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有没有可能去参加科举?
annieapril
贾宝玉完全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且真的参加了,还考中了第七名举人。
竹云儿99
谢谢邀请!
实际上红楼梦是一部神话小说受胡周等百年来的严重误导,很多人以为《红楼梦》是一部涉及江宁曹寅家世、曹雪芹自传题材的风月小说。殊不知,这是完全错误的!它开篇便是从神话女娲氏补天叙起。女娲氏将剩余的一块补天石丢弃在青埂峰下,于是便引出了一段补天石被一道一僧点化成通灵玉,带下人间的传奇故事。收尾依然是神话,补天石在游历了一番人间后,重新回到了天上……
实际上,一道一僧就是天上的神仙!这两位法力无边,他们不仅能轻易将补天石点化成扇坠大小的通灵玉,而且还将天界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的一枚宝镜送给了贾瑞。这枚宝镜可以治病,贾瑞中魔死后,代儒夫妇哭得死去活来,要将其镜烧毁。却听见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一道一僧也立马出现,当场抢回宝镜,飘然而去。
如果《红楼梦》不是一部神话小说的话。那么,风月鉴何以会出现凤姐站在镜子里面向外招手、风月鉴又如何会开口说话这等怪事?
林黛玉刚进贾府时,贾宝玉说:“我们家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其实,贾宝玉并没有撒谎。林黛玉确确实实就是神仙妹妹!贾宝玉之前还对贾母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其实,贾宝玉也并没有撒谎。他们的前世在仙界里确确实实是认识的。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绛珠仙草。这两人都是天上的神仙,这些在《红楼梦》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某些专家在今天还想继续愚民,继续鼓吹的什么江宁曹孙!
其实,又何止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天上的神仙呢?而是金陵三十六钗,连同贾宝玉,甚至包括甄士隐这些人等等,全部都是天上的神仙!他们正是一道一僧口中的、从仙界下凡的“一干风流冤家”。所以在劫终之日,这些人最后是要全部回到天上太虚幻境里去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描述是符合原著的。所有这些,说明《红楼梦》本身是一部神话小说。它并不是什么江宁曹家事。当然,这是作者借玄幻故事,演绎清宫秘史罢了,这是另话了。
在《红楼梦》第五回,整个篇幅涉及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大预言。脂砚斋说“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实际上,脂砚斋已经向我们暗示了作者的创作手法。他明确指出,金陵十二钗命运预言诗和《推背图》类似。从而揭示了《红楼梦》是一本密码书,说《红楼梦》是纯风月小说的是无知蠢才,是根本就不懂《红楼梦》的人!其实,《红楼梦》是一部讲述大清宫闱秘史的密码本!它的每一个字,都像《推背图》一样暗藏玄机。才体现了什么叫“真事隐,假语存”。所以脂砚斋才用“推背图”向读者进行暗示,告诉大家破解《红楼梦》的手法。
脂砚先生说作者是“秉刀斧之笔”,就是不怕揭短,大胆揭露皇家丑闻。“具菩萨之心”说的是作者其写作目的不是为了报复皇家对自己的不公,而是为了“以史为鉴”教育皇家子孙不要为了争夺皇权(石头也就是宝玺),在这座红色的城楼里互相残杀,“风刀霜剑严相逼”“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最后梦醒万境空,众多皇子死于非命,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因为“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句话就是说:“野史全部可以毁掉了,只留下红楼梦即可”。所以红楼梦真实可靠,绝对权威,它才是正宗的大清正史!红楼梦作者是康熙的孙子爱新觉罗·弘暟(死于壬午除夕)。这也是红楼梦为什么最早起源于皇宫、以及被列为禁书的真正原因。
书名《石头记》,其实暗射宝玺记;书名《红楼梦》上“红楼”,其实就是交泰殿这座小红楼。是因为在这座小红楼摆放着代表清王朝皇权的“乾隆二十五宝”,它是满清的最高权力中心。所以在《红楼梦》里,交泰殿频频现身。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双悬日月照乾坤”等。
红楼梦,梦红楼。这是红色城楼里的一梦。1708年,康熙帝每次回紫禁城,口谕都说是回红楼,可见紫禁城就是红楼梦的那个“红楼”!它贯穿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个朝代。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死亡、乾隆身世,以及董鄂妃死亡谜案……等等均发生在这座红色、神秘的城楼里。爱新觉罗的子孙为了争夺这把龙椅(宝玺),在这座红色的城楼里互相残杀,“风刀霜剑严相逼”“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一张交泰殿图,教你快速看懂《石头记》。直接将你带进《红楼梦》大门,一条通向密境之路。胜读千百遍《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诸钗的居所“太虚幻境——交泰殿”。这是交泰殿上的“风月宝鉴”,即“轩辕宝镜”。按书云:“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所以太虚幻境,实际上暗射交泰殿!“轩辕宝镜”是鉴定宝座上真假皇帝的镜子。贾瑞因不是皇帝,所以照了“风月宝鉴”后,死了!
