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显摆不成反被打脸的案例?

如题,历史上有哪些显摆不成反被打脸的案例?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最新跟帖
三万尺英伦

三万尺英伦

北宋东京保卫战中的姚平仲偷袭战,岂料被狠狠打脸,自己也落荒而逃;

金兵南下,北宋各个地方的勤王军队云集东京汴梁,其中在西北地区长期与西夏作战的西军就是其中的一支。当时西军的统领就是种师道,宋钦宗看到种师道领兵过来,顿时豪气十足,打算给金国人一个颜色看看。种师道不是很同意宋钦宗的这次冒险,他希望等西军主力赶到在与金人决战,但是宋钦宗等不下去了,他迫切希望有战功鼓舞士气。


此时西军中的将领姚平仲一看,就跳出来说道:“我去偷袭,金人马上就吓跑了。”姚平仲早年也在种师道的领导下打过仗,这次种师道匆匆应召前来,自己并没带多少军队,弟弟种师中的军队还在勤王的路上,全靠姚平仲的亲卫兵马为他壮声势。进东京城之后,看到种师道很受到皇帝器重,姚平仲心理不服气了。

种师道要等待几天,年轻气盛的姚平仲,此时想和敌人早日大打一场,更想趁这难得的在皇帝面前的机会,好好露一露脸,为自己和家族争一口气。于是,宋钦宗在李纲的推荐下,单独召见了姚平仲。姚平仲趁这个机会,说敌人并不可怕,是纸老虎,种师道年老昏花,陛下怎么能信任此人,你看现在战士们都急于和金人决一死战,将金人赶回老家去。


宋钦宗一听,非常高兴,这人真的是忠心耿耿啊,这么好的人哪里去找啊,于是很欣赏这姚平仲姚将军,但是也不敢肯定这个偷袭计划,毕竟自己也不是很懂军事。于是,宋钦宗叫来李纲和种师道共同商议。商议结果是种师道极力反对,而李纲却全力赞同。两位主战派竟然意见不和,弄得很尴尬了。

宋钦宗这时本来已经够激进了,由于种师道不赞成急于求成的行动,对他的几次催促都没有响应,他有点怀疑种师道这老头是否浪得虚名在拖延时间了。宋钦宗只想早点打个胜仗以鼓舞一下人心,此时加上年轻的姚将军一鼓动,又加上主战派首领李纲的全力赞同,立刻热血沸腾,连再等几天的耐心都没有了,马上拍板,要姚平仲大胆去干。并告诉他,只要打了胜仗回来立刻升他为节度使。


于是,一场载入史册的夜袭敌营行动就这样在最高军事指挥官的反对下决定了。其实,平心而论,姚平仲的夜袭敌营计划也是可圈可点的。古代中原军队素来擅长打夜仗,历史上更不乏夜袭成功的例子,李愬雪夜袭蔡州俘虏吴元济都是著名的成功案例。当然,姚平仲此时所率兵马只有万余人,想通过一次夜袭就完全打败金人,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姚平仲心里想,只要能够取得一次胜利,至少也是对敌人的一次打击,对自己队伍的士气也是一次鼓舞,提升下自己的威望。

但是,急于求成的心态,再加上皇帝的殷切期望,使得姚平仲仓促举事战役部署并不完备。种师道显然极不满意姚平仲的越权,对这一重大军事行动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更不要说予以配合支援了。按照常理来说偷袭敌营的这种事情应该是很保密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行动的三天之前金军就知道了宋军的这次偷袭,于是金人做好了准备,耐心地等待着姚平仲带兵前袭击。


二月ー日夜晚,姚将军指挥自己的部队,悄悄逼近敌营。临行中也预感到此行很是重要,金兵不是纸老虎,不是一次打击就可以的。他严词叮嘱下属,严格观察金军营地。等到他的军队摸到金兵大营前,四周静悄悄的,听到的只是的呼吸声。姚平仲心头狂喜,仿佛节度使的帅印就在眼前晃悠。《三国演义》上有一段,张郃带兵偷袭张飞大营时,发觉自己攻进的是一座仅有几个老病残的空营,大帅的帐篷里面张飞还在端着碗喝酒,一枪刺过去,发现是一个稻草人。


