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神话体系中,东皇太一是否真的存在?对此你怎么看?

在华夏神话体系中,东皇太一是否真的存在?对此你怎么看?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东君

刁蛮霸道、骄奢淫逸的承平公主在一场意外中昏迷不醒。十年后再次睁眼,却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天。 无条件宠爱她的父皇刚驾崩,继位的是她死对头萧贵妃的儿子,当年在她这里处处吃瘪的萧贵妃摇身一变成了垂帘...

面北眉南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这一部国际通行的学科划分带来麻烦的奇书,当代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它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却同时又属于所有学科。这部宏大奇瑰的神秘著作,彰显了人类对自...

倪泰一,钱发平,

[作品]楚辞选

《楚辞》的出现,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确实又跨进了一个完全新的阶段。它的光彩像晴空的丽日一样,照耀着从周末到汉初的诗坛。风靡一时,衣被百世。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骄语,唐之诗...

屈原

[作品]九歌

诸神复活

蒋勋

[作品]楚辞

《楚辞》主要在精、全、注、装四个方面做了工作。 精,指精选古代诗文选本中最为优秀者予以推出。不仅注重编选者、编选思路的权威性,也注重流传的广泛性,使之具有真正的收藏价值。 全,指尽量全面地反映古代诗文...

黄凤显

[作品]楚辞补注

《楚辞补注》是宋人洪兴祖为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作的补注,是现存《楚辞》注本中最古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补注不仅对旧注多所驳正,而且广征博引,保存了汉及六朝隋唐和宋人的部分遗说。书中还辑有《楚辞释文》佚...

洪兴祖

[作品]中国收藏

《中国收藏》杂志于2001年1月创刊。该刊由中国商报社主办,中国收藏杂志社出版,国内邮发代号:2-688。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国内统一刊号:CN11-4502/GO.杂志社地址:北京市宣武...

[作品]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宋刻本。本书为我国古代著名类书。分为天文、地理、岁时、气候、占候、时令等门类,下续分子目,前列事类,后列诗歌。多收宋人之遗事佚诗。前集69卷后集81卷续集56卷别集94卷,外集66卷。

谢维新 辑

[作品]世本

《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第1辑)48:世本(注音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编选这套《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丛书的过程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披沙拣金的方式,...

宋衷

[言情]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小说是作者零下5度01的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言情小说

零下5度01

最新跟帖
lovelycat

lovelycat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知北游。

“东皇太一”这个名称,只见于楚辞·九歌,是《九歌》的第一篇。

对于这位神祇到底是什么神,有很多猜测,据吴广平先生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祀主研究述评一文的梳理总结,有天神说、上帝说、天神兼上帝说、南方天神说、东方上帝说、楚国至上神说、齐国上帝说、玉皇大帝说、傩坛神谱中的至高神说、太一星说、北极星说、天枢星说、岁星(木星)说、岁星神兼战争神说、岁星神成汤大乙说、大火星说、女娲说、伏羲说、太昊与伏羲的混合体说、黄帝说、颛顼说、炎帝说、舜帝说、苍帝说、蚩尤说、水神说、日神说、月神说、石母神说、春神说、混沌神说、虎神说等等,说法多达40余种,纷纭得有点惨烈,总之五花八门的说法,但凡大家能想到的解释,学者们都说过了。

他到底是个什么神?

吴广平先生在对各种说法进行分析后,他同意黄灵庚、潘啸龙两位先生的看法,即“东皇太一”就是帝高阳颛顼,“东皇太一”的“东皇”即东方上帝、东方天帝,具体指的就是楚人信奉与崇拜的天帝颛顼高阳氏,称“东皇”是因为楚人祭祀上帝是在东郊进行的。

个人也觉得,说东皇太一是高阳氏帝颛顼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里面一些问题还需要一些说明。

首先,东汉王逸注《楚辞》时没有解释“东皇”是啥意思,说楚人祭祀上帝在东郊是唐代吕向的“发明”,《六臣注文选》载吕向说:

“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吕向这个说法有没有根据就是个极大的问号,东汉王逸时候都搞不清的事儿,到了唐代说得这么明白,就很让人不能相信。

周代至汉祭祀上帝、祭天,都是在南郊而非东郊,逸周书·作雒里说:“乃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汉书·王莽传里说“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大戴礼记·朝事里说:“率而祀天于南郊,配以先祖”,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里说“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东南也是南而不是东,方位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在东郊祭祀的上帝或太一的说法,

何况,《离骚》里还有个“西皇”呢,说“诏西皇使涉余”,难道这个“西皇”是因为“祠在楚西”?显然不能这么解释。吕向的解释不过是望文生义,毫无根据。

其次,《九歌》里祭祀的神祇都是自然神,没有一个祖先神。根据《世本》史记·楚世家和出土文献安大简等记载,高阳氏颛顼是楚人的最高祖先,屈原在《离骚》里第一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情况很象是商、周人的上帝帝喾,既是最高祖先,也是自然神的上帝。我们看看《史记》的殷本纪和周本纪,虽然里面也说商人的始祖契和周人的始祖后稷都是帝喾的儿子,但是他们也只是尊契、稷为先祖,把帝喾当成上帝,也称“高祖”。

