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著名作家路遥与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
clear_zero
路遥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著名作家。路遥小说的代表作是中篇《人生》和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前者被改编成电影,后者荣获茅盾文学奖,受到的评价是很高的。但也应该承认,由于路遥的创作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其现实主义水准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巜平凡的世界》全景地描写了改革初期一方城乡的社会人生状况,反映了中国农民特别是年青一代摆脱贫穷落后和城乡差别追求新生活的人生经历,故事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场面状阔,不失为具有现实主义力度的扛鼎之作。
但是,如果把路遥的小说放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耒看,它还是有历史局限的。这种局限性主要是因为,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经济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刚刚从旧体制中挣脱出来,因而缺乏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进程在基层城乡还波及不深,开放意识还不强烈,因而路遥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人生並不处于当时的时代中心。作者在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方面也有历史局限。
yeats7
与一个时代互相呼应,让人们记住根脉曾经的脉动
shawn927
谢谢邀请!
关于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
我始终对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保持沉默,原因只是因为作家写这部小说被累死了。对一个付出生命代价留下的成果,无论他是一座建筑物或是一部作品,包括完美与否,再说三道四总觉得有点不厚道……但现在网上既然有人屡次重提这部小说,并把它与贾平凹的《废都》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并列,那我就说上几句。
《平凡的世界》比《废都》正面、励志的多,而且寄托了部分人士,尤其70后打拼者们的理想和情结,这是事实。但若比之于《白鹿原》,差距还是很大的,两者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本质,必须是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虚构也必须建筑在生活逻辑可能有的基础之上!
《平凡的世界》的最大败笔,就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打工者与省委书记女儿恋爱的描写!面对一个官本位的现实社会,这种构思、描写,尤其特意渲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荒唐无稽的。中国过去的社会生活中不会有这种侥幸,后来的现实里更不存在这种可能!只是一种空想,或曰自作多情,甚至是作者一种一厢情愿“聊斋”式的意淫。
有人说路遥真实生活中就曾和一个高干子女恋爱过,最后这个女的回到了北京一个新闻部工作……因此,这个情节还是比较真实的云云。但我仍要说,即使路遥真有过这么一回事儿,那还不是上世纪80年一度重视知识分子重学历的社会氛围,加上路遥当时那点“作家”光环的晕轮效应!而且很快就时过境迁,价值观变味儿……后来的社会,演变在金钱、权势的冲击之下,一切幼稚的幻想,虚幻的感情,日益招架不住且支离破碎,最后完全被排除在人们,尤其当事人的考虑的和注意范围之外!这不但尽人皆知,而且事不可逆。路遥有过一次,也只能算是个曾经的特殊例子,是个偶尔擦燃一下,转瞬也不得不熄灭的火花而已!没有任何文学上的普遍性或典型意义。
这世界,无论现在还是过去,或许有王子偶尔看上灰姑娘的一时冲动,绝对没有公主青睐屌丝的持久依据;今日把写书的路遥等同于小说里看了几本书的孙少平,更加不伦不类。其思路,恕我直言,包括路遥的艳遇,仍然是“小生落难挨打最终中了状元……”又被招为驸马的陈腐套路!只不过作者入迷之后,总还算保持着一份清醒,知道这种杂耍是玩不下去的,只能让“公主”死掉……或如人言“公主”转回“京师”,留下穷小子咏叹一下瞎胡想、空惆怅的情绪罢了!
在中国,任何成功恋爱的最终指向都是婚姻,而婚姻,硬件前提必须是门当户对,没有这一点,必遭无情淘汰。这才是现实的,合理的,而合理的,才是能够存在的。这也是个哲学上的命题。当然,这种“合理”是合乎事理,不一定合乎情理,这一点必须指明。但现实主义文学不移的规则,必须是承认和尊重并反映现实,否则就是伪现实主义。
其实,路遥真正有价值和生命力的作品是他的《人生》,虽然仅是一个中篇,但情节描写是紧紧贴合于现实,看似平凡通俗的故事,却蕴含了城乡户籍二元结构对人感情的撕裂,以及青年人面对这种撕裂,其轻率选择行为造成的生活遗憾和后果,除了文学上的典型意义,也具生活中的警示意义。
wangmanjy
人有点机会主义,胸怀不够宽广,眼界不够高远,作品没有历史的纵深感,象不少追伤痕之风者一样,作品中不少地方,夸大失真,以偏概全,优势是可算大部头。
安静的活出自己
平凡而非凡,以非凡的文才描写平凡的世界,好像上视有曹可凡先生的访读,可凡先生有不平凡的评论。
用脸倒立的灵灵
书看过两遍,第两遍的时候意识到,写得没有那么好。
第一遍的时候其实很多地方是鼻子酸了、眼圈红了的,少平的坚持和困顿,晓霞的逝去,都让人为之动容。
看完书立马去找电视剧看,一开始觉得袁弘的少平太不像个农民家的孩子了,也觉得晓霞不漂亮,后来越看越顺眼,大概演员努不努力是能够看得出来的。(我觉得少安的老婆,吕一演得最好!)