此时,姚平仲遇到的情况跟张郃遇到的基本差不多,除了稻草人没有其他一样不缺。刚攻进了金兵大营,四周忽然灯火齐明,敌人从四面包抄上来!看来金人早有准备,姚平仲再想带着人马突出重围,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靠着部下的舍命保护,姚平仲单身匹马冲出重围,才避免了被杀死或者被俘虏的命运。

本来,胜败是兵家常事,打了一个败仗,损失了一些部队,只要回去好好总结经验教训,也不算什么大事。甚至像种师道事后说的那样:敌人已打退了我们一次,不会再做防备,可以再去夜袭一次,定可取胜。而且这次小败,对于原先确定的二月六日的总攻并没有多大影响,宋军还是有翻盘的机会的。

不幸的是,姚平仲太年轻气盛了,过于看重这次夜袭了,原来希望靠着此次袭击可以光宗耀祖,压一压种家军的气势,同时他在皇帝面前夸下的海口太大了,全军覆没无法交代。更重要的是,这是在总司令竭力反对下打的仗。胜利了,可以冲淡一切,可以戴着红花接受勋章以及庆功酒;失败了则必然面临种师道军纪的制裁,这样太给我们姚家丢脸了。


沮丧加害怕的姚平仲,不敢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竟然抛下了部队,抛下了对他十分信任的皇帝,一个人逃跑了!这一逃,使他从一个勇赴国难、奋勇请战的青年将军客观上堕落成为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

战斗中很勇猛的姚平仲姚将军逃跑也是很有功力的,据史书记载,他骑一匹骤子一昼夜不吃不睡不休息,亡命弃逃七百多里,才勉强吃睡一下。然后西入长安,徘徊于华山脚下,考虑到此地离京师还不够远,熟人也太多,不够安全,于是再南下入蜀。入蜀后,不敢逗留在成都附近,又去了偏僻而幽静的道教名山一青城山。

后来宋朝多次下诏寻找都找不到,据说在宋孝宗时期,有人在四川的一个道馆中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者,此人童颜鹤发、紫髯拂腹,餐风饮露,巢居穴处。他时而在山巅间飞走,时而在丈人观、上清宮静坐。人问之,往往装聋作哑;兴发时,却又自称曾为朝廷高官,能知过去未来之事…。

胡半仙想去Prague

胡半仙想去Prague

满清老佛爷目中无人,对内极度残暴施压,对外瞧不起西洋蛮夷,拒绝接受世界文明,向11国宣战,结果被区区几万洋人揍得满地找牙……

一说起“装逼”,难免会让人想起那些个有文化的人来。但果真都是如此吗?未必!这大字不识一个的要是“装起逼来”,还真的比文化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谁呢?李逵!

跟着宋江初到梁山,便迫不及待的“装上逼”了。

“一打祝家庄”前,宋江在中军帐里和花荣商议祝家庄里路径甚杂,不敢轻易进兵、想先找人探探路时,李逵就请上战了:“哥哥呀!兄弟我不能闲着呀?这么多天啦也没杀过人,您让我去过把瘾行不?”宋江可能是念在他当初劫法场面子上,不便直接拒绝。只好说:“兄弟呀,假如要是上前线冲锋陷阵,非你莫属,可这当侦察兵的勾当你就别去啦。”谁知这厮给台阶不下,还在吹:“这么一个鸟村庄,用得着你哥哥那么费劲儿吗?我带三二百个小兵过去,就全办啦!村上的人一个不剩,我全砍喽!瞎打听什么呀还?”宋江没辙了,只好让他滚远点。临走这厮还大言不惭的夸海口呢:“打死几个苍蝇,也何须大惊小怪!”

如果说这是因为他刚上梁山,吹牛装逼是为让宋江和大伙相信他能够破阵冲敌的话,那么他以后的大话可的的确确是纯粹的为“装逼”而“装逼”了。

攻打大名府,他又开始装了:“你们不让我上阵,我这两把大斧都不乐意啦!你们没看见它们俩那抱怨郁闷呢吗?一听说打仗,两个斧子都待不住了!哥哥你就拨与我五百小喽啰吧,我带着他们到北京,把梁中书砍做肉泥,把李固和那婆娘碎尸万段,把卢员外、石秀二人救出来,行不?”宋江又只能玩儿口是心非的把戏了:“兄弟,我知道你勇猛,可这北京不比别处,梁中书手下的李成、闻达等人,那可都是万夫不当之勇,不能小看呀!”要搁别人,也就知趣了。可李逵是谁呀?他不借此吹两句那还是李逵吗?于是大叫道:“哥哥你如此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你不说还好点儿,你要这么说我今儿还非去不可了。要是败了,我誓不回山就是了!”得,宋江没辙了,只好吴用出来打圆场了:“得、得、得、得、得,既然你非要去,就做个先锋吧,给你五百好汉相随,明天下山打头阵去吧。”去的结果如何呢?

