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璀璨的汉文学史上没有出现史诗?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奇mama
史诗是一个民族对其蒙昧时代大事件的记忆,传唱,但不是历史记载,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记载,而且有专门的史官,所以中国没有像印度希腊那样的史诗。因此中国的历史是从没有间断过。而印度虽然有史诗,却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中国不仅有各朝代的历史,还有各个地方志,中国号称档案王国不是徒有虚名的。
liuxian
那些所谓史诗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文字或者是文字普及率低,而为了保存历史而不得已才采取的一种靠口口相传的一种形式,是其研究历史的一个依据。而中国出现文字较早,而且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都十分重视对历史的记录,所以不同朝代都有官方正规的历史记录,如史记汉书宋史,其内容的真实性和详实性所谓史诗根本无法相比。
小熊猫
其实史诗说的好听而矣,不过就是一场传说。西方所谓的史诗还有西藏的格萨尔王。明显吹牛。中国之所以没有史诗恰恰是中国文明的兴盛,文字很早的出现了。文字作为文明记录的载体,它本身也需要载体。故在当时对文字载体艰难的制作和书写,根本记录不了那废话连篇的所谓史诗。所以因为文字很早的出现,纸的发明太晚,所以中国的文字变得很简洁却包涵了很多信息,一部"史诗"就变成了黄帝本纪。史诗不过是体现了文字出现的太晚的证据,没有文字,没有记录文字的载体,只能口口相传。
向陽花終開
史诗是什么?憶语,想像,揉杂着历史、传说和神话,是编写者的粉饰和夸张吹牛,传播的受众是谁?文盲或半文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信史传承,使得史诗这样相对低级的记载传承方式没有空间。比如荷马史诗,比如格萨尔王传,你要去芜存菁,才能还原历史。汉族人不用,平王东迁后的历史一笔笔的写在哪里呢。幽王之前也有人记载,被犬戎破坏,佚散了。信史在,野史自然退避。更无需编成韵文来弹唱。住着巍峨广厦,小孩子问父母,家里为什么没有茅屋。
Nana Iris
中国文化如此灿烂,为什么要出现史诗?我们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政府都有记录历史。我们的文化一直相连,未曾断过,上古有诗经,尚书,大学等,先秦有离骚,西汉有史记,三国有建安七子,魏晋风骨!这些都远大于史诗,非其可比。有没有发现只有那些历史文化断了几百几千年的国家地方才有史诗出现。例如印度,例如欧洲的罗马史诗这些绝大部分是后人意淫编出来的!
飞大壮
谢邀。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有人说,很多国家都有史诗,中国为什么却没有?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争议的。1、中国少数民族有三大史诗,包括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2、汉文学呢?也有。比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孔雀东南飞》、北征、南山。所以,题目问的是不是汉文学没有超长篇史诗呢?如果这样问,就显得非常可笑了,为什么汉文学一定要按西方文学的模式来发展?要知道,在文学史上,汉文学的发展比西方的要早得多。西方的早期英雄史诗一般是一种以长篇叙事为体裁讲述英雄人物(来源于历史或神话中)的经历或事迹的诗,比如荷马的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些早期史诗实际上是口头诗歌。但中国在至少四千年前已形成完善的文字体系,已经不再是只靠口头记载历史的阶段,我们在三千年前就有文学水平很高的《尚书》,在二千年前就有了记载整个民族历史的《史记》。那时,希腊的历史还要靠盲诗人荷马来不停的吟唱才能记录下来。所以,回答那些极力推崇西方文化的人们,就算是中国没有《荷马史诗》那样的超长篇史诗,那又怎么样呢?(一起读史,分享心得,请您关注我。)
zhaojie
严格的来讲,汉民族确实没有属于自己的史诗。哪怕是诗经中的生民、公牛、绵、皇矣、《大明》这几篇较为完整的描述了周的开创史,亦不能称之为史诗。这几篇中篇幅最长的是皇矣,但也不过三十一句而已,这反应了汉民族文学的一个特点——文字简练,微言大义。而这个特征与史诗动辄成百上千行的风格大相径庭。汉民族独特的语言风格,在创作上就不贴近史诗的风格。当然,这并不说明汉文学比其它文学低等,只是风格不同而已。再有,与史诗相伴生的,一定是神话。中国上古神话精彩纷呈,但大多数表现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对抗,较少涉及人际关系、神际关系、神人关系的对抗,这天然的让后世继承的文学题材相对单一,较少出现史诗中英雄与英雄之间对抗故事。此外,中国的神话保存得极为碎片,没有产生一个完整的神话系统,按照鲁迅先生引日本学者的理解,造成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一是中国古代先民重实事而轻玄想的性格,二是儒家立世,“上古荒唐之说”不足为道。纵观中国文学,确实如他所言,更加关注现实,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价值观对此影响极大。茅盾先生则认为,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之一乃是中国的神话被历史化了,而且被历史化得很早。这个说法也能解释汉民族没有史诗的原因,我们没有史诗,不需要史诗,我们将那些故事都变更成了史,而那些浪漫的想象,我们将其纯粹文学化,成为了诗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民族并不像其它少数民族和国家一样有着史诗产生的土壤,我们有“史”、有“诗”,但没有史诗。
