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

鲁迅

[作品]鸡肋编

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为北、南宋之际庄绰所撰,共三卷,内容有:先世旧闻、当代事实、各地习俗、异闻琐事,还有有关刻丝、种茶及农作物种植的情况,还有对方书、本草的考证,相当详实。本书是宋人史料...

庄绰

最新跟帖
GaryMarti

GaryMarti

一丶西汉刘邦死后 吕后将戚夫人砍去手脚泡在茅坑里 唐高亲时 武则天将王皇后和萧淑妃砍去手脚 放在大缸里

二、五胡乱华时 北方汉人被少数民族政权杀绝 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奸淫 乱伦 吃人肉等等恶行令人发指

三、蒙元统治时 汉人是最低贱的人种 娶个媳妇 头一次还必须让蒙古人睡

四、汉朝和亲匈奴的公主 在单于死后嫁给自己的儿子 儿子死后再嫁给自己的孙子

gallon gallery

gallon gallery

辽宁营口坠龙事件,北新桥锁龙井传说

原原

原原

最细思恐极的莫过于——刘秀王莽昆阳之战。

战前王莽调集几十万大军攻打几千人守城的昆阳城(一思恐)。

刘秀在战前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却不见他有任何军事上的准备。(二思恐)

战争发生之时,王莽军队全军列阵完毕,几十万人,威风凛凛、汪洋如海。就在准备攻城时,王莽军阵中突然出现了多个龙卷风️,士兵被卷走和相互践踏的,死伤无数。这还没完,天上突降大暴雨,瞬间形成洪水,冲散王莽部队,又死了一波。这两个天灾都还没能完全打垮王莽大军。更恐怖的来了,天上降下陨石雨,疯狂的砸向王莽的大军之中,冲击波、火、乱飞碎石块,哭嚎的声音、残肢断臂、尸体,成了战场上的主流。再加上龙卷风和洪水暴雨,这时昆阳城外就是真真正正的地狱场景!(四思恐)

反观昆阳城之中,安安静静,没有受到天灾的丝毫波及,大家都围在城头静静地看着城外发生的一切……(五思恐,最恐怖之思恐)

昆阳之战就这样,在刘秀不费一兵一卒之下完胜!

此战过后,刘秀也赢得了大魔导师和位面之子的名号!更有人说,昆阳之战,是王莽和刘秀两个超级穿越者之间的较量。

这是不是历史上最细思恐极的事情,各位怎么评价这件事的?

apricotamor

apricotamor

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细节之一,就是“两脚羊”了。

两脚羊并不是指羊,而是指被当作食物吃的人,在古代的多处有记载。尤其是在战乱的古代,民不聊生,难以为计,人们只得将人烹之,食之。指被当作食物吃的人。

在乱世,许多俘虏都会被当做食物食用,许多女子则更惨,被奸淫后再吃掉。 宋 庄绰《鸡肋编》卷中:“老瘦男子廋词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一·人肉:“古今乱兵食人肉,谓之想肉,或谓之两脚羊。此乃盗贼之无人性者,不足诛矣。”

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 黄巢造反,以人为粮,但若说他吃人,是不对的,他所吃的物事,叫作‘两脚羊’。” 吃人事件石邃食比丘尼晋书·石虎传:(石)邃自总百揆之后,荒酒淫色,骄恣无道,或盘游于田,悬管而入,或夜出于宫臣家,淫其妻妾。妆饰宫人美淑者,斩首洗血,置于盘上,传共视之。又内诸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

注:比丘尼即尼姑 黄巢军食俘虏 旧唐书(卷150下)记载,僖宗中和三年,黄巢与秦宗权联军攻打陈州。黄巢的军队围困陈州长达三百多天。

这期间,关东土地无人耕种,人们饿得都站不起来。黄巢的军队就把捉来的俘虏当作粮食,一天之中被杀害的人以千百计。史书中提到:“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舂磨砦”是黄巢军队的军粮供给站。

旧唐书·卷150下原文: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公元前494年,孔子在鲁国,吴国派使者访问,就“骨节专车”一事请教孔子 国语 鲁语吴国攻打越国,把越国的国都会稽摧毁了,得到一节骨头,有一辆车长(也有说法是需要专车来拉)。

吴国派使者来问孔子:“什么骨头最大?”孔子说:“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大禹就把他杀死并陈尸示众,他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车长,这就是最大的骨头了。”

吴国的使者又问:“那神又是谁呢?”

