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科幻第一人?

lucifial
引用一段:对美好未来的想象是人类进步的精神动力。科学幻想因其源于现实生活、激发新奇发现、放飞自由想象,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科普科幻创作肩负着展现中国梦的时代责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激发全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想象力创造力。要坚持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相统一,既超人超物超史,又合情合理合法,把科学幻想与人类情思、社会理想融为一体,增强全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各级科协组织要大力支持科普科幻创作,宣传表彰先进典型,鼓励发展影视、互联网等科普产业,开创中国科普科幻事业新局面。

Q小唐唐
目前中国科幻类小说,他的三体最出名,so..

jhcsmic
刘慈欣是一个科幻小说家,产量也不低的作家,才他的成名作《流浪地球》到他的大部头《三体》,1至3集,起码有400多万字,这个大部头的问世,奠定了一个科幻大家的基础,当然,一个科幻小说家不仅需要人们的关爱,还需要读者朋友的支持,中国文学家队伍里虽然有大批作家,也有不少作品,但是,作为科幻小说家,他的《三体》未必都能够看懂弄通,令人高兴的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是他的科幻小说《三体》的忠实粉丝,他和刘慈欣成了好朋友,奥巴马说,中国年轻人就是了不起,能够把世界上的”三体”写成为科幻小说,只有刘慈欣才有这个本事,就是”天地人”三界说得这么具体、生动、有趣,不仅光怪陆离,而且,天地人互相联动,科幻才能够这样的活灵活现,这就是三体的魅力所在。刘慈欣如果没有这个本能,就无法驾驭这个具体生动形象,就当不了一个科幻小说家,还是奥巴马说得好,他要把他的后半生用在研究这部科幻小说上,成为我们联系中美关系的桥梁还纽带,这部科幻小说有这个能力和实在的意义。于是,刘慈欣和奥巴马成了两个未曾谋面的朋友,就是这个科幻小说搭建起来桥梁,使得奥巴马越来越思恋刘慈欣,因为,这个时候,只有刘慈欣才能够搞得清楚这个新冠病毒是从哪里来的,中国怎么能够控制住了这个疫情,小小的病毒为什么能够令人不安,只有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找答案了…刘慈欣在思考,刘慈欣在用科幻的语言回答奥巴马提出来的问题,科幻是不受到政治限制的……

dreamcatcher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真的是不容易。
为什么?因为其他人说他写的科幻小说多么好,多么厉害,你都是无法体会的。
我在看他写的《三体》之前就是这个感觉,当我看完三体三部曲,而且作为不喜欢看小说的一个人,我是没日没夜一口气看完的,看完之后彻底震撼了,也明白了你提的这个问题。
所以真的建议你抽空看看,不要错过这本好书,以后如果被影视化,绝对与原著小说没法比的。真的

|Bonjour.lo
刘慈欣我还真研究过一段时间,对他的个人采访和代表作三体有过反复多次的阅读和观看。
很多人都会说,刘慈欣为什么现在就这么火了,就变得这么好了。
了解过他的经历就知道,刘慈欣已经为这个事情准备了二三十年,他已经在这个领域写作了二三十年。
我的启发是,自己有没有选择好一个奋斗二三十年的领域或方向?
再说内容本身,很多内容,不仅仅超越了家长理短,也超越了老刘自己,超越这个时代,超越这个社会。老刘的想象力太发达了!!!
2019年,老刘对我的启发无它????比。
老刘对人性的分析,对科技的想象,对科技与人类的关系的解读,深刻而又入木三分。
老刘的有些书放在我的床头,反复的在读。
最重要的不是在读,而是这些书解决了我的现实问题,受益不可估量。