战场之上,尽管他挥着双斧,做出一副睁圆怪眼,咬碎钢牙样子,虚张声势大叫着:“认得梁山泊好汉黑旋风吗!”可不仅李成看不起他,就连部下的索超都懒得跟他动手,对李成“何不先捉此贼?”的命令,索超颇有一种“割鸡焉用牛刀”的感觉!觉得跟他打都掉身价。只好由手下的无名小将王定,挺着长枪,带领着一百多马军冲了过来。战况如何呢?李逵和他的五百好汉当时就四下奔走了。

他说的“若还输了,誓不回山”的誓言呢?此刻也当做儿戏了。反正自己的脸皮厚、不怕打,厚着脸皮回去就是了!

攻打曾头市时,大概是这厮看到曾升只带领数十骑马军前来搦战,觉得露脸儿的机会来了。赶紧抢在已经得到宋江命令准备出击迎战的秦明前面,不管不顾的冲了过去,结果还没到跟前,就被曾升一箭,腿上正着,身如泰山倒在了地下。我到今天也不明白,这么壮的汉子,腿上中了一箭,也至于当即倒地吗?是不是怕不趁机躺下,回头脸上再挨一箭,岂不玩完了?!

正如书中所说,到了后来出战的时候,这厮身边全凭着李衮、项充两个人护着呢!

李逵,打他从《水浒传》中出现,一直到他死,也没有过攻城掠府、斩将夺旗的战绩。甭说在战场上,就是在梁山排名第36位的燕青、甚至第98位的焦挺面前,他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曾经有一个灯谜是这样写的,叫“李逵说大话,燕青上擂台。”谜底是一句成语,那句呢?风吹浪打!

啥意思呢?燕青曾上擂台打败了任原,而燕青的绰号又叫“浪子”,因而便是浪打。那么风吹呢?李逵的绰号叫“黑旋风”,他又爱吹牛说大话,这,岂不是风吹吗!

哈哈哈哈~~~这个灯谜,说的太形象啦!

亏你Queenie_X

亏你Queenie_X

唐初,秦王李世民挂帅北征,抵御进犯的秦帝薛举。两军对峙间,唐军观兵以显耀军威,结果被秦军掩袭得手,大败于浅水原。

兵败浅水原,便是“显摆不成反遭打脸”的典型战例。


薛举为隋末金城郡(治金城县,今甘肃兰州市)人,凶悍善骑射,骁武绝伦,任职金城府校尉。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四月初三日,薛举于金城县举兵造反。没多久,薛举便尽有陇西之地,拥雄兵十三万,自称西秦霸王。

七月,薛举于兰州自称秦帝;不久迁都天水。没过多久,薛举又吞并了东面扶风郡(治今陕西凤翔县)一带的割据势力唐王唐弼,占其地,并其众,兵势益加强盛,号称三十万。


薛举兵强马壮,雄心勃勃,急欲谋图东进以争关中,直捣隋朝心脏京师长安。

早在薛举起事后不久,隋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亦于617年五月中旬在太原起兵。十一月初九,李渊与次子李世民攻占长安,抢先入据了京师。此时,李渊由起家的三万人马已经发展到了二十万之众。

留守长安的是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年方十三岁,还是个肩负不了大事的小孩子,于是便成了李渊手中的政治玩偶。

李渊虽然抢占先机捷足先登入据了京师,但认为自立称帝的时机尚不成熟,不宜一步到位君临天下,遂决定先过渡一下,看看形势的发展再说。基于此种考虑,李渊遂另起炉灶,立代王杨侑为帝,而将远在东南江都(今江苏扬州市)的表弟隋炀帝晾在一边,遥尊其为太上皇。李渊自任大丞相,自封唐王,主宰朝政。

