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引起的“七国之乱”?

Winner Li
汉高祖刘邦将自己的子侄们分封在全国各地为王,给他们很大的军事和政治权力,想依靠这些诸侯王的势力来巩固汉朝的天下,这些王爷们只要不犯大罪,王位就可一代代地传下去。后来每换一个皇帝上台,就要封几个诸侯王,到汉景帝当皇帝时,已经封了28个诸侯王。
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诸侯王们,各人有各人的领地,在自己这一片领地上,他们就像皇帝一样地发号施令,没人有权过问。日子一长,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有的自己开采铜矿铸钱,有的甚至想当皇帝。
御史大夫晁错是个很有眼光的人,他觉得,诸侯王的势力如果不加以有效地控制,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对国家不利,便向汉景帝上书,分析诸侯王的功劳与过错,建议把他们的领地收回一部分,削弱他们的势力,势力小了,即使发生动乱,也不会带来多大损失。汉景帝早就看出诸侯王的势力太大,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便同意晁错的建议,委托晁错具体办理。
晁错先从楚王刘戊下手,说他不遵守孝道,在太后去世期间还饮酒作乐,应该杀头,可从轻发落,削掉部分领地,景帝将楚王的东海郡收回。晁错又将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分别削去一部分封地。
在准备再削吴王刘濞的封地时,发生了动乱。
吴王刘濞听说了楚王、赵王、胶西王都被削了封地,心想很快就要轮到自己了,不如借这个机会造反,说不定还能够扩大自己的地盘。
刘濞做好准备,果然听说朝廷要来削夺自己的封地,心中大怒,立即要发兵造反,但又怕自己的力量太单薄,便给20多个诸侯王分别发出通知,说奸臣晁错当权,要对我们刘家的天下不利,我们不如乘机起兵,逼皇上杀死晁错。
吴王的通知一发出去,已经被削去了封地的赵王、楚王、胶西王早就窝了一肚子的火,立即表示同意,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发兵响应。七个藩王约好了时间,一同举兵,先向最近的梁王刘武发动进攻,打出了诛灭晁错的旗号,矛头直指长安,这就是西汉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曾做过吴王刘濞丞相的袁盎和晁错有仇,便通过窦婴的关系向汉景帝建议:“七国发兵,目的是要杀了晁错,并收回削地命令,只要皇帝接受这个要求就行了。”汉景帝本来已派周亚夫领兵去平定叛乱了,听袁盎这么一说,心想:“既然杀了晁错就能罢战,何必舍不得呢?”袁盎还向汉景帝表示,只要杀了晁错,自己保证能去劝吴王等人收兵。汉景帝便派人秘密地杀了晁错,然后派袁盎做使者,劝吴王、楚王等收兵。
袁盎带着皇帝的使节,来到吴王刘濞军前,对吴王说:“晁错已被杀死了,皇帝也不再坚持削夺诸侯王的封地了,请你们快退兵吧!”吴王刘濞大笑:“我早就想当皇帝了,不乘这个机会下手,还等什么?你当我真的只想杀一个晁错吗?”他不但不同意退兵,还把袁盎关了起来。汉景帝知道了真情后,一面后悔不该杀了晁错,一面命令周亚夫赶快出兵。
周亚夫到了荥阳后,会齐各路人马,在各个要道处布置了军马,挡住吴王和楚王的大军,不让他们前进,却又不和他决战,双方对峙起来。过了几天,周亚夫命令自己的主力大军向后退出三天的路程,吴王和楚王见周亚夫大军向后撤退,以为周亚夫害怕了,更加轻敌,连忙通知其他几个诸侯王奋力前进,自己和楚王率军紧追在周亚夫的军队后面。
周亚夫退够了以后,又命令士兵驻扎下来,教士兵关紧营门,不和敌人决战,如果敌人进攻,就用弓箭将他们射回。吴王的军队急得不得了,冲了好几回大营,都被弓箭射住,白白丢了许多人的性命。
在和敌人相持的时候,周亚夫又派出两支精兵,绕到敌人后面,把吴、楚两军的粮草全部抢了过来,能运的运走,运不走的就地烧毁,吴楚大军几十万,一天没粮就急得嗷嗷叫。不几天吴楚联军便军粮断绝,吴王父子两人悄悄地逃走了,士兵们也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周亚夫乘机发动进攻,楚王兵败自杀;吴王逃到东越,被东越王诱杀。
吴王、楚王一死,其他各小王侯纷纷投降,不到三个月,“七国之乱”
便被周亚夫平定下去了。

jeanxzh
引言:
公元前154年,今年是汉景帝刘启刚刚即位的第三年,心情不错的景帝正筹划着全新的一天,突然,一名内侍飞也似的冲进了景帝的宫殿,景帝正要发作,只听得内侍高声疾呼:”陛,陛下,不好了,反了,全反,反了!”景帝吃了一惊,忙问道:“该死的奴才,什么反了!”内侍一边大喘着粗气,一边回复道:”诸侯,诸侯王们,吴王,楚王,赵王,胶东,胶西,济南,淄川,这些王全反了!他们说要清君侧,诛晁错。“汉景帝惊得一屁股坐在了板凳上,嘴里还小声的嘀咕着“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看着皇帝这番光景,内侍们也不敢作声,沉默了半晌,汉景帝突然喊着:“去,去叫袁盎过来,还有,周亚夫在哪里?快叫周亚夫来见朕!”听了这话,内侍们慌忙退下,诺大的宫殿只剩下汉景帝一人,忽然,一滴冷汗顺着景帝的额头噗通滑落在地上,汉景帝意识到,汉朝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内部危机,开始了!
