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西游记》原著中真实的师徒四人是怎么样的吗?

乔萦
首先我有两句话——
“黑暗是社会内涵,暗黑是浅层画面。”
“你说西游记黑暗证明你看过原著,只说黑暗证明你没看懂原著。”
近些年来,“西游记人物形象的问题”可谓争议不断,且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向天平的另一方争先恐后的涌去,质疑甚至嘲笑、蔑视老版《西游记》。
这是件很可笑又可怕的行为。
这些人的主导者大都是些年轻人,在他们心中,老版《西游记》拍的幼稚、偏离原著,他们认为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才是真的像原著。他们忘了自己当年看老版西游记时笑的是那么开心。
又有很多人用着“高级知识分子”的眼光去讲西游记的本质——黑暗。你说黑暗我想反驳,很多人又蹦出了“暗黑”这个词,我突然的怒笑不得,暗黑这个词是什么词?这是个中文系的词?别用你那看过几部暗黑风格的非主流小说与漫画,就拿来形容一部时代名著。
西游记的本质也不是黑暗,你说黑暗证明你看过原著,只说黑暗证明你没看懂原著。吴承恩感叹社会黑暗,官场不顺,心中满是愤懑不平,自小爱看神怪小说,故结合内心所著《西游记》。所表达的主旨则是反映对社会的不满与不平,折射出作者心中渴望改变现实,报效国家与社会的想法,其主旨也在主人公孙悟空的这一生经历表达的淋漓尽致。
很多人说,孙悟空最后取得真经成佛是被迫,是屈从,明明吴承恩想表达一个走上正路得到正果的人物,这是吴承恩最终的祈愿,什么时候又成了压迫与屈服了。
在我看来,其实在很多客观的观众看来,老版《西游记》是最成功的。在一遍遍吐槽翻拍剧的时候,不知何时人们吐槽上了老版 《西游记》,没人说它多么像原著,它的成功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拍摄了《西游记》,并且人物塑造的非常经典。
原著的形象,特别是孙悟空的形象,是一直来源于民间文化的形象传承认知的,不是剧组创立的,所以怪不到剧组。
不是我针对,就楼下那几个自称很厉害的自媒体,说的一堆多么幼稚的话。说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最像原著,吴承恩看了估计几百年的血会吐出来。
先说大话西游,我喜欢周星驰,但大话西游就是用了《西游记》的人物,其他的故事与所表达的内涵已经完全脱离《西游记》了,是另外的一个故事。别说六小龄童愤怒,如果我站在他的角度,我也会愤愤不平。他家世代演猴戏,对于孙悟空真的爱到了骨子里,如果真的出了一个演绎孙悟空非常好的一个人、一部戏,六小龄童也不会说什么,但你让孙悟空和妖怪你侬我侬的,也确实对经典有些亵渎。说归说,六小龄童也确实应该增加包容度,并且文化就是可以迁移创新的,但要正经。
至于西游降妖伏魔两篇,完全是周星驰的娱乐之作,满满的娱乐趣味。你拿他当原著,我连评价都觉得反胃。
下面这个形象,有人会觉得和原著百分百的相似度。
我特别想问,你是看照片,还是看电影?造型很用心,但是从形态到动作到语言,他哪点具有猴子的神韵?兄台,爽不等于经典。
包括大话西游的形象,孙悟空哪里像个猴子,分明就是人。港台文化从来都是这个样,对内地文化不了解的同时,赋予古代人物一定的现代港台文化,你们还拿来当经典,真是侮辱名著!我没有讲影片不好看,只是客观的讲一个事实。
“西游记的本质就是主流的正能量,是经历过黑暗的成长与光明,而不是所谓的黑暗。”
“你们口中的接近原著的造型,目前都只具备造型,完全没有猴子的动作神态、肢体语言,对于此,还是老演员六小龄童刻画的更好。”

