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民国第一才女是谁?

提到的作品

[都市]你是人间四月天

宿舍夜谈会,室友问赵橙,她笔记本里那张帅哥儿照片,夹了多久了。 赵橙在打游戏,冷不丁被问到,随口扯了一句,在哪儿?室友腾腾下床,把她笔记本打开,里面静静躺着一张有些模糊的侧脸照。 赵橙愣住...

朔月公子

[重生]莲灯

/已完结,放心看/阴历七月十五,中元日,这一天鬼门关开。莲灯祭逝。 第九十九年,她终于要离开这游荡的人间,带着怨恨与留恋。那一夜,皇宫中龙凤双生出世,一刻之差却是生死两端。 备受宠爱的妃子...

爱默丁

[作品]原野

曹禺的剧作《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参考尤金·奥尼尔的戏剧《琼斯...

曹禺

[作品]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组织编撰的由官方颁行的一部建筑设计学著作,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首次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全书有“总释”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

李诫

最新跟帖
magicyy

magicyy

我觉得民国第一才女非林徽因莫属,她是兼具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奇女子!

shellyxs

shellyxs

民国才女最倾佩的大概是林徽因了吧,抛开她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纷,她绝对当得起民国第一才女。


Vanessa's

Vanessa's

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啊,我认为是我自己,哈哈哈,不信你看看我行不行


无敌幸运星_L

无敌幸运星_L

我太姥!

yuggie

yuggie

民国期间,有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穿梭于古建筑间,在诗文中游走,在红尘中漫步,淡定,从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讲的就是民国的才女,集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为一身的林微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林微因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林微因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crazydsb

crazydsb

阮玲玉

vivian雪花

vivian雪花

冰心

周阿紫

周阿紫

张爱玲

福伯烧仙草

福伯烧仙草

民国第一才女应是林徽因

,她和丈夫梁思成克服艰苦的环境,走遍全国许多地方考察测绘古建筑,在五台山发现的佛光寺大殿

为唐代木构建筑,是研究唐代古建筑的重要实物样本,为我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

菜尾蝗

菜尾蝗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1]

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在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族叔林觉民是民主的先驱。

早年经历

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幼年时期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梁启超长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少女时期的林徽因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春,同梁思成结婚。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古建筑考察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gitana

gitana

林徽因的一生,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有引以为傲的建筑事业,作为胡适口中赞誉的中国第一才女,有羡煞旁人的文艺才情,作为儿女眼中温婉的母亲,有圆满的家庭生活。有初恋徐志摩的追逐,有蓝颜金岳霖的守候,有丈夫梁思成的包容!也许,再过一百年,林徽因仍然是女人圈里最大的人生赢家。


老鹰

老鹰

说到民国才女,大家总会想到林徽因、冰心、沈性仁等,但是我认为,相比这些以文学见长的才女,那些在各自科技领域做出成绩的女科学家更值得被称作才女。

民国的女科学家不多,但是却都做出了极大的成绩,比如吴建雄、何氏三姐妹等,可惜的是,吴建雄始终在美国,为美国服务。其他女性科学家虽然成功却并没有在各自的领域成为领头人的存在。但是有一位却不同,她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了前无古人、泽被后世的成绩。

她叫沈骊英。冰心曾说:“骊英是最值得妇女界追悼的一个人,我愿意今日的妇女都以骊英的言行为法。”邓颖超赞扬她是“一位埋头苦干、努力精研、孜孜不倦、奋斗终生的最优秀的女科学家,又是一位克勤克俭、公忠爱国的女志士”。

沈骊英,世界闻名的中国农学家。1921年至1924年在苏州振华小学部任教三年。旋留学美国,在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植物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又入康纳尔大学研究农学两年。1929年回国,到苏州振华女校任教务主任。1930年任浙江省建设厅农林局农业技师,从事水稻、小麦品种改良之研究。1933年,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农业系技正。此后,赴苏、皖、湘、桂、川、黔等地试验小麦杂交育种。所选育之九品系优良麦种,亩产较当地小麦高出40—100斤,且适种范围广,抗病害力强,成熟期提早5—10天,并可不碍水稻前期播种。其中“中农18”,系从世界小麦1700余品种中做对比试验,经七年不懈努力,优选培育而成。此良种抗病,早熟,丰产,质优,适应于中国,尤其是川、鄂、黔、陕等省。1937年起大面积推广,成都三年比较试验结果平均亩产高于当地小麦41斤,获巨大成功。沈骊英所选出的小麦杂交育种9个体系,解放后被命名为骊英1—9号,其中骊英3号和4号得到大面积推广,被人们称作是“麦子女圣”。

