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古代中国,反间计屡试不爽?

提到的作品

[作品]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

孙武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最新跟帖
轩袁无戒

轩袁无戒

反间计,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即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进行攻击对方的计谋。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发现所谓的反间计总是屡试不爽,威力不容小觑,往往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决定了当时的历史走向。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为赤壁决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四大名将,秦赵两国各有两位,秦国一个反间计赵王换廉颇,致使长平之战40万赵兵被坑杀。后来秦国又使一个反间计,良将李牧被赵王杀,至此,赵国被灭不远矣。明末大将袁崇焕,可谓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克星,父子二人无法在战场上打败他,便离间明朝君臣。可怜崇焕身上3600刀,万人空巷抢其肉,一个民族的千古之痛由此而生。

历史上的反间计数不胜数,不断被重演,这是何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为何就这么难!呜呼!先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Jason_恩

Jason_恩

我是纵观历史2020,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反间计屡试不爽的原因其实就体现在人性的弱点,如果人和人之间有足够的信任,那么所谓的反间计自然被攻破了。

反间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条计谋,在三国演义中被多人使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反间计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假乱真迷惑对手,在迷惑对手的同时让对方高层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动,这样的情况下施行计策的一方将大大受益。


反间计虽然语源于南北朝《三十六计》之中,但是运用却比南北朝早了很多,在清朝文人结合了我国古代军事上的一些案例来编写了一部具有较高军事价值的一部兵书并广为流传。说到反间计在《三国演义》中被多次使用,而且每一次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来解析一下三国演义中经典的反间计,周瑜杀蔡瑁张允。

以《三国演义》中周瑜反间计杀蔡瑁张允为例子

周瑜施反间计取得的效果非常不错,在此背景下周瑜为了除掉曹操水师将领可以说巧妙得运用了曹操多疑的性格。原本是曹操主派遣周瑜老同学主动来问候周瑜却不料被周瑜利用了,周瑜故意在酒宴中和曹操的谋士蒋干对饮,并且假装喝醉,早早地将一封“机密”信封放在了蒋干能看得到的地方,信上写着所谓蔡瑁张允暗地里勾结周瑜的事情。蒋干也是一个“耿直”的人,一看这封信也没有怎么犹豫就交给了曹操,曹操一怒之下将蔡瑁张允斩首了。

分析一下周瑜为什么要施反间计,因为蔡瑁张允是最了解江东水师的人,对周瑜和江东来讲此二人是水战最大隐患。曹操在中原地区稳定之后骑兵步兵方面肯定都是身经百战磨练出来的士兵,但是由于没有打过水战对水战缺乏了解,再加上北方士兵不会游泳者居多,对曹操来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周瑜为了能让江东水师在和曹操的对抗中占据优势,不得不想办法将原先荆州水师负责人蔡瑁张允除掉。因为和荆州水师相比的话江东水师并不占优势,且蔡瑁张允两人同样善使水战,在水战能力方面应该不会差周瑜太多,从江东多次进攻江夏杀黄祖可以得出荆州水师也是很强悍的。

周瑜的反间计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最明显的作用显然是蔡瑁张允二将被杀,曹操水师都督改成了于禁和毛玠两人,这两个人因为没有指挥过水战周瑜是完全不用担心的,这也恰恰是周瑜所需要看到的局面。周瑜的反间计实施是赤壁之战取胜的基础条件之一。

如果曹操能对蔡瑁张允信任有加的话,周瑜自然不会得逞这个计谋。所以反间计的威力来自于内部的不信任,尤其是上司对下属的不信任,是造成反间计屡试不爽的主要原因所在。

如果认可我的答案,请关注一下我

飞来寺

飞来寺

在古代是人治,君王就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而巨大的权力导致了君主的极端自私,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而不信任周围任何一个人。一个国君若是本身精明还好,可惜绝大多数君主都是昏暗之人,猜忌身边的大臣是这些人的通病。而所有臣下中,君王最不放心的就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因此一旦有对其不利的风声传出,国君就往往宁可信其有,先下手为强,将其除去,所以反间计才能屡试不爽。

lhcola

lhcola

这个……不是说反间计成功的特别多!而是成功的案例呢,能够把它说出来,不成功的案例基本上也不会去说!

