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否有意写低了刘邦的军事才能?

如题,司马迁是否有意写低了刘邦的军事才能?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厚黑学

足本珍藏,尽得“厚黑”精髓。识此术如手 握尖矛厚盾,进可拓土,退可守成 《厚黑学》被誉为“民国第·奇书”,近年来更被视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成功学”巨著。“厚黑”者,犹“矛盾”也,其本身并无善恶,不过视操...

李宗吾

最新跟帖
candy

candy

不是,刘邦的才能主要是“无赖主义”、“流氓习气”或者说“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现代的学者李宗吾称之为《厚黑学》当中的“脸皮厚学问”,现代学者称之为“流氓加精英”的社会潮流,流氓习气,贵族学问,他们都是可以取得天下的利器,刘邦开始崭露头角,就是因为他的脸皮够厚,项羽要杀他的父亲,他可以大方的要求“分一杯羹”,项羽追杀他,他为了怕跑不快,两次将一同逃难的汉惠帝、鲁元公主抛弃,项羽抓了他的妻子吕雉,他并不放弃抓紧机会组建后宫,典型的可以“无父无子无女无妻”的角色,这种“帝王之道”,是前所未有的,是古代的“民主之道”,明显与司马迁这个道家史官的价值观不同,司马迁为兵家贵族李陵据理力争,被其后人汉武帝实施腐刑,从而使后世史官沦为“天子门生”,再也无法独立监督帝王,造成“无君无臣”的局面,也使李陵有家归不得,满门被抄斩,最后流落西域,其后人构成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主导民族。

Const_Coder

Const_Coder

司马迁他对汉朝刘氏并无好感,故意贬低刘邦,反而颂扬项羽,项羽作为一个悲情英雄,自然也有值得颂扬的地方,但在司马迁笔下,刘邦被贬低得太多。故意贬低其实也是因为汉武帝不顾司马迁为李广孙子的求情将其残害!没有仁情

tiaotiaoshuxin

tiaotiaoshuxin

现在人还真是奇怪,司马迁那么褒奖秦始皇。竟然说司马迁贬低秦始皇。司马迁那么贬低刘邦,竟然说司马迁吹嘘刘邦。

不读史书,只评错误的印象说话,是今天社会最大的毛病。传统文化的复兴太重要了。让否则大家脑袋里都是错误观念了。

司马迁不但贬低刘邦,就连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也都大肆批评。

刘邦的军事才能其实很强的。他只是打不过项羽,估计比韩信也差点,但是打别人基本不费劲。

VIPwhite

VIPwhite

题主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纵观二十四朝的开国之君,除了刘邦无一不是资兼文武的天纵之才。其实想想也对,能够在群雄逐鹿的滚滚洪流之中脱颖而出,进而拨乱反正的又怎么会是“武功”泛泛之辈呢?但遍观《史记》和《汉书》,这位奠定大汉四百年国祚的汉高帝在军事上的表现却平平无奇。这就不得不令人失望感叹,进而怀疑是不是司马迁为突出项羽而有意低估了刘邦的军事才能?那事实真是如此吗?在我看来,作为颇具良史之才的司马迁不仅没有低估刘邦的军事才能。反而在抑扬对比之中对其进行了无比热烈的歌颂。

一: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与政治斗争相比简直微末至极

“任何阴谋诡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不堪一击”。这是就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而言的。但在军事实力相对均衡或者没有完全失衡的情况下,决定胜负的往往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双方领袖的领导艺术。楚汉相争的最终结局则恰是这一理论的完美注脚。

在项羽率五诸侯军驰骋入关,诛赢秦氏,烧阿房宫的时侯,又有谁会料到这个破灭暴秦如扫草芥的天下霸主最终会失去天下?而细观刘项相争的全过程,无论是项氏的由盛转衰以至于乌江自刎;还是刘邦的由弱而强并有天下。个中起着决定作用的绝不是横戈跃马、叱咤无敌的盖世武功,而是绵绵密密、不绝如缕的斗争智慧。换言之,项羽之败,不是败在武力不如,而是因为智略不足。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这个传统的国度,人们对于智谋的崇拜远远强于武功。不管是老子的“必欲取之,姑先与之”;孔子的“暴虎冯河,吾不与也。”还是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都明白无误地昭示着先辈们的智谋崇拜。而刘项之争,归根结底恰就是“智谋”和“武功”的较量。其最终的结局则再次完美证明先辈的智慧洞达。

