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书能够了解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
帅猪非猪
这个古代书有很多,我国古代的书分为经史子集,其中集部就记载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一般来将统一说各个朝代的制度的,比较少见,但是肯定有这样的书的,但是基本都是古代的书,看起来也很费劲,我这里推荐一本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在通论部分会有大量的介绍古代官阶,文化,制度的内容。
ladypabbit
谢谢邀请!
古人生活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涉及制度、文化、思想、经济、宗教、风俗、宗法、娱乐各个方面。目前有《中国风俗通史》算是这方面的专著。但其重点在“风俗”,未必能包罗万象,所以,可以以这个为基础,再浏览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从制度上有个大体认识。
宗教方面的著作也应有所了解。另外沈从文的历代服饰研究,江尚原的发、须、爪、甲——关于它们的故事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料。再有就是历朝历代的笔记,也是了解古人生活的珍贵资料,例如:
《西京杂记》《唐摭言》开元天宝遗事《齐东野语》《东轩笔录》渑水燕谈录《鸡肋编》《朝野类要》《邵氏闻见录》后山谈丛《南部新书》《青箱杂记》《东坡志林》容斋笔记两般秋雨庵笔记《板桥杂记》《东京梦华录》《陶庵梦忆》湘山野录《酉阳杂俎》等等。
八爪蟹
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国风俗通史》系列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
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上海文艺有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系列,唐、宋、明等分很多个时期,内容对于非研究人员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这套书评价还不错。
本卷按其内容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宗教信仰等大项,力求全面反映秦汉时代的风俗特点。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这部书的序言对这本书作了介绍:
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书,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倡移风易俗,强调教化和示范的作用。荀子·乐论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曰:“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因此,研究中国风俗的历史,总结中国风俗的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中国历史学、民俗学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风俗的含义,古人多有解释,如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新论·风俗篇亦曰:“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从这些古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风”就是指因水土、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两者相加,就是风俗,即: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
Sunny_Nicky
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出一种叫“区田法”的耕作方法,还介绍了“穗选法”、“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该书现存3700多字,内容丰富。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书中对农、林、牧、副、渔各方面都有详尽论述,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陈敷农书:宋代陈敷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陈敷自耕自种,下苦功夫钻研,于74岁时写完这部著作,对古代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祯农书》:元代王祯著。全书共36卷,13.6万多字,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这是一部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全书60卷,50万余字,书中汇集了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各种农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等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twohuan
之前想读《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光看书名就觉得它能满足我对古代生活的八卦欲,作者许嘉璐先生是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学的,他说“要了解古代的建筑和人们生活起居的情况,还应该从古代的作品中‘就事论事’,因为古代文人写作时虽然也会有所夸张,不无浪漫、理想的色彩,但任何人构思落笔都不能脱离现实的启示和局囿,所以他们写下的更为可信”。所以,这本书可算作一种文字上的考古,这是我们能接近的最靠谱的事实。
最近读完,才发现古人的生活一点儿也不简,而且复杂得很。
关于穿的,从头到脚都有各种各样的零配件:披头散发是很不雅的,也不方便,所以得戴帽子,贵族戴的叫“冠”,还要用簪把头发固定住,还要用缨把冠系在下巴上,唔,这就三件套了;平民是戴头巾的,叫“帻”,据说很像现代包头用的羊肚毛巾。衣服基本没有单件,都是“复式”,袖长为手臂长的1.5倍……难怪两袖可成清风,裤子袜子都要配裤袋袜带。
可是对女子而言,有没有帽子,戴什么帽子反而是不要紧的,有一头“光可鉴人的头发”比身份地位还重要。因此虽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说,但依然有贫家女子不得不卖掉自己美丽的长头发以维持生计。
关于吃的,因为稼穑艰难产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饭费时,所以一日两餐是很正常的。牛是贵重肉食,祭祀虽常用羊,猪次之,但羊不是最主流的肉食,而是狗,甚至有专门屠狗的职业。话说之所以需要屠狗者,难道不是因为狗不好驾驭,特别需要技术含量吗?!
出乎意料的是酒单独占了一小节,而不是茶。仔细想想酒的影响力的确比茶大得多,光在成语和典故中的出场次数就不是一个量级的,祭祀也是用酒不用茶,看来酒才是应该是中国的形象代言饮料。
还有炊具和餐具,可能是我对鼎有什么误会,一直以为鼎就是放在庙里用来上香的……其实它是用来煮肉和盛肉的。古早的肉食一般是把动物分成几块,或整个儿下去煮,所以鼎都做得很大,以三足为多。突然觉得这个设计好精妙,“三角形是稳定结构”嘛!
住和行的就比较简单了。周代的房子有三个门,但只有中间的叫“门”,左右两边的叫“塾”,旁边还有个类似门房、传达室一类的小房间,作者推测可能最初以此为教室,这是“私塾”这一叫法的由来(可见,这是大户人家的房子)。“户”是由堂通往室的门,只能向内开,便于紧闭防盗,“牖”才是窗。另有其他各种华而不实(只是我这么觉得)、奇形怪状、然并卵的房屋部件,命名用字十分诡异。
除了走路,其他出行方式无非是陆行靠车马,水行靠舟船。四马拉一车最为常见,所以常以“驷”或“乘”为单位计数。乘车也有乘车的礼俗,从上车、执辔、御车、站立都有一套规矩,里面的人怎么坐也要讲究主客尊卑。因为没有制动装置,停车后为防止车轮滑动,会放一块木头,叫“轫”。古代还有牛车,这个不奇怪,但居然有羊车……用羊拉车!但“羊车的实用价值不大,因而历来为帝王消遣淫乐的工具”。
最后有一小节讲步行,这可能是全书最匪夷所思的部分:怎么走路也是有规矩的,要遵守“礼”,类似于室内不能大摇大摆地走,见到尊贵长者或是君王,要趋(就是快走几步冲上去)以表示恭敬。
看来物质匮乏和科技落后也不会把生活变得简洁,可能大多数人的生活还充实得不得了,忙得连睡午觉都不行,孔子曾经因为一个学生白天睡觉就说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因为按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节奏,睡了午觉就相当于这一天没做多少事了。
嗯,就是这个啦~
臻真妹纸纸纸纸
冰红茶
hayacat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
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上海文艺有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系列,唐、宋、明等分很多个时期,内容对于非研究人员来说还是比较靠谱的,这套书评价还不错。
本卷按其内容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宗教信仰等大项,力求全面反映秦汉时代的风俗特点。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这部书的序言对这本书作了介绍: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书,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倡移风易俗,强调教化和示范的作用。荀子·乐论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曰:“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研究中国风俗的历史,总结中国风俗的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中国历史学、民俗学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风俗的含义,古人多有解释,如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新论·风俗篇亦曰:“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从这些古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风”就是指因水土、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两者相加,就是风俗,即: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撰文|爱邦编辑写作出版中心-义乌写作工作室
淡淡的紫色
kelanaz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