这个可能是记载历史的一种通病吧,但对于历史的官员来讲,其实记录这个历史也挺困难的,你方便这个朝廷里面的人,对你记录的这个历史肯定十分上心!不停地想知道你到底记录了什么样的历史,并且有的甚至还想给你改了!而那些发生的比较龌龊的事情,一般来讲也不会跟你透露,所以呢,记录历史的史官通常来讲都是,由下一代的人进行归类整理,把前面一代的人给整理出来了,以后这个历史才算是正统的历史!

反奸计其实就是派间谍!间谍这个事情的,如果能够成功,那胜利的一方肯定会对这种手段大肆宣扬,如果失败了,那使用这个手段的一方肯定也不会去多说什么!

还是老样子,讲个故事吧,乐毅的祖先乐羊曾经是魏国的将军!他率领军队去攻打中山国,在三年以后终于灭了中山国,本来以为他的功劳很大,他想去魏王的身边去领赏!结果魏国的国君给了他一封书信!不对,应该是抬了一筐书信出来,这一筐书信全是在这三年里面弹劾他的书信。

好问题就来了,当时是哪些大臣写了书信在谈和这个乐羊!遇到间谍最基本的处理方法有两个,第一隐秘处理那就是这个人先不把他的间谍身份给暴露出来,秘密地把它给处理掉,这个呢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第二呢就是公开处理,但是得要销毁他的痕迹!

从各方面来讲,间谍这个东西理想留存下来,他完整的信息除非这个计谋能够成功,否则这个间谍就是一个见解,他的一生永远都见不到光!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间谍使用失败的案例有没有,也有,比如说战国时期替秦国修建郑国渠的那个郑国!他就被人调查出来是间谍,本来应该秘密处理的事情,结果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书信,转而他成了秦国的代言人,为什么我修正国旗是替秦国赢取利益,所以秦始皇就同意了!这个失败等于没有失败,为什么她就是过去修郑国渠的,回过头来秦国还替他做了宣传,所以他这个间谍虽然说任务失败了,但却能够名留青史,可其他的那些间谍呢?

他们做什么事情什么事情都没有做,然后就被人发现是个间谍,(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最后直接把他给处理掉,这不是说看心情,这纯粹就是流程,就是这么做的!

对于古代的这些国家来讲,每一次作战肯定会派出那么几个间谍,至于能不能成功这是另外算的事情,但是大家想想万一有一个间谍能够成功啊,那带来的利益可不是训练那些间谍所需要的资源那么简单!所以间谍的批量生产和大规模的被别人发现,最后很多间谍打了水漂,这种事情交战双方都懂,也没有把这种事情当回事,反正你当间谍的那一刻起,你就要做好放弃一切的准备!

至于说那些反奸计有的被发现以后,基本上就是当做谣言!这一点的就有点儿像在这之前的曼德拉效应一样!大家把这件事情说的沸沸扬扬,把曼德拉说成是什么国家罪人啊,说成是什么南非的千古罪人之类的事情,但是等到事情结束之后呢,社会舆论分析过了以后呢,大家又不会承认,之前说这个曼德拉是国家罪人的人是自己!

谣言就是谣言,风一刮,然后就什么都不剩了!

肥彦要戒甜食

肥彦要戒甜食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反间计。早在《孙子兵法》的用间篇就提出了“间”在作战中的重要性,在这里他说过“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到了《三十六计》,将反间计归为其中: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使用反间计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以敌方之间为己方所用,故布疑阵,让他上当,最经典之战例莫过于蒋干盗书。另一种就是在对方主要将领对自己构成威胁时,通过散布谣言,勾结敌方大臣等方式,而分化离间敌方,战国的李牧,宋朝的岳飞,明朝的袁崇焕都可以说是因为反间计而死的。

反间计可以使用奏效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方面就是实施反间计一方要巧妙的布局,使得对方相信,而另一个条件就是对方本身就对被施计者有所怀疑。这两个条件无论缺失了哪一条都不可能完成。

接下来,我就来说一说为什么反间计为什么总能够被成功利用。

从人性的角度上来看,反间计的成功,恰恰体现了一种人性中的丑陋,那就是缺乏信任。反间计之所能够成功,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了信任。如果都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反间计根本就无法施展。

