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
delia105
始皇帝杀那个功臣了?除了那些闹分封的。
zhanniuge
一、曹操。
终汉献帝一生,曹操平安无事。
二、司马懿。
曹睿死了,司马懿也没死。
三、多尔衮。
皇太极死了,多尔衮也没死。
安非他命11
历史上功高震主又得善终的郭子仪算一个吧!
花开时节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是举世无双的领袖人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り晓光.",
今天我也想分享一个功高可震主,却仍能善终的历史名将——卫青
卫青出身奴隶,
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曾住在其亲生父亲郑季家,但郑家的人并没有把他当成亲人,而是当成奴隶,让他放羊,干个种活,后来他受不了虐待,便逃回母亲身边。
后来也是卫青命运的转折点。其姐卫子夫在平阳公主府时被汉武帝看中,招入宫中。公元前138年,卫子夫怀有身孕,遭到当时陈皇后的嫉妒。于是皇后便要杀卫青,但卫青被同僚公孙敖所救,也因此因祸得福,汉武帝得知此事,便封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后来又被封为太中大夫,掌管朝政议政。
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汉武帝封卫青为车骑将军,率兵抗击。这是卫青第一次打仗,但他骁勇善战,一举赢得胜利,被封为关内侯。
公元前128年,卫青又率兵擒获敌人数千。
公元前127年,匈奴又大举进攻,劫掠百姓,卫青率大军反攻,顽强抗敌,最终解除匈奴骑兵对都城长安的威胁。此仗后,卫青被封为长平侯。
公元前126-124年,匈奴多次进攻汉朝。124年,卫青率三万精兵抗击匈奴,斩获俘虏敌将,大破匈奴。汉武帝收到捷报后,加封他为大将军。
公元前123年,卫青又两次歼灭匈奴过万。
公元前119年,卫青远征漠北,巧妙地排兵布阵击溃匈奴数万大军。此战击溃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以后的十几年也无力南下。
卫青军功赫赫,抗击匈奴王,保住了汉朝朝局的稳定,封邑万户,加封过大司马,长平侯。但尽管如此,卫青并不居功自傲,同样礼贤下士,虚心向人请教,对待士兵也极好。从不养士人门客,以免引起怀疑。因此,汉武帝并不猜疑卫青,也不打压。后来公元前106年,卫青逝世,汉武帝还为他建造墓冢,谥号为“烈”。
因为比较喜欢看卫子夫,其中很喜欢卫青,今天想写一下关于他的事迹,因此文章中对其他相关人物没有提及。若有错误,请指正!
amy19880130
文不对题!应是刘伯承功高不震主,高寿得善终!
jeffer003
刘伯承元帅。
Vatican
历史上概功高震主又能善终的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尊敬的周总理。尊敬的朱总司令。我们崇拜、我们敬仰、我们怀念1⃣️
天命难违
有呀,问赫鲁晓夫学习,当面喊万岁,万万岁。背后泼脏水。棉里芷針呀。
臭小巴
我抖个机灵,其实功高震主却得善终这个问题漏了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篡位。
有个哥们,从小家境贫寒,又好赌如命,因为没有钱还赌债,经常被有钱邻居绑在树上胖揍,到了三十岁上,因为实在是混不下去,这哥们参军入伍,直到三十六岁还是个小兵。
三十六岁,机会终于来了,因为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南方发生了大规模农民起义,一直打到都城附近,他所在的政府军小股部队与起义军遭遇,战友全部阵亡,只有他一个人拿着大刀顶着一千多人猛砍,等援兵赶到居然反败为胜。此战之后他受到上级赏识,做了中级军官。
从三十七岁到四十岁,他一直和起义军交手,似乎顶着无敌buff连连得胜,打得起义军首领孙老板心力交瘁,羞愤交加,居然跳海自杀了。
四十岁,帝国大军阀桓大帅发动政变,打进京城做了皇帝,为了笼络他,封他做徐州副都督,他表面臣服,暗地里联络一千七百多名部下突然发动反桓起义,身先士卒,并趁夜纵火,大破桓大帅派来镇压的两万多官兵,最后抓住桓大帅切开晾着。因为恢复了旧老板的统治,他被封为徐州都督。
四十四岁,主持朝政的王大人去世,他入朝担任政府首脑,开始掌握政权。四十六岁,他出兵讨伐屡屡骚扰北边的慕容氏集团公司,抓获敌国老板带回京师切开晾着。又迅速带着一万多精兵回师打败了死灰复燃围攻京师的十多万起义军,把起义军老板赶到越南吃檬粉去了。
四十八岁,四十九岁,他进军湖北和四川,先后消灭了之前曾经合伙开公司,后来想单干的军阀刘大帅和四川土著谯老板,五十二岁,又扫除了趁机占据湖北的司马大人。
五十四岁,他第二次出兵北伐,消灭了姚氏集团公司,把公司姚老板带回京师切开晾着,此时他已经是二十二州都督,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五十七岁,因为功劳太大,他干脆干掉公司老板,自己做了皇帝,新公司的名字叫做“宋”。
公元422年6月26日,南北朝第一英雄,南朝宋的创立者刘裕寿终正寝,享年五十九岁,谥号“宋武帝”。
墨葵
历史这样的人太多了 伊尹 姜尚 管仲 孤妍 范蠡 王翦 张良 陈平 杜宜 王猛 房弦龄 李靖 郭子仪 赵普 等等
hohoO-O
开国元帅徐向前,曾担任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徐向前元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徐向前元帅一生为人低调,和蔼可亲,不争强不斗狠,不显山不露水,总是那么在默默无闻中却总能干出一鸣惊人的功绩来,熟悉他的人都称呼他为:布衣元帅。在红军时期,在国共两军的黄埔学生中,就属徐向前元帅厉害,他年仅30岁就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同时期国共两军的方面军/战区一级指挥员也就属他最年轻。
反六路围攻是红军战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徐向前以八万人对川军二十余万,最后击溃川军二十万,歼灭十万。 临汾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使用坑道爆破战术攻克城市的范例。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攻克的敌人设防最严密、阵地最坚固、难度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军兵力少于敌军,而且火力也远远不如敌军,却敢于主动攻城且能够实现长期围城的大型战役。 徐向前元帅在军中培养的门生弟子数量最多,势力最为庞大。但他从不拉帮结派。
shuibaobao1969
只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可以让全国人民永远怀念
海边来的
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种戏码在政治层面的表现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说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按照他的说法,这些都是荆条上的刺,如果不拔去,后世子孙就没法接过去,这荆条不值钱,但是老朱家的江山那可是多少条人命换来的,朱元璋轻易不舍得丢,尤其是可能丢给他那帮老哥们手里,那样的话他宁愿把他们杀光,至少得弄个鱼死网破!
