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圣”的美誉应该怎样理解?

或者说,为何杜甫能够被称为诗圣?
提到的作品

[作品]孟子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品]左传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学名著卷”中的一本,该卷包括《左传》、前四史及《资治通鉴》,它们是中华史学的精华,认识历史,当从此着手。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一个《左传》选本,所选篇章或长或短,基本上囊括...

左丘明

[作品]丽人行

二十年代末,上海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上海小姐”选举,永安公司郭家的女公子、毕业于中西女中的郭安慈荣获冠军,获得了“上海小姐”的称号,奖品是一辆令人羡慕的高级轿车。到1931年7月,明园举行国际性的选...

卓影

[作品]随笔

《随笔》的创刊号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本杂志。记者找到的第一期《随笔》创刊号,出版于1979年6月,按照当时正常的出版日期来推算,正式编辑应该在4月,而且,当时《随笔》用的是书号,而不是现在通行的刊号。...

[作品]月夜

本书收入苏联作家阿·卡列宁的两部中篇小说。 《卡希琳娜的遭遇》,原名《一去不复返》,发表于1971年,1973年获俄罗斯联邦国家奖,1974年拍成电影。 《月夜》,发表于1955年。

阿·卡列宁

[作品]春望

西西由《我城》的跳躍,一變而為深沉,《春望》昭示了她的另一次嘗試。深沉二字當然難盡西西的風格,只是概括而言,西西不再刻意追求表面的文字技巧,而是以深邃的識力,表露人性的堅強和懦弱,世態的冷漠和溫情,文...

西西

最新跟帖
katrinaxyt

katrinaxyt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原本是湖北襄阳人,后搬迁至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他的诗风稳重朴素,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笃信儒学,把济世苍生作为自己的信条,孜孜不倦,终其一生。儒家信奉“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由于杜甫有着艰难困苦的仕途经历,一直活跃于社会的底层,在他的诗歌中,心系苍生之疾苦,朝廷之危难,直陈时弊,体察民情,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他一生清贫不向权贵低头,诗风厚重,诗句朴实,一生关注民生。他的诗歌深沉蕴蓄,感情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极见其文学功力。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有些大胆古怪。他一生困顿,在世时影响并不大。他的诗歌,忧国忧民,反映现实问题,揭露时弊,生于盛唐,却不是盛唐诗歌所应有的风神和气度。而后来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危难的的时候,杜甫的诗歌就会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食粮。杜甫的得名受益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盛唐一去不复返,开元全盛日只能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中。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杜甫的诗歌可谓振聋发聩,赢得了很多诗人的同感和认可。在宋朝,经过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推崇,杜甫的诗歌无疑成为他们心中的“圣经”,成为膜拜和学习的指南。杜甫诗歌一时之间,朝野上下,靡然向风,风头盖过了李白,成为众诗人心目中的偶像。“诗圣”的得名,是一直到了明朝才正式成名。明朝中期,白沙学派的盟主陈献章在《随笔》之六中曰:“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陈献章在当时的明朝诗坛地位很高,他的评价,正式给杜甫以“诗圣”之尊,从此,“诗圣”杜甫正式成名。杜甫历经八百年的考验才被称为“诗圣”,其美誉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他的完美人格、醇厚的伦理风范;一是指他精深的诗歌造诣、承前启后的诗坛地位。
大大卷卷卷