“吴楚七国之乱”示意图
这起恶性的诸侯王造反事件,史书上称其为“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战争之残酷均为汉朝首次,一度动摇了大汉王朝的国本,汉景帝被逼的杀死了晁错以求平息众怒,却发现无济于事。好在父亲汉文帝去世前告知他如遇问题可找周亚夫解决,在周亚夫的指挥下,历时三个月,七国之乱终于被平息了下去。那么,这起浩大的叛乱事件,到底是谁引发的呢?
一·报私仇——汉景帝为过去买单七国之乱的主导者是吴王刘濞,在他的鼓动下,其他诸侯王纷纷加入了吴王的阵营。吴王为何非要背叛汉朝呢?实际上还是汉景帝自己惹的祸。
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带着他的太子来京城朝贺,吴太子与太子刘启年龄相仿,两人便相邀一起下棋玩耍,下到关键时刻,双方起了争执,此时两人十多岁的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谁都不肯退让半步,景帝一怒之下抄起棋盘砸向吴太子的脑袋,致使吴太子当场毙命。吴王刘濞遭此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却因对方是大汉太子也无可奈何。文帝也知道此事太子做的太过分,便安葬了吴太子想要交给吴王,可吴王刘濞坚决不收,最终只得将吴太子安葬在长安,此事草草收场。
汉景帝失手砸死吴太子加速了造反
——史记.吴王濞列传
对于文帝和景帝来说,这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死的只是一个诸侯王的太子,可对吴王刘濞而言,自己的继承人,亲生儿子在一次人为的意外中死于非命,他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在文帝将吴太子棺木交还吴王时,吴王选择拒绝接受,因为吴王刘濞要通过这件事告诉中央政府,这件事不会就这么算了,果然,在景帝即位仅仅三年,刘濞便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七国之乱,也可以说这是景帝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买的单,只是代价太大了些。
二·太着急——汉景帝步子迈大了汉文帝去世后,国家的经济水平因为文帝的轻徭薄赋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可中央集权与地方上的诸侯割据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尖锐,文帝时更多的是处置功臣派问题,对诸侯王问题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导致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增大,给中央集权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汉景帝在即位第二年接受了晁错建议,对诸侯王以割地的方式进行削弱,楚王被削去了东海郡,赵王被削去了常山郡,胶西王被削去了六个县的封地。一时间,诸侯各国人人自危,害怕汉景帝削藩削个没完,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在这样的压力下,吴王刘濞趁机借汉景帝削藩之东风,将那些害怕的诸侯王晓以利害,拉入自己的阵营,为后来的叛乱积蓄力量。
晁错的建议使景帝步子迈太大了
——史记.吴王濞列传
当然,汉景帝进行削藩政策本质上并没有错,这是专制帝王进行中央集权所必须走的一步,但汉景帝在处理这问题上却太着急,一来是此时汉景帝刚刚即位,羽翼还没有丰满,没有自己的核心力量的前提下就着急对诸侯王下手,缺乏前期准备工作;二来汉景帝在削藩问题上太过于草率,仅以削夺土地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企图打击诸侯王,势必会造成心怀鬼胎的诸侯王们狗急跳墙,从而酿成大范围的反叛事件。
三·早晚会反——诸侯王并不干净当初,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天下后,选择剪除异姓诸侯王,转而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并与众臣杀白马盟誓——非刘姓而不王!从此,诸侯王的爵位成为刘姓一家的特权。
但特权之下所滋生的必然是腐败与贪婪,刘姓诸侯王因为祖上的功勋而拥有了极大的权力,在他们看来,这天下是刘姓人打下来的,他们就应该享有特殊的权力。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诸侯王们开始放纵自我。早在汉文帝时期,淮南王刘长就在封国内擅自使用天子的仪仗,并拒绝接受中央政府对淮南国的官员派遣,由自己任命本国的官员,制定相应的法律,淮南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到汉景帝时期,这一问题更加严峻,楚王刘戌在国丧期间奸淫宫女,赵王之子在封国内违法乱纪,胶西王刘昂在封地内卖官鬻爵,这些诸侯王所做的事情是纸包不住火的,一旦政府追查下来,那么其结局必然不太光彩。
以刘濞为首的诸侯王本身都有违法问题
所以,对于这些作法自毙的诸侯王们来说,造反只是迟早的事,而他们所做的坏事也成为吴王刘濞拉拢他们的筹码。因此,诸侯王们明知自己早晚会出问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玩把大的,反倒成全了吴王刘濞。