第二遍有点带着审视的目光去看了,不仅看人物,还看故事、看情节、看细节、看文字。
首先文字太平实了,倒不是说要华丽飞扬,写实文学也无需如此,但平实就是有点生硬,外行话说,没有灵气,感受不到文字带来的舒服;
其次情节故事毕竟是有点太历史了,不过可以理解;
最后应该是路遥先生本人的情感倾注,在某些地方痕迹过重了。比如田晓霞的死我认为有待商榷,完全可以不死而更显分量。当然这里有作者本身的理想色彩,仅是一说。
弗兰肯斯泰因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与时代写作潮流格格不入的小说,它的写法传统。在当时来看,是陈旧的、落伍的、老实的,路遥写作的唯一参照系是柳青。路遥当时的写作被看成是文学爱好者的写作,当时的文学潮流是以郑义、余华、苏童等等先锋作家为主流的。但是路遥想用一个人的写作来证明他与文坛是不一样的,他要用一个人的力量来与时代朝流抗衡。
文艺少女卡个片要好好
他一个命运坎坷的人,他一生遭遇无数的不幸和苦难。他是一个用生命在写作的男人,他的作品影响了亿万青年。他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量级的作家。
说起他的原名王卫国,可能大家都很陌生,但要说到路遥,大家对他就不陌生了。他就是路遥。
当年为了写《平凡的世界》,路遥开始了长达6年的艰辛跋涉,到各地寻找素材,收集资料。他为了了解矿工的生活,他下到矿山和矿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写作,他经常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码字,吃不好,睡不好。甚至后来,他身体已经出现了不适,他还不忘书中人物的命运。他就是在透支生命在完成这部巨作。
1991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本是一件天地的喜事,可是路遥却很惆怅。因为他没钱到北京领奖。不得已,他只得打电话给他的弟弟王天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就是以王天乐为原型的)借钱。
他对弟弟说,自己作品过奖了,去北京的路费有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自己的获奖作品送人,他的钱不够,看弟弟能不能帮他想想办法。
在去北京的前一天,王天乐将借来的钱交到路遥的手里。临别时,他对路遥说:“今后不要再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
路遥只说了一句:“X他妈的文学!”这句话,道出了路遥心中的憋屈、愤恨。
那是他最后一次去北京领奖。没过多久,1992年11月,路遥因肝硬化去世,年仅42岁。
生前路遥留给亲朋的印象就是穷。路遥去世时留下的是:1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他贫困的身后,换来的是文学的巨大成功。他贫困的身后,换来的是文学的巨大成功。他的作品在广大读者群中持续产生着巨大影响力,他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量级的作家。
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100位改革先锋获得国家表彰致敬,路遥名列其中,是仅有的两名上榜的作家之一。
路遥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平凡的世界》这部不朽之作却一直在世间流传,依然在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努力向上,活得更好。
《平凡的世界》,在路遥的作品当中,是我最喜欢的。这是一部百万字的小说。第一次看完这本巨作后。我的内心的震撼,看完这部小说后我思考了很多的问题。
有不少人可能还没有看过这部原著,但是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应该很多人都看过。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很成功,社会反响也很不错。可是我觉得原著比电视还要好看,因为原著里面的很多东西是电视剧所拍不出来的。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很多人,有潘石屹、马云、贾樟柯等这样的名人在内的一大批读者。
马云说,在他艰难创业的时候,是《平凡的世界》改变了他,让他意识到,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潘石屹说,《平凡的世界》对他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它就像一面镜子,孙少平、孙少安两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和我完全一样。这就是十几岁时的我,到地里干活的时候不好好干活,想着最大的愿望就是从山里面走出去。”
看了《平凡的世界》,如今的年轻一代就能明白父辈们的那些不易和艰辛。有很多人说,这本书中有自己的生活的影子,他会让你认清世事,平静地接受磨难,接下来去勇敢生活,在自己无助的时候这本书给了激励。
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我看完《平凡的世界》,我的感悟就是,在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个人通过奋斗也可以改变自己命运,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物。我们在努力奋斗的同时也要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
《平凡的世界》给了你哪些感悟?这里面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