孔子说:“山川的神灵能兴云致雨足可造福天下,负责监守山川按时祭祀的就是神。守土地和谷物的就是公侯,他们都隶属于王者”。

吴使又问:“防风氏是监守什么的?”

孔子说:“汪罔氏的君长监守封山和禺山一带的祭祀,是厘姓。在虞、夏、商三叫汪罔,在周叫长翟,现在叫做大人。”

吴使问:“人的身高有多少?”

孔子回答说:“僬侥氏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了;高的不过三丈,数得上是最高的了。”

吴国使者听了之后说:“了不起呀圣人!”这是恐龙骨头好么虽然历史上有巨人传闻

一块红布nasan

一块红布nasan

先说明一点,其实我对汉初历史并不太熟悉,但《史记》看过一些,主要是非常有名的重要人物,比如皇帝,有名的太后,看过他们的传记,纯当故事看。

所以很早以前在看到文帝刘恒为代王时有原配王后,还有四名嫡子,但全部死于他登基前后的一段日子且之后完全没留下任何信息的时候,就感觉非常奇怪。

当时就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早有人对这种吊诡现象进行过研究。所以评论有人说我拾人牙慧,其实也没错,这并非我原创的观点,不过知乎并不是什么学术网站,分享知识没问题吧,我觉得这个回答还是非常契合本问题的。

至于这个观点本身,其实很多专门的研究者应该都想过(那一段话不可能没注意到,而且刘吕联姻在汉初是吕后一直所坚持的手段),只是史料太少,推测出来的结论太过骇人听闻、太阴谋论了,一般学者估计不会采纳(但真的很适合本问题,细思极恐!)。

目前专门研究过代王后及其四子死因,并在学术论文中提及的,我只看到了200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郑晓时的汉初“诛吕安刘”政变的过程与历史意义,现在大陆互联网上所有关于代王后的问题应该都是源于此文。

原文章非常长,知网并未收录,好在很久以前我在学校的时候有台湾的某个数据库,就下载在了电脑里,现在我仅摘录涉及代王后的部分内容贴在回答最末尾,感兴趣又不嫌是繁体的,可以一看。

————————————————————————————

原回答:

一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就想到了史记·外戚世家中关于窦太后一段平铺直叙的记载,司马迁似乎在“不经意间”“顺带”提到了汉文帝的原配妻子并不是历史上大名鼎鼎、在影视剧中威风八面的窦太后,而是另有其人,而且其中似乎还暗藏惊天隐情。

原来在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他的原配妻子是被称为“代王王后”的某“不明姓氏”的女子,而且这位“代王王后”还为代王刘恒生下了四位嫡子。

但非常奇怪的是,在代王被立为皇帝之后到众臣请求立太子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四位嫡子竟然全部“病死”,代王王后及其所生四子的生平、姓名全无任何记载,之后也未得到任何追封,这母子五人在诛诸吕前后的汉初是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可除了司马迁在写窦太后时有意无意地提了这一笔(汉书与史记的记载完全一致)以外,竟然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

史记中的那段话你若是一扫而过,可能觉得很平常,平铺直叙的一小段生平介绍,但你要是结合当时的前因后果和历史背景仔细思考一下,那就真的是让人细思极恐、不寒而栗,完美符合这个题目。

这位“代王王后”作为日后做了皇帝的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的正室妻子,不记载她的生平事迹也就罢了,为何连她的姓氏都不提?

四名嫡子全部在刘恒登基前短短几个月死亡,有这么巧的事情?

这么重要的几个人,日后竟然完全没有追封。

先贴史记原文及重点语句的翻译: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诏可,当行。窦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彊,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後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注意上面黑体字的那几句话:到了代国,代王惟独宠幸窦姬,生女名嫖,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在代王未入宫立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等到代王立为皇帝,而王后生的四个儿子都相继病死。孝文帝即位几个月后,公卿大臣请求立太子,而窦姬生的大儿子在公子中年纪是最大的,就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儿嫖为长公主。第二年,又立窦皇后的小儿子刘武为代王,不久又迁封到梁国,这就是梁孝王。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几个重要的信息:

1、汉文帝在做代王的时候,窦太后只是“窦姬”,代王另外有正室妻子“代王王后”;

2、窦姬生了一女二子三名庶子、女,而代王后生了四名嫡子;

