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口,沔水一名沮水。阚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受名焉。

  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沔水又东南,径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者也。《尚书》曰:.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东北流,得献水口。庾仲雍云:是水南至关城,合西汉水。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也。故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沔水又东径白马戍南、浕水入焉。水北发武都氏中,南径张鲁城东。鲁,沛国张陵孙。陵学道于蜀鹤鸣山,传业衡,衡传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烘道之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初平中,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濬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余。浕水又南径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沔水又东径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沔水又东,径沔阳县故城南。城,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于此。其城南临汉水,北带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时传。南对定军山,曹公南征汉中,张鲁降,乃命夏侯渊等守之。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遂斩渊首,保有汉中,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臣闻周人思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怀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实赖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茔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褫难识。沔水又东径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保而居之,力苻坚所败。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守此城。城东容裘,溪水注之,俗谓之洛水也。水南导巴岭山,东北流。水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曹公。溪水又北径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阳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鳠;一曰浊检,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度水南径阳平县故城东,又南径沔阳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汉水。汉水又东,右会温泉水口。水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望之则白气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黄气,赴集者常有百数。池水通注汉水。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其水南注汉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远望山坟,嵬嵬状高,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汉,谓之女郎水。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径大石门,历故栈道下谷,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尤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径涉者,浮梁振动,无不遥心眩目也。褒水又东南径三交城,城在三水之会故也。一水北出长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东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矣。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逮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同郡王升,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德。以为石牛道。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蜀都赋》曰:阻以石门,其斯之谓也。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所谓北出褒斜。褒水又南径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矣,汉昭帝元凤六年置。褒水又南流,入于汉。汉水又东径万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余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瓮。水南遏水为阻,西北并带汉水,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汉水又东径汉庙堆下。昔汉女所游,侧水为钓台,后人立庙于台上。世人睹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传呼乖实,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

  东过南郑县南,县,故褒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

  怀王衰弱,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水名也。《耆旧传》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大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即汉中郡治也。汉高祖入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墉漆井,皆汉所修筑。地沃川险,魏武方之鸡肋,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绪镇南郑而还。晋咸康中,梁州刺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治也。自齐、宋、魏咸相仍焉。水南,即汉阴城也,相承言吕后所居也。有廉水出巴岭山,北流径廉川,故水得其名矣。廉水又北住汉水。汉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流,百姓四时祈祷焉。俗谓之獠子水,夹溉诸田,散流左注汉水。汉水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汉水又东径胡城南。义熙十五年,城上有密云细雨,五色昭彰,人相与谓之庆云休符。当出晓而云霁,乃觉城崩,半许沦水,出铜钟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阳,归之宋公府。南对扁鹊城,当是越人旧所径涉,故邑流其名耳。汉水出于二城之间,右会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汉津,谓之磐余口。庾仲雍曰:磐余去胡城二十里。汉水又左会文水,水即门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门,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东南流,径胡城北。三城奇对,隔谷罗布,深沟固垒,高台相距。门水右注汉水,谓之高桥溪口。汉水又东,黑水注之。水出北山,南流入汉。庾仲雍曰:黑水去高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指谓是水也,道则百里也。

