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南北朝姚思廉梁书

  宗夬 刘坦 乐蔼

  宗夬,字明扬,南阳涅阳人也,世居江陵。祖炳,宋时征太子庶子不就,有高 名。父繁,西中郎谘议参军。夬少勤学,有局干。弱冠,举郢州秀才,历临川王常 侍、骠骑行参军。齐司徒竟陵王集学士于西邸,并见图画,夬亦预焉。永明中,与 魏和亲,敕夬与尚书殿中郎任昉同接魏使,皆时选也。

  武帝嫡孙南郡王居西州,以夬管书记,夬既以笔札被知,亦以贞正见许,故任 焉。俄而文惠太子薨,王为皇太孙,夬仍管书记。及太孙即位,多失德,夬颇自疏, 得为秣陵令,迁尚书都官郎。隆昌末,少帝见诛,宠旧多罹其祸,惟夬及傅昭以清 正免。

  明帝即位,以夬为郢州治中,有名称职,以父老去官还乡里。南康王为荆州刺 史,引为别驾。义师起,迁西中郎谘议参军,别驾如故。时西土位望,惟夬与同郡 乐蔼、刘坦为州人所推信,故领军将军萧颖胄深相委仗,每事谘焉。高祖师发雍州, 颖胄遣夬出自杨口,面禀经略,并护送军资,高祖甚礼之。中兴初,迁御史中丞, 以父忧去职。起为冠军将军、卫军长史。天监元年,迁征虏长史、东海太守,将军 如故。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是冬,迁五兵尚书,参掌大选。三年,卒,时年四 十九。子曜卿嗣。

  夬从弟岳,有名行,州里称之,出于夬右。仕历尚书库部郎,郢州治中,北中 郎录事参军事。

  刘坦,字德度,南阳安众人也,晋镇东将军乔之七世孙。坦少为从兄虬所知。 齐建元初,为南郡王国常侍,寻补孱陵令,迁南中郎录事参军,所居以干济称。南 康王为荆州刺史,坦为西中郎中兵参军,领长流。义师起,迁谘议参军。时辅国将 军杨公则为湘州刺史,帅师赴夏口,西朝议行州事者,坦谓众曰:“湘境人情,易 扰难信。若专用武士,则百姓畏侵渔;若遣文人,则威略不振。必欲镇静一州城, 军民足食,则无逾老臣。先零之役,窃以自许。”遂从之。乃除辅国长史、长沙太 守,行湘州事。坦尝在湘州,多旧恩,道迎者甚众。下车简选堪事吏,分诣十郡, 悉发人丁,运租米三十余万斛,致之义师,资粮用给。

  时东昏遣安成太守刘希祖破西台所选太守范僧简于平都,希祖移檄湘部,于是 始兴内史王僧粲应之。邵陵人逐其内史褚洊,永阳人周晖起兵攻始安郡,并应僧粲。 桂阳人邵昙弄、邓道介报复私仇,因合党亦同焉。僧粲自号平西将军、湘州刺史, 以永阳人周舒为谋主,师于建宁。自是湘部诸郡,悉皆蜂起;惟临湘、湘阴、浏阳、 罗四县犹全。州人咸欲泛舟逃走,坦悉聚船焚之,遣将尹法略距僧粲,相持未决。 前湘州镇军钟玄绍潜谋应僧粲,要结士庶数百人,皆连名定计,刻日反州城。坦闻 其谋,伪为不知,因理讼至夜,而城门遂不闭,以疑之。玄绍未及发,明旦诣坦问 其故。坦久留与语,密遣亲兵收其家书。玄绍在坐未起,而收兵已报具得其文书本 末,玄绍即首伏,于坐斩之。焚其文书,其余党悉无所问,众愧且服,州部遂安。 法略与僧粲相持累月,建康城平,公则还州,群贼始散。

  天监初,论功封荔浦县子,邑三百户。迁平西司马、新兴太守。天监三年,迁 西中郎长史,卒,时年六十二。子泉嗣。

  乐蔼,字蔚远,南阳淯阳人,晋尚书令广之六世孙,世居江陵。其舅雍州刺史 宗悫,尝陈器物,试诸甥侄。蔼时尚幼,而所取惟书,悫由此奇之。又取史传各一 卷授蔼等,使读毕,言所记。蔼略读具举,悫益善之。宋建平王景素为荆州刺史, 辟为主簿。景素为南徐州,复为征北刑狱参军,迁龙阳相。以父忧去职,吏民诣州 请之,葬讫起焉。时齐豫章王嶷为武陵太守,雅善蔼为政,及嶷为荆州刺史,以蔼 为骠骑行参军、领州主簿,参知州事。嶷尝问蔼风土旧俗,城隍基寺,山川险易, 蔼随问立对,若按图牒,嶷益重焉。州人嫉之,或谮蔼廨门如市,嶷遣觇之,方见 蔼闭阁读书。嶷还都,以蔼为太尉刑狱参军,典书记,迁枝江令。还为大司马中兵 参军,转署记室。

