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哪一部科幻电影既有文艺感,又有深度的作品?求推荐一部?
myy
双子杀手:│:先锋战士李安
这是我一次在影院体验高帧的电影。说实话,会不习惯,眼睛接受信息的能力有点吃力的感觉。看个电影都觉得好累。上次有这样的感觉还是在看《环太平洋》的时候。
我看的是60帧的版本,在周边我没有找到120帧的版本来看。确实是相当的新鲜,首先画面亮堂了很多。能看到很多的细节,高晓松评价:如果看电影是向窗外看风景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是从窗子里探出头来参与现场了。那场双子对决到摩托车追逐的戏,就像在自己眼前发生的一样。第一次看电影有了参与感。男主角的痛感,就像在你的面前发生一样。
最让人震撼的是加特林机枪扫射的镜头。以前的枪战片是让人感到热血,感到浪漫。而这个镜头则是期望和平。现代武器太让人害怕了。燃烧的子弹在3D的效果下,清楚的飞舞着,肉眼可见的一地狼藉和子弹时间,让人感觉到心惊肉跳。逼真的体验感让我不自觉的躲避“枪林弹雨”,也特别揪心两位主角的生存情况。
李安是一个特别喜欢去探讨人性的导演。人的痛苦、困惑,都来自每一个人与自己“我”的关系。有东西方文化的冲撞,有家庭伦理道德的思考。这部影片则是他一直以来的“父子关系”这种家庭核心情感的思考。当然这次技术上的新尝试又是一次对观众考验的角力。
前面说的技术革命,相信观看文字的朋友们还是一头雾水。我来解释一下:电影目前的帧数是:24帧/秒。这个速度是能让人的眼球将静止连贯的画面感觉运动起来。如果帧数越高,则画面越清晰,动作越清楚。早在2016年,李安就尝试了120帧的拍摄技术,可惜是当时舞台的场景比较多,只能感觉到画面亮堂了许多。仅此而已,没有感受到高帧带来的冲击感。而这部影片则是李安继续尝试 数字人物 + 高帧 + 3D 的终极结合,全方位地呈现这部“自己追杀自己”的动作科幻片。
120帧过于完美,所有演员、景别在电影镜头下纤毫毕现、展露无余。高帧看这样的影片才叫过瘾。摩托追逐戏中,两人在布达佩斯的摩托追杀戏,不仅动作劲爆,视角上第一和第三人称的不断切换也很有味道。最主要的,镜头快速运转,车速不断提高,在60/120帧下观看酣畅淋漓。即便是高速动作,中远景镜头里的周围建筑、路人也都一览无余,清晰入眼。
还有一项新的技术,就是数字造人。这项技术在卡梅隆手里运用的较多,他拍了阿凡达,阿丽塔等一系列这项技术的影片。但是李安制造了一个鲜活的数字版威尔·史密斯,让他跟真人威尔·史密斯在现实场景中进行长时间的对戏。最特别之处就在于这里,一个演员同时饰演年龄跨度大的两个角色。完完全全实现了真实明星克隆版的全片数字化。”数字造人“的影像历史到李安这里已经登峰造极,真假难辨。李安的难点在于对表演者百分百的视觉捕捉。这是凭借演员自己的表演、动作和能力,去创造出的真正丰富的表演。计算机校准脸上所有的跟踪点。然后通过之前的影像在电脑进行数字空间上的计算转换,在虚拟形象上重构整个面部和表情细节。所以影片里,年轻的杀手才拥有了除了如假包换的皮囊外,还有了丰富和变化的表情、情绪。数字人物呈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惊叹技术可以使影像以假乱真。
这部影片实现了李安的三个技术理想,1.3D;2.高帧;3.数字造人。而这三个理想他是通过三部影片来实现的。3D技术是他在少年派奇幻漂流中实现的。高帧则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次的数字造人。创造了惊人的视觉奇观,科技的呈现令人叹为观止。把这三者完美融合和包装,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全新观影体验。这也是李安一直在说的,必须提升制作级别,因为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数字人类,我们将一个会呼吸、有生命力的年轻威尔·史密斯放在了画面里。数字人物可以让观众体会两个角色矛盾点与共存体的微妙。李安坚信要把电影制作推进到21世纪,他在拍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是,数字电影需要做到更真实、更沉浸、更加充满人性。他是一个总能够打破视效界限的人,他竭尽所能地想为观众提供独一无二的观影体验。所以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好看”的动作科幻片,影片依然饱含着李安对“人”的探讨,更深的内核东西也等待着我们一起去发现。