朱元璋只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运用“走狗烹”比较露骨的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不是一个,也不是少数,因此,功高震主的确是一个比较敏感而又危险的信号,历史上处理这一问题比较好的帝王莫过于赵匡胤,一个杯酒释兵权,少了多少刀下冤魂。
这是两个极端,那么,有没有那些功高震主,在帝王心胸不开阔的情况下,还能全身而退,得其善终之人呢?真有,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与其谋士范蠡,大概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越王勾践被吴王阖闾打败,与越王勾践一颗炙热的复仇心燃烧了十年不假,但光有心复仇还不够,还要有异于常人的耐心、胆识以及勇谋,在这些方面,越王勾践并不能胜任,反而是他身边的谋士范蠡在这些方面可谓是天下第一。
越王勾践的可取之处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为了复仇,愿意把一半的江山与范蠡分享――共治天下,这样的筹码可以说把政治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
但这事在大家同样苦逼的时候有效,当从火坑里爬出来的,基本上就属于下了床提上裤子就翻脸不认人的那种。
像范蠡这样的谋士之所以能在封建乱世如鱼得水,说白了是他们谙熟帝王之道,比那些正儿八经的帝王都要熟稔于帝王之道,因此,他们不单知道什么时候改进,更懂得什么时候该退,退的时候更显大智慧。
被政治裹挟的人或者政治筹码太多的人,是不能轻易地把手里的筹码丢掉的,那样会在自身身上形成权利真空,同时会把自己的仇人引来。
如果没有特权的庇佑,玩弄权术的人还不如那些平头百姓安全,因此,如何把手里的筹码丢掉,又能保全性命,才是政治人物的高明之处。
范蠡并不是说走就走,因为他太谙熟帝王之道,越王勾践始终将他视为心腹大患,外患弥坚时需要范蠡的才华,外患消除,像范蠡这样的能臣反而使得帝王骨鲠在喉,欲除之而后快。
范蠡则是采取政治上消沉的态度,给越王勾践一种“我范蠡保证人畜无害”的印象,再就是在获得同意后迅速抽身,彻底斩断越王勾践多疑的诱因。
最后范蠡得以畅游于江湖,在商海开辟属于自己的另一片蓝图,可以说范蠡是功臣震主却能全身而退第一人!
Tebaca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人能够善终的人不多,唐代名将郭子仪却做到了。
天宝十四年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其手下骑兵烟尘千里,杀气惊天震地,所到之处,望风瓦解。同年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唐朝命运危在旦夕,就在这危难时刻,太子李亨马嵬兵变,改元至德,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郭子仪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此时郭子仪已年近60,接受任命后没有一丝迟疑便奔赴战场,在河北常山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并接连收复潼关、侠县等地,并一举收复长安。并在睢阳之战中率部下歼灭叛军12万人,收复洛阳,使安禄山叛军无力南下。到了唐代宗时,郭子仪再次被任明为元帅,剿灭了“安史之乱”的残余部队,结束了持续七年的安史之乱。郭子仪临危受命,收复失地,有再造李唐江山之功,但他一生精忠报国,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历经四代皇帝并安然活到了八十五岁的高龄,与他深知:君臣之道、为官之道有很大的关系。
郭子仪虽身在前线,但是每次皇帝召见他时都从未推脱或延迟,并且入朝觐见皇上时谦卑有加,对皇上磕头谢恩。与皇帝聊天时都把皇帝想要知道的事和盘托出、知无不言。温文尔雅,一点也没有习武之人的粗放,这一点让唐肃宗完全放心。并且他与人为善,为人宽厚,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对郭子仪速来就有很多矛盾,但是在安史之乱的危急时刻,郭子仪还是向皇帝推荐李光弼为河北节度使,郭子仪在国难当头放弃个人矛盾,聚贤任职的行为也打动了李光弼,二人冰释前嫌共同御敌。唐代宗二年,郭子仪的祖坟被盗,皇帝听闻愤怒要彻查此事,但郭子仪却主动劝阻说:“臣常年率兵征战,杀气太重。如今祖坟被盗,是上天对臣的责罚啊!臣该好好反思自己的罪行。”满朝文武听后无不佩服郭子仪的气度和胸怀。
郭子仪即使位极人臣也低调行事,心态宽容大度,皇帝信任他,朝臣欣赏他,军民爱戴他。唐德宗建元二年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皇帝亲自临哭送行。郭子仪生前死后,哀荣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