红楼梦里的文忠公,就是富察·傅恒!他就是乾隆的小舅子,“林黛玉”的亲兄弟。“文忠”是大臣们的一种谥号。在清王朝,谥号“文忠公”的人有:索尼、傅恒、林则徐、文祥、周天爵、骆秉章、胡林翼、李鸿章、沈兆霖、荣禄、梁鼎芬等人。但是符合《红楼梦》成书时间1754年之前条件的“文忠公”,仅仅两个人:索尼和傅恒!此证据,一举击破了明亡说和江宁曹家说!确定红楼梦是大清皇家事,并且写于乾隆朝!
林黛玉葬花采芝图其实暗射弘历采芝图,弘历采芝图画的是弘历青年和少年时的合影图。图上那个高个子便是青年时的乾隆。他一身汉族服饰打扮,一手拿着灵芝,一手轻扶梅花鹿。而旁边那个小个子,则是少年时的乾隆,他扛着荷锄,手提花篮。几乎和林黛玉葬花图完全相符。所以脂砚斋在调侃乾隆帝矣!弘历采芝图是秘藏在皇宫里的,脂砚斋是怎么知道弘历采芝图的?他和红楼梦作者一样,也是大清的皇家子孙!
大观园直径3.5里,它相当于一座小城镇的规模。里面羊肠鸟道不止几百十条,还有湖泊,甚至还有寺庙道观。稍微有点常识的人,自然就会明白此园之大,天下罕见,不是江宁随园可比拟的。乾隆三十九年钦定日下旧闻考载:“清晖阁北壁悬圆明园全图。乾隆二年,命画院郎世宁、唐岱、孙祜、沈源、张万邦、丁观鹏恭绘。御题‘大观’二字。”这才是“大观园”之名的真正由来。是乾隆帝的御题!
交泰殿这座小红楼为什么如此重要,频频现身于《红楼梦》?这是因为在《石头记》一书中,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副十二钗,其实全部都是皇帝大印——乾隆二十五宝的化身,她们被存放在紫禁城交泰殿。意味着交泰殿是大清最高权力中心。同时,也意味着众钗的“居所”是在交泰殿,交泰殿正是《石头记》一书中的“太虚幻境”!这是因为太虚幻境门口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联,至今仍高悬在交泰殿上,它正是“无为”之匾!