李安以新的技术来拍摄电影,会让很多人不理解,以他目前的成就,完全可以躺在他的功劳簿上划水了。为什么还要在如此艰辛的去开垦一条新的道路。以自己下次没有导演工作做为赌注。他挖掘人性魅力,突破技术极限,作为一名探索者,从《少年派》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直走在电影技术前沿,为观众带去一次又一次的全新观赏体验。甘愿成为一名先锋战士,为电影行业打下一副新的天地,如果不这样,则涉及到电影行业的生死。他值得让人尊敬。他不会停留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只会不断革新。
推荐指数:
个人评分:
好片指数:
小昱碎碎念
《流浪地球》
中国科幻风暴《流浪地球》席卷全国。虽然这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但以口碑爆好,豆瓣评分超高,票房超神的姿态刷爆全网!
看完此部电影,我最大的感触是:如果这世间没有了太阳,带来的后果将有多么可怕!小到“地球围绕太阳转”无法在使用一般现在时,地表温度达到-83℃。大到地球停转,物种灭绝,家园毁灭,人类只能生活在地下城里,城市消失等等
就如电影里所说:之前大多数人只关心钱,很少人关心环境,人们只以为这场灾难只是一场山火,一个物种灭绝,一座城市消失,直到这场灾难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才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那时以为时已晚,如果有一天这场灾难真正降临到人类的头上,想想我们有多大的几率才能像电影里一样可以逃离?
记住!记住!记住!人类属于自然,但自然不属于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简介,希望你们去看看感受一下,当自己是里面的角色,好好感受一下。
夏香
(机器侠),,春心荡漾!
【来看看@无敌多么寂寞浮尘的视频】复制这条信息$€88qHv€Unm6QQ€$后打开西瓜视频观看视频
虹彩妹妹
黑客帝国三部曲。
蕾丝_我回来...
个人推荐,盗梦空间
场面层层叠叠,假假真真,真真假假,影片剧情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
xiqiqq
大家好,我是小窝看电影,专注电影解说,很高兴回答题主的问题!
看了这么多说电影,有深度的文艺科幻片不少,其中我比较欣赏的是银翼杀手2049
1、不管是电影的背景音乐还是整部电影的镜头设计,色调布局都可以说是大师级的水平,视觉上让人赏心悦目。其中的细节更是多到你要屏住呼吸的看才能感受到,与其说是电影,不如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欣赏。
2、虽然枪战,飙车场面高燃,高科技手段让人天马行空,充满科幻色彩,但是这部剧的内核却是文艺片;
剧中K以及所有复制人想要成为那个独特的人,不仅是需要实质性地被证明自己有人性,有爱别人的能力,更是需要证明自己是人,曾经被人爱着,这种爱与被爱的能力和感觉,是存在的意义。
K渴望爱与被爱,想要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真正的或者。 然而存在的意义,不是需要外力去证明,别人去肯定的,而是需要自己承认自己,肯定自己。
3、电影的节奏很慢,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慢的很合理,慢的让人感觉倒了诗意,剧情很简单,题材格局也不大,不用取烧脑的猜想。
总体来说银翼杀手2049算是小小的打破了常规,创造了科幻大片的小小奇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后喜欢小窝答案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小江
我给你推荐的是《流浪地球》,为什么呢?我的回复如下:
1.大家都知道美国人的电影一般都会给人一种对亲情守护的一种感觉,基本上男人表现出来的对家庭负责,对国家的忠诚等等!我们来看看《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正式通过利用电影的表演艺术来反应人民为生活升华和表达,充满文字色彩!
