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圣水出上谷,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径大防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篝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穴经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是水东北流入圣水。圣水又东径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余,潜源东出,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余,屈而南流也。  东过良乡县南,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径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径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圣水。圣水又东径其县故城南,又东径圣聚南,盖藉水而怀称也。又东与侠河合,水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东径西乡县故城北,王莽之移风也,世谓之都乡城。案《地理志》,涿郡有西乡县而无都乡城,盖世传之非也。又东径良乡城南,又东北注圣水,世谓之侠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沟也。  又东过阳乡县北,圣水自涿县东与桃水合,水首受涞水于徐城东南良乡,西分垣水,世谓之南沙沟,即桃水也。东径逎县北,又东径涿县故城下与涿水合,世以为涿水,又亦谓之桃水,出涿县故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数泉同发,东径桃仁墟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则是桃水也,或曰终仁之故居,非桃仁也。余案《地理志》,桃水上承涞水,此水所发,不与《志》同,谓终为是。又东北与乐堆泉合,水出堆东,东南流注于涿水。涿水又东北径涿县故城西注于桃。应劭曰:涿郡,故燕,汉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盖氏焉。阚駰亦言是矣。今于涿城南无水以应之,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应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县,余案涿水自涿鹿东注漯水。漯水东南径广阳郡与涿郡分水,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为名;当受涿水通称矣,故郡、县氏之。但物理潜通,所在分发,故在匈奴为涿耶水,山川阻阔,并无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经隐显相关,遥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东径涿县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晋大始元年,改曰范阳郡。今郡理涿县故城,城内东北角有晋康王碑,城东有范阳王司马虓庙碑。桃水又东北与垣水会,水上承涞水,于良乡县分桃水,世谓之北沙沟。故应劭曰:垣水出良乡,东径垣县故城北。《史记音义》曰:河间有武垣县,涿有垣县。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赐为侯国,王莽之垣翰亭矣,世渭之顷城,非也。又东径顷,亦地名也,故有顷上言,世名之顷前河。又东,洛水注之,水上承鸣泽渚,渚方十五里。汉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鸣泽者也。服虔曰:泽名,在逎县北界。即此泽矣。西则独树水注之,水出逎县北山,东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出良乡西山,东南径西乡城西,而南注鸣泽渚。渚水东出为洛水,又东径西乡城南,又东径垣县而南入垣水。垣水又东径涿县北,东流注于桃。故应劭曰:垣水东入桃。阚駰曰:至阳乡注之。今案经脉而不能届也。桃水东径阳乡,东注圣水。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径广阳县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径广阳县故城南,东入广阳水,乱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圣水又东南径阳乡城西,不径其北矣。县,故涿之阳亭也。《地理风俗记》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县。王莽时,更名章武,即长乡县也。案《太康地记》,涿有长乡而无阳乡矣。圣水又东径长兴城南,又东径方城县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刘放为侯国。圣水又东,左会白祀沟,沟水出广阳县之娄城东,东南流,左合娄城水,水出平地。导源东南流,右注白祀水,乱流东南径常道城西。故乡亭也,西去长乡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东南入圣水。圣水又东南径韩城东。《诗。韩奕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郑玄曰: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稍稍东迁也。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之寒号城,非也。圣水又东南流,右会清淀水,水发西淀,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东入于海。

  圣水又东径勃海安次县故城南。汉灵帝中平三年,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而不达于海也。

  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东径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进为侯国。滦水又东北径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径东射鱼城南,又屈径其城东。《竹书纪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穷、射字相类,疑即此城也,所未详矣。涞水又径三女亭西,又径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东北流,谓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则通津委注,谓之白涧口。涞水又东北,桑谷水注之,水南发桑溪,北注涞水。涞水又北径小黉东,又东径大黉南,盖霍原隐居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害,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涞水又东北历紫石溪口与紫水合,水北出圣人城北大亘下,东南流,左会磊砢溪水,盖山崩委涧,积石沦隍,故溪涧受其名矣。水出东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径圣人城东,又东南,右会檐车水,水出檐车硎,东南流径圣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涞水又东南径榆城南,又屈径其城东,谓之榆城河。涞水又南径藏刀山下,层岩壁立,直上干霄,远望崖侧,有若积刀,镮镮相比。咸悉西首。涞水东径徐城北,故渎出焉,世谓之沙沟水。又东,督亢沟出焉。一水东南流,即督亢沟也;一水西南出,即涞水之故渎矣。水盛则长津宏注,水耗则通波潜伏,重源显于逎县,则旧川矣。

  东过逎县北,涞水上承故渎于县北垂,重源再发,结为长潭,潭广百许步,长数百步,左右翼带涓流,控引众水,自成渊渚。长川漫下十许里,东南流径逎县故城东。汉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为侯国,王莽更名逎屏也。谓之巨马河,亦曰渠水也。又东南流,袁本初遣别将崔巨业攻固安不下,退还,公孙瓒追击之于巨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东南径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东南过容城县北,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水上承涞水于涞谷,引之则长津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东南流径逎县北,又东径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又东径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县故属广阳,后隶于涿。《郡国志》曰:县有督亢亭。孙畅之《述画》有《督亢地图》,言燕太子丹使荆轲赍入秦,秦王杀轲,图亦绝灭。《地理书上古圣贤冢地记》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风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无崖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也。其水自泽枝分,东径涿县故城南,又东径汉侍中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督亢泽也。北屈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南径广阳亭西,而南合枝沟,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又东注白沟,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巨马河又东南径益昌县,护淀水右注之,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径临乡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千云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淀水又东南径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巨马水东径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又东,八丈沟水注之,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东南径安次城东,东南径泉州县故城西,又南,右合滹沱河枯沟,沟自安次西北,东径常道城东、安次县故城西,晋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八丈沟,又南入巨马河,乱流东注也。