但在权力的驱使之下,人性有的时候是最空洞的。为了牢牢的掌握手中的权力,统治者只好不信任任何人,尤其是那些掌握兵权,有能力造反的人。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军队,与外部的敌人而言,这些内部的隐患显得更为直接,“无情最是帝王家”。为了维护权力,于是他们变得多疑,纵然是忠心耿耿的人也不能完全被他们信任。

能力不足,蒋干盗书这个故事出自于《三国演义》,并没有历史记载。掌权者之所以不信任掌权的将领其根本原因就是本身的能力不足,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掌控了大臣。其实,大家看看历史就可以发现,大多冤杀大将的君主本身的能力就存在着不足。不仅他的能力不足,如果仔细发现我们就可以知道,往往在衰败之时更容易发生反间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国家趋于败亡,统治者无力挽救,他们担忧统兵将领会和敌人联手推翻自己。

其实在小编看来,反间计之所以能够使用成功其实和军队制度也是有关系的。兵权,我们其实可以细细的品味一下,凡是被冤杀的将军手中都掌握着兵权。兵权是要分开来看得,什么叫掌握兵权,那是既掌握兵,又掌握权。对此我想解释一下,掌兵与掌权其实是要分开来看得。部队的将领在一般的情况对部队是进行训练,管理,但是没有调度部队的权力。可在国家遇到危机的时候,统治者会把调动部队的权力下放到将领手里,这个时候将领就对部队有了实质控制权。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兵权。一个掌握了兵权的将领,如果他所管理的部队本身就具有非常强悍的战斗力,自然会引起统治者的忌惮。可这又是一个死循环,而这种死循环就促成了反间计屡屡得逞。

这么看来反间计能够得逞的原因大家应该就明白了,兵权的掌控使得君主忌惮,国家的动乱又使得主将不得不掌握兵权,而权力的无情又泯灭了人性。当人性泯灭,君主多疑,将领可能会威胁君主统治的时候,敌人的反间计就得逞了。

风过荒原

风过荒原

反间计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兵法三十六计之一,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喜欢用此计消灭敌国强国,还借敌国之刀除其猛将灭其江山。既消灭了敌国又灭了强敌一箭双雕,故反间计在历史上占了重要地址且屡试不爽。

瞌睡团子

瞌睡团子

反间计是三十六计之一,它的核心是“疑”,使敌自疑从而作出误判,自乱阵脚自斩手足,成功事例在史上不绝于书,如战国田单反间乐毅燕王,近如明朝崇祯中皇太极反间计杀袁崇焕,自毁长城。此计既用疑,它的成功是使之疑,基础其实是中计者的不信任,如果被反间双方,能够做到完全信任,反间计就难以奏效,而它的大行其道,屡次奏捷,说明人心叵测,信任之难。

反间计的成功范例层出不穷,他对施计者的要求并不高,重点落到针对对象的猜疑态度,猜疑越大越容易成功。比如陈平万金离间楚君臣,亚父范增和霸王项羽,二人一老一少,相从于事业初兴,一路走来历经风波,而陈平仅仅用浅显的认错人的方式,故意作出姿态表明厚待范增使者而轻视项羽使者这样的举动,就引起项羽对范增的疏离。这固然有用计的原因。核心则是项羽长期以来的孤傲自大,轻视他人的性格,以及与范增在如鸿门宴等事的意见相左所致,本来二人已经貌合神离,陈平的反间计才得以成功。

陈平的事例是利用项羽使者这一中间人,达到反间。比较精彩和经典的反间计,却是演义小说上的,毕竟现实中要运用到如此得心应手,难度极高,所以在书上出现。如三国演义的周瑜利用蒋干说客身份,把他一步步推向曹操的反面,从而借他的刀杀了江东水军的心腹大患张允蔡瑁,由于此计运用到极致,几百年来为人所津津乐道,演绎出三江口、蒋干中计等剧本,蒋干也成为白痴的代名词,虽然史实上的蒋干风流倜傥不下周瑜,依然无补于间,史实人物被演义人物代言了,这也说明这一节反间计运用得极为成功。

反间的重点是利用敌人或其他力量的人来达成目的,从孙子兵法来解释,是指利用对方的间谍,给敌人制造假情报以达成目的,它与离间不同,借助的是敌人对己方间谍的信任,从而创造机会,传递假情报过去。如崇祯杀袁崇焕,中间人就是脱逃的太监,而袁之死,却是由于崇祯早就对他心存不满,反间才得以成功,所有用间之计,四两拨千斤,这个四两,就是信任度。既然人与人之间的绝对信任不存在,反间计就能大行其道。

