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林清玄的哪一篇散文,为什么?
miracle
首先表明,作为一个经过点现实风霜的中年人,我不是很喜欢林清玄的文字。
年少时读过几篇林清玄,那时就认定林的文字是一种精心熬制的鸡汤,偶尔品尝,也能馨人心脾,让心灵获得一点点的感动。然而不宜多饮,稍微多喝一点,不仅不能充饥,还会让胃口泛恶心。
但这不代表我反感林先生,作为台湾的文化人的代表,林清玄先生是比较典型的小资阶层的写作者,这类作家,不会深入民众去了解世间冷暖,更不会切入内心去探知人性美丑,文化于他们而言,就是用自己的聪慧和学识,去感知浮光掠影的人间万象。
我不反对林清玄,我只想和你们交流一下:如果想让自己内心厚重而完满力量,就不能只喝林清玄之类的鸡汤,而是去真正享受文学和哲学的盛宴。
claudiashao
1月23日,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终年65岁。得知林清玄先生去世,令人悲痛!世界文坛又陨落了一颗巨星。
林清玄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多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林清玄的主要文学成就在散文,曾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林清玄散文的,尤其是月光下的喇叭手、《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金色印象等名篇。要说最最喜欢的一篇,那就是《白雪少年》了,这篇散文共千余字,篇幅虽然不长,却道出了许多少年趣事,以及作者对父母亲的亲情回忆。作者从被母亲珍藏了十多年的一本小学字典说起,竟惊奇的发展字典里面夹了一张糖纸,回忆了少年时代的生活情趣,道出了心路历程的发端。文字简练优美,满满的回忆,满满的留恋,满满的温情。这篇散文也应该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之中。
《白雪少年》、金色印象等一系列优秀散文,创作于八十年代以后,正是林清玄散文创作多产时期,也是林清玄艺术才华熠熠生辉的喷发时期。他的大部分优秀散文集中在这个时期出版的《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等集子里。林清玄出身于贫苦家庭,年少时随父兄耕作田野,风雨沐浴,挨过饿,出过力,流过汗,吃过苦,所以他的许多散文,充满了少年的青春气息和乡土情怀。他擅长将眼前的与记忆的景物、现实的与历史的事件,用独特的笔法,用诗的意境,萦回婉转,流注笔端,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文化意蕴。
读林清玄散文,总使人有一种宁静与冥想,如品一杯清茶,如抚摸一缕暖风,如汲一捧溪流。
先生已逝,文章永存!
BenV_我吃豆腐
非常感谢友的邀请!我对散文接触不大深,但读过一些,我觉得林清玄的红心番薯这篇文章很好,富有情感,力量,文中写到父亲北来看望儿子,给他背来一袋红心番薯,同时又带来几个格外好的想让他种在庭前院子里。谁知他已从郊外搬进了城里无处种植,父亲很伤心。父亲由番薯而产生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地的深厚感情儿子并不理解。
我觉得做为儿子应该体会
一下老人的感受,应该尊重一下父亲的爱好,尽量創造一些让老人快乐的环境,让老人释放一下心中的郁感,让他们有一种愉悦感,这就是子女们给老人最大的快乐。
我们当儿子的应该发扬老
人的这种精神,不论到那儿都不能忘记家乡和故人,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这不过是我个人的见解,
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鸳鸯
最喜欢林先生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桃花心木,去岁林先生仙去,特写诗哀悼。
悼清玄先生
青州潘欣
我小的时候
仰慕你
我大了的时候
想亲近你
我也老了的时候
你走了
原来,我们隔着时空
现在
又隔了一个世界
老狼在北京
林清玄,可是一代文学大家。大家在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读过林清玄的散文作品,现在小编最喜欢的还是林清玄写的清净之莲这篇散文。下面就由小编来说一下为什么喜欢这篇散文的理由吧。
第一点,作者用词精炼。从这篇散文中'无视外围的污浊'这句话可以看得出,作者对于用词还是相当考究的,基本上又要用的经验,而且还要把环境的美,和自己心里的感受写出来。
第二点,这篇散文会给读者一些思考的空间。作者擅长用一些优美的话语,来带动读者的想象,最后还能用一些辞藻把读者的思考给你出来。