3、代王后在未入宫立为皇帝之前王后死了;

4、代王做了皇帝以后,王后生的四个儿子都相继病死(注意,四子死于代王立为皇帝之后!);

5、代王后的家世、姓氏一概不知(不提);

6、代王后所生的四位嫡子,出生年月、生平、名讳亦一概不知(不提)。

再根据孝文本纪及吕太后本纪补充一下时间线:

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事在吕后语中。

(吕太后本纪

硃虚侯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硃虚侯。硃虚侯欲夺节信,谒者不肯,硃虚侯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硃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

壬戌,以帝太傅食其复为左丞相。

戊辰,徙济川王王梁,立赵幽王子遂为赵王。遣硃虚侯章以诛诸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灌婴兵亦罢荥阳而归。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後,及诸王,以彊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

或言“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適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代王使人辞谢。再反,然後乘六乘传。後九月晦日己酉,至长安,舍代邸。大臣皆往谒,奉天子玺上代王,共尊立为天子。代王数让,群臣固请,然後听。)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遂驰入代邸。群臣从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硃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原大王即天子位。”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原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群臣皆伏固请。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以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原大王幸听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遂即天子位。

孝文皇帝元年十月庚戌,徙立故琅邪王泽为燕王。

辛亥,皇帝即阼,谒高庙。

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请立太子。

有司皆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千馀岁,古之有天下者莫长焉,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请建以为太子。”上乃许之。

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皇后姓窦氏。

根据上面的内容,又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吕后在高后八年七月死,九月诸吕作乱,诸臣诛杀诸吕,且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诛杀。

2、大臣们“暗中商量”说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都不是惠帝的“亲生儿子”,现在已经把姓吕的都杀了,如果留着他们,等他们长大以后掌了权,我们这些人是要被灭族的。言下之意是把他们也全部杀了。

3、大臣们因为齐王、淮南王的母家都是“恶人”,所以不立,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谨良”,所以立。于是暗中派人召代王进京。

4、代王在闰九月月末的己酉日抵达长安,接着几番“推辞”后即天子位,并于十月辛亥日这一天正式即位。第二年正月,官员们请求立太子。结合前面的信息,也就是说代王后所生的四位嫡子是在十月至正月这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病死”的,且这个时候窦氏仍然只是“窦姬”,那么也就是说代王后可能死的也并不太久。

将以上的诸多信息综合考量,可以得到几个可怕的信息:代王王后及其所生四子很可能死于非命,且死亡原因或许与“诸吕之乱”有关。

再结合诸臣对于诸吕毫不留情的杀戮手段以及之后朝廷官方对这母子五人讳莫如深的态度来看,恐怕这位代王王后姓吕吧,就是标准的“吕氏女”!

因为功臣集团绝对不可能接受一位“吕氏女”做皇后,更不可能接受有一半吕氏血脉的皇子在日后登上帝位,谁不怕日后反攻倒算啊。

再进一步地猜想,这母子五人到底死于何人之手呢?总该不会尚只是“窦姬”的窦氏吧,她还没这个能耐,或许是功臣集团出于斩草除根的目的?

但无论如何,刘恒本人的态度实在让人玩味,他只是同意或者是默认此事,还是为了皇帝之位主动与长安诸臣做了肮脏的PY交易,踩着妻儿的尸体登上的帝位呢?

以前总有人认为汉文帝刘恒宽仁、仁爱什么的,若照此推测,恐怕很多人不敢相信吧(司马迁真够腹黑的)。

能在汉初大乱之后稳定朝纲,斗垮功臣集团,夺回刘汉皇权,死后得到“汉太宗”庙号的人岂能是一般人。

而那位“吕氏女”倒底是“自愿自尽”的呢?还是被丈夫逼杀的?以及那四为小王子究竟是怎么死的,就都无从查证了。

除非某天考古学家能找到切实证据,否则以上都只能是带有阴谋论味道的猜想。

总之,历史不忍细读,细读必细思极恐啊。

补充刘邦子孙的情况,刘邦共有子八人:

刘肥:

刘邦庶长子,生母为曹氏,是汉高祖的情妇,在吕后嫁给汉高祖之前,她就与汉高祖发生关系,并生下儿子刘肥。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刘肥被封为齐王。

刘肥的王后(正妻)为驷氏,其兄弟为驷钧,为平定诸吕之乱立了很大的功,但据说他为人残暴,反正是不为功臣集团所喜。

刘肥生育了非常多的儿子,这一支是汉高祖的长房子孙,在汉初地盘最大、势力最強、子孙极为繁盛。刘肥在位13年,于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去世,谥为齐悼惠王。

刘肥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13个:刘襄、刘章、刘兴居、刘罢军、刘宁国、刘信都、刘安、刘将閭、刘辟光、刘志、刘卬、刘贤、刘雄渠。

最有名的是嫡长子、第二代齐王刘襄,在诸吕之乱中,他也是图谋帝位的重量级选手,势力最强,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才与皇位失之交臂吧,功臣集团能容忍强势的齐王家族入主长安吗?