电影表现出了,当地球即将遇到毁灭性的灾难。人民为了活下去,与时间赛跑!通过人类的努力,给地球安装上了行星发动机,让地球前往新的家园。在前往新家园的旅途中人类遇到了即将毁灭的情况,当拯救人类与失去亲人相遇,你会怎样选择?电影不正式表达了舍小家为大家吗?
2.这部流量地球同时也让中国科幻电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部电影充分说明了咱们中国人也可以制作出好的科幻电影,让中国科幻电影有了新的出路,电影投资要注重电影质量制作,而不要去注重明星大碗的片酬。正式因为吴京开启了演员低片酬的时代。让中国电影看到了出路吗?
所以这部电影非常有文艺感和深度。以上回复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天选道怨
诺兰《星际穿越》
沙尘肆掠末日,曾为宇航员的男主角参加了航天局的计划,为了自己的儿女,想找到其它宜居的星球。他将技术传达给了女儿,拯救人类的不是他,而是那个继承者,已经很少看到这么诚恳表达的电影,主人公库珀和女儿墨菲的父女情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他必须在与儿女重逢以及拯救人类的未来之间做出抉择。全篇也在表达着一种"末日"情怀:无论你信仰什么,爱是唯一的答案。
在片中,科学家不断告诫宇航员,我们必须面对的两个现实:一个是太阳系的任何东西,都救不了我们;另一个是,为了拯救人类,拯救自己的孩子,我们必须离开地球,踏上穿越星际之旅。因为,“我们的命运远在天际。”这种“离开地球、探索太空”的思想,在各类科幻作品中由来已久,它符合当下地球因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而不堪重负的现状,也符合科技的发展潮流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因此,这种科幻设定,本身就比超级英雄打怪兽,更能给我们共鸣。
影片里也没有英雄,虽然时常有人提醒着这是“为了全人类”的计划,主角在穿过整个星系后,仍然只是一个父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而出发,为了回到孩子身边而归来。整个世界安危关在一个小女孩的书房里,给人的感觉却竟是本该如此,理所当然。
guony
饥饿站台电影讲述上层人吃饱喝足,中层人勉强维持体面,下层人骨头都舔不到,所有人性之恶都被激发出来,只能人吃人,0层的管理者从上往下看,看不到地狱到底有多少层,目之所及的上层大家过得都挺好,所以对自己的工作还挺满意,甚至充满自豪感。底层人民用生命传递的信号,他们完全get不到真实的含义
简简单单232441
你好,我是星哥,作为科幻迷的我很高兴回答这个提问。
我选择的电影是:【星际穿越】
该电影讲述的是地球因环境恶化,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仰望星空,放纵想象力和灵感的迸发,而是每日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倒数着所剩不多的光景。在家务农的前NASA宇航员库珀接连在女儿墨菲的书房发现奇怪的重力场现象,随即得知在某个未知区域内前NASA成员仍秘密进行一个拯救人类的计划。多年以前土星附近出现神秘虫洞,NASA借机将数名宇航员派遣到遥远的星系寻找适合居住的星球。在布兰德教授的劝说下,库珀忍痛告别了女儿,和其他三名专家搭乘宇宙飞船前往目前已知的最有希望的三颗星球考察。
他们穿越遥远的星系银河,感受了一小时七年光阴的沧海桑田,窥见了未知星球和黑洞的壮伟与神秘。
在浩瀚宇宙的绝望而孤独角落,总有一份超越了时空的笃定情怀将他们紧紧相连。科幻无论怎样惊险,环境无论怎样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怎样都不会割断。
片尾戳中泪点,当穿越回来的124岁的库珀却和普通中年人没啥区别,所有人看他都是陌生人的眼神,库珀的女儿墨菲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库珀轻轻指指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墨菲立刻明白这个中年人就是她的父亲,会心一笑,宛如一个小孩。独属于父女两跨越时空的亲情,在整个科幻爆炸的影片中定格,是那么的温馨和动容。
好了,通过我的讲述不知道你认同这部既科幻又文艺的电影吗?你又喜欢哪部电影呢?