二:刘邦的独家秘笈——出神入化的用人之道

领导的能力往往不在于领导本人的实力,而恰恰体现在他的用人之道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高帝刘邦是历代君王中最实至名归的用人大师。

游侠出身的刘邦不仅深知民生多艰,而且亦颇有豪侠的气概,慷慨大气、豪放不羁的行事作风使得不过区区亭长之职的他备受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爱戴。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情味儿是出生贵族,享受贵族教育而于社会严重脱节的项羽所不具备的。

苏秦说“人生世上,权势禄位,何可忽乎哉?”这种实实在在的利益计较, 想必也只有这个混迹于市井,崛起于底层的贫民皇帝刘邦知道吧。不然他又如何能达到吸引人才,集聚贤能,三教九流,凡有尺寸之所长皆为我所用的境界呢?无论是对张良的交之以心,对萧何的用人不疑,对韩信的解衣推饭;还是对彭越的许诺封王,对英布的威逼利诱,对各诸侯王的投其所好。当真是“纵横捭阖,因地制宜,慧眼独具,变化莫测。”试问,任谁在面对刘邦这样的对手时都要胆战心惊,更何况是志大才疏,粗狂豪迈的楚霸王项羽呢?

丰富的人生阅历,练达的世故人情,睿智的识人之能和用人之道,无论是哪一条,都是血性之勇的项羽所无可匹敌也难以匹敌的,可以说,项羽之败于刘邦,实在不冤。

三:刘邦的制胜之道——人才兴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往今来多少明君贤象都不由自主地倒在这八个大字之上。但唯独这中年创业的刘邦却不仅没有沉醉于“诺大家业”,反而以更加理智而冷静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事业。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在建国之后回到故里沛县时所吟咏的句子,更是其流传于世的为数不多的经典。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看这几句话,我们就会发现,此时业已创下盖世伟业的刘邦,他的内心不仅没有功成名就之后的洋洋自得,反而洋溢着无尽的寂寞和焦虑。这种矛盾而焦灼的心态始终困扰着他人生的最后几年。其中对典型 的实例就是“易置太子”之事。

其实,我们应该承认,太史公所谓的“以如意类己而屡欲易置之”的说法是站不牢的,因为在本纪中还有一句对太子刘盈“仁弱”的评价。换言之,刘邦之所以想要更换太子首先是因为刘盈仁弱不足以驾驭群臣,然后才是因为刘如意类己,想要让他取而代之。而在确定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志后,果决的刘邦随即开始大肆诛戮功臣勋贵,甚至还立下“白马之誓”来作为保险手段。而在其临终之际,更是一度想要斩杀连襟樊哙来削弱吕氏的实力。诸般措置不仅可以看出刘邦的政治手段,之后的时势变化更是可以验证他的政治远见。如此人物,项羽能是他的对手吗?

综上所述,司马迁根本没有低估刘邦的军事才能,因为刘邦本身就是不是一个战斗性军事领袖,他是一个谋略性的政治领袖。这样的人,他的光芒就像是当空的皓月,岂是想遮盖就能遮盖掉的?

菊丸孒 *喵

菊丸孒 *喵

确实贬低了刘邦!!事实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军事指挥是刘邦,仔细看一看刘邦的历史,你会刘邦打仗很厉害。

韩信登上历史舞台还在后面,而且让韩信去经略项羽侧后方、让英布打击项羽的腹部,也都是刘邦的主意。

后来灭英布、平陈烯都是刘邦亲手做的。英布那么厉害的人,轻而易举被刘邦平定了。刘邦怎么可能打仗不行?