次子朱虚侯刘章,在平定诸吕之乱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妻子就是吕氏女,所以在长安做内应,暗中联络其兄长齐王刘襄。

刘盈:

即汉惠帝,刘邦嫡长子,第二子,吕后所生。刘盈有六子:前少帝刘恭、淮阳王刘疆、常山王刘不疑、襄城侯刘弘(原名刘山,曾用名刘义,后改封常山王)、轵侯刘朝、壶关侯刘武(后改封淮阳王)。

刘恭和刘弘在吕后称制时先后被立为皇帝,前少帝刘恭后来被废,处死;后少帝刘弘在位一直到吕后去世后,被朝臣罢黜、处死。群臣宣称:“刘盈的这几个儿子并非亲生,乃是吕氏的血脉”,遂全部诛杀。总之刘盈一脉绝嗣。

刘如意:

刘邦第三子,生母为戚夫人,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受封为代王。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改封为赵王,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吕后派人毒死刘如意,谥号隐王,无子,此脉断绝(吕后最恨戚夫人和刘如意,这一脉应该是全部杀尽,鸡犬不留。)。

刘恒:

即汉太宗孝文皇帝,刘邦第四子,生母为薄姬,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封为代王,正室王后生平、姓氏皆不详,生有嫡子四名,于文帝即位后一段时间内全部死亡。

刘恢:

刘邦第五子,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封为梁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为王后。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正月,刘恢的异母弟赵幽王刘友遭吕后幽禁饿死后被徒封为赵王。不久,王后吕氏女毒杀刘恢的宠妃,刘恢因此闷闷不乐,于同年六月,殉情自杀。吕后认为刘恢因为妇人自杀,废黜其嗣。此脉遂绝。

刘友:

刘邦第六子,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受封淮阳王。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吕后派人毒杀赵隐王刘如意,改封刘友为赵王。王后(正妻)吕氏女。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王后因刘友宠爱其他姬妾,心生妒忌,便向吕后诬告刘友想反叛。吕后大怒,于是召刘友进京,将他软禁起来,并断绝粮食,刘友饿死在软禁之所,以平民礼节下葬,谥号幽王。

刘友生有二子:长子刘遂,次子刘辟彊。诛杀诸吕之后,刘遂被封为赵王,汉景帝三年,响应七国之乱起兵,失败自杀;刘辟彊于汉文帝二年被封为河间王。

刘长:

刘邦第七子,生母赵姬,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被封为淮南王,自幼丧母,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因此刘盈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汉文帝六年(前174年)“荒唐谋反”,后不堪受辱,自杀。

刘建:

刘邦第八子,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为燕王。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刘建去世,谥号“灵”。刘建与姬妾生有一子,吕后派人将他杀害,封国随即废除。此脉遂绝。

所以诛杀诸吕之后,还幸存的刘氏子孙本就不多,刘邦的儿子这一辈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可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的,功臣集团会立他为皇帝吗?

而刘邦的孙子这一辈,还剩下齐王这一系的刘襄、刘章等人,这一脉非常强势,且人丁兴旺,在诛杀诸吕行动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齐王系如果入主长安,将非常不好控制。

综上所述,能入得了功臣集团们眼的大概就只有代王刘恒和赵王刘友的两个儿子刘遂和刘辟彊,选择余地并不大,但这两人的合法性远不如刘恒,刘恒唯一的障碍可能就是其王后也是“吕氏女”,但不是有一句歪话么,“男人的梦想就是升官发财死老婆”,在皇位和权力面前,亲情又算得了什么?