四·老爹不重视——汉文帝埋下了隐患地方诸侯王割据问题是汉朝自建立以来的一个顽疾,早在汉文帝刚刚即位时,贾谊在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中就提到了削藩问题。贾谊认为,贪婪是人的本性,而在巨大权力面前,人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大,所以,这些诸侯王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权力,其结局势必会走向谋反的道路。因此,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略,但汉文帝并没有重视,反而因为自己的仁慈,给汉景帝留下了大的隐患。
贾谊给汉文帝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重视
吕后去世后,陈平,周勃等人发动了剿灭诸吕的行动,在这场行动中,齐王刘襄立下汗马功劳,但因为功臣派的私心,刘襄最终没能当上皇帝。而在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也非常忌惮刘襄的实力,于是对刘襄采取了一系列软打击,导致刘襄英年早逝。在刘襄去世后,汉文帝将齐国分给了刘襄的子嗣,但这些诸侯王因为父亲被文帝逼死纷纷怀恨在心,所以在七国之乱中仅齐地的诸侯王就包括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个王,还不包括造反没成功的济北王和齐王。
2.淮南王刘长问题淮南王刘长与汉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淮南王平日里非常强势,甚至发动了造反(当然,淮南王对造反可能有误解,带着70个人,40辆车就宣布造反,结果很快被平息并被擒拿)顾及到兄弟情谊文帝把淮南王流放巴蜀,但淮南王不堪受辱,在路上绝食自尽。可文帝并没有趁机将淮南国废除,而是将他分给了刘长的四个儿子,可这同样也给后世留下了隐患。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七国之乱时,吴王曾遣使邀请淮南王刘安一起造反,刘安一直想报杀父之仇,于是满口答应,可他的丞相带领淮南国的士兵开赴前线后却调转枪口攻打叛军,导致淮南王从造反变成了功臣,但淮南王心中的造反之意却并没有消除,终于在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因为造反最终灭国。
淮南王刘长一支造反困扰了汉朝近百年
当初,太子刘启失手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太子后,刘濞就曾想过造反,对外宣称生病不能入朝,文帝也曾心存疑惑,并查出吴王实际上是在装病,扣押了吴国来京城的使者。在吴国使者入京后找来询问,被告知刘濞是害怕文帝杀自己,文帝在明知刘濞有谋反之意的情况下选择赦免了吴国使者,虽然短时间使刘濞没有造反,却给了他积蓄力量的机会,最终酿成了规模更大的七国之乱。
五·追本溯源——汉高祖刘邦的错误决策实际上,吴王刘濞的造反问题,早在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就已经出现,高祖末年,因为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导致荆王刘贾被杀,考虑到这里的重要性,刘邦安排了二哥刘仲的儿子刘濞做了吴王,当刘邦见到刘濞时,突然对他说:”你小子以后肯定会谋反!“吓得刘濞连连磕头,果然,在半个世纪后,刘濞发动了谋反。
刘邦错误的决断是诸侯王造反的问题根源
——史记.吴王濞列传
当然,刘邦当时可能纯粹是吓唬刘濞的,诸侯王的叛乱问题也并非是刘濞一个人的,他只是这个问题最大的一个麻烦而已。而这个问题的创造者,就是汉高祖刘邦所推行的”非刘姓而不王“策略。本意上,刘邦是在秦灭亡的问题上进行分析,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但实际上,刘邦却错误的分析了,导致给与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在封国内,诸侯王拥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底,并且可以拥有大量的军队,还可以自己铸造货币。吴王刘濞能够有底气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当时最富有的人,靠着铸造钱币和晒海水制作食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吴王的地位,包庇吴国的罪犯,用来收买人心,到景帝时期吴王已经有了多达二十万的部队和堆积如山的财富。而这一切,都是当初刘邦所给诸侯王的特权。
结语:七国之乱实质上是一场筹划了近半个世纪的阴谋,晁错削藩是导火索,景帝误杀加速了这一进程,汉文帝的纵容让诸侯王气焰更加嚣张,而刘邦错误的决定才是他们造反的根本,指望通过血缘纽带来维系地方的统治,这本身就是不靠谱的,好在景帝之子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得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而七国之乱也给后世之人敲响了警钟,自此后,再也没有王朝在封王时给予诸侯王如此大的权力了,这也是七国之乱积极的一方面。

小超
汉朝四百年间,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叛乱多次,但这些叛乱大都是刘家自己人制造的。看来虽然曹植在几百年后才做出了七步诗,但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却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七国之乱”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次,带头闹事的也不是外人,而是高祖刘邦的大侄子,也就是汉景帝刘启的叔叔。叔叔要造侄子的反,多少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以至于要兵戎相见呢?