flavia
《盗梦空间》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玛丽昂·歌迪亚等主演的电影。每次看的感觉都不一样,很有深度,会令人忍不住再反复观影,剧情很新颖,拍摄手法也很独特。
梦中梦自有梦中梦,谁说梦中没有梦?今天,这部电影就让你知道梦中也有梦,而且还不止一个,同时也让你怀疑自己的智商。
《盗梦空间》这部电影讲述了柯布和他的团队,穿梭于各个梦境盗取别人的机密、财富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好看、创新的电影(别人说的),自己看什么都看不懂,就看他们,刷、刷、刷弄来弄去,最后回来,我看得自己眼睛都有幻影了。看完后我大脑“砰”的一下短路了——一片空白,大量信息飞一样地奔入我的脑中,使人头痛欲裂,却又无法解答,真想马上拿出手机看电影解析。天呢!地呢!太难看懂了!我这IQ只有50的小脑子,快炸了!所以这部电影你要IQ300才能观看,不然——会短路!
使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便是柯布了。他应该也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筑梦师,可因为妻子不能再筑梦。他给团队请的筑梦师的入队条件也太变态了吧!两分钟内画一个迷宫!我估计那名新筑梦师的第一反应便是——大哥,你逗我呢!不过她也真是奇葩,还真给画出来了,好像还是一个圆形的。更可怕的是后面的梦境,被改的简直就像哪位大师画出来的不可能的图形一样。比方说:你正在上楼梯,却去到了二楼的墙壁上,这个墙壁却又连着隔壁房间的天花板,让人琢磨不透的还是结尾。
他到底有没有回到现实世界中?我认为是的,他回来了,虽然他可以用陀螺来辨别,但最后这个导演不给面子,搞事情,不多留个几秒看看陀螺到底倒了没。所以我们必须另找线索——戒指。没错,就是戒指!他这个东西在梦境中是出现的,但在现实中是消失的。
原以为,电影对观众的触动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触及眼球和耳膜,以完美的视觉修养和听觉体验愉悦观赏者的视听神经;第二层,触及大脑,富于逻辑的思辨剧情不断引发观众的思考;第三层,触及心灵,用深处传达的哲学理念直击观看者的内心,最终达成在精神上升华的效果。然而在欣赏了两遍电影《盗梦空间》后,我意识到导演在试图迈向更深的一层——触摸我们的潜意识。
《盗梦空间》上映后,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一部分观众被电影紧凑复杂的叙事逻辑绕晕,热衷于在网上寻找影片背后的各种答案;另一部分观众则自信掌握了该片的全部真相,用一个又一个惊人的解读把影片推向了无限可能;而对电影主题的深度剖析,更是多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商业电影,展现出了其在影院之外强大的生命力,好比影片当中的意念植入理论,一个简单的想法被植入潜意识,会如同病毒一样在你的脑海中迅速扩大和传播影响。当你为这部电影转起思想的陀螺,开始思考影片当中的逻辑是否存在问题,怀疑我们的现实世界是否真实可靠,并且沉浸在这些问题中欲罢不能,导演对你的意念植入就已经完成了。
作为拍摄悬疑片起家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有着自成一派的拍摄风格。如果把悬念电影比作猜谜,大部分导演更加侧重于谜底的巧妙与颠覆,用一个足够震撼的结局来弥补前期创意和拍摄技巧上的不足。而诺兰则是侧重于谜面和解谜过程设计的少数派,作为好莱坞叙事流的先进典型,以其诡谲的故事剧情和精巧的镜头剪辑而著称。经他拍摄的电影,故事通常散发着强烈神秘气息和叙事张力,情节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被逐渐推向高潮,看得人大呼过瘾。
