宋
《射雕英雄传》——南宋
《神雕侠侣》——南宋
《倚天屠龙记》——元末
《侠客行》——明朝,《笑傲江湖》之后,《碧血剑》之前,无法更精确确认
《碧血剑》——明末
《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白马啸西风》——清朝,康乾年间,无法更精确确认
《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新版的金庸全集中有很多书无法确认年代,很多都是读者推出来的,几年前金庸写了新新版之后,加了更多的年代考证,如《连城诀》加了宝藏主人——天地会吴六奇,由此推理出故事发生在清朝《鹿鼎记》之后,但更详细的就推不出了。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月伽
《白马啸西风》是金庸先生十五本小说里面最为特别的一本,需要纠正的是,一开始是金庸先生写出来打算做电影剧本的,但是后来被拍成了电视剧。但是因为其剧情平实,以抒情为主,缺少打斗场面,所以算不上一部很吸引人的小说,也就没什么投资者愿意翻拍了。
金庸先生从执笔写文开始,不过短短12年,可他却,在这12年里创作出了整整15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第一本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无数人天天等着更新。如果那个年代有催更这种说法的话,估计金庸先生都被我们催得脑袋大了。
《白马啸西风》是金庸先生于1961年年底写作的全书一共不到八万字,用了两个月就写作完毕。作为金庸先生的第七本小说,这是与之前的六本,和之后的八本完全不一样的定位和写作方式。而且是金庸先生唯一一本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听起来《白马啸西风》应该是一本很经典的小说才对,可是为什么偏偏没什么人翻拍它呢?
第一点:叙事方式太特殊。《白马啸西风》整本小说的笔触都十分细腻,书中多以心理活动来展开叙述,如果是读小说还能感受到精彩,可如果要把这样的内容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那对导演和演员的要求实在是太苛刻了,不知道要怎么拍,才能拍出来书中人物那丰富的内心活动。
第二点:剧情不够吸引人。因为这是一个以女人为主角的故事,整本小说更多讲的是情爱,而不是打斗。而金庸先生作为一个男作家,显然在情感描写上是不如琼瑶阿姨的。大家如果想看情爱的小说或电视剧,那就看琼瑶阿姨的就行了,何必看这本并不算那么精彩的《白马啸西风》呢?
第三点:缺少打斗难以制造冲突。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要么有大侠,要么有绝世功法,要么就是在武林掀起腥风血雨,要么就是结拜啊,几男追一女,几女追一男啊……反正就是有各种嘘头,而且大多都有打斗场面,非常的吸引人。可是偏偏《白马啸西风》里面的情节实在是太过普通了,又缺乏一些打斗的亮眼场面。这就让这本小说显得很尴尬,要说写的不好吧,其实也还不错,要说写得好吧,可总差点感觉。
这样的作品你让人家怎么拍摄呢?拍成电影不够精彩,拍成电视剧剧情又不够。反正怎么拍它都还差一点味道,不够吸引人。
事实上《白马啸西风》虽然没有拍成电影,可也依然被拍成了电视剧。但是正如我们上面讲到的这几个问题一样,电视剧版的《白马啸西风》一经播出,反响平平,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部剧,对此完全没有印象。这大概就是金庸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最普通的那一本了吧,毕竟再厉害的作家,也总有那么一两本拿出充数的作品。
crissy熊熊
这部作品跟我们的价值观有很大落差,就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不可理解。这部作品思想有问题,不适合拍成影视剧,里面的汉人大多是坏人,汉族姑娘李文秀喜欢的是个哈萨克男子。可是那个哈萨克男人并不爱李文秀,而李文秀十分痴情,非他不嫁,这个女子看不起自己的同族男人。非要死皮赖脸喜欢一个哈萨克族男人,可是这个哈萨克男人连正眼都不瞧李文秀,李文秀却要缠着这个二百五哈萨克男人,是不是观念有点忒低贱了?都快逆天了你说这种情节还能得到大家喜欢吗?
野狼情
希望对你有帮助:金庸作品创作时间表:
《书剑恩仇录》——1955年
《碧血剑》——1956年
《射雕英雄传》——1957年
《神雕侠侣》——1959年
《雪山飞狐》——1959年
《飞狐外传》——1960年
《倚天屠龙记》——1961年
《鸳鸯刀》——1961年
《白马啸西风》——1961年
《连城诀》——1963年
《天龙八部》——1963年
《侠客行》——1965年
《笑傲江湖》——1967年
《鹿鼎记》——1969年
《越女剑》——1970年
金庸作品历史年代表: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Seven
新创作
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可以制作【影视】。不是的。
如果,文学作品必须制作影视,那就太多啦!