本来在殷商人的心目中最高祖先就是上帝,所以他们卜辞中的高祖夒就是帝喾、帝舜,《山海经》中写作帝俊,就是上帝,但是到了周代开始虚化上帝的概念,上帝成了“天”的代名词,成了一个纯粹的自然神,而和高祖无关了,所以周人才把帝喾、帝舜演化成人间的帝王。关于这些问题,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和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论述得都很详细,也很有说服力。

楚人在战国时期的观念应该也是如此,他们很可能是模拟商周人的制度,周人尊高辛氏帝喾为高祖,楚人就尊高阳氏帝颛顼为高祖。从出土的楚简书看,楚人祭祀的祖先里,只有“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和一些后来的先王,没有帝颛顼,大概他们已经把帝颛顼虚化成了一个自然神的上帝,不能算是实在的祖先了。

我们根据现有传世的古书知道,先秦时期的典籍里,除了《九歌》之外,没有用“太一”作为上帝之名的,而是用为黄老道家之“道”的代称,比如郭店楚简里的太一生水,庄子·天下里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文子·下德里说:“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这些“太一”都是“道”的代名词,并不认为是上帝。谭宝刚先生“太一”考论一文认为,“太一”出现的时间在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是老子开创的哲学概念,起最初的意义为:物体形之大者和时间之最初者,为万物之终极起源,因此而被后世附会为神名,后又因神名而附会为星名,这个看法很可能是对的。

关于祭祀

祭祀太一神的事情,古书的明确记载是汉武帝时期,史记·封禅书里记载亳人谬忌向汉武帝奏上了“祠太一方”,说: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于是汉武帝就命令太祝立太一祠于长安东南郊,祭祀的方法就按照谬忌说的来。后来又有人上书说:

“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

汉武帝又同意了,命令太祝领祠之于太一坛上。这时祭祀的不止是太一了,还有天一、地一。

问题在于,汉代人从高帝刘邦开始祭祀上帝(五帝),而汉武帝又立太一祠,可见那时候还不认为太一就是上帝,只是认为是天神里最尊贵的神,而五帝都是他的辅佐,太一的地位在上帝之上,《古今合璧事类备要》里说“太一者,五帝之君也,其位尤尊于五帝”,就是这个意思。

到了汉平帝五年的时候,汉平帝采纳了王莽的建议,“称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就是把泰(太)一改称皇天上帝,把本来祭祀太一的泰一兆改成泰畤,等于取消了对太一的祭祀。而从侧面可以看出,那时候人们是把太一当成皇天上帝的。可也有不同的认识,比如东汉时袁康作的越绝书·外传记宝剑里说“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可见他认为天帝和太一不是一个神。

祭祀太一的做法是肇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战国时期的楚人不可能祭祀太一,所以近世有学者研究,《九歌》各篇其实本来没有名字,而是汉代人整理《楚辞》的时候给分别拟的名称,所以“太一”这个名称实际上是汉代人用当时的神名命名的,并非是先秦楚人的名称,比如刘心予先生就认为祭祀太一的事情是始于汉武帝,“东皇太一”之名可能是汉初人加的(或改的),潘啸龙先生则直接认为是刘向所加。

这个看法很可能是不对的,《九歌》各篇应该本来就有题目,只是“东皇太一”这个篇名出了问题,它应该是本名“东皇”,汉代人整理《楚辞》的时候认为这个“东皇”就是汉代祭祀的太一,所以在“东皇”下注了“太一”二字,后来流传中把注文的“太一”和正文篇名的“东皇”混在一起成了“东皇太一”。因为根据目前的材料看,先秦无论哪国的确没有祭祀太一神的。

有人把出土的楚简中那个“大”(主要写法是在“大”的横笔的右边加一短竖)认为是“大一”即“太一”,但经学者研究知道,这个字其实该读为“厉”,就是大厉神,并非是太一。在先秦有祭祀“厉”的风俗,据礼记·祭法的记载,古代王(天子)祭祀泰厉,诸侯祭祀公厉,士大夫祭祀族厉,都是很重要的祭祀对象。《山海经》里说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天上也有“厉”,大概“厉”是古代一种地位很高的神,和后来说的瘟疫的厉神还不是一回事。

看看《东皇太一》这首辞,它开始就说:“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王逸注说:“上皇,谓东皇太一也。”“上皇”的意思,就相当于“上帝”,马茂元先生《楚辞选》解释说:

“东皇太一实际上就是楚人称上帝的别名。‘皇’是最尊贵的神的通称,这里以指上帝,因为上帝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太一’,意思是说神道的广博无边。楚人以‘太一’称上帝,正如后来道家称天尊为‘元始’一样,都是对某一问题所表现的抽象概念。”