618年五月,李渊见自立称帝的时机已然成熟,遂接受隋恭帝杨侑的“禅让”,于二十日登基,建立了唐王朝,是为唐高祖。


改朝换代,薛举角逐的对手由隋变唐了。

李渊登基刚刚二十日,薛举便于六月初十率军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高祖诏令秦王李世民挂帅出征,率领八路总管的兵马北上抗击薛举。二十岁的征讨元帅李世民率领大军北上,进驻高墌城(今陕西长武县北)。

七月初,薛举率领大军进屯于高墌城外;随即派出游击部队掳掠歧州(今陕西凤翔)、豳州(今陕西彬县),大肆骚扰唐境。

知兵善战的李世民料定薛举悬军深入,粮少兵疲,意在速战,于是采取拖敌、耗敌之计,深沟高垒,固守不战,以老秦师。

不巧,两军对峙之时,大帅李世民突然身染疟疾病倒了,无法视事,便将军务委托给副手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李世民不大放心,再三告诫刘、殷二人坚壁固垒,敌军若来挑战,不可贸然出战,待自己病愈后再行出兵破敌。


刘文静、殷开山遵命壁垒固守。薛举摆开阵势,连连骂阵挑战,气势甚盛。

见薛举连日来耀武扬威,讨敌骂阵,代理军务的刘、殷有些气不过,也不甘示弱。刘文静遂采纳殷开山之策,打算举行“观兵”炫耀武力以震震薛举。于是二位便背着病榻上的秦王,私自在高墌城西南的浅水原列兵布阵,观兵以显扬军威,意在让薛举见识见识唐军的壮盛阵容。

这二位也忒托大,仗恃兵多将广,根本未加设防警戒。结果授敌以隙,惨遭大败。

薛举趁唐军“显摆”无备之机,率军潜自唐军背后掩杀过来。正在观兵的唐军猝不及防,八大总管所部皆惨遭大败,将士死亡过半,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阵亡。

唐军兵败浅水原,损失惨重,沉疴缠身的李世民无法立足,只得放弃高墌城,率领残兵败将退回京师。唐军防线大幅度收缩至渭水一线,初创的唐政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相关链接:八月,秦帝薛举病逝,太子薛仁杲(果)嗣位。枭雄薛举的暴崩,顿时使唐王朝“阴转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大破薛秦军于高墌城浅水原,进逼折墌城(今泾川县东北)。薛仁杲势蹙降唐,送至长安被杀;薛秦政权亡,其陇西之地尽归大唐。

刘文静、殷开山本想通过“观兵”以显耀军威,震慑一下薛举,结果却损兵折将,惨遭大败。真是“显摆不成反被打脸”啊,受到应有的处分。

图片皆选自网络。

江城蜀地

江城蜀地

1938年,当106师团出现在华中大地的时候,日本方面没有感觉这个师团能给他们日后带来能给他们带来那么大的困扰,虽然是特设师团,但是毕竟是第6师团的老兵组成的,这个基础理论上还是说的过去的,可是就是这么个师团,成了日本战斗力最弱的师团。

网传都是说第4师团战斗力是日本最弱师团,这个我已经辟谣好几次了,第4师团作为常设师团,从人员配备到火力都是有常设师团标准的,而106师团无论从战斗力表现还是战绩,都是最差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当时106师团被派到华中战场,就是因为日军太要显摆了,所谓“一个师团就是一个师团”,丝毫没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所以在万家岭被打的稀里哗啦,沦为笑柄,在这里我说说106师团的故事。

在武汉会战前期,九江陷落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是搭乘海军舰船继续沿江向武汉方向攻击的波田支队(也是熊本兵);一路则是松浦淳六郎的第106师团(也是熊本兵),他们沿南浔铁路攻向德安方向。

在日本军部决议进行武汉会战后,5月15日在熊本将第6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编成第106师团,这支部队编成后直接被派上战场了,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恢复性训练。

