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章是哪篇?
夏七喜
谢邀请: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之一,在长期形成的灿烂文化中,文学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散文《尚书》和最早的《诗经》分别产生于公元前十四及十一世纪,这些不朽的文化和传世巨著,在世界上也是被公认为是东西方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文学、特别是盛唐时期,是文人辈出的时代。如我们每个公民都知道的,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关汉卿,曹雪芹这些伟大的诗人,作家,还有无数其他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在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的作品,都能堪称为时代的经典,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巨匠。
在那个时期产出的作品,由于作者本身的处境、历史背景不同,思想表达的方式、写作表现手法也不可能大径相同,拿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感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不能随意评说,哪篇好哪篇不好。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是对作者的不尊,对历史的不敬。就是亵渎古代文学。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家庭历史背景,“三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作品也有它的政治性和立场性和服务性。
毛主席说过:“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而服务,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大众所利用的。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去评判,它就是鲜花,站在腐朽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去欣赏,它就是毒草!这就是政治立场上的评判标准。
wangyiqiao
我认为是诸葛亮写的“前赤壁赋”
offenbach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著名篇章流传很多。作家也是璨若星河。先后有李斯,屈原,贾谊,司马相如,曹操,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关汉卿,王实圃,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蒲松龄等等。总的脉络是先秦以散文见长,各种诸子百家的散文都是经典著作。在这些散文中本人最爱李斯的谏逐客书,其次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也是我的最爱。先秦诗歌《诗经》里收录了三百篇,具体作者不详。先秦诗歌最爱屈原《离骚》;两汉以赋见长,本人最爱曹子建《洛神赋》,两汉诗歌以曹操短歌行为压轴之作;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不管在诗歌还是散文上都首屈一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耳熟能详,再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爱莲说》;唐朝国力鼎盛,诗歌也达到鼎盛时期。唐代诗歌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儿不再赘述。作品当最爱诗仙的《将进酒》;宋朝是出文豪的时代,词作这种文学形式空前繁荣,但最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在宋代也是上乘之作层出不穷,犹喜前赤壁赋;元代是曲和杂剧盛行时代,王实圃的《西厢记》里“碧云天,黄叶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婉婉转转,教人肝肠寸断;明清小说当推四大名著,中国人妇幼皆知,《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在我心里是不分伯仲。
小可公主
无论古今,最优秀的文章也应该是最引起轰动效应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最具轰动效应也是最优秀的文章,当属西晋左思的三都赋。
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秀名作太多了,今天传世的,都应该是最优秀的文章,如古代一些文人的作品,都广为流传,引起轰动,如王维的送元三使安西、白居易的《长恨歌》、王安石的明妃曲等,但这些文章,其轰动效应远远没有达到最为轰动一时的——左思的三都赋。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他家世寒微,发愤读书,才华横溢。晋武帝泰始八年 (272年),其妹左芬以才选入宫中,他们全家也由山东临淄迁至京师洛阳。他思摹二京 而赋三都。晋书·左思 传描述道“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左思在三都赋序言中写道:“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以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约至咸宁末年(280年前后),左思撰成三都赋,也就是对三国时魏、蜀、吴三都各赋一篇。
这篇大赋写出之初,并不为时人所重视。后来,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 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认为可与两都赋二京赋鼎足而立成三。于是皇甫谧为之作序,张载、刘逵、卫权复为之作注。至此,三都赋名声大振,人们争相传抄,洛阳全城为之纸贵,由此“洛阳纸贵”也成了典故。
因此,放眼古代所有文章,能引起这样轰动效应,并因一篇文章引起万人空巷、争相传抄而致全城纸贵而供不应求的,唯有三都赋。
Davidfox
无他,唯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足以流芳千古,光耀万代!
