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为什么都比较短命?
艳阳天
这个问题的根源,要从东汉末年讲起。
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经济的壮大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它是封建专制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小农们,也就是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生产资料的自耕农,他们是国家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政府则主要保护这些分散封闭、缺乏自我保护力的自耕农。彼此关系之间的融洽,成为了封建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从战国以来,到两汉的兴盛期,政府无不将保护、培植小农经济作为基本的国策,“锄豪强,抑兼并”、“扶弱农、保国本”是秦汉以来封建统治者及士大夫们的共识。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运动和经济特点恰恰相反,进行着反方向的发展道路一去不复返。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在这段时期里不断遭到破坏二导致萎缩、乃至解体,豪强地主经济则日益壮大。这两种对立的经济自东汉以来就开始了加速相向发展。
“富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数,徒附万计,舟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这番出自东汉三大政论散文家仲长统的话,虽有夸张之辞,但也足以说明东汉后期豪强地主经济已经初具规模。而豪强经济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小农经济的破产、萎缩,因为豪强地主经济主要是靠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与人口而发展的。
小农经济的萎缩,也就意味着国家掌控人口的力度,财赋税收也开始逐步递减,而活不下去的流民以及豪强地主隐匿、挟藏的土地、人口则呈现递增的势态。
这种情形,到了东汉末年已经趋于失控,汉末大乱后,天下户口减耗,十之存一,袁绍的儿子袁谭都督青州时说:“虽有万口者,著籍不盈数百,收赋纳税,三分不如一。”刘备屯樊城时,诸葛亮说:“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可见,汉末自耕农破产、脱籍是非常严重的,这些脱籍的自耕农要么成为流民,要么成为豪强地主的奴婢、依附民,流民最终也被豪强地主们所控制,最终形成地主豪强的地方保护主义之下的军事力量。
东汉的结束,虽然源自黄巾起义,但黄巾起义很快就被镇压,各地豪强实力的政治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吸纳流民,组成强劲的军事集团。三国鼎立实际上就是诸多豪强集团斗争的最后结果而已。
三国实行屯田制,虽可以招抚大量流民,但这毕竟不是秦汉以来的安抚流民使之成为自耕农的做法,实际上是把屯田民变成了国有农奴,屯田民们对土地没有所有权,而是在严格的军事编制下接受管理,当时的屯田民规模很大,以曹魏为例,屯田民约为125万人,当时的编民却只有66万户,443万人口,屯田民占了全国人口近三分之一。
缺乏自耕农经济的三国时代,自然屯田会随着西晋的统一而遭到破坏,虽然可能有一部分人归为自耕农,但流入私家豪强的更多。曹魏东吴当时施行复客制,也就是将大量的屯田兵民赏赐、划归给权贵豪强。赐民的同时还赐田,多的有200顷之多,而孙吴更是夸张,将整个县、数个县制编民及其土地全数奉送给了权贵豪强。
西晋统一三国后,并没有侵蚀江南豪强的利益,他们依然得以保存在东吴时代的所有政治经济利益。而西晋当时施行的是占田课田制,其实占田课田民也不具有土地所有权,其身份跟三国时屯田民类似,属于国有农奴。
西晋时,豪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政府除了分封宗室贵族,还讲国家数十郡的编户和土地奉送给贵族豪强,是的其他豪强“各以贵贱占田”。九品中正制下,官品决定了荫户(不许缴纳赋税的豪强依附民),决定占田的数量。
可以说,三国以来,对自耕农经济轻视、肆意破坏和对豪强地主经济的放纵,虽然有自东汉以来已成气候的客观现实的无奈的承认和妥协,反过来说又势必助长这一势头的发展。在这种政策导向下,一面是“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另一方面是自耕农相投于豪强地主,以求庇护。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封建专制政权是不可能稳固的,政权的动荡、国家的分裂,社会的不安是有着必然性的。