既然叫我学作品,就应该变为影视节目。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中国的国情决定影视制作进度。重点是,文学作品,要为国家服务,要为国家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不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任何组织的发展,都要与国家发展相适应。
主题是关键,内容是辅助好结果得到好的效果。
哈港8港
《书剑恩仇录》——1955年
《碧血剑》——1956年
《射雕英雄传》——1957年
《神雕侠侣》——1959年
《雪山飞狐》——1959年
《飞狐外传》——1960年
《倚天屠龙记》——1961年
《鸳鸯刀》——1961年
《白马啸西风》——1961年
《连城诀》——1963年
《天龙八部》——1963年
《侠客行》——1965年
《笑傲江湖》——1967年
《鹿鼎记》——1969年
《越女剑》——1970年
金庸作品历史年代表: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想飞的猫2011
金庸小说顺序顺口溜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对应的顺序如下:
一、《飞狐外传》(1960年)
二、《雪山飞狐》(1959年)
三、《连城诀》(1963年)
四、《天龙八部》(1963年)
五、《射雕英雄传》(1957年)
六、《白马啸西风》(1961年)
七、《鹿鼎记》(1969年)
八、《笑傲江湖》(1967年)
九、《书剑恩仇录》(1955年)
十、《神雕侠侣》(1959年)
十一、《侠客行》(1965年)
十二、《倚天屠龙记》(1961年)
十三、《碧血剑》(1956年)
十四、《鸳鸯刀》(1961年)
十五、《越女剑》(1970年)
扩展资料:
金庸在行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并运用的极富韵味,但其语言的主要魅力不在于此。
金庸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没有难认的字,难懂的词和艰涩的句子,语言的动作性强,极善构筑戏剧性场面,具有一种令读者忘记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读金庸小说时,迎面而来的是古朴、苍劲的感觉,初看似乎语不惊人,但愈展开愈魅力无穷。
金庸小说的语言,之所以看起来没有什么突出的特殊,那是因为作者并不追求风格的单一性,而是进行不同方式的叙述探索,不断改进和创造自己的叙述方式及语言风格,同时不断地拓展语言的疆域,丰富小说的形式美感。
wuxlww
谢邀!金庸的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并非没有被拍成影视剧;而是都曾被港台导演拍摄过。但上座率很低,无利可图。究其原因如下:
1、该小说与金庸其他作品相比,缺失跌宕起伏的情节,显得似乎有些空泛粗线条。故事内容表现为一个汉族姑娘与几位哈萨克族小伙的爱恨情仇……较多地展现了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缺乏人物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吸引人的真实场面!” 对作品而言,这一点很致命。所以,有评论说,在金庸的14部武侠小说中,《白马啸西风》是写得最差劲的一部。作品“遇冷”,读者不喜欢它!毕竟属实。
2、金庸对这篇以女人的视觉撰写的小说,进行过反复修改,前后稿件相差甚远,让人改编成影视剧本之际颇费周折!而眼观已被别人拍成的影视剧,票房收益惨淡兮兮。触景生情——何人会翻新重拍、出力不讨好呢?再是,版权所有,欲想再次改编成影视剧本并进行重拍?则必须与金庸商讨经济利益。故此,问题多多、顾虑重重,谁人会自找麻烦呢?
yimi
作为一名作家,我认为不是所有的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
《白马啸西风》就是这样,这是金庸1961年发表的中篇武侠小说,原是为电影改编专门创作。1979年和1982年,港台一度改编过两版《白马啸西风》电视剧,不过鉴于影响力太弱,鲜有人知,可以忽略不计。
话说《白马啸西风》的口碑历来并不差。那到底为什么金庸其他武侠都被翻拍烂了,而该小说就从来没人拍摄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其实不是不想改编,实在不好改。《白马啸西风》是一部中篇小说,想要改变成电视剧,容量太小,如何高质量合情理地改拍,实在并非易事。
其次,该小说中真正打动人心的是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心理活动刻画,表现形式上是抒情而非叙事,属性上是人物状态而非故事情节。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是没办法用光影表达出来的,这给改编工作造成极大困难。
再者,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改动原著情节是金庸先生生前最不愿意看到的。金庸对翻拍他小说的导演和编剧只有一个要求——情节“许删不许增”。如何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架构,既要保留原著特色,又要好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有,除了改编,这部小说选角也是一个大难题。在中国影坛,哪位女明星能够把握好李文秀这个角色呢?
以上原因,是我认为《白马啸西风》没有拍摄成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真实原因。您认为呢!
名侦探可烂
maomaofei
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我也非常喜欢看,但《白马啸西风》没有看过,没有被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只是现在,早晚会改编的!