rainbowyoko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大部分人熟知《西游记》师徒四人是靠的电视剧,而如果把原著中的师徒四人拉出来对比,又会又些不同的味道。笔者仅仅根据电视剧和原著的对比试诉一二吧。
唐僧唐僧的身份和背景,原著和影视剧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原著中对唐僧的性格描写却千差万别——原著中的唐僧更胆小懦弱、猥琐不堪。原著中,刚开始入伙的孙悟空失手打死几个强盗,唐僧战战兢兢地非常害怕。一方面埋怨孙悟空乱杀无辜,另一方面担心被官府知晓后会连累自己。类似场景,一直贯穿全书。原著中唐僧的性格是一个懦弱无能、胆小怕事,但又极力想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得道高僧的复杂人物。
荧幕中的猪八戒是一个好吃懒做,笨头笨脑的形象,他的性格比较单一,也非常年脸谱化。可在原著中,这头“猪”非常地聪明,时时会冒出意想不到的点子。同时,对于他的功夫,影视作品中表现的是“天生具备”,而原著中说他靠“采阴补阳”,关于此点,自行脑补。
这个人物影视里面大多展现出精灵古怪、潇洒倜傥的模样。可实际的原著中,这个猴子身高仅1.4米左右,而且佝偻着腰,脾气火爆、非常冲动,同时又极具野心。唐僧说他是“妖猴”,原著里呈现的更多是妖的一面。关于这点不得不提黄渤版的孙悟空,那个猴子才更符合原著!
沙僧影视剧中的沙僧人高马大,一头“杀马特”的蓝发还是比较符合原著的。不管电影或者电视剧中,其实关于他的戏份并不多。但是原著中他的肤色是紫红色的,这点大多数的影视剧都没有表现出来。同时,原著中把他描绘成一个城府极深,而且是整个取经队伍中最忠心的一个人。原著对他的人物塑造方面更丰满!
大部分人对《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认知,来源于影视作品。他们四人影视作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过多地进行原著的剖析和解读对于普通人来说毫无意义,如果真的有这个必要,交给相关专家和学者吧。

funnywoody
从原著来看,孙悟空 猪八戒 沙和尚 他们都实实在在的妖,杀人吃人更是家常便饭,电视剧都是艺术加工美化之后的,反倒是星爷的电影更忠实于原著!如果根据原著重拍《西游记》绝对是大片,值得期待!

LuLualways
《西游记》有着太多的影视版本,在被大量改动的同时,原著的影响力和原汁原味也被削弱了。所以,《西游记》可以说是被大家误会最深的一部名著。
原著中,光是师徒四人的相貌和性格就与我们的固有印象有着很大不同。首先是唐僧。在影视剧中,唐僧是个细皮嫩肉的和尚,不仅仁爱天下,还有大智慧。但在原著中,唐僧却是一身脓包样,不仅多愁善感,还个性怯懦,每次被妖精抓住都要哭一次才罢休。
他也因此受尽了孙悟空的嫌弃。就拿第十五回来说,唐僧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说着说着,泪如雨下。孙悟空哪里忍得住暴躁,直接发作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然后是孙悟空。
在大家心目中,孙悟空一定是个油头粉面的美猴王形象。但在原著中,按照第二回和第三十六回的描述,他其实是一只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而且身高不足 1.28 米的“丑猴”,简直可以说是又矮又丑,长相可怖。
其次是猪八戒。在原著中,猪八戒也没有那么猪头猪脑,反而有着影帝和段子手属性。比如在第三十九回中,八戒道:“我且哭个样子你看看。”话音刚落就粘涎答答、眼泪汪汪,絮絮叨叨地哭起来,完全是影帝附身。在第七十五回中,在孙悟空被妖精一口吞下后,他埋怨道:“今日还是个和尚,明日就是个大恭也!”,实在是妙语连珠。
最后是沙僧。大家都以为沙僧是个任劳任怨、憨厚老实的好男人,但其实他也会拆队友的台,平时也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并没有像剧中经常念叨“若是大师兄在”之类的话。原著和影视剧的差异远不止这么多,如果想还原真实的师徒四人,看剧是没有用的,读原著才是正解。