木@心情

木@心情

反间计属于败战计,是敌强我弱或者势均力敌、敌方势力很强大的情况下,采用的策略。之所以屡试不爽,根本而言,还是反映了人性的弱点。那就是人性多疑,不相信自己的盟友或者部将、臣僚,彼此之间产生嫌隙,自相残杀,为敌所乘。

反间计也称为离间计,采用此计的前提是有“间”可离。如果敌人密不可分,那么离间计就无法使用。

这一计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就以曹操离间马超、韩遂为例,简单说一下吧。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拒曹操。

当时,韩遂的儿子、马超的父亲兄弟都在许都作为人质。

韩遂与马超的父亲,曾经是铁杆的兄弟,因为利益问题哥俩闹茬了,马超的母亲还被韩遂杀死。马超与韩遂是有杀母之仇的,但为了利益,马超不顾父亲兄弟的性命,对韩遂说:“我不要父亲,你也别要儿子了,我给你做儿子,我们一起对付曹操。”

韩遂就信了,联合马超抗拒曹操。

韩遂、马超首战就被曹操击败,马超就想划河为界与曹操议和,被曹操拒绝。马超求胜不得,就提出送子为人质,再次求和。

贾诩就建议曹操假意应允,麻痹对方,采用离间计,离间马超、韩遂。

结果马超中计,与韩遂翻脸,相互残杀。曹操见时机成熟,对关中联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

这就是典型的反间计,曹操之所以成功,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盟友之间缺乏互信,彼此之间存在嫌疑,让曹操有机可乘。

如果韩遂与马超之间是铁板一块,密不可分,滴水不漏,针插不进去,曹操就无计可施。

但以利益为目的结成的联盟,往往不那么牢固,常常经受不住考验。特别是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更容易引起相互猜忌,这是普遍的人性的弱点。

人与人之间,本来相互信任就很难。出于利益考虑及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一般而言,多长个心眼是没错的。普遍的信念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普通人尚且如此,作为带兵主帅岂能没有这个心眼。之所以马超被曹操糊弄了,并非是马超有勇无谋,是因为曹操太狡猾,假戏做得就跟真的一样,岂能不引起怀疑。

马超犯了一般人都会犯的错误,这是人性使然,也就是反间计屡试不爽的原因所在。


卧龙

卧龙

有个理论叫做“囚徒困境”,小时候暑假作业上就有过这个问题。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五年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二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十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由图可以,大家都不认罪,对大家最有利,谁都知道这一点,

但是,因为无法沟通,也不可能信任对方,他们心里都会想,

如果我抵赖,而对方认罪了,那对方免刑,我一个人20年。

如果我认罪了,对方抵赖,那我就可以免刑(都有侥幸心理)。

退一步,如果都认罪了,也不过是一人十年而已,比我二十年少一半。

我不相信对方能抵赖。

所以,都知道两人同时抵赖最优,但是,基于个人利益,我认罪最好,

反间计之所以能百试不爽,同样也是这个道理,都知道信任对方对集体利益最好,但是,都不可能相信对方,最后选择个人利益。

我不想听太多

我不想听太多

先有可说之人,后有可说之事。猜疑的种子本身就有,经过有心人加以催发,自然大计可成。

ilovemin

ilovemin

因为聪明太多,

血魂情

血魂情

反间计,三十六计之一,在古代战争中大放异彩,许多战争形势的扭转都是依靠反间计完成。

那么,在古代中国,反间计为什么能够屡试不爽呢?

我们先来看几个反间计失败的案例。

燕昭王礼贤下士,得良将乐毅,乐毅接连攻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想要离间燕昭王、乐毅君臣,甚至蛊惑时为太子的惠王,诬陷乐毅有谋逆之心。燕昭王勃然大怒,鞭打太子,并向乐毅赔礼道歉,乐毅深受感动,誓死为燕昭王效力。
乐毅的祖先乐羊,曾效力于魏国。乐羊率军攻打中山国。有人用反间计劝说魏文侯,将乐羊换掉。弹劾乐羊的进言,足足装了两大箱,但魏文侯不以为然,依旧将乐羊委以重任,乐羊也不负所望,消灭了中山国。
我们再来对比几个反间计成功的案例。

