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卜算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最新跟帖
echoshen

echoshen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约公元1083作于黄州定慧院时,苏轼刚刚经历过贬谪和离散。“乌台诗案” 几乎使他丧命,在狱中他甚至都想到了后事,乌台诗案后苏轼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乌台诗案前他的诗大部分都是直抒胸臆的,乌台诗案后苏轼更加成熟了,密州出猎这类豪放之词很少了,在这首词中,苏轼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通过人、鸟的对应,将幽人比作孤鸿,转承下阙,下阕借孤鸿飘零失所,顾影自怜,却不肯择梧桐而栖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不肯随俗沉浮的高洁品格,孤鸿与词人一样,都不想屈附俗意。这不是一种清高,而是一种不俗
熊宝宝

熊宝宝

谢邀。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无边夜色里,弯月如钩悬挂在枝叶萧疏的梧桐树上。时间似乎也已静止,万籁俱寂。茫茫苍穹之下,一个人落寞地走在旷野里,苦闷满胸。偶然间看到了一只翩然而起的鸿雁,寂然盘旋在夜空。只见它忽高忽低,飞来又飞去。它时而环顾四周,时而频频回首,久久徘徊不定。鸿雁啊鸿雁!良禽择木而栖,究竟有多重的心事使你不肯栖息在高高的枝头,这荒寞的沙滩更是凄凉冷清。
honeysms

honeysms

问题: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前言这首词写于乌台诗案以后,苏轼因反对新法得罪新党, 监察御史舒亶( dǎn)等人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一些莫须有的罪名 。差一点要了苏轼的性命。乌台诗案以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九死一生的苏轼未免心情郁闷,寄情山水之间的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 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于何时?苏轼在1080年来黄州时就是住在定慧院,五月移居临皋亭。这首词是初来时写的,还是后来写的不太清楚,因为苏轼屡次来此地重游,后来还写过一篇游记:记游定惠院。不过从这首词的抒发的感情来看,还没有走出“心灰意冷”的情绪。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在黄州还有一首比较有名的小词,似乎心情渐渐平复,透露出一种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精神。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简析1、上阕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从上阕的意象上来看,月亮是缺的,梧桐是稀疏的,人和鸿雁是孤独的, 寺庙里夜深人将,孤寂冷清,残缺而阴郁。2、下阕下阕写的是鸿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幽人即孤鸿也,这种揣揣不安、无处落脚的窘境和失落心情,苏轼在谢量移汝州表中写过: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三、卜算子词谱卜算子是常见的小令,因为词作比较多,因此这个词谱中可平可仄的地方特别多。卜算子有7体,都是押仄声韵(词谱中符号为:▲):静、影、省、冷,可以看到“静”是去声(类似拼音4声),影、省、冷是上声(三声)。可见填词时上声韵和去声韵是可以混押的。不过在作诗的时候就不同了,如果不是换韵的诗,很少见到上、去韵混押。结束语苏轼词被称为诗化之词,把诗言志的特色一直到了填词,这首卜算子就有这种特点。王直方诗话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老街味道
sinky

sinky

苏轼写的这首词我本人很喜欢,按照我的角度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赏读。1.从意象入手众所周知,意象在古诗词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是一把钥匙,帮你拨开迷雾,找到解读的方向。同理,在苏轼写的这首词里,我从缺月、疏桐、更漏、孤鸿、沙洲,这些意象看起来很清冷很孤独,恰好又是这些冷色调的意象给这首词营造了寂寞幽独的氛围,渲染了高远慎独的画面。2.从背景入手这首词苏轼写于自己被贬时,因为政治上的事情他受到打击,又加上环境过得艰苦,在这些多重折磨与打击之下,苏轼仍然保持内心的高洁与忠贞,仍然不屈服于现实,于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品格,他以诗明志,借孤鸿暗喻自己,内心高达且慎独。3.从金句入手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在这句话里,苏轼写孤雁不愿意委屈将就自己,宁愿在沙洲忍受着孤独与寂寞,也不愿意随波逐流,想来,他是想告诉世人自己高洁的品格。以上便是个人粗浅见解,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导。
menghuwiengehua