第三点,这篇散文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比如文中所写'柔软的心是大悲心的苗芽'把心写出来了又把读者想见到的一种感觉也描绘出来了,这样写很快就能让读者感同身受,被他的语言所打动。
以上三点就是小编喜欢这篇散文的理由,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左左
喜欢林先生的文笔。最早知道先生的文字是在图书馆,看到了一套名为菩提十书的书目,翻开来看,十分清新自然,而又超凡脱俗,每有妙语喷薄而出,都是禅悟。
你看那些书的名字,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意菩提、有情菩提,都是透过佛家的心境,辟一块清净之所。
印象中,这套书并没有看全,只借过其中两三本的样子,在“凤眼菩提”中感受非凡、美丽、智慧,体会博爱与慈悲之心,在“星月菩提”中感受般若波罗蜜的虔诚和曼陀罗的芬芳。
后来上网买书,不经意间看到了先生的散文集,果断入手了一本。最喜欢的篇目是很多人都盛赞的煮雪:
“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这是个极度浪漫的传说,想是多情的南方人编出来的。……为人的言谈是有情绪的,煮得太慢或太快都不足以表达说话的情绪。
如果我生在北极,可能要为煮的问题烦恼半天,与性急的人交谈,回家要用大火煮烤;与性温的人交谈,回家要用文火。倘若与人吵架呢?回家一定要生个烈火,才能声闻当时哔哔剥剥的火暴声。
遇到谈情说爱的时候,回家就要仔细酿造当时的气氛,先用情诗情词裁冰,把它切成细细的碎片,加上一点酒来煮,那么,煮出来的话便能使人微醉。倘若情浓,则不可以用炉火,要用烛火再加一杯咖啡,才不会醉得太厉害,还能维持一丝清醒。
遇到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话就好办了,把结成的冰随意弃置就可以了。爱听的话则可以煮一半,留一半他日细细品味,住在北极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读来既有情思,又有兴味,这样的奇思妙想,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后来,又读到了先生受人启发展现的一套“化妆论”:
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
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
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可谓境界非凡。读先生的,不仅仅是享受美,更能有所悟,简直是一大乐事,妙极。
Rotti&怕瓦
之于我,先生的文字清淡但有味,笔下有太多优美的文字,每一句都可以温暖人心。年初读心有欢喜过生活时,最喜欢的就是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在偏僻遥远的山谷里的野百合,刚诞生之时跟杂草无异。但是它内心清楚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证明自己是百合的唯一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她努力吸收阳光和水分,努力地扎根挺直胸膛,为的就是努力开花。
附近的杂草嘲笑她,蜂蝶鸟雀看低她,但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努力释放内心的能量,野百合终于开花了, 成为断崖上独有的风姿,而周边的野草蜂蝶也不再嘲笑她。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每一个开始不被认可的人,内心都憋着一口气,像野百合一样,面对着周遭的不屑和鄙夷,努力汲取养分默默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
像吴昕在节目中说,这三年其实过得很辛苦,我一直在跟自己较劲,我觉得很多事情我可以做得到,我想去给那些不看好我的人,我要告诉他们,我是一个能量很大的人,我不是一个不做任何努力只是每期节目站在那里不说话就可以拥有现在一切的人。
我也不知道我在跟谁较劲,也许是跟自己,也许是跟整个所有站在对立面的人。我想跟他们说所有大家的猜测和不解,总有一天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告诉你们,我所拥有的一切,我都配得上。
别人说工作配不上就真的配不上么?当然不是,所以才会努力去证明。这个过程其实并不一定会转变别人的观点,但是这个努力的过程却可以成全自己。
所以说如果别人觉得你配不上你的工作,别去争辩,把争辩的时间沉下心来学习,做一个全心全意默默开花的人,总有一天你会用花来证明自己。
阿锋
遗憾,我都没读过,惭愧了!