xyiy
应该说他的文风了充满了理应思维,刻画了深刻的人性!还有就是他比较年轻一点,很多人以前也许不知道刘慈欣,直到他写了《三体》之后,我看刘慈欣已经二十几年了,在我心目中,当年的科幻巨头就是刘慈欣 王晋康 何夕!其实外国的科幻我也看,风格不太一样,中国的更接近于真实一点!阿西莫夫 海因莱因 克拉克毕竟离我们稍微远了一点!刘慈欣的《三体》称得上是鸿篇巨制,血淋淋的现实,“到处都是粮食”“她是圣母唉”“本该到府上拜访”!接近生活又描绘了一个看上去接近现实的未来,成功不是偶然的!当然要说作品《海豚人》《水星播种》《伤心者》《山》《异域》都很不错!
这里我也要请教一个问题,本人的理解力是超高的,水妖精灰色的忧伤最后时钟的滴答声我懂,卢旺达最后一个善良的念头还是可以挽救一个生命的我懂,甚至阿西莫夫《基地》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农场主是第一(第二)发言人我也懂!我就是没搞明白《赡养人类》里滑膛和许雪萍怎么会在一起煮方便面,还烧了140万才熟,他们怎么在一起的?他们为什么会在一起?困扰已久,今晚想起来或许再去翻翻书,能豁然开朗吧!现在清楚了,原来不是他们两,是十三个顶级富豪都在!

西西木有瓜
他是最有特色的作家之一。
他是知名科幻作家。
他,于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山西人,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1985年10月参加工作,开始探索写作,后来开始写科幻作品。其中,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他的代表作有很多,主要有《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不能共存的节日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中国小说中,武侠小说很流行,历史小说与红色小说有市场,科幻小说不多。因为对创作者要求好高,需要了解科学知识,有好的素养,有好的想象。他的作品,写了未来科学发展,满足了大众好奇心,这也是成功的原因。

旅客。
因为必须是他,只能是他!
在刘慈欣之前,在大家的印象中,主要是西方的印象中,创造世界、创造规则都是西方人的事情,比如复联宇宙、DC宇宙、黑客帝国等等。可大刘在谁都没有注意的东方,突然爆发出一个宇宙级的科幻宏观世界,实在太令人惊叹了。对中国的作者们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创作也会更加大胆不惧挑战。从此也让西方正视中国的科幻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所以大刘成为中国科幻第一人,毋庸置疑![奋斗][奋斗][奋斗]

落英缤纷
一部三体成神,不过写的真好!

flyingfish
现在关注这类题材的作家很少,所以他就异军突起。

Lizy
没读过他的书,不了解这个人。听说连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都喜欢他的科幻作品,应该的厉害!

卷子
格局够大,历史性强,科技技术严谨(也就是所谓的硬科幻),情节合理。

Shirley55555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中国的科幻水平方面和刘慈欣在科幻方面的成就着手。
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小说的简称,其实是个舶来品,是由欧美传入中国的,而且传入的时间比较晚。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工业文明崛起之后,所以西方的科幻小说在传入我国的时候,已经相当成熟了。而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尚不知真名)。其后以鲁迅为代表的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想通过科幻小说的手法将西方科学引进给广大读者,所以这一时期以后,中国的科幻小说与其说是科幻小说,倒不如说是科普小说。
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是从文革之后开始的,但真正的蓬勃发展是从1978年四川创办的科学文艺期刊开始的。所以,科幻界的最高奖项在国外。
科幻界的最高奖是雨果奖,相当于科幻界的诺贝尔奖。而美国的星云奖和英国的阿瑟·C·克拉克奖也是含金量很高的奖项。在中国,由于科幻小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有一个最高奖项——银河奖。
《三体》系列小说
所以科幻小说作家要想让别人认可,那必须得获得至少其中的一个奖项。
这方面刘慈欣无疑是最出彩的一个,力压群雄独占鳌头。他最出名的《三体》系列就得过雨果奖,而他更是国内的银河奖的常客。
可能有些人觉得获奖也不见得是最好的,可能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这样说吧,首先有获奖的资格能说明你的作品不差,其次,获一次奖是运气,那两三次三四次呢不可能都是运气吧。
而刘慈欣之所以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科幻第一人,不单单是他的小说在国外获奖。而且他的《三体》系列不单单在国内受欢迎,在国外的知名度也很高。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
再补充一个最重要的点——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拉开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序幕,并且《流浪地球》在国外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国外著名导演甚至将它与世界口碑最高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作比较,可见这部电影的水准之高。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要归功于《流浪地球》的作者——刘慈欣先生。是他将中国的科幻推向了全世界。所以,刘慈欣当之无愧是中国科幻第一人。

jackpeng
刘慈欣的成功恰是中国人的悲剧,具不完全记载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全球倒数。