  又东过成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

  常璩《华阳国志》曰:蜀以成因为乐城县也。安阳县故隶汉中,魏分汉中,立魏兴郡,安阳隶焉。涔水出西南而东北人汉。左谷水出西北,即婿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婿乡,水口婿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学道得仙,入云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鸡鸣天上,狗吠云中,惟以鼠恶,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公房升仙之日,婿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为信然。因号为婿乡,故水亦即名焉。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也,刊石立碑,表述灵异。婿水南历婿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高百余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濬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婿水又东径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余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墩。世人疑是项伯冢。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婿水径樊哙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径大成固北。城乘高势,北临婿水,水北有韩信台,高十余丈,上容百许人。相传高祖斋七日,置台设九宾礼,以礼拜信也。婿水东回南转,又径其城东,而南入汉水,谓之三水口也。汉水又东会益口,水出北山益谷,东南流,注于汉水。汉水又东至城南,与洛谷水合。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长安,其水南流,右则水注之。水发西溪,东南流,合为一水,乱流南出,际其城西,南注汉水。汉水又东径小成固南。州治大成固,移县北,故曰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通照汉水,东历上涛,而径于龙下,盖伏石惊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涛之名。龙下,地名也。有丘郭坟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自白马迄此,则平川夹势,水丰壤沃,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从汉,为山行之始。汉水又东径石门滩,山峡也,东会西水,水北出秦岭西谷,南历重山。与寒泉合。水东出寒泉岭,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若瀑布,颓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原风雨之池。其水西流入于西水。西水又南注汉,谓之西口。汉水又东径妫虚滩。《世本》曰: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虚,故后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异,是妄未知所从。余按应劭之言,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汉水又东径猴径滩,山多猴猿,好乘危缀饮,故滩受斯名焉。汉水又东径小大黄金南。山有黄金峭,水北对黄金谷,有黄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氏掠汉中,阻此为戍,与铁城相对,一城在山上,容百余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许人,言其险峻,故以金铁制名矣。昔杨难当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黄金,姜宝据铁城。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西讨,话令阴平太守萧垣攻拔之,贼退酉水矣。汉水又东,合蘧蒢溪口。水北出就谷,在长安西南,其水南流,径巴溪戍西,又南径阳都坂东。坂自上及下盘折十九曲,西连寒泉岭。《汉中记》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峻崿百重,绝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烟云之际,顾看向途,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树木,十围皆倒,山殚民阻,地穷坎势矣。其水南历蘧蒢溪,谓之蘧蒢水,而南流注于汉,谓之蒢口。汉水又东,右会洋水,川流漫阔,广几里许。洋水导源巴山,东北流,径平阳城。《汉中记》曰:本西乡县治也。自成固南入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洋川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高祖得而宠之,夫人思慕本乡,追求洋川米,帝为驿致长安。蠲复其乡,更名曰县,故又目其地为祥川,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也。城即定远矣。汉顺帝永光七年,封班超以汉中郡南郑县之西乡为定远侯,即此也。洋水又东,北流入汉。谓之城阳水口也。汉水又东历敖头。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险凑。魏兴安康县治,有戍统领流杂。汉水又东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岩岭下。又南枝分,东注旬水,又南径蓰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又东南历直谷,径直城西,而南流注汉。汉水又东径直城南,又东径千渡,而至虾蟆頧,历汉阳口,而届于彭溪龙灶矣,并溪涧滩碛之名也。汉水又东,径晋昌郡之宁都县南,县治松溪口。又东径魏兴郡广城县,县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盐井,食之令人瘿疾。汉水又东径鱼脯谷口,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谷而分界也。

  又东过西城县南。

  汉水又东径鳖池南鲸滩,鲸,大也。《蜀都赋》曰: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昏者也。汉水又东径岚谷北口,嶂远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而飕飕,故川谷擅其目矣。汉水又东,右得大势,势阻急溪,故亦曰急势也。依山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护吉挹所治,苻坚遣偏军韦钟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无援遂陷。汉水右对月谷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沃美也。汉水又东径西城县故城南。《地理志》:汉中郡之属县也。汉未,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氏略汉川梁州,移治于此城。内有舜祠、汉高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汉水又东为鱣湍,洪波渀荡,漰浪云颓。古耆旧言,有鱣鱼奋鳍溯流,望涛直上,至此则暴鳃失济,故因名湍矣。汉水又东合旬水,水北出旬山,东南流,径平阳戍下,与直水枝分东注,径平阳戍,入旬水,旬水又东南径旬阳县,与柞水合。水西出柞溪,南流径重岩堡西,屈而东流,径其堡南,东南注于旬水。旬水又东南径旬阳县南。县北山有悬书崖,高五十丈,刻石作字,人不能上,不知所道。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名曰马迹山。旬水东南注汉,谓之旬口。汉水又东径木兰寨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数里,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垒数十里,中谓是处为木兰寨,云:吴朝遣军救盂达于此矣。汉水又东,左得育溪,兴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汉水又东合甲水口,水出秦岭山,东南流,径金井城南,又东径上庸郡北,与关祔水合。水出上洛阳亭县北青泥西山,南径阳亭聚西,俗谓之平阳水。南合丰乡川水,水出弘农丰乡东山,西南流径丰乡故城南。京相璠曰:南乡淅县,有故酆乡,《春秋》所谓丰浙也。于《地理志》属弘农,今属南乡。又西南合关淅水。关祔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甲水又东南径魏兴郡之兴晋县南,晋武帝太康中立。甲水又东,右入汉水。汉水又东为龙渊,渊上有胡鼻山,石类胡人鼻故也,下临龙井渚,渊深数丈。汉水又东径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为白石滩。县故《春秋》之锡穴地也,故属汉中,王莽之锡治也。具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恒数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汉水又东径长利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汉水又东历姚方,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