汉景帝刘启和自己的父亲一样,都是排行老四,按理说他是没有资格当太子的,不过谁让此人吉人自有天相呢?在他很小时,他前面的三个哥哥先后归天,自然他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关于此,史记·孝景本纪中有详细记载:“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景帝即位之后,在各方面都继承了文帝的遗风,国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只不过,一场大的风波却在暗流涌动,时刻威胁着他的帝位,这就是吴王刘濞的狼子野心。
刘濞20岁时随高祖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以骑兵大破英布的部队,成就一世英名。想一想,此人的勇猛真是非同凡响,因为当时英布怕的人不多,自信能将他打败的也只有彭越、韩信。将英布灭了以后,刘邦其实并没有开心多少,因为他接下来要面对的难题就是,安排谁去守住吴地,因为那里的地方势力不好对付。思来想去,还是选中了“年二十,有气力”的侄儿刘濞。于是,20岁的刘濞轻松地当上了吴王。吴地人虽然彪悍,但地却是好地,在刘濞的悉心经营下,变得国富民强。《史记》中也说,当日的吴国“国用富饶”,即财源充沛;“能使其众”,即获得百姓爱戴。可见,刘濞之功,史有共识。至于广陵,逐渐形成为繁荣富庶的大城,与江淮地带继续开凿运河,便利交通,吸引四方商贾云集于此,也应归功于刘濞。这些都说明刘濞是治理地方、改善民生之能手。
然而,时至公元前154年,这一切都成为了浮云,因为刘濞誓做被后世诟病的乱臣贼子,“七国之乱”一触即发。当时刘濞的顾问枚乘不仅政治觉悟高,而且处事清醒,他发现刘濞这样做实在是弊大于利,于是再三劝阻,并写下了著名的上书谏吴王,说:“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大意是,你要是听取我的意见,不做那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你就可以长久地稳坐吴王的位置。结果,忠言逆耳,刘濞还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大旗反了。说到这里,还是要解释一下晁错这码子事。本来人家吴王就虎视眈眈,结果晁错却不识时务又添了一把火,向汉景帝献上了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卖官等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六个县。
虽然削藩这把刀暂时没有砍到刘濞,但是却给了刘濞联合诸王造反最好的理由。他在檄文中说,晁错这老小子是在挑拨您(景帝)和我们各个刘姓王之间的感情,毕竟我们才是一家子,一个外人却在那儿指手画脚制造矛盾。他是您的老师您不忍心治他的罪,我来帮您。于是就有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幌子。明眼人肯定看出来了,一个小小的晁错,犯得着动用天下诸侯的兵马来杀他吗?当然不用,刘濞这是在为自己打掩护,笼络人心。很快,刘濞率领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
消息传到景帝耳朵里,他立刻派周亚夫率兵迎战,仅用了三个月就彻底平息了叛乱。在总结刘濞造反的原因时,司马迁是这样说的:“逆乱之萌,自其子兴。争技发难,卒亡其本;亲越谋宗,竟以夷陨。”意思是说,刘濞谋反,是因为他儿子被杀这件事引起的。当初,为了挟制刘濞,文帝以陪读为由让刘濞的嫡长子刘贤留在未央宫做人质。谁知,有一次,时为皇太子的刘启(即景帝)和刘贤下围棋,因争棋路而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世子砸死
太子因为一盘棋竟然打死了自己的嫡长子,而且一点没有道歉的意思,这使刘濞大为恼火。当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人家没后总归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虽然后来刘濞又生了几个,但这种怨恨真的是很难抹平的。所以说,景帝年轻时的那次失手杀人,与“七国之乱”的发生绝对脱不了干系,而且是酿成惨祸的重要原因。

蘇內河
“七国之乱”是在西汉景帝在位时期爆发的一次诸侯国叛乱,由于参与此次叛乱的诸侯国有七个,即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以及胶东王刘雄渠。故称“七国之乱”。
引起“七国之乱”有诸多因素,我们一一来看。
一、郡国并行制是源头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又对国家制度进行调整。刘邦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因此,他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史称同姓王。同时,刘邦在地方上继续实行郡县制,于是西汉初年,郡县制于诸侯王国并行于世,称为“郡国并行制”。
不可否认的是,郡国并行制在实行初期,确实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但是,由于分封的同姓王的权利过大,同时又远离中央。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实力越来越强,血缘也越来越远,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因此,中央对王国进行打压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治安策的推波助澜