首先,自耕农经济萎缩导致了国家的虚弱,财富、兵源、徭役的全面萎缩;使得西晋以来诸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财政拮据、兵源困乏等问题。
其次,豪强地主经济的壮大,使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从而危害中央集权专制政治。虽然作为大地主的豪强地主势力不能完全割据裂土,但又用各种方式、参与、控制集权政治,显示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
强大豪强地主势力对抗政权、干扰控制政治永嘉之乱,东晋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特别是在南方相当的强大,他们的强大实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实力雄厚、占地广、拥有众多依附人口,一家拥有数百户、数千户依附人口在历史上其他时期都是非常少见的,而在这一时期却较为普遍。豪强地主的一切政治军事活动都是依托于这种雄厚的经济实力,每逢天下将乱,这些豪强们就散家财以募集私兵造反或以资产扶助某一政治势力。
2、中国的豪强地主虽不及西欧封建领主那样土地广、人口多,但它利用宗法关系,团聚本宗族组成相当大的宗族势力,从而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当时一宗接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这些强宗们往往以豪强为宗主,甚至在豪强的组织下共财共居,实力相当强大。
3、地方豪强普遍拥有地方武装。东汉末年以来,豪强拥有私人武装乃至合法是普遍现象。“部曲”就是专指豪强武装的。南梁时夏侯夔“有部曲万人、马两千匹”。每逢政局变化,豪强地主们便自领部曲武装蠢蠢欲动、或自保一方。或割据一地、或起兵作乱,或加入更大的豪强武装,以图政治野心。
这一时期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南朝宋齐梁陈的建立者们,要立国,首先纪要得到这些拥有部曲武装的豪强支持,是否得到豪强支持,也成了诸政权成败的关键,那些得到豪强支持而立国的豪强作为对支持者的报答,对支持自己的豪强采取政权分享的优待。
这一时期的豪强们,在政治上的野心和能量更大。豪强们凭借自己实力支持某一政治势力,从而在该政治势力得建政权后,换得参与政权、分享政治成果的回报。或者,凭借其实力及其它豪强对的支持,直接创建自己的割据政权或自家封建王朝。这便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动乱400年的根源,也是南四朝短命的核心原因。
穷的响叮当
宋齐梁陈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南北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了,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为什么每个朝代都如此短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士族集团力量强大,导致皇权衰落,继而夺得天下二 军事发展优先,因为是军事力量夺得天下,所以重武轻文,不懂得休养生息三 北朝威胁,社会不稳定四 士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加剧diana5wang
南朝上启东晋,下承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乱世,乱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这个乱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部争权夺利严重,主要是武将乱政,直接导致了宋、齐、梁、陈各朝更迭频频。
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这些开国皇帝无不是拥兵自重的大将,他们只待时机到来就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所以每个政权的生命周期都很短暂。
二是士族庶族之间的历史遗留矛盾没有化解,反而愈演愈烈。
自晋朝以来,门阀士族依然是握有经济、政治权益的旧贵族,虽然在南朝时没有了军权优势,但他们手中掌握的财富仍然有颠覆政权的可能,南朝的皇帝也试图想着扶持庶族来限制士族力量,从而稳固统治,但是从结果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还加速了该王朝的快速解体灭亡。