木小启
自少年时代起,便格外地喜欢林清玄的散文。那时只是觉得他的文字不晦涩,不艰深,读来如清风一般。但如今再读林清玄的文字,在这清淡之外更多地感受到的却是舒服。能把文章写得让人读后特别舒服的人,他内心里,也一定是恬淡安适的。林清玄的文字最妙的地方在于特别值得品,比如散文集《咸也好,淡也好》等等。
林清玄的文章中记录的事情,大多具有生活性,接地气且不失文学美感,有些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清新隽永,读完放下数日之后,再去读它,心里依然感慨万千。
好的文章,在反复读后依然能给人的心灵带来撞击。在林清玄的文字里,揭示的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的是人生哲理。只是他善于把捉人生中极平常的人事物,从不因为某件事情“小”,而直接忽略掉。
林清玄用那些日常小事告诉读者: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啊,不论是咸是淡,都别具一番滋味。而这不也正是点醒人们:禅心智慧与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分别呢?一念迷,转念悟,能够在生活的咸淡中品出其他滋味自然是好;但如果能在平淡的生活里安然地享受着平淡,这何尝不是乐事一件?
大风大浪、大起大落的人生看似很具有传奇性,可平平淡淡的生命体验,又怎么能说一点价值都没有。如果有人说平淡的日子没有乐趣,平淡的人生没趣味,那么必然是个不懂生活之人。且看林清玄的文字里,极少见到波折起伏的故事,也极少有强烈炽热的情感表达。可正是这种咸淡适宜的文字,不正是很贴合我们的生活本相吗?
林清玄的散文,节奏很慢,很舒缓,充溢着禅意,是一位对生活深有感悟的长者在分享着他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他的一些观点或许并不能使每个人都赞同,但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智慧以及对生命感受的深刻,却足以打动每一个读过他的文字的人。曾有人惊叹于林清玄的文字里传递出的禅意,惊异于他是如何在平淡生活产生那么多感悟。可细细想来,修行与生活不即不离,所以,那些平淡琐碎的故事里便见出了真实的禅意。
弘一大师曾对他的老友说过,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便是真正懂了生活的人才能生出的智慧。而林清玄的文风便如同是弘一大师的道风:既能在平淡中见出真本色,也能于琐碎中看到真禅境。若是心中无禅无智慧,断然是无法写出此种文字的。有时候,真正的禅意不是让我们远离尘烟,远离世间,远离人群,而是在描摹尽人事百态后,那不刻意地一句话,便可尽得禅意,现出无限机锋。
杨柳风
对于每一个中年人来说,林清玄这个名字也许并不陌生。这位台湾著名作家,用他的人生智慧与感悟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文中既有剑气花香,也有禅思妙语,时而平淡、时而旖旎、时而豪迈,值得每一位读者在灯下细细品味、静心赏读。
林清玄先生的作品按其创作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七十年代他初登文坛的时期,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 第二个阶段是从1980年结集的《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岸等散文集;八十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高产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期间里,他以十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这得益于他在寺院生活的感悟。
我年轻时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文笔真诚、感性,富有禅宗的智慧和人生的洒脱,在众多红尘俗事的文学作品中犹如一股清流沁人心脾。他在黄昏菩提一文中写到: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凡是人,就会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感恩这人世的缺憾,让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温暖,让我们走出匆忙或无知,找到生命之泉。林清玄用清澈而炙热的文字抚慰着众生浮躁、冰冷的心灵,像一阵清风吹过,散去我们心中的阴霾。他用乐观与豁达的心态,教我们用心聆听雨声、感悟自然,用刚柔并济的词语,唤醒人们内心的善良与真诚。
我喜欢林清玄,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一位红尘中的修行人。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却又不乏灵光闪耀;他心境朴素,但文字意境深远。寥寥数笔,就能够把纷繁复杂的人性勾勒的栩栩如生。他的心像花一样清净柔软,却又无比坚韧而富有生命力,充满了智慧的气息,为每一位读者打开心智、涤荡心尘。
如今斯人已逝,经典犹在。每当我翻开林清玄的散文,仿佛依然可以看到他在为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充满禅意的故事,字里行间,清淡委婉,却犹如心灯,照亮着读者的心灵,又如燃起的禅香,熏染着我们疲惫的灵魂。
让我用林清玄文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生而为人,心灵犹如暗夜的天空,从前我们在人间生起的爱有如星星点灯,使我们的心空温柔而明亮,繁华而有致。 ------ 《清欢》
无敌大肥婆
本人最喜欢林清玄的煮雪。
煮雪,看到题目,似乎感受到了一股暖暖的飘香……不过,这里可不是一份菜肴,是真的拿雪来煮。先生没有说“化雪”,而是“煮雪”,在平平淡淡的生活里,细细品味“煮雪”。
这是一个浪漫的传说:
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 ...