其实唐朝的武氏之乱和汉朝的吕氏之乱,很有几分相似,吕太后进了帝王本纪,武则天当了女皇帝,但吕家和武家的结果却有很大不同,原因就在于“革命”是否彻底。

诛杀诸吕进行地非常彻底,只要姓吕,有任何一丝吕氏血脉,那就不管男女老幼一概诛杀,另一半有刘氏血脉也不行,包括很大可能是惠帝血脉的“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等人。

所以功臣集团日后几乎没有被怎么清算,因为之后的汉朝皇帝都没有吕氏血脉,诛杀诸吕成了大汉朝的政治正确,刘氏子孙和功臣集团在这一点上进行了政治利益捆绑。

而唐朝宰相张柬之、崔玄暐和敬晖、桓彦范、袁恕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仅仅是让武则天退位,但唐中宗、唐睿宗还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五人只是加速了政权回到李唐手中的速度,这只是一场极不彻底地闹剧,所以五人很快就被反攻倒算了。

如果他们有本事学汉初功臣集团将与武氏有关的一干人等不分男女老幼悉数诛杀,再引李唐旁系子孙入继帝位,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只不过经过武则天这么多年的经营,完全没可能!

说起来还是武则天聪明,手段高超、毒辣,将李治的子嗣除了她武氏所生的李旦和李显以外几乎杀绝了(孙辈似乎有极个别残余),并将李家和武氏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所以武则天虽然被逼退了位,但武家完全没有倒,大概就是武则天吸取了吕氏的教训吧。

附汉初“诛吕安刘”政变的过程与历史意义(涉及代王、代王后部分)

暢游天下

暢游天下

五胡十六国期间的战乱和大屠杀,京观,五代十国藩镇混战以人肉为军粮!

果果妹

果果妹

1、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基本上都是没有粮食,没有吃的了。而我们现在常吃的土豆,胡萝卜等90%的粮食作物都是清/近代才有。就算收成好也没什么好东西吃,太难了。

2、古代商人/赘婿都属于下九流人士中的末流,排在农民,手工艺人后面,甚至娼妓后面,会被抓住随意坐牢,买卖,发配边疆等。马云到古代大概率是混得比较惨的了。

3、当皇帝生不出男娃的时候,可以抓其他兄弟生的娃过继给自己当儿子,传承皇位,改族谱,改父母亲。双击666。

hanlinghou

hanlinghou

这个问题很无厘头也很无聊,古代人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能和现代人相比吗?你用现代人的眼光和心思去思考古代人的生活,生存环境,还说什么细思极恐,缺心眼吧!

天蝎桔

天蝎桔

1、赵氏姐妹花,汉成帝溺死温柔乡,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

赵飞燕跟赵合德是歌伎出身而权倾后宫,在西汉成帝时期,专宠十余年,赵飞燕身轻如燕,擅长做掌上舞,赵合德丰满娇艳是甜蜜的温柔乡,姐妹二人互相唱合,把汉成帝迷的神魂颠倒,为了让赵合德开心,汉成帝不惜杀死亲儿子,最后纵欲过度,死在赵合德的床榻上。

赵合德跟赵飞燕一直伺候着汉成帝,但是一直没有孩子,当时王太后已经同意让赵飞燕做皇后了,但是没有孩子,这个位置还是坐不稳,宫中有位女官,偶然被汉成帝临幸,秘密生下一个孩子。

孩子生下10多天后被赵和德知道了,汉成帝低三下四的求赵合德原谅,希望他能留下孩子一条小命,赵合德不同意,大耍泼妇手段,最后汉成帝抱起孩子,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儿子。

2、提有一箱的神秘佳人,香妃。

一位来自西域的绝代佳人,一个身怀异香的女子,在清代后宫中露出独特的风华,她扑朔迷离的身世,身上的异香,离奇的死亡,以及死后的葬在哪里都成了一个个谜团。

香妃是清宫后妃中知名度最高的妃子,容貌绝代,后来身体就带香味儿,乾隆年间,被捋进皇宫的,乾隆特别喜欢她,册封他为香妃,不过她不喜欢乾隆,因为她思念自己的家乡,她随身带着刀,不许乾隆接近她。

乾隆的生母皇太后知道后,怕香妃为了贞洁杀死皇帝,就把她找到自己的宫中,看乾隆不在的时候赐了她一个白绫,让她自尽了,这是野史记在的,不过据说香妃并不是被皇太后刺死的,而是自然死的。