马先生说楚人称上帝是太一恐怕不对头,但这位“东皇”就是楚人祭祀的上帝,应该是没什么问题。问题是,上帝为什么会称“东皇”,可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否则就不会有40多种说法了,这里可以有两个看上去比较合理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九歌》里还有一篇《东君》,里面也有个“东”字,讲的是日神,广雅·释天里说:“朱明、耀灵、东君,日也。”日神怎么称“东君”呢?洪兴祖《楚辞补注》说得很到位:“日出东方,犹帝出乎震也。”其中“帝出乎震”这个说法是出自易经·说卦:“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汉代人就用这个来附会太皞伏羲,比如前汉纪·高祖皇帝纪一里说:“易称‘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其实“太皞伏羲氏”的说法是汉代人的发明,先秦太皞和伏羲毫无关系,这个学者们已经辨析的很清楚了,这里也不再多说。

战国时期的五方帝的确是以太皞为东方帝的,但是也说卦里说的意思好像与之不同,说卦里说上帝巡行周天,是从东方出来,然后东南、南、西南直到东北,这么顺时针转一圈儿,就象太阳从东方出来从东到西转一圈儿的意思相同,所以他们称上帝是“东皇”,称日神是“东君”,都是因为他们从东方出的缘故,实际上“东皇”还是上帝,所以《东皇太一》里直接地称他为“上皇”,说是高阳氏帝颛顼大概也说得过去。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战国以来都认为帝颛顼是北方之帝,又称黑帝或玄帝,怎么能是“东皇”呢?其实上面也说了,五方帝的说法是邹衍一派的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以后才产生的,屈原的时代还没有这种说法,所以这个没法当作推翻帝颛顼为东皇的证据。

第二种解释就复杂一点了:前面说过,同是屈原的作品《离骚》里还有个“西皇”,王逸注说:“西皇,帝少皞也。”可是王逸的说法也有疑问。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兴起,有了五行配五方帝的说法,少皞(少昊)就是西方白帝,所以王逸认为是“西皇”。可是五行学说的昌盛是由邹衍张扬起来的,屈原的时代要比邹衍早,他是不是会受这种说法的影响是很值得考虑的,何况,屈原的作品中只有“东皇”和“西皇”,并没有见到“中皇”、“南皇”、“北皇”的说法,所以,东皇、西皇是否与太皞、少皞有关还有疑问。

楚人祭祀的“东皇”而称之为“上皇”,应该有更早的来源,很可能和古人祭祀岁星(木星)有关。

淮南子·天文训里说:

“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

东方之帝是太皞,其神就是岁星。在殷墟卜辞里,可以看到很多卜辞记载“王宾岁”的内容,就是王宾祭岁星,但是没见有祭祀其它星的记载,可见祭祀岁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直到秦、汉人们仍在祭祀岁星,论衡·祭意里说:

“岁星,东方也,东方主春,春主生物,故祭岁星,求春之福也。四时皆有力于物,独求春者,重本尊始也。”

可见古人一直有春天祭祀岁星的习俗。最早提出来东皇太一是岁星的是苏雪林女士,她认为东皇太一的原型即西亚木星神马杜克(Marduk),东皇太一在天为岁星,在地为青帝,其方向为东,其时令为春。苏女士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但是却足以给人启发。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古巴比伦人认为木星是马尔杜克(即苏女士说的马杜克)的显示,马尔杜克是神殿的主神,是诸神之王,巴比伦大城的守护神,也是战神,他的表征物是一面战斧和巨龙穆什胡什(Mushhush)。

而中国的岁星的“岁”在甲骨文中也是一面斧钺的象形,唐开元占经卷二十三引春秋纬说:“春精灵威仰为岁星,体东方青龙之宿”,也与龙有关,这可真是个巧合;在希腊神话中,木星是宙斯的显示,在罗马神话中则是朱庇特,这两位也都是诸神之王,相当于上帝。中国的上帝,目前能知道的最古老的就是殷墟卜辞中的“高祖夒”,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和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中已经指出他就是帝喾、帝舜,也就是《山海经》中的帝俊,是上帝。

离骚》里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王逸注:“重华,舜名也。帝系曰:‘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史记·五帝本纪里也明确地说“虞舜者,名曰重华”,战国到秦汉时人认为帝舜一名“重华”。

那么,事情就奇异了:史记·天官书里说:“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司马迁根据的是石氏星经,唐开元占经卷二十三引石氏曰:“岁星,他名曰摄提,一名重华,一名应星,一名经星。”又说:“岁星,君之象也。”《五行大义》第十六也说:“岁星,木之精,其位东方,主春,苍帝之子,人主之象,五星之长,司农之官,主福庆。凡有六名:一名摄提,二名重华,三名应星,四名缠星,五名纪星,六名修人星。”