于是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木柴摆放成堡垒状,火红的精灵在其间穿梭飞舞,它们有时还会施展魔法,发出噼里啪啦的小火星。一口锅,架在上方,从竹筐里把雪倒入锅中,再倒到再倒到,生怕遗漏关键词语。用一把银勺啊,慢慢地把雪摊开,银勺与锅发出清脆的碰撞声。从雪化成第一滴水起,文字也出来发声了,边煮边听这筐雪里到底是藏了什么秘密。既然是煮雪,那火候上可大有学问,就像是烹饪,小火慢炖,大火爆炒,那煮雪该用什么雪啊?这个问题也苦恼了作者,但是万事都有解决办法:
与性急的人交谈,回家要用大火煮烤;与性温的人交谈,回家要用文火。倘若与人吵架呢?回家一定要生个烈火,才能声闻当时哔哔剥剥的火暴声。
看,还是先生有主意,对待不同性格的人用的火也不一样。他是个什么脾气秉性,那我就用与他相配的那个火候,文火还好,遇到大火和烈火,文字霹雳般蹦出,煮的时候勺子怕是拿不稳了,内心也便是火急火燎。
那谈情说爱的时候呢,要是我,必定给他准备上优质的燃料和上等的餐具,坐在海绵垫上,拿起火柴,犹豫害羞着,火还没点呢,脸就红了……单纯的煮还不行,先生说,先用情诗情词裁碎,再加上一点酒。洋溢在炉火旁,微醺的样子,再来一杯咖啡吧,不至于太迷醉。大概最喜欢这样吧,耳边悠悠地传出心爱人的情话,那一定是个温柔雌音,还带有温度和酒香。雪,你要慢慢的融化啊,我还没听够呢……雪化成的水能不能回收呢?如果可以,我要冷冻再听一遍。
我也开始向往北极这样一个说话的浪漫世界,在一个冰天雪地里,万物俱寂,没有喧嚣,说是你的事情,听也是我的事情,不必为了听到了一些难听的话而伤心难过。在这一个想说就说的时代,说话成了一门学问,又很难拿捏听者的感受。而到了北极,听“话”却成了一门艺术,冰雪的处理都在于自我的选择,选择听的时间,听的方式,对珍贵的字句要好好斟酌品味,那些废话,敷衍,阿谀,谄媚,空话,大话,虚言等等乱七八糟的杂音,让自己有片宁静的心田。
尤其是人多要开些无聊的会议时,可以把那块嘈杂的大雪球扔在自家前的阴沟里,让它永远见不到天日。
先生的办法也倒是可取,这样一个大雪球,回家煮,得多费木柴和时间啊。而那些幸福啊,要用心火去感化。
这么一来,煮雪还真是一门功夫,每个人产的雪都不相同,有大的、小的、圆的、方的、结实的、松软的、雪白的、鹅黄的……怎么煮,配什么火,都要十足的经验吧。
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溶的时候,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春天啊,又是新的开始……
一个“煮”字,悠哉悠哉,突然想到自己也喜欢用“煮”,可能也和烹饪挂点边,曾经起的文章的题目就是“煮字熬汤”。“煮文字”,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比“品”和“赏”更细腻,又更上一层。读先生的煮雪,浪漫而不失情怀……
leslie
我喜欢林清玄的《感性的蝴蝶》,感觉就像一卷温润的画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山高水远,肺腑如洗,使你感受到一种美好。满满的情、 满满的爰,虽然不是惊天动地,辉煌的大爰,只是人间扑实无华的小爰,甚而这种情爰显得微末,如小到一滳水,一只蚂蚁,但这种爰具有穿透力,可以穿山越岭一股、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一种惊醒和沉静的力量。 林清玄在文中描写的诸多爰的物事,虽然平凡,扑实,大多不受人待见,往往被人忽略,但在林淸玄充满情感的笔触下却具有震惊人心的力量,让人惊诧不己,林清玄爰开在无人岛上的天人菊,赋予最美花的称号,天人菊在海风中活得是那么盎然,没有一丝怨意地心高采烈,最美的花往往和美的人一样,很少人能看见,欣赏,还有酢浆花,马鞍藤,水母和番薯等,林清玄都浓墨重彩于雕刻,甚而蚊虫,蟑螂都赋予人性,赋予深情的吟唱,满满的爰意,浸润金篇。
vzwj
我喜欢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通过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影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缩影,野百合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以花来证明"。在20世纪的台湾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台湾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
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要少写一点,留着自己回家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将趣味与辛酸结合了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物质高贵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道路的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文明.艺术带来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所展现的正是林清玄做人的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障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镜子