叶舞四季
86版西游记的播出,让很多人对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的形象都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孙悟空机智勇敢、本领高强,又嫉恶如仇、唐僧一心取经,目标坚定,长的也很帅,是一位标准的帅哥、猪八戒好吃懒惰,傻的可爱、沙和尚是个老实人,做事也任劳任怨。这是受86版西游记的影响,在大家心目中留下的印象。那原著里的师徒四人是怎样的呢?
一:孙悟空
原著第七十三回,对孙悟空的相貌进行了描写,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这长相也太恐怖了,如果不是长期相处下来,恐怕能把人吓死,所以电视剧想找到这样的演员也不容易,而且导演也不至于想把西游记拍成恐怖片吧!
想必大家肯定还记得这样一句台词:外面来了一个毛脸雷公嘴的和尚,说的就是孙悟空,这一点在86版西游记中,倒是很符合原著。
二:唐僧
原著第五十四回,唐僧师徒四人来到西梁女国时,女儿国国王亲自来迎接唐僧,女王闪凤目,仔细观看,果真是一表非凡,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
这就是十足的帅哥形象啊,难怪女王第一眼看到唐僧的模样,满心欢喜。按照这样看,不管是汪粤、徐少华还是迟重瑞所扮演的唐僧,都符合原著所描写的形象。
三:猪八戒
原著第八回,卷上莲蓬吊塔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狼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金盔紧系鳃边带,勒甲丝绦蟒退麟。手执钉耙龙探爪,腰挎弯弓月半轮。纠纠威风欺太岁,昂昂志气压天神。
第四十七回里,也说他长嘴大耳,身粗背宽,声如响雷。
这形象也很丑啊,不忍直视!
第四:沙僧
第二十二回:流沙河收沙僧,河中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似灯。不黑不白青靛脸,如雷如鼓姥龙声。身披一领鹅毛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顶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一脑袋红头发,两个眼睛像灯笼。这个形象相当的怪异了。脖子上挂着九个骷髅,估计是用来吓人的吧!
总结:关于四人的性格,在原著中,唐僧的取经决心也不是最坚定的,最坚定取经信念的人,反而是孙悟空。唐僧虽然懂得的佛法比孙悟空多,但他只是懂佛法,却没把真正的佛理悟透,所以还需要孙悟空时时的去开导他,正所谓,心到处,脚下即是灵山。这可能也是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取名悟空的原因。事实也证明,孙悟空的确具有很高的悟性。
猪八戒和沙僧在原著中,都是吃过人的,而且异常凶残。猪八戒娶过两个妻子,一个是软二姐,一个是高翠兰。沙僧曾经吃过九个取经人,把取经人的骷髅穿成串,挂在了自己的脖子上面。
师徒四人也确实不易啊!
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参考资料:《西游记》
anly
如果是询问人物原型的话,那么除了唐僧以外,其他都是不确定的。
唐僧的人物原型是玄奘。这个没有任何争议。玄奘是唐代初年时候的著名高僧,他本人也确实曾经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并且将佛经带回国内,之后一直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玄奘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有一定差异。小说当中的玄奘,有一些懦弱,又有一些记仇,还不辨是非。形象相对负面。这与玄奘的历史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坚持取经的决心上,两者确实是一致的。
孙悟空的人物原型,主流说法认为是石槃陀。石槃陀是西域的一个强盗。在玄奘路经西域的时候,壹度以拜师为名接近玄奘,想要抢夺玄奘的财物。但是被玄奘感悟,之后主动离去。这是玄奘取经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学者们认为,石磐陀是胡人,后世讹传为猢狲,从而创造了孙悟空这样的人物形象。季羡林提出,孙悟空的人物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努曼。哈努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但问题在于,罗摩衍那传入中国的历史非常晚,解放以后才有完整中译本。而孙悟空的艺术形象,目前认为至少在唐代晚期或者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在这个时候,中国人根本不了解哈努曼的形象。所以这种说法目前没有被广泛接受。还有一些非主流说法,比如水猴子,在学界几乎没有认同。
猪八戒的人物原型,目前为止没有可靠的说法。猪八戒人物形象出现,最早是在元杂剧当中。后来被西游记所吸收。元杂剧的史料相当匮乏,所以研究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非常困难,目前没有可靠的结论。
沙和尚是一个相对边缘化的角色,出现的时间比孙悟空略晚,但是比猪八戒早。一般认为,宋代的时候正式形成了这个形象。沙和尚的原型也是有多种说法的。有人认为,这个人物形象源于河神。这是因为原著当中,沙和尚驻守流沙河,相关的描述与河神有一些关系。也有人认为沙和尚源于玄奘历史上真实的向导。这是比较大唐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以及西游记之后得出的结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沙和尚的原型也是石槃陀。这种观点认为,石槃陀在演义的描述下,被分割为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成为了孙悟空和沙和尚。