大大卷卷卷

杜甫的诗歌被称作“诗史”,其人被尊称为“诗圣”。“诗圣”顾名思义是诗国圣人。以诗国圣人之誉赞颂杜甫的意向早在北宋便已有之,但到了明末王嗣奭遂正式称杜甫为“诗圣”。王氏在梦杜少陵作中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将“诗仙”与“诗圣”之美名并称。我们认为若探究杜甫为何被尊为“诗圣”,需要从什么是圣人谈起。《孟子》有云:“圣人,人伦之至也。”此句话可以释为“圣人是社会道德中完全的人”。儒家所倡导的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内圣”是从个人修养上来讲,“外王”是从社会功用上来说。孔子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六王可称得上“圣人”。有意思的是孔子不把自己当“圣人”来看,甚至觉得自己都没有达到“仁”的标准。但并不否认人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故而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杜甫拥有以早期儒家精神即孔孟之道为底蕴的人格,继承和发扬了孔孟之道中的积极因素。杜甫之所以被尊称为“诗圣”,而不是“诗仙”、“诗佛”等便与这些儒家精神密切相关。下面简述几条杜甫所践行的儒家精神。一、“士不可不弘毅” “士不可不弘毅”出自论语·泰伯,章太炎先生将“弘毅”释为“强毅”,意即士不可不刚强而有毅力。杜甫的刚强与毅力首先表现在青少年时期的抱负上,如“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以“凤凰”自比,追求儒家倡导的高尚人格。再如杜甫并没有因为二十四岁时科举落第而沦落丧气,反而仍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一点在其后来的名作望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何等的抱负,何等的胸襟,何等的刚强不屈。即便后来困守长安十年,却仍不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弘远之志。即便漂泊西南,仍不失对诸葛孔明的敬仰,仍然渴望有诸葛般的伟然人生。即便人生暮年,仍不失凤凰的高洁之气,作朱凤行以示志向之不改。无论是青年时的杜甫,还是颠沛中的杜甫,杜甫始终保持着内心的淳朴与本色,始终践行着自己自小就学来的儒家信念,也真正成为了一位“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二、“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杜甫践行着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之情,而又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而达人。他不是一个自私自立之人,他爱家、爱妻、爱子女、爱兄弟朋友,也爱着天下百姓,感情广泛而深刻。 爱家爱妻爱子。杜甫与其妻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与李白不同,杜甫的诗作中其妻的“出镜率”比较高。较著名的当属《月夜》一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以妻子视角来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与担忧。此句诗中,夫妻相隔千里,虽是以妻子望月怀远为视角,实则更深刻突出了杜甫对妻子的至深思念。杜甫不仅是个好丈夫,也是位好父亲,“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并不是在责备孩子们的年幼无知,相反却以独特视角深刻地写出了对儿女的思念之情。此后之作羌村三首(其二)中用“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十个字勾勒出了子女对杜甫这位父亲的依赖。这从侧面上也反映了杜甫作为父亲的和蔼。 爱兄弟爱朋友。月夜忆舍弟一诗读起来令人动容。“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写出了分散异地的兄弟之情的悲凉。这种悲凉是以杜甫内心对兄弟们的无限深情为背景的。安史之乱使得杜甫与其兄弟分散各地,战争中音信不达,更增加了对兄弟们的担忧与牵挂,也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另一种写照。杜甫与朋友李白分开后,曾多次写诗表达了对李白的怀念,如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等,这此诗作也彰显了杜甫对友谊的珍重。爱百姓苍生。中国古代很多人都能做到爱身边亲近之人,但能如杜甫一般以一介平民而心系天下苍生的人却不多见,我想这也是杜甫被尊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原因。兵车行用现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众多饱受战争之苦的普通百姓形象,体现了杜甫对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关怀。诗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几句甚至以普通百姓一员的身份道出了底层百姓生活的众多无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面对“幼子饿已卒”的人间惨剧,作者除了压抑内心“抚迹犹酸辛”的悲痛之外,更以广泛的人道主义关怀,将思绪散向“失业徒”与“远戍卒”。在人间悲剧之下,仍念念不忘底层百姓的生活,甚至直挞社会不公人间不平,杜甫无疑是当时社会的一个良心。这样的良心还体现在自己漂泊西南时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自己茅屋为秋风所破,秋寒秋雨难避,却仍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念及最广大的“天下寒士”,更以勇于献身以挽救百姓于水火的大无畏精神高唱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若非有“以百姓心为心”的圣人之心,若非心怀天下苍生,若非“忧在天下,而不为一己失得”,哪能写出如此令人动容而又钦佩的优秀诗篇?杜甫甚至还以满腹同情的笔调将对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王子皇孙的落魄融入到哀王孙一诗中。可见,杜甫的仁爱是一种不分贵贱的仁爱,是一种深广博大的仁爱。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所无”——杜甫的爱国情怀杜甫早年积极入世,目的是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惜安史之乱爆发后,自己身陷被敌军占领的长安,但不改对国家的无限眷恋。面对破败的城墙,他痛苦地低吟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面对长安城中俘虏般的生活,他想方设法逃出长安城,最终以“麻鞋风天子,衣袖露两肘”的姿态出现在肃宗面前。当漂泊西南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自己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写道:“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但我们也能明白杜甫的爱国并不是一味地颂圣一味地歌功颂德,面对社会的不公不平,杜甫也有过鞭挞与谴责。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杜甫始终是站在爱国的角度来痛挞社会现实的,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小结 杜甫他受到儒家熏陶关心民间疾苦,而又胸怀天下。他又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好兄弟,也是一位好臣民。他身体力行儒家的观念,他一介平民却有圣人的品质与践行,“诗圣”的尊号,他当之无愧。
酸奶妹