___巳 陌 玍
张、李实为中国之大姓,由古至今均如此。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总要说事儿,说事儿就难免不了举例。依常规这例可都应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因此就出现了 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之说。
还有种说法: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呵呵这个只不过是民间顺口溜式的俗语,具体的出处现在是无法考证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和姓氏权贵或者人口数量无关
原贴:主题:金庸小说人物顺口溜
然小然
《白马啸西风》它主要表现于人的内心感情,所以在这整个故事当中,很少有适合以影像来展现武功或打斗情节的戏剧部分。而里面的人物形象缺少足够的特点。如果拍出来观众很难买单,相比如今的行业趋势也根本不会冒这个险了。
超级小包子
1939年 给投考初中者
1955年 《书剑恩仇录》
1956年 《碧血剑》
1956年 《三剑楼随笔》
1957年 《射雕英雄传》 本书最初连载于1957~1959年。
1959年 《神雕侠侣》 于1959年发表,并刊载了三年。
1959年 《雪山飞狐》
1960年 《飞狐外传》 写于1960、61年间
1961年 《鸳鸯刀》
1961年 《白马啸西风》
1961年 《倚天屠龙记》
1963年 《连城诀》
1963年 《天龙八部》 于1963年开始连载,写了四年
1965年 《侠客行》
1967年 《笑傲江湖》
1969年 《鹿鼎记》 于1969年开始连载,1972年刊完
1970年 《越女剑》
1970年 三十三剑客图
1975年 袁崇焕评传
1993年 月云
2006年 《金庸散文集》 此书汇集金庸60多年间的散文,并于2006年出版,并非指2006年创作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快乐旅者
金庸作品历史年代表: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ivan_yi
金庸所有的作品都被拍成过电影或者电视剧,包括《白马啸西风》也曾经拍摄过,不过实在太冷门,很多人可能熟读射雕三部曲,天龙、笑傲等,但未必看过《白马啸西风》。
我看《白马啸西风》也很偶然,中学时候喜欢读武侠小说,那会又没什么钱,暑假我就到地摊租书看,一天一块。对于特别喜欢的我就会买下来,那时候金庸的书经常被盗版的改装成一部就是厚厚的一大本,统统十块一本,后来我《碧血剑》,里面就夹带了《白马啸西风》跟《鸳鸯刀》和《越女剑》。
其实金庸小说有一个特点,他那些出名的大部头作品全部是大男主,即使是戏份最重的黄蓉到了最后也是做了郭靖身边的小女人。所以不少女性不喜欢金庸,觉得他贬低了女性地位。但是金庸的三部中短篇小说完全不同,《鸳鸯刀》男女主角戏份基本持平,均无特色。而《越女剑》跟《白马啸西风》都是女性作为书的核心人物。
金庸老爷子写男主大戏绝对得心应手,思想上估计也是偏向男性为主的。所以他这几篇中短篇小说质量明显不如他的长篇巨制。
书中的女主叫李文秀,也算是武林世家出身,因为父母之祸流落哈萨克族聚居地,跟一位姓计的爷爷长大。年幼的她跟哈萨克族少年苏普交了朋友,并爱上了他,可是苏普却喜欢同族姑娘阿曼。后来李文秀无意遇到了避世高手华辉,这华辉当年是个极厉害的高手,不过为人阴鸷狠毒,身重毒针,李文秀帮他驱除了毒针,因此他传授了李文秀一身功夫。看到这里,这个套路跟其他武侠小说无异啊,无非主角变成了女性。
后来的情形就有点意思了,原来这华辉居然是哈萨克人,叫瓦尔拉齐,而计爷爷是假扮老人,真实身份是华辉徒弟。当年这瓦尔拉齐跟阿曼爹爹是情敌,因为阿曼娘没嫁给他,就把她毒死了,还想着在井里下毒毒死整个部族的人。他徒弟计爷爷不忍心,就先行发毒针制服了瓦尔拉齐。最后阿曼爹爹,计爷爷,瓦尔拉齐斗在一处,计爷爷被打死,瓦尔拉齐腹部也被计爷爷刺中。李文秀发现两人真实身份十分伤心,那瓦尔拉齐却十分歹毒,临死前还想啦李文秀一起陪他,终因伤势过重没有得逞而李文秀也离开了,苏普还是跟阿曼在一起。
我觉得这部小说虽说女性是主角,但内核却还是男子,比如李文秀,武功学成之后远高于苏普,可还是喜欢苏普这个淳朴的哈萨克少年。而书中的主要恩怨,也是抚养李文秀的计爷爷和教她武功的瓦尔拉齐之间的恩怨。如果单看能力,李文秀比阿曼强,瓦尔拉齐比阿曼爹爹强,但他俩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整部书就想体现这个思想吗?