3.赵简子在世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女儿、赵襄子的姐姐嫁给了代国国王,一方面是可以买到便宜的马,一方面是稳住代国,等待时机成熟再一举而歼灭之。赵襄子一上台,就开始了谋攻代国的步伐。 他给姐夫发了一封邀请函,大意是,您的岳父已经上天了,我很悲痛。我知道您也很悲痛,但由于您是外国人,不能到我爹爹坟前祭拜,您一定很失望。我想就在咱们两国边境的夏屋山上摆个饭局,我们共同怀念一下您的岳父。

代王很快就给了答复:好的,不见不散。 赵襄子非常兴奋,赶紧让人准备整个饭局。饭菜不重要,代国人什么都能吃,重要的是,派谁去刺杀代王,怎么杀。 挑选刺客是一件很难的事,赵襄子明白,姐夫力大无穷,刺客必须一击就中,只要给了姐夫反击的机会,后果将不堪设想。 赵襄子花了好些天时间来找刺客,但都没有合适的。正在他苦恼时,有个厨子来找他说:“我愿意一试。”赵襄子一看,这人身不满三尺,眼里无光,头发稀疏,还有些驼背。

赵襄子很失望,但看在厨子主动为主子分忧的热情劲上,还是让他当场试了一下。厨子就拿起自己的工具——一把方形铜勺——在赵襄子面前挥舞起来。舞到后来,几乎和风车一样了。赵襄子很满意,特意找人给他铸造了一把很重的铜勺。赵襄子又与厨子制订了刺杀计划,只等着那场饭局的到来。

约定的日子很快就到来,一切都准备得妥妥当当。代王带着五十名士兵来了。 宴会以赵襄子微微的笑和音乐开始。宴会期间,觥筹交错,宾客尽欢,赵襄子和代王举杯共饮。酒色尚温,氛围十足。 而那个刺客就在代王和赵襄子中间,用他的铜勺盛酒给两位喝。 代王正吃得很爽的时候,突然听到赵襄子大叫一声:好! 代王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那个厨子突然就挥舞起了铜勺。据说,代王的脸马上成了一堆血肉。 代王一毙命,他带来的五十位士兵也被赵襄子布置的人杀掉,整个夏屋山上鬼哭狼嚎。赵襄子慢慢地站起来,望向代地,打了个漂亮的手势给手下道:开始! 进攻开始了!

代国人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国王脑袋被人拍了,整个代国陷入了绝望的混乱之中,没有了权力中心的朝廷乱哄哄一团,大臣们有的主张死战到底,有的主张暂时投降隐忍,有的要出使晋国讨个说法,有的力争投靠东北的燕国,甚至有人高呼赵简子之名号啕大哭,对赵襄子的诅咒痛斥更是不绝于耳。

但辱骂与抱怨不是战斗,当然就解决不了危机,赵襄子率领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进了代国,见人就杀,逢人便砍,屠杀进行了一天,代国便宣告灭亡。 赵襄子杀死代王,他那位姐姐悲痛万分,仰天长叹:“弟弟杀姐夫,我都不知道该偏向谁,我的祖国代国已经灭亡,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huohuo

huohuo

安史之乱

唐末政治腐败,唐玄宗贪图享乐,并且和杨贵妃关系“密切”。

安禄山抓住机会,借杨贵妃之手做到了节度使的地位。

不久后,安禄山已掌控的兵权使他自己觉得时候已到,开始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并没有成功,但却给予了唐朝政府以毁灭性的打击

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不久后,黄巢自觉得唐朝气数已尽,带领百姓起义,史称“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人数众多,规模宏大,一时间成了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叛乱”

但黄巢久攻长安不下,粮草无法保证,于是做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惨绝人寰的计划——吃人

吃人这个字眼,大部分人都是在《狂人日记》中了解到的,然而谁能想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黄巢起义就是真实案例

对外,安禄山宣称粮草为“双脚羊”,殊不知,所谓的双脚羊,确实活生生的人肉。

按说吃人肉很早就有了,许多野史也都记载过军中缺粮,所以食人肉的事,为什么偏偏黄巢残忍呢?

因为其他人,吃的是敌军的死人尸体,借此来充饥,而黄巢,他的人肉却是把一个个百姓不做任何处理就丢到绞肉机,任他们被宰割,然后再发放到起义军上下,以此保证战斗力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载:“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黄巢起义,从政治层面来看,是有功于社会的,但他的吃人行为,以至于黄巢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的评价都处于负面。

参考书籍旧唐书

Kenny

Kenny

吕后把戚夫人的双手双脚砍掉,眼睛熏瞎,装在坛子里,头露出来,披头散发,号称“人豕”。最毒妇人心,可见一斑。

R__Tsang

R__Tsang

谢谢邀请!

