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临死前对展昭说了句话,为何展昭消失了?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假装没感觉

假装没感觉

最喜欢看这个电视

123123DJ

123123DJ

好v(

老鼠家的猫大人

老鼠家的猫大人

因为得罪人太多

Dorianne白天黑夜的两个我

Dorianne白天黑夜的两个我

三快.五义展招武功平平,怎么保皇上

啊呀呀墙内版

啊呀呀墙内版

我死以后你要退隐,展昭年是一高,退隐之后,让新人发展

谁知我心

谁知我心

电视上不是说展大侠先死么,噢可能是炸死曾在别人家路过看了几分钟。

骄傲的超人

骄傲的超人

包拯在临终前的确嘱咐了展昭,之后展昭消失了,但展昭只是消失在庙堂,包拯绝对不是劝展昭归隐山林,他是让展昭继承自己的遗志,继续惩奸除恶报效朝廷,造福百姓!展昭遵从包大人的遗愿流落江湖查访惊天巨案!


包拯在嘉佑七年接到了一桩大案,正欲查访此案却一病不起。

挨了两个月包拯已然油尽灯枯,临终前他将展昭叫到卧榻前,悠悠地说道:“展护卫,你我相识多年,包拯对你十分倚重,人终有一死,包拯并不在意。之前陶家那桩大案始终是包拯的心病,皇上仁厚不愿深究,但我希望你能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言罢包拯气若游丝,展昭一直守在身边,过了两盏茶的功夫,包拯终于仙去。

展昭伤心欲绝,大哭一场,他对着包拯拜了三拜感激知遇之恩。翌日众人拜祭了包拯,展昭则为包拯守灵三日,之后继承包拯遗志,流落江湖继续查探大案,最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展昭承包青天遗志勇破豪绅



话说包拯放不下的案子正和江州陶家有关。这陶家先祖大有来历,他是宋太祖旧部,当年跟着太祖东征西讨,打下四百军州。

陶家因陶家先祖追随太祖有功而世受荣宠,几与皇亲国戚无异。

到了仁宗时代,陶家老爷陶顺天更是做过仁宗的老师。

这陶顺天仗着祖上余荫和帝师的身份横行江州,莫说是寻常百姓,就是当地父母官面对陶顺天时也是唯唯诺诺,一来是忌惮陶家的身份,二来陶家有宋太祖御赐龙袍和太祖画像。

陶顺天还有三个儿子,人称“江州三虎”。

大儿子陶仁,生的膀大腰圆膂力过人,善使一把大环刀,年轻时曾与人争斗,被众人围攻打瞎一只眼,陶仁发了狠将众人尽数打死,当地官府不了了之。

二儿子陶勇也是好武之人,兵器是两杆短枪,陶勇少时曾游历江湖,遍访名师,两杆花枪使得出神入化,出手时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三儿子陶智有肺痨,粗通些武艺,善发暗器,是陶家智囊,人称赛诸葛。

陶家三子豢养了一批打手,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当地父母官都要听命于他们,江州百姓敢怒不敢言。


百姓苦不堪言,有听闻包青天之名者便上开封府状告陶家人。

陶家身份特殊,案子报到开封府之后包拯不敢怠慢,当即回报了天子,天子一来并不知道陶家恃宠而骄横行霸道之事,二来碍着陶家的身份不愿深究。

包拯据理力争天子才允许包拯查办此案。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包拯接手案子不到七日便突发急病,之后卧床两月不治身故。