这支部队里都是老兵油子,在家宅了多年,一上来就被派到前线,战斗力自然是不高。

退伍多年的他们,在重新征召入伍前,有的是矿工,有的是做小买卖的,有的是教书的,有的是纯粹的农民,还有的是村里的无赖,甚至地方上的黑社会打手。

像第106这样的特设师团,只有联队长、联队副官、大队长是从其他现役部队里抽调的。但尽管如此,冈村宁次还是对他们寄予厚望,毕竟退伍前他们都是第6师团的兵。

因为,熊本兵天下无敌嘛。

就这样,带着冈村的厚望,第106师团在松浦的率领下沿南浔铁路往江西深处进发了。

随着战斗的深入,106师团就表现出了疲软。

开始向南浔路推进后,冈村先是叫他们确保大天山、马鞍山和金家山一带的阵地。

8月6日,第106师团虽然占领马鞍山的战斗中在此役中,师团的大佐联队长田中圣道被击毙。这是继上海战后日军第三名联队长战死。

击毙一个大佐,很不容易的。

随后第106师团又攻金家山,中国军队直接把他们打的丢盔弃甲。到8日、9日,日军再攻马鞍山,转天又伤亡惨重。此战中,第145联队长市川洋造被机枪打成重伤,大队长内海畅生脑袋都被炸没了。

106师团不服,另外一名大队长福岛橘马带一个中队再冲,经肉搏后终于攻下阵地,但福岛也只剩下十几个人了。

这个福岛攻下阵地,还在阵地上得瑟了起来。随即召开了中国军队的炮弹。另一名大队长荻尾佐藏欲救福岛,却被火力拦截,也被打成重伤。此时福岛等十来人已全部被炮弹炸飞。

从这几个日军中级军官的伤亡来看,106师团整体的伤亡一定是很大了。

冈村宁次有点大跌眼镜:这还是熊本兵?!

本来以为第106师团是个重量级的选手,而中国军队在他眼里就是羽量级,没想到,打了几下,居然差点被ko。

冈村宁次派人侦查了一下,到底是106不行还是中国军队变强了,经过侦查,发展除了地形原因,中国军队的阵地也发现了变化,挖的都是苏联风格,苏卡不列那种:中国军的阵地不是通常简易的战壕,而是由一个个“陶罐式”单兵掩体组成,掩体间是四通八达的交通壕,既可以在正面阻击,也可以侧斜射击,把火力最大化的发挥。

除此之外,就是106师团的问题了。

106师团都是大队长带头冲锋,而常设师团是中队长带队冲锋。因为中队长都是预备役人员,这个战斗力就大大打了折扣,一旦现役的大队长战死,接替大队长的往往是预备役人员,这样的话,整个大队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刚才我说死了几个大队长来着?

所以冈村挺郁闷的,因为把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乃至十几年的人直接送到前线来的做法有些欠妥。

其实恢复性训练挺重要的,人都需要热身,部队也一样。同是特设师团,武汉会战后期组建的第116师团战力就比106强,该师团由京都第16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编成,按说没第106师团的底子强,但却远远超过第106师团,就是因为该师团组建后,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恢复性训练,预备役士兵们全面温习了当年的战斗技能,随后才开往前线。

所以,日本除了兵力不足外,派106师团这么出来明显就是太过自信了:认为不经过训练,也能把中国军队追得满山跑,所谓“一个师团就是一个师团”,认为彼此间不会有太大差别。

按照冈村宁次事先的计划,106师团的推进速度太慢了,但是没办法,106师团又回炉不了,只能硬着头皮上。

地形在他认为其实是最大的敌人。

8月6日,106师团进攻金官桥,这个地方对中国军队很重要。

为了给这个师团打气,冈村把第11军直属的迫击炮第1大队配属给了松浦。

守卫阵地的是湘军第19师,这个部队,已经成了中央军部队。战斗力还行,日后成了王耀武军事系统下的成员,师长李觉立下军令状,谁撤退格杀勿论。

所以金官桥一线中国军队的战斗,一反在九江的低靡状态,把原本战力就不济的第106师团打了个鼻青脸肿,半个月内愣是寸步难行,没有任何进展。这在日军战史上是少见的。

冈村除了继续武装第106师团外,一时间也没别的办法,总不能他亲自去指挥吧?所以又把第11军直属的野战重炮第10联队赶了过去,配属给松浦。

在这种情况下,冈村宁次上级请求把第9师团发过来,不然他就玩不下去了。

在第9师团的帮助下,第106师团总算钻过金官桥。

虽然过了金官桥,但第106师团此时士气极度低落。

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上任第106师团之初,他认为这个师团的战力没什么问题,应该像由第2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编成的第13师团那样,名为特设师团,实则比很多常备师团都能打。但上任后这些日子,他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虽然兵源都来自熊本及周边,但跟第6师团比完全是冰火两重天。