岁星也称“重华”,就是上帝帝舜,这和西方神话里的情况非常一致,而且它还是君主的象征,岁星神又称“灵威仰”,就是说它灵威赫赫,人所共仰。也有把灵威仰当成上帝的说法,比如通典·礼十四·巡狩里说:“天子将巡狩,类乎上帝。”注云:“帝谓五精(星)之帝所配祭南郊者,谓灵威仰也。”这事儿很难说是“巧合”了,肯定有什么渊源。

说岁星是上帝帝舜这大概是商、周人的观念,而楚人似乎不以帝舜为上帝,而是以帝颛顼为上帝,那么在他们的神话传说里,可能岁星也是帝颛顼的显示,也就是战神,孙常叙先生在〈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一文中就提出过东皇太一“其神为岁星,乃是一个战神”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春秋元命苞里说:“颛顼并干,上法月参;集威成纪,以理阳阴。”宋均注:“水精主月,参伐主斩刈。”颛顼是个主管杀伐的神。《帝王世纪》里也说:“女枢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干戈和斧钺都是征伐的武器,显然具有战神的性质。

那么,楚人祭祀“东皇”实际上内涵有两个:一个是祭祀上帝,一个是祭祀岁星,都属于自然神,算是二合一的做法。

以上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合理,只能由读者自己去做出判断了。

参考文献:

【古籍】:《楚辞》《山海经》《易经》逸周书《文子》《淮南子》《史记》《汉书》大戴礼记《礼记》《孔子家语》《论衡》《前汉纪》《越绝书》《帝王世纪》《六臣注文选》唐开元占经《五行大义》《通典》《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近人论著】:

吴广平: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祀主研究述评,职大学报2014年第1期。

谭宝刚:“太一”考论,中州学刊2011年第4期。

刘心予: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辩,学术论坛1981年第1期。

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苏雪林:屈原与九歌,台北广东出版社,1964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

孙常叙先生在〈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1期。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守住呆兔

守住呆兔

东皇太一看上去是个法师,其实他是个坦克,俗称法坦。东皇太一没事喜欢健身,走路都在玩链子球,玩一个还不过瘾,还要玩三个。谁要是惹他了,链子球一顿丢呀,不知道砸坏了多少花花草草。这还算轻的,你要把他惹毛了,他抓住你就不松呀。多少人拉都拉不开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呀。珍爱生命,远离东皇。。。切记,切记!



穿靴子的龙猫

穿靴子的龙猫

【文藏来答】单单在华夏神话体系中,东皇太一是存在的,其中从几面铜镜上就有太一出行的纹饰。

在以桓灵时期为主的东汉中晚期之神兽镜中,无论何种镜类,其边缘纹饰皆流行一类表现“太一出行”恢宏场面的图式。此类图式流播广泛,在会稽、长沙、南阳等地区的神兽镜镜缘图像中,成为无处不在的题材。应该在相距不远的时候,镜缘处出现了“边则太一”的铭文内容。“太一神”在神仙天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尊显地位,包括上古帝王在内的群神均归其从属,“太一出行”的场面自然非同凡响。

“太一出行”图神兽镜

直径:12.8CM 包浆称谓:水银沁

主纹称谓:东王公、西王母、伯牙弹琴、蚩尤

镜缘图案详解

“太一出行”图神兽镜

直径:12.7CM 包浆称谓:黑漆古

主纹称谓:东王公、西王母、伯牙弹琴、黄帝

镜缘图案详解

文献中“太一出行”的描述见于楚辞·九歌·东君:“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由本文所列之图可知,东汉神兽镜如此繁缛细腻的铺陈画面,意在突出“太一神”的尊显地位。从此类镜的边缘纹饰可知,“太一神”所乘的龙车(云车),有“三龙驾车”、“五龙驾车”、“六龙驾车”等多种形式,龙车前后所配置的物象组图,甚是繁缛复杂。“太一神”所乘的巨大龙舟前方有多龙牵拉,龙舟上共置诸多神人,其中太一神仰首侧身、跽坐在椭圆形的羽毛状圃垫上,长发后飘,双手拢袖于胸前,背后有庞大羽翼。“太一神”前后通常会并列配置两持节跪立的仙人侍者,皆作躯体前倾状。龙舟后方依次有选择地配置:“伏羲御日”、“仙人驾凤”、“仙人驾鹤”、“仙人驾龟”、“仙人驾鸟头兽”、“仙人驾兽头鸟”、“仙人驾虎”、“蚩尤”、“辟邪”、“狮子”、“女娲捧月”等,这些组图皆朝着太一神龙舟出行的同一方向飞奔。组图间穿插着舒卷流动、缠绵纠结的流云纹,尽显一种前呼后拥、腾云驾雾、热闹纷繁、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

内涵丰富 尚需研究

一、具“太一出行”图与有“边则太一”铭的两类神兽镜皆问世在以桓灵时期为中心的东汉中晚期,具体而言,应该是“图”在前、“铭”在后。

二、这两类镜(尤其是前者)的铸制精细程度已成为中国铜镜之最。

三、这两类镜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精华,内涵极其丰富。从哲学或宗教的角度看,它们又发生在中国道教的诞生之初,对于研究道教起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这两类镜之每个图案的含义,每句铭文的内容,尤其是表二中的“关键词”,都需认真研讨。进一步对“太一”文化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更要花费力气。本文目的在于资料收集与重点展示,只能说是一种刍议,希望为日后的深入研究作出有益的铺垫。