故南朝的短命,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一段时期是宗室、士族、寒门三大阶级的历史活跃期,加之南朝社会礼崩乐坏,极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又没有良好的制度进行规避,所以战火横飞朝代更替。
东晋衣冠南渡后,迅速走向衰落,门阀士族惶惶不可终日,皇室的权威日渐式微,不仅令北伐一统天下成为了难以实现的梦,反而连政权的基本生存都是问题,于是接连爆发了几次内部动乱,寒门在此环境中崛起,统治秩序愈渐失衡,而寒门的壮大掌权,带来的一个消极意义就是威望明显不足,不仅仅受到了旧士族的强烈反击,甚至连寒门本身也相互倾轧,源于南朝没有在制度上提供一种公平的竞争机制。
之后的隋唐就格外的注重到了这些问题,积极总结南北朝历史经验教训,利用机制的创新建立了科举制,平衡了三大阶层之间的利益分配,又替代了朝廷“均田制”,把门阀士族所赖以生存的土地分割成为若干小块,令地方豪强丧失了挑战中央的底气,只能乖乖的顺着政策方向走。
而南朝就不具备这样的历史条件,一是庶族统治者依然需要借助门阀士族的势力维系其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现阶级矛盾,二是国家南北对峙,并没有完成大统一,以军事为主导的地位不可撼动,而军队又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所以将军拥兵自重的现象明显,严重威胁着皇权统治。
小蜜蜂
有人会说因为宋,齐,梁,陈都定都南京,南京龙脉被秦始皇断了,所以短命,有诗云:“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不太赞成这种观点,下面我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自魏晋以来,门阀士族权势日渐强大,到东晋时,已然成为几乎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庞然大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这时的帝国占统治阶级的是士族阶级,士族大家和皇帝共同拥有帝国,或者说,皇帝也是士族,只是被推到台面上的那个,类似美国财团推出来的特朗普。
南朝不光是朝代命短,更替快,就连每个朝代的皇帝更替都快。南朝政局不稳,充斥者皇族内的自相残杀,而皇族内斗的背后,则是世家大族间的角逐。南朝诸帝即位后都会大封诸王,诸王大多从少年时起就冠以刺史征镇名号,出镇地方,而实际把持地方军政的往往是世家大族;诸王成年后,也会依靠世家大族与皇权对抗。新帝即位,会打压叔侄系诸王,动辄全灭。
在这种背景下,士族达成了共识,换个皇帝就像换个总经理一样容易,换上的皇帝是同族就还好,如果是异姓也就改朝换代了。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东晋和宋齐梁陈这五朝,实际就是同一个国家,只是换了个异姓的皇帝,换个国号。铁打的门阀,流水的皇帝。社会并没有本质变化,就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停换皇帝,换个皇帝有同姓和异姓而已。
南朝宋刘裕儿子宋少帝被大臣所废杀,大臣立宋少帝弟弟宋文帝,宋文帝被太子所杀,太子又被武陵王所杀,武陵王成为宋孝武帝,宋孝武帝儿子宋前废帝被自己叔叔杀掉了,叔叔成了宋明帝,宋明帝子宋后废帝被大臣萧道成所杀,这次士族换了个异姓皇帝。
南朝齐郁林王萧昭业被萧鸾所杀,萧鸾成了齐明帝,齐明帝然后大肆屠杀宗室,因为害怕其他宗室篡位。齐明帝之子东昏侯萧宝卷更是疑心大臣,将朝中大臣基本杀了个干净,引起士族不满,结果士族直接换萧衍上台。
南朝梁梁武帝萧衍虽然和南朝齐的宗室属于同宗,但萧衍不是和他们同一脉,类似宋武帝刘裕和汉朝(宋武帝先祖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帝刘邦的弟弟楚元王,虽然宋武帝和汉朝皇帝是同一个家族的,但宋武帝没有祖宗做过汉朝皇帝),所以萧衍换了国号。萧衍做了几十年皇帝,一直阻碍士族利益,正值侯景几千残兵造反,士族转而支持侯景(侯景从北方来的时候只有几千北兵,围困梁武帝时水军20万,旌旗千里,声势之盛为南朝所未见,如果没有士族的支持,侯景一个北方外族人,短短时间能发育这么快,实在是匪夷所思),侯景之后又残暴无端,反而屠杀士族,士族连忙支持大将陈霸先。
南朝陈此时经过侯景之乱和诸侯王混战,士族力量被侯景严重削弱,到南朝陈时,士族已经无力再操纵政治,也无力恢复故土,保卫国家(自己的利益)。所以终南朝陈一朝,除了太清北伐短暂的恢复了淮南之地,其他地方例如巴蜀,荆州,襄阳等除淮南的江北之地,始终在外国手里。隋朝南下时,更是没出现淝水之战一样的有力阻挡,南朝士族可以说基本上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