包拯身故之后仁宗更加不愿管这案子。

因此展昭便装到江州查访,展昭首先到江州府衙拜访当地父母官,此人虽然胆小但并不与陶家同流合污,只是陶家势力太大,父母官敢怒不敢言,他虚以委蛇暗地收集了许多证据。

展昭亮明身份之后,父母官立刻将陶家犯案卷宗呈于展昭观看,展昭直看得咬牙切齿。他与父母官定下一条计策。

父母官大肆宣扬自己已经掌握了罪证,扬言要去京中状告陶家。当夜陶家三虎身穿夜行衣来到府衙,他们要刺杀父母官,这种事他们之前也做过,可谓轻车熟路。


陶家三虎来到父母官床边一通攒刺,突然发现床上并没有人,三人情知中计,急忙奔出卧室。不想外面耀眼生花,二十多个捕快打着火把围在房外。

展昭走到近前,淡淡地道:“几位,还不束手就擒,非要展某动手不可。”陶家老大心中一惊,便道:“展某,阁下难道是侠展昭不成?好好好,我们兄弟正要领教一下高招。”说罢,更不言语,三人直奔展昭而来,一出手便是杀招。

初时展昭舞剑花护住全身只守不攻,十五招招一过,展昭看透三虎招数,转守为攻,他用小巧身法在三人当中穿来叉去,犹如一人化身数人,三人只瞧的眼都花了,哪里抵挡得住,再拆十招,三人兵器皆被打落,束手就擒。

次日升堂,三虎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陶顺天听到消息吓得一命呜呼。展昭将三人罪状卷宗带回京里呈给仁宗,仁宗一看之下触目惊心,叛三人秋后问斩并查抄家产,查没家产一事由展昭亲自督办。

经此一事,展昭在江州威名远播,百姓都赞他为民请命,可称展青天!

展昭奉命抄没陶家家产,发现另一秘密,引出案中案



查抄陶府当天,展昭亲自督办。当日他进入陶府宝库四处查看。突然展昭发现墙上一烛台有异,其他烛台上都有些许灰尘,唯独那个烛台上干干净净,似乎常常有人擦拭。

展昭伸手去摸烛台,发现烛台似乎是个机关,他朝左转动,烛台纹丝不动,变换方向,墙上轧轧之声响起,露出一个暗格来,里面放了一只小箱。

展昭捧出小箱,展昭轻轻扭动锁头,锁头应手而断,箱子里并无金银珠宝,只有一卷羊皮纸。

展昭将羊皮纸拿到灯下细细观看,越看越是心惊,原来这是后周柴氏后人柴芳写给陶家的密函,柴芳恼恨宋太宗占他柴氏江山,欲联络陶家一通谋反,应允事成之后陶家封侯拜相。

这柴家正住在京城,陶家的案子惊动了仁宗,柴芳必然知晓,说不定他会做不利于仁宗的事情,当下展昭收好羊皮卷,将一应事务交给当地父母官,自己挑了几匹好马星夜往京城去了。

柴氏后人柴芳发难,展昭为查案深入民间


展昭火急火燎地赶到了京城,城门处正在戒严,展昭心道不好,他在城门亮明身份,军士多有认识展昭的便即可放行。

展昭进宫觐见,见仁宗无恙才放下心来。原来前两日有刺客闯入禁宫行刺仁宗,多赖侍卫死命保护,有惊无险。

展昭怀疑此事正是柴芳所为,他呈上羊皮卷并说出心中猜想,仁宗呆了半晌,说道:“我大宋待他柴氏仁至义尽,没想到柴芳竟包藏祸心,展护卫,朕命你将柴芳缉拿归案,柴芳毕竟是柴氏后人,你不可伤他,太祖有命,柴氏纵然有罪,祸不及家人,你不可难为无关之人。朕要亲自审柴芳。”展昭领命而去。

此时柴府中一切如常,柴氏到这一代有两个男丁,长子柴天,次子柴芳。柴天见到展昭后十分平静,倒似已经料到一般。

展昭尚未开口,柴天便悠悠地道:“展护卫,我早知你会来此。我劝我弟不要异想天开,做个富家翁已然足矣,他却总不肯听,常常自己练习武功,结交绿林人物。他谋反之事我早已得知,无论如何他总是我同胞兄弟,我不忍心告发于他,但我也不曾参与此事。此时他已不在府中,展护卫不信可以进府搜查,若是无法交差便把柴天抓去便了。”

