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国二

——(南北朝范晔后汉书

  颍川 汝南 梁国 沛国 陈国 鲁国

  —— 豫州

  魏郡 钜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閒 清河 赵国 勃海

  —— 冀州

  ◎ 颍川郡秦置。雒阳东南五百里。十七城,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

  〖阳翟〗禹所都。有钧台。有高氏亭。有雍氏城。

  〖襄〗有养阴里。

  〖襄城〗有西不羹。有汜城。有汾丘。有鱼齿山。

  〖昆阳〗有湛水。

  〖定陵〗有东不羹。

  〖舞阳〗邑。

  〖郾〗

  〖临颍〗

  〖颍阳〗

  〖颍阴〗有狐宗乡,或曰古狐人亭。有岸亭。

  〖许〗

  〖新汲〗

  〖焉陵〗春秋时曰阝焉。

  〖长社〗有长葛城。有向乡。有蜀城,有蜀津。

  〖阳城〗有嵩高山,洧水、颍水出。有铁。有负黍聚。

  〖父城〗有应乡。

  〖轮氏〗建初四年置。

  ◎ 汝南郡高帝置。雒阳东南六百五十里。三十七城,户四十万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万七百八十八。

  〖平舆〗有沈亭,故国,姬姓。

  〖新阳〗侯国。

  〖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

  〖上蔡〗本蔡国。

  〖南顿〗本顿国。

  〖汝阴〗本胡国。

  〖汝阳〗

  〖新息〗侯国。

  〖北宜春〗

  〖氵隐强〗侯国。

  〖灌阳〗

  〖期思〗有蒋乡,故蒋国。

  〖阳安〗有道亭,故国。

  〖项〗

  〖西华〗

  〖细阳〗

  〖安城〗侯国。有武城亭。

  〖吴房〗有棠谿亭。

  〖鲖阳〗侯国。

  〖慎阳〗

  〖慎〗

  〖新蔡〗有大吕亭。

  〖安阳〗侯国。有江亭,故国,嬴姓。

  〖富波〗侯国,永元中复。

  〖宜禄〗永元中复。

  〖郎陵〗侯国。

  〖弋阳〗侯国。有黄亭,故黄国,嬴姓。

  〖召陵〗有陉亭。有安陵乡。

  〖征羌〗侯国。有安陵亭。

  〖思善〗侯国。

  〖宋〗公国,周名C745丘,汉改为新C745,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于此。有繁阳亭。

  〖襃信〗侯国。有赖亭,故国。

  〖原鹿〗侯国。

  〖定颍〗侯国。

  〖固始〗侯国。故寝也,光武中兴更名。有寝丘。

  〖山桑〗侯国,故属沛。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

  〖城父〗故属沛,春秋时曰夷。有章华台。

  ◎ 梁国秦砀郡,高帝改。其三县,元和元年属。雒阳东南八百五十里。九城,户八万三千三百,口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八十三。

  〖下邑〗

  〖睢阳〗本宋国阏伯墟。有卢门亭。有鱼门。有阳梁聚。

  〖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有纶城,少康邑。

  〖砀山〗出文石。

  〖蒙〗有蒙泽。

  〖穀熟〗有新城。有邳亭。

  〖焉〗故属陈留。

  〖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

  〖薄〗故属山阳,汤所都。

  ◎ 沛国秦泗水郡,高帝改。雒阳东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户二十万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

  〖相〗

  〖萧〗本国。

  〖沛〗有泗水亭。

  〖丰〗西有大泽,高祖斩白蛇于此。在枌榆亭。

  〖酂〗有D279聚。

  〖穀阳〗

  〖谯〗刺史治。

  〖洨〗有垓下聚。

  〖蕲〗有大泽乡,陈涉起此

  〖铚〗

  〖郸〗

  〖建平〗

  〖临睢〗故芒,光武更名。

  〖竹邑〗侯国,故竹。

  〖公丘〗本滕国。

  〖龙亢〗

  〖向〗本国。

  〖符离〗

  〖虹〗

  〖太丘〗

  〖杼秋〗故属梁国,有澶渊聚。

  ◎ 陈国高帝置为淮阳,章和二年改。雒阳东南七百里。九城,户十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万七千五百七十二。