文帝继位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中央的统治和集权的发展。中央为加强集权,巩固统治,开始着手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面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势力之间的矛盾,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指出了当时朝廷面临的多种社会危机,概括为“可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涉及中央与地方诸侯,朝廷与北方异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种种矛盾。针对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贾谊创造性的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即将王国进行分割,削弱其力量。
贾谊
起初文帝犹豫不决,但是两个诸侯王的叛乱让他坚定了打压诸侯势力的决心。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趁文帝亲征匈奴之机,起兵叛乱,但兵败自杀,济北王被除;公元前174年(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后被贬于蜀地,结果死于道中。这两个诸侯王的叛乱预示着诸侯王与中央政权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为此,文帝采纳贾谊的意见,开始广封诸侯,从而达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以加强中央集权。
三、削藩策是导火索
景帝即位后,虽然诸侯王经过文帝的打压,但势力依然强大。中央与地方诸侯王的矛盾本就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再加上文帝的打压,使中央与地方诸侯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于是,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景帝谋划削藩。
晁错
公元前155年(景帝二年),晁错正式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利用诸侯王犯错的时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地。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公元前154年,削楚王刘戊的东海郡和赵王刘遂的常山郡,以及胶西王刘昂的六个县。随后景帝又与大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此事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吴王刘濞担心其封地被削,便联合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济南王以及淄川王起兵造反,掀起“七国之乱”。
四、影响:
“七国之乱”虽然很快被周亚夫带兵镇压,但它带来的影响却值得我们注意。那么,此次叛乱究竟产生了那些影响呢?
1、同姓诸侯王的势力遭到致命打击,经此一战,景帝收回了各诸侯的边郡归朝廷所有;2、将地方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收归中央;3、禁止诸侯王过问封国政事,使诸侯王的政治影响力大为削弱;4、削减王国官吏,改称王国的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等官职。总之,“七国之乱”反映出郡国并行制的不足,而“七国之乱”的平定,使诸侯王的权力被削,沉重打击了地方诸侯等分裂割据势力,使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政权。这也标志着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解除,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汉武帝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条件。

走吧小奕
是西汉御史大夫晁错削藩引起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西汉时期,诸侯国和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了。很多诸侯国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比如刘濞在自己的地盘上煮海造盐,还私自铸造铜钱,俨然一个国中之国。太子的老师晁错多次向汉文帝上书请求削藩,但是汉文帝都不予理睬。
汉文帝死后,太子即位,是为汉景帝。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他多次揭发诸侯们的罪过,然后将他们的封地削掉一部分。有的诸侯国被削掉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封地是诸侯的命根子,一下削掉那么多,骄横惯了的诸侯都恨死晁错了。后来晁错的父亲也来劝晁错停止削藩,但是他也没有听!
