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以汉人自称,中国的文字叫汉字,中国的语言叫汉语,中国的服饰叫汉服的说法正确吗?

如题,中国人以汉人自称,中国的文字叫汉字,中国的语言叫汉语,中国的服饰叫汉服的说法正确吗?
最新跟帖
honeysms

honeysms

肯定不对啊!这么不严谨的表述估计是小学生作文里摘抄的吧!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也称汉人,而且一般会说汉人的地方多为周边民族构成比较多的省份!中国的官方文字是汉字,但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是其文字,只是大多数很少见!同样语言,服装也同文字一样!官方通用文字是汉字,汉服只是汉族的服饰,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服饰!就光说汉服他在历史长河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朝代的汉民族服饰也都是有区别的!

lucyah

lucyah

以汉为名只是一个称呼,一个民族总是需要一个名字不是?如果当初楚汉争霸胜出的是项羽,那么你又会要问为什么我们要叫楚族,楚人?在我们用汉这个名字之前,中原诸侯国和楚国就存在,那时自称华夏、诸夏……唐朝强盛,外人也叫我们唐人,但是汉人这个名字已经深入骨髓了,一直到现在,到将来。

jennifer_lee

jennifer_lee

这个问题要看怎么去聊。我觉得没问题。不要狭义地把汉人理解为汉族人。再退一步讲。汉族并不是一个民族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群体。从最初的炎黄合流,到每一次民族融合,到目前的民族状况,汉族从古至今是不同民族不停融合的结果。所以……

小詩子

小詩子

中国人不只有汉族人,这首先是一种狭隘的民族观,中国有五十多个民族。汉人也不是汉族人,它本身只是汉朝人的简称,它也包括众多民族。自称汉人容易被误解,中国人就是中国人,不要动不动这个族,那个族,我们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五十多个民族都是手足兄弟。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而不是全部,我喜欢汉服,也喜欢各少数民族服装,我有一件白族的短袖上衣,我女儿小时候,有多套不同民族的服装,现在也有汉服和民国服装,我们全家都喜欢各类民族服饰。

我认为我们需要一种通用语言汉语,中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也是中国的语言,汉语只是我国最大民族的语言,是一种适合的通用语言,便于大多数人的语言交流。但我也认为地方语言不需要刻意保护,该消亡,就让它消亡,能存在,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语言,由它去。

chellcy

chellcy

根据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及有关规定,汉人早已不是官方用语。汉族只相对于少数民族的族别而言。汉语是国家官方语言。中国服饰叫汉服的说法不仅错误而且荒谬。一切以国家规定为准,上这儿来讨论是没有商榷余地的。

228

228

这个问题反对的人很多的,这样好发表意见,但是也没有用,因为这种称谓已经形成了定势,而且跨越了千年,改不了啊。

对于定势无法修改,那我们只能习惯性的传承下去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谓呢,汉朝是自秦以后唯一长时间大统一的先河朝代,将中原文化经过几百年的融合,是当时乃至后期很长一段时间其他民族或城邦不能齐及的。也就是将华夏文明推向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所以这些称谓在那些外族眼里是很洋气的,这也是咱们今天文化自信的根基。

自汉朝以来,所传承的汉族文明,其包容性非常强大,这也铸就了他的经久不衰。每一次变革他都会发生一次蜕变,正因为有了这个属性,今天我们才有机会又一次傲立世界舞台。

提到这个问题,我最怕那些文化不自信的人,说来道去,我们的先祖们真的不容易,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历经百折,学都没学会就开始说三道四,真是无知者无畏。很多国外的汉学家对于咱们的老东西都是顶礼膜拜,而我们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真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不管叫华夏儿女也好,中国龙也好,大汉子民也好,都对,因为了解了历史,你会知道,这是不同时期的称谓,而且我们都是拥有者,也当之无愧,何须贬低自己呢?

媳妇美好时代

媳妇美好时代

我的理解是汉服是指汉朝时代的服装,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服饰,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它的不同点,从古到今,随着时代的变化,服饰也在俏然的简化。到今天为止,抛头露脚的失去了古韵的装束和民族风格。汉服也好,唐服也好,无论哪一种服装都很美观,都很有美的价值和欣赏度。

懒得说

懒得说

中国人不能也不会简单的以汉人自称,再说也没有中国人以汉人自称这种说法。有这种说法的人本身自己就狭隘,表述也错误。少有人在介绍自己是哪国人时会直接说自己是汉人,只会说自己是中国人,只有被问及民族的时候才会说自己是汉族。