欲知晓更多请前往App Store或应用宝搜索“中国收藏”并下载《中国收藏》杂志App。

赵山河

赵山河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知北游。“东皇太一”这个名称,只见于楚辞·九歌,是《九歌》的第一篇。对于这位神祇到底是什么神,有很多猜测,据吴广平先生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祀主研究述评一文的梳理总结,有天神说、上帝说、天神兼上帝说、南方天神说、东方上帝说、楚国至上神说、齐国上帝说、玉皇大帝说、傩坛神谱中的至高神说、太一星说、北极星说、天枢星说、岁星(木星)说、岁星神兼战争神说、岁星神成汤大乙说、大火星说、女娲说、伏羲说、太昊与伏羲的混合体说、黄帝说、颛顼说、炎帝说、舜帝说、苍帝说、蚩尤说、水神说、日神说、月神说、石母神说、春神说、混沌神说、虎神说等等,说法多达40余种,纷纭得有点惨烈,总之五花八门的说法,但凡大家能想到的解释,学者们都说过了。他到底是个什么神?吴广平先生在对各种说法进行分析后,他同意黄灵庚、潘啸龙两位先生的看法,即“东皇太一”就是帝高阳颛顼,“东皇太一”的“东皇”即东方上帝、东方天帝,具体指的就是楚人信奉与崇拜的天帝颛顼高阳氏,称“东皇”是因为楚人祭祀上帝是在东郊进行的。个人也觉得,说东皇太一是高阳氏帝颛顼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里面一些问题还需要一些说明。首先,东汉王逸注《楚辞》时没有解释“东皇”是啥意思,说楚人祭祀上帝在东郊是唐代吕向的“发明”,《六臣注文选》载吕向说:“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吕向这个说法有没有根据就是个极大的问号,东汉王逸时候都搞不清的事儿,到了唐代说得这么明白,就很让人不能相信。周代至汉祭祀上帝、祭天,都是在南郊而非东郊,逸周书·作雒里说:“乃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汉书·王莽传里说“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大戴礼记·朝事里说:“率而祀天于南郊,配以先祖”,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里说“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东南也是南而不是东,方位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在东郊祭祀的上帝或太一的说法,何况,《离骚》里还有个“西皇”呢,说“诏西皇使涉余”,难道这个“西皇”是因为“祠在楚西”?显然不能这么解释。吕向的解释不过是望文生义,毫无根据。其次,《九歌》里祭祀的神祇都是自然神,没有一个祖先神。根据《世本》史记·楚世家和出土文献安大简等记载,高阳氏颛顼是楚人的最高祖先,屈原在《离骚》里第一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情况很象是商、周人的上帝帝喾,既是最高祖先,也是自然神的上帝。我们看看《史记》的殷本纪和周本纪,虽然里面也说商人的始祖契和周人的始祖后稷都是帝喾的儿子,但是他们也只是尊契、稷为先祖,把帝喾当成上帝,也称“高祖”。本来在殷商人的心目中最高祖先就是上帝,所以他们卜辞中的高祖夒就是帝喾、帝舜,《山海经》中写作帝俊,就是上帝,但是到了周代开始虚化上帝的概念,上帝成了“天”的代名词,成了一个纯粹的自然神,而和高祖无关了,所以周人才把帝喾、帝舜演化成人间的帝王。关于这些问题,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和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论述得都很详细,也很有说服力。楚人在战国时期的观念应该也是如此,他们很可能是模拟商周人的制度,周人尊高辛氏帝喾为高祖,楚人就尊高阳氏帝颛顼为高祖。从出土的楚简书看,楚人祭祀的祖先里,只有“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和一些后来的先王,没有帝颛顼,大概他们已经把帝颛顼虚化成了一个自然神的上帝,不能算是实在的祖先了。我们根据现有传世的古书知道,先秦时期的典籍里,除了《九歌》之外,没有用“太一”作为上帝之名的,而是用为黄老道家之“道”的代称,比如郭店楚简里的太一生水,庄子·天下里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文子·下德里说:“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这些“太一”都是“道”的代名词,并不认为是上帝。谭宝刚先生“太一”考论一文认为,“太一”出现的时间在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是老子开创的哲学概念,起最初的意义为:物体形之大者和时间之最初者,为万物之终极起源,因此而被后世附会为神名,后又因神名而附会为星名,这个看法很可能是对的。关于祭祀祭祀太一神的事情,古书的明确记载是汉武帝时期,史记·封禅书里记载亳人谬忌向汉武帝奏上了“祠太一方”,说:“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汉武帝就命令太祝立太一祠于长安东南郊,祭祀的方法就按照谬忌说的来。后来又有人上书说:“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汉武帝又同意了,命令太祝领祠之于太一坛上。