展昭见柴天仪表不俗,态度诚恳,不似作伪,便道:“不必了,在下自然信得过王爷。”说罢匆匆进宫回报仁宗。


仁宗听罢思量半晌,说道:“柴芳毕竟是柴氏后人,无论生死朕一定要见到他,展护卫,你勿辞辛劳,替朕走一遭,天涯海角,总要找到他。”展昭领命而去。

自此展昭开启了一段流浪之旅。展昭最初在市井寻找柴芳,这柴芳竟似蒸发了一般,展昭寻访了三年也不见丝毫踪迹。

展昭不辞辛劳远遁江湖,终见柴芳踪迹。

柴芳是个武痴,极有可能混迹江湖,但展昭最初觉得柴芳养尊处优,过不惯漂泊生活,应该躲在哪个州府里,直到三年寻找未果才将目光转向了江湖。

展昭先是南下,其时江南明教势力正盛,教众上千,教主步天鹏武功卓绝,柴芳有意恢复大周,倒极有可能去投靠明教。

展昭凭着人脉来到了明教总坛,教主步天鹏久闻展昭大名,见到展昭到来更不答话,飞身直扑到展昭身前。步天鹏攻势凌厉,忽抓忽拿,忽拳忽掌,极尽变化之能事。展昭则以静制动,验收门户,他此来并不想结怨。步天鹏变换了几种上乘掌法展昭依然抵挡得住。双方翻翻滚滚拆了二百招不分胜负。

步天鹏率先退开,他一拱手,道:“得罪了,南侠展昭果然不凡,不知展大侠到此有何贵干。”展昭还礼,说道:“在下想打听一个人,不知步教主可听过柴芳这个名字。”步天鹏哈哈大笑,:“听过,柴芳来过我教总坛,此人武功颇为了得,只比你我逊上一筹,他曾力邀我帮他复国,步某不愿为他人驱使,便赶他走了,展大侠可信得过步某?”

展昭心中失望,却不动声色,他说:“展某自然信得过步教主,打搅了,就此告辞。”


此后展昭走遍名山大川,拜访各大门派依然找不到柴芳踪迹。其时仁宗已死,已到宋神宗年间。展昭年事已高,他没有气馁,他要给自己一个交待。这年他到了武夷山中,碰到了北侠欧阳春,二人神交已久,一见如故,把酒言欢。展昭谈及自己多年寻找柴芳未果,欧阳春却提供了一条线索。

江湖中出现了一个神秘门派逍遥派,掌门叫做逍遥子。欧阳春曾见过这个逍遥子,逍遥子气度雍容华贵,不像江湖中人倒像皇亲贵胄。这逍遥子行事诡秘亦正亦邪,欧阳春担心他为祸武林特地来武夷山中的黄岗山会他一会。

听罢这个消息展昭眼中放出光来,追寻了几十年,终于见到了曙光。二人在武夷山中休息一夜养足精神,第二日清晨便往黄岗山而来。走到黄岗山顶已到正午。这逍遥子正在山顶等候。

展昭和逍遥子一照面,二人都吃惊不小,原来这逍遥子正是失踪多年的柴芳。当年柴芳入宫行刺失败便远遁江湖,起初他结连江湖好汉意图复国,但草莽中人没人愿意参与此事。柴芳心灰意冷便游历天下,后来碰到逍遥派掌门御风子。这逍遥派收徒规矩十分奇异,不看人品不看根骨只重相貌,柴芳俊雅不凡,御风子看了十分欢喜,当即要收柴芳为徒,柴芳本事武痴,当下便磕头拜师。


其后几十年柴芳学会了逍遥派的不老长春功、北冥神功、天山折梅手等上乘武功。这不老长春功十分神奇,柴芳修炼之后竟然青春常驻,还是当年模样。

逍遥子旋即镇定自若,他淡淡地说道:“展护卫,没想到你如此执着,仁宗已死,你也双鬓花白,何苦再找寻于我,逍遥子也看破红尘,前尘旧事已成过眼云烟,如今世上已无柴芳,只有逍遥子,你且下山去吧。”

展昭自是不信,他对欧阳春说道:“欧阳兄,此事与你无关,你且在一旁掠阵,展某自行与他了断,倘若展某武功不济被他杀了,你帮展某收敛尸首便了,不可找逍遥子报仇。”欧阳春点了点头。