整部书线索单一,人物稀少,如果改编电视剧,那势必要大大增加情节,如果改编电影,估计原先的情节也都要调整。这无异于重新编个故事,无非挂金庸的名字罢了。
最主要的是,这部作品知名度太低了,比如当年改编金庸的《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等等变成电影,除了作品名字相同,其他情节往往都是改的面目全非,甚至主角名字都不一样。那干嘛还要拉上金庸的作品呢,主要是因为那些作品太出名了,影响力太大了。而《白马啸西风》去冠名,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一个作家再厉害,也很难做到每部作品都是精品,现在如果拍《白马啸西风》,也许可以拍的不错,但很可能拍出来的是大大不同于原著的故事。既然这样,又何必执着这个剧名和作品呢。
raykeke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不羁
金庸小说顺序顺口溜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先生给自己所著的十四部中长篇武侠小说写的一副对联,由各小说名字的首字组合而成,横批是短篇小说“越女剑”。
一起走吧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空皮囊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fanke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beckycwm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candy易
原贴:金庸小说顺序?
evangelia
原贴:主题:金庸小说人物顺口溜
穗儿
建议照金庸作品历史年代表来看:
1、《越女剑》——春秋
2、《天龙八部》——北宋
3、《射雕英雄传》——南宋
4、《神雕侠侣》——南宋
5、《倚天屠龙记》——元末
6、《碧血剑》——明末
7、《鹿鼎记》——清康熙年间
8、《书剑恩仇录》——清乾隆年间
9、《飞狐外传》——清乾隆年间
10、《雪山飞狐》——清乾隆年间
11、《鸳鸯刀》——大约为清乾隆年间 另外,《笑傲江湖》、《侠客行》、《连城诀》、《白马啸西风》没有明确的年代背景,如果要用金庸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故事恰恰证明该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代”。不过也有人经过严密的考证认为:《笑傲江湖》可能是明朝年间的故事,《连城诀》大概也是明朝年间的故事。但因为这只是推论,故没有列在上面。
原贴:金庸小说观看顺序?
王小姐yoka
问:金庸的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为什么没有被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
答:据我所知,《白马啸西风》是有被拍成电视剧的。其中香港亚洲电视于1979年拍有一版;
台湾华视于1982年也拍有一版。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华视于1982年所拍这一版是由华视当红小生姜大卫主演,甄妮演唱主题曲,该剧长达二十四集,风靡台湾、新加坡等地区。
现在有传闻,说大胡子张纪中立志要完成金庸十四部作品,下一部就要拍摄《白马啸西风》。
还有,倪匡在评金庸作品中,曾经说过:“《白马啸西风》是金庸作品中两个短篇之一,是专为电影创作的故事。初次发表和修改之后,有极大的差异,是金庸修改得最多的一篇作品。”
看看,说《白马啸西风》没有被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是消息太闭塞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和金庸其他小说相比,《白马啸西风》冷,读者不喜欢,电影、电视剧导演不看好,这也是事实。
我曾经也是一个金庸迷,中学那会儿,家穷,买不起书,对同学中流传的金庸小说,只能读挨在人家身边蹭读,或者苦苦哀求,纠缠不休,死皮赖脸借回家读,东一麟、西一爪,欲罢不能。
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拥有一套金老爷子的作品。
某次,在书店里逛,突然发现了一本精装版的《雪山飞狐》,价格只有2.6元!
那时候,象《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等大本头都有数十元钱才能买全一套,这个定价2.6元的《雪山飞狐》,太适合我了!
毫不犹豫,我把裤兜里的钱全都掏了出来,凑够了2.6元,兴高采烈地携书归家。
《雪山飞狐》是模仿日本电影《罗生门》写的中篇,精彩绝伦,让我大呼过瘾。
更加意外的是,这本封面只写“雪山飞狐”书名的精装图书,后面居然还附有金庸的两个短篇:《鸳鸯刀》、《白马啸西风》!
天,这就是传说中的买一送三!
赚大发了!
然而,读完这两个短篇,尤其是《白马啸西风》,我失望了。
我认为,《白马啸西风》是金庸十四部(篇)小说之中写得最差的。
后来读倪匡在评金庸作品,倪匡的评论,完全印证了少年时代时我的看法。
倪匡就说:“金庸只写了两篇短篇,就没有再尝试下去。而两篇短篇,在金庸作品中的地位
都很低。金庸的写作过程,是一种慢热的过程。……短篇完全不给金庸以发挥的机会,无可奈何之至。《白马》在金庸作品中排第十四位。”
下面浅谈几点我对《白马啸西风》的感觉。
一、全篇叙事不够紧凑,行文松散,不象一篇小说,倒象一篇散文,但又缺乏散文的灵魂和意旨,用生硬的故事情节强行支撑着文章的框架,以企行文可以延续、延续、延续到终于延续不下去了,用了一句周星驰无厘头式的话结束全文:“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这,确定不是在逗读者玩?