  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称兵反,既败,焚烧府舍,官曹文书,一时荡 尽。武帝引见蔼,问以西事,蔼上对详敏,帝悦焉。用为荆州治中,敕付以修复府 州事。蔼还州,缮修廨署数百区,顷之咸毕,而役不及民。荆部以为自晋王悦移镇 以来,府舍未之有也。

  九年,豫章王嶷薨,蔼解官赴丧,率荆、湘二州故吏,建碑墓所。累迁车骑平 西录事参军、步兵校尉,求助戍西归。南康王为西中郎,以蔼为谘议参军。义师起, 萧颖胄引蔼及宗夬、刘坦,任以经略。梁台建,迁镇军司马、中书侍郎、尚书左丞。 时营造器甲,舟舰军粮,及朝廷仪宪,悉资蔼焉。寻迁给事黄门侍郎,左丞如故。 和帝东下,道兼卫尉卿。

  天监初,迁骁骑将军、领少府卿;俄迁御史中丞,领本州大中正。初,蔼发江 陵,无故于船得八车辐,如中丞健步避道者,至是果迁焉。蔼性公强,居宪台甚称 职。时长沙宣武王将葬,而车府忽于库火油络,欲推主者。蔼曰:“昔晋武库火, 张华以为积油万石必然。今库若有灰,非吏罪也。”既而检之,果有积灰。时称其 博物弘恕焉。

  二年,出为持节、督广、交、越三州诸军、冠军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前刺史徐元瑜罢归,道遇始兴人士反,逐内史崔睦舒,因掠元瑜财产。元瑜走归广 州,借兵于蔼,托欲讨贼,而实谋袭蔼。蔼觉之,诛元瑜。寻进号征虏将军,卒官。

  蔼姊适征士同郡刘虬,亦明识有礼训。蔼为州,迎姊居官舍,参分禄秩,西土 称之。

  子法才,字元备,幼与弟法藏俱有美名。少游京师,造沈约,约见而称之。齐 和帝为相国,召为府参军,镇军萧颖胄辟主簿。梁台建,除起部郎。天监二年,蔼 出镇岭表,法才留任京邑,迁金部郎,父忧去官。服阕,除中书通事舍人,出为本 州别驾。入为通直散骑侍郎,复掌通事,迁尚书右丞。晋安王为荆州,重除别驾从 事史。复征为尚书右丞,出为招远将军、建康令。不受俸秩,比去任,将至百金, 县曹启输台库。高祖嘉其清节,曰:“居职若斯,可以为百城表矣。”即日迁太府 卿。寻除南康内史,耻以让俸受名,辞不拜。俄转云骑将军、少府卿。出为信武长 史、江夏太守。因被代,表便道还乡。至家,割宅为寺,栖心物表。皇太子以法才 旧臣,累有优令,召使东下,未及发而卒,时年六十三。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萧颖胄起大州之众以会义,当其时,人心未之能悟。此三 人者,楚之镇也。经营缔构,盖有力焉。方面之功,坦为多矣;当官任事,蔼则兼 之。咸登宠秩,宜乎!

《梁书》
梁书《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梁书》热门篇章

【姚思廉】简介

  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统一之际,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陈时,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后,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入唐后,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九年(635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在仕途上还较顺利。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长安。这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姚思廉正任职于隋朝,为代王侍读。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惊骇走散,唯独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正往里冲的众兵将闻听此言十分惊愕,见思廉独自一人伴随代王而面无惧色,心中也觉钦佩,于是纷纷停立在大堂台阶之下。李渊闻知,于是准许思廉扶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顺阳阁后,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李渊、李世民父子由此便赏识和重用姚思廉。李渊称帝后,即授思廉为秦王文学。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有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受到延聘亲重,姚思廉就是“十八学士”之一。


  武德年间,李世民曾率军赴鲁南征讨徐圆朗,战争间隙,他与人议论起隋朝事,谈到姚思廉挺身而出保护代王之举,感慨叹道:“姚思廉面对利刃而显示大节,即使古人也很罕见。”当时思廉远在洛阳,于是李世民专派使者带帛三百段赏赐思廉,并附信说:“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这是很不寻常的优礼之举。李世民命著名画家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并命文学褚亮各为赞语,对思廉的评价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从史学才能和政治节操两方面对思廉作出褒奖。“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当上太子,思廉也随即升迁为太子洗马。


  姚思廉对于政事“直言无隐”,督促太宗勤于国事。太宗因思廉是秦府旧人,许可他随时就政事的得失直接秘密上奏,思廉也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充分发表自己对政事的见解,“展尽无所讳”。有一年夏天,唐太宗准备往九成宫避暑,思廉劝谏说:“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辞恳切尖锐。唐太宗只好下谕解释说:“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为奖赏姚思廉的直谏,赐帛五十匹。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0

更多姚思廉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