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未解之谜,让人事后想想是最为匪夷所思的?

郑州中州国旅小才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李小龙和儿子李国豪的英年早逝,留下了许多疑惑,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美籍华人,祖籍广东顺德。他在家中姊妹兄弟中排行老四,分别是:李秋源、李秋凤、李忠琛、李振藩、李振辉。产科医生玛丽•格洛弗在李小龙出生时,给他起了一个英文名字“Bruce Lee”。
李小龙拜师叶问学习咏春,同时还精通多种拳术,在这些武术的基础上创立了截拳道,成为该门派的宗师。李小龙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华武术推向了世界,让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后来许多的功夫明星,都是站在李小龙的肩膀上继续发扬光大。
20世纪70年代的李小龙凭借精湛的技艺,在电影市场如日中天。由他主演的电影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武斗不断刷新票房记录。1973年,李小龙回香港继续拍摄死亡的游戏时,死在了女明星丁佩的房间,李小龙猝然去世的消息,成了报纸、坊间热议的焦点。
关于李小龙的死因,最被认可的是他经常超负荷训练,对身体的损害特别大。有人向他推荐了一种叫“肌肉震荡机”的机器,用来进行肌肉复健和放松。这种机器长时间使用,会损伤大脑中枢神经,缺乏专业知识的李小龙却忽略了所产生的伤害,造成脑水肿。李小龙身感不适,在丁佩家中喝了一颗药丸,就昏迷不醒。超负荷训练,脑部水肿,药物刺激,年仅33岁的李小龙猝然离世。
除此之外,李小龙的死还有谋杀、误杀、自然死亡等多种说法。
如果说李小龙的死还有线索可寻,他的儿子李国豪的死却迷雾重重。李国豪在李小龙死后,也走上了演绎的道路,他继承了李小龙的衣钵,传承了李小龙的武术,但死神也悄然降临到李国豪的身上。1993年,李国豪在拍摄《乌鸦》的过程中,被道具枪射出的真子弹击中腹部,失血过多而死亡。
关于李国豪的死,有说法是道具师管理枪械不善,误将真子弹装进了道具枪里面。香港导演于仁泰透露,李国豪曾在好莱坞大道买下已故影星艾罗尔弗林的故居,预示着他的死和房子有关。
李小龙、李国豪父子被安葬在西雅图湖景墓地,两人墓碑紧挨。直到现在,关于他们二人的死仍旧迷雾重重,匪夷所思。

MEIL
1948年初,陈诚在东北吹的牛都被解放军一一打破了,尤其是新五军陈林达部被解放军突然全歼,更是让东北战场的国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陈诚在东北待不下去了,只好换人,于是千挑万选之后,校长的五虎将之一卫立煌又奉命出山,来到了东北,主持东北战局。
特赦1959中王耀武曾经评论校长说,他是连一张卫生纸都舍不得扔的性格,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对。校长对东北的战略价值始终是有所怀疑的。抗战结束后杜聿明力主进军东北,校长就很犹疑。四平之战后,杜聿明力主北上追击攻占长春,校长却要求停在四平就可以了。而在新五军被歼灭以后,校长到东北和廖耀湘谈话时表示,又一次准备放弃东北。
校长之所以有这个意图,是因为他认为东北战场局势已经难以扭转,与其将六七十万国军葬送在东北,不如将这些部队撤入关内,退守华北,确保华北。毕竟这时候国军在关内虽局面被动,但局势还没有到不可逆转的时候,所以他想放弃东北,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寻机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扭转局势。
但卫立煌到了东北却毫无这个意思,既不出兵救援长春,也不按蒋的计划将部队向关内撤退,而是将兵力向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据点集中,并且到处宣称,沈阳兵工厂自产武器足够使用,沈阳周围可以产高粱米,足够东北国军食用,所以只要坚守东北,再训练三十万部队,东北战局就有办法,有出路,毫无放弃东北的意思。
蒋虽然想放弃东北,但是却不肯自己提出,本来是想另找一个人来提出这个方案,为他背锅,没想到卫立煌和他的想法完全不同,既不救援长春,也不向关内撤退,而且和廖耀湘,范汉杰都闹得很不愉快。这时候蒋才有些后悔了,但是木已成舟,为时已晚,他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辽沈战役就开始了。
解放军进攻锦州时,蒋要求廖耀湘全力救援锦州,并要求华北派出兵力东进增援锦州,意图当然不完全是增援锦州,而是希望能在锦州好好打一仗,然后乘势将部队拉进关内,退守华北,稳住华北局势。但在这个问题上,廖耀湘始终不肯配合,卫立煌又支持廖耀湘的意见,这就让蒋非常尴尬了。
后来廖耀湘终于奉命增援锦州,却在辽西水网地带徘徊不进,锦州解放后蒋仍然要求廖耀湘兵团西进和侯镜如兵团夹击锦州,意图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冒险将廖耀湘兵团撤入关内,把卫立煌丢在东北算了,但廖耀湘还是不解风情,拒绝执行命令,因为他想的是直接从营口撤走,而不想去锦州附近冒险。
关键时刻又是卫立煌同意了廖耀湘的意见,于是廖耀湘兵团向南转向营口,结果在半路上被解放军包围,这时候因为廖耀湘的指挥部被打掉了,各部队乱了,四十九军郑庭笈直接和卫立煌联系,卫立煌又命令郑庭笈直接撤回沈阳。也就是说,卫立煌实际上也不支持廖耀湘南下营口,而是想把部队留在沈阳,但却没有明说。
所以,廖耀湘在辽沈战役期间的表现始终让人很费解,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反正他既不愿意增援长春,也不愿意增援锦州,又反对直接放弃东北,这就成了不战不走不降的局面。也是因为东北国军在辽沈战役中始终缺乏统一指挥和行动的统一方向,最终导致锦州率先被解放,廖耀湘兵团以意外的形式全军覆没,沈阳和长春不战而降,东北也就全部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