但是,他的这个部队完全被薛岳看穿了,薛岳知道106师团弱,当时人数一万出头,因而在万家岭布上了包围圈,此战几乎将106师团置于死地,日军记载被击毙3300多人,伤4000人。此战史称万家岭大捷,抗日铁军74军一战成名。

今天主要是讲讲第106师团怎么装逼后被打脸,万家岭的故事,我以后再讲。

lin-茶茶蛋

lin-茶茶蛋

说起装逼那就不能不提美国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1937年麦克阿瑟出任菲律宾陆军总司令,开始组建菲律宾陆军。过了几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麦克阿瑟从此走上了装逼的道路。战争初期麦克阿瑟自信满满,对日军很看不起,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侥幸成功,绝不敢主动和美军刚正面。结果日军就吊打了美军。面对日本的进攻明知道难以抵挡他仍然死守巴丹半岛。其目的就是为了装逼,给美国国内民众展示自己孤胆英雄的形象,赢得国内的赞誉并让罗斯福主动将他调离。果不其然,罗斯福迫于国内的压力(不能让一位美国英雄成为俘虏),亲自下令让他撤退,最终麦克阿瑟“不情愿”的丢下了几万部队,选择离开。但是麦克阿瑟不想这样灰溜溜的逃跑,认为这样会让他名誉受损,他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那就是不坐飞机离开,而是乘坐鱼类快艇从水面直接突破日军的封锁线,此举可以打破日军“封锁线不可突破”的狂言。结果运气好,被他装逼成功。

在逃离菲律宾之后为了挽回尊严,他又开始装逼。他对新闻记者讲:“总统命令我冲破日本人的防线,从菲律宾撤离到澳大利亚,目的是让我组织对日本人的反攻,主要目标是解放菲律宾。现在我出来了,但是我将会回来!”这句话在几年之后果然成为了现实,他又装逼成功,表演了涉水登陆菲律宾的名场面。可以说此时的麦克阿瑟是志得意满,装逼如风,别人对他无可奈何。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麦克阿瑟成也装逼败也装逼。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麦克阿瑟体验了自己人生中最惨痛的装逼失败经历。首先麦克阿瑟实施的仁川登陆大获成功,一举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势,面对大好的局势麦克阿瑟开始飘了。不久美军拿下平壤,此时的麦克阿瑟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他又开始装逼了。10月19日他在记者面前信誓旦旦的表示:“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结束朝鲜战事”。然而在他装逼的当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秘密越过鸭绿江,准备对狂妄自大的联合国军予以打击。半个月后,联合国军全线崩溃,麦克阿瑟被啪啪啪打脸。麦克阿瑟恼羞成怒了,准备重新组织兵力干掉不自量力的中国人。但是面对技高一筹的彭总,麦克阿瑟只能被打脸了。彭总敏锐的预测到联合国军下一步的动向并主动后撤,麦克阿瑟一看志愿军后撤了,立刻恢复了自信,又开始装逼。这次他发誓要圣诞节前拿下朝鲜,打到鸭绿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狂妄的联合国军被击溃,麦克阿瑟不但没有看到鸭绿江,连平壤也再也没有看到过。

圣诞节前拿下朝鲜的牛逼被打破后,麦克阿瑟整个人都不好了。之前他面对更加强大的日本人,吹的牛逼都成真了,还成为了日本的“太上皇”,日本天皇在他面前都要毕恭毕敬。而面对几年前还被日本吊打的中国却屡屡被打脸,于是他疯狂了,叫嚣要用原子弹解决中国人,希望杜鲁门批准扩大战争。结果被杜鲁门一纸命令撤了职。更搞笑的是,撤职的消息麦克阿瑟还是通过广播听到的,事先杜鲁门也没给他通气。麦克阿瑟还不服气,又决心参加总统大选,满怀信心的回了美国。本来他以为以他自己的名声和资格,在竞选中取胜轻而易举,结果又输得一塌糊涂。

可以说,正是朝鲜战争中不断装逼失败被打脸,导致了后面麦克阿瑟黯然退出政坛。这也是经典的装逼不成反被打脸的例子了。

cythree

cythree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