我个人认为,只有这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女科学家最应该被称作才女!


lhasa3

lhasa3

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雷同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贴出面貌相似的标签如四大美女、晚清四大名著、民国四大才女、民国四大公子等等,也许只有这样的集体亮相才能让一个时代多出很多想像的空间和热闹非凡的气象,在这片宽阔无比的地域上,似乎没有什么比孤独更像天敌。即使是这样成群结队被拉出来现世,我们也知道幸福的家庭式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每一个人都还是要承受各自的人生,并不会沐浴到公共的福祉,也不会因为讲故事人逃避孤独的倾向而终结孤独,比如萧红,和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当然这是一家之言,还有其他的说法。可是非常确定的是,无论如何列举民国时期的才女,萧红以她无与伦比的才华都是在列的,可她的不幸也是赫然的,她是四大才女中最为悲苦的。

一九一一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张廷举是一个读书人,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任教后从政,曾担任县教育局长和督学等职位。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张廷举是一个性格暴躁、喜怒无常的传统男人,非常忌讳别人对他权威的冒犯,在萧红的记忆中,他对祖父、母亲、下人都不好,尤其是对萧红更是不近人情,所以她说:父亲在我眼里变成一只没有一点热气的鱼类,或者别的不具着情感的动物。首先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让萧红感到了异样的眼光,父亲、母亲还有祖母都因为第一胎是个女孩而对萧红很冷淡,甚至一度不让萧红上学读书,这在一个耕读传家的地主家庭实在让人不解。张廷举在萧红读高小一年级的时候,将她许配给省防军第一路帮统汪廷兰的次子汪恩甲为未婚妻。又过一年,萧红从小学卒业上中学的时候,张廷举在是否继续念书的问题上与萧红起了巨大的冲突,父亲的暴躁和专制让萧红忍无可忍,最后萧红以出家当尼姑逼迫父亲向她屈服,秋季让她入女子中学。此后,父女之间的冲突就是一浪高过一浪,在初三的时候,萧红结识了哈尔滨法政大学学生陆振舜,她向父亲提出解除与汪恩甲的婚约,遭到父亲的拒绝,张王两家积极为萧红嫁娶做准备,萧红面临着与王恩甲结婚,还是跟陆振舜去北京读书的最后抉择,初中毕业后萧红离家出走与陆振舜私奔到北京。


这件事极大地触怒了父亲,在闭塞的呼兰河县城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家人倍受舆论的压迫,父亲也因为教女无方影响恶劣被解除职务,姊妹们为舆论威压被迫相继转往外地求学。更何况还有未婚夫汪家的发难,陆振舜已婚的身份,让张家颜面大失,陆家和张家一起断绝了两人经济来源。他们在北京生活无着,被迫与家里妥协,萧红答应回家与汪恩甲完婚。汪恩甲的大哥,对萧红以前离家出走一事耿耿于怀,对弟弟懦弱的迁就行为很是不满。于是迫使汪恩甲休掉萧红。萧红于是去法院,告汪恩甲的哥哥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大哥在教育界的名声,承认是自己要休妻的,萧红一气之下回到家庭,两人暂时分手。这次回家萧红的处境更糟糕,整个家庭都视有叛逆个性的萧红为洪水猛兽,事实上是被禁锢起来,生怕她再给家族蒙羞闯祸。在孤独无依的生活中,忍受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不自由,萧红终于痛下决心离开这个让自己伤痕累累的家庭,于是在一个夜黑人静的晚上再次逃离张家,终生没有再回来过。萧红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到达了顶峰,父亲将萧红视为大逆不道,离家叛祖,侮辱家长,宣布开除其族籍,与女儿脱离家庭关系,从族谱中删除萧红的痕迹,在其母姜玉兰的条目下,也只写生三子而不写生一女三子。父女两个终生没有和解过,一九四二年萧红孤独地在香港离开世界,张廷举虽然在日伪时期做过日本维持会会长,但因为并无大恶,并且因为萧红左翼作家的身分逃过政治的惩罚,安然度过晚年。这样的后续故事让人觉得荒谬和伤感,两人之间的现实关系到此为止,而在文学中或者在精神的阴影中,父亲还一直都在那里。