menghuwiengehua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又是一首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借孤鸿抒发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处境和心境,全词说了两个事,一是我很高冷,二是你们都是辣鸡。乌台诗案当年因为王安石变法,苏轼从中看到了一些弊端,就上书给皇帝说了这个事儿,此外他还在一些诗文中发发牢骚,抨击新法,这一来,就触怒了新党,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让苏轼遭到了牢狱之灾。在宋朝,苏东坡以前,还从来没有人因言获罪,苏东坡也算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所谓乌台,就是御史台,这里种满了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多乌鸦筑巢,故称乌台。一般来说,到了这里就基本上等于判了死刑,苏轼在狱中甚至写下了绝命诗,当然,最后经过多方营救,苏轼留下了一条命,被贬黄州,从此开始了他的被贬生涯,也开启了他文学上的巅峰。黄州·定慧院文学上的幸运,总是跟现实的不幸同时发生。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就是这个意思,你看杜甫,唐朝的不幸,造就了他“诗史”的传奇,苏东坡也一样,他个人的不幸遭遇,反倒成就了他文学的巅峰。在黄州,苏东坡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而在这首词所发生的黄州定慧院,苏东坡也留下了不少佳作,此篇是最出名的。另外他还有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还有文章记游定惠院。难怪东坡晚年会感叹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对苏东坡当时所处的境遇有个初步的了解,再来读这首词,就会容易很多。这也是我读诗词的方法,先了解创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代入其中,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上片写景,是夜深在院中所见到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月是缺月,桐是疏桐,漏是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意思是漏壶中的水都滴尽了,说明是深夜,人们都已经安静地睡去。起笔两句一下就渲染出清虚寂静、万物无声的环境。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引出这句幽人出没,就顺理成章了。幽人,就是幽居的人,他在月光下无声徘徊,就像一只孤单的鸿雁,独自飞在天上。从幽人联想到孤鸿,那幽人的心境,独来独往、孤高自赏,不正如缥缈的孤鸿只影一样吗?这两句,通过孤鸿影,实际上是用诗意赋予了幽人超凡之感,孤鸿即幽人,幽人即苏轼。下片已经分不清是写孤鸿,还是写人了。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到底是谁惊起?孤鸿还是幽人?不知道。我们只能知道,当你十分孤独的时候,想回头去寻找人群,往往得到的是更多的孤独。因为有恨无人省,知音难觅,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你的孤独。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却找不到一枝能让它安心容身的寒枝,只好在这寂寞的沙洲中度过寒夜。对幽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他有高枝可以攀,可以借此飞黄腾达,但是他不愿意,因为那些高枝,让他心寒,是他面临的寒枝,所以他和孤鸿一样,选择了寂寞偏远的黄州,做一个被遗弃的贬官,默默度过一个个寒夜。
项链

项链

宋,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是咏大雁之词。咏物词最不易作,体认太真,到拘而不畅;摹写稍远,出海而不明。惟象苏轼此词能不脱不粘方为恰到好处。这词每句都是咏雁,但同时又象征看某种高洁的人格。词上片第一句写环境,第二句写时问。下片接受写鸿雁。它刚睡,却又惊醒了。扑扑翅膀,并无别的雁陪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伴能理解。因心里不安宁,所以惊醒。但它因不拣高枝,于是它只能孤独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了。这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所作。词中所咏的孤雁正是他自己的写照。此词表现作者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皮猴天天

皮猴天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此词受人推重,至黄庭坚言作者"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后人解语多龃龉,释理多支离。今略疏之,以通其意。上阕言幽人夜深不眠,独自往来徘徊。适有孤鸿,飘渺而来(此义与苏轼"后赤壁赋"情节类似)。下阕言孤鸿暂落即起,因回望有所"恨",故暂起又落,然此恨在心,他人不知也。起落反复,拣尽寂寞之寒枝不肯安栖也(沙洲之寒枝,非落于沙洲)。“惊起却回头”最耐人寻味。惊起,而不前飞,反回头再落,如此反复,至“拣尽寒枝”不肯安栖。为何“回头”?是顾念?是孤单?合上、下阕之意,言我之往来不眠无人见,正如孤鸿之起落无人省,我即是鸿,鸿即是我。孤独不安之情状,溢于言表。
木之本-神威

木之本-神威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在贬所抒怀之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叙写寓居的地方寂静情况,’漏’是指古人计时的工具,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砂漏’来计算特定的时间。“谁见幽人独往來,缥缈孤鸿影”。这段词的上半阕的意思是描写了自己的居住的环境寂寞,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个影子走来,像是一只孤鸿的之影。下半阕“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承接上文,他回头看到了这个孤影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落下来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凉的沙洲。作者用了比喻手法,借孤鸿衬托来表达自己的寂寞孤独的心情。这首词是苏轼的抒怀之作,借孤鸿的影子来来描述了自己孤寂。上片只写所处的夜景,下片写了鸿影来借喻自身的处境。
籈刂

籈刂

独处深幽的丛林,四顾无人,清景无限。回想坎坷的过往,虽有些伤怀,都已泯然而不著痕迹。静逸中,心与天地,身与天地相融相通,这份高致悦悟惟吾所有。寂寞是身的寂寞不是心的寂寞,独守这通灵的静好。
chen138849