展昭摆开架势,如临大敌,逍遥子却好整以暇,展昭施展生平绝技疾风骤雨般攻向逍遥子,此逍遥子心无旁骛修炼几十年武功早已匪夷所思,展昭如何奈何得了?三十招一过,展昭要穴被制。展昭没有恐惧,反而觉得自己可以解脱了,不想逍遥子却缓缓放了手。他淡淡地道:“展护卫,逍遥子如今已无心荣华富贵,还望你高抬贵手,放我一马,从今往后逍遥子只愿与清风明月为伴,了此残生。”


展昭到此方始相信柴芳确已大彻大悟,展昭此时内心也空明澄澈,他将宝剑一抖,剑身断成数截,他对欧阳春说道:“欧阳兄,展某心愿已了,就此别过。”说罢仰天大笑而去。

从此江湖上再没人见过南侠展昭,展昭隐姓埋名来到少林寺落发为僧,他不愿入达摩堂,而是情愿去看守藏经阁,从此藏经阁多了一位武功卓绝深藏不露的扫地老僧,其后这位老僧精研佛法武功突飞猛进,后来还化解了江湖上一大恩怨。

胡猪

胡猪

归隐山林

航小镜

航小镜

展昭岁数大了,不适合打打杀杀。包拯死后避免背邪恶势力打击报复

雪,下了一世

雪,下了一世

包拯都六十多岁了,展昭更老了,功成名退,回家养老了。

robbie

robbie

我死之后,你们定要隐姓

埋名,不要任何人知道你们的去向。

ll11090713

ll11090713

无论是《三侠五义》的原著还是各种续书、同人文,甚至狗尾续貂之作,都没有所谓的“包拯临终对展昭说了什么话使得展昭隐居”这种桥段。

这个问题充满了引导性,相信至少八成人看到后的反应大同小异,无非就是什么包拯让展昭隐姓埋名,不能透露行踪。然后煞有介事的一顿分析,原因无外乎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得罪的人多,他死了之后展昭必定是报复的对象,只有从此消失才能保平安之类的话。

看似有理,其实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把我的观点放在最后,先驳斥一下这种不符合原著人设、误人子弟的言论。

对“隐姓埋名”理论的驳斥

我们首先要清楚在《三侠五义》原著中包拯和展昭的人设是怎样的。

包拯乃是上界文曲星临凡,为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铁面无私。得公孙策献计,得“御铡三刀”,有先斩后奏之权,从此成了还天下以朗朗乾坤的包青天。

正是这样的包拯,才让出身江湖的展昭、五鼠倾心佩服,在包拯得坐高位之前,展昭就屡次救其性命,后来七侠五义几乎全部成了保护包青天的“卫士”,在他们的眼中,包拯的性命比他们要重要的多。

展昭虽然性格比较随和,但他身上不乏江湖中人的快意恩仇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在他出仕的那一天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后来归附开封府的陷空岛五鼠同样如此。

也就是说,在包拯和展昭的意识里,从来没有将那些黑暗中的恶势力当作威胁,因为无惧!这样的包拯不可能在弥留之际说出让展昭隐姓埋名、归隐保平安的混账话,说句通俗点的,包拯骨子里就认为“任何恶势力都是纸老虎”,所以他根本不可能让展昭去躲、去避,真要说也是让展昭继续发光发热,保护下一个“包拯”。

另外,展昭好歹也是堂堂南侠,天下第二高手,就算老了也有属于自己的骄傲,让他隐姓埋名保平安,还不如直接战死来的痛快,因为这样做不仅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同样也让包公的名声蒙羞,难不成包公和开封府此前的所作所为都见不得人吗?不然包拯死了,展昭为何不敢堂堂正正的告老还乡?