  〖陈〗

  〖阳夏〗有固陵聚。

  〖宁平〗

  〖苦〗春秋时曰相。有赖乡。

  〖柘〗

  〖新平〗

  〖扶乐〗

  〖武平〗

  〖长平〗故属汝南。有辰亭。有赭丘城。

  ◎ 鲁国秦薛郡,高后改。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六城,户七万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万一千五百九十。

  〖鲁国〗古奄国。有大庭氏库。有铁。有阙里,孔子所居。有牛首亭。有五父衢。

  〖驺〗本邾国。

  〖蕃〗有南梁水。

  〖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

  〖卞〗有盗泉。有郚乡城。

  〖汶阳〗

  右豫州刺史部,郡、国六,县、邑公、侯国九十九。

  ◎ 魏郡高帝置。雒阳东北七百里。十五城,户十二万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万五千六百六。

  〖鄴〗有故大河。有滏水。有氵釜水,有氵于城。有平阳城。有武城。有九侯城。

  〖繁阳〗

  〖内黄〗清河水出。有C62E阳聚。有黄泽。

  〖魏〗

  〖元城〗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

  〖黎阳〗

  〖阴安〗邑

  〖馆陶〗

  〖清渊〗

  〖平恩〗

  〖沙〗侯国。

  〖斥丘〗有葛。

  〖武安〗有铁。

  〖曲梁〗侯国,故属广平。有鸡泽。

  〖梁期〗

  ◎ 钜鹿郡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广平国,以其县属。雒阳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户十万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万二千九十六。

  〖B425陶〗有薄落亭。

  〖钜鹿〗故大鹿,有大陆泽。

  〖杨氏〗

  〖鄡〗

  〖下曲阳〗有鼓聚,故翟鼓子国。有昔阳亭。

  〖任〗

  〖南和〗

  〖广平〗

  〖斥章〗

  〖广宗〗

  〖曲周〗

  〖列人〗

  〖广年〗

  〖平乡〗

  〖南〗

  ◎ 常山国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国,以其县属。十三城,户九万七千五百,口六十三万一千一百八十四。

  〖元氏〗

  〖高邑〗故B225,光武更名。刺史治。有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即位于上此矣。

  〖都乡〗侯国。有铁。

  〖南行唐〗有石臼谷。

  〖房子〗赞皇山,济水所出。

  〖平棘〗有塞。

  〖栾城〗

  〖九门〗

  〖灵寿〗卫水出。

  〖蒲吾〗

  〖井陉〗

  〖真定〗

  〖上艾〗故属太原。

  ◎ 中山国高祖置。雒阳北一千四百里。十三城,户九万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万八千一百九十五。

  〖卢奴〗

  〖北平〗有铁。

  〖毋极〗

  〖新市〗有鲜虞亭,故国,子姓。

  〖望都〗

  〖唐〗有中人亭,有左人乡。

  〖安国〗

  〖安憙〗本安险,章帝更名。

  〖汉昌〗本苦陉,章帝更名。

  〖蠡吾〗侯国,故属涿。

  〖上曲阳〗故属常山。恒山在西北。

  〖蒲阴〗本曲逆,章帝更名。有阳城。

  〖广昌〗故属代郡。

  ◎ 安平国故信都,高帝置。明帝名乐成,延光元年改。雒阳北二千里。十三城,户九万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万五千一百一十八。

  信都〗有绛水、呼沱河。

  〖阜城〗故昌城。

  〖南宫〗

  〖扶柳〗

  〖下博〗

  〖武邑〗

  〖观津〗经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

  〖堂阳〗故属钜鹿。

  〖武遂〗故属河间。

  〖饶阳〗故名饶,属涿。有无蒌亭。

  〖安平〗故属涿。

  〖南深〗泽故属涿。

  ◎ 河间国文帝置,世祖省属信都,和帝永元二年复故。雒阳北二千五百里。十一城,户九万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一。