二、金庸先生写武侠,一直都在尝试创新,故事主角中有白面书生式的陈家洛,有浪子式的令狐冲,有王孙公子式的段誉,有风流倜傥的杨过,有敦厚至诚的郭靖……还有流氓恶棍式的韦小宝,从大侠到小侠再到无侠。金老爷子称不想重复自己的作品,一旦各种人物都写遍,就金盆洗手,退出江湖。所以,《鹿鼎记》结束,他老人家就封笔了。《白马啸西风》是十四部(篇)小说中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老爷子试图用琼瑶、三毛式的笔触,通过女性的视觉、心理来展开情节,我认为是失败的。反正读的时候,感觉书中人物半死不活、绵软无力,让人跳戏,很不得劲。
三、也许倪匡说的是对的,因为受短篇篇幅的限制,此书故事框架根本摆不开,要塑造的人物全挤一块,致使人物形象苍白、千篇一律,以至于结局瓦耳拉齐(华辉、马家骏李文秀之师、“一指震江南”)和计老人(马家骏,瓦耳拉齐之徒)恢复本来面目,读者还傻傻分不清谁是谁,哪个是哪个,可以说是此书最大的败笔。
四、全书情节巧合太多,太假,让人难以置信。
以上几点,决定了《白马啸西风》难为上乘之作。其不被电影、电视剧导演看好,也在情理之中。
winplay
金庸所有的作品都被拍成过电影或者电视剧,包括《白马啸西风》也曾经拍摄过,不过实在太冷门,很多人可能熟读射雕三部曲,天龙、笑傲等,但未必看过《白马啸西风》。
我看《白马啸西风》也很偶然,中学时候喜欢读武侠小说,那会又没什么钱,暑假我就到地摊租书看,一天一块。对于特别喜欢的我就会买下来,那时候金庸的书经常被盗版的改装成一部就是厚厚的一大本,统统十块一本,后来我《碧血剑》,里面就夹带了《白马啸西风》跟《鸳鸯刀》和《越女剑》。
其实金庸小说有一个特点,他那些出名的大部头作品全部是大男主,即使是戏份最重的黄蓉到了最后也是做了郭靖身边的小女人。所以不少女性不喜欢金庸,觉得他贬低了女性地位。但是金庸的三部中短篇小说完全不同,《鸳鸯刀》男女主角戏份基本持平,均无特色。而《越女剑》跟《白马啸西风》都是女性作为书的核心人物。
金庸老爷子写男主大戏绝对得心应手,思想上估计也是偏向男性为主的。所以他这几篇中短篇小说质量明显不如他的长篇巨制。
书中的女主叫李文秀,也算是武林世家出身,因为父母之祸流落哈萨克族聚居地,跟一位姓计的爷爷长大。年幼的她跟哈萨克族少年苏普交了朋友,并爱上了他,可是苏普却喜欢同族姑娘阿曼。后来李文秀无意遇到了避世高手华辉,这华辉当年是个极厉害的高手,不过为人阴鸷狠毒,身重毒针,李文秀帮他驱除了毒针,因此他传授了李文秀一身功夫。看到这里,这个套路跟其他武侠小说无异啊,无非主角变成了女性。
后来的情形就有点意思了,原来这华辉居然是哈萨克人,叫瓦尔拉齐,而计爷爷是假扮老人,真实身份是华辉徒弟。当年这瓦尔拉齐跟阿曼爹爹是情敌,因为阿曼娘没嫁给他,就把她毒死了,还想着在井里下毒毒死整个部族的人。他徒弟计爷爷不忍心,就先行发毒针制服了瓦尔拉齐。最后阿曼爹爹,计爷爷,瓦尔拉齐斗在一处,计爷爷被打死,瓦尔拉齐腹部也被计爷爷刺中。李文秀发现两人真实身份十分伤心,那瓦尔拉齐却十分歹毒,临死前还想啦李文秀一起陪他,终因伤势过重没有得逞而李文秀也离开了,苏普还是跟阿曼在一起。
我觉得这部小说虽说女性是主角,但内核却还是男子,比如李文秀,武功学成之后远高于苏普,可还是喜欢苏普这个淳朴的哈萨克少年。而书中的主要恩怨,也是抚养李文秀的计爷爷和教她武功的瓦尔拉齐之间的恩怨。如果单看能力,李文秀比阿曼强,瓦尔拉齐比阿曼爹爹强,但他俩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整部书就想体现这个思想吗?