Jennie要努力学
感谢邀请,温柔姐为您回答!
86版西游记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果你问原著中师徒四人的形象,那么你可能会大吃一惊,首先来说孙悟空原著描写是:“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象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就这形象在温柔看来比僵尸吓人多了,这一点周星驰的西游描写的比较写实!
之后就是猪八戒,原著里猪八戒自己说“不是跟师傅吹嘘,自从老猪我跟随了师傅之后,感觉自己俊朗了很多,要是还像之前一样,在高老庄走一遭,把嘴往前一撅,耳朵这么一摆,常常能吓死三十多个人呢。”听猪八戒这么一介绍,我们就知道长的有多吓人了,再来看原著描写:“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这么一看要多吓人就有多吓人!然后是沙僧在原著第二十九回唐僧曾经对沙僧的形象描述过:“第二个徒弟姓沙,法名悟净和尚,他生得身长丈二,臂阔三停,脸如蓝靛,口似血盆,眼光闪灼,牙齿排钉。”就这个长相其实也好看不到哪去,谁看到了都会吓丢半条命!
接下来就说道唐僧了,原著对唐僧的描写那就好看多了,这里就不不加赘述了,因为唐僧是个正常人,而且还是大帅哥,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妖怪喜欢!

花儿
我们就单说长相,唐僧暂且先不提,至少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长相绝对不像电视剧里那样,长得还有点可爱。原著里的相貌那是真的能把人给吓死的。
先看孙悟空,路人称呼其为“毛脸雷公嘴的和尚”,原著里对其相貌的描写是“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象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还有獠牙,你想象一下这得有多恐怖。原著迷们都比较公认西游.伏妖篇的孙悟空最为符合原著里的形象。
再看猪八戒,那更是比孙悟空还要丑得多,把原著中狮驼岭里太白金星扮作的老人吓得魂不附体,评价道:“爷爷呀!今夜做的什么恶梦,遇着这伙恶人!为先的那和尚丑便丑,还有三分人相;这个和尚,怎么这等个碓梃嘴,蒲扇耳朵,铁片脸,旂毛颈项,一分人气儿也没有了!”(和孙悟空形成对比)
八戒也迷之自信,嘻嘻笑道:“我丑虽然丑,但耐看,老公公多看两眼就觉得好看了!”
猪八戒在高老庄初次登场,作者是这么描述其外貌——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是一个野猪精的形象,并且也是有獠牙的。
八戒曾在第20回自夸道:“不瞒师父说,老猪自从跟了你,这些时俊了许多哩。若象往常在高老庄走时,把嘴朝前一掬,把耳两头一摆,常吓杀二三十人哩。”
其相貌差不多如下图所示吧!
至于沙僧,虽比猪八戒和孙悟空好看了点,但相貌也是凶神恶煞。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唐僧向宝象国国王介绍时,有详细的沙僧外貌描写:
“第二个徒弟姓沙,法名悟净和尚,他生得身长丈二,臂阔三停,脸如蓝靛,口似血盆,眼光闪灼,牙齿排钉。”
注意一丈二的身高,换算成今天的单位就是4米,简直是个“巨人”。并且“脸如蓝靛”,也就是说他的脸应该是蓝黑色的。西游.伏妖篇的沙僧也更为符合原著形象。

