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衣冠禽兽”的正解是什么?举例说明?

成语“衣冠禽兽”的正解是什么?举例说明?
提到的作品

[作品]镜花缘

林之洋与李时珍是一对很好的女友,时珍的父亲李梅竺教授是一位科学家,他发明了一种电脑程序,可使人送入梦境忆童年、忆往事,并可进入预先选定好的小说中去,与情节中的人物进行客串,十分真实有趣。 因李梅竺教...

亦舒

[作品]孟子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品]中国成语大辞典

《中国成语大辞典》是全国优秀畅销书,销售近二百万册。 《中国成语大辞典》由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和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词编辑室的部分编辑人员编写,大都直接取材于历代文献,共收释古...

王剑引

[作品]醒世恒言

《醒世恒言》所收录的多是成熟的话本小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先前同类作品相比,在写作技巧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话本小说原是说书的底本,故事性强,以情节取胜。《醒世恒言》继承话本小说的这种传统,并且又有新...

冯梦龙

[作品]辞海

《辞海》(1999年版)在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如期问世。封面上“辞海”二字,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12月7日亲笔所书。 《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193...

夏征农

[作品]明季南略

《明季南略》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清初舊抄足本明季南略,原为张崟(慕騫)先生所发现,关于是书及其作者计六奇的情况,张先生在计六奇与明季南北略一文中已作了论述,此文已附在新点校出版的明季北略中。现就明季南略的...

计六奇

[作品]大义觉迷录

《大义觉迷录》是一部奇书!它是怎样的一部奇书?有离奇的故事吗?没有。有精彩飞扬的文学吗?没有。有曲折的故事吗?没有。有高深的哲理吗?也没有。严格说,这并不是一部真正的有棱有角的书,它只是一个档案卷宗,...

雍正编篡

最新跟帖
坚强小石头

坚强小石头

近几年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开始流行对一些既有词汇进行新的阐释。在这个潮流的影响带动之下,一些大多数人熟知的典故词汇,由于种种原因,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讹变,再经过这些典故词汇的重新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原意,如我们熟知的“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皮匠”本为“裨将”,意为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后逐渐讹为“皮匠”),“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本为“无度不丈夫”,语出宋名贤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本意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等等,对于我们理解词汇典故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现象,对于一些出处语意明确的成语典故进行重新阐释,生硬地套用另外的典故,令成语的词性词意都发生了变化,不但没有起到帮助作用,相反还很大程度地对人们造成了误导。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对“衣冠禽兽”一词的解释。

关于“衣冠禽兽”一词,《辞海》《中国成语词典》等工具书的解释非常明确,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释义为:“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作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释义为:“穿戴衣冠的禽兽。比喻品德极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作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镜花缘》四三回:‘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语意明确为贬义。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这种解释出来之后,便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微博、微信,甚至包括央视、人民网等一些主流媒体也都发布了相关的内容,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衣冠禽兽”一词原是褒义词,后来才慢慢演变为贬义词的。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搜索“衣冠禽兽”出来的大都是这种观点,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平台搜索“衣冠禽兽”出来的也是“衣冠禽兽”的是非曲直“衣冠禽兽”的文化符号读解——以明代官服制度为例“衣冠禽兽”源于古代官阶等文章,甚至一些博物馆在展陈中也因袭此说,可谓是流毒深广。“衣冠禽兽”一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衣冠、禽兽。衣冠者,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可代指缙绅、名门世族,后泛指衣着穿戴;禽兽者,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古代也专指兽类,后用以比喻行为卑鄙恶劣、卑劣无耻的人。“禽兽”一词用作贬义出现很早,早在《孟子》中就有“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的记述,而在明代以前的古籍记载中也不鲜见,如《荀子》中有“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宋优古堂诗话中有“其面则人,其心则禽兽,又乌可谓之人耶?”,而且元代杂剧戏曲中更是比比皆是,如元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有“我则恨那忘恩咬主贼禽兽,怎生不画在凌烟阁上头”,元杨显之潇湘雨中有“我则骂你精驴禽兽,兀的不气杀我也”等,禽兽一词除用作本意(即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外,都为贬义。在明代文献、文人文集、传奇小说等记载中,用禽兽一词代指卑鄙恶劣、卑劣无耻的人更比比皆是,诸如明沈龄所撰的传奇作品三元记中有“你那诓财背义真禽兽。你去忘忧恣花酒”,计六奇《明季南略》中“谓锡爵以台省为禽兽,台省益攻锡爵”,《醒世恒言》第五卷大树坡义虎送亲中勤自励说“你家老禽兽把一女许配两家,这等不仁不义之辈,还去见他则甚!我如今背你到我家中,先参见了舅姑,然后遣人通知你家,也把那老禽兽羞他一羞”,等等,而从未见有以“禽兽”一词代指官员服饰的。