红楼梦作者是爱新觉罗·弘暟!他是康熙的孙子。因为逝于“壬午除夕”。九子夺嫡最终是在亲哥俩老四胤禎和十四胤祯之间争夺,而这个十四皇子又恰恰是他的父亲——胤祯!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甲戌侧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继业,实乃继承帝位也。作者乃离帝位很近之人,最终失之交臂。不得不“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哭成此书。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脂砚斋还提到“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这八字,是《红楼梦》作者一生的惭恨。天即天下,补天即治理和管理国家。作者曾经是离帝位很近的人,是“补天石”的候选人。他系清王朝爱新觉罗的子孙。他感叹自己空有一身才艺,却无用武之地。他就是康熙的孙子——爱新觉罗·弘暟(1707年—1759年)!弘暟逝世的这一天恰好是除夕,而除夕那一天又恰恰是“壬午日”,完全符合“壬午除夕”记载。
脂砚斋明确指出:“‘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这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其实是一个离帝位很近的皇家子孙。【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红楼梦》作者必须具备两个要件:第一、他是离帝位很近的爱新觉罗子孙。第二、他逝世于壬午除夕!他就是:爱新觉罗·弘暟(1707—1759年),十四王爷胤祯的儿子。终年五十二岁。
only邮
婚后在宝钗逼迫下有可能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不去的话,太太就不依不饶。
按古代爵位世袭制,宝玉可以不参加科举,照样过得很好。只是宝钗不是那么满足的人,她也会要房要车,要名分(诰命)。夫贵才能妻荣。夫贵最好的途径就是科举。
宝玉出身富贵之家,但不算纨绔子弟。他淘气不肯上学,不好好读书,但也不至于整天驱鸡走狗,提笼架鸟。他心地纯净,不愿涉足污秽不堪的官场。志趣和宝钗不投。因此,悲剧在所难免。宝钗的心机只会落空。宝钗贪恋权势,执迷不悟,宝玉则了然于胸,超尘拔俗。这就是命。
(文图无关)
莎莎
儿子去了。
zhangzhuguo
不知道
莹儿炖梨子
当然会参加。贾宝玉虽然崇尚自由,但却心怀天下。当贾府落败时,他会经历成长,科举取士。
ZYM
曹雪芹最清楚,请先生咨询。[可爱]
ljzjqq
我以为贾宝玉绝对不会主动参加科举考试,他本来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从原著看,他一生不喜读书治经,不霄于与,世俗之人来往。他视男人为须眉浊物,从来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在秦可卿的屋里有一幅劝世的对联,他都不愿多呆一会,试问贾宝玉怎么可能主动去参加科举考试呢?
Lanckybb
我认为有可能!
贾宝玉书中虽然说是有那颗玉石的成分,但是玉石也一直默默的看着这周围的世界,默默的感受着世间的冷暖,以及爱恨愁离!
单从他这个人生活的环境来看,他自己又不可能像那颗玉石一样将自身置身之外,用高出世俗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那么他依然是要接受和融入他的生活环境,那么考取功名也是当时社会的主流现象,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就类似现在上学的学生一样,别人家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你一个国公府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不去考取功名?即使考不上那也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一定会去考!
蓝梦缥缈
按照前八十回描写的贾宝玉的叛逆,他反对孔孟之道,不走经济之道,是不情愿参加科举考试的,但在家族压迫之下,他也可能不得不去应付一下,但最终还是出家了。所以后四十回写他中举第九名,也合乎情理,不一定是后续者硬加上去的。
coconut椰果
我认为宝玉不会参加科举之路。
我个人是极不喜欢高鹗续书的,到现在前80回看过三遍,后面40回还是高中时扫过一遍,现在情节基本都不记得了。但是还依稀记得宝玉科举考了第七名,贾兰考了100多名。宝玉随后出家。
题主既然问这个问题,应该觉得宝玉参加科考不合理,故发此一问。
我们从前80回找证据,说明宝玉多么厌恶科考,经济仕途那一套。
第一,在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去宁国府,困了想睡觉。秦可卿带他到上房内间。他看到劝学的燃藜图就心中不快,看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联,当下就大喊出去。可见他对科举仕途的发自内心的厌恶排斥。
第二,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湘云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路,宝玉当场就下了逐客令,"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袭人在旁边打圆场,引出宝钗也是劝过宝玉的:
"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宝玉在全书里都是非常尊重,爱护女儿的。但是因为仕途经济的事,和他很喜欢的湘云妹妹,宝钗姐姐闹翻了脸,可见他对此事的厌恶之情。林妹妹从来没说过这些混账话,所以他一直将黛玉引为知己。
由此可见,宝玉对所谓仕途经济,对科举一路,是发自内心的排斥。他不会参加科举。他虽有才,只愿把这才运用在风花雪月,浪漫多情的诗里。
乔小巴
我觉得有可能:
1.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先姑曾受宁荣公的嘱托,要劝宝玉走上经济致世的正途。2.秦钟临死时,也真诚地劝说宝玉走科举之路。
3.甄宝玉是贾宝玉的影子,后期甄宝玉热衷功名,假做真时真亦假,甄贾一体。
4.贾宝玉来人间受享,只有尝试过求取功名的体验,才能更好地批叛科举的毒害,只有和一众女子交往,才能更体贴尊重她们。
5732。
【贾宝玉参加科举考试背后,深藏着他的良苦用心,只有父亲贾政点破了!】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答。关于贾宝玉有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们来结合着四大名著《红楼梦》高鹗版本的续集来分析一下,足见宝玉在成年之后,在家族、家庭、父母上,用了一番良苦用心,他之所以在参加科举后出家的原因,只有他的父亲贾政点破了!