Jacqueline
本人身份,二十年科幻迷如假包换,选修过北师大科幻课。关于刘慈欣为什么成为科幻第一人,很多人已经列举了多种观点,我从以下两个角度介绍一下吧,可能会有不同视角。
一、刘慈欣与中国科幻的文化自信
你知道什么叫文化不自信吗?
举个例子啊,我刚上初中那会,读过一个国外的科幻短篇,叫《赶集》。里面讲的大概是一个各怀心思的家庭,在赶集时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千奇百怪的商品。几个主要人物,有犯神经病的,有几巴掌拍不出个屁的,有拿钱买服务想跟鬼魂沟通的,然后时不时吧,天上飞过去几艘外星人的大飞船。
当时这篇故事把我看傻了,这也叫科幻小说?这满嘴洋渣子味儿的?后来岁数长了几岁,我才慢慢回过神来,这不是土不土的问题,而是自己心态的问题。
《赶集》的写作时间绝对早于改革开放之后诞生的绝大多数国产科幻小说,那个时期的国产科幻是怎么样的?抛开内容是否多元化不说(大部分人对科幻的认知停留在发明了某个机器解决了某个问题上),单单就科幻的中国式表达来讲,就很让人头疼。
比如中国的故事里出现若干个外国人名,拿腔拿调,这才显得有科幻范儿。没办法,西方世界代表先进世界,人家用英语写篇《赶集》都科幻味十足,你用汉语给主人公取名叫“水娃”,要死哦。
这个问题放到今天有没有?有!《流浪地球》上映后,不少人说,科幻片还是听人家讲英文才觉得正常,讲汉语不对劲啊。
对于平时不怎么关注科幻的人来讲,知道一个刘慈欣,然后听说过北京折叠,可能是极限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九十年代以来,王晋康、何夕、韩松、柳文扬等一大批科幻作家如何艰苦奋斗,完成了中国科幻本土表达的探索,而刘慈欣,代表了这种本土科幻表达的顶峰(可能韩松是另一个顶峰吧)。
什么叫科幻的本土表达,就是设置中国本土的角色,用自然流畅的中国话,把一个科幻的故事讲出来。
我们看看王晋康在1995年的《生命之歌》里是怎么写的:
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瘦长男子费力地挤过人群,步履沉稳地走过来,他目光锐利,带着职业性的干练冷静。“很抱歉在这个悲伤的时刻还要打扰你们。”他出示了证件,“我是警察局刑侦处的张平,我想尽快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
以上这段话,大概能代表探索初期的一些状态,故事背景、人物姓名都是中国的,但言谈举止总带有些土洋结合的味道,尤其是这句“很抱歉在这个悲伤的时刻还要打扰你们”,一般中国警察会这么说吗?如果《生命之歌》拍成电影,这个台词真的念出来,不奇怪吗?
然后我们看看刘慈欣2006年在《三体》第一部里,警察大史是怎么跟科学家对话的(我手边没纸质书,就网上随便找几句):
大史在汪淼身边坐下了,将一把车钥匙递给他,“东单口儿上就随便停车,我晚一步就让交警拖走了。”
大史啊,要知道你一直跟在我后面,我至少会有些安慰的。汪淼心里说,但自尊使他没将这话说出口。他接过大史递过来的一枝烟,点上后,抽了戒烟几年后的第一口。
“怎么样老弟,扛不住了吧?我说你不成吧,你还硬充六根脚指头。”
“你不会明白的。”汪淼猛抽几口烟说。
“我是太明白了……那好,去吃饭吧。”
“我不想吃。”
“那去喝酒,我请你!”
汪淼于是上了大史的车,开到附近一家小饭店,天还早,店里没什么人。
“二斤爆肚,一瓶二锅头!”大史喊道,头也不抬,显然对这儿很熟了。
怎么样,明白我在说什么了吗?我们花了二十年时间,总算在科幻小说上摆脱了外语思维,即便用最中国化的表达方式,也能讲出最科幻的故事。这种中国式表达一旦确立,再无可逆。
在未来世界里,我们终于可以踏踏实实说汉语。如果你还是无法适应宏大未来世界的人们都在讲汉语,那可能火候还没到,但终有一天,你我会对此熟视无睹。
二、刘慈欣给科幻小说争取了政治层面的生存空间
去世多年的著名作家王小波,九几年时对中国拍科幻电影有过一段经典的论断:
我问一位导演朋友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人家就火了。现在我设身处地地替他想想:假设我要搞部科幻片,没有科学知识,我可以到大学里听课。没有想象力,我可以喝上二两,然后面壁枯坐。俗话说得好,牛粪落在田里,大太阳晒了三天,也会发酵、冒泡的。我每天喝二两,坐三个小时,年复一年,我就不信什么都想不出来---最好的科幻本子不也是人想出来的吗?搞到后来,我有了很好的本子,又有投资商肯出钱,至于演员嘛,让他们到大学和科研单位里体验生活,也是很容易办到的——搞到这一步,问题就来了:假设我要搞的是<<侏罗纪公园>>那样的电影。我怎么跟上面说呢?我这部片子,现实意义在哪里?积极意义又在哪里?为什么我要搞这么一部古怪的电影?最主要的问题是:我这部电影是怎样配合当前形势的?这些问题我一个都答不上来,可答不上来又不行。这样一想,结论就出来了:当初我就不该给自己找这份麻烦。