而将“衣冠禽兽”一词与官员服饰联系起来,见于清代《大义觉迷录》中,时有怀念明朝衣冠的遗民嘲笑清人服饰时有“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之语,为驳斥此言,雍正帝举出历代服饰皆有“取禽兽之名状态”:“夫以冠言之,则周有雀弁、鹿弁,汉唐有獬豸冠、貂蝉冠、冠之类,以衣言之,则《尚书》云:‘山、龙、华虫作绘。’汉、唐以来,有羽衣、鹤氅,以及雉头裘、狮蛮带之类,不可胜数。皆取禽兽之名状,以为服饰之光华,岂有自古以来,用此等衣冠之人皆为禽兽可乎?”此段记载中,无论是嘲讽清人服饰的“衣冠中禽兽”,还是雍正辩驳时的“岂有自古以来用此等衣冠之人皆为禽兽可乎”中,“禽兽”一词皆为贬义,且与明代官员服饰全无关系。

“衣冠禽兽”一词,无论从词意来说,还是从典故出处来说,皆为贬义无疑,且与明代官员服饰全无关系。罔顾典故出处,生硬地以官员服饰来套用,并以此推出“衣冠禽兽”本为赞语之说,本为无稽之谈,如今却处处可见,还被许多人引为新见,真是可悲可叹!正本清源,从典故本身阐释既有词汇,这是好事。但是切忌矫枉过正,生搬硬套,罔顾词语出处和词意,这样反而会贻笑方家,因此造成的对受众的误导也是很难补救和纠正的。

梅梅

梅梅

首先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最适宜被此类人伤害过后,或亲历类似的事情后对“施害”者的“称谓”,一般这种人“表里不一,口蜜腹剑”“阳奉阴违”“人面兽心”,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我们无法通过正常的交往认识他们,因为“衣”也是衣,“冠”也是冠,但是藏着衣冠下面的一颗心是不易察觉的,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此等人也属于“小人”类别,卑鄙无耻之辈。但现实中达到这个“禽兽”水平的我相信还是很少数,但是“表里不一”“八面玲珑”的人还是很多,缺乏真诚,多半套路,趋吉避害,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当然,社会大风气不好,就像“扶不起老人”一样,最近的“俞洪敏事件”等等,丑恶社会现象我们要敢于直视,树立新风!

kellyyao139

kellyyao139

衣冠禽兽本来是褒义词。古代官员的衣服上都印有飞禽走兽,这个词则用来描述官者。只是后期为官不仁、贪污腐败的事情多有发生,老百姓就拿衣冠禽兽指代那些官场恶行,这个词也就变成一个贬义词了。

华炜晟

华炜晟

“衣冠禽兽”一词,最原始的词义是褒义词,从词语结构上看,衣冠禽兽的本意就是衣服上绣着飞禽走兽。这个词是明朝时出现的,明朝的官服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衣冠禽兽,其实就是指代此人是做官之人,而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古代那可是根深蒂固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当时读书人的愿望,衣冠禽兽自然是描述愿望成真的褒义词。

那为什么现在这个词变成了贬义词,有人考证过,这个词词义的转变是从明朝末年开始的,明末官员贪腐严重,结党营私,百姓民不聊生,和现在大家痛恨贪官是一样的,所以衣冠禽兽虽然也是指代官员,但是语境不同之后,说这话就变成贬义了,这和现在网络语境中的砖家叫兽有些类似,当然后者程度还比较轻微,于是在释义上也变成了穿着衣冠的禽兽,隐喻为表里不一,道德败坏之人。

其实语言文字基本功能是沟通交流,很多人认为文字的属性仅仅是工具,怎么方便交流就怎么来,衣冠禽兽词义的转变是有历史原因的,尚算可以理解。但是有些成语词义转变是因为不知道典故的人经常滥用,想当然的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让词义出现偏差,最后用的人多了,错的反而成了主流,考虑到使用方便问题,也就把错的词义定为了官方解释,类似的成语有“空穴来风”“莫名其妙”之类的,这一点在词语读音上更是明显是。

老强

老强

说的就像那些当官的贪污犯之类的人了吧 平常看着人模人样 可是背地里不知贪污多少国家和人民的钱

雨下的禾

雨下的禾

衣冠禽兽一词在辞海和成语词典等很多工具书中几乎都被解释为贬义。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释为:衣冠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对这个成语的解读同样态度鲜明。衣冠禽兽:穿戴衣帽的禽兽,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