您好谢邀!林清玄(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国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
林清玄是一位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林清玄的散文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他曾说过文章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他的散文创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优化文字语言的同时,意蕴也会同时得到系统性的展现,透露出生命的玄机,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
我觉得林清玄先生的散文要仔细读,慢慢品,就像看他这个人一样,外表不怎么俊美,实质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大学问者,他对大自然和一切生命的敬畏,更是透露出他心灵之美。
在温一壶月光下的酒的文中,他所描述的喝酒三境界:一人独酌对影三人仍是上乘,原因要和另一个赏花相对应,看花见花好为下乘,而赏花之人却沾染上了花的气质乃是上乘,后面写茶我也以为如此。喝酒、赏花、品茶看似在写平常凡人生活之事,骨子里却大有玄机。其实很多事情不是因为做而去做,如此为下乘,做好而不领会其中意境为中乘;而通过自己接触的事物习得此种气质和精神,乃是最佳。这篇散文我非常喜欢。
另外一篇求好的短文,也令我感悟颇深。这篇文章主题是何为生活品质。文章里是这样解释的,工匠能把一张桌椅做到最完美、农民能把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穷人知道在哪里花最少的钱能买到最好的吃食,这是求好的正确方式。这些都是他通过自身的经历而感所作。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就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短短几句朴实的话语,却把社会上一些盲目跟风、追求品牌、奢侈品等现象凸显出来,把人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入木三分,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林清玄先生“文如流水,语似冬阳”。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小明
最喜欢林清玄先生的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2019年1月22日,林清玄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文字依然不断滋养我们,他曾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愿天堂没有遗恨,只有清欢。
林清玄少年成才,14岁离家,17岁发表文章,30岁前拿遍台湾各大文学奖,最成功时,开18个专栏,每个月出2本书,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他32岁辞掉工作,与佛结缘,入山修行。
相比功成名就的富足,他更欣喜于从每一花每一草中捕捉生命的灵气,每一缕阳光,每一丝和风,才是他心之珍宝。
他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今天我借用的是他的题目。他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的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是啊,他的文字总是那么温润如玉,对于生死,他那么豁达、释然。“已看惯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阴晴圆缺,习惯了春夏秋冬的冷暖、世间万物的改变,却很难看淡人间的悲欢离合、情仇恩怨,更难将伤心难过看得风轻云淡。
经过了很多年的改变以后,将开心当成了一种习惯,于是我发现我的开心感染了很多人。人们问我为什么的时候,我只说:开心是一种习惯!”
去世的1月22日当天上午,他还发了一条微博:“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正如清玄先生所说,常怀以清净心、欢喜心、平常心、柔软心,所以他走的是多么从容,他的心,也从未停止过飞翔。
睿智,却不故作高深;豁达,却不矫揉造作;淡雅,却无一般文人的酸腐。这就是林清玄的境界。正因如此,在他的文字里,才能看到无不流淌着对一朵花、一杯茶,一场清风的深情,对父母、恋人、友人的大爱。
很久以前,他说,“如果我下午会死,我会写到今天早上;如果明天会死,我会写到明天早上。我已经写了四十多年,一直在想,我最好的作品还没有写出来,我要一直努力。”他说到了,他做到了。
愿我们如先生所说,“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一个从容有情的人”,也“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
清玄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