所以说,包拯真正能够做到不畏强权是因为他觉得无论什么也胜不得“公理”,只要有公理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他的意识中就没有那些畏畏缩缩的念头,自然也就不会提醒展昭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而展昭从出仕的那天就做好了和包公共同面对一切的打算,加上他艺高人胆大,怎么可能去做“缩头乌龟”?要知道《三侠五义》原著的设定和狗尾续貂的白眉大侠是不同的,堂堂南侠展昭,会怕到隐姓埋名吗?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包拯活着的时候得罪的人确实很多,无数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正是因为展昭等人将开封府守得固若金汤才让那些奸佞小人不敢轻举妄动,而并非因为包拯位高权重保护了展昭。所以包拯死不死对展昭的人身安全来说没什么区别,甚至活着的包拯才让展昭他们更不安全,毕竟没人会去行刺死人,展昭等人也不用保护已经入土的包大人。

或许这里会有杠精提出,权势啊、官场啊,这可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包拯在世时对于这些出身草莽的江湖义士也是一种束缚,他们不仅要保护包拯的安全,同时也需要在做事时留几分余地,避免包大人难做。如果包拯死了,他们哪里还有这些顾忌?为了泄私愤残害这些出身江湖的草莽,只有脑袋烧坏了才会这么做,阴谋家们可没有一个是吃素的傻瓜,就不怕他们一走了之然后隐在暗处随时报仇吗?

所以那些认为包拯多年来得罪很多人,怕死后遗祸展昭而劝其归隐的说法纯属毫无逻辑地想当然,说难听点根本就是瞎扯淡。

包拯与展昭

包公正在纳闷,又见从外进来一人,武生打扮,叠暴着英雄精神,面带着侠气……包公见此人年纪约有二十上下,气宇轩昂,令人可爱,因此立起身来,执手当胸,道:“尊兄请了。能不弃嫌,何不请过来彼此一叙?”那人闻听,将包公上下打量了一番,便笑容满面,道:“既承错爱,敢不奉命。”包兴连忙站起,添分杯筷,又要了一角酒、二碟菜,满满斟上一杯。包兴便在一旁侍立,不敢坐了。包公与那人分宾主坐了,便问:“尊兄贵姓?”那人答道:“小弟姓展名昭,字熊飞。”包公也通了名姓。二人一文一武,言语投机,不觉饮了数角。展昭便道:“小弟现有些小事情,不能奉陪尊兄,改日再会。”说罢,会了钱钞。

这就是包拯与展昭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萍水相逢又一文一武,包拯面如黑炭,展昭英武潇洒,可以说两人除了年纪相仿,几乎没有共同点,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却大有一见如故之感,这也为后面的故事做了铺垫。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包拯和展昭并非一个长者与一个后生,而是年纪难说谁大谁小的同龄人,因为此时的包拯也是二十岁上下。

二人分别之后,包拯带着包兴就投宿到了一座“黑庙”中,差点被贼和尚锁在房中害死,亏了展昭及时赶到,将二人救出。

之后,包拯因审理“乌盆案”名声大噪,让百姓称道的同时被上司嫉妒,革了官职,离开定远县的主仆二人不知该上哪去,途径土龙岗时遇见了土匪,被捉上山去绑了,真可谓祸不单行。

不过得上天眷顾,展昭途径此地再度救下包公主仆,顺带提一句,这里的四位寨主就是著名的开封府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展昭和王朝、马汉是旧相识,于是便做中间人让四人保了包公。

再往后,展昭又留书提醒,暗中助力捉项福,屡次在暗中帮助包拯。包拯觉得展昭这样的人才武艺不应该流落江湖,应该为国效力,寻一个出身,便有了后来的展昭献艺,官拜“御前四品带刀护卫”,赐号“御猫”。

至此,展昭和包拯从朋友变成了上下级,展昭是个懂规矩的人,所以从此以后一直将包公当作上官,但包拯并非无情之人,他让展昭出仕一方面是为了自己有个好帮手和保护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恩,所以让展昭有个官职。展昭视包公为上官,包公除了工作中的上下级外,一直拿展昭当恩公看待,连带着包公的妻子都是如此。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既是上下级也是朋友甚至兄弟。

假设有如果

三侠五义》是一部小说,书中没有写太往后的事,不过我们如果把这部小说当作一个真实的世界,按照原著给出的人设和框架去将故事延伸,相识相交几十年后,如果包拯真的先展昭而去,卧榻之旁,弥留之际的包拯会对展昭说些什么?