后来,吴国、楚国等7个诸侯国以诛杀*奸臣*晁盖为名造反,史称*七国之乱*。这些诸侯提出只要把晁错杀了,他们就会罢兵。汉景帝竟然相信了他们的话,下令把晁错给杀了。晁错当时正穿着官服办公,糊里糊涂地就被拖到刑场处死了。
晁盖死后,将军邓公回朝汇报战况。汉景帝就问:*把晁错处死了,诸侯们罢兵老吗?*邓公是捶足顿胸地说:*吴王为了造反,暗中都准备十多年了!他们早就想造反,只不过拿晁错当借口罢了。*邓公说:*晁错当初是对诸侯们过于强大感到忧滤,所以才把诸侯的封地削减下来给朝庭,这是万世功业啊!这事刚施行他就被杀了,内堵忠臣之口,外替诸侯们报仇了。我认为陛下做错了*。汉景帝面有愧色地说:*你说对了,我现在觉得很遗憾啊。*

热热热
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变乱导火线是,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景帝因很惶恐,先从袁盎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治今河南商丘),为景帝之弟梁王刘武所阻。至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奇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统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海边生物
汉景帝初年,志在削藩,吴王刘濞联合楚国等七个小国叛乱,史称七过之乱

季研
应该是晁错的削藩令,这是导火线。

小狗喵喵
表面上看是晁错引起的,其实是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想通过削藩加强王朝的权力。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诸侯国虽仍然存在,由于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其实际地位已与汉郡无异。诸侯王已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也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liailing_
汉高祖刘邦在铲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的过程中,分封刘姓子弟为王,去接替空出来的王位,那就是同姓王。同姓王起初只有九个,后来逐渐增加,传到汉文帝刘恒的时候,已经增加到二十多个,其中领地最大的有齐、楚、吴、荆、燕、淮南等。这些王国所领有的土地,合起来占了西汉帝国土地的大半。皇帝直接统辖的地区,仅仅只有十五个郡,并且这十五个郡当中往往还有列侯和公主的领地,真正属于皇帝能管辖的土地,也就只有十个郡左右。
刘邦生前认为同姓王都是他的兄弟子侄,是靠得住的,可是事实上同姓王势力大了照样也会造反,要来夺取皇位。汉景帝时候的七国之乱,就是同姓王想来夺取皇位的一次严重叛乱。
早在七国之乱以前,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和六年(公元前174年),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已经发动过叛乱,因为叛乱的范围比较小,很快被镇压下去了,影响不大。比这两次叛乱更早一些,吴王刘濞也已经在准备叛乱了。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二十岁的时候被封为吴王,掌管东南地区三郡五十三城的封地。他倚仗自己封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量采铜铸钱,煮海水为盐,蓄积财富。他为了收买民心,宣布免除封国内的赋税,并且招降纳叛,拚命扩张势力,准备用武力推翻汉朝的中央政府。
汉文帝立自己的儿子刘启为太子。不久,吴王刘濞把他的儿子送到长安来,名义上是陪伴太子一块儿学习、玩耍,实际上是送个儿子到皇宫里作抵押,迷惑一下汉文帝,表示他并没有谋反的野心。太子刘启和刘濞的儿子都很喜欢赌博,两个年轻人火气都很旺,赌着赌着就会吵起来,有时候甚至还动手打架。有一次,两个人又打起来了。太子刘启顺手抄起赌博用的木盘,扔了过去,一下子就把刘濞的儿子给打死了。刘启派人把死者的遗体送回吴国去安葬。吴王刘濞看到儿子的遗体,先是大哭一场,接着怒气冲冲地说:“我和当今皇上是同一个爷爷的孙子。我的儿子既然死在长安,就应当在长安的皇陵里安葬,为什么要送同来?”他派人把儿子的遗体又送往长安,硬要在皇陵里安葬,用这种要挟的手段向汉文帝示威,并且从此以后,他就假装有病,不再到京城里朝见皇帝,更积极地准备造反了。
古代风景画鉴赏对于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王国叛乱事件,一些拥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大臣和官吏,都感到事态严重,应当迅速谋求解决的办法。有个叫做贾谊的大臣,曾经给汉文帝上书,指出当时王国势力过于强大,犹如一个人犯了肿病,一条腿肿得像腰那么粗,一个指头肿得像一条腿,应当赶快医治才好。贾谊认为医治的办法最好是分割诸侯的王国,削弱他们的力量,力量小了,也就不会造反了。太子刘启的管家晁错〔晁cháo〕,也跟贾谊有同样的看法,建议汉文帝削减王国的领地,分散他们的力量。汉文帝明知他们的建议都很好,可是觉得时机还没有成熟,不能太性急了。他只是在齐王刘侧死后,因为没有儿子继位,才把领地最大的齐国分成了六个小国,又把曾经发动过叛乱的准南国分成了三个小国。