meidexinhess
谢邀。谁说我国没有史诗? 只不过汉语言文学中没有罢了。从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看,我国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奥德修记也是24卷 12110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全书分为七篇。旧的本子约有24000颂,按照印度的计算法,一颂为两行,共有48000行。最新的精校本已压缩到18550颂,37000多行。《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史诗。全书分成18篇,一般说有10万颂,20多万诗行,在《格萨尔王传》被外界发现和认识之前,曾被看作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那么汉语言文学中为什么就没有这个品种呢?首先我们就必须了解什么是史诗。什么是史诗? 文字尚未出现时,史诗最初是纯口述式记录的,在传达过程中,听众聆听史诗后,会用口述形式将史诗世代相传,随着时间而增添情节,最后被整理、加工,以文字记载成为一部统一的作品。从文学类型的角度历时地看, 史诗代表了在一个特定口头传统中得到充分发展的、在较高阶段上达到的语言艺术成就。汉语言文学中为什么没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人对文学批评的标准或者理论吧。南朝人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它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诗文的内容不是一般经典的道与理,而是和理、志、气相联系的“情”,其形式不是一般的言,而是和“象”与“文”相结合的有“采”之言。他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认为语言文学既再现着客体的物貌,又抒发着主体的情与理、志与气。所以说,很难想象一部长达数千甚至上万行纯叙述性的长诗能够在汉文学宝库中拥有一席之地。因此,汉语言文学中没有史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思想模式的限定——中国人重"领悟",重"微言大义"。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似乎不要别人马上知道,而要人想一想后"悟"出来。表现在文学上,贵含蓄,忌直白;绘画上,贵泼墨写义,而把工笔勾勒视为"画匠"而乏"大家风度";戏剧上,提炼了许多"程式",而忌生活化的写实;园林建筑上,贵曲折,"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极少有长达数十行或者数百行的诗篇。不是写不出来,而是因为如平铺直入就味同嚼蜡了。这就是为什么汉族没有将"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的故事写成史诗,而是把他们变成了神话小说或者传奇故事中主人公的原因。
coden0706
谢邀。中国的文学艺术形式,窃以为够丰富的了。您所说的没有出现史诗,这怎么可能呢?只是长短而已,又不是能力达不到;再者说了,史学以诗这种形式一定好吗?还是颇多争论的。愚以为,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非常好,即凝炼,又易懂。史诗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制约,比如印刷术、造纸术等,而不得已采取相对凝练的表达,事实上,这种表达是有缺憾的,这给大家的解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今人也不要以为缺少长篇史诗,是中国文学的短板。
Little-蕾蕾
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五颗璀璨明珠。
www99com
首先要清楚一点诗歌以前是一家的,汉乐府挺过没有,以前的很多诗是有调的,所以很多古诗其实是有上古传说的内容的,不过第一简洁,其次上古诗歌都是自然景观,人文和民风描写。其次,我们崇拜很早就从图腾或者多神转为祖先崇拜祖先的牛不太好吹,因为你吹你爸的牛,可能很多你爸同辈的人都在呢,所以一般史诗都是比较远古没啥文字记录的事情,我们很早就有文字体系,而且一脉相承都认识不好编故事。而且中华重诗而非那种靠游吟诗人传唱来延续历史传说。最后并非我们的古今奇谈没有,很多都是以书的形式传承下来,可能形式不一样吧,老的山海经,新的聊斋志异很多的。
simonhzy
一个搞不清历史,只能编点半历史半神话故事的史诗来充当史学著作的国家,和一个有着全世界最完善的史学体系的国家相比,不觉可笑吗?你要问为什么中国科技在明清落后了,这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