wangxh
看过原著《西游记》
吴承恩老师刻画的四个人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历经千山万水,时间长达十四年。这不仅是取经也是对人性的煎熬和磨炼。
唐僧一心向佛,执着,但又爱哭又胆小,一直他在我心里的印象是个大善人,小学老师说他蚂蚁也不敢踩死。但是看了原著,发现他的自私,软弱。他和孙悟空的感情也不真挚,书里面只有孙悟空单方面的情意。唐僧时常责怪孙悟空,孙悟空救了他才会说他是好徒弟。
悟空等偷吃人参果后被镇元大仙捉回,悟空替圣僧挨龙鞭,那长老不领情,单怪悟空惹事,第二次被捉,悟空大逞口舌之利与大仙定下约定,即我救你的树,你放我西去。唐僧说与他三日为限,不回来就念紧箍咒。这里可以看出唐僧根本不相信孙悟空,非要拿念紧箍咒来威胁别人。
还有孙悟空被妖怪抓走,八戒沙僧只知道分行李,唐僧大哭的是自己不能去取经了,也不心疼孙悟空的牺牲。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总有些人把功名利禄看得很重,失掉了情分。
书里面孙悟空打白骨精没有电视剧中那样安排的妥当,电视剧里唐僧明白了那是妖精,可书里面到最后唐僧也不知道打死的是人是妖。孙悟空离开之后,唐僧被妖怪抓去变成了老虎,孙悟空救出来以后,他说取了真经以后,回去告诉国王你是最大的功劳。让孙悟空回来大概是为了让他一直保护自己取得真经,并不是原谅了他,也不是知道了孙悟空是打死的是妖精。
孙悟空正义大胆,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改掉急躁的性格,他非常勇敢,一路上斩妖除魔。从来没有对唐僧有过二心,一直尊敬师父,爱护师弟。但是如果做孙悟空这样的人,太累了,费力不讨好。
猪八戒是取经路上过得最洒脱的一个人,想吃就吃,想埋怨就埋怨。唐僧非常宠他,不让他讨斋饭,探路打妖怪。
沙僧像是没有任何存在感的人,却又是一个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人,他不争不抢,最理智憨厚。
《西游记》里面除了这四人性格鲜明外,其余妖怪,普通人,神仙似乎一个样。描写的言语也都差不多。尤其是小妖告诉大王孙悟空来了,都说的是大王,祸事了,祸事了。孙悟空想探听妖怪是否抓走了唐僧,都是变作一个飞虫,在小妖身边听,偏就小妖都会自言自语说出来,看多了觉得太无聊了。设置的困难也都是无力吐槽,除了有特色的女儿国,金角银角大王,红孩儿,铁扇公主,真假猴王,蜘蛛精,白骨精,假雷音寺,通天河,其余套路也都差不多。