整部书线索单一,人物稀少,如果改编电视剧,那势必要大大增加情节,如果改编电影,估计原先的情节也都要调整。这无异于重新编个故事,无非挂金庸的名字罢了。
最主要的是,这部作品知名度太低了,比如当年改编金庸的《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等等变成电影,除了作品名字相同,其他情节往往都是改的面目全非,甚至主角名字都不一样。那干嘛还要拉上金庸的作品呢,主要是因为那些作品太出名了,影响力太大了。而《白马啸西风》去冠名,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一个作家再厉害,也很难做到每部作品都是精品,现在如果拍《白马啸西风》,也许可以拍的不错,但很可能拍出来的是大大不同于原著的故事。既然这样,又何必执着这个剧名和作品呢。
苹果树上的APPLE
金老先生去世,无数曾经出演过金庸剧的演员发微博悼念。说金庸的剧养活了大半个娱乐圈是不过分的。不论是哪一代人,总会有他们那一年代版本的金庸剧。60、70后会记得世间始终只有你好,90后会记得难念的经难念的经,00后会记得陈乔恩的东方不败和陈妍希的小龙女。但是作为翻拍热门的金庸小说,也有一部颇受好评,却几乎没有拍成电视剧,一直没有翻拍成电影的小说,那就是《白马啸西风》。相信里面的一句经典语录大家都听过"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白马啸西风》是金庸的一部中篇武侠小说,也是金庸少有的以女性的视觉所写的一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哈萨克人和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主人公名叫李文秀,汉族姑娘。父母因带着高昌地图被强盗追杀,一直逃到回疆,因寡不敌众而丧命,将地图藏在李文秀身上。
七岁的李文秀被哈萨克族中旅居大漠的汉人计老人(实际上是为躲避师傅追杀而易容的青年马家骏)救下并抚养长大。李文秀与哈萨克第一勇士苏鲁克的儿子苏普结为好友。苏鲁克出于对汉人的仇恨,阻止两人来往,李文秀再也不见苏普。
在一次躲避仇家的过程中,李文秀遇到了隐居的一指震江南华辉,拜他为师。一次大雪,李文秀的仇家、苏普、阿曼、苏鲁克都来到了李文秀家避雪。最终高昌地图被发现,华辉、马家骏命丧于高昌迷宫,李文秀独自回中原。
一、李文秀,我为什么而活?
故事只写到了李文秀人生的前二十年,而这二十年,李文秀大都是孤独的。
孤独是人类注定的命运。孤独在本质上,是指个体存在不为他人(或世界)承认,故而常伴以绝望,即对自我存在意义的空虚感。
李文秀生活在哈萨克人聚居的地方,却被哈萨克人说成"真主降罚的汉人女孩"。哈萨克人对汉人极是憎恨。书中写"大家对他十分疏远,若不是大庆喜事,谁也不向他买酒;若不是当真要紧的牲口得病难治,谁也不会请他就医。"好不容易有了唯一的朋友哈萨克少年苏普,却因自己是汉人致使苏普被父亲暴打,她认为是自己这个"真主降罚的汉人女孩"害了苏普,于是只好忍痛拒绝苏普。
李文秀不被他人认同,自我存在被否定。当毕辉将毒针送给阿秀,告诉有这个毒针,所有人都会怕她。阿秀却说不希望别人怕她,只希望别人喜欢她。说明她内心是非常渴望被认同,渴望被爱的。
李文秀每天面对的就只有大漠的风沙,没有别人会到访,她和计老人相依为命,但两人虽然在一个屋檐下相处了十多年,却是"你不知我,我不知你"。这对于一个处在人生最朝气蓬勃的年纪的女孩来说,是多么的寂寞和荒凉。
那么,在孤独中,支持李文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李文秀跟毕辉学武功时,她并不想学,只是因为不想让毕辉失望,才拜他为师学武功。她偶尔也会想,学好了武功就能把苏普抢回来。过去对苏普的爱,两人之间最美好的回忆,对苏普还心存的一点幻想,也许是她存在的意义。如果她后来没有再见到苏普,也许她这辈子都将依靠着这份美好回忆活下去。但是当她再见到苏普,亲口问出她一直想知道的答案时,她知道苏普这辈子不可能再爱她。
女扮男装的李文秀问苏普:"如果那小姑娘很是想念你,日日夜夜的盼望你去陪她,因此坟上真的裂开了一条大缝,你肯跳进坟去,永远陪她么?"苏普回答"不,那个小姑娘只是我小时的好朋友。这一生一世,我是要陪阿曼的。"人总是如此,虽然心里面可能早就已经知道事情的结果,但是还是会等到结果真正出来时,才愿意去做出改变。
于是,当爱情变成了永远无法触及的事物时,她还是要活下去,因为她要照顾她这世上唯一的亲人——计老人。但很快,在高昌迷宫里计老人和毕辉同归于尽,一下子,她在这世界上唯一关怀她的两个人都不在了,她不知道今后独自一人在这世上该如何存在。毕辉快死的时候,她选择留下来多陪他一会,其实,她只是想让这种失去存在的意义的时刻来得慢一点。离开高昌迷宫,她又该往哪里去呢?
