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如何评价其一生的成就和散文作品的艺术价值?
FENGANDYU
谢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跑供销,销售业务,走南闯北……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子,在旅行袋里,跟随我浪迹天涯路,从没离过身。码头,轮船上,火车上,飞机上,候车室里,公园里,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铁路桥河边,掏出来读上一个小时,全身心地舒坦……
比较喜欢的有请欢《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先上慰籍了我这个文学青年,旅途劳顿的心。先生的散文集子,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都可以买到。读林先生的散文,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惊闻先生65岁就悄然离世,十分痛心。愿林先生驾鹤飞过仙山峡谷,四处盛开美文的鲜花;一路经过之地,无论村镇,湖泊森林,长江黄河,阿里山台北台南,神童仙女,各路大仙,高僧道长及弟子,都在读着先生的美文,迎送先生最后一程……
林清玄先生,一路走好!梦里,我一定带着您的集子,去人生的后花园见您!望先生对我的文字,多多指点,批评指正吧!
夏正正
大约零二三年吧,还在上大学,去现场听林清玄的演讲了。同行的师妹对他的描述是,一个有趣的老头儿。当时林清玄还未婚,讲了他的婚姻观,人生观,还有对学习的一些建议。
后来,就林林总总地看了好多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散文,直白,多以小事开始,让人看了舒服,却能从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感觉林清玄的散文里带有很强的禅意,他的文字,直白,从不晦涩难懂。
记得有一年的山东高考题还用了林清玄先生的作品纳豆藤与丝瓜须作为作文的题目。近些年来,我们学校的学生中掀起看林清玄,三毛,龙应台的热潮。
林清玄说,人生有各种转弯,而我们就要随时打开幸福的开关。他认为打开幸福的开关幽默感很重要。
陈小歪
喜爱他的文字,好像一股清流,但都只是十几年前的时光了。想一想,浮躁和忙碌终有时,会归于平静的,茶一般的男人,淡淡散去。。。
花见花
我只能简单说下自己的浅见!首先林老先生在佛学是有很深造诣的!也许这和台湾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我有幸拜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如意菩提,星月菩提还有随喜菩提!个人感觉林先生本人十分聪慧善于观察身边一切事物从而从佛学角度去客观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例如他微博中提到的那只死亡麻雀!原话好像是虽然我们生活在尘网中,但永远不要失去想要飞翔的心和姿态!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不愧为散文八大家之一!也曾入选小学生课本!和时间赛跑,心田上的百合花、温一壶月光下的酒,如果你曾读过他的菩提系列再去读他的散文更会很好的体会到作者的心境意境!他说人间最美是清欢也许这句话能更好的解释这一切
rpking
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艺术家留下的东西也有极高的 艺术价值。
何-佳-慧
耐人寻味,
人生最美是清欢
cici52051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平常心来,以平常心走。
未知世界
闻悉鹤归,悲情由衷,一个从佛善才,留下了妙文佳章,余味撩梁,永远走了,带走了才气雅文。
CRISITA
文学作品是他一生很高的造诣,作品源于生活经历。
yan9743028
文章清雅有趣,把道理慢慢说来,喜欢。
薛公子
我认为:喜爱他文字好象一股清流,但只是十几年前的光阴。想一想浮躁和忙碌终有时,会少归于平静。泉水一样流淌,终归流入历史的大海。
Dominica
林清玄去逝,如何评价其作品艺术价值?
闻悉鹤归,悲情由衷,一个从佛善才,留下了妙文佳章,余味撩梁,永远走了,带走了才气雅文。
我读过他的书不多,但是片段章句不少,知其散文入禅理,独有风格,从他对人生之感悟,别有兼善天下,同时于颠倒梦想无罜礙,隽永清澈的句读,一种案几茶座体味品滋,有一种超越,一种超脱,一种宁静,纺佛与他心话,心境明静一如池中莲韵,美而韵化,化蝶份飞,思绪总会令人舒雅清风,
而今寻摘其妙理之句,再品其味,雅属而有道也,“对一幅画而言,论说是容易的,抒情是困难的,涂鸦是容易的,留白是困难的,签名是容易的,盖章时困难的。”淋漓尽致之备句,说的透彻,透明如泉直瀑,寓意深远,且有体现了文思之细,探幽冥曰。高雅中叙理,成趣雅哲。且看下面对人生旅程多妙的阐释:
“你是你,已不是最初的你!也不是昨天的你!奔波的岁月,一站又一站的旅途,在动荡与流离中,只要返观自心、自净其意,就定了、静了、安了……每天的睡去,是旅程的一个终站。每天的醒来,是旅程的一个起点!”
由此人生每天都有起点和回归,如何自净,自心,方有静心,安身。
逝者如斯,“身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使人在闪灭中老去。心如流水,没有片刻静止,使人在散乱中活着。”
散乱中活,静心中睡,人生何不如此。喧嚣中自心自静,乃禅心是也。
从他的笔文中知其善意之心,于读者心戚与共,有个作者云:“善意通常源自于性格、善意表现在美德、职事、名望、业绩等方面则尤显高尚。善意的难得在于赢取,其维系倒是容易。”
而今林清玄走了,再也不需维系人生之善,而显留下了善哉之灵魂,及几百万字的明丽清新佛光哲性。善哉……。
万艳同杯moon
中文散文作家成就有限,乏善可陈。
包括林清玄先生。
原因可能和汉文明思维定势有关。"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没有认识论。除屈原《天问》之外,自称五千年文明就没人抬头仰望星空。
佛教公元前后传入中国,为中国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很快被失意官员落魄文人玩得只剩趣味。
有限地翻了几篇,如果用一句话来写读后感——只有鸡汤,没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