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随笔内容简介
《随笔》的创刊号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本杂志。记者找到的第一期《随笔》创刊号,出版于1979年6月,按照当时正常的出版日期来推算,正式编辑应该在4月,而且,当时《随笔》用的是书号,而不是现在通行的刊号。此外,在《随笔》的创刊号上,也没有杂志第几期的标志。对于中国出版界来说,1979年实在是个值得一提再提的年份。这一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完,全国上下一片沸腾,解放思想的口号深入人心,于是,一大批文化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其中,当时的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下就推出了13种刊物,包括至今仍在中国知识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随笔》。处于初创时期的《随笔》,一切都在摸索之中,然而,以文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定下来的。在当时,“两个凡是”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还没有完全消除,许多文章的言论也保留有相当“文革”时期的痕迹,而文史知识类的文章,在无意中开了一扇让人们思考的窗口,不仅传播了知识,而且以其轻松、随和的文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注意。到上世纪80年代,《随笔》经过不断的探索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许多在《随笔》上发表的作品都表达出了对现实和历史的真实反映。对“文革”、反右、胡风案件等事件,通过当事者的回顾,形成了以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为主的一个园地,并逐渐形成了刊物的自我品格。包括巴金、聂绀弩、杨绛、季羡林等人,都曾经在《随笔》上发表文章,他们的名字与文章,让越来越多的读者知道并喜欢上了《随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遇罗克的《出身论》第一次正式全文发表,就是在1983年的《随笔》上,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在1980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划破黑夜的陨星》,让越来越多人认识了遇罗克,而当时的《随笔》冒着一定的风险,将这篇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出身论》正式发表,人们才真正认识到这位年轻的烈士、思想解放战士遇罗克的形象。这一时期,也是《随笔》逐渐走向全国的阶段。进入到90年代,《随笔》在全国知识界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口碑。1993年,《随笔》对办刊宗旨作了一些调整,提出要把《随笔》办成“广义性大散文”的口号,逐渐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刊物上的地位。而国内媒体对《随笔》也保持了相当的关注,中新社在1993年7月的报道中说:“冰心和夏衍都把《随笔》看作他们最喜爱的刊物之一,认为《随笔》‘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办刊方针很严肃’”。而《人民日报》与《中华读书报》也在同年的报道中说:“值得庆幸的是,广州还有人凭借读书人的性情和良知,撑起了一隅传
随笔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