这时祭祀的不止是太一了,还有天一、地一。问题在于,汉代人从高帝刘邦开始祭祀上帝(五帝),而汉武帝又立太一祠,可见那时候还不认为太一就是上帝,只是认为是天神里最尊贵的神,而五帝都是他的辅佐,太一的地位在上帝之上,《古今合璧事类备要》里说“太一者,五帝之君也,其位尤尊于五帝”,就是这个意思。到了汉平帝五年的时候,汉平帝采纳了王莽的建议,“称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就是把泰(太)一改称皇天上帝,把本来祭祀太一的泰一兆改成泰畤,等于取消了对太一的祭祀。而从侧面可以看出,那时候人们是把太一当成皇天上帝的。可也有不同的认识,比如东汉时袁康作的越绝书·外传记宝剑里说“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可见他认为天帝和太一不是一个神。祭祀太一的做法是肇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战国时期的楚人不可能祭祀太一,所以近世有学者研究,《九歌》各篇其实本来没有名字,而是汉代人整理《楚辞》的时候给分别拟的名称,所以“太一”这个名称实际上是汉代人用当时的神名命名的,并非是先秦楚人的名称,比如刘心予先生就认为祭祀太一的事情是始于汉武帝,“东皇太一”之名可能是汉初人加的(或改的),潘啸龙先生则直接认为是刘向所加。这个看法很可能是不对的,《九歌》各篇应该本来就有题目,只是“东皇太一”这个篇名出了问题,它应该是本名“东皇”,汉代人整理《楚辞》的时候认为这个“东皇”就是汉代祭祀的太一,所以在“东皇”下注了“太一”二字,后来流传中把注文的“太一”和正文篇名的“东皇”混在一起成了“东皇太一”。因为根据目前的材料看,先秦无论哪国的确没有祭祀太一神的。有人把出土的楚简中那个“大”(主要写法是在“大”的横笔的右边加一短竖)认为是“大一”即“太一”,但经学者研究知道,这个字其实该读为“厉”,就是大厉神,并非是太一。在先秦有祭祀“厉”的风俗,据礼记·祭法的记载,古代王(天子)祭祀泰厉,诸侯祭祀公厉,士大夫祭祀族厉,都是很重要的祭祀对象。《山海经》里说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天上也有“厉”,大概“厉”是古代一种地位很高的神,和后来说的瘟疫的厉神还不是一回事。看看《东皇太一》这首辞,它开始就说:“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王逸注说:“上皇,谓东皇太一也。”“上皇”的意思,就相当于“上帝”,马茂元先生《楚辞选》解释说:“东皇太一实际上就是楚人称上帝的别名。‘皇’是最尊贵的神的通称,这里以指上帝,因为上帝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太一’,意思是说神道的广博无边。楚人以‘太一’称上帝,正如后来道家称天尊为‘元始’一样,都是对某一问题所表现的抽象概念。”马先生说楚人称上帝是太一恐怕不对头,但这位“东皇”就是楚人祭祀的上帝,应该是没什么问题。问题是,上帝为什么会称“东皇”,可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否则就不会有40多种说法了,这里可以有两个看上去比较合理的解释。第一种解释:《九歌》里还有一篇《东君》,里面也有个“东”字,讲的是日神,广雅·释天里说:“朱明、耀灵、东君,日也。”日神怎么称“东君”呢?洪兴祖《楚辞补注》说得很到位:“日出东方,犹帝出乎震也。”其中“帝出乎震”这个说法是出自易经·说卦:“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汉代人就用这个来附会太皞伏羲,比如前汉纪·高祖皇帝纪一里说:“易称‘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其实“太皞伏羲氏”的说法是汉代人的发明,先秦太皞和伏羲毫无关系,这个学者们已经辨析的很清楚了,这里也不再多说。战国时期的五方帝的确是以太皞为东方帝的,但是也说卦里说的意思好像与之不同,说卦里说上帝巡行周天,是从东方出来,然后东南、南、西南直到东北,这么顺时针转一圈儿,就象太阳从东方出来从东到西转一圈儿的意思相同,所以他们称上帝是“东皇”,称日神是“东君”,都是因为他们从东方出的缘故,实际上“东皇”还是上帝,所以《东皇太一》里直接地称他为“上皇”,说是高阳氏帝颛顼大概也说得过去。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战国以来都认为帝颛顼是北方之帝,又称黑帝或玄帝,怎么能是“东皇”呢?其实上面也说了,五方帝的说法是邹衍一派的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以后才产生的,屈原的时代还没有这种说法,所以这个没法当作推翻帝颛顼为东皇的证据。第二种解释就复杂一点了:前面说过,同是屈原的作品《离骚》里还有个“西皇”,王逸注说:“西皇,帝少皞也。”可是王逸的说法也有疑问。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兴起,有了五行配五方帝的说法,少皞(少昊)就是西方白帝,所以王逸认为是“西皇”。可是五行学说的昌盛是由邹衍张扬起来的,屈原的时代要比邹衍早,他是不是会受这种说法的影响是很值得考虑的,何况,屈原的作品中只有“东皇”和“西皇”,并没有见到“中皇”、“南皇”、“北皇”的说法,所以,东皇、西皇是否与太皞、少皞有关还有疑问。楚人祭祀的“东皇”而称之为“上皇”,应该有更早的来源,很可能和古人祭祀岁星(木星)有关。