二人从初识时一见如故,经历几次交集,到推心置腹,一起为大宋守护一片青天……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包公有太多的话想对这个知己说,可是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了。

虽然包拯希望在他离去之后还有下一个“包拯”,让大宋永远保持着青天白日,也希望下一个“包拯”身边同样有一个肝胆相照的“展昭”,但是看着老去的故友,他知道,他与展昭的故事结束了,眼前的展昭无法再去做下一个展昭,那么就一切归零,回到二人最早见面时的那句话吧。

“尊兄请了。”

我想原本伤心欲绝的展昭也一定会发自内心地破涕为笑。

“小弟不能奉陪尊兄,改日再会。”

简单的一语,囊括了一切……

展昭出仕不是看中功名富贵,他看中的是包拯,为了包拯他放弃了江湖人最可贵的自由,当包拯不在了,展昭自然也就没有继续留下的理由,而且已经不再年轻的他怕是也没有精力和心思去继续闯荡江湖、行侠仗义了……或许,他在某个地方等待着,等待着按照约定,与尊兄再度相会吧。

langmanfang

langmanfang

对于包拯来说,展昭就是他身边的“元芳”,始终跟随在他身边,保护他的周全。在包拯临死之前,他对展昭说:“隐姓埋名,远走高飞”。

包拯为何要对展昭说这句话?是过河拆桥,始乱终弃吗?跟了包拯一辈子,出生入死,不应该给展昭安排个高官,享享清福吗?

其实,这是包拯的一片良苦用心,展昭保了包拯一辈子安全,包拯要保展昭后半生的安全。

首先说明一下,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展昭却完全是《三侠五义》里的虚构人物。

三侠五义》这本小说,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作者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吴玉昆。他非常善于讲北宋年间包拯断案的故事,后来就把他讲过的这些故事加工整理,编辑成了《三侠五义》。

属于“公案小说”和“武侠小说”的完美结合。后来的《大唐狄公案》,其实多少是有些借鉴《三侠五义》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李元芳”这个人物,就是比照着展昭来写的。

因此,接下来,我们就单纯的从小说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包拯死后,为什么要让展昭隐姓埋名,远走高飞。

担心遭到仇家的报复

包拯和展昭的相遇,要追溯到他们年轻时代。

包拯出身在安徽合肥的一户普通人家,那个年代,要想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包拯也不例外。

16岁那年,包拯进京赶考,途中路过金龙寺,寺里有几个恶僧,贪图包拯的钱财,准备对包拯下黑手,是展昭出手救下了包拯,这一年,展昭20岁。

展昭,被江湖人称为“南侠”,之所以为“侠”,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图任何报酬。

原本,展昭是一个江湖人士,游走四方,但是,遇到了包拯之后,展昭被包拯所折服,决定跟随他,做他的贴身护卫。

包拯继续参加科考,终于高中进士,出仕为官,最后官至开封府尹。这个也就是小说里这样写,真实的历史中,“开封府尹”这个职位,一般都是太子兼任,根本轮不到包拯来当,他当时只是“权知开封府”,算是“代理”的。

包拯以刚正不阿,断案公正为名,人称“包青天”,在他的开封府里,有“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上铡昏君,下铡谗臣。

刚正不阿的代价,必然是得罪很多朝中权贵。而展昭,又是包拯身边的贴身护卫,必然会被各方势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比如最有名的“铡美案”和“狸猫换太子”。