萧红再次出逃后,流浪在哈尔滨街头,实在打熬不下去时,她想到唯一可能帮助自己的人居然是未婚夫汪恩甲,好在汪恩甲同意帮助,但要求与她同居,萧红这个倔强地反抗父亲、反抗婚姻的女斗士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后来萧红发现受骗,于是再往北平,试图寻找一种独立的生活,汪恩甲追踪而至,接她返回哈尔滨的一家旅馆,而这时萧红已经有数月身孕,汪恩甲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一去不返,丢下萧红孤身一人,旅馆老板扣押下萧红抵债,并发出警告,如果她在规定的时间内偿还不了就被卖去当妓女。

萧红一个人拖着沉重的身体被赶进一间冰冷的储藏室,在孤独无助中,喜欢阅读的萧红想起了向当地的报馆求救,一开始自尊的萧红附上一篇自己的小诗〈春曲〉连同一封说明信,邮到离旅馆不远的东三省商报副刊《原野》,据当时的编辑方未艾晚年回忆,信是这么写的:

编辑先生:我是被困在旅馆的一个流亡学生,我写了一首新诗,希望在你编的《原野》上能够发表出来,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可以让人们听到我的心声。

方未艾认为小诗不错,放入待发稿件中,并没有读出萧红求救的信号。萧红等不到回音,于是在万分紧急中发出了凄苦的求救声:

……难道现今世界还有卖人的吗?有!我就将被卖掉……

副刊负责人裴馨园看到了这个女孩子撕心裂肺般的叫喊声,有着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老裴坐不住了,他召集自己的朋友前去营救,营救失败后暂时稳住旅馆老板和萧红,多方凑钱,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报社的一名业余编辑的萧军出现了。萧军先是冷漠地对待这件事,因为身在底层的愤怒的青年已经看透了这个社会的规则,空有一腔正义和热情,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但在朋友们的热情鼓动下,他抱着好奇的心态去见了萧红,萧红的眼神、语言和气质打动了这个鲁莽的流浪汉子,两人迅即坠入爱河。稍后,萧红在这帮文艺青年的协助下,趁哈尔滨发大水的机会逃了出去,与萧军结合。在萧军的帮助下,萧红在医院里产下一个女婴,贫困中被迫送人。

萧红在无限的惆怅和痛苦中,像寻找救命的稻草一样抓住了萧军,此后,他们一面维持生计,一面开始写作。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陷入了日本军队之手,许多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开始逃亡,萧军和萧红就是夹杂在逃亡队伍中的一对青年作家,他们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初到了上海。在上海,他们找到了鲁迅,鲁迅大力推荐萧红萧军的作品,为他们的作品亲自作序,生活上也极力照顾,正如萧红说的,只有他才安慰着两个飘泊的灵魂。通过鲁迅,他们的文稿陆续得到发表,在十里洋场中很快便站稳了脚跟。就在他们冉冉上升为两颗闪耀的文坛新星的时候,家庭共同体出现了可怕的裂痕。萧军说过:适合自己的女子应该是史湘云或者是尤三姐,断不可是林黛玉或妙玉,而萧红恰恰是后者。萧军与萧红之间是有着电石火光里盛开的爱情,也有着无法弥合的裂痕。萧军是典型的北方男人,文人中的武士,他一直以强大者和保护者自居,对萧红敏感脆弱的心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体贴,尤其是在文艺创作上,时有发生的戏谑与讥嘲,是萧红所不能忍受的。更为悲剧的是,从专制家庭中逃离出来的萧红,居然面临新的家庭暴力,作家靳以和梅志曾亲眼见证的萧军对萧红暴力后留下的脸部外伤,这给一直追求自尊和自由的萧红带来的屈辱和损害可想而知。有一次几个朋友聚会,他们看到萧红脸上有一块青肿,朋友问她怎么了,她说是跌伤的,萧军冷笑道:别不要脸了,什么跌伤的,还不是我昨天喝醉了打的。事情的转折是萧军的婚外恋,萧军已经陆续和两位有夫之妇闹婚外恋了,显然二萧之间的感情越来越不好,两人曾经在朋友的劝说下分开一段冷静冷静,萧红一度远走东京,但是仍然没有因为距离或者冷静而让两人感性再度升温。一九三八年春,在西安,她终于与萧军在平静中艰难分手了。这一段以传奇开端的爱情故事,以这样的残局结束,是谁都没有料想到的,而此时萧红最信任的导师、朋友鲁迅先生,深陷重病,没有能力再施以援手。