高鹗版本:第119回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在高鹗后四十回的续本,第一百十九回里:
次日,宝玉、贾兰换了半新不旧的衣服,欣然过来见了王夫人。王夫人嘱咐道:“你们爷儿俩个都是初次下场,但是你们活了这么大,并不曾离开我一天。就是不在我眼前,也是丫头媳妇们围着,何曾自己孤身睡过一夜。今日各自进去,孤孤凄凄,举目无亲,须要自己保重。早些作完了文章出来,找着家人早些回来,也叫你母亲媳妇们放心。”
只见宝玉一声不哼,待王夫人说完了,走过来给王夫人跪下,满眼流泪,磕了三个头,说道:“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答报。只有这一入场用心作了文章,好好的中个举人出来,那时太太喜欢喜欢,便是儿子一辈子的事完成了,一辈子的不好也都遮过去了。”
从这一回写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确确实实去参加了科举考试。这是事实了。这两段文字里边写的,通过贾宝玉与他的母亲王夫人的对话,言行举止,就能感受到贾宝玉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龄实际上已经19岁了,对于一个19岁的成年人来说,经历了林黛玉和贾母的先后死亡,家族的衰落这些巨大变故之后,悟性极高的他,实际上也早已看破红尘的恩怨,但是为人夫,为人子的贾宝玉,依然还是对贾家特别是他自己的亲生母亲是有一份内疚和责任心的,从《红楼梦》中我们之所以喜欢贾宝玉,也是因为他性情温和,尊重女性,也能看到他对母亲王夫人始终也是保持着极高的尊重,王夫人的话,贾宝玉也是言听计从的。几乎没有特别地反抗过自己的母亲。
当贾宝玉自己也成家之后,他对于家族的责任和母亲的孝心,及对于自己内心对俗世的通透,实际上是已经想了很久,为了不让父母因为他以前的贪玩,不务正业,不读诗书,不上进,再继续操碎了心,贾宝玉决定给父母一个完好的交待。这也是他为什么抵触了多年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突然间在结婚之后,有了一个极大的反转。
贾宝玉向科举低头,只是为了给贾家和父母的面子一个完满的交待在封建社会下,功名利禄,是每个官宦人家的孩子,从一个出生就要背负的家族传承使命,这并不是他一个不想考就可以不考的。对于贾宝玉来说,贾家家大业大功劳大,有贾母处处护佑,才让贾宝玉比其他公子哥,有了很多的幸运之处。
但是人总要长大,总要担负起自己肩膀上应该背负的责任。
所以,贾宝玉经过很长时间思考之后,决定向世俗低头,给生养他十九年的父母亲和没落的贾家有一个完满的交待。而这个交待,就是主动去参加科举考试,只有中了举人,把名留给了贾家和父母,他才能走的无牵无挂。也许在他看来,整个家族、父母、薛宝钗甚至袭人,他们需要的是功成名就的贾宝玉,而不是继续叛逆、继续抵触,继续执迷不悟下去的那个贾宝玉。
贾宝玉心里已经非常清楚,他的自由、无拘无束,其实早在贾家没落、林黛玉死亡之后,已经心如槁木。就在和尚再次找来贾宝玉时,佛性已经觉醒的他自我感觉,自己该跟贾家了却这段尘缘了。
所以,才有了他已经事先规划好,科举考试完了,自己就离家出走,去找和尚,一起出家。
在后文中,贾兰回来后,家里人始终焦急地等贾宝玉回来。但是找了一遍又一遍,却怎么都找不到贾宝玉。再后来,报喜的人进来,得知贾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王夫人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明显喜欢大于悲伤。
宝玉出家与父亲贾政辞别,只有贾政点破了他中举后出家的原因在一百二十回结尾时,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有一个特写的镜头:
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有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大吃一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
只见船头上来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
就在贾政回到家之后,他向众人说了,宝玉出家的事实,认为宝玉自小不一样。众人道:“宝二爷果然是下凡的和尚,就不该中举人了。怎么中了才去?”