不管你是否接触过他的电影,都无需顾虑自己是否能看懂这部《盗梦空间》。相比以前诺兰电影在剪辑手法上的天马行空,《盗梦空间》显得更加平易近人。多线叙事被合理的安排在剧本所创造的梦境世界中,原本难以拼接的各个剧情碎片,因为场景间的巨大差异而变得异常清晰。观众所要做的,就是上紧大脑的那根发条,紧紧跟随电影的节奏,接受前期细致讲述的各项设定,享受其后多重梦境交叉演绎带来的视觉快感和无穷乐趣。
阿旭A_XU
【星语心愿之再爱】温情守候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接下来说一说我的真实感受。
其实我很喜欢看文艺类的电影,因为它没有太多炫技的特效和玄幻的故事,而是以真切的情感来跟观众交流,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星语心愿之再爱是一部异时空的科幻爱情剧,虽然是科幻剧,但却真实体现了恋爱中的细节,从校园时光到都市职场,每一段爱情都备受考验。
一场无法触碰的爱恋,一个女孩和智能程序的隔世情缘
该片讲述一位程序员(王传君饰)用生命为异地恋的女友编写一个程序“”王鹏鹏8.0”。本来以为这是一个关于异地却在程序完成时不幸去世,然而程序还在继续运行保护女主,因为它有了男主的情感和记忆,它的指令是保护亦男,关心亦男,最高指令爱亦男(董维嘉饰)。
其中最感动的片段就是当女主走在街上淋了雨,王鹏鹏(程序)想去保护女主却触碰不到,它用程序给路人发信息:
这个女孩是我一生的最爱 ,当我能为她撑伞时,我没去做,好心的人,你能帮帮我吗?
星语心愿之再爱影评:连一个拥抱都无法给予,却是这世上最爱你的那一个,就算命运一定要让我们生死相隔,也要找到一种方式回到你身旁守护你。
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eugeneyuy
艾利之书
1.People had more than they need. We had no idea what was precious and what was wasn't. We threw things that people would kill for now .
人们拥有的东西用不完。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才值得珍惜。我们将那些现在人们会拼死争夺的东西随意浪费。
2、I walk by faith, not by sight.
我根据信仰判断方向,不是靠眼睛。
以上这两句台词出自2010年上映的电影艾利之书由艾伦·休斯与艾尔伯特·休斯两兄弟一起导演,一部以末日来临为题材的科幻片。
不过和《2012》《后天》以及《独立日》这些大片相比,这部电影它走的不是说地球如何的遭受毁灭,人类如何的去反抗,而是说以“信仰”为影片的中心,讲述灾后的人们,寻求信仰的自由。
电影的主人公叫作艾利,他在臭氧层被破坏后活了下来,可是世界已是一片苍夷,太阳烘烤着大地,物种几近灭绝。为此,有人就认为说是宗教信仰毁灭了人类,于是就大肆焚烧《圣经》。而艾利,凭借着神给他的呼唤,让他找到了那一本唯一的《圣经》,并且神告诉他说,只要往西方走,就可以解救人类。
于是,靠着每天诵读《圣经》,他走了整整30年,一直往西。当然,他之所以可以在30年中活下来,全然是因为他有着超强的武艺,当然,还有他不与他人为敌的品性,能避则避;而在食物上,他不像一些狠心的人类,把人分来食之,也就是所谓的人吃人,他只是捕杀猎物,例如天上飞的。
当然,一部影片不可能就这样平平淡淡的。
某天,他到了一个小城,城里有一个老大,因为他拥有着人力资源以及水资源,所以城市里的人都很怕他,纷纷在他的打压下过活。
其中,城主就信念说,只要找到了《圣经》,那他就可以借此统治人类,所以,他也就一直派自己的手下去寻找书籍。可是他的手下都是没有学问的人,带回的都是些杂物,而那些杂物还是
从路边抢来的,可见,当时的城,持强凌弱。