HOH
(1)取经团队奋斗者-孙悟空,机智勇猛本领高强,心肠耿直,却容易得罪人、也易说真话。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平衡基层干部与现实的矛盾,如何调整方向,有所作为,而不是仅仅的拍拍屁股,不关我的事。
(2)取经团队领导者-唐僧,意志坚定,但终究是一心向佛,在金钱,权利,欲望的引诱下依然能一心前往西天大雷音寺求取真经,以度世人。总所周在职场中就是领导,他决定的是做不做这件事,其实这个形象真的很难。可以看下老梁品《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形象讲的真的很透彻。
(3)取经团队监督者-猪八戒,他谗言很多,说过悟空很多不好是取经团队的监督者,还爱凑热闹。他最大的有点就是嘴,总能挑出悟空的总总毛病,而且是师徒4人中接触社会最多的,所以也是被社会污染最严重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八戒在取经团队作为监督者的最大作为。
(4)取经团队和事老-沙和尚,八戒和悟空的矛盾其实根深很久,没有沙和尚的巧舌去调和矛盾,也许,取经团队早就散掉了,就好比一个皇帝,一个说忠言逆耳,一说妖言惑众,而沙和尚恰好是皇帝身旁的小太监说,这两个人说的都对一个太夸张,一个太过了。然后唐僧就有了自己的主见,知道该如何办,其实86版的《西游记》才是最大还原,如果想了解一些其他故事,带着娱乐精神去看,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可以看看老梁故事会。

Jessie
第一个阶段,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进入团队之后,团队之间的矛盾其实很多,最主要的矛盾其实不是三个徒弟之间的矛盾,而是徒弟和唐僧之间的矛盾很深。
三个徒弟是谁,一个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把十万天兵天将干的叫爸爸的齐天大圣,一个是掌控天河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就连沙和尚,看起来只是个卷帘大将,好像没啥名气,但听听人家咋说的:灵霄店里我为尊。唐僧是啥样子个啥,手无缚鸡之力的凡人,观音菩萨让三个自以为牛逼的神仙保护这个凡人,能服?肯定不服啊,所以前期这三个徒弟也是当面叫师傅,背后却并不承认这个师傅。
唐僧对于这三个徒弟也一样,他其实也自视过高,比较自负,觉得老子把你们拯救出来,而且还让你们皈依我佛,就好好的跟着我取经,听我的话就行的意思。而且这个时候唐僧并没有很明确的做好团队的定位,对他来说,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一样的,也许强点儿,但交给孙悟空的事情交给猪八戒,沙和尚做都可以。这种想法不仅唐僧有,猪八戒也有。于是,三人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第一次转折:悟空三打白骨精,三藏怒逐美猴王。总体上就是孙悟空太嚣张,猪八戒看不过去就说孙悟空使障眼法,唐三藏呢,以为孙悟空杀了无辜的人,觉得孙悟空就是个刺头儿,就逐出去了。孙悟空呢,对唐僧深怀感恩之心,基本上临走之前还交代了好多。
然后事情大家就知道了,黄袍怪那一话,国王让唐三藏他们抓妖怪,猪八戒就说,老子能捉,还表演了一番,出风头,结果和沙和尚去了被打成了狗,沙和尚还被抓了,然后唐僧就被变成了老虎,这时候猪八戒就想散伙,根本没有救人的想法,要不是白龙马死死的劝他去找孙悟空,他应该真能干得出这事儿来。白龙马形容孙悟空是有情有义的猴王,猪八戒也说了,他当时候骗唐三藏说孙悟空坏话是故意的。而且孙悟空回来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孙悟空经过大海的时候下去洗了个澡,因为身上沾了妖气,师傅不喜欢。这一难之后,唐僧就明白了,靠天靠地,也不如自己的大徒弟可靠,猪八戒也明白了自己咸鱼的身份,所以团队的定位清晰了。
自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师生关系,越来越默契。这时候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重新找到了组织,孙悟空开始摆正自己佛门子弟的身份,从野性,开始向人性转变。唐僧也开始认真的教导几个徒弟,传授他们做人的道理,虽然书中没有说,但是肯定有的,众人基本上都开始变化对唐僧的态度,基本上一片和谐了。
后来就来到了第二个重要的转折:真假美猴王。孙悟空这时候基本上已经没有猴性了,但还有一丝野性,如来认出假猴王的时候,孙悟空一棒打死了他,说已经除了二心,你该回去了。第三个阶段到了,这时候孙悟空彻底放下了自己的也行,开始向佛性转变,而这时候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师徒变成了亦师亦友,书中也写了好多,孙悟空给他师傅解惑,给他师弟们解惑,可以说,师徒两个人基本上是如鱼得水了,基本没隔阂了,差不多就这样了,是猪八戒和沙和尚也越来越服孙悟空,彻底心服口服了