古代山水画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在四十六岁那年去世了。太子刘启做了皇帝,就是汉景帝。汉景帝任命自己的管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又一次建议削夺王国的领地。他对汉景帝说:“吴王因为儿子被打死,假装有病不来朝见天子,这种狂妄的行为,按照古代的礼法应当杀头。现在他不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横,应当趁早削夺他的领地。”汉景帝说:“削夺他的领地,他造起反来怎么办?”晁错说:“削夺他的领地,他要造反;不削夺他的领地,他也要造反。削他的地,他早一点反,危害小一些;不削他的地,他晚一点反,准备得更充分了,危害就更大。”汉景帝认为晁错说得有道理,就开始实行削弱王国的措施。他先从其他几个王国下手,先把楚国的一个郡、赵国的一个郡和胶西国的六个县削减下来,划归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吴王刘濞看到汉景帝已经削了三个王国,下一个就要轮到他了,决定用武力对抗。他联合了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印〔áng〕、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一起出兵,于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起兵的名义是“清君侧”,就是要求杀掉汉景帝身边主张削弱王国的晁错。这当然是一个借口,实际上是吴王刘濞纠集分裂割据势力,想要夺取汉景帝的皇位。汉景帝一方面派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等分头率军应战,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战事扩大,真的把晁错杀了,借以缓和七国的敌对情绪。汉景帝虽然杀了晁错,可是吴楚七国仍然没有停止军事行动,还是一个劲儿的向西北进军。
古代风景画鉴赏被汉景帝派去平乱的太尉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很善于用兵。他接受平乱的任务以后,对汉景帝说:“楚国军队很剽悍〔piāo hàn〕,跟他们正面作战很难取胜,应当断绝他们的粮道,才能制服他们。”汉景帝批准了周亚夫的作战计划,周亚夫领兵出发了。
军队来到霸上,有个叫赵涉的人拦住周亚夫的马车献计说:“吴王刘濞占据的地方很富饶,他招兵买马,想要造反已经很久了,这次您出兵去征讨,他一定会在半路上山势险峻的地方设下埋伏,袭击您的队伍,所以您千万不要从老路行军;应当走蓝田,出武关,直奔洛阳,走这条路虽说远一些,路上要多花一两天时间,但是走这条路出于吴王他们的意料,他们一定没有防备,等到您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以为您是从天而降的。”周亚夫接受了赵涉的意见,大队人马从右路直奔洛阳。
赵涉的建议果然起到了出奇制胜的作用。周亚夫率领的大军很快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使得联军的粮食供应发生很大困难,士兵由于饥饿,纷纷逃散。周亚夫乘机发动猛烈进攻,把吴楚七国联军打得大败。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带了几千人冲出重围,逃到长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他想去联合东越兵卷土重来,可是周亚夫早已悬赏一千斤金子购买他的脑袋,所以东越人不但不帮助他,反而乘机杀了他,把他的脑袋献给了周亚夫。至此,历时约三个月的吴楚七国之乱,终于被平定下去了。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战胜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从此,汉朝才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社会才进一步得到安定,经挤和文化的发展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小乐
吴楚七国之乱是由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针对西汉朝廷的一场叛乱!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是晁错的削藩册,这触动了各大诸侯王的利益!
发动叛乱的七国诸侯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其中吴王刘濞是刘邦二哥的儿子,楚王刘戊是刘邦弟弟的孙子,赵王刘遂是刘邦第六子刘友之子即刘邦之孙,其他四王皆是刘邦长子刘肥之子!