现在我们中国经历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注意,是文明发展。在经历了部落联盟、天子分封,形成了以汉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大融合的一个社会团体,生活在这个以中央政权为中心的多民族融合的团体是中国人。在民族上,汉族只是人数占这个总体的95%,其他人口较多的民族还有: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侗族,苗族,瑶族,以及剩下的40多个少数民族。这些统称为中国人。汉人主要则是自炎黄二帝部落联盟以后生活在中原的,以中原文明为传承的一个大融合的族群。(其实汉人也是多部落融合而成的一个族群,至于父系社会以前的母系社会分族之前的事难以考证不去描述)而称呼中原人为汉人主要是秦朝大一统中原周天子治下的民族族群以后,因为汉朝强盛威震四方,所以周边民族(不能说是少数民族),以及包括因为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的影响,最终行成其他民族对中原大一统之后的族群的统称。这时的汉人也不完全就是汉族人,那时汉朝的属国对外也会被称汉人。汉人只是那时对汉这一个朝代所属人民的称呼,在后世一般哪个朝代的人自称一般会是XX朝子民。而外国人则会称我们为汉人或唐人。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历史上汉唐这两个朝代对外影响大,并且这两个朝代之后都处于乱世,这两个朝代之后的混乱造成了中原人对外的影响小而没有称呼中原华夏民族为魏人(三国魏国代表大部分中原人,南北朝魏国很强大),宋人(宋朝虽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但是没有行成外国人叫中国大地人为宋人的说法,或许是因为宋人【送人】不好听吧,但是也行成了一些地方叫宋城)等。其实中原华夏族人最早称呼自己的民族是华夏族。有人会说中国元朝也很强大,为什么没有称呼我们为元人呢(你才是猿人呢)?这就要另外说:元朝统治的时候,原属宋朝土地的人被定位最低的第四等人,元朝的民族等级是:元人(蒙古人),色目人(回族,西夏等少数民族),汉人(原金国属地的人,有金人也有汉人),南人(原宋朝属地的人)。那时候宋国属地的人也占元朝人口的大部分,但是被定为最低等民族,自然不会也不敢以元人自居。另外可别说蒙古对世界以及中国人影响小,现在亚洲大部分人种都被称呼为蒙古人种,这也就是元朝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再就说中国的文字。中国文字创造过程是经历了很长时间,大约在自黄帝时期已经被系统的应用。所以才有了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传说。从这个传说也可以分析出大约在那个时期我们最早的文字被系统的应用于记录各种大事和祭祀等重要场合。其重要的代表就是甲骨文。从早期陶器的图画可以确认,初创文字在仰韶文化以前就有了。中国文字的发展时期是在夏商时期,到商朝基本已经定型,到周朝文字已经丰富起来,完整的示音、示意已经确定,然而在周朝后期春秋战国天下分崩离析,文字也朝着分裂的方向发展。因为秦始皇实现大一统,统一了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才有把走向其他道路的文字发展拨向了一个方向,这些文字就是我们现在的汉字。可怜秦朝时间太短,汉朝的强盛让大家把这些文字统称为汉字,也成为后世统一使用的汉字,也是我们从秦朝以来生活在中原这个族群里统一使用的通用的文字。但是,中国字不仅仅只有汉字!目前少数民族推行的,鼓励发展的有许多民族文字,我们人民币上也印上了使用面积最大的五种文字:汉字,蒙古文,回文,满文,侗文。只是汉族人聚居的地方推行以九年义务教育的都是实习汉字,其实少数民族地方也要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字。

语言就更不用说了,汉语也仅是俗称,我们官方的称呼应该是叫普通话。大家要会唱那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句话。除了回族,满族,其他少数民族是有自己民族语言的。满族其实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只是清朝的时候汉化,才主要以说普通话为主。而回族是个特殊民族,这个民族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个多民族和种族融合出来的民族。

中国的服饰谁说叫汉服了呢?这都是现在网络炒活起来的吧。中国服装在国际上出名的是唐装、旗袍。不明觉厉的老外有几个知道汉服的?

所以这种说法仅仅是把一些俗称当做官方或者正式的说法罢了。

星语

星语

题主这样的认识有狭隘之嫌。

因为汉人并非指汉族的人,汉人一词而是源自汉朝,是指汉朝所辖范围的所有的人。

在我国汉朝时期,文治武功都是威震八方,因其军事强盛、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汉朝的人到了周边外国都背他们统称为是“汉人”,就如同我国晚清时期,国人统称西方人为“洋人”,统称日本人叫“东洋人”一样。其实,西方和日本都有许多的民族,并不能说他们其中的某一个民族是西方人或东洋人。

汉人是融合了华夏多民族后而形成了汉族。

准确的说,曾经的汉族已经融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汉人也不能代表中国人全称,而应称“炎黄子孙”。

momoqianglove

momoqianglove

汉人汉族,只是地域和民族习惯,汉服也是一个历史的标志。我国政府对外从来没有说中国是汉族,也没有说中国人都是汉人。这一点不能混淆。汉语是沿用我国汉文字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化标志,也是被自周朝以来历代王朝和中央政府确认的国家通用语言,新中国成立后,也是把汉语确定为国家语言文字。也就是说,现在的汉语,已经不仅仅是汉族的专用语言文字,而是全中国乃至炎黄子孙公认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标识,学习使用汉语,不是想不想、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国家宪法法律的规定。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国家给予保护和尊重,但官方用语必须为汉语。

小叶子22

小叶子22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