  〖乐成〗

  〖弓高〗

  〖易〗故属涿。

  〖武垣〗故属涿。

  〖中水〗故属涿。

  〖鄚〗故属涿。

  高阳〗故属涿。有葛城。

  〖文安〗故属勃海。

  〖束州〗故属勃海。

  〖成平〗故属勃海。

  〖东平舒〗故属勃海。

  ◎ 清河国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为甘陵。雒阳北千二百八十里。七城,户十二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万四百一十八。

  〖甘陵〗故厝,安帝更名。

  〖贝丘〗

  〖东武城〗

  〖鄃〗

  〖灵〗和帝永元九年夏。

  〖绎幕〗

  〖广川〗故属信都。有棘津城。

  ◎ 赵国秦邯郸郡,高帝改名。雒阳北千一百里。五城,户三万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万八千三百八十一。

  〖邯郸〗有丛台。

  〖易阳〗

  〖襄国〗本邢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有檀台。有苏人亭。

  〖柏人〗

  〖中丘〗

  ◎ 勃海郡高帝置。雒阳北千六百里。八城,户十三万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万六千五百

  〖南皮〗

  〖高城〗侯国。

  〖重合〗侯国。

  〖浮阳〗侯国

  〖东光〗

  〖章武〗

  〖阳信〗延光元年复。

  〖脩〗故属信都。

  右冀州刺史部,郡、国九,县、邑、侯国百。

《后汉书》
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后汉书》热门篇章

【范晔】简介

早年经历
  范晔出生于士族家庭(顺阳范氏家族),曾祖范汪仕东晋,官至安北将军,撰有《尚书大事》《范东阳方》等,进爵武兴县侯,传至伯父范弘之;祖父范宁历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为东晋经学大家,著有《春秋榖梁传集解》;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后得刘裕信任,屡被升迁,亦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


  范晔虽出名门,但由于是妾生的庶子,地位并不高。据传范晔为母亲入厕时所生,因额头被砖磕破,遂得小名“砖”。范晔出生后,因伯父无子,就被过继给范弘之,因而得袭爵位,封武兴县五等侯。


  范晔自幼酷爱读书,幼年即博览家中藏书,善文,能作隶书,并通晓音律。义熙十年(414年),州郡征召为主簿,被范晔拒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后迁为秘书丞,因父丧离职。元嘉七年(430年),范晔服丧期满,担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新蔡太守。时北魏鲜卑军队围攻青州,檀道济奉命出师解围,范晔随军北伐,升任尚书部郎。


著史立说
  元嘉九年(432年)冬,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下葬当晚,刘义康召集同僚旧友料理丧事,聚会于东府。时范晔的弟弟范广渊为司徒府祭酒,范晔就和王深、王广于范广渊处饮酒,开北窗欣赏挽歌为乐。刘义康大怒,降范晔为宣城太守。


  范晔因被贬职,郁郁不得志,就在任内整理各家关于后汉的史籍,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企图以此排解痛苦。通过研究史事,范晔打开了眼界,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一腔热情,范晔终于写出了他的历史名作《后汉书》。《后汉书》为文简明周详,叙事生动,书成后遂取代了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孤高疏狂
  元嘉十五年(438年),范晔任满,调任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加封宁朔将军。次年,嫡母(父范泰正室)去世,按礼数范晔应立即赴丧,但范晔以患病为由,过了好久才动身,并携带妓妾同往。御史中丞刘损上表检举范晔一系列的违礼行为,宋文帝欣赏范晔的才华,并未将他治罪。


  元嘉十七年(440年),服丧期满,范晔投靠兴王刘浚,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刘浚任扬州刺史后,不问政事,一应事务全部委托范晔。因此范晔仕途畅达,不久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除学识渊博、善于为文外,还精通音乐,长于书法。但范晔为人傲岸不羁,不肯曲意逢迎。他的琵琶弹得很好,并能创作新曲。宋文帝很想听听,屡次加以暗示,范晔故作不知,始终不肯为皇帝弹奏。一次文帝宴请大臣,对范晔说:“我想唱歌,请你为我弹琴。”范晔只得奉旨弹奏,文帝歌一唱完,范晔马上停止弹奏,不肯多弹一曲。