乐行的马

乐行的马

我来回答。

西汉的刘向、东汉的班固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 这二人基本上就是从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结论。不虚美,就是司马迁对刘邦的赞誉,都有大量的事实为依据;不隐恶,就是司马迁虽然推崇刘邦的事功,也不因此而对其存在的缺点予以回避隐yi瞒。



小编认为司马迁是一位严谨、客观的史学家,他并没有刻意写低刘邦的军事才能。实际从司马迁笔下,很容易发现刘邦的三大优点。一是雄才大略,有智谋,有远见;二是能用人,尤其是能驾驭人;三是头脑灵活,聪明绝顶,随机应变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就连司马迁自己都亲口赞扬刘邦:“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按司马迁意思,原来刘邦的功绩是使自周王朝东迁后动荡了几百年的社会生活复归于正常,这样的功绩,他当然在秦楚之际月表序中有用大圣来形容刘邦。

其实,司马迁的结论也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在吸收了刘邦时期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从总体上作出的。刘邦去世后,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我们今天熟悉的拨乱反正一词,其就是源自于刘邦。

由此可见,司马迁对刘邦的评价是根据对历史、对人民的贡献而言的,是针对周王朝东迁后数百年天下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终因汉兴而获安定的结果而得出的。那么,一个平民的刘邦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功?

小编说了刘邦这么多长处,那么大的功绩,会有人说,你也没说刘邦的军事才能有多高?



好,下面小编就说说刘邦的军事能力。

一般讲一个人军事能力分为战略能力和战术能力。战略能力,看的是大局观,决心,果断。战术能力,就是实际的指挥能力,参谋能力。

一、刘邦的战略能力很高,他比项羽要高。

1、三秦之战发动的时间恰到好处。项羽分封完诸侯回到楚国,此时齐国的田氏杀死了项羽封的三齐王,举兵反楚。在此情况下,项羽有心攻打齐国,但又怕刘邦东进,就在项羽举棋不定的情况下,仅凭着张良的一封书信,就让项羽放松了对刘邦的戒备,带兵去了齐国。身在汉中的刘邦获知项羽的去向,立即发动了三秦之战,一举取得了关中之地。而后便带兵出关,并夺取项羽半个天下的地盘,足以见得刘邦的大局观以及他的果敢善断。

2、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退守荥阳、成皋一线。在楚强汉弱的情况下,刘邦的战略能力又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刘帮派随何劝反了英布后,便在项羽都城边上摆出三支棋眼,让英布英布、彭越、吕泽三人牢牢拖住项羽半年之久,使得强大的项羽不能西进。而此时刘邦却是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布置荥阳、成皋防线,抽出自己主力部队交给韩信,解决威胁汉军防线的魏、赵、燕国。反观项羽,由于他的战略能力远远低于他的战术能力,经常让刘邦调动的在荥阳和彭城之间来回跑,致使一副好牌叫他打得稀巴烂,最后失败。



二、刘邦的战术能力也很强。

在整个楚汉战争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刘邦带着少数部队在荥阳一带,与项羽大军死缠乱打,虽然是让项羽打得差点丢过好几回命,但正是刘邦利用合理的战术,有强大的决心,拖住项羽打两年时间。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中,韩信才得以带着汉军主力,不受楚军干扰的情况下,平灭赵魏燕齐四国。人们可以从史料中获知,整个楚汉战争期间,韩信没有一次单独和项羽较量过;英布很能打,他抗击楚军(没项羽)进攻才坚持了半年,弄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彭越也很能打,但见着项羽了,也能玩游击战;也只有刘邦单独和项羽面对面的对抗历尽两年。虽然不能说刘邦的战术能力高于项羽,韩信,但至少说刘邦的战术能力是比较强的。

综上所述,刘邦的综合军事能力是很强的,这也是从司马迁的笔触中可以随处体现的。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刘邦的军事能力是司马迁写低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刘邦评价取胜时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因此就有人片面地认为,刘邦的取胜全是他会用人,而他只剩下被项羽追着跑了。殊不知,会用将,能在许多建议中选择正确的建议,并坚定地实施,不正是一个统帅的军事能力体现吗?



二是一些人们认为刘邦是小混混,无赖、大老粗,没本事,凭运气。带着这样的观点,以先入为主的逻辑去学习司马迁的史作,那只能记住司马迁的“不隐恶”,忽略了“不虚美”。

t

阿勉

阿勉

文人常规操作,对刘邦的胜利一笔带过,对刘邦的小败大书特书,对项羽的大失败轻描淡写 小胜利大书特书,垓下之战就很典型。

无言的结局

无言的结局

刘邦确实设有什么军事才能,但他能谦听则明,用人不疑,许多奇才都投奔他,为他所用,所以刘邦虽然軍事才能不沒,但政治水平很有一套。

rosytour

rosytour

刘邦军事才能并没那么高,只是驭人有一套,毕竟手下能人将才太多,最明显的白登之围中刘邦没有了当初打天下那些人后,一直束手无措就能看出军事才能高低了。

司马迁乃汉朝史官,尤其写汉史,自己的高祖皇帝,宁吹不贬,可不敢马虎的,除非不要命了。

墨染千秋

墨染千秋

确实写低了,天下间得国最快者就是刘邦了从起事到称帝太快了,简直就是天选者!但他输掉了汉凶战争,结果被定在了耻辱柱上!结果全国上下,包括刘家人自己都在心里骂刘邦垃圾!因为确实拉夸!搞的和亲几十年!