贾政毕竟是诗书满腹才华的人,他对于宝玉中了举人之后才出家的事,倒是有了自己的看法。贾政听了这个疑问,这样跟家里人说,“你们哪里知道?大凡天上星宿,山中老僧,洞里的精灵,他自具一种性情。你看宝玉何尝肯念书?他若略一经心,无有不能的。他那一种脾气也是各别另样。”他说完这些话,算是对贾宝玉的出家、过去十九年的与众不同,给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总结。“知子莫若父”,贾政的这番话说完之后,便亲自写家书,劝慰贾宝玉的母亲等人,从此以后,不必再牵挂宝玉了。
信里写得很明白,“不必悲伤,原是借胎”。对于宝玉这么做的原因,全家族里,只有他的父亲贾政说到了点子上,也就是参透,读懂了贾宝玉。
在贾政看来,儿子贾宝玉中了举人才决定出家,是对的。如果贾宝玉中了举人选择做官,保不住将来会惹出什么事情来,到那时伤风败俗等发生的话,对于名门望族的贾家,虽然是落寞了,但是名声上也是一种损害。倒不如现在,还没有为官之前,选择出家,更好。为什么呢?原来在贾政看来,宁可让外人感到贾府出了一个佛爷,是老爷太太前世的积德,所以宝玉今生才借胎生在贾府,这样传出去,岂不是更好呢?
果然王夫人听了老爷贾政的一番高见,心里便豁然开朗。因为从《红楼梦》书中,我们也知道贾府的人,修道的修道,念佛的念佛,王夫人也是一心向佛,信佛的人,所以,这样的一种自我宽慰的方法,对于信佛的人家来说,自然也是一件积善之事。
小结根据《红楼梦》原著高鹗的续本,贾宝玉的确是参加了科举考试,这是事实。至于为什么非要等着结了婚,中了举人才选择出家。因为这些都是人活在尘世中,要去完成的俗缘。简单来说,就是结婚生子,追求功名利禄。这也是贾宝玉作为俗世中的一个主要角色,完成了的最后的两个人生大事。只有他在被作者安排了完成这两个俗缘之后,再选择出家,才符合《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最初的安排。
其实,贾宝玉的选择也是告诉世人,人活在俗世之中,无论怎样,该担负的责任,还是要去担负,该尽的孝还是应当尽到,也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贾宝玉生活在俗世十九年,他也有入世的一面,在成年之后,他最终妥协完成人生的大事,中了举人无愧家族声誉,结了婚无愧父母,与宝钗同房使她怀孕同样无愧于她,至于别人怎么看待,贾宝玉已经不再在乎,他认为,自己只有完成了这些任务,他才能无牵无挂的决绝离开尘世,得到自由,也就彻底出世了。
换到今天,也类似于那些为了结婚而结婚的男女。为了让父母安心,跟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生子,然而就算生活的不幸福,也未必敢彻底放下选择重新做回最好的自我。所以,凡人,普通人,很难做到像贾宝玉那样放下所有,只为了兑现前世的许诺,林黛玉死了,他就去做和尚。
当然小说就是小说,我们还应当肩负自己的家庭责任感,该背负的,还是承担下去。谢谢大家,喜欢阅读我的文字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西西阅读空间,谢谢!
喜欢《红楼梦》,一起来赏读。
winiee13
这种可能性应该有,科举是古代文人的必经之路。贾宝玉是一个情种,就摆脱不了俗世的纠缠,在红楼梦中妙玉哪样的槛内梅花终也落入凡尘的泥淖,宝玉也跳不出哪个圈套。红楼梦就应是泥淖中的鱼儿梦,渺渺茫茫虽然将它携来,会携将去吗?
笑我痴癫,弃了金玉良缘,也空了木石前盟,说什么善恶到头终有报,还不是鱼死涸辙,蝶老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