chen138849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赏析诗歌首先应该了解诗人所在的文化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同时也应该了解诗人的创作动力和情绪,诗人往往可以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自觉地去感触当时诗人的心绪,也就是所谓的以意逆志。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元丰二年苏轼因写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被投监狱,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这首卜算子就作于元丰五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其实初贬黄州时,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再加上"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以为死",思想是极度苦闷的,"诟辱通宵"的狱中生活更使他心灵受到严重的损害,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有生以来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但是佛老思想又在苏轼身上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他从中发现了个体的价值,并将自己的处世的哲学赋予在文学创作之中,因此对于苏轼而言,生活的穷困,不仅没辱折其身,反而点化他领悟生命,自此逍遥洒脱,淡然于世。二、借物喻人,物我合一接下来从诗歌形式上进行赏析,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黄了翁在蓼园词选评价为"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很明显,全诗的中心在于运用象征手法自比孤鸿,上片以空寂意境引出幽人,又以幽人引出孤鸿,同时下片以孤鸿暗合幽人。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的孤鸿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照应了苏轼的遭际和志向,"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惊起却回头"也是一语双关,既可说是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说是"幽人"猛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层指表面意思的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深层意思即指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误解和失意无法排解。风格高峻隽永,主客体浑然一体,寄意遥深。三、孤高自许,超脱不俗最后就是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意蕴,黄庭坚《山谷题跋》评价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很大程度上在于这首词的词旨,前面也有提到,苏轼借孤鸿形象来进行内心独白,倾诉自己的处境和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试想,在漏断人静的月夜,凄冷萧索中唯有幽人与孤雁独行,幽人是诗人自己,孤雁亦是诗人自己,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彷徨,但即便这样,也依旧"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肯随人俯仰,宁愿忍受"寂寞沙洲冷"的孤独,把这种高洁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确无世俗凡尘之气,实为写景寄怀,托物寓意的上乘之作。
阚金

阚金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冬,时苏轼被贬黄州。词的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这就是这首词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托鸿以见人,是作者用意所在。弧鸿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实际是反映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词写得比较清冷,静中有动,寓意深长。作者运用比兴手法,描绘了一个萧索、冷落的环境,细腻的刻画了孤鸿的神情动态。
小小心 大大世界

小小心 大大世界

苏轼是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的恒星,缺失他肯定会大煞风景的。谈论他的话语也永驻人间。苏轼的一生犹如他赞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历经千折百难,九死一生。而每一次打击对他又是一次修身的机会,问道的良机,越挫越奋,达到人生的思想的飞跃。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苏轼以带罪之身,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因为刚来,没有固定的居住,他只好暂时举家住在定彗寺院。在一个寒冬的深夜,词人瞩景生情,痛定思痛,一发不可收拾。唐圭璋先生赏析最为简炼。不妨抄录供大家欣赏:"起二句,写静夜之境。谁见两句自为呼应,谓此际无人见幽人独来独往,惟有孤鸿缥缈,亦如人之临夜徘徊耳,此言鸿见人。下片,则言人见鸿,说鸿即说人,语语双关,高妙已极"。见《唐宋词简释》词至苏轼若文遇韩愈为之有脱胎换骨的质变。他扫荡了晚唐五代花间词人专写男女欢情别绪的旧式,扩大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意境,亦诗亦文融化到词里,诗人熟惯的表达题材大都在他词里找到。词就此真正独立发展成为新诗体。苏轼词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儒道佛三者浑然天成,此消彼长,不可分离,若即若离。此词也不例。在遭到严重挫折之后他以孤鸿自喻,表示自已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举目不见知已,论言没有知音,连作文写诗的权力基本也被剥夺了,他的内心是怎样地寂寞啊,此时他不正是深冬夜间一羽孤鸿徘徊、徘徊在一个又一个长夜里吗?
胡泽宇David

胡泽宇David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黄州时期,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首词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心境。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的标题是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慧院,在现在的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时,寓居于此。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夜终止,亥时,一日的最后时刻,即深夜。残月挂在萧疏的桐树上,夜深人静,为后文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幽人独自往来,无人看见,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这里既可以是把幽人比作孤鸿,也可以是将孤鸿比作幽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突然惊起回过头来,内心的幽恨却无人知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读完全词,我们感受到的是词中幽寂孤清的意境,我们分不清词中说的是幽人,还是孤鸿,但是我们感受到了词中的孤独,感受到了词中的凄惶,感受到了词中那孤高的心境。苏轼的学生黄庭坚评这首词时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答者:谢小楼
『..搁/浅.§

『..搁/浅.§

谢谢邀请。这首词让我想起了一首歌,叫寂寞沙洲冷。第一次听的时候就说,这不是苏轼写的词里的一句嘛: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北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们说在欣赏古人的作品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背景,才不能偏离主题。这首词还有一个题目叫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是诗人因“乌台诗案”被初贬于黄州时的有感而发。苏轼的词非常有自我的个性。后世元好问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而这首卜算子也记录了他当时的心路历程。词中作者以“孤鸿”喻己,表达了自己清高不与世俗同污之态。词的上阕开篇两句便气势不凡。一个“缺月”,一个“疏桐”及“静”便为下面的“飘渺孤鸿影”所营造出独特氛围。而下阕的“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自己孤寂的心境,“拣尽寒枝不肯栖”句更是以孤鸿来表达了自己宁愿去如孤鸿落在寂寞寒冷的沙洲上,写出了作者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高雅姿态。这首词意境高雅,读来无半点尘俗之气。可见苏轼性灵之独特。
小葵yf

小葵yf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