成语本为褒义词。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被贪官佞臣彻底颠覆。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2]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禽兽"用作贬义词出现很早,远的不说,元曲就很常见,汉高皇濯足气英布:"哎.无知禽兽!"地藏王证东窗事犯:"把那禽兽剐割肌肉,号令签头."衣冠禽兽(衣冠中禽兽)意义很明确,穿得像人实同畜生,并非拿禽兽当赞语。

将"衣冠禽兽"和衣服联系到一起,出现在清代,《大义觉迷录》中说怀念故明衣冠的人嘲笑清人服饰是"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于是举出历代服饰"皆取禽兽之名状",反问"岂有自古以来用此等衣冠之人皆为禽兽可乎?"这里一嘲一辩都基于衣冠禽兽本身的贬义,全与明代服饰无涉。

示例

清·李汝珍《镜花缘》:“既是不孝,所谓~,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诗化记忆

诗化记忆

“衣冠禽兽”一词,最原始的词义是褒义词,从词语结构上看,衣冠禽兽的本意就是衣服上绣着飞禽走兽。这个词是明朝时出现的,明朝的官服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衣冠禽兽,其实就是指代此人是做官之人,而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古代那可是根深蒂固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当时读书人的愿望,衣冠禽兽自然是描述愿望成真的褒义词。那为什么现在这个词变成了贬义词,有人考证过,这个词词义的转变是从明朝末年开始的,明末官员贪腐严重,结党营私,百姓民不聊生,和现在大家痛恨贪官是一样的,所以衣冠禽兽虽然也是指代官员,但是语境不同之后,说这话就变成贬义了,这和现在网络语境中的砖家叫兽有些类似,当然后者程度还比较轻微,于是在释义上也变成了穿着衣冠的禽兽,隐喻为表里不一,道德败坏之人。其实语言文字基本功能是沟通交流,很多人认为文字的属性仅仅是工具,怎么方便交流就怎么来,衣冠禽兽词义的转变是有历史原因的,尚算可以理解。但是有些成语词义转变是因为不知道典故的人经常滥用,想当然的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让词义出现偏差,最后用的人多了,错的反而成了主流,考虑到使用方便问题,也就把错的词义定为了官方解释,类似的成语有“空穴来风”“莫名其妙”之类的,这一点在词语读音上更是明显是。
六米夕

六米夕

衣冠禽兽一词在辞海和成语词典等很多工具书中几乎都被解释为贬义。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释为:衣冠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对这个成语的解读同样态度鲜明。衣冠禽兽:穿戴衣帽的禽兽,比喻品德败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成语本为褒义词。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被贪官佞臣彻底颠覆。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2]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禽兽"用作贬义词出现很早,远的不说,元曲就很常见,汉高皇濯足气英布:"哎.无知禽兽!"地藏王证东窗事犯:"把那禽兽剐割肌肉,号令签头."衣冠禽兽(衣冠中禽兽)意义很明确,穿得像人实同畜生,并非拿禽兽当赞语。 将"衣冠禽兽"和衣服联系到一起,出现在清代,《大义觉迷录》中说怀念故明衣冠的人嘲笑清人服饰是"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于是举出历代服饰"皆取禽兽之名状",反问"岂有自古以来用此等衣冠之人皆为禽兽可乎?"这里一嘲一辩都基于衣冠禽兽本身的贬义,全与明代服饰无涉。 示例 清·李汝珍《镜花缘》:“既是不孝,所谓~,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蓝鸟

蓝鸟

首先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最适宜被此类人伤害过后,或亲历类似的事情后对“施害”者的“称谓”,一般这种人“表里不一,口蜜腹剑”“阳奉阴违”“人面兽心”,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我们无法通过正常的交往认识他们,因为“衣”也是衣,“冠”也是冠,但是藏着衣冠下面的一颗心是不易察觉的,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此等人也属于“小人”类别,卑鄙无耻之辈。但现实中达到这个“禽兽”水平的我相信还是很少数,但是“表里不一”“八面玲珑”的人还是很多,缺乏真诚,多半套路,趋吉避害,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当然,社会大风气不好,就像“扶不起老人”一样,最近的“俞洪敏事件”等等,丑恶社会现象我们要敢于直视,树立新风!
zzysea