梦梦猪的旅行

梦梦猪的旅行

司马迁并没有恶意贬低刘邦军事才能,刘邦在高祖本纪中表现的军事才能并不差,以为刘邦军事才能差是刘邦多次败给项羽给人们的直觉而已!

我们在读史记时,可以发现汉初有三个军事家,就是项羽、韩信、刘邦,有三大名将就是韩信、彭越、英布!韩信、彭越都是被刘邦用计擒杀,而英布则是被刘邦带兵战场上击败,足可见刘邦有相当厉害的军事才能!

起初,刘邦在沛县只是一个亭长,萧何、曹参等人都比他地位高,杀了沛县县令后只有刘邦敢挑头拉起几千人的队伍,萧何、曹参、樊哙等辈追随刘邦,说明刘邦并非等闲之辈,刘邦带人投靠项梁后项梁给了他五千兵马,项梁能给刘邦五千兵马肯定是认可刘邦有带兵能力,否则是不会让一个不会发仗的人带兵!

开始时刘邦只是硬攻,被秦军击败,在留地遇到张良后,张良给刘邦讲兵法,刘邦天姿聪慧,一听就懂,所以就有了军事谋略,项羽死后与项羽分兵,刘邦在想良辅佐下过武关,一路击败秦军,斩关夺隘,先入咸阳,鸿门宴后又出巴蜀,韩信定三秦,刘邦则出关东征,一路所向披靡,收五路诸侯兵马攻克项羽老巢彭城,项羽率三万骑兵大败联军,从此后刘邦就与项羽数年相争,负少胜多,但是要看到在刘邦的策略下,项羽地盘与兵马越大越少,刘邦的地盘与兵马越来越多,项羽取得了战术胜利,刘邦取得了战略胜利!

在垓下之战消灭项羽后,刘邦的对手就是各路异姓诸侯王,用陈平之计擒拿韩信,用吕后烹杀彭越,亲自出征平叛陈豨、英布都获得胜利,白登之围用计逃脱,纵观刘邦一生记载,败基本上都是拜项羽所赐,项羽是个军事奇才,其他人大都不是刘邦对手,这是司马迁明明白白记载的,所以司马迁并没有刻意写低刘邦的军事才能!


┢┦aΡpy

┢┦aΡpy

“诗词生活日记”认为,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史态度,实事求是的为历史人物立传,丝毫没有有意写低刘邦的军事才能。

刘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个只会问“为之奈何”的人,根本不算有什么军事才能。

刘邦出身于社会中下层,起兵反秦前不过就是个芝麻绿豆大的泗水亭长而已,自然没有说过什么正规的军事教育。如果说刘邦有一点军事才能的话,也是起兵反秦后逐渐学习得来的。

刘邦的军事生涯大体上可以分成五个阶段:一是沛县起兵到投奔项梁;二是进攻关中;三是平定三秦;四是与项羽的荥阳鏖战;五是登基后消灭诸侯王。而刘邦的军事才能在这五个阶段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在沛县起兵到投奔项梁的阶段,刘邦无军事才能可言,连雍齿都啃不动。但在进攻关中的阶段,率领偏师的刘邦连续击败秦军,在蓝田歼灭了秦朝最后一支主力部队,这个战绩在秦末仅次于项羽。

平定三秦的总指挥算是韩信,刘邦的表现并不突出。而在荥阳鏖战的阶段,刘邦虽然在野战中屡败于项羽,但却击败了项羽之外的楚军大将。正因为刘邦把项羽牢牢地拖在了荥阳,韩信才能顺利地经略北方。

等到了消灭诸侯王的阶段,刘邦的表现就完全称得上是“威加海内”了,所有造反的诸侯王都不是刘邦的对手。哪怕是“白登之围”,刘邦在战场上也算是与匈奴打个平手,比宋朝、明朝的某些皇帝强多了。