通过威胁酒吧女招待索娜拉,城主知道了他有着他想要的那本书,所以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抢。随之而来的,也就是一场追逐赛。
不过这一次上路的,不只是艾利一个人,还有索娜拉。因为她发现,她已经爱上了这个执意要去西方的人。
在路上,他们走到了一对夫妇家里面,进去后他们才知道,那夫妇两人也是靠着食人肉过活,所以当即他们也就想要离开,可是不想的的是,城主已经追到了房子外面。
而交火的结果是,夫妇死了,城主以索娜拉威逼艾利交出《圣经》,可是哪怕他已经交出去了,依旧是没有免过那一枪。
不过,艾利并没有死,再之后索娜拉也从城主手里逃了出来。因为城主已经拿到书籍,所以也就没有再追。
后来他们两人也就真的找到了希望。
回到城主的镜头,费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是拿到书了,不过那却是一本盲文书,他不识。
从某种层面上也就告诉我们说,不管你付出了多少,只要你是不怀好心的,那都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显然,最后他的手下也是纷纷抢劫了他的酒吧。
而这部电影,最让我欣赏的,也就是那第二句台词。
虽然说这只是单方面的在指艾利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往西方走,也没有人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说,他的方向到底对不对,但是咱们可以看出的是,他的坚持和他对信仰的态度。
而第一句台词,它表现出来的就是教育我们要应该怀有感激之心,珍惜拥有的一切。
所以,艾利之书,也是信仰之书,希望之书。
熊猫_1981
我推荐一部既有文艺感又非常有深度的科幻电影太空旅客。
影片一开始,在一艘移民外星球的太空飞船上,由于飞船故障,男主(一个机械师,技术移民星球11号的小人物)突然被唤醒,还有90多年才到达目的地的他一个人玩遍全飞船后,尝试了所有的办法进行自救,最终实在孤独无聊到没有动力活下去。然而一次偶然,他发现了美丽的女主(纽约作家),看遍所有她的作品和资料后,在自我纠结之后,下定决心,在自私和自我生存的本性推动下,还是把女主唤醒,作为他的生存下去的动力。女主醒来之后,两人顺理成章地谈起了恋爱。期间男主女主十分的快乐。然而好事不长,女主发现了事情真相后,大发雷霆,盛怒之下,斥责男主的自私。
这时飞船故障突然加剧,舰长也被唤醒,但却命不久矣,他告诉男主和女主是飞船的能量核心出现了故障,之后就去世了。全船舱5000人面临毁灭,男主和女主2人联合起来维修飞船。不料的是有一处排气装置需要在船舱外部手动打开,男主为了让飞船继续飞行下去,更是为了让女主活下去,毅然决然的飞出飞船,进行维修。
男主被飞船动力核心喷出的炽热的火焰推出很远,就要永远地漂浮在太空中时,他向女主道歉,并请求他的原谅。女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猛然抓住了男主太空服上的牵引绳将他救回了飞船。最终女主选择原谅了男主,并且一直陪伴着他。
影片最后,飞船成了他们两个幸福的家园。
整部影片看完之后,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想象力和脑洞,科幻与唯美艺术的结合,两位主演的演技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影片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各种族各阶层之间的相互融合,期望社会的大团结。可以从男女主角身份差异上看出来。男主是技术工人,女主是大牌作家,享受待遇一个是普通乘客一个是VIP乘客,这两类人最终走在了一起。
渴望各阶层融合,无歧视无偏见提倡社会正能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