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战国时期有东,西二帝,是哪两个人?他们为什么能称帝呢?
Elvish7
西帝:秦昭襄王
东帝:齐闵王
战国中期,秦、齐成为东西二强。当时主要的诸侯国都已称王,秦、齐两国都不愿再与五国平起平坐,七国的国君都称王了,就显不出秦、齐地位的尊崇了。公元前288年,秦国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议秦昭王称帝,秦昭襄王为了抬高自己,同时也为了打击邻国,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接受了这个建议,于同年十月派魏冉去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齐闵王答应了,于是秦、齐正式称帝,是为东帝与西帝。不久,齐王接受苏秦的合纵计策,与各国达成去帝号而攻秦的协议。齐去帝号复称王,秦昭襄王也随之取消了帝号
Smilevic
秦始皇说:
唯一两个在春秋战国时代称帝的君主,秦昭襄王(西帝)齐湣王(东帝),这远比秦始皇称帝要早很多。其实不是他们为什么能称帝,而是他们为什么要称帝?实际上在战国那种形势下,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可以跳出来称帝,只要他胆子够大,不怕其它诸侯联合起来打他。
其实这场称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秀,因为它并不具备实质意义,秦齐称帝是没用的,不要说称帝,称天皇都没用。因为还有一个周天子在那里呢,虽然是个摆设,但好歹还是天下共主,就像儿子和父母关系不好,但名义上、血缘上还是各个诸侯的父母吧。
所以这就牵扯到当时秦齐争霸的一个时代背景。
秦齐为什么要称帝——秦齐争霸的角逐秦齐争霸开始于秦昭襄王和齐湣王两个君主上台以后,这是两位都有巨大政治野心的君主。比起来秦昭襄王的野心甚至还没有齐湣王的大,你看他前几十年被宣太后和魏冉欺负的不成样子,最后遇到范雎才翻身农奴把歌唱,废除了宣太后,驱逐了魏冉。
不过不管是宣太后、魏冉执政,还是秦昭襄王执政,总体上来说宣太后遥控政治时期,秦国的发展势头还是很强的,当时秦昭襄王刚刚继位不久,有立刻拉拢楚国和自己成为盟友。而这个时候齐湣王也刚刚继位,于是就以楚国背叛合纵之约为借口,联合韩魏两国进攻楚国。
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资治通鉴》这个楚国在这个时期还是比较可怜的,沦为了秦齐争霸的战场。而这时候秦国一看齐国和韩魏两国搞在一起,这么一来秦国在东面不久面临着韩赵魏齐四国联盟施加给自己的压力吗?所以精明的秦国人立马抛弃楚国,转而和韩魏走到一起,其实就是孤立齐国。
秦王、魏王、韩太子婴会于临晋,韩太子至咸阳而归;秦复与魏蒲阪……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昧;遂取重丘——《资治通鉴》所以说楚国在当时是非常可怜的。因为后来秦国已经和韩魏两国结成盟友关系,自然不好再去攻打人家,而齐国远在东海之滨,秦国也飞不过去。而这时候秦国的西边义渠和巴蜀之地都相继平定,就只有这一个楚国可以欺负的。
秦华阳君伐楚,大破楚师,斩首三万,杀其将景缺,取楚襄城。楚王恐,使太子为质于齐以请平——《资治通鉴》当时还发生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就是秦昭襄王把楚怀王骗到秦国软禁了起来,要求楚国割地把君主换回去。而这时候楚国的太子作为人质被抵押在齐国,所以你看这时候齐国就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选择,那就是把楚太子放回去以遏制秦国的目的。
楚国人很开心,对秦国说:
“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秦王怒,发兵出武关击楚,斩首五万,取十六城——《资治通鉴》因为秦国做了这些很不好的事情,齐湣王就联合韩赵魏宋四国一起攻打秦国。
齐、韩、魏、赵、宋同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武遂、与魏封陵以和。所以这个时候秦齐争霸十分激烈,双方都试图在战略上遏止对方的崛起。因此就发生了秦国拉拢着齐国一起称帝的事情,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范雎还没有成为秦王的幕僚,所以不存在远交近攻一说。
有理由相信,秦国当时之所以会做出这个举动极有可能在试探各个诸侯的反应,因为当时的秦国在西边已经吞并了义渠和巴蜀之地,在东边已经夺取了河东地区400多里的土地,迫使韩国割地两百多里,后又攻打魏国占据了大片的土地。
魏入河东地四百里、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资治通鉴》可以说让韩魏两国实力大损,而南方的那个楚国早已经一蹶不振,成为秦国的小弟。秦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所以当时秦国之所以会称帝,极有可能是在试探各个诸侯的反应,假如各个诸侯反应都不是很大的话,那么秦国很有可能直接攻打韩国,取代周王室。
但是秦国自己心里也没有底,所以想把另一个强国齐国也拉拢着一起,强强结合,天下人恐怕就不敢说什么了。虽然这个时候的赵国在经过赵武灵王改革以后也不弱,但当时秦国的重心似乎主要还是放在和齐国争霸之上。
所以才有了东西二帝的闹剧,齐湣王没有看穿秦国的把戏,最开始是同意了的。但是被苏代制止了,苏代找到齐湣王说:
“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齐王从之,称帝二日而复归之——《资治通鉴》;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因此齐湣王当了两天的东帝以后就把帝号撤销了,然后立刻拉拢赵、魏、韩、燕四国前去攻打秦国,这就是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秦昭襄王一看情况不对劲,乖乖的就取消了帝号。其实这里还涉及一个齐国在战略上的调整。
那就是不得不去面对另一个崛起的国家,宋国。这个小国家非常强大,当时它四处扩张,“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因此引起了齐国和魏国的警惕。而当时的宋国野心也非常大,想要取代周王室。