如果说到古代细思极恐的事情,我觉的应该是“包办婚姻”和“易子而食”了。

先来说一下“包办婚姻”。

大家都晓得,古时候的婚姻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也就是说夫妻双方在成亲之前是不会见面的,中间完全凭着媒婆去说,至于是真是假,那就只有媒婆自己晓得了。而婚姻,又恰好是关系到人一辈子的事情,有句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说的就是对女人而言,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嫁错人。而且,虽然古时候男人可以纳妾,但是那也是家庭条件好的人,一般人家肯定是没有不会这样的,所以,要是娶的老婆不好,对男的而言,影响也是很大的。可以想像一下,万一找了个“如花”或者“八两金”这样的,那是何等的卧槽啊。在想想要和这样的过一辈子,我觉得还是直接出家比较好。




再来说一下“易子而食”。

按字面意思,就是交换儿子然后吃了。要到一个什么情况才会这样啊?“虎毒”还“不食子”呢。古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遇见了大的天灾,比如说洪水干旱什么的 ,从而导致百姓大规模的流离失所,然后能够吃的都吃完了。那种灾难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


幸好,我们现在不用面对这样的问题,感谢新中国!

风迷★月影

风迷★月影

明朝大名鼎鼎的靖难名将张玉竟然是个带路党,而且他在元朝的职务是枢密院知院,正一品,相当于国防部长,但他在捕鱼儿海之战后,出卖了旧主,得到的职位竟然是个从五品的副千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你不信,明史上写得明明白白。

张玉,字世美,祥符人。仕元为枢密知院。元亡,从走漠北。洪武十八年来归。从大军出塞,至捕鱼儿海,以功授济南卫副千户,迁安庆卫指挥佥事。又从征远顺、散毛诸洞。北逐元人之扰边者,至鸦寒山还,调燕山左护卫。从燕王出塞,至黑松林。又从征野人诸部。以骁果善谋画为王所亲任。

不过后来朱棣得了天下,大封靖难功臣,张玉因此洗白了。

巴顿将军说过这么一句话:“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我们的张玉同志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张玉从一个从五品的小官起步,跟着朱棣打天下,最后虽然战死沙场,但被追封为荣国公,他儿子张辅也跟着沾光,不过张辅自己也有能力,四次平定交趾,获封英国公,最后死于土木堡之变。

英国公的世系传了九代,与明朝相始终,张氏子孙享了二百多年的荣华富贵,这都要感谢洪武十八年张玉那个看似脑残的举动,不顾一切的回归大明,人这一生,真是选择大于努力。

冷昕

冷昕

说起让人细思极恐的历史细节中,有一事件不得不在这说说了,那就是发生在清朝末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生在以南方兴起,蔓延全国的一次农民起义。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国政府联合外国列强一起镇压的一次起义。




自然灾害严重,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勒索百姓,导致国民矛盾激化,致使劳苦大众苦不堪言。

洪秀全和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轩从梁发的《劝世良言》中吸取基督教义后进行洗礼,开始传教吸取信徒、组建力量。由此便开始了与清朝政府武装对立。初以‘太平’为号,后建国号“太平天国”。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后世人将这一天定为“金田起义纪念日”。3月23日,洪秀全在广西武宣登基称‘太平王’, 后改‘称天王’。



大家可以想一下,为什么说让人恐惧?在历史上的起义没有以‘宗教’形式的起义吧,而‘天平天国’就以基督教来教化民众,然后大量民众开始信教,建立武装力量和政府抗衡,在这里真是让人擦把冷汗,原来信仰的力量这么大。要不是后来领导人心不齐,很可能就成功统一中国了,权利太让人向往了。也不会有后来发生一切,不知道会不会是另一个“封建王朝”,我们庆幸还是失败了吧。

其实“基督教”本来就是从外国进入中国的,以外国人的‘信仰之力’来造中国人的反。是我心里不舒服而已,假如是以“道家”、或者“佛家”的话,可能心里会好些。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有不同意见欢迎私信、评论“必回”我们可以共同探讨。

一滴水里的海洋

一滴水里的海洋

去看五行志吧

哦只是溜达

哦只是溜达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