jackie029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我也曾经思考过,如今趁这个机会贡献出来与诸位分享。
首先,心猿意马,浮躁,不平静的心,在一说文解字里将心猿给予了孙悟空,意马授给了白龙马。
所以,简单粗略的理解,孙悟空和白龙马指的是唐僧一路西行需要控制的自已的浮躁,不平静的心的修行;
尽管孙悟空神通广大,可没有自制,有方向,那么这股力量只能是破坏与自我毁灭,被压五指山证明了一桩事:人外有人,一味的凭恃武力,最终还是难免一败。
且在踏上西行道路之前,孙悟空所有的折腾,几乎是毫无意义,不外乎就是谁欺辱了自个就揍他,甚至拆了他家老窝而已。
白龙马更简单,撞破九头鸟和龙三公主的事情,怒火燃烧了一切,毁的却是自已。
二者即冲动是魔鬼最佳注解,如何将魔鬼导入正途便是西行的修行。
其次,猪八戒,应该他的形象和性格,很多人都非常清楚,但有一点是需要说明的。
动不动就闹散伙,遇困难便打退堂鼓,尽管有人帮衬说其实质是需要回家团圆,过老婆孩子热炕头。
唉,若是如此,为何在高老庄被当妖怪,还请法师来捉。
搁置争议,权且视为其唐僧性格中那种自带的喜好安逸,容易气馁的品行。
故此,这个贪图安逸,不敢迎难而上的性子,甚至带有点色色的劣根便化作了猪八戒;
最后,沙和尚,一路沉默寡言,少有说话,挑着担子追随队伍。
这也是人的一种品性,过去犯过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踏实做事亦可成就正果。
总而言之,除了玄奘是外表和人物之外,三个徒弟,包括白龙马都是唐僧作为凡人自带的性格和品性,借着一路西行,逐一磨砺和提炼,最终在功德圆满的结局中成为脱胎换骨的唐三藏。
一家之言,仅供交流。

fjyjn86
首先从形象上面说:
唐僧和电视剧中的大体一样的,毕竟是人嘛,都差不多。
孙悟空,86版和原著相差很多,原著中的孙悟空可以参照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牙比这个还要往外龇,原著写的是獠牙,也就是说比这个还要恐怖。
猪八戒,86版和原著也相差很多,八戒在原著中是个野猪形象,至今没看到哪版电视剧拍的像的,估计是怕吓坏小朋友吧,形象自行想象一下吧,高大,獠牙。
沙和尚,86版和原著同样相差很多,原著这样描写的: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对攒露白藤。顶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蓝脸红胡子,能带九个骷髅可见个头也不小。
从性格上看:
唐僧,电视剧过于美化唐僧了,小说中唐僧开始是个胆小,怕事,各种推卸责任,只是一心要取经的傻和尚,随着取经一路西行,经历磨难,才逐渐转变过来,所以西游记才被称作证道之书。过于完美的人是不用取西天取经才能成佛的,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就是这个道理。
孙悟空,可以说原著中悟空从观音点化之后便一心要保护唐僧西去,中间从不曾动摇,即便被唐僧冤枉也无怨无悔。反而唐僧是在悟空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才由胆小怕事的性格转变过来的。
猪八戒,沙僧这两个原著同电视剧差不多,不在多说。
送功劳上看:
孙悟空,当之无愧功劳第一,因此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第二位也是合情合理,这里电视剧和原著出入很大,其实原著中牵马,挑担子都是八戒在做。
沙僧,第三位,感觉沙僧在原著中的存在感很低,比电视剧还要低。。。

小予yulo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