《水经注》
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热门篇章

【郦道元】简介

出身官宦
  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年)壬子,郦道元生于涿州郦亭(今河北省涿州市道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在北魏太武帝时期,任给事东宫,后来他以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


  郦道元少年时期,因父亲郦范担任青州刺史,便跟随父母居住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


为官经历
  太和初年,郦道元承袭永宁侯爵位,依例降为伯这一等级。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迁都洛阳,郦道元担任尚书郎。太和十八年(494年),跟随魏孝文帝出巡北方,因执法清正,被提拔为治书侍御史。御史中尉李彪认为道元执法公正严厉,自太傅掾引进为书侍御史。


  李彪被仆射李冲所弹劾,郦道元也被被免职。景明年间(500—503年),郦道元被下放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乃是顺皇后的父亲,西征关中的时候,也没有到过此州。郦道元在那里为官三年,为政严酷,人们非常敬畏他,以至于奸人盗贼纷纷逃往他乡,冀州境内大治。后来郦道元又做了鲁阳郡太守,上表朝廷建立学校,推崇教育,教化乡民。朝廷下诏说:“鲁阳原本是南部边境的地区,没有设立过学校。现在可以在那里设立学校,使鲁阳像西汉文翁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郦道元在鲁阳郡的日子,老百姓佩服他的威名,不敢违法。


  延昌年间(512—515年),郦道元为东荆州刺史,以威猛为政,就像在冀州一样。当地百姓到朝廷向皇帝告状,告他苛刻严峻,请求前任刺史寇祖礼回来复任。等到寇祖礼回来并派遣戍边士兵七十名送郦道元回京时,两人都因为犯事被罢官。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郦道元担任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阳。其后,奉诏前往北方各镇,整编相关的官吏,筹备军粮,作好防守边关的必要准备。孝明帝把沃野镇、怀朔镇、薄骨律、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御夷镇诸镇都改为州,它们的郡、县、戍的名称,令准古城邑。朝廷诏令道元为持节兼黄门侍郎,急速与大都督李崇筹划应设置,裁减去留。恰逢各镇起义叛乱,裁减之事没有结果就返回了。孝昌初年,梁朝派遣将领攻打扬州刺史元法僧又在彭城反叛。诏令道元为持节、兼侍中、兼行台尚书,调度各军,依照仆射李平的先例。军队到达涡阳,战败撤退。后郦道元追逐讨伐,多有斩杀俘获。后来被授任御史中尉。


  郦道元执政平素严厉,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但当地豪强却不能把郦道元怎么样,他们的声望更有损害。[7] 皇亲元微诬陷叔父元渊,郦道元力陈事实真相,元渊得以昭雪。元微因此嫉恨郦道元。


  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宠幸丘念左右亲近的人,常与他们起居。到选州官的时候,多取决于丘念。丘念经常高兴且偷偷地收下元悦送给他的宅第,有时两人还一起去此宅第,道元秘密查访得知此事,逮捕了丘念并将其关进监狱。元悦上奏灵太后,请保全丘念之身,便诏令赦免丘念。郦道元(抢在命令下达之前)就把丘念处死,并用此事检举元悦的违法行为。[8] 元悦从此怀恨在心。


不屈而死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孝昌三年丁未十月(527年11月),南齐皇族、北魏雍州刺史萧宝夤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叛乱,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的情况逐渐严重。侍中、城阳王元徽平素忌恨道元。元微、元悦便使出借刀杀人之计,通过暗示朝廷,且竭力怂恿胡太后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去监视萧宝夤。宝夤顾虑到道元想要平息自己的叛乱,也认为这是朝廷要算计自己,受汝南王元悦怂恿便派遣他的行台郎中郭子恢在阴盘驿亭围住道元。亭在冈下,人们常吃冈下的井水。但道元已经被包围,掘井十多丈都没有水。水没有了,力气也就少了许多。贼寇于是跳墙而入。郦道元与他的弟弟郦道峻、郦道博,长子郦伯友、次子郦仲友被杀害。道元死前怒目呵斥贼人,大声斥责而死亡。宝夤还是派人殡殓他们父子,埋葬在长安城东。事平,灵柩回到长安城,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武泰元年(528年)春,魏军收复长安,郦道元还葬洛阳,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三子郦孝友承袭爵位。

《魏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北史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

更多郦道元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