“铡美案”,大家都很熟悉,被改编成了多种艺术形式,在这个故事中,陈世美高中进士后,被公主给看中了,为了攀龙附凤,陈世美抛弃了自己的发妻,与公主结婚,当上了驸马。

秦香莲在家苦盼,没想到盼来了陈世美的一封休书,气愤不过的她,跑到了开封府告状在,在包拯的主持下,最后判了陈世美的“重婚罪”,用狗头铡把他给铡了。

陈世美虽然可恶,但是,他毕竟是当朝驸马,你把他给铡死了,公主怎么办,岂不是要当寡妇了。

“狸猫换太子”,讲的是一个宫斗戏,宋真宗赵恒的妃子“李宸妃”生下一个男孩,被生不下孩子的刘皇后给调了包,偷偷把孩子运送出皇宫,然后换了个狸猫给李宸妃。这个孩子后来被八贤王给收养了。

赵恒一直没有孩子,就想从八贤王那里收养一个,八贤王趁机把这个孩子又给了赵恒,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八贤王还有一个儿子,名字叫赵祥,他对于八贤王没有把自己送给皇子当儿子耿耿于怀,就在送给赵祯的米酒里下了迷药,赵祯长睡不醒。

恰好,金国使者过来,需要赵祯接见,赵祥就给公孙策出了一个主意,找人假扮皇帝,接见金国使者。公孙策不知是计,就这样安排了。

赵祥又反手污蔑公孙策里通外国,意图谋反,将开封府上上下下,包括包拯都给邦了起来,押赴刑场,准备行刑。

最后是八贤王及时出现,救下包拯一命。

包拯之所以敢铁面无私,除了他本身的性格使然,展昭的护卫周全,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宋仁宗的支持,这是包拯最大的靠山,也是展昭最大的靠山。

在皇上眼里,展昭只是包拯的附属品,封他为四品带刀护卫,属于买一送一,给包拯面子。

一旦包拯去世,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包拯,也就没有了展昭存在的意义。此时,如果仇家对展昭下手,展昭就没有任何靠山可以依靠。

别说他是什么南侠,武功高强,要知道,双拳难敌四手,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更何况,要整展昭的,根本不是江湖人士,他们是不讲什么江湖道德的。

展昭已老,必须要归隐了

前面我们说过,包拯遇到展昭的时候,包拯是16岁,展昭是20岁,包拯去世的时候是63岁,那么展昭就已经67岁了。

不是任何人都是张三丰,100岁了还能“一柱擎天”,67岁的展昭,确实已经老了,打不动了。

按说,这个年纪的展昭,早就应该退休了,但是,他不能走。

并不是说还要他保护包拯,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这四个年轻人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绝对能接替展昭的工作,而是,展昭留在包拯身边是最安全的。

前面我们讲过,展昭为了保护包拯,得罪了不少人,这些人都是高官显贵,有包拯在,他们还顾忌三分,不敢对展昭怎么样。

一旦展昭离开包拯,那可就不好说了,毕竟,“南侠”的名头,只是江湖人承认,对于这些权贵们来说,“南侠”根本不算什么,更何况,是67岁的南侠。

因此,包拯特意交代展昭要远走高飞,就是为了展昭的后半生安全考虑。

使命完成,不再留恋官场

就算包拯不说,展昭其实也不会再留下了。

我们知道,包拯当官后,向皇帝推荐了展昭,皇帝封展昭为“四品带刀护卫”,绰号“御猫”。

但是,展昭骨子里仍然是一个江湖人士,这个四品带刀护卫,仅仅是为了方便展昭在宫内行走,方便他保护包拯的一个身份而已。

展昭,仿佛就是为了包拯而生的,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为了保护包拯,包拯死后,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四品带刀护卫,对于展昭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他也不想在官场上发展,况且,他67岁的年纪了,还能有什么发展空间。

因此,在包拯死后,展昭也就神秘的消失了,仿佛他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展昭这个人,原本就是一个虚构人物,他就是为了包拯的故事发展,而编造出来的一个故事,包拯死后,展昭没有独立的故事主线,也就不会再存在于故事当中了。

大大大空想家

大大大空想家

远离纷扰

sunshine~yy

sunshine~yy

你只要明白了和珅为什么死了就明白了,展昭惩奸除恶不假,树敌不少也是事情,包大人一去,展昭也危矣,消失是上上策

woods1020cn

woods1020cn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