  范晔虽然不曲意逢迎皇帝,对同僚却以诚相待。时沈演之为右卫将军,与范晔(左卫将军)对掌禁旅,同参机密。每次朝见皇帝时,范晔若先到,必等沈演之到来一起进去,而沈演之入朝向来没有等范晔的习惯。范晔为人不藏心机,遂作《和香方》,对他们进行讥讪。根据同僚的特点,范晔把庾炳之比作是“多忌”的麝香、沈演之比作“昏钝”的“枣膏”等等,而范晔则以“沈实易和”自喻。《和香方》一出,范晔更为同僚所不容。


召祸之由
  元嘉十七年(440年),因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日重,宋文帝猜忌心起,遂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解除了刘义康的宰辅职务,贬为江州刺史。孔熙先因刘义康有恩于其父,便联络朝臣,密谋反叛,更立刘义康为帝。


  范晔掌握禁军,有盛名,又多年在刘义康的部下为官,所以在网罗党羽时候,成了孔熙先首先留意的对象。孔熙先首先结交范晔的外甥谢综,谢综为报答孔熙先,就把他引荐给了范晔。孔熙先认识范晔后,倾全力伺候范晔,并拉拢范晔赌博,故意输钱。范晔贪心钱财,又欣赏孔熙先的才干,于是二人关系越来越好。孔熙先见时机成熟,就尝试怂恿范晔参与谋反,被范晔拒绝。孔熙先又用朝廷拒绝联姻一事相激,刘义康也为宣城之贬向范晔频致歉意,范晔终于参加进来,决心反叛朝廷。


叛乱始末
  孔熙先精通天文,就派尼姑法静南下论道,宣扬江州将出天子(即江州刺史刘义康);为增加谋反成功率,孔熙先又命僧人法略改名孙景玄,到臧质军中任宁远参军 ,并联络许耀(法静的妹夫,时任台城队长,在宫中值班),以为内应。孔熙先又勾结大将军府史仲承祖,仲承祖便将谋反计划告诉了丹阳尹徐湛之。


  徐湛之告诉范晔,臧质非常赞成他们的行动,必定会邀请萧思话一同举事,不用担心兵力不够,只须坐等良辰到来。于是他们互相设置官职:徐湛之为抚军将军、扬州刺史,范晔为中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孔熙先为右卫将军等,凡是他们一贯讨厌或不附从刘义康的,又另抄一本,以便将这些人处死。


  孔熙先见事情进展顺利,命其弟孔休先草拟檄文,并要求范晔起草政变宣言。于是,范晔以刘义康的名义作书给徐湛之,勉励各部“同心协力,族灭奸党,争为创业元勋,再创宋朝”。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九月,征北将军衡阳王刘义季、右将军南平王刘铄外出边镇就任,范晔等人便约定在这天举事,但由于没有约好,政变未能如期举行。


身死事哀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徐湛之上疏文帝,告密范晔是政变的主谋,并呈报参与政变的名单和相关书信证据,文帝随即诏书“马上逮捕,依法穷诘”。当夜,文帝遣人秘密收捕谢综、孔熙先,又诏朝臣会聚东阁,质问范晔为何谋反。范晔在仓猝之际非常恐惧,慌忙否认。文帝告知其谢综、徐湛之、孔熙先等都已供认,又摆出书信证物,范晔遂承认谋反事实,表示“有负于国、罪行深重,愿被处死。”


  第二天,范晔被送入狱,询问徐湛之关押何处,才得知告密者正是徐湛之。于是,范晔称病请求更换狱所,得以和谢综等人成为隔壁。范晔告诉他们告密者是徐湛之,并作诗感叹:“在生已可知,来缘画无识。好丑共一丘,何足异枉直。”范晔入狱后,以为自己会被即刻处死,不料因文帝追查案情,二十多天未见结果,范晔以为尚有生存希望。孔熙先讥讽范晔怕死,范晔感喟地说:“可惜!满腹经纶,葬身此地。”


  十二月,范晔被押赴刑场,时年四十八岁。其子范蔼、范遥、范叔委等皆被株连,唯有孙子范鲁连幸免于难。

《南史》&王茂《野客丛书·卷十五》&《宋书·卷六十九》

更多范晔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