酸奶妹

唐朝的的格律诗古体诗双双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也是人才辈出,其中的四位分别被后人誉为“诗圣”“诗仙”“诗佛”,还有“诗鬼”。“诗仙”的活动范围在哪里?在天庭,李白是“谪仙”,错到了凡尘;“诗佛”王维也不是红尘中人;“诗鬼”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地狱的常驻民是他的知音,与他共舞。圣人,哪里才有呢?只有人间才需要圣人。杜甫就是这么一位诗人,在人间道出了老百姓的疾苦,最终造就了其圣人的地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在诗仙是否诗鬼那里是看不到的;只有杜甫才有这样的眼光,这样的胆识,为民鼓而呼!石壕吏简直就是一部写实的新闻纪录片——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没有用一个典,没有一个字的夸张修饰;就是这么一首诗,体现了杜甫现实主义的叙事,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出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到造诣也是可圈可点;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犹如一位影视导演最后的剪辑。杜甫在人间,谙熟人间疾苦,知道老百姓生活的不容易——这不就是圣人所为吗?现实主义才能成为圣人,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要么是仙人,要么就是鬼混! 超凡脱俗进佛门。
Effie

Effie

何谓诗圣?诗不用解释,那就说下圣吧,圣者,圣人也。圣人者,具有完美德行、大家极为崇敬的人,才德全尽谓之人也。由于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圣人一词有时特指孔子。后来三皇五帝也被称为圣人,神农、伏羲、黄帝、尧、舜、禹、汤王、周文王、周武王等是当时公认的圣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圣的含义从圣明的君王发展到思想和造诣极为高深、道德极为高尚的人,如周公、老子、孔子等。再就是到了孔子之后,中国文化就没有公认的严格意义上的圣人了。但还有许多专业领域的精英被后人尊称为“某圣”,但这些世俗之圣已经与“圣人”的本意关系不大了。从这个角度说杜甫当然可以称为诗圣了!1.少学有成。杜甫出身名门,西晋大将杜预是其先祖,曾领导灭吴的战争。杜预博通经史,曾给《左传》作注,称自己有《左传》癖。杜甫的爷爷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文采名震天下。而杜甫有这样的家世,自然胸有大志,以家族为荣,想做出一番事业。握载少有才名。他七岁开始做诗,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诗文就在洛阳流传。当时的名士崔尚和魏启心读后,都非常惊叹,认为他是班固在世,扬雄重生。2.游历学习。他在慢慢长大,也在不断学习,他从大娘舞剑中学;他顾恺之的画中学;他从与朋友的交往中在江宁吴越泰伯庙的游历中学。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正是在壮游中他开始了独立的思考,诗风也慢慢发生变化。3.结识李白。而立之时他成家了,又过了两年,他认识了李白高适。三位旷世奇才,一起谈诗论道,成为一段佳话。后分别之时,杜甫写下了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杜甫越发体会到李白的价值,认为“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写下了很多诗思念李白。他感慨他的伟大,怜惜他的才情,诗才敏捷,却又同情他那么落魄,一生居无定所,到处漂泊,命运多舛! 4,仕途坎坷,二十四时他第一次落榜。在杜甫三十六岁,经历了游历之后的他信心滿满,参加了制举考试,结果这年由于当权者李林甫玩弄权术,无一及第,这给他沉重打击。他的心态一下子就变老了,颓废了,甚至连头发都有些变白了。才三十九岁,他就自称“少陵野老”。以前那张狂劲儿,被悲惨的现实一点点消磨掉了。接下来一个偶然机会他给唐玄宗写诗,被赞,一时名满长安。他觉得好像机会来了。然而,他没有等来官印,只等来一个“送录有司,参列选序”的通知,说白了,就是等候分配。这当然又是李林甫捣的鬼。可这回杜甫心更凉了,而且病倒了,昔日那些朋友也不来看他,他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就这样他在长安待了五年,也没能混上一官半职,只换得满腹牢骚,意志消沉。他此时的诗里只有自己,所以还算不上高明。5.为民呼喊!当一个诗人把天下人民放到心中时,他的境界马上就宽广了,视野就开阔了,思想深度也就有了。而杜甫之所以成圣成贤,重要的也就在这一点。 他写于751年的兵车行表现了对无辜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君不 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抑扬顿挫,堪称新乐府的典范,是他诗风的根本转变。被历代推崇为名篇。