于是齐湣王就转而把进攻目标转向宋国,直接把宋国给消灭了,获得了大片的土地。
当时齐国攻打宋国的时候,秦昭襄王非常生气,说:
秦昭王怒曰:“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韩聂与吾友也,而攻吾所爱,何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在吞并宋国以后,齐国的国势达到了巅峰,周边的小诸侯国都只好向齐国称臣。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这就引起秦国的强烈不满,此外还有另一个国家也参与到这趟浑水里来。那就是燕国。
燕国和齐国有什么仇恨呢?
原来在齐宣王时代,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齐国乘机浑水摸鱼,占领了燕国大片土地,几乎让燕国差点亡国。最后还是在秦国和赵国的干预下,齐国最终才退兵,但两者之间却结下了梁子。燕昭王继位后就发誓说:
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所以齐国在吞并宋国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后,燕国就趁机联合起秦、魏、韩、赵四国一起攻打齐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乐毅伐齐”。
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战争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一个国力正如处于巅峰的国家居然被“连下七十二城”,也是被打得几乎亡国,最后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孤城,虽然最后齐国复国了,但是从此一蹶不振。
这标志着齐国在和秦国的争霸中彻底失败。
你看这个帅哥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就战国七雄来说,除了楚国之外,其他几个诸侯国一开始都没有称王。不过,在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之后,战国七雄的君主都使用了王爵,也即和周天子已经平起平坐了。在此基础上,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和齐国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称王,秦昭襄王和齐闵王选择并称为“东西二帝”。那么,问题来了,秦国和齐国为什么并称“东西二帝”?后来为何又取消了帝号?
一
首先,韩非子·内储说下记载:“穰侯相秦而齐强,穰侯欲立秦为帝而齐不行,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乃能成也。公元前288年,秦国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议秦昭王称帝。对此,秦昭襄王于同年十月派魏冉去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面对秦国的这一建议,齐闵王没有选择拒绝。于是,秦昭襄王和齐闵王这两位君主,正式称帝,是为东帝与西帝。也即秦国的地理位置偏西,所以秦昭襄王为西帝,而齐国则处在战国七雄靠东的位置,因此齐闵王为东帝。在此基础上,齐国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一下子和其他五国在称号上拉开了差距。
二
那么,对于秦国和齐国来说,为什么要使用帝号这一称呼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就要说到战国中期的历史背景了。在秦昭襄王和齐闵王称帝之前,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已经逐渐走向了衰落。而魏国的衰落,则是齐国和秦国的崛起。比如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齐国大军就重创了魏国大军。而在河西之地中,秦国因为商鞅变法后的实力增强,终于击败了魏国,夺回了河西之地。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魏国衰落之后,齐国和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
三
在齐国和秦国崛起后,二者自然展开了一番较量。不过,对于秦国来说,却遭遇了齐国的重创。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齐国于桑丘(今山东兖州市附近)击败秦国入侵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也即在桑丘之战中,齐国击败了秦国。在此之后,齐国大将匡章在齐闵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军大破巅峰时期的秦国,攻入函谷关(战国时期唯一入秦关的将领),秦昭王遂归韩河北及武遂、归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
四
最后,正是因为齐国的强势,也即很难在正面击败齐国,所以,到了公元前288年,秦国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议秦昭王称帝,秦昭襄王为了抬高自己,同时也为了打击邻国,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接受了这个建议。对于秦国来说,之所以邀请齐国一起称帝,无疑是希望离间齐国和山东六国中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对此,齐闵王一开始没有看穿秦国的阴谋,从而接受了称帝的建议。但是,在秦国和齐国称帝后,苏秦建议齐闵王取消帝号,以此和山东六国合纵攻秦。在齐国君主齐闵王取消帝号后,秦昭襄王自然不愿意在称号上激怒山东六国,于是也随之取消了帝号。就这样,秦国和齐国一度并称为“东西二帝”,不久之后又取消帝号,也即继续称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