综合来讲,韩信对刘邦“陛下不过能将十万”的评价算是比较准确的。可以说在秦末汉初,刘邦的军事才能也就比项羽和韩信差,超过英布、章邯等人,算是能排进当时天下前列的优秀军事家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实表现了他的渐进的军事才能,绝无有意贬低的意思。

末末

末末

何止是有意简直是故意的

1、淮阴侯列传中说什么刘邦对还是基层军官的韩信封台拜将,历史上封台拜将的那个人其实是韩王信,并非韩信,而这次封台拜将的目的也是一场政治作秀,因为项羽在彭城干掉了韩王成。

当时的韩信就是萧何手底下的一个小官,刘邦怎么可能将他一下子拔高到大将军的地位呢?以吕泽为首的外戚派怎么想?以曹参为首的沛县帮会怎么想?刘邦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顶级军事战略家,这种幼稚的行为刘邦是不会办的。

为了拔高韩信,编出这么一段故事,司马迁有何目的?

刘邦

2、项羽本纪中描绘的彭城之战绝对有问题!彭城之战刘邦绝对是输了,这个没跑的,但是真的像司马迁说的输的那么惨吗?如果真的输的那么惨,我想问一句,为什么没有记载刘邦手底下有大将被杀呢?刘邦手下以吕泽为首的宗亲、曹参为首的沛县帮和异姓王那帮人都没有被杀,所以彭城之战刘邦50万人肯定没有,有个几万就不错了,为了捧项羽,司马迁也真的是拼了。


3、韩信征讨魏国,真正决定战争胜负得很有可能是曹参,而在齐国暴揍龙且的很可能不是韩信,是曹参,曹参名义上属于韩信指挥,其实是刘邦放在韩信旁边的尚方宝剑。因为除了宗亲和沛县帮,其实人刘邦从来没有百分百的信任,另外还有灌英的那一万精锐骑兵应该和曹参的作用相似。


4、我们看看刘邦是如何玩死韩信的?韩信要假齐王,刘邦为了稳住他直接封了韩信真齐王,让韩信过来收拾项羽,项羽嗝屁以后,刘邦立刻让韩信从齐国滚蛋,去当楚王;韩信在楚王的位子上屁股还做热乎,刘邦趁着韩信在楚地根基不稳,立刻把他抓到长安贬为淮阴侯。从始至终,韩信被刘邦哄得乐呵呵,玩得也是很懵逼。韩信在刘邦面前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学生,毫无还手之力。

层林尽染

层林尽染

刘邦最高的手段不是军事,而是识人,用人,管人,他如果军事才能够好,何必用得着韩信,他如果谋略够用,又怎么需要张良,刘邦沛县起义遭遇秦军就受挫,不得不投靠项梁。

跟项羽打仗,是真的屡战屡败,全是靠韩信为他扳回一局。

刘邦跟英布打,也是对仗就败。这可不是司马迁写的,汉书国史可明确记载了。刘邦征匈奴被打的困守白登山,这也不是只有《史记》有。

刘邦打仗真的不是专业的,他在军事完全要靠韩信和他手底下的一众经常拼杀攒出经验的兄弟。韩信则给刘邦攒军队。初出蜀入关开战,刘邦就把十万大军全带走了,只留给韩信几万人对付章邯,彭城惨败,刘邦自己带的兵全军覆没,他就急赶着把韩信拉起来的三十万大军全带走,只给他留下几千人。

说实在的,刘邦能这么操作。还操作的这么溜,让韩信没话说,足以说明他在管人这方面,很有能耐。

他打仗是真不行,但很会收拾人心。面对英布被打的大败,刘邦胸口还中了一箭(第二次中箭,第一次被项羽射)。完全是靠散布言论,搞心理战,分化瓦解了英布的军队。那时候张良已经不在了,能给他出主意的只有陈平和他自己。

并不是司马迁贬低了刘邦的军事能力,而是史书上他的军事只会能力就不咋的。史书只是流水账,教科书式的讲解几几年,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打了哪场仗,最后谁输了。刘邦能力怎么样,全是后人通过那些没有任何情感参杂的文字,自己分析出来的。

马丁路德宫保

马丁路德宫保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