他写的前出塞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立意高,思想深度高,表现了热爱和平的反战情绪。《丽人行》写于753年,他当时住在长安,看到了杨贵妃的姐妹们生活的奢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表现了君王昏庸时政腐败,与兵车行同为里程碑之作。754年,秋雨叹三首也是为民而忧,民间疾苦挂心头“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写出了天灾人祸,物价暴涨。755年,安史之乱前夕,他当上了一个小官。兵曹参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浓郁顿挫,忧国忧民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呼喊。这是他旅居京华十年的总结。也是他极具代表情的作品,诗史价值极高。756哀王孙“昨夜东风吹雨腥,东来骆驼满旧都”写了在长安,未及逃走的王孙的遭遇,是唐诗中的力作。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有一种天地同悲的压抑也是杜甫内心斗志不灭的表露,创作思想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了一种思念家国,愁肠千结,有一种敲击人心的力量,又对仗工整,是千古名篇。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为王室的衰落唱出了一首凄凉的挽歌。读之令人肝肠俱焚。757年,独酌成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是杜诗中的名篇。北征长达一百四十句,对安史之乱做了真实生动的描绘,堪称诗史。“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意重情浓,语调沉痛,继承了太史公纪传体的优良传统,堪称诗史的典范。他在艺术上还将叙事议论抒情写景融为一体,曲折尽情,前所未见。759年新安吏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他上悯国难,下痛民情,读来令人惊心动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是流传很广的名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现实,笔墨精炼,“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新婚别社会动乱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悲惨遭遇。垂老别写于759年,描写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人也被征去当兵的情景。既是一种痛苦与悲壮,也是一腔爱国精神。无家别写一个老兵被征去服役的情景。“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表达了千百万苦难百姓的呐喊和控诉。759秦州杂诗二 十首是一组大型纪事抒情诗,标志着杜甫创作道路上的重大转折,比过去更为深沉,婉转,题材转向了个人身世的自叹人生感慨,被 誉为五言律诗中的千古绝调。760年蜀相流传千古,引发了千载英雄和事业未竟者的共鸣。761年春夜喜雨隐含着对中华民族某种群体人格的赞美,有一种深厚的文化意味。是五律的代表作,流传极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写于761年,推己及人,为天下穷人忧虑,显出了崇高的人格境界,为后世传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千多年前的茅草屋里,跳动着的是一颗想黎民,念百姓,忧天下的心,这种博大的仁爱的胸怀,成为了后世景仰的楷模,而被尊为诗圣也正是名副其实的。 好了,杜甫和他的诗,我们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欢迎关注我们:发现历史。每天一首好诗词,一段历史故事。再见!
云淡风清每一天

云淡风清每一天

杜甫“詩圣”与詩史尊称当之无愧。只是徵引长长陈陈相因,繁而不右上,反而徒乱人意,我简单扼要归纳:“诗圣”指詩文学艺术上有极高成就的贤人。杜甫诗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他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寓主观于客观,个性化通俗化的语言,真实质朴的细节描写,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兼融,诗风平实豁达,内敛含一着,洗炼清峻。他几乎掌握和运用了当时所有的诗体,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最值得注意,他以詩集大成的天才之禀赋,继承传统而又能突破传统的,一种正常与博大的创造精神,以及由此所形万义的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表现。他用詩写传记,写游记,自传,写奏议,书札,寓言,詩文艺评,。总之杜甫是值得我们仰视的历史诗人。博
風輕雲凈