二、李文秀,今后我将为何而活
小说最后,李文秀骑着白马,回了中原。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明明已经说了中原的一切再好,她也不喜欢,为什么还要回中原呢?她曾说:"中原故乡的情形,在她心里不过是一片模糊的影子,她在这大草原里住了十二年,只爱这里的烈风、大雪、黄沙、无边无际的平野、牛羊,半夜天铃鸟的歌声……"那为什么不留在回疆?苏鲁克说要让她留下,给她挑最好的男人做丈夫,送她很多牛羊,给她搭最好的帐篷。但是她还是摇了摇头,选择回到中原,因为苏鲁克能给她一切,却不能把苏普给她。
回到中原,一个原因是为了完成计老人的遗愿。计老人临死前让她回中原,计老人知道江南是好地方,她不应该再在回疆受这风沙之苦。而另一个原因,是李文秀为了去寻找她存在于这世上的意义。
阿秀前二十年,似乎总是以别人为存在的意义,一切都替别人着想,为深爱的苏普,为爱她的计老人,善良的她永远是先考虑别人,牺牲自己。当亲情、爱情、友情、师徒情全部失去后,她需要去重新寻找她存在的意义。
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尽管成为自己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危险的,是荆棘密布的。我们依然要走。因为我们别无他选。中原本是她的家,但是如今孤身一人,她也不知道家在哪,只能任由白马把她带去远方。
很多人在失去爱情、亲情等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时,会顿时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有的人选择在失去爱之后,选择自杀,或者用恨来支撑自己的存在,比如失去爱情的《白马啸西风》里的毕辉、《神雕侠侣》的李莫愁,《倚天屠龙记》里失去亲人的谢逊。但是李文秀没有恨,当初是李文秀选择将苏普送给她的狼皮送给阿曼,后来又将阿曼救下,还给苏普。李文秀说:"师傅,你得不到心爱的人,就将她杀死。我得不到心爱的人,却不忍心让他给人杀了。"
这让我想起了金庸另一部小说的人物——郭襄。她18岁离家出门游历,一生寻找杨过和小龙女,希望探听得他们的讯息,却丝毫没有结果。与其说郭襄是在寻找杨过,不如说是借寻找杨过,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一个少女,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交付到了一个男子身上,但这个男子却不爱自己,她能怎么做呢?她被困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网中,出不来,别人也进不去,郭襄后来遇到何其道、张君宝(张三丰)也无法再动心。
《白马啸西风》的最后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这个问题似乎确实找不到答案。但是假若李文秀像郭襄那样,一辈子再也忘不掉心中的那个人、那份情,又有何妨?既然放不下,又何必非要放下呢。不如就将这份感情放在心中,偶尔回忆,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好?郭襄始终忘不了杨过,将自己的徒弟法号取为风陵,以纪念第一次在风陵渡口结识杨过。张三丰活到一百多岁,从张君宝变成了张真人,还是留着当初郭襄送给他的铁罗汉。
黑塞在《德米安》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天职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郭襄在四十岁时终于顿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她出家为尼,终生不嫁,后创立峨嵋派,潜心研究武学,成为一代女侠。谁又能说开创了峨眉派的郭襄人生不如按照世俗意义找了好对象结婚生子的姐姐郭芙成功呢?张君宝开创了武当派,一生潜心武学,受到无数人敬仰,这不也是人生的意义吗?
江玲JiangLing
要我看那,是理解的人少!初恋的美,在金庸小说中,这篇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用文字尚难表述透彻,要演员表演就更难了。真的超喜欢这篇,我评这是金老最美最好的短篇!
gly23
没看过,也没有看过小说。不过按理说金庸的小说应该是导演们最热衷改编拍出来的了,如果《白马啸西风》没拍,总有它的原因的。
这一嘛,有些小说里的打斗哇、场景啦、故事背景啥的有些夸张,要拍出来确实很难,毕竟技术不到没办法。或者有的直接就是考虑成本,毕竟大多导演们都是找投资商才有钱拍电影电视剧的。毕竟人傻钱多的导演少啊!听说今年陈凯歌的《妖猫传》那投资十多个亿,我的个乖乖,不知道哪家投资商这么相信陈凯歌。
再一个嘛,小说本身对那些导演和投资商没什么吸引力。导演没兴趣,投资商觉得拍出来没搞头,那这小说只能就在纸上了。所以商业片总是比文艺片更盛行。突然好想知道那些个世界几大禁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拍出来的。这个不上那些图了,和谐呀
再一个嘛,小说本身还是有人感兴趣的,可是拍的人不得不考虑拍出来之后能不能播的问题。如果确实有些敏感,被搁置也是有的,毕竟咱们大中华有个广电啊。
有龙标的,才是有戏的!