让我们着重看一下这几句话——我这部片子,现实意义在哪里?积极意义又在哪里?为什么我要搞这么一部古怪的电影?最主要的问题是:我这部电影是怎样配合当前形势的?
没错啊,你拍科幻片一时爽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么办,当遇到通天浩劫时,又有谁能领导中国人民向前走。
与他同时代生活的这批科幻作家们,就在抽空心思回答这个棘手问题。刘慈欣作为工作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娘子关火电厂)中带有浓重俄罗斯文学情结的高级工程师,在这方面为中国科幻做出的贡献,不亚于他写出一部《三体》。
不知各位有没有注意《流浪地球》里一个镜头,一群航天员齐齐喊一声“敬礼”,完全的军队范儿,后面背景板还写着“航天员出征仪式”,有些恍惚吧,跟咱们现在的航天员出发去天宫二号一样一样的。
就算是太阳要爆炸,地球要逃跑,国家、民族、个人,还得有主心骨啊,没有党的领导,没有人民军队,那能行?
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在回避这个问题,在我的印象中,刘慈欣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在其小说中大量提及未来权力机构设置的中国科幻作家。
短篇就先不说了,大家可以自己搜索一下《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版。说说大刘的长篇。
《超新星纪元》,大人都受辐射死掉了,小孩子有自愈能力活下来,然后世界大战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的孩子们接过此前权力机构的接力棒,在国土一度沦丧的艰难时势下发起绝地反击。
《球状闪电》,主角对球状闪电的研究结果,和军方研发新武器的进程密切结合,最后主角的恋人引爆终极武器,让自己成为了量子态生命。
《三体》,面对三体威胁,中国政府迅速和西方世界达成合作意向,解放军和北约军队联合办公,全球追捕ETO,并且拍板搞恒星级飞船研发,为地球文明保留火种。
以前我们最担心的是什么?科幻电影过不了审,能过审的故事呢,大家又看不上。在处理国家权力与故事吸引力这一平衡上,刘慈欣做到了目前环境下可以做到的一切。
有了这些落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成功试探,你才能看到去年大火的《流浪地球》,你才能看到长城脚下熊熊燃烧的地球发动机,你才能看到被冰封的上海东方明珠塔,你才能看见空荡荡的北京CBD,你才能看到中国航天员对着全球记者齐刷刷敬礼,你才能看到一个军人冲着镜头大吼:“全球三十五亿人呢,我老婆孩子都白死了?”
因此,我们有理由对科幻电影未来的题材空间表示谨慎乐观,我们也应该对中国科幻作家深入探索未来世界中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前进的方式存有信心。
对于王小波那个针对中国科幻电影的世纪之问,我想目前咱们能给出的答案,不至于那么不堪吧。
再说几句
有一本挺有名的科幻小说叫《安德的游戏》,前几年还拍过电影版,我似乎在这本书的续集《安德的影子》里,读到过一句话,作者奥森·斯科特·卡德借书中角色的口这么说:中国人的世界观比较正向,能够担得起一些大事(大概意思,时间所限,没有求证)。
卡德的话,套用中国式的表达,是在讲中国人的天下观。中国人的天下观,里面是有对世界负责的强烈使命感的。
在中国的许多科幻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刘慈欣的作品里,这种使命感,你仔细去读,绝对感受得到。这种高维度的科幻作品,讲着中国故事,唱着世界大同,顺势来一波文化输出,问题不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