zzysea

说的就像那些当官的贪污犯之类的人了吧 平常看着人模人样 可是背地里不知贪污多少国家和人民的钱
巴二哥

巴二哥

近几年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开始流行对一些既有词汇进行新的阐释。在这个潮流的影响带动之下,一些大多数人熟知的典故词汇,由于种种原因,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讹变,再经过这些典故词汇的重新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原意,如我们熟知的“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皮匠”本为“裨将”,意为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后逐渐讹为“皮匠”),“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本为“无度不丈夫”,语出宋名贤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本意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等等,对于我们理解词汇典故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现象,对于一些出处语意明确的成语典故进行重新阐释,生硬地套用另外的典故,令成语的词性词意都发生了变化,不但没有起到帮助作用,相反还很大程度地对人们造成了误导。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对“衣冠禽兽”一词的解释。关于“衣冠禽兽”一词,《辞海》《中国成语词典》等工具书的解释非常明确,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释义为:“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作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释义为:“穿戴衣冠的禽兽。比喻品德极坏,行为如同禽兽的人。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作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镜花缘》四三回:‘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语意明确为贬义。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这种解释出来之后,便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微博、微信,甚至包括央视、人民网等一些主流媒体也都发布了相关的内容,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衣冠禽兽”一词原是褒义词,后来才慢慢演变为贬义词的。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搜索“衣冠禽兽”出来的大都是这种观点,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平台搜索“衣冠禽兽”出来的也是“衣冠禽兽”的是非曲直“衣冠禽兽”的文化符号读解——以明代官服制度为例“衣冠禽兽”源于古代官阶等文章,甚至一些博物馆在展陈中也因袭此说,可谓是流毒深广。“衣冠禽兽”一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衣冠、禽兽。衣冠者,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可代指缙绅、名门世族,后泛指衣着穿戴;禽兽者,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古代也专指兽类,后用以比喻行为卑鄙恶劣、卑劣无耻的人。“禽兽”一词用作贬义出现很早,早在《孟子》中就有“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的记述,而在明代以前的古籍记载中也不鲜见,如《荀子》中有“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宋优古堂诗话中有“其面则人,其心则禽兽,又乌可谓之人耶?”,而且元代杂剧戏曲中更是比比皆是,如元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有“我则恨那忘恩咬主贼禽兽,怎生不画在凌烟阁上头”,元杨显之潇湘雨中有“我则骂你精驴禽兽,兀的不气杀我也”等,禽兽一词除用作本意(即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外,都为贬义。在明代文献、文人文集、传奇小说等记载中,用禽兽一词代指卑鄙恶劣、卑劣无耻的人更比比皆是,诸如明沈龄所撰的传奇作品三元记中有“你那诓财背义真禽兽。你去忘忧恣花酒”,计六奇《明季南略》中“谓锡爵以台省为禽兽,台省益攻锡爵”,《醒世恒言》第五卷大树坡义虎送亲中勤自励说“你家老禽兽把一女许配两家,这等不仁不义之辈,还去见他则甚!我如今背你到我家中,先参见了舅姑,然后遣人通知你家,也把那老禽兽羞他一羞”,等等,而从未见有以“禽兽”一词代指官员服饰的。而将“衣冠禽兽”一词与官员服饰联系起来,见于清代《大义觉迷录》中,时有怀念明朝衣冠的遗民嘲笑清人服饰时有“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之语,为驳斥此言,雍正帝举出历代服饰皆有“取禽兽之名状态”:“夫以冠言之,则周有雀弁、鹿弁,汉唐有獬豸冠、貂蝉冠、冠之类,以衣言之,则《尚书》云:‘山、龙、华虫作绘。’汉、唐以来,有羽衣、鹤氅,以及雉头裘、狮蛮带之类,不可胜数。皆取禽兽之名状,以为服饰之光华,岂有自古以来,用此等衣冠之人皆为禽兽可乎?”此段记载中,无论是嘲讽清人服饰的“衣冠中禽兽”,还是雍正辩驳时的“岂有自古以来用此等衣冠之人皆为禽兽可乎”中,“禽兽”一词皆为贬义,且与明代官员服饰全无关系。“衣冠禽兽”一词,无论从词意来说,还是从典故出处来说,皆为贬义无疑,且与明代官员服饰全无关系。罔顾典故出处,生硬地以官员服饰来套用,并以此推出“衣冠禽兽”本为赞语之说,本为无稽之谈,如今却处处可见,还被许多人引为新见,真是可悲可叹!正本清源,从典故本身阐释既有词汇,这是好事。但是切忌矫枉过正,生搬硬套,罔顾词语出处和词意,这样反而会贻笑方家,因此造成的对受众的误导也是很难补救和纠正的。
饼干

饼干

衣冠禽兽本来是褒义词。古代官员的衣服上都印有飞禽走兽,这个词则用来描述官者。只是后期为官不仁、贪污腐败的事情多有发生,老百姓就拿衣冠禽兽指代那些官场恶行,这个词也就变成一个贬义词了。
爱生活爱大畅

爱生活爱大畅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