淮南子·天文训里说:“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东方之帝是太皞,其神就是岁星。在殷墟卜辞里,可以看到很多卜辞记载“王宾岁”的内容,就是王宾祭岁星,但是没见有祭祀其它星的记载,可见祭祀岁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直到秦、汉人们仍在祭祀岁星,论衡·祭意里说:“岁星,东方也,东方主春,春主生物,故祭岁星,求春之福也。四时皆有力于物,独求春者,重本尊始也。”可见古人一直有春天祭祀岁星的习俗。最早提出来东皇太一是岁星的是苏雪林女士,她认为东皇太一的原型即西亚木星神马杜克(Marduk),东皇太一在天为岁星,在地为青帝,其方向为东,其时令为春。苏女士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但是却足以给人启发。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古巴比伦人认为木星是马尔杜克(即苏女士说的马杜克)的显示,马尔杜克是神殿的主神,是诸神之王,巴比伦大城的守护神,也是战神,他的表征物是一面战斧和巨龙穆什胡什(Mushhush)。而中国的岁星的“岁”在甲骨文中也是一面斧钺的象形,唐开元占经卷二十三引春秋纬说:“春精灵威仰为岁星,体东方青龙之宿”,也与龙有关,这可真是个巧合;在希腊神话中,木星是宙斯的显示,在罗马神话中则是朱庇特,这两位也都是诸神之王,相当于上帝。中国的上帝,目前能知道的最古老的就是殷墟卜辞中的“高祖夒”,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和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中已经指出他就是帝喾、帝舜,也就是《山海经》中的帝俊,是上帝。《离骚》里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王逸注:“重华,舜名也。帝系曰:‘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史记·五帝本纪里也明确地说“虞舜者,名曰重华”,战国到秦汉时人认为帝舜一名“重华”。那么,事情就奇异了:史记·天官书里说:“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司马迁根据的是石氏星经,唐开元占经卷二十三引石氏曰:“岁星,他名曰摄提,一名重华,一名应星,一名经星。”又说:“岁星,君之象也。”《五行大义》第十六也说:“岁星,木之精,其位东方,主春,苍帝之子,人主之象,五星之长,司农之官,主福庆。凡有六名:一名摄提,二名重华,三名应星,四名缠星,五名纪星,六名修人星。”岁星也称“重华”,就是上帝帝舜,这和西方神话里的情况非常一致,而且它还是君主的象征,岁星神又称“灵威仰”,就是说它灵威赫赫,人所共仰。也有把灵威仰当成上帝的说法,比如通典·礼十四·巡狩里说:“天子将巡狩,类乎上帝。”注云:“帝谓五精(星)之帝所配祭南郊者,谓灵威仰也。”这事儿很难说是“巧合”了,肯定有什么渊源。说岁星是上帝帝舜这大概是商、周人的观念,而楚人似乎不以帝舜为上帝,而是以帝颛顼为上帝,那么在他们的神话传说里,可能岁星也是帝颛顼的显示,也就是战神,孙常叙先生在〈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一文中就提出过东皇太一“其神为岁星,乃是一个战神”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春秋元命苞里说:“颛顼并干,上法月参;集威成纪,以理阳阴。”宋均注:“水精主月,参伐主斩刈。”颛顼是个主管杀伐的神。《帝王世纪》里也说:“女枢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干戈和斧钺都是征伐的武器,显然具有战神的性质。那么,楚人祭祀“东皇”实际上内涵有两个:一个是祭祀上帝,一个是祭祀岁星,都属于自然神,算是二合一的做法。以上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合理,只能由读者自己去做出判断了。参考文献:【古籍】:《楚辞》《山海经》《易经》逸周书《文子》《淮南子》《史记》《汉书》大戴礼记《礼记》《孔子家语》《论衡》《前汉纪》《越绝书》《帝王世纪》《六臣注文选》唐开元占经《五行大义》《通典》《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近人论著】:吴广平: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祀主研究述评,职大学报2014年第1期。谭宝刚:“太一”考论,中州学刊2011年第4期。刘心予: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辩,学术论坛1981年第1期。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苏雪林:屈原与九歌,台北广东出版社,1964年。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2年。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孙常叙先生在〈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1期。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若若游天下