  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东入于海。

  《地理志》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河。河,即濡水也,盖互以明会矣。巨马水于平舒城北,南入于滹沱,而同归于海也。

《水经注》
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热门篇章

【郦道元】简介

出身官宦
  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年)壬子,郦道元生于涿州郦亭(今河北省涿州市道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在北魏太武帝时期,任给事东宫,后来他以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


  郦道元少年时期,因父亲郦范担任青州刺史,便跟随父母居住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


为官经历
  太和初年,郦道元承袭永宁侯爵位,依例降为伯这一等级。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迁都洛阳,郦道元担任尚书郎。太和十八年(494年),跟随魏孝文帝出巡北方,因执法清正,被提拔为治书侍御史。御史中尉李彪认为道元执法公正严厉,自太傅掾引进为书侍御史。


  李彪被仆射李冲所弹劾,郦道元也被被免职。景明年间(500—503年),郦道元被下放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乃是顺皇后的父亲,西征关中的时候,也没有到过此州。郦道元在那里为官三年,为政严酷,人们非常敬畏他,以至于奸人盗贼纷纷逃往他乡,冀州境内大治。后来郦道元又做了鲁阳郡太守,上表朝廷建立学校,推崇教育,教化乡民。朝廷下诏说:“鲁阳原本是南部边境的地区,没有设立过学校。现在可以在那里设立学校,使鲁阳像西汉文翁办学那样成为有文化教养的地区。”郦道元在鲁阳郡的日子,老百姓佩服他的威名,不敢违法。


  延昌年间(512—515年),郦道元为东荆州刺史,以威猛为政,就像在冀州一样。当地百姓到朝廷向皇帝告状,告他苛刻严峻,请求前任刺史寇祖礼回来复任。等到寇祖礼回来并派遣戍边士兵七十名送郦道元回京时,两人都因为犯事被罢官。


  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郦道元担任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阳。其后,奉诏前往北方各镇,整编相关的官吏,筹备军粮,作好防守边关的必要准备。孝明帝把沃野镇、怀朔镇、薄骨律、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御夷镇诸镇都改为州,它们的郡、县、戍的名称,令准古城邑。朝廷诏令道元为持节兼黄门侍郎,急速与大都督李崇筹划应设置,裁减去留。恰逢各镇起义叛乱,裁减之事没有结果就返回了。孝昌初年,梁朝派遣将领攻打扬州刺史元法僧又在彭城反叛。诏令道元为持节、兼侍中、兼行台尚书,调度各军,依照仆射李平的先例。军队到达涡阳,战败撤退。后郦道元追逐讨伐,多有斩杀俘获。后来被授任御史中尉。


  郦道元执政平素严厉,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但当地豪强却不能把郦道元怎么样,他们的声望更有损害。[7] 皇亲元微诬陷叔父元渊,郦道元力陈事实真相,元渊得以昭雪。元微因此嫉恨郦道元。


  司州牧、汝南王元悦宠幸丘念左右亲近的人,常与他们起居。到选州官的时候,多取决于丘念。丘念经常高兴且偷偷地收下元悦送给他的宅第,有时两人还一起去此宅第,道元秘密查访得知此事,逮捕了丘念并将其关进监狱。元悦上奏灵太后,请保全丘念之身,便诏令赦免丘念。郦道元(抢在命令下达之前)就把丘念处死,并用此事检举元悦的违法行为。[8] 元悦从此怀恨在心。


不屈而死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孝昌三年丁未十月(527年11月),南齐皇族、北魏雍州刺史萧宝夤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动叛乱,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夤谋反的情况逐渐严重。侍中、城阳王元徽平素忌恨道元。元微、元悦便使出借刀杀人之计,通过暗示朝廷,且竭力怂恿胡太后任命郦道元为关右大使,去监视萧宝夤。宝夤顾虑到道元想要平息自己的叛乱,也认为这是朝廷要算计自己,受汝南王元悦怂恿便派遣他的行台郎中郭子恢在阴盘驿亭围住道元。亭在冈下,人们常吃冈下的井水。但道元已经被包围,掘井十多丈都没有水。水没有了,力气也就少了许多。贼寇于是跳墙而入。郦道元与他的弟弟郦道峻、郦道博,长子郦伯友、次子郦仲友被杀害。道元死前怒目呵斥贼人,大声斥责而死亡。宝夤还是派人殡殓他们父子,埋葬在长安城东。事平,灵柩回到长安城,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武泰元年(528年)春,魏军收复长安,郦道元还葬洛阳,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三子郦孝友承袭爵位。

《魏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北史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五》

更多郦道元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