wenghuili
谢邀。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好的文章更是多如牛毛。但如果非要选择一个号文章,我会选择岳阳楼记。原因有二:
一、中华文化向来以统一、和平为主调,强调家国情怀,“家天下”的概念自夏朝就有,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这种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主流,也是历代被文人雅士作为最高情趣的追求。宋朝是一个干强枝弱的朝代,纵使文化达到高峰,但外患连年不绝。在此背景下,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了改革,名为“庆历新政”。但改革遭受顽固派的反对,最终失败,而范仲淹也因此被贬与河南邓州。而此时的范仲淹虽被贬谪,但仍然心系家国,心系大宋江山,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更能看出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和宏图志向。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体现其古仁人之心,不以外部条件变化而动,坚定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就文章本身艺术性而言,确系一篇文学佳作。虽名为岳阳楼记,却不以岳阳楼为大景,而重点描写洞庭湖的美景和气象变化,其中也不乏佳句。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等等,既写出洞庭美景,又借景抒情,暗喻大宋江山的风雨飘摇,亟需拯救,体现出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
最后,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读读岳阳楼记,感受一下范仲淹的华丽辞藻,以及伟大的家国情怀。
365086305
佳篇很多,恕在下才疏学浅,无法取舍
Rella小晴
要知道中国有五千的历史,在国家统一的千年征战中,涌现了不少的军事家。其兵家之首当属孙武,又叫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代不详。他一生久经战阵,写下了《孙子兵法》这一不朽的文章。这篇文章问世后,就对我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思想家韩非就说,境内皆言兵,藏孙武之书者,家家有之。三国时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箸深矣。唐太宗李世民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他说观兵书无出孙武。这部书在世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隋朝时就被日夲遣唐使带回了国。以后被翻译后,流传到全世界,被公认为第一兵书。
该书共十三篇,书中开宗明义,首先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认为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是战前要仔细衡量的五个条件。国家政治是否修明,人民与国君是否一心一意,这关乎到人民能否与国家同生共死。其次他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对此,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一书
,中说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孙子兵法,还揭示了不少军事规律和作战原则。如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再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决的方针。其次孙武又提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他是说不经过交战而能使人屈服,这才是最好的。接着他又提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避之。可见我红军在井岗山反围剿的战斗中不正是用了这种战法吗?总之《孙子兵法》不但用于军事,在商人经营中也是致胜宝典。72年我国在汉墓中又出土了《孙膑兵法》。这是我国又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的可贵,在于他的兵法箸作中,非常强调人的作用,他说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他认为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没有不可战胜的敌人。大概这就是我们英勇的志愿军,以劣式武器打败美帝国主义的原因吧?……。
Danur
首先这篇文章要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其次名气要有,不能是野文。再者要有一定作用,积极向上,振奋人心。至于辞藻,要骈散并存,不过分华丽,也不能太朴实。首推吕蒙正寒窑赋。
自先秦至明清,古代中国创作出了无数的美妙华章。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流行体裁。先秦的散文,汉赋,南北朝乐府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章之中,优秀的作品实在很多。但是我要推荐的这个寒窑赋的确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作者吕蒙正是状元出身,文采斐然。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劝诫太子,就是以后的宋真宗。首先它的目的达到了,宋真宗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果然谦虚好学了不少。它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吕蒙正从年轻时贫苦到后来入朝为官的人生经验总结。以骈文的形式列举了诸多古人的典故与经历,说明了一个看似因果循环的人生思想,但实际上是劝导太子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这篇文章用典颇多,非深厚文化底蕴者不能写。当然也有一些明显的漏洞,所以有人说它是古人依托吕蒙正的名声所写的。但是不管是谁写的,它都配得上千古奇文的名号。
在文体上,它大体采用的是赋的形式,工整对仗。但是又不如汉赋那样词藻华丽。所涉及的历史典故有很多。如果是历史典故掌握的不到位的人读起来会有点困难。当然,它其中也有不少的典故漏洞,这也是后人认为它不是吕蒙正所写的依据,吕蒙正饱读诗书,不会犯那么低级的错误。
不管怎样,推荐一下这篇寒窑赋。相信会起到激励的作用。
zoecyj
锦绣文章百万篇,
群星璀璨五千年。
文明华夏浩如海,
薪火英才代代传。
梨窝浅笑
感谢提问!
——按照我的理解,历史上最出众的文章之一,必不可少三国时期,曹子建(曹植)所著《洛神赋》。
这篇文章,虚构叙述作者与洛神的邂逅和彼此爱慕,洛神的完美形象刻画,人与神之间飘渺虚幻的爱恋……最终是因为人神殊途,不能聚合,产生了无限惆怅和悲悯,又伴随着无奈和遗憾。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这段描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词句,令人百读不厌!细细揣摩其中意境,不得不佩服作者之壮美华丽的文采!此文也不愧传颂千年不朽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