風輕雲凈

杜甫“诗圣”的美誉应该怎样理解?李白从天上来,当然是人中仙。杜甫从尘中出,做的是人中圣。圣人,必有非凡的学识,必是领悟了人生、世界乃至宇宙之道的人,必有哲思绝学,必能引领我们的生活与精神的前行,受到无数人仰慕的人。圣人,我们中的智者。象照亮现实,祛除我们内心黑暗的灯塔!杜甫以其不朽的诗篇,作为“诗圣”当之无愧。一,慈悲:一颗悲悯的心与家国情怀。在红尘里圣出的,是我们的人。阅历无数人间疾苦,知道存在的艰辛和不易,知道布衣与官场的两种黑暗。正因为历经苦难沧桑,遭受各种变故和生离死别,战争丧乱,人世沉浮,诗人的敏感使浓郁的悲悯与忧患意识逐渐成就了杜甫的家国情怀。这是一个诗人或一个圣人最基本也最首要的情怀: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与同情。二:超凡入圣:对人间疾苦有深刻的洞察与省识。杜甫历经磨难,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社会底层,颠沛流离,每下愈况,使他的诗来于现实,抒写现实,但不被现实所束缚和蒙蔽,不止于现实,不死板于现实。而诗的明秀与巨大的张力,使诗人的内心变得光洁澄明,境界广大。这就是杜甫的超凡入圣,慈悲如佛——在一定的高度上观照现实:洞明与审美。三:圣哲史诗:光耀千年的警句与诗章。杜甫以其圣明、智慧而豁达的诗歌情怀,在现实社会人生,作为一个觉者,一个时刻保持警觉的清醒者,以清醒的灵魂,死不惊人誓不休的语言,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与洞察,悲悯断肠的情感化成了光耀千年的诗句!无论是现实观照,还是人生境界,诗学高度,作品的深广神通,都使杜甫的诗歌成就坚实而伟大,如大江大湖,读之如聆听圣教,情真意切,诲人不倦。.
AsphodelGreen

AsphodelGreen

杜甫祖藉湖北襄阳,出生于巩县(现在的河南巩义),我为之倍感自豪,因为我就是巩义人。在巩义康店镇南瑶村的笔架山之下,就是杜甫故里,是他出生和少年时生活的地方。我们当地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有年夏天,杜甫和他的小伙伴在河边玩耍,突然飞来一只七彩凤凰落在河边,转眼间又飞走了。凤凰落脚的地方出现一块七彩的鹅卵石,几个孩子一哄而上,但被杜甫抢先抓在手中。杜甫害怕被别的小伙伴抢去,急中生智忙把鹅卵石塞放在口中,没想到鹅卵石细腻光滑,一下子滑到了肚子里。回到家中,杜甫觉得腹中难受,一张嘴,吐出的竟是七彩的诗句。自那以后,杜甫出口成章,留下一篇篇流传千古的佳作。当然,这故事不可能是真的,杜甫成为诗圣也不可能是因为误吞了七彩石。不过,杜甫的壮游中曾经有两句:"七岁诗即壮,开口咏凤凰。"有人解释过,这两句意思为:杜甫七岁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诗咏凤凰。不过,杜甫留传下来的一千多首诗中,并无这首咏凤凰,史料也未曾记载,是真是假已经不得而知了。但由此看来,上面的故事也并非空穴来风,由这个传说也足以看出人们对杜甫的喜爱。大家都知道,杜甫在世时并不出名,在唐朝他比不上比他大十一岁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也比不上他的后辈白居易。杜甫是在他去世百年之后,在苏轼等人的推崇下才逐渐成名的。而被尊称为"诗圣",则是更久以后的事了,大约在明代。杜甫一生不得志,虽然自身处境堪忧,却胸怀天下,常怀悲天悯人之心。安史之乱后,杜甫搬到成都,有好友高适和严武的帮忙,日子还过得去,但仅仅是过得去而己。有年秋天刮大风,把他的草房顶刮跑了,他在诗中却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此时,他想到的还是别人,想到寒士们能有遮风避雨的地方。而他自己呢,"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宁可自己冻死来换取别人的幸福,这不正是圣人之举吗?圣人这个称呼是儒家的尊称,被称为圣人要有儒家思想,具有忧国忧民,胸藏天下的情怀。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抱着积极入世的热情,忠君爱国。身处困境之中,却还心系和自己一样的人。这种博爱,是当得起圣人称号的。在唐朝的正史中,对杜甫的生平事迹记载少之又少。一是杜甫除了当过官,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游离于劳苦大众之中。二是以他的性格和作为,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社会现家,能受到达官显贵之流的待见么,也必定会受到排挤。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猜测而已。虽然对于他的记载少,但是他却用诗歌记录了他生活年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像一部历史一样。现在的我们还用他的诗来弥补历史,佐证历史。杜甫虽然成名已在数百之后,证明他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诗圣"的美誉更是当之无愧!(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温哥华

温哥华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