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开头的诗有哪些作用?
古代小说开头的诗有哪些作用?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轻尝一口的甜味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小说的形成原因吧。真正的小说要素形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先秦两汉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代表作品《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代表作干宝的《搜神记》唐代的“传奇”,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宋代“话本”产生。代表作品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时期,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清出现的“章回体小说”。代表作大家是都了解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清代是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代表作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会这样的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是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歌为正统,认为小说所记录的都是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古代小说在形成之前,或者说没有文字纸张笔墨记录以前,故事的传播全靠说书人口口相传,而过去很多说书人都是没有固定场所的,只好敲锣打鼓吸引听众。 就像集市上卖东西,您得先吆喝,把人吸引过来才有可能财源滚滚啊。看到听众陆续来了,说书人就在开讲正文之前,先念一首词或者讲一段小故事吸进听众,集中注意力。后来小说由口头发展到笔录,仍然保持了“话本”形式,开头的诗词也大都与正文相关。这些开头诗词的作用也大概分为两点。1 点明主旨 。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短短的几句诗词,就告诉读者作者写这部演义的主题是什么,是历史江河中的各路英雄。那么大浪淘沙,夕阳几度后又有谁把你们高谈阔论呢?也许只有记载那些传奇人物的白发渔翁吧!还有《水浒传》:“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七雄绕绕乱春秋。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橼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2 暗示故事中人物命运,塑造典型形象。比如大家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西游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道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还有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本文原创,谨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梨园
有很多呢,我举《红楼梦》的例子。开篇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开篇词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也算为后文做铺垫。有的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开头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彩,言简意丰,韵味无穷,希望可以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