若若游天下

“东皇太一”是上古十大正神之一。上古十大正神分别是:1、盘古-开天辟地之神;2、帝俊-天界的一位前代天帝;3、伏羲-中华文明始祖;4、女娲-造人补天之神;5、神农-播种万物的农业医药神;6、轩辕-中华第一共主;7、蚩尤-汉代兵主;8、东皇太一-汉代主神;9、共工-水神;10、祝融-火神。他们的成就有开天辟地、创世造人、教化众生、播种万物等。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词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古语中,“东”有最高之意,“东皇”并不是执掌东方神域的皇者,而是至高无上的皇者。最高天神东皇太一是《九歌》中最高的天帝,而《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由于道家认为太一无形,楚人难以赋予其形象。神仙既然可称仙人,当为人形。史记·封禅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春秋时期,楚国人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于是便祭祀东皇太一神。屈原的《九歌》,是最早可查的出现“东皇太一”字样的记载,也是把东皇太一作为至高神。“东皇太一”中的“东皇”是尊称。传闻太一与其兄长帝俊都为三足金乌,诞生于盘古左眼所化的太阳星中。又相传为洪荒时代妖族首领。后至汉末,道教逐渐成形,道教教徒则利用春秋各国的典籍,编撰了中国最早的神谱。将东皇太一改名为东王公,为男仙之首,与西王母并列为两大神王之一。东王公居于东岳泰山,西王母居于西天瑶池,后来佛教传入,道教被压制了很长时间道教教徒们才创造了一个玉皇大帝。
acago

acago

【文藏来答】单单在华夏神话体系中,东皇太一是存在的,其中从几面铜镜上就有太一出行的纹饰。在以桓灵时期为主的东汉中晚期之神兽镜中,无论何种镜类,其边缘纹饰皆流行一类表现“太一出行”恢宏场面的图式。此类图式流播广泛,在会稽、长沙、南阳等地区的神兽镜镜缘图像中,成为无处不在的题材。应该在相距不远的时候,镜缘处出现了“边则太一”的铭文内容。“太一神”在神仙天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尊显地位,包括上古帝王在内的群神均归其从属,“太一出行”的场面自然非同凡响。“太一出行”图神兽镜直径:12.8CM 包浆称谓:水银沁主纹称谓:东王公、西王母、伯牙弹琴、蚩尤 镜缘图案详解“太一出行”图神兽镜直径:12.7CM 包浆称谓:黑漆古主纹称谓:东王公、西王母、伯牙弹琴、黄帝镜缘图案详解文献中“太一出行”的描述见于楚辞·九歌·东君:“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由本文所列之图可知,东汉神兽镜如此繁缛细腻的铺陈画面,意在突出“太一神”的尊显地位。从此类镜的边缘纹饰可知,“太一神”所乘的龙车(云车),有“三龙驾车”、“五龙驾车”、“六龙驾车”等多种形式,龙车前后所配置的物象组图,甚是繁缛复杂。“太一神”所乘的巨大龙舟前方有多龙牵拉,龙舟上共置诸多神人,其中太一神仰首侧身、跽坐在椭圆形的羽毛状圃垫上,长发后飘,双手拢袖于胸前,背后有庞大羽翼。“太一神”前后通常会并列配置两持节跪立的仙人侍者,皆作躯体前倾状。龙舟后方依次有选择地配置:“伏羲御日”、“仙人驾凤”、“仙人驾鹤”、“仙人驾龟”、“仙人驾鸟头兽”、“仙人驾兽头鸟”、“仙人驾虎”、“蚩尤”、“辟邪”、“狮子”、“女娲捧月”等,这些组图皆朝着太一神龙舟出行的同一方向飞奔。组图间穿插着舒卷流动、缠绵纠结的流云纹,尽显一种前呼后拥、腾云驾雾、热闹纷繁、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内涵丰富 尚需研究一、具“太一出行”图与有“边则太一”铭的两类神兽镜皆问世在以桓灵时期为中心的东汉中晚期,具体而言,应该是“图”在前、“铭”在后。二、这两类镜(尤其是前者)的铸制精细程度已成为中国铜镜之最。三、这两类镜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精华,内涵极其丰富。从哲学或宗教的角度看,它们又发生在中国道教的诞生之初,对于研究道教起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四、这两类镜之每个图案的含义,每句铭文的内容,尤其是表二中的“关键词”,都需认真研讨。进一步对“太一”文化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更要花费力气。本文目的在于资料收集与重点展示,只能说是一种刍议,希望为日后的深入研究作出有益的铺垫。欲知晓更多请前往App Store或应用宝搜索“中国收藏”并下载《中国收藏》杂志App。
sombre_1216

sombre_1216

东皇太一看上去是个法师,其实他是个坦克,俗称法坦。东皇太一没事喜欢健身,走路都在玩链子球,玩一个还不过瘾,还要玩三个。谁要是惹他了,链子球一顿丢呀,不知道砸坏了多少花花草草。这还算轻的,你要把他惹毛了,他抓住你就不松呀。多少人拉都拉不开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呀。珍爱生命,远离东皇。。。切记,切记!
谷雨nolan

谷雨nola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