就知道这么多啦
krate
其实并不是所以小说都可以拍成电视剧或者电影的。
这部小说确实有点平淡,年轻时候读过,没读下去,反而别的金庸著作都读过,最迷的是鹿鼎记,记得借了同学的书,归还的时间到了,书还没看完,还书的路上捉紧时间读,就记得那时候天很冷,手很冰,但全都不顾了,随着故事情节时喜时悲,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紧张激动,估计那时路人拿我当神经病吧
一直没看过白马啸西风,前段时间下载了电子书看,结果遇到一个特别大的幽默,因为电子书不像纸质书籍那样有厚度,以至于我看完李文秀在大漠杀完仇家后会回到江南展开一个类似郭靖回江南的传奇故事,结果下一页显示全书完,我都懵逼了……这故事讲完了还没反应过来
一个社会,把一些算不上好的文章作品因人成名了拿出来登载而且还赞誉,这是文学上的悲哀,一种不思进取的腐败思想,一个优秀的作家,真正好的作文是很少的,所以有人说有的小说吸引不了自己的兴趣,是一些人拍马屁歌颂自己捣出来的。中国近代歌曲,影视作品,真正拿的出来,像好的优秀各式小说,歌典能传承下去的,一百首还凑不行,废歌曲一大堆早该抹掉,小说也不超过150部,也许算多了点。诗集冒尖的一百首根本没有,写书的却有至少百万。优秀电影免强有百部算小不起了。影视连续剧几乎没一百套的。以前因文化不普及,中国学文化的不多,造成了有些东西是逼迫式的让你接式,拿现在人眼光,欣赏水平来读看,有些东西是要退出中国文化收藏还要看保留的。
Ti_Amo
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啊,很遗憾没有拍成功的影视。后来听到一首古风歌《放下》。我脑子里立刻就觉得很适合做白马啸西风的主题曲。白马很老了之后终于回江南了,那句歌词一直记得:风吹凉一杯茶,夕阳跑赢了老马……
mudcheng
白马啸西风,思想有问题,根本不适合拍成影视剧,里面的汉人大多是坏人,汉族姑娘李文秀喜欢的是个哈萨克男子。可是那个哈萨克男人并不爱李文秀,而李文秀十分痴情,非他不嫁,看不起自己的同族男人。
我靠,这种思想如果现在拍出来,非被大家骂死。我大汉女人不喜欢大汉男人,喜欢一个哈萨克族男人,那个哈萨克男人连正眼都不瞧李文秀,李文秀死乞白脸赖着那个二百五哈萨克男人,太不要脸了。汉族女人这样低贱吗?逆天了。
白马啸西风,看过一遍,基本不看了。金庸早期的思想有问题。
joshuachou94
众所周知,金庸先生的作品被概括成了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还有一部短篇小说《越女剑》。金庸作品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无在乎以下几个方面:1.金庸先生开创了中国近代武侠小说并将其推上了巅峰,对中国现代武侠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与金庸先生博学多才密不可分,可以说金老先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人文地理,风俗,琴棋书画,甚至道家,佛家学说等都很精通,而且能把武侠小说创作与中国历史巧妙融合在一起,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些深受观众读者的喜爱。2.金庸武侠小说的情节故事丰富流畅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性格分明有血有肉,其中像乔峰,段誉,郭靖,黄蓉,令狐冲,张无忌等经典角色不仅武功高强而且怀有侠义心肠,这些高大形象和一般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单靠武功取胜层次截然不同,能让读者从心里产生共鸣甚至崇拜,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化身成拯救武林民族国家的大英雄,而且语言都是经过白般斟酌不乏幽默风趣。3.金老先生在书中所创武功招式丰富多样也让读者津津乐道,一招一式都描写的清清楚楚,让人好像能置身其中。综上所述,金老先生的写作技艺之高空前绝后,塑造了很多经典形象,深受观众喜爱,再加上八九十年代香港掀起了武侠风,在当时的背景下,金老先生的经典作品被翻拍成电视剧电影应该是自然而然,这样拍摄方有经济收入而电视台有收视率,大家欢乐。而反观题主所提《白马啸西风》,严格来说这部作品不属于武侠小说的范畴,更应该归属于一部爱情小说,这部作品是以女性视觉所写的一部中篇小说,深度刻画了女性心里,把女性对爱情的执着痴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它不像金庸先生其他鸿篇巨制那样规模宏伟情节紧凑巧妙,也没有故事悬念曲折幽深,人物性格不算丰满鲜明,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让人读了以后没有欲望再读第二次,实在是金老先生的无意之作,我相信没有多少人读过第二次,甚至有的朋友可能都没有一次完整的阅读。这样没有观众基础的作品拍摄方不愿意投资拍摄,电视台也不想播放,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到现在也没有被拍摄成影视的原因吧。个人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