不久之后,萧红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他们的朋友端木蕻良走进了另一端婚姻,尽管有流言蜚语,尽管有亲朋好友的反对,萧红还是义无反顾地跟上了一个她希望获得温情的男人,一个性格与萧军截然相反的温柔的男人。在婚礼上胡风提议新人谈谈恋爱经过。萧红说:

张兄,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这种状况的人,还要什么名分。可是端木却做了牺牲,就这一点我就感到十分满足了。

萧红说的像我眼前这种状况的人,指的是她有孕在身,孩子是萧军的。人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萧红却完全颠倒了这个说法,八年的时光恍然而过,萧红被困宾馆时跟萧军相遇与现在的局面是何其相似,仿佛这个瘦弱的女孩子,一直深锁在时光里,老去的只是时间,而她并没有长大。

尽管在结婚之前,萧红曾对聂绀弩说,端木是胆小鬼、势利鬼、马屁鬼,一天到晚都在那里装腔作势。但是萧红渴望温暖,她架不住自己的懦弱和不安的唆使,又一次走进了婚姻,而这一次也并没有比任何一次更好,当然也不能说就更坏。随着战事扩大,萧红远走香港,这一次远走他乡,她再也没有回来,被疾病包围中,连端木蕻良都不在跟前,年仅三十一岁的生命也就此画上了恋恋不舍的句号。

萧红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这句话应该是她对自己这些年来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总结,她所渴望和向往的那种温暖除了祖父和鲁迅,她生命中的那些男人们都没有给予过她,相反地,他们给她的世界带来的只有苦痛。在持续的失望中,她只能用文字一次一次地回到故乡和童年时代,从那里寻求对现实残缺的弥补。少女时期的萧红是一个很敏感的女孩,这一点可以从她作品的童年视角中看得出,一个少女睁大了眼睛打量着这个芸芸众生的故乡大世界和家庭小世界,连一个目光,一声叫喊都不会逃过她敏感的神经,把童年所看到的一切原班人马地带入文字的世界,比如她的名篇呼兰河传,萧红用忧伤的语气,淡淡地讲述呼兰河这座小城市里一个少女隐秘的爱和忧伤。作品中几乎贯穿着这一句伤感又温暖的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萧红与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她童年时代唯一的快乐来源,也是她走上创作道路后以文字和记忆不断靠近的地方。作品用奇特的虚拟语气,仿儿童语气,句式单纯明晰,显得稚拙,有时又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像和信马由缰的思路。似乎是没有中心,漫无边际而不厌其烦的絮絮讲述,这是一个寂寞孩子的呓语的世界: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这是一个多么单纯和简单的世界,有一种任性的快乐。这些都是祖父带给萧红的,祖父在这个世界就在,祖父是萧红这一生最温暖的颜色,是最不一样的那一束花火,祖父和呼兰河这座小城一样永远是这个脆弱生命的底色: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了,当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在〈祖父死了的时候〉这篇文章中萧红说:

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多年来,学术界对萧红与鲁迅的关系有各种猜测,是真是假,这些身后故事不值得去仔细推敲。一个经常走在悬崖边上女孩子,希望有一位守望者是多么正常的念头。萧红在北京与好友李洁吾谈话,李说:鲁迅先生对你真像是慈父。萧红听罢,立刻纠正说:不对!应当说像祖父一样……对比她这一生中的其他遭遇,的确再也没有人像祖父那些宠爱过她,或者与祖父的宠爱比起来,即使是深爱都显得黯淡了许多。鲁迅毕竟不是那个一心让她欢喜的祖父,他是文艺青年的领袖,他还有居家的柴米油盐,挈妇将雏的寻常日子,据梅志一九八四年回忆,对于萧红的不断来访,且一来半天不走,许广平有时颇有烦言,向她大诉其苦:

萧红又在前厅……她天天来,一坐就是半天,我哪能有时间陪她,只好叫海婴去陪她,我知道,她也苦恼得很……

萧红极为敏感,这些人情世故想必也是能看出眉高眼低来的,但是她大概太眷恋这个能给她一丝温暖的地方了,所以在与萧军分手的那段日子,她常常一去就是半天。

萧红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情感上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她一方面很倔强,在勇敢出逃的时候,在抉择的关头,转过脸去她又太软弱,太过贪恋那些零星的温暖,而这些温暖又是如此地不可靠,所以在生命的终点她说出了这些怨愤:平生遭尽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所以她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极悖反中挣扎,现实的困窘与对温柔、童话般故乡渴望,萧红临死有这样的一个遗言给端木蕻良:要葬在鲁迅墓旁。她多么希望在身后能返回那个给她祖父一样爱的人身旁,但这个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一个以童话开始的生命很难以童话结束,呼兰河这座小城承载的只是一个少女期时代的梦,并且只是在文学的世界里,它是慈祥的祖父,是任性的自己,是太阳下晒暖的梦乡。

DJ夏博士

DJ夏博士

李清照

^ササベ

^ササベ

民国最优雅的才女盛爱颐,宋子文心中最难忘的女子!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位老太拿着一个小椅子坐在家门口,手里夹着一根雪茄烟点着,优雅的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从她拿雪茄烟的坐姿和雪茄香味就可以判断出,这位女子不简单,从气质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位女子一定出于豪门。这时候有熟悉这位女子的人会告诉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盛家七小姐盛爱颐。

作为民国时期上海最大资本家盛宣怀的七女儿,她自幼出生于官宦之家,是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深得盛宣怀的喜爱。不仅容貌特别出色,还遗传了盛宣怀的才能和胆魄,交际自然能力出众,小小年纪就已经出入过众多社交场合,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名媛。她最大的魅力,就是那骨子里透彻的优雅气质,这份气质伴随了她的一生。

当她16岁的时候,认识了一个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男人,这个人就是留洋回来的宋子文。当时刚刚从美国回来他担任了盛恩颐四哥的英文秘书。由于盛老四经常出去应酬,所以每天都要到下午才起来。才留洋回来的宋子文一直按时到到盛府汇报自己的工作,每天一大早就过来了,也见不到盛老四的面,只好去客厅里等候,一等就到等到下午。庄夫人为了不让盛老四太尴尬,有时候会让七小姐过去打个招呼。

盛爱颐和宋子文交谈过几次之后,就被他的才华说吸引,而宋子文也被盛爱颐的气质所吸引。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宋子文还担任了她的英语老师,给没有出国过的盛爱颐讲述大洋彼岸的风土人情。当时的很多大家族讲究门当户对,作为七小姐母亲的庄夫人发现他们的关系过于亲密的时候,就派人去打听了宋子文的家庭情况。当她得知宋子文的家境比较普通,父亲还是个拉琴的的时候,觉得他们家根本配不上当时的顶尖豪门盛家,强烈反对他们两个人交往。将他调到了武汉去。

宋子文知道这是个调虎离山的计划,去了武汉没过几天就选择离职。就在他们在杭州相遇的时候,宋子文准备带七小姐盛爱颐私奔,但是七小姐一直是个孝顺的姑娘,没有为爱发起一切的想法,最终没有跟他一起离开,只是在临行前送给他一把金叶子作为盘缠,直言会一直等他回来。

宋子文去了广州之后,很快就得到孙中山的重用,在政治舞台上混得风生水起。等到他再次回到上海的时候,身边多了个夫人。当盛爱颐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倍受打击还得了一场大病。等到病好之后,心灰意冷的她最终选择和庄铸九结为夫妻。此时的盛家也不是当初的那个豪门,开始变得日落西山。而当初那个不起眼的送宋子文成为了政治上的纷纭人物。彼此之间的说呢过分开始了一个巨大的反转,如今的宋家早已是民国的顶级豪门。

此时的宋子文对盛爱颐有太多的愧疚,多次去见她都遭到了拒绝。当盛家兄嫂安排宋子文与她见面的时候,看到宋子文的一瞬间就摆着脸回去了。虽然宋子文一直不受到待见,但是每当盛爱颐请他帮忙的时候,他都会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盛爱颐才是宋子文心中最难忘的女子。即便是她晚年身患重病的时候,宋子文的姐姐宋庆龄还专门派人去北京看望她。

花见月

花见月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