诸吕之乱后,刘恒以旁支入继大统,而长房刘肥系列后人却无缘皇位,这为日后刘肥系四大王叛乱埋下伏笔!吴王刘濞的儿子刘贤入朝,在陪伴当时太子刘启时,两个小孩玩耍博弈时产生冲突,皇太子用棋盘杀了吴太子,痛失爱子,这让吴王刘濞一直愤愤不平!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作为皇帝的老师向皇帝推削藩册,以解决朝廷和诸侯王日益扩大的矛盾!他们先后找理由削去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的封地!朝廷削藩的举动引起吴王刘濞的极大震怒!遂与胶西王密谋反叛朝廷,二人分头联络其他几路诸王!不久朝廷下诏削去吴王豫章郡和会稽郡,吴王震怒,立刻杀掉朝廷所置2000石以下官吏!聚众30万,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正式反叛!

Noah’s
吴王刘濞,虽然说是他带的头,但是我觉得即使他不带头,还会有人,因为统一和分封必然是对立的,朝廷要进行统一,必然会触及到诸侯王的利益,那么诸侯王必然会反。我们看看七国之乱的大致过程:
贾谊上书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兵反叛。六年(前174年),又发生淮南王刘长谋反事件。
不久,文帝接到一封来自梁国太傅贾谊的上书。他所上书即著名的治安策。顾名思义,即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贾谊以杰出政治家的敏锐目光,透过歌舞升平的表象,看到国家潜藏的巨大隐患。
贾谊所说“可为痛哭者”指的就是诸侯王问题。贾谊形象地将汉朝比喻为患了“大肿”病的病人,小腿粗得跟腰一样,指头如大腿,如果不及时治理,必然危及生存。对此,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即广分诸侯王子弟,将诸侯国分割成若干个小国,削弱其国力。文帝虽深以为然,但同时认为坚持清静无为的国策更为重要,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晁错上书,建议削藩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晁错上书,建议削藩。当年,齐王刘则死,无子。文帝借此机会,于次年重封齐王、淮南王时,将齐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履践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
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值得一提的是,长沙王吴著也死于这一年,由于无后,封国被废。汉朝最后一个异姓诸侯国随之消亡。
景帝即位后重用晁错,两年中连升两级,任御史大夫。晁错是激进的改革派,提出许多改革措施。景帝三年(前154年),他再次建议削藩,上书洋洋三十章,矛头直指吴王刘濞。
刘濞的骄横文帝时,吴王刘濞太子入朝,与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一起饮酒、博戏。吴太子与刘启争博道,刘启一怒之下,拿博局砸死吴太子。刘濞由此怨恨朝廷,称病不朝。文帝最初想治他的罪,但最终还是隐忍下来,并派人安抚他。然而,文帝的宽大却被刘濞视为软弱,其行为更加骄横。
更令朝廷不安的是吴国强大的国力。吴国东面临海,可煮海盐牟利。境内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有铜山,刘濞派人铸铜钱,号称“吴钱遍天下”。因有这两项,吴国富埒天子。刘濞依仗其财力竭力笼络百姓,不收赋税,甚至出钱雇人替百姓服朝廷的劳役。这一切不能不令朝廷忧虑。
晁错强烈建议削藩他认为吴王迟早会反,“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的话令景帝十分震动。此时,恰巧楚王刘戊进京,晁错便列举他的罪状,建议处死他。景帝便以楚王、赵王、胶西王犯法为名,削减了三国封地。
削藩触动了诸侯王的根基。刘濞知道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准备起兵反叛。当朝廷削夺吴国封地的诏书一到,刘濞率先在广陵起兵,打出“诛晁错”的口号。六国纷纷响应,史称“七国之乱”。
小结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使得它所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模式带有浓厚的试验色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延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如果汉初统治者不能很好地解决统一与分封的关系问题,对于后世的影响显然不可估量。然而,汉王朝毕竟是继秦之后的第二个统一帝国,无论是秦帝国治国的经验和教训,还是完备的官僚体制和统一的观念,都被作为丰富的遗产保留下来,对秦汉之际的人们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初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以其智慧,花费百余年的时间,终于完美地解决了统一与分封的问题。终两汉四百余年,诸侯王问题再也没有成为困扰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
在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分封制尽管还一直存在,但已无足轻重,郡县制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主流。它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行与不断完善,为建立“上下相维,轻重相权”的行政体制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与分封制不同,作为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支柱,郡县制对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笑语嫣然宝宝贝贝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INSPIRE刘璐
吴王刘濞

smruan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