同样是乐毅,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惠王记恨乐毅,而乐毅又久久不攻下即墨,田单又派人离间燕惠王和乐毅。有人告诉燕惠王,乐毅想要自立为齐王。燕惠王不满,要求召回乐毅,乐毅自知惠王居心叵测,逃去了赵国,而田单也因此成功收复齐国全部城池。项羽有谋士范增,屡屡击败刘邦,让刘邦头疼不已。刘邦向陈平请教,陈平便以反间计除掉范增。陈平买通楚军散布谣言,说亚父范增没有被封王,心存不满,想要和汉王刘邦联合。之后,项羽使者来到汉军阵营,陈平故意撤走美味,用粗茶淡饭招待了楚国使者,并说,我以为你们是亚父范增的人,原来只是项羽的人。项羽知道后,不再信任范增,范增生气之下,决定告老还乡,结果死在途中。
我们总结一下反间计能够得逞的原因吧。

燕惠王之所以换掉乐毅,除了昏庸,更多的是乐毅功高震主,而且从表象看已经没有多大作用,毕竟齐国只剩两座城池便会灭国。而燕昭王时,情况不同,燕昭王需要依靠乐毅来一雪前耻。乐羊也是如此,魏文侯需要乐羊来讨伐中山国。反间计多用于敌方占优势的情况下,若敌方本身处于劣势,那么反间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毕竟在这种情况下,君王怎么会将自己的救命稻草推开呢?反间计得以实施,也许并不是君王的过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领兵在外,拥兵自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这也是反间计能够成功的一种间接原因吧。

饼饼不想离开

饼饼不想离开

反间计利用的是对方内部矛盾。除非你的势力内部没有矛盾,否则,反间计都可能成功。

octobre

octobre

第一,制度问题:古代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君父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作为君主肯定是无法容忍自己的臣子对自己不忠的,哪怕只是谣传

第二,通讯落后:一旦实行反间计,由于通讯落后,臣子无法及时向君主陈明及解释,君主也无法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等到一切调查清楚之后,可能时机已过,只剩下后悔了

第三,人性问题:我觉得人性决定了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一个人无法真正对另一个人产生真正的信任

猪在飞C

猪在飞C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解答。

小司马讲史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反间计,所谓反间计指的是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之后,又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进行攻击对方。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将都擅长使用反间计,从而除掉对手,获取战争上的胜利。在历史上,三国名将孟达就是被人用反间计除掉的。

孟达原为蜀将,后来投靠了魏国。曹丕死后,曾获重用的孟达倍感失落,整天郁郁寡欢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了解到孟达的情况后,假意许下承诺,如果他愿归降,可以不计前嫌,他以前犯下的错可以不予追究,并且还能获得重用。孟达得到消息后,兴奋异常,意欲率兵归蜀。也许是高兴过了头,他不小心泄了密,被一个与他不和的将领告到了司马懿那里。司马懿听说后,心里也是一惊,他知道孟达能征善战,是一员实力悍将,此时投靠西蜀,无异于壮大了诸葛亮一方的军事实力,于是司马懿就写信安抚孟达,说他会在魏帝面前替他美言,给他加官进爵,让他不要有杂念。写完信后,司马懿就暗中遣军进讨孟达。后来,孟达兵败被杀,也纯属咎由自取。

曹魏名臣刘晔有评孟达:“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而西蜀名臣费诗对孟达也是差评:“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

在西蜀和曹魏都不受欢迎的孟达,被人用反间计除去,死不足惜。其实在历史上,被对方用反间计害死的名将数不胜数,比如袁崇焕、斛律光、白起、李牧、岳飞等。

在历史上,为什么反间计屡试不爽呢,这里面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由于麻痹大意,致使关键的信息被对手轻易得到,尔后被对手加以研究利用。

2.古代的军事将领忠君思想较为浓厚,他们明知道是对手设下的圈套,却不敢在帝王面前冒犯龙威。

3.在古代行军打仗中,要想获胜,拼的就是智慧。使用反间计,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也是许多名将乐于使用反间计的原因。

4.在古代,人们没有手机、电话、电脑,信息不是很通畅,有时候关键信息的核实需要一段时间